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美佛儿六年级:郭祎杰
习惯
以前觉得习惯会令一个人麻木,会让一个人在沉默中灭亡。可是,渐渐发现,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在不停的习惯着一些事,一些人。只是,我们不习惯这些习惯,不喜欢这些习惯,不接受这些习惯,所以,固执的认为,习惯会束缚一个人,所以,总是觉得,习惯会使自己崩溃。呵,原来一直都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啊。
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悔恨了太久太久,迷失了太远太远。
只是,因为,
我们都还没长大。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清醒过来,做更重要的事呢。让一切如过往乌云一般,我们只要在习惯中期待下一站彩虹的出现。
是啊,只不过是习惯了习惯罢了。
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吃饭,一个人默默的快乐悲伤,一个人在熟悉的路上走走停停;习惯了在发现一首好歌后一个人静静聆听,默默感动到流泪;习惯了独自欣赏自己在某个寂寞的夜晚记下的或灰暗或明亮的冗长文字;习惯了在一些有温暖阳光的时候,翻看有着花般笑靥的旧照片,一个人悲凉地想起从前……
习惯了,也就放下了,也就不会逃避过去了。
渐渐习惯,渐渐长大。当我们试着习惯了一些事,
我们
就真的长大了。
7月,我感觉暂时的幸福。阳光温暖,风中还有花香,曾经的感情,偶尔还有淡淡怅惘的回忆。可是我放下了,平静的思考,决定遗忘那些已经压在日历底下的记忆。习惯中,一切都还是这样好,什么都不曾改变过什么!
感谢所有曾经相遇和离别的人们。
相似题目
-
习俗“噼噼啪啪……”这个声音把正在做美梦的我惊醒了。怎么了?哦!我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突然,一阵香味飘到了我的房间里,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我,像一只小馋猫闻着香味来到厨房门外。只见妈妈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淋漓。走进一看,哇!妈妈正在做一年难得吃一次的年菜之一,也是我最爱吃的“红烧猪腿。”首先,妈妈用滚烫的热水把它煮一遍,把它放进盆里,抹上金黄的蜂蜜。然后放进热油锅里炸,白嫩嫩的猪腿变成了金灿灿的黄色。现在都这么香了,待会儿还用说吗?最后,妈妈把八角、麻椒、酱油、草果、姜等食材和猪腿一起熬制。猪腿变成了好看的棕色,让人看了想吃,吃了还想吃,口水流不停。盼呀盼……都吃完饭了,怎么还不发红包?突然出现一个红包在我眼前晃悠,对我这个小财迷,两眼都发光了。原来是叔叔向我发红包了,手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祝福着:“祝乖侄女学习更上一层楼,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我回敬道:“也祝叔叔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在这天,每个人都互相对对方说着祝福语,年味十足!400字 小学 叙事
-
习俗习俗是每一个地方的法定节日。而在中国,令我最喜欢的节日还是端午节。在端午节,人们看着赛龙舟,津津有味地品慰着绿里透着红肉的粽子,这可真是何等悠闲的生活啊!难道你么却一点儿也不喜欢吗?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时,担任楚怀王大臣的屈原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却遭到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言免去了职位,赶出都城被流放到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屈原报国无望,便投江自尽。屈原死后,百姓们纷纷为屈原的死感到伤心。为了不让鱼吃掉他的尸体,渔夫们把一些食物和粽子投入江中,所以端午节就被流传至今,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粽子虽然好吃,却也来之不易,需要一道道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挑选好新鲜的食材,清洗那绿油油的粽叶,在一滴滴清水的湿润下显得格外气质蓬勃。水声,滔米声,人们的欢呼声,绘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乐曲。话不多说,我们卷起粽叶,把新鲜的糯米倒入,再配上香喷喷的五花肉,说到这我忍俊不禁地咽了咽口水。最后,用细绳捆绑。就这样,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迎面而来。倒入高压锅中,煮至40分钟。我微吸了一口,一阵阵粽叶的清香迎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糯米的香甜和五花肉的肥美在我的嘴里回味无穷。在端午节除了吃棕子,我们还可以欣赏赛龙舟比赛,在人们的欢呼声和呐喊声中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我的最爱!500字 小学
-
习俗从古至今,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介绍关于节日民俗。相传在唐朝,有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叫皇巢,凡是他经过的地方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一天,皇巢带领军队攻城,就在城门脚下,看见一个妇女牵着一个较小的孩子,胸前却抱着一个较大的孩子,在匆匆地奔跑。皇巢感到十分好奇,就上前问道:“大嫂,你这么着急要去哪儿呀”?妇人回来道:“听说皇巢是个很凶狠的恶魔,他就要来攻城了,城里男丁都去守城门了,我们不敢紧逃命还留下来等死啊”!皇巢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抱着大孩子,牵着小孩子呢”?妇人满含着热泪说:“这个较大的孩子是我大哥家的独苗,这个较小的是我的亲生儿子,如果万一逃不了,只有丢下自己的孩子,带着我大哥的孩子逃命了”。皇巢听了很是感动,他对妇人说:‘你不要逃了,回家在家门口插上艾草,皇巢就不会杀你了”。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但转念一想,这么逃命,也不一定能逃脱,还不如照这个人说的试一试。于是妇人跑回家,对全城了说了插艾草的方法。果然,皇巢没有杀任何人。而这一天正好是端午节,所以以后每年的端午节,就在门前插上艾草来保平安,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这就是艾草插门的典故。其实还有很多习俗,比如过年吃饺子、放鞭炮、中秋吃月饼、赏月、元宵节吃汤圆等。这就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5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习俗宋朝诗人王安石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啊,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为这个年画上圆满的句号让春风冲刷一切的不愉快,这就是春节,我们中华民族历久而不衰的传统节日,也有许多习俗,跟我来看看吧。习俗一:贴对联,放鞭炮春节将近,人们总喜欢去买对联,回来贴在门上。除夕那天,又喜欢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因为传说有一只凶兽叫“夕”,它每年正月三十都会出做恶,可它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鞭炮声。所以,人们每年就会贴对联,放鞭炮来预防“夕”出来做恶。习俗二:吃年夜饭,守年年夜饭,年夜饭,一听就知道是过年那天夜里吃的饭。一般人会吃饺子。饺子里要包上钱、枣、年糕与豆腐。吃到钱就说明明年财运连连;吃到枣就说明明年蜜蜜甜甜;吃到年糕就说明明年步步升高;吃到豆腐就说明明年福气冲天。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吃着饺子,一直到深夜十二点。因为守年,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习俗三:拜年,要压岁钱在大年初一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一家老小走亲访友,成为“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实我很喜欢过年,因为我能收到一张接着一张的压岁钱!说起压岁钱,在我国古代,压岁钱是给孩子们压惊的,可现在的压岁钱是表达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的!现在,我正对着一桌好菜,不由得想起了奶奶说的话:“在我小时候,那是盼年;现在生活好了,那时天天过年。记得以前,每天能吃上野菜算好的了,穿破的衣服用布条儿贴贴继续穿。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鱼肉,穿上新衣服,以前怎么能与盼年?现在,每天吃大鱼大肉,穿旧了的衣服就扔,真是时代不同了呀!”是呀,如果没有劳动者的辛勤,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啊!好好珍惜现在吧!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马到成功!750字 初一 叙事
-
习俗我的家乡有一些习俗,无论是谁也无法改变。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个规定,在过年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必须要赶回去跟家人团圆,吃“团圆饭”。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说说笑笑,那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卷。在平时,因为各自工作和学习的繁忙,大家很难聚合在一起。作为小孩,总对每年这种团聚的日子充满了期盼。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喝酒,这可怎么办呢?哈哈,大家一定听说过“以茶代酒”这句话吧,我们小朋友就会用饮料或是茶来代替酒来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间的碰杯,代表着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彼此间新年的期待与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大家围在一起谈谈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计划,将它们与自己的亲人进行分享,并相互鼓励和支持。“团圆饭”代表着人们生活的团团圆圆,日子的美美满满,祖国大家庭的和和美美花溪小学四年级:汪子豪350字 四年级 叙事
相关推荐
-
春节习俗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各地习俗元宵节有很多很有趣的活动,放许愿灯、吃元宵,属于这个节日的活动一结束,就表示过年也告一段落,大家要乖乖的工作和上学,期待明年新年的到来了。我编了一个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大家听听看,我是不是很会说故事呢?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有一个地方,名叫元宵岛的地方,他们跟我们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非常的爱吃汤圆,不管早、中、晚餐都要吃汤圆,有趣的是,那里的汤圆都是飘在半空中,想吃多少都有,吃到你撑死为止。有一天,有两个小朋友阿元和阿宵,突然灵机一动,把要给国王的汤圆,拿去油炸,没想到国王吃了后,居然说很好吃。从今以后,人民都变成吃炸汤圆,并且纪念阿元和阿宵,所以把他们挂掉的那天取名为元宵。你吃过炸汤圆吗?试试看吧!那是阿元和阿宵发明的美食哦!300字 六年级
-
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拜年、贴窗花、吃饺子、守岁……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关于春节吃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每年春节,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都让我第一个吃。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沾着吃,可好吃了。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慢点吃,别呛着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那浓浓的亲情。450字 六年级
-
端午习俗一提起五月初五,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是用叶子把米饭包起来,包成三角状,再用细绳子缠起来,放在锅里煮。煮完之后,掀开锅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锅里的粽子叶子显得更绿了,像是腌了几个星期的腊八蒜,又像是一年常青的冬青,充满了生机。里面的米饭也散发着热气,像雪一样白,咬上一口,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像棉花糖一样软,入口即化。但是,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那得从千年以前说起。有一个叫屈原的人,一心想为国效劳,他爱护百姓,保护百姓,因此广受人们的敬爱。可惜,朝廷中的人们不支持他,还诬陷他,最后,被逼无奈,屈原跳江自杀了。人们得知这个噩耗,便包起粽子,投入江中,不让江里的小鱼、小虾吃屈原的尸体,让这位善良的人永存。因今日是五月初五,被后人称端午节,并且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来纪念这位英雄——屈原。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放假,在家中休息。街上卖粽子的特别多,各种馅都有。大人们给孩子们讲屈原的故事,让所有人都不忘记屈原。五月初五,这是个神圣的日子,我们永远都会记在心里。450字 六年级
-
春节习俗真是好不容易盼到了腊月三十,离春节又近了一天。这一天,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前奏了。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人们都要穿上新买的衣裳。大人们要准备好各种年货:栗子、水果等,菜品也不少。这一天,在外边做事的亲人,都要赶回家来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夜里,家家都不会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一桌人围坐在桌子前,你谈谈我,我谈谈你,是多么有趣啊!当时针指向十二时,一年的高潮就到了:凡是家中有花炮的都要搬出来放,一发又一发的礼炮升上天空,一阵又一阵的响声打破了夜的沉寂。天亮时,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大人们都忙着准备午饭和招待客人,而小孩子们则三个一群五个一队地从这家跑到那家。到中午时,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又大又圆的餐桌旁,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欢快地聊天。下午,小孩子们一群一群地来到各家各户拜年,有的手中还会拿上一条小金鱼……晚上,一家人又围坐在桌子旁笑看春晚,显得格外美满幸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可真体现出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啊!400字 六年级
-
春节习俗“过年啦!过年啦!”伴随着钟声一次次敲响,新的一年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不,我们也穿着新衣,踏着喜庆的脚步来到了外公外婆家,准备全家人一起欢欢喜喜地过大年。过年当然要包饺子了,今年是我第一次尝试包饺子的全部流程。首先,我把一些面粉放到盆里,准备开始和面。在外婆的指导下,我一边把碗里的水慢慢地倒入盆里,一边把水和面粉揉在一起,揉着揉着,我的手就变成了“小花手”,面粉也变成了一团黏黏的东西。然后就不用加水了,只要再继续这样揉啊揉啊,面团就变得有点硬了,表面也变得光滑了。接下来,就可以醒面了。在醒面的时候,不但要盖上盆子的盖子,还要给它盖上一层“棉被”,不能让它着凉。等面醒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包饺子了。外婆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让我拿着其中的一块,在面团的中间开个洞,把它变成“甜甜圈”的样子。再把“甜甜圈”扯断,面就变成了长长的一条,像一条小蛇。最后,外婆把这个长条面揪成一颗颗“小丸子”,就可以继续完成按饼、擀皮、包馅的工序了。我包的饺子虽然没有外公外婆包得那么美观,都长着两只超大的耳朵,却在外公的帮助下,让它们变成了“小元宝”的样子。我包的饺子虽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但却是我认真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的劳动成果。所以当饺子煮好,吃到嘴里的那一刻,我感觉特别好吃;我也让大家品尝了我的饺子,他们都啧啧称赞,我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过大年,包饺子,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包饺子的所有工序,让老爷爷、老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只负责品尝就好!600字 初二 叙事
-
地方习俗温州是一个素有“海鲜美城”之称,那么过年的习俗就离不开海鲜喽!过年的时候,外婆总是早早地催促外公去买螃蟹,隔海的螃蟹又大又肥,外公的收获总是让外婆心满意足。外婆烧螃蟹可是有一手的,她是深藏不露呢,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她才出手。外婆总是把青壳的大螃蟹烧成橘红色的,那橘红色的壳里面可是有好多好多的红糕,这红糕可有营养了,嚼劲很好。螃蟹有大有小,平时吃的螃蟹可以是小不点,但是过年吃的螃蟹,个个都抵得上手掌大,有的甚至比两个手掌还要大出许多呢!过年的时候,还有灯盏糕吃,那是一种中国的“汉堡包”,里面夹得也不是生菜和炸过的鸡肉,而是家常便饭的肥肉,还有切成丝的萝卜呢!外面也不是司空见惯的面包,而是用面粉捏成陀螺形状的炸好的壳,反正,灯盏糕是一种地方特产,就像永康的肉饼,金华的火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温州过年的习俗是不是很特别啊,这让我这个温州人倍感自豪,你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是否也是这么的有趣和别有风格呢?400字 四年级 叙事
-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习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一年级:靳淼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50字 一年级 叙事
-
清明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随着夏姑娘的呼唤来到我们的身边。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要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春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点的节日。早晨,我匆匆忙忙的随着爸爸妈妈来到山上,在上山的时候,看见几只马儿正在搬着“行李”往山上走。有一只肥肥壮壮的马儿在分岔路口走错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马儿累了想喝水罢了。不知不觉我也累了。渐渐的走不动了,越来越吃力了。抬头一看,山路还远着呢!我真希望眼前有一张床放那儿,让我躺上去休息一会儿。那该多好啊!呀!终于到了,整个人都舒服了好多好多。妈妈从袋子里拿出了几根蜡烛,想点燃火。我立刻会意到了老师曾说过,在山上不能放火。飞快地跑上去阻止妈妈,没想到火已经点燃,也已经在烧纸了。我们心自问,自己该不该把蜡烛吹灭呢?忽然想到了爷爷,看到了爷爷和蔼的脸,于是没有去阻止了。马上拿起扫把帮忙扫垃圾,呀!一年下来树叶可真不少啊。时间匆匆我们祭拜了爷爷,就离开了。浙江温州温州市龙湾区海城中学初一:小知世450字 初一 叙事
-
过年习俗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都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对联,购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圆饭。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里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250字 三年级 叙事
-
元宵节的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红的火鹤花、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鲜艳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1000字 高三 说明文
-
客家人传统习俗导语: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意味农历春节的结束。客家老人们指出,天穿日相传是客家乡亲为了纪念女娲炼石补天,因此在天穿日当天都会准备祭品炸年糕祭拜。大多数民众的观念都是过完元宵节,才算真正的过完年。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对农业社会的客家民族来说,一定要过完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才算过完农历年,农夫才会开始下田耕作。客家俗谚中有“有做没做,聊到天穿过”一说,意思是一定要玩到天穿日过后,才会开始工作。对人口比例高达八成的新竹县而言,天穿日除了举办山歌比赛之外,不少客家乡亲都会准备传统客家米食“甜粄”,或是以炸年糕来祭拜女娲。对于天穿日的由来,最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女娲炼石补天,也相传女娲是在元月二十才用最后一块石头把天空的破洞补完。老一辈的人们认为天穿日当天一定会下雨,不过以科学来解释,天穿日已接近春雨时节,所以下雨属正常现象。文史工作者表示,过完农历年天气还相当冷,因此干脆再多休五天的假期,不管是喝春酒或是和家人团聚,过完天穿日再工作也相当正常。不论如何,天穿日的习俗也和大多数的传统节日相同,随着工商社会的发达逐渐被人遗忘。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1000字
-
过年的习俗贴春联、挥春: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於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有人家在门上两侧贴上春联,而门楣上则贴上横披。也有人家在室内室外贴上「福」、「春」等红纸,甚至把这些字倒转来贴,表示「福到了」、「春到了」。蒸年糕: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忙著蒸年糕。「年糕」有吉祥寓意,象徵年年高升。家庭主妇对蒸年糕的技巧也要讲求,因为蒸年糕的成败是关系著未来一年的运途。年夜饭:除夕夜,祭拜祖先后,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表示全家团圆。中国人又称这种习俗为围炉,因古人都是围著炉子吃饭的。而当晚的菜肴中,鱼是不能吃光,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压岁钱:又称「过年钱」、「红封包」,广东一带称为「利市」。吃过年夜饭,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让大家讨个吉利。守岁: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整夜不眠,祈求双亲长寿,又称「长寿夜」。放爆竹:「爆竹一声除旧岁」,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穿新衣、新鞋:从衣帽到鞋袜都是全新的,意思是万象更新。对小孩子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兴奋的事。祭祖、祀神:是春节第一天早上要做的事情。祈求能保佑信众和子孙平安。包饺子:新年的头一餐吃饺子,饺子形状好像古代较大的金银锭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如果吃到饺子内有钱币,表示新的一年会发财。拜年: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做牙:年初二,一般做生意的人用牲礼祭拜土地公。接财神:年初五,一早接财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出年关:年初五,一般商人在这一天择定吉时,开张大吉,回复正常营业。老板发「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赏花灯: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有赏花灯和猜灯谜的活动,非常热闹。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在中国已流传很久。龙象徵权力、尊贵和祥瑞。人们认为龙掌管降雨,舞龙可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b丰收。是每逢喜庆节日的一种表现形式。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舞狮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避鬼,镇宅招福。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到每家每户,舞狮拜年,有吉祥的意思。中国人喜欢热闹,这民间习俗又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1000字 六年级 写景
-
春节习俗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以上便是传说中除夕守岁的来历。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10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重阳节的习俗摘要: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1000字 五年级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