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来历1000字

元宵来历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难忘的第一次

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奶奶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爷爷的照片,照片里的爷爷眼睛炯炯有神,消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是那样的可亲。

爷爷虽然已经离开我已经整整三年了,但在我的记忆里爷爷的形象是那样清晰,那样的和蔼可亲。每次看到爷爷的照片,总是把我拉回了儿时,想起在爷爷怀里撒娇的感觉,想起爷爷教我唱京戏,想起更想起了爷爷第一次教我种菜。

爷爷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在他的身上总是看到勤劳、朴实、善良,总是能看到那份执着的精神。一个秋日的早晨,爷爷扛着刨地的锄头又要去田间干活了,我的好奇心促使我想跟着爷爷学种菜,所以,缠着爷爷非跟着去不可,爷爷拗不过我,只好举白旗投降,带着我朝自家的自留地出发。

秋日的田间,有别样的风情,别样的美丽,中稻已经收割了,一排排杆垛整齐的码在田梗上。晚稻将熟未熟,仍是青色,一捏谷粒,白色的米浆溅了出来。走在田梗上,欣赏着各种小花。我叫不上她们的名字,却佩服她们在小小的角落里,不争奇斗艳,不在乎季节,默默绽放自己的芬芳。我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而忘却了此行的目的。

“小衿衿,干活了,”爷爷亲切的叫喊声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一回头,却看见爷爷早已经把一大半地刨好了,我赶紧飞奔过去,抢过爷爷手里的锄头,“哎呀,真沉啊,”我的力气太小了,根本无法抡起锄头,可我不想放弃,使劲的想抡起锄头,怎奈“它”一点也不给我面子,任凭我涨红了脸,也不给我半点机会。爷爷看着我的样子,笑呵呵的对我说:“来,还是爷爷来吧,你还小,等长大点了,力气就够,一会爷爷教你怎么种菜。”无奈我只能把锄头交还给爷爷。

不一会功夫,爷爷就把地刨好了。笔直的田地里,像泛起了千层的波浪,美极了!开始种菜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棵种子,刚想种,爷爷说“等等,丫头,别这么心急啊,来我们先给土壤吃点饭,”“啊?给土壤吃饭,这是什么道理?”“土壤吃了饭,有了营养,种出来的菜才又大又好吃啊!”“哦,原来是这样。”我赶紧学着爷爷的样子,把有机肥料均匀的放在土壤的上面。现在可以开始放菜籽了,爷爷说,放菜籽也有讲究,每颗种子间不能放的太密,否则不容易长大,等到长出小菜苗,我们还要进行一次刷选,把间隔太紧的小菜苗拔掉,让菜长的更好。听着爷爷的话,我小心翼翼的放着菜籽,生怕弄疼了这些菜宝宝。在我和爷爷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快把一大片菜地种完了,“大功告成,”我开始欢呼雀跃,“还没好呢,”爷爷说,我们还要在菜籽上面均匀的覆盖层泥土,以免他们受雨水的侵蚀而产生腐烂,最后再洒上水,让菜宝宝们喝饱水,也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吸收土壤里的营养。“好的,爷爷,我明白了,”我捧起泥土轻轻地为他们盖上了被子,生怕这些可爱的菜宝宝着凉了。

辛苦了一个上午,终于完成了我第一次的农活体验——种菜,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双手,我感受到了爷爷的辛苦,长年累月的劳作,早已经让爷爷的背有些微曲;日复一日的辛苦,让爷爷比同龄人显得苍老。

一个星期以后,我再去看时,那嫩绿的小芽已经从土里探出了脑袋,我充满了成就感。它也让我明白了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

王紫衿

慈溪市实验小学六(1)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