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麻糍节
指导老师:周水华
城南小学五(6)班
在我们家乡,以江山为中心点,往峡口方向称为上路乡,靠衢州以下为下路乡。每年农历十月初,是我们江山下路乡许多地方的传统节日——麻糍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吃麻糍,那场景比过年还热闹,据说哪家来的客人最多拿就说明哪家今年的运气最好。很有幸,今年的麻糍节我和妈妈应邀一起到姑婆家去凑热闹。
到姑婆家,正好碰巧一大笼糯米蒸熟,“蹲在角落里睡大觉的石臼也一早被搬出来洗净待用了,”只见姑婆把糯米倒进石臼里,姨夫拿起捣楔子开始顺石臼边缘压碾糯米,接着开始敲打了。“隆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响声有节奏的在耳边响起。身强力壮的姨夫双手轮起楔子,侧着身子,一上一下,两只脚一伸一曲,嘴里发出“嘿啦呼啦”声音,随着节奏,简直好看极了。手往石臼里捋糯米的是姑婆,姨夫捣一下,姑婆就用灵巧的手把白花花的糯米饭捋一捋,姑婆的手在石臼里就像泥鳅一样灵活。捣麻糍是件力气活,别看姨夫身强力壮,可也捣得汗流浃背,脱光了身上的衬衫,光着身子,那优美的姿势吸引了很多看客,最为抢眼的要算我们几个从城里去得孩子了,坐着的,蹲着的,追逐着,嬉戏着,好不热闹。等到姨夫捣完后,早就想显现身手的我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抡起那个沉重的木头楔子,准备往下打了,嘿嘿,一不小心,打在了石臼上,发出“咚”的一声。吓得我们扔下就跑了。一家舂完,早就有下一家在等着。那糯米的香味很快的飘满了整个村庄。
麻糍打好,必然就是吃麻糍了,夹起一块麻糍,放在芝麻糖里沾一沾,一块白白胖胖的球儿,顿时改了一个模样,乌黑胖胖的身子。咬一口,味道还不错嘛!甜甜的,软软的,非常有弹性,如果整个咽下去的话,那可会噎在喉咙里,所有小孩和老人就必须小口小口地吃了。
临近中午,姑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饭,喝着甜甜的果汁,吃了美味的菜肴,我的肚子被填的满满的了。
麻糍节的习俗就是吃麻糍,吃完了还得带着麻糍回家给家人吃。所以,我们是吃了在肚里,还带着手里的。人们常常都说“打麻糍过中秋”。其实也不一定是中秋才打麻糍的。麻糍节的实意是让亲朋好友有个相聚的机会,也寄托着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同时,也寓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的向往。
我迈上了一个台阶
施然
成长道路总有坎坷,它像那一级级台阶,只有迈上去才能看见成功的光芒。
傍晚,被包裹在狭窄公交车上的我,穿梭于晚暮下的围城之中。不管是凄风苦雨,还是春风送暖,独自一人走在这条大街上已有无数次了,然而,这次却觉得脚步如此沉重。那是受了早上那件事的影响吧!得知被认为是稳坐宝座的我,竟被挤下了四星口语考试合格者的名列,顿时五雷轰顶,心里笼罩了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辉煌一下子离我远去,心仿佛进入了深秋季节的树林。我像是捡起落叶的那个人,我在苦笑着怀念那逝去的青翠。
回到家,尽管我自认为已经掩饰得很好了,却还是被敏感的外婆发现了。外婆质疑的眼神,冲破了我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对外婆倾诉了所有,但她听只是静静的吐出了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外婆相信你一定能迎来雨后的彩虹,迈上这一级台阶”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使我豁然开朗。
为了我英语的崛起,我实行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策略,不打电话不通信,遁入“山居”苦读书。那些早被我扔在角落里的复习材料,成了我每日必看读物。为了能在考试中以更好的语言来回答考官的问题,我每个周末都会背诵大量的词汇;为了避免语法错误,我每天强制自己做两套试卷;为了提高口语能力,我坚持每月去英语角与老外对话。几个月来,我像一根紧绷的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满脑子都是英语。一次放学回家后,我一边手捧着书一字一句的朗读,一边走路。突然,我撞到了一个“人”我忙不迭地说着对不起,抬头一看,却是一根电线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英语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三个月后我又迎来了四星级口语考试。这次,我理所当然地成为参考者。看到电脑中显示的题目,我便努力的在脑中搜索单词,然后自信满满的说出答案。选择题,短篇理解得心应手,文章论述,小作文一帆风顺。等到公布考试结果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到了证书。那时,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笑得那样的灿烂。此刻我再一次读懂了外婆的箴言——“阳光总在风雨后,迈上这一级台阶就是无限的辉煌。”
是啊,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路有坎坷挫折,但是正如外婆说的只有勇敢地面对风雨,就能迈上这一级台阶,迎来灿烂的阳光、美丽的彩虹和无限光明的未来。
相关推荐
-
作文:麻糍节麻糍节说起这儿的麻糍节真是热闹,之所以热闹,是因为大家伙好客,自己的朋友可以去,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去,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去。每逢麻糍节,乡下就异常的热闹,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麻糍节前夕,我来到舅舅家,都说麻糍要在前一天打好,所以舅舅就开工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当他们把一切准备好后舅舅和哥哥的力气相当的好,把石碓里的饭打的“砰砰砰``````”响。每当舅舅打一下,舅妈就捏一下,他们配合的真好。第二天,一大早舅妈就忙活开了,把前一天打好的麻糍放锅里热热,捏成一个个球放进糖里。舅舅家客厅大,来的客人只要抓起筷子在麻糍上把糖滚均匀,就好往嘴里送了。妈妈带着阿姨来了,阿姨又带她的朋友来,她的朋友也有朋友陪着来,吃的越多,舅妈就越高兴。在乡下过麻糍节真是尽兴而去尽兴回家呀!名师点评: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自己的朋友可以去,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去,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可以去。”这句描写可以体现出乡下过麻糍节时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体现出小作者孩子气的口吻。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过麻糍节的喜爱之情,把在舅舅家过麻糍节的情境描写生动有趣。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小作者可以在打麻糍的情节上多加点“功夫”。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多地方使用错误,特别是第三段,望小作者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学乐中国特聘教师:吴萍老师)2010-4-3 23:36:00550字 五年级 叙事
-
捣麻糍在我的家乡,每逢过年, 一些家庭会汇合在一起捣麻糍。用来捣麻糍的工具是一口几十厘米厚的大石锅,它的旁边常年矗立着一把大石锤,平时村里的人都不轻易去碰它,连小孩子碰碰都会遭到大人的指责。然而春节将至,这块清静之地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人们,里里外外把大石锅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也混在其中看热闹。只见大人们把一锅已经蒸好的糯米饭倒入石锅中,顿时人群中冒出了一股热气,这时,一位长着大胡子的红脸壮汉走到石锤边,看这架势八成是抡大锤的,我在心里嘀咕着。只见他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把手轻轻地放在石锤柄上,并催促旁边提着水桶的老汉,让他做好准备。不一会儿,红脸大汉抡起了石锤,一用劲,通红的脸顿时变成了紫色,大锤在它的手中就变得轻盈起来,“通”的一声砸在米饭上,米饭中间马上出现了一个“大坑”。紧接着,另一位老汉用沾有水的双手翻弄着米饭,“大坑”马上消失了,“通”的一声,石锤又砸下来了,吓了我一跳,心想:要是砸到老汉的手怎么办呀?他们两位大汉就这样你砸我翻,交替进行着。看着这富有节奏而熟练的动作,我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两位大汉的努力下,不一会儿功夫,米饭就成了一锅香喷喷的麻糍了。麻糍带回家后,铺上一层粉,切成一片一片,如果你撒上红糖或果酱,含在嘴里会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保证让你赞个不停。500字 五年级
-
打麻糍车前村座落于遂昌县大拓镇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岭头,这里群山环抱,是遂昌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寒假里,我们作文班全体师生及部分家长来这里做美食,有挖冬笋、做黄米粿、磨豆腐、打麻糍。香喷喷的麻糍令我回味无穷。“打麻糍开始了,大家快来看。”叶老师一声喊,只见房东阿姨端着一只热气腾腾的木桶,木桶里是蒸熟的糯米。房东阿姨将糯米倒入一个石臼中,房东叔叔端来一盆热水,另一位叔叔在木锤子的一端抹上一点点热水,用力砸在糯米上。他每一砸一下,房东叔叔就用手沾上一点儿水,迅速又从容不迫地将糯米翻一下。他们节奏明快,配合默契,十几个来回下来,糯米便变成了米团。这时,导游哥哥按耐不住好奇心了,对叔叔说:“我来试试。”房东叔叔一听连忙说:“你会吗?打不好节奏我的手可要受伤的呀。”导游哥哥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我一定小心、小心、再小心,你放心吧!”房东叔叔只能不情愿地答应了。导游哥哥自信满满地抡起锤子用力砸了下去。好好笑呦,只见房东叔叔蹲下身体,躲得远远的,手勉强碰到石臼。导游哥哥每锤一下,他就迅速地戳一下米团,手立即“嗖”地一下缩了回来。导游哥哥又锤一下,房东叔叔又快速地翻一下米团,“嗖”地缩回手。完全没有了和农民叔叔合作的节奏和默契。他两眼始终紧盯着导游哥哥,一副担惊受怕的样子,我们见了笑得肚子都疼了。在笑声中,米团越来越有弹性。这时房东阿姨拿来了竹匾,上面撒了一层香喷喷的芝麻粉。房东叔叔把米团放了进去,反复地滑动,一边撒下金红的红糖粉,一阵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我兴奋地看着,期待着,这时,房东叔叔将香气四溢的米团揉长,用剪刀剪成一块块的小麻糍,告诉我们麻糍做好了,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我拿了一小块放进嘴里,仔细地品尝着,哇,好香呀!又香又糯的麻糍太好吃了!寒假去了车前村,我品尝到了醇香的豆浆、香浓的麻糍、弹性十足的黄米粿、甜甜的麦芽糖。每一种食物都让我惊喜,让我看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它们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爱这些食物,更爱创造食物的劳动人民。800字 五年级 叙事
-
舂麻糍晚稻收割后,糯米刚刚晒干,村里的女人就开始张罗舂麻糍。据说,真正舂麻糍是在冬至那天,但现在村里人已不讲究时间了。只要新糯米晒干,村里便有人提议舂麻糍,尤其是双休日,妈妈趁我们在家休息,约了隔壁婶婶一起合舂。我自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天,我起得特别早,亲眼目睹了妈妈舂麻糍的情景。只见妈妈先把糯米放在水里浸着,直到傍晚才捞起。中饭后又忙着炖赤豆(作馅用),炒黄豆磨粉。爸爸干活回家则忙着借倒臼、木榔头和甑等器具。晚饭后,妈妈再把浸过的糯米倒在甑里,把糯米蒸熟,放到一只大倒臼里,用二、三十斤重的木榔头舂。每舂一下,需要往中间拨一下,否则,饭会粘在一起。因此,舂麻糍是挺费力的,往往舂二、三十下需换一个人再舂。过几分钟后,还需要加上少量的热水再舂。你听,那“嗨呦嗨呦 …… ”的劳动号子声,人们的欢笑声,奏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谣。最后是团麻糍。奶奶、妈妈把手浸湿,到倒臼里切一块舂得粘乎乎的糯米团,搓薄,然后放上赤豆馅,对折,再用手捏圆,撒上黄豆粉。这样,麻糍才算大功告成,我也早已馋得口水直流了。小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家乡来的话,热情、好客的家乡人民定会把这甜津津、糯滋滋的麻糍送给你,让你一起分享这劳动的快乐。500字 五年级
-
舂麻糍晚稻收割后,糯米刚刚晒干,村里的女人就开始张罗舂麻糍。据说,真正舂麻糍是在冬至那天,但现在村里人已不讲究时间了。只要新糯米晒干,村里便有人提议舂麻糍,尤其是双休日,妈妈趁我们在家休息,约了隔壁婶婶一起合舂。我自然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天,我起得特别早,亲眼目睹了妈妈舂麻糍的情景。只见妈妈先把糯米放在水里浸着,直到傍晚才捞起。中饭后又忙着炖赤豆(作馅用),炒黄豆磨粉。爸爸干活回家则忙着借倒臼、木榔头和甑等器具。晚饭后,妈妈再把浸过的糯米倒在甑里,把糯米蒸熟,放到一只大倒臼里,用二、三十斤重的木榔头舂。每舂一下,需要往中间拨一下,否则,饭会粘在一起。因此,舂麻糍是挺费力的,往往舂二、三十下需换一个人再舂。过几分钟后,还需要加上少量的热水再舂。你听,那“嗨呦嗨呦 …… ”的劳动号子声,人们的欢笑声,奏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谣。最后是团麻糍。奶奶、妈妈把手浸湿,到倒臼里切一块舂得粘乎乎的糯米团,搓薄,然后放上赤豆馅,对折,再用手捏圆,撒上黄豆粉。这样,麻糍才算大功告成,我也早已馋得口水直流了。小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到我们家乡来的话,热情、好客的家乡人民定会把这甜津津、糯滋滋的麻糍送给你,让你一起分享这劳动的快乐。500字 五年级
-
麻糍今天,我吃了非常美味的麻糍可好吃了。就在今天中午,我和阿姨吃了麻糍,真的是好吃啊,可是做法有点难。首先必须要加上点油,等到把麻糍炸软,要炸两片哦,还要把一些自己爱吃,会吃,可以吃的食物烧熟谷夹进去,就做成美味可口的麻糍了。然后,我吃了一口,感觉麻糍已在口里融化了,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味啊。可是,麻糍不能多吃,很难消化的,对胃不好。点评:语言平滑晓畅,刻画细致,描写生动;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读毕如酒后余香,不绝于口。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250字 二年级 状物
-
麻糍麻糍是诸暨的一种小吃,西施故里也有,有时家里也会做一些。麻糍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红糖的,一种是红豆沙的。今天就来给你们讲解怎么做红豆沙麻糍。做麻糍要用的工具是一口几十厘米的大石锅和一把大木锤。家里马上要做麻糍的地方围满了大人和小孩,做麻糍是个力气活,只见几个男人把一大锅冒着热气的糯米倒进了大石锅,大石锅旁站着一个长着胡子的大汉,他拿着大木锤,接着又有一个瘦小的老爷爷走了出来,他拿着一盆水和一张小凳子坐在大石锅旁边。一切准备就绪,这时,那个长着胡子的大汉抡起锤子向糯米砸去,只听见“咚”的一声,糯米被砸出了一个大洞,老爷爷用沾着水的手摸了一下那个大洞,洞立刻就变平了,又听见“咚”一声,一个大坑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个老爷爷又用手摸了一下,“大坑”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一个砸一下,一个翻一下,熟练地配合着,不一会糯米就变成了面团一样,那个大汉和老爷爷把糯米放在了一个铁盆里,一个女人已经站在了铁盆旁,她先倒了一些油在手里,搓了一搓,原来这是要防止糯米粘在手上,所以才要搓一些油。只见她抓起一把糯米团放在手里按平,再用一只勺子把红豆沙放进去,马上包住,一个像乒乓球大小的麻糍就基本完成了,把全部的糯米包完后,她又拿来一袋黄豆粉,均匀地撒在麻糍上,再放上一些一片片的杏仁,等它冷了以后就可以吃了。我拿了一个最小的闻了一闻,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咬一口,淡淡的,不太有味道,咬到红豆馅旁边,就会有许多红豆沙流出来,把红豆沙馅含一会儿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甜味,下次你也可以自己做一做,保证让你赞不绝口。6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捣麻糍今天早上,我们吃蒸饭。可是妈妈烧得有点多,还剩下一小碗。妈妈突发奇想:“我们把剩下的蒸饭捣成麻糍吧!”我奇怪地问:“麻糍是用蒸饭做成的吗?”“对啊!”妈妈回答道。妈妈拿来了做麦饼的那根圆木棒,把蒸饭放在奶锅里,手拿木棒使劲地捣饭,我也试了好几次,捣烂的饭都粘在木棒上,拉得好长。捣了一会儿,把蒸饭全捣烂了,可以出锅了。妈妈用手把麻糍弄出来,手都粘满了,妈妈把手在水里沾了一下,再拿就不粘了,在灶台上把麻糍做成了一块椭圆形的,在它的两面都弄上小麦粉,然后放在保鲜膜上。麻糍做好了,中午我可以吃到自己做的麻糍咯!250字 二年级 叙事
-
打麻糍每年的冬至,外婆家都要吃麻糍。我总是问她:“为什么要在这一天吃?”她说:“古话说不吃麻糍不算过冬至。”虽然我还是没搞懂为什么要吃,但是这应该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习俗吧。小时候我曾好几次看到过外公和外婆制作麻糍的过程。那吸收了一整晚水分的饱满而又洁白的颗颗糯米,像极了袖珍版的和田玉。躺在木桶中蒸煮的糯米粒散发出脉脉的香气,时而淡时而浓,我深深地迷恋这份芳香。等糯米蒸熟的时候,外婆总是会揉上一团,再在糯米团中撒入一些白糖拿给我吃,那味道越嚼越得劲。锤麻糍的时候最有意思了,外婆将那香喷喷、冒着热气的糯米团倒入石臼中,外公脱掉厚重的外套,挽起衣袖,卖力地锤打着,外婆则时不时的拿水帮抡锤摸上点水,那是为了防止麻糍黏在抡锤上。“咚咚咚”,大锤有规律地一起一落,这可是个力气活。没过多久,一个黏糊糊的大糯米团就做好了。接着外婆将糯米团撕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芝麻粉里,就那么滚上一圈,然后就可以吃了。打麻糍,累并快乐着的一项劳动,在辛勤的敲打中,既收获了食物的甜蜜,又收获了食物的芬芳!4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话麻糍清明一到,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麻糍是清明扫墓的主祭品,每年清明前夕奶奶都会做麻糍。麻糍的做法很简单,如果想做10公斤麻糍,就需要准备4.5公斤糯米粉,2公斤白糖,2两松花粉和适量的水。必备工具有蒸笼、石臼、剪刀、擀面杖和石杵。做麻糍,第一步就是准备食材;第二步将糯米洗净,加入水,再慢慢搅拌均匀。等灶台上的水开,放上蒸笼,把搅拌好的糯米粉一层一层放入蒸笼中,如果一起放进则会导致无法蒸熟;第三步,待糯米熟后,再往上放洗好的艾青,蒸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第四步,要将熟了的糯米和艾青放入石臼中,用石杵反复捶打,使糯米粉与艾青团搅拌均匀,再撒上几斤白糖;第五步在干净的木板上撒上松花粉,把打好的的糯米团放在上面,用筛子在糯米团上撒上一层松花粉,然后拿擀面杖慢慢擀这个青团,直到它成一个圆形;第六步,要量好尺寸,将青团剪成大小相同的菱形的麻糍。这样麻糍便做好了。我们还可以将麻糍放入冰箱的冷冻格,想吃时可随时拿出加热品尝,一样美味。麻糍的口感和年糕差不多,不过年糕是无味的,麻糍吃起来却有一股浓浓的艾草加松花的香味。清明节快到了,奶奶做的麻糍也要派上用场了。450字 三年级 叙事
-
搡麻糍“糯米饭蒸好啦!”只见爸爸抱着一个高约半米的木桶,桶口冒着一缕缕的热气,一阵阵醇厚的米饭香气随之散发出来。桶内的糯米饭洁白如雪,看着就好想抓一把来吃。爸爸快速来到门前的空地上,将桶里面的糯米饭倒入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石臼内。紧接着大伯扛来了一个长一米多的大木槌,不停地在糯米饭里来回搅动着。几分钟以后,臼里的糯米饭己经不再是颗粒分明的了,而是一颗粘着一颗,仿佛是在抱团取暖。刚才在搅动糯米饭的大伯,此时把木槌高高举过头顶,然后向石臼捶打下来。木槌砸在糯米饭上,发出一声黏黏的脆响。石臼旁坐着头发斑白的爷爷,在木槌举到半空中还未落下时,他那布满皱纹的手在铁盆中轻轻沾一下水,快速地翻动那臼中的团糯米饭。这么烫的糯米饭,爷爷是怎样翻动的呀,我心中甚是吃惊。大伯搡了二三十下以后,停下来,把木槌递交给了爷爷。爷爷那么瘦,这么重的木槌,他能捶打得动吗?我不由得为他担心。只见爷爷扎稳马步,细长瘦弱的手将木锤举起,说时迟那时快,锤子稳稳地落在糯米饭团的正中心。原来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转眼间,爷爷便搡了十几下,捶打的声音悦耳动听,这大概就是劳动之歌吧。爷爷当真是宝刀不老啊!麻糍逐渐成型。这时,爸爸对我说:“要不你去试试?”“好啊!”我正跃跃欲试呢。看着爷爷能这么熟练地搡打麻糍,我觉得这不会是一个困难的活计。我一边学着大人搓一搓手,一边走上前去。刚拿起锤子,感觉像举起了一座山。我用了吃奶的劲儿把锤子举过头顶,还没有稳住重心,锤子就迫不及待的往下落,根本不听使唤。捶打了几下,不是把木槌打在了石臼边沿,就是把糯米饭团溅到了石臼外面。尴尬的我只好把木槌交到爸爸手里。一阵忙活后,麻糍终于好了。爸爸和大伯一起把一整团麻糍从里石臼挖了起来,放到屋里的晒箕上。晒箕上面早就铺好了一层喷香喷香的黄豆粉,紧接着,他们用手将麻糍慢慢铺开,变成一张米白色的大饼。奶奶在上面撒了红糖和芝麻,然后把麻糍大饼切成方形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塞进嘴里,麻糍的软糯、红糖的甜蜜和芝麻的浓香在嘴里来了一场美味的邂逅。啊!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麻糍了。香甜的麻糍吃在嘴里,甜在心里。800字 六年级
-
做麻糍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各个不同,也有着各个不同的俗意,但是在我们的老家那最常见的习俗便是打麻糍。一到过年,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就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卯和粗大的麻糍棒槌。于是,奶奶便带着我一起去老家参加了打麻糍的队列。刚一到那,外婆便把那在水中泡了足足两天的糯米拿了出来,在给它洗了个“冷水澡”之后,便又将它放入蒸笼里给它做了个“桑拿”后,它便已全新的面容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时的糯米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硬邦邦的样子了,那软耷耷的样子仿佛就是做过桑拿后的人舒服的样子,一粒粒糯米也因为吸收了水份而变得饱满,闻起来还有一阵淡淡的米香。之后便到最重要的步骤,也是做麻糍的高潮——打麻糍,先将全部的糯米都倒进石卯中,之后,便由两位强壮的青年来打麻糍,一个打一个翻,轮流交换,“砰,砰,砰”坚定有力的打米声传入了耳略,人们也随着打米声点燃了那颗对新年家人团聚的欣喜和激动。但你别看那青年这么有力气的样子就小看了这个环节,其实单单是那个麻糍棒槌就有好几十斤的重量呢!更别说糯米黏乎乎的,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很快当敲的人累了的时候,便跟翻的人交换,使得不会那么劳累。渐渐的那一颗颗的糯米在麻糍棒槌的“关照”下渐渐又变了样子,很快一个纯白色的大面团便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如果不是亲眼见,我绝对不会相信,这竟是由众多颗糯米组合而成的。终于,到了最后的一个环节了,众多的妇女一齐围绕在面团前,轻轻扯出一小块来,放入自己所喜爱的料浆之后,再将小团对折,轻轻扯下,揉成一个圆球样而压成圆瓶形,麻糍的样子就做好了,而圆圆的样子就象征了那团团圆圆的俗意,在蒸笼底部撒上一层面粉,防止麻糍黏牢后,再将其蒸好,便分发给每一个妇女,她们便将其带回家中,一齐与家人分享新年团圆的喜悦欢乐气氛。麻糍不仅香脆美味,使人留连忘返,而更无法让人忘记的便是与家人一起吃时团圆那温馨与美好。作者:赵俊杰指导老师:吴芳芳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8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打麻糍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昌化,麻糍,那份藏在记忆中的甜。除夕之前,那是家家户户都要打麻糍。听村里的老人们说,麻糍是由糯米做成的,首选要把精选的糯米碾半白,用水泡上整整一夜。第二天再装进木桶里,架在大火上慢慢蒸熟,待到它颗颗饱满,粒粒晶莹时,便可以开始那最重要的步骤,打麻糍。打麻糍可是一个力气活儿,一般都由最强壮的来打,他们先把那些已经煮熟的糯米饭放进一个石臼子里,然后拿起春米向里面用力一砸,接着由另一个人在手上抹上水和油,翻转一下被打得白花花的糯米团子,把春米也抹一些水,每打几下就要重复一次刚才的动作,显得有些麻烦,但是这个动作必须配合得相当默契,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受伤。我在一旁看得按捺不住,走到那位喘着粗气,大汗淋淋的叔叔面前:“叔叔,您能让我试试吗?”我试探性的问了一句。他轻轻颔首,嘴角荡起浅浅的笑容。一脸狐疑地看着我,那目光,轻蔑得叫人不舒服,“那好吧,这个给你。”说着,把那个打麻糍的春米递过来,我漫不经心的单手接过,突然,我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用力一拉,打了个趔趄,差点就一头栽在地上,还好身后有外婆扶着我。“原来这玩意儿这么重啊!”我颤颤巍巍支起身子,用尽全部力气提起,呼吸已经紊乱,面颊蒙上了圈圈荡漾着的红晕。再向着那团被打得软软的麻糍用力锤下,汗水沿着发丝滴落,在水泥上迸溅开,留下点点斑迹。当我想再次提起春米时却发现它居然被麻糍粘住了。凭我的力气根本拔不开,现在我终于知道那位叔叔为什么只会如此轻蔑我。无奈默默退下,还是静静得做个“观众”比较好。半个小时一过,被打好的麻糍轻如羽,白似雪,软若绵。在太婆灵巧的手中手掌进,弧口出,成了一个个圆形小球,沾上芝麻和糖粉,甜于心间,溢于唇齿。但是大人们并不着急吃,将它放在木板上抹平,晾干后切成方形,留着慢慢吃。夜晚烟花灿烂,掩着黄,透着白,露着紫,交织着,变化着。风儿擦过窗棂,发出沙沙的声响,微风掠过耳畔,恍若唱着一首美妙的歌,余音袅袅,满载浓浓年味……麻糍,那份藏在记忆中的甜……800字 高一 叙事
-
打麻糍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各个不同,也有着各个不同的俗意,但是在我们的老家那最常见的习俗便是打麻糍。一到过年,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就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卯和粗大的麻糍棒槌。于是,奶奶便带着我一起去老家参加了打麻糍的队列。刚一到那,外婆便把那在水中泡了足足两天的糯米拿了出来,在给它洗了个“冷水澡”之后,便又将它放入蒸笼里给它做了个“桑拿”后,它便已全新的面容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此时的糯米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硬邦邦的样子了,那软耷耷的样子仿佛就是做过桑拿后的人舒服的样子,一粒粒糯米也因为吸收了水份而变得饱满,闻起来还有一阵淡淡的米香。之后便到最重要的步骤,也是做麻糍的高潮打麻糍,先将全部的糯米都倒进石卯中,之后,便由两位强壮的青年来打麻糍,一个打一个翻,轮流交换,“砰,砰,砰”坚定有力的打米声传入了耳略,人们也随着打米声点燃了那颗对新年家人团聚的欣喜和激动。但你别看那青年这么有力气的样子就小看了这个环节,其实单单是那个麻糍棒槌就有好几十斤的重量呢!更别说糯米黏乎乎的,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很快当敲的人累了的时候,便跟翻的人交换,使得不会那么劳累。渐渐的那一颗颗的糯米在麻糍棒槌的“关照”下渐渐又变了样子,很快一个纯白色的大面团便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如果不是亲眼见,我绝对不会相信,这竟是由众多颗糯米组合而成的。终于,到了最后的一个环节了,众多的妇女一齐围绕在面团前,轻轻扯出一小块来,放入自己所喜爱的料浆之后,再将小团对折,轻轻扯下,揉成一个圆球样而压成圆瓶形,麻糍的样子就做好了,而圆圆的样子就象征了那团团圆圆的俗意,在蒸笼底部撒上一层面粉,防止麻糍黏牢后,再将其蒸好,便分发给每一个妇女,她们便将其带回家中,一齐与家人分享新年团圆的喜悦欢乐气氛。麻糍不仅香脆美味,使人留连忘返,而更无法让人忘记的便是与家人一起吃时团圆那温馨与美好。800字 初一 叙事
-
捣麻糍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目睹麻糍的制做。一进家门,院子里一番热闹景象,七大姑八大婶的,大家有条不紊忙碌着。有一股米香扑鼻而来,嗯,真香!我定神一看,院子里有个炉灶,里面火烧得正旺,上面有口大铁锅,有一个木蒸笼端正地“坐”在铁锅上,凫烟四起,米香四溢,一下子引起我的好奇心。这是干什么呢?我百思不解地向妈妈“请教”:“这木蒸笼里的是什么呀?”“糯米啊。”“那麻糍怎么做?辞年为什么要捣麻糍呢?”我打破沙锅问到底。“麻糍是用糯米,用清水洗净,放在水缸里浸泡一个晚上,然后拿出来沥干,放在蒸笼里蒸熟;接着倒在石捣臼中,二人配合捣成糯米团,就做成了麻糍。”哦,原来如此呀!正当米香浓烈的时候,糯米熟了。大人们把蒸熟的糯米饭倒入早已洗净石臼里,只见有一年青力壮的,挽起袖口,两脚前后摆开,微蹲下腰,提起大石锤,一旁的爷爷赶紧提来一桶淸水。正当年青力壮的石锤砸下,爷爷用手沾上冷水,迅速地把石臼里的糯米翻一下。年青力壮的又砸下,爷爷又是眼疾手快地沾水,把石臼里的糯米努力地翻一下。我的好奇心又上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石锤重,锤砸下去,糯米粘在石臼或石锤上,必须翻一下,而且冷水具有防烫,防粘的特点。”爸爸说,“有一人拿捣子头反复捣,另一人不停翻转捣臼里的糯米团,两人必须配合得当。”不一会儿,爷爷他们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走马换人,爸爸不行,没俩下就停下,我简直没机会提动大石锤——太沉了。几人轮流,过一会儿,糯米渐渐成糊状,而看不出米粒时,白胖胖,热乎乎的,使我垂涎欲滴。这时,大人们已经准备好大桌,用炒熟的黄豆粉均匀地撒在桌上,捣好糯米团倒在桌上,并且左右两人共拿擀面杖,把糯米团擀平擀均匀,由于糯米的粘性,使大人们干得汗流浃背的。须臾,糯米团乖乖的压成扁扁地,薄薄地。这时麻糍基本上定型啦!用菜刀把麻糍切成小小的方形,一块块的麻糍就正式成功啦! 望着白白的,嫩嫩的麻糍,恨不得能多咬几块!在竹筛子里放凉一会,就可以收藏啦!收藏后的麻糍可以保存好长时间,等想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慢慢地食用。捣麻糍是家乡的习俗,虽有点累,但也是喜悦的,带着丰收的喜悦,生活幸福香甜。我爱家乡的麻糍!8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