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乞丐800字

仰视乞丐

800字 初二 散文

我不知道是被儿女遗弃了,还是农村人大多仍在温饱线上起伏而导致的结果。这位穿着破旧的中山服,浑身脏兮兮的老人在深圳这个繁华之地乞讨了。

老人总是红光满面,笑语吟吟地斜躺在没有植花的水泥花栏上,头枕他破烂的提包悠闲地晒太阳。旁边是私人自发慢慢形成的一个小小的烧香跪拜之地。虽仅仅一平方米左右,地板上仅放一个大铁炉,高速公路楼房遗弃的一个小小的角落,烧香拜佛者却异常热闹。每天总有附近的居民甚还较远的开车者来此为浓重的烟雾增加几分。当看到他们跪下磕头祷告完毕,朝大铁桶里烧纸时,他便拿起一个准备好的大木棍,为他们朝下捅。有知恩者且过意不去又可怜他的,会在离开前给他些手里正提着的吃食,没吃的会朝他的碗里仍枚硬币。每每,他总露出心满意足的样子。也许更多的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付出得到认可的喜悦吧。也有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的,没有任何表示地淡然而去,老人习惯性地淡淡看他们离去的背影一眼。

老人乞讨的年限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起初他曾在天桥上守候过几个月,同时守候的还有一位老年妇女。在炙阳或暴雨纠纷,看着太阳或大雨在她身上施虐,他总会拍拍衣服悄悄退去,让所有经过此地慈善人的爱心汇集到她身上。那次,老年妇女死缠将军肚的过路男子,结果不但没得分文,还被那男子伸手狠狠地推倒在地上。老人勃然大怒,追上去朝大肚子上就是一脚。因此他被打得腰现在还疼。老年妇女很是感动,之后常帮他洗洗衣服,久而久之相互照应着。被她当地打工的儿子得知后骂他老不要脸,打他母亲的坏主意,并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钱,还威胁他要远远离开,不然他要为她母亲养老送终,他可不管这个娘了。老人在老年妇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请求下离开了天桥。

他也在高速公路上干过。当车辆堵车或红灯亮时,他专找高级的车伸手,后在巡警的一再警告下来到这个烟雾迷漫的地方。

他的儿女不知道父亲常年在外过得怎样。当地的人们只管烧香,没人过问大铁桶、观音像的来历,也只有天知道村里那个无爹无妈的孩子从哪儿弄来的钱上学。

大年三十了,大街上人车稀少了很多。错综复杂的情绪让我坐立不安。不知不觉又走到一平方米之地。竟出乎我意料地没有人烧香,老人正坐着似在遐想着什么。看到我慈祥地笑了。“大爷,不回家过年吗?”“不回,这儿有风有阳有人情,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我很快乐很满足呀,天天都在过年!”

我忽然感觉到老人拥有了春天里的所有鲜花和天空。而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多么稀少和珍贵呀!我们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做着引以为豪的工作,说着光荣体面的话,心脏由大脑支配着为荣辱功利得失喜喜悲悲。老人的热情,爱憎分明,爱生活,爱人类……一切的一切,仅仅让它停留在影片中吗?仅仅任渴求疯长而不付诸行动来检点自己吗?仅仅让新闻媒体卖力地宣扬吗?老人提前富了起来,外在的内在的,富得让我自惭形秽,富得让我眼红心痛,富得世界亮丽一片。

仰起头,开始追寻美

800字 高三 散文

《诗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无尽回味。

孔子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其微妙的中庸之美。

在我眼中,《诗经》是一种艺术,抽象而又具体。抽象的是她所带给人的奇妙享受,而具体则因为她真实。

当一个人的身心,在某一个午后,完全的进入一种恬静的状态。那些带有灵动气质的诗句进入心扉,带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神秘朦胧美,营造“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和谐宁静,送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画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青涩爱恋。那样的享受是花钱购物所不能比的。那是一场灵魂的盛宴,是美的潜移默化。

张爱玲曾说:“你年轻吗?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我很欣赏这一观点,因为它真实。《诗经》的另一点美,亦在于她的真实,就是孔子所说:“食色,性也。”有人认为《诗经》太不矜持,且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追求我的男子们,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我想和你在一起,就怕你不同我一起私奔。这样的直接,是一种可贵的真实—可爱的姑娘只是想结婚了,单纯美好;我只是爱你,所以希望你知道。凡美丽的事物,都是这么简单的。你要求它繁复、热烈,那就不对了。因为我总觉得,越鲜艳的东西,毒性越强。

被巫鸿称之为“鬼域的造反”的徐冰曾说过这么一短话:“当今的艺术这个行当成了一个竞技场,我在这里要什么呢?作品交给社会如同把生灵感如市场,他已经不属于作者自己了,它属于所有与它接触的人。它变得具体而污浊,这使我想到要离开它,再去僻静处寻找一个别的。”我们可能对此颇有感触,什么东西,被摸多了,就会变黑。

如今充斥的“流行文化”对经典做着这样那样的迎合低俗的品味的所谓的“新解”,把舒适优雅的衬衣改成了花裤衩,人人都觉得自己懂。文化确实应该服务大众,但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降低经典的高度以迎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而是吸收知识以提升自我的高度,去追求高雅的文化。

《诗经》只是众多经典中的一滴,处在我们通过努力可以企及的高度。当我们攀上那里,或许会发现一片清澈的“甘露池”。虽然“溯洄从之,道阻且跻”,但总有一日,可以一览众山,何乐而不为?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高三:张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