年俗文化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
年俗文化
爆竹声声辞旧岁,岁岁年年春又来。
这一天,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北方、南方,每个角落都是被喜气渲染的味道。这就是我们每年都要迎来一次的大团圆—春节。
记得儿时的自己穿着新衣服,手里攥着压岁钱……在大街小巷里嬉笑,放鞭炮,身边两旁的红灯笼,对联儿,成为了春节最美的点缀和最动人的画卷。
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俗,办年货就是老百姓过春节之前准备一些东西,如吃的、用的、穿的等等。但古时候人们把办年货叫赶年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在固定时间、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进行。同时年货的品种也多种多样,如香蜡、纸码、花炮、年画、烟茶、糖果等等。如今这种习俗只有农村还延续着。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有叫团圆夜,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的时候,桌子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当然,过春节贴春联是少不了的,春联儿,又名对联,对门。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他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贴春联的同时,还有贴福字的习俗,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
春节还有回娘家、吃灶糖、扫尘等等。而今过年,这种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在我们的视野里到处都是各大商场踏着“望春”“开年”的热浪,少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年味儿……
相似题目
-
年俗文化爆竹声声辞旧岁,岁岁年年春又来。这一天,无论城市、农村,还是北方、南方,每个角落都是被喜气渲染的味道。这就是我们每年都要迎来一次的大团圆—春节。记得儿时的自己穿着新衣服,手里攥着压岁钱……在大街小巷里嬉笑,放鞭炮,身边两旁的红灯笼,对联儿,成为了春节最美的点缀和最动人的画卷。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俗,办年货就是老百姓过春节之前准备一些东西,如吃的、用的、穿的等等。但古时候人们把办年货叫赶年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在固定时间、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进行。同时年货的品种也多种多样,如香蜡、纸码、花炮、年画、烟茶、糖果等等。如今这种习俗只有农村还延续着。除夕,俗称大年三十,有叫团圆夜,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的时候,桌子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当然,过春节贴春联是少不了的,春联儿,又名对联,对门。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他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贴春联的同时,还有贴福字的习俗,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春节还有回娘家、吃灶糖、扫尘等等。而今过年,这种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萦绕耳畔,在我们的视野里到处都是各大商场踏着“望春”“开年”的热浪,少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年味儿……600字 五年级
-
年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跟着改变了不少,但其精华始终得以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年俗会伴着年味传承下去,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也会再崭新下去。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晚上,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和家人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辞旧迎新。除夕这天,我们要忙的事情还真不少。在这一天中,要做年夜饭、贴春联、贴福字、祭祖、守岁。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甚至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除此之外,“福”字还可以做成各种图案,比如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等。除夕之后便是拜年,拜年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而长辈也会将一早就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正月初一的另一件事情便是在这一天人们都是要吃饺子的,取“更岁交子之义”。一般饺子馅儿中会包一枚硬币,如果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中会财源滚滚。而我在吃饺子时会仔细挑选,来一场“相面”游戏,看哪个饺子长的有“福”就吃哪个。若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吃得硬币归的。伟大的“年”,伟大的春节,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珍惜这一切吧,好好寻找年味,迎接即将到来的年!650字 五年级
-
年俗文化又是一年佳节到,再过几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了。这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年俗文化以及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千年,承载着“乡愁”,体现着万家欢乐,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张家口人过年,其实从腊月就开始了。从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大约俩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为辞旧迎新做着各种准备,度过欢乐的年节。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张家口过年的习俗有“熬年年”的习惯。每逢除夕到来,人们长夜不眠,俗称“守岁”。同时点燃爆竹,驱除邪恶。次日清晨,大家互相探望,互祝平安,俗称“拜年”。慢慢形成了张家口特有的除夕夜“熬年年”的习俗。新旧交替之时,人们穿红衣背心,扎红腰带,燃放烟花爆竹,相互拜年。张家口还有贴“吊挂”的习俗,吊挂造型古朴,充满浓重的生活习俗,贴在门头或街巷里,漂荡飞舞,五彩缤纷,雅俗共赏。“福”字贴倒在民间也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没人为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理,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这种写有“福”字的方纸,在张家口地区又称为“斗方”。“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春联、“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这就是张家口的年俗文化。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春节的到来。750字 五年级
-
年俗文化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渊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说到节日,最传统、隆重、热闹、接地气的当属春节了。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祭祀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都要举行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及民间特色。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后来啊,春节还和许多的传统节日一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年后的今天,提起过年,最令人期待的还是团圆。一种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以及对阖家团圆的向往。远在他乡的游子最深的乡愁,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家过年。同样春节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大多从腊八熬制浓香的腊八粥开始准备迎接春节,再腌制好腊八蒜给除夕夜的饺子调味。期间人们准备好丰富多样的年货,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忙活准备着过年。置办好一身全新的衣服,准备好窗花对联和灯笼,寄予对来年的祈愿,满心等待着阖家团圆。都说年是伴随着爆竹声的,小孩子燃放烟花也给春节增添了一份热闹的气息。我记着每年过年姥姥都会提前准备好许多饺子,还会把硬币洗干净包在饺子里,寓意讨来年的福气。姥爷会早早给阳台会旋转的灯笼插好电,到处张灯结彩一片祥和。爷爷奶奶会提早打扫好屋子,准备好包饺子的材料,等大家一起去动手包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一起准备着最美味的年夜饭。再接着就该除夕守岁了吧,一家人坐在一起等着看春晚,与时俱进的时代,春晚也在传播着中国梦。正月初一,小孩子们还会带着祝福向长辈拜年,并且得到压岁钱。浓浓的年味丝毫不减。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年!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团圆,新春快乐!700字 六年级
-
年俗文化今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全家来到了龙潭公园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中国结、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我很快看见有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它们漂亮,鲜红的大结,在加上下面有一些红色的穗,显得更加漂亮。我马上跑了过去。那里的老板细心的为我讲中国结的来历。他告诉我: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装饰品,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这种结。人们把它作为一种装饰物品。到了清朝时期,人们开始给这种结命名,人们给它起名叫中国结,意思是: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中国结有许多特点:每个结从头到尾有一根线编结而成,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有吉祥图案的事物搭配组合,就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这里四处飘香,千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我很高兴,这里有节日的气氛,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里有它的独特风韵。45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相关推荐
-
年俗文化节一年一度的年俗文化节又到了,听说街上张灯结彩,卖什么的都有,我和妈妈决定去一睹风采。来到街上,一眼望去,是琳琅满目的铺子。有卖小吃的,有卖首饰的,还有卖我最喜欢的手艺品的,都是当地的一些特色产品。一走进去,就看到一只舞龙的大老鼠,大老鼠手里还拿着一副对联:五鼠迎新福,倾聚莫干山。鼠年出生的我迫不及待地和它合了一个影。突然,我眼睛一亮,看见了一些深绿色的小动物:鸟、青蛙、乌龟、蟋蟀……还有篮子,原来那是一些竹制品。我拿起一只乌龟细看,许多根竹片交织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成了一个乌龟的壳,在壳里又插入淡绿色的头和四肢,不仔细看像真的一样。边上,老板叔叔的手像有魔法一样,一根根竹蔑条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手工制品,一桌子的竹制品,个个都做工精巧,惹人喜欢。随后,我们又逛到转角处,那里有一个专门卖桃核手链那小摊子又吸引了我。各式各样的桃核手链串加在一起,整齐地摆在桌子上,让喜爱小饰品的我爱不释手。经过一番精心挑选,妈妈挑出了两串比较好看的桃核手链。一串由红色玛瑙和桃核串编而成,一串由银珠子和桃核串编而成的。我试戴了一下,两串都很合适,妈妈见了也很是喜欢,便问老板:“一串多少钱?”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一串小小的手链居然要一百块钱。听听价格我顿时便有点舍不得买了,但我看着那精巧的桃核手链又有点渴望,很纠结。妈妈望着我,问:“你喜欢哪一串?”我很难抉择,一下子想这条一下子又想那条。妈妈看了看后决定两串都买,于是和老板讨价还价。妈妈说:“老板,都是本地人,便宜点。”“卖一百一串的,给你八十。”老板说。“买两串便宜点。”“已经很便宜了,我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两串一百五。”“好吧,好吧,卖给你了。”最终,一百五十元的价格买了两串核桃手链。戴上手链,我们又逛了其他的摊位,又买了很多小礼物。年年逛年货节,年年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今年,我们又买了许多东西,满载而归,真开心,满心期待下一次的年俗文化节快快到来!800字 五年级
-
年俗文化知多少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一步步向我们走来了,那么,春节有哪些习俗和文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又称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据记载,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猜灯谜”便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娱形式。它风格独特,趣味无穷。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然后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很多人都参与其中,不亦乐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族各地年俗差异较大。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蛋、菜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因为“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又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春节的一个共同习俗是贴春联。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大门上,墙壁上,随处可见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更是天下所有华人过春节的最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新年可真是有趣,年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让我们慢慢学习,代代传承吧!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7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年俗年俗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广州石化小学五年(2)班钟毓怡400字 五年级
-
年俗转过街角,看见邻居那一幅红红的对联,听见邻居家人的欢声笑语,闻见那炒饭炒菜的香味,我的心情不觉平静了下来。千里迢迢从杭州赶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赶上即将来临的春节。我也有任务在身——找年味。走在马路边上,我边走边想:马上就要到家了,不知今晚除夕,有什么好吃的呢?去年有肉丸、鸡汤、鸡腿……不知不觉,就来到家门口。那依旧是原来的模样,黑黝黝的门槛,凶神恶煞的两位门神依旧瞪着大眼睛看着我,唯一不同的是又挂上了两个大红灯笼,更添了几分年味。家门口那条小溪依旧潺潺,溪中的蝌蚪依旧欢快地游着,螃蟹一如既往打闹着,与去年国庆回来时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溪旁的小桥上,有了几道车的痕迹,又是小鸟归巢了。走上餐桌,那是熟悉的味道。耳边响起新年的歌曲,家人已经端上了几碗炒米,和一碗炸粉肉。这炒米,是家乡特有的小吃,只需将事先制好的炒米放入水中稍稍泡一下,捞起来,便是一碗美味的食物。而炸粉肉,更无须介绍,家乡无一人不爱。看着今日那丰盛的伙食,我们快乐地吃着喝着,享受着这过年的味道。几个玻璃杯碰在一起,那清脆的声音,似一眼清泉流经,如一阕乐章,开启了新年的画卷。家人的欢声笑语,是画卷中翱翔的鸟儿;那飘香的饭菜小食,是画页中飘香的瓜果。我们,在新年的铃声中,开启了新年的旅途。口中香脆的炒米,脆脆的声音充实了新年。门外的小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欢庆着、欢呼着,同大家一起欢度新年。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应该说点什么吧!”于是,场面便更加热闹起来,弟弟首先来了一句:“外公,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让我们一同干了这杯吧!”听了这句,我打趣道:“不能说是干了这杯吧?”这幽默的话语使大家笑开了花,弟弟摸摸脑袋,轻轻地打了我一下,但嘴角仍禁不住地扬了起来。该我大显身手了。我端起酒杯(虽然里面装的是饮料),伸直双手:“外公,新的一年,祝您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我们一起喝一点酒吧!”说罢,我喝了一点儿,在看着外公喝完后,我又对着大家,还是刚才那个姿势,来了一段演讲:“同时,也希望各位长辈,朋友,亲人,新的一年,新气象!愿大家2018,财源滚滚来,疾病源源去!事业蒸蒸日上,学业有成,天天开心,天天快乐!”言罢,与大家一碰杯:“新年快乐!”年,总是那样的快乐,有趣,总给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年味就是那泥泞路上的车轮印,一年在外后回家团圆;年味就是那家乡特有的美食,予人故乡的味道;年味就是一顿团圆饭,年夜饭,给人幸福快乐……耳畔又是一首“花好月圆”……1000字 五年级
-
年俗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广州石化小学五年(2)班钟毓怡3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小议年俗过年总是一件令人十分期待的事。家乡的年味总是那么浓稠,让人回味起来总有种甜丝丝的感觉。家乡的年似乎是从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始生根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大米、枣、花生、红豆等五谷杂粮凑在一块,再放上一些腌制的瘦肉,小火慢熬,等到香气扑鼻的时候,就算是成了。盛上一小碗,趁热吃下,整个身体熨帖了,那股舒坦就甭提了。过了腊八后,小年也快了。农历二十三是南方人的小年,不同于北方的祭灶,海门这片的习俗是要“烧经”的,也就是祭祖。这事一般都由家中的长辈操持的,买上些酒菜,点上香烛、烧些纸钱,告慰下先人们的在天之灵。吃馄饨也算是小年的一大特色,因馄饨形似元宝,寓意可以“兜财”。据说这样来年便可财源广进,不愁吃穿了。小年一过,年味便愈发浓郁了。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了。蒸糕绝对是其中的重头戏,从磨粉、备料开始,工序繁杂,劳心费力,但是大家乐此不疲。糕点师傅在那蒸腾的水汽里快乐地忙碌着,把碾好的糯米粉一层层地均匀撒上去,考究一点的人家还会放上桂花和切碎的红枣。等到蒸制好了,几人合力将糕笼倒扣于桌上,用手沾上水,进行揉打,据说这样揉打后的糕才有那种韧韧的口感。蒸糕其实更是为了讨个“年年高”“步步高”的好口彩。到了除夕,忙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大家开始有点悠闲的感觉了。吃过午饭,便是贴春联了。以前,贴春联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熬浆糊。将水烧至沸腾后,导入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后再加热几分钟就可以了。可别小看了这浆糊,用浆糊粘贴的春联,一年到头都不会脱落。红彤彤的春联映红了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显得那么喜庆、热闹。夜幕降临,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且不论吃什么,光是那种和谐幸福的氛围就是“过年”的最好的注解。天空中礼花飞舞,鞭炮声不断,这天晚上的鞭炮声定然是会延续到大年初一早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然成了守岁的最佳伴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的红包那是一定要收好的,放在枕头下好“压岁”。等着零点的钟声敲过,便又大了一岁了!大年初一是个神圣的日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不能打开后门,大人也万不可于这一天发火骂小孩,所有好动的孩子在这一天也自觉变得乖巧和文雅了许多,个个穿了新衣,循规蹈矩得很!过了年初一,年味便由盛转淡,但大年初五财神爷生日,又会掀起一个小高潮,之后,得到春节休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奔向四面八方,待到正月十五,一碗元宵吃过,这年便算是过了。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
我的年俗十四号清晨,我满怀着激动与喜悦,与爸爸妈妈一起贴了春联,粘了窗花,糊了福字,收拾好了年货与行李,便踏上了回家乡的路程。大年三十,在我们家乡也算是过了一个小年。这天,或许是这七天春节假期中最忙碌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只听见爷爷在门外叫道:‘起床啦!准备杀鸡。’这一叫,立刻吧我从睡梦中惊醒,也意味着除夕开始了……这一天人们要杀鸡,拜佛,准备年夜饭以及看春晚。当然,对于我来说,弄得最隆重的无疑是拜佛了。拜佛,也可以称为谢佛。因为在古代,过去的一年是为凶神恶煞的一年,为了这凶神恶煞的一年不毁害新的一年,所以要弄很多的食物给这个年吃。那么这旧年便不会再危害我们了。拜佛需准备的东西非常多:八仙桌,蜡烛,桂圆,年糕,酒,碗……寓意着下年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拜佛时,烧香是必不可少的,大人排前,小孩儿垫后,按年龄顺序依次鞠躬敬佛,保佑自己与家人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事业蒸蒸日上,学习天天进步。所有人拜完后,将香交给爷爷,只见爷爷用家乡话保佑着每个人,拿着所有香上下拜着,向三个碗中倒了三次老酒,这拜佛也圆满结束了。其实,在我的眼里,拜佛仅仅只是每个人对新生活的希望与寄托;是爷爷对全家人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新年的期望。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拜佛,保留着最原始的习俗,但其中的意义却已经不同往日:这是发自内心地,最真切的祝福。我握着双手,默默地祝福着: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年初一,是我们家乡上坟的日子。因为在大年三十晚上,传说是要把祖宗,上一辈的先人都接到家来会一会,来个大团圆。所以在年初一我们就要去帮他们扫扫墓。毕竟新年就看着一次,所以要带的东西也不少。例如:金元宝,银元宝,黄纸,冥币,花篮,蜡烛以及必不可少的香。上坟的人比较多,大多是和亲戚一批一批地来,或者成群结队地来。尽管来的时间不同,可步骤都是惊人得相似而简练:先点燃蜡烛,再用蜡烛的火点燃香,每人将会被分到三支。拿着三支香拜三拜,也是让逝世的亲人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拜好后,再将香统一交给一人,插入土内。最后便是将金、银元宝,黄纸与冥币点燃,这些东西可以让逝世的亲人在天上丰衣足食。我也在心里暗暗祷告,愿亲人们能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年初一过完后,便开始走亲访友,去各个亲人家拜年吃饭,在我们家乡,过年是不逛庙会的。从年初二到年初六便都是这样,没有过于复杂的习俗,在我的印象中,春节便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可谓新年,最重要的依旧是家人能和和睦睦。暂时告别繁重的工作与学习,与最心爱的人说几句吉祥话,与此同时,再传承下祖辈们过年的习俗,回顾一下那温馨的画面,随着新年的倒计时,对你最亲爱的家人们说:“新年,快乐!”这个年,也就过充实了,这个年俗,也得到了传承。1000字 初三
-
家乡的年俗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只要一到农历二十,男人就会赶到集镇上,忙着筹办买年货,满载着一车的年货兴奋地回到家中,然后腾出一块空地,将年货单独摆放在那里。女人们则在商场里购买新衣,这儿买一件大袄,那儿买一条棉裤,这儿买一套童装,那儿买一套唐装,直到口袋中的钱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这才拎着大包小包往家里赶。小孩们则挤在售卖烟花爆竹的摊铺前,盯着玲琅满目的爆竹,不知该选择哪一种。除此之外,这一天女人们还要做馒头,包粽子。刚刚宰杀的年猪的叫声还在院子里荡漾着,砧板上已经“嘚嘚嘚”地开始剁肉馅了。肉馅里裹藏着胡萝卜的橙红,芹菜的鲜绿,一股脑儿都装进了面皮里,成了鼓鼓囊囊的包子。红豆、绿豆、枣子、栗子和糯米混在一起,夏天就早早地准备好的箬叶将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可爱的粽子。每五个一串,然后放在开水煮上两三个小时。出锅后,便挂在窗头,等待正月的到来。大人们井井有条地计划着,孩子们摆弄着烟花,期待着除夕夜燃放的那一刻。真的,就在大家的准备中,山村的春节已呈现出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春节前夕最精彩的前奏。离家不远的,都纷纷赶回家中,和家人们提前过一个团圆日。当夜幕完全笼罩整个村庄,绚丽的烟火就会准时绽放。过了二十四,小孩子们忙着给长辈亲戚端年饭,当然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手上揣几个红包。送完最后的年饭,大年三十也就在眼前了。一早起来,大家开始穿上新衣,便开始忙着贴对联,挂灯笼。十二点过后,大家伙都开始准备给先祖的供品,现在条件好了,各色供品应有尽有。有些人家竟将孩子的奖状也放在篮子里,一并给先祖看,告诉先祖,今年孩子的成绩。当旧年最后一丝亮色敛进了黑匣子,大家门前的灯笼全部亮起,整个村庄被喜庆的红色包围着。大家一起围坐着圆桌,满面红光地讨论着新的一年的计划,大家有说有笑,被新年的气氛感染着。午夜十二点左右,大家都把自家的烟火包放到祠堂前的空地上,当零点的钟声准时敲响,数十炮烟火一齐绽放在村庄的上空,每一炮都震耳欲聋,仿佛春雷炸响在山谷……正月初一的早晨按照我们村庄的习俗,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祈愿能够健康长寿。过了初一,大家都开始走亲访友,手里提着礼品,心中怀着美好的祝福,去拜访亲朋好友。家家户户招待客人总少不了“三遍茶”,第一遍清茶,第二遍枣子桂圆茶,第三遍鸡蛋茶。还有些人家三遍茶过后,馄饨或长寿面会热腾腾地上桌。之后各色菜肴一一上桌,喝酒的喝酒,聊天的聊天,整间屋子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散去,大家伙儿又陷入各自的忙碌中,开始了新一年的打拼。浙江杭州临安市晨曦小学六(3)班六年级:帅思越1000字 六年级 叙事
-
千年文化抒爱国中华文明的车轮转动了悠悠的五千年,留给中华儿女的是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道道历史的车辄印痕,在默默地诉说着五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中华民族爱国、重孝、尊师、谦虚、礼貌、诚信、正直,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等高尚的品质,也正是这些高尚的品质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不屈不挠、奋发向上。通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原本以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世间最珍贵的,但那只能谓之小爱。忧国爱国并为之献身,才是世间最崇高的爱,此乃谓之大爱!曾以为爱国志士都接受过较好的教育,但事实证明:凡是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沸腾之血的炎黄子孙,无不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西汉时期的一位农民卜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国捐家产,当时别人对他的动机产生怀疑,怀疑他是为了功名利禄时,已被封为齐王太博的他毅然请求守边,这种将个人利益抛于脑后,而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苏轼牧羊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可谁又真正地思考过:如果换作是自己,是否也能十九年如一日地站在国家利益和名誉的立场而置个人私利于不顾,当他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汉节乘车回长安时,迎接他的人们无不为之流下敬仰的热泪。将国家的尊严置于第一位,不正是我们所推崇的吗?文天祥在国家有难之时,卖掉家产作军费,几天但组织起万人义军抗元。在被俘过零丁洋时,面对无边的大海,想到的仍是危在旦夕的国家,自己却报国无望,文天祥难抑悲奋之情,挥毫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表达自己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情怀。文天祥慷慨就义了,他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人间。看到古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使我不禁联想到了中国近代史,一段屈辱了近百年的历史中,并不是没有爱国仁人志士,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汲取古人的优秀品质,将“爱国”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转化、上升为实际行动!热爱祖国是我们应有的民族情感。我们的祖国很美丽、很可爱,更可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她呢?我们的祖国经济尚不发达,因此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好好去建设。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和发展她呢?一个连养育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的人是可怕的;一个没人爱的国家是可怜的。而一个民族不爱自己的故土更是可悲的!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少年,让我们以自己真诚的心、沸腾的血、坚实的步伐,踏着前辈的足迹,继续共同唱响爱国主义激昂的旋律吧!10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2010年的“文化大餐”中国人有个习俗,那就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吃上一对香喷喷的年夜饭——看春晚。每年的春晚都有它的特点与风采,当然了,今年的春晚也不例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别具一格,更有魅力,更有活力,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呀!中国人早早的就在电视机旁守候,期待新一年的来到!盼望虎年的欢跃气氛飘散在身旁!等待悠扬长啸的歌声萦绕耳畔!春晚,在主持人们激情饱满,激烈奔放的话语中拉开了序幕!这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仅仅要吃上五个小时,其中,有几道菜的味道更鲜美些,更浓郁些。有一个节目是献给小朋友的礼物,叫做《玩具店之夜》。舞台上一个个熟悉的卡通人物映入眼帘,什么喜羊羊、蓝猫、变形金刚……芝麻用放大镜照了照变形金刚,那变形金刚便扭动起来了,左一下,右一下,腿伸伸,又缩回来,然后又在原地不停的旋。羊羊家族的成员们牌起照来了,那些造型可真可爱,生动。芝麻又用放大镜照了照那扇神奇的门,突然,里面跑出来了许多穿着粉红裙的小孩子,她们怀着激动与兴奋,又蹦又跳还要唱,可爱极了!王菲唱的《传奇》,那可真是传奇呀!背景的变化、游动和王菲那天籁之音融为一体,使整个舞台充满了神秘感与幻想,让人从内心感受到了美。声音似流水,似蓝天,似大海,似白云,在空中漂浮、荡漾。激烈、缓慢,变幻无穷,让人难以捉摸。秀气清灵直达每个人的心田!刘谦的魔术那更是震撼人心,他一出来,我就冒着个想法,今年又会是怎样一个奇迹呢?今年在刘谦身边的不单单只有主持人董卿,还多了几位围观的观众。这样,刘谦的魔术会更让人相信。魔术中,用手穿透玻璃是最大的惊喜,他做到了,我相信全国的观众也看到了,他用现实证明了他是最棒的,他是一个伟大的魔术师!我不得不说,又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候!小虎队虽然是时隔很久后再一次相聚,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往日的活力,仍是那熟悉的歌声,默契的表演,歌声穿破微云,穿破天空,表演让观众欣赏,让观众赞美,赢得了阵阵掌声。掌声是那么响亮,可见小虎队是多么受观众们的欢迎呀!赵本山的小品《捐款》。依旧农村主题,捐款是好事,但就因为多写了一个0,造成了种种搞笑场景。语言很幽默很风趣,把欢乐带给了大家,把快乐送给了大家!12点钟马上就到了,主持人们和全国人民一起倒计时,为了迎接新一年的来到,迎接春天的来到,迎接虎年的来到新年的钟声已敲响,新的一年已来到,老虎已从山的那边狂啸而来!最后在《难忘今宵》这首熟悉的歌声里结束了春晚!牛气冲天辞旧岁,虎虎生威启新春!新的一年又来到了,让我们在朝气蓬勃的虎年里继续发扬龙虎精神,把中国璀璨的文化传承下去!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