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岁月
说起窑洞,人们印象里肯定能想起战争年代的南泥湾,一排排窑洞前面一辆辆竞赛的纺车,那种沙场秋点兵的壮阔让人难忘。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旧居,也是以窑洞为主。现在的延大,最为瞩目的建筑,也许还是那一层层一排排整齐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窑洞。所以,说起窑洞,几乎都和陕北有关。其实,在我们老家——渭北高原(这也和陕北一样属于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也曾经是人们主要的民居,而且窑洞的形式比陕北还多一些,比如地坑子,半明半暗的窑洞庄子。
在我将近五十岁的人生历程中,有超过三十年,就是在窑洞里居住生活的。想起那些过往的日子,窑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铭刻在心。艰难心酸,困苦忧愁,甚至屈辱绝望,五味杂陈。当然,过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这是老辈人说的,其中的温暖亲切,淳朴厚重也一样令人难忘。
我们的村子,静静地卧在塬边上的一处断面上,坐北偏东,面南偏西,村子背后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塬,前面是两条交错的深沟。一天到晚,太阳升起降落,都会照着小小的村子,似乎是老天爷格外垂青,那么温柔的呵护着。老辈人讲起来,满眼的喜欢,说我们的老祖宗选的这一块风水宝地真是绝了。村子后背踏实,前面沟里有泉水小何,向更远处,还可以望见百里之外的起伏山峦,那是有名的永寿梁。
依着高低曲折的地势,村子里的窑洞自然形成了四个层次,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架板庄子。最初的时候,我家住在第一层的窑洞里,那是靠近中间的一孔大窑,有很宽敞的院子,门外是一条街道,下面就是第二层窑洞,门外侧面,有一处一亩地左右的小池塘,夏天雨水蓄满了,村里的女人们平时洗衣服就在这里。池塘周边,长着一圈高大的杨树,那是一种叶片很圆很小的杨树,土著的树种,树下有茂密的长长的冰草,树根也凸出地面,小时候在这里玩,常常用小棍子捅出树洞里的小蚂蚁。夏天的午后,闲下来的人们就会聚在池塘边拉家常,女人们做针线活,一帮小孩子绕着池塘边跑来跑去,或者用枝条抽打着池塘里的水,或者用破瓦片抛向水面,看谁的瓦片滑过水面最远,大一些可以爬树的孩子就去使劲傻叫的捉知了,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也不担心掉进水里,池塘很浅,下雨以后,池塘边上,我们快乐的玩着泥巴,有时候也抓着青蛙,看它在地上蹦蹦跳跳,我们也学着跳着跑着,或者翻过它的身子,看他四脚朝天腿脚乱蹬的样子。
我就是出生在门前有个小池塘的窑洞里的,记忆定格在四岁左右。爷爷去世早,我的父亲七岁的时候他就因病撒手人寰。母亲生下我的时候,奶奶还健在世,顽皮的我,很多时候跟着小脚的奶奶,父母都去生产队劳动。吃过饭了,奶奶搬来一把小凳子,让我坐在上面,给我梳辫子,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母亲奶奶常常把我打扮成女孩的样子,我也乐意让她们那样摆弄。辫子梳好了,奶奶会左看右看,然后笑起来,嘴里一遍遍说着我娃真乖真俊啊!看着奶奶一脸早春朝阳般的笑容,我也傻乎乎跟着乐了,只是她梳辫子扎的红头绳很紧,勒得我头皮有点疼很不舒服,有时候就趁她不注意自己悄悄解掉红头绳,这样那根冲天小辫子散开了,头发肯定是开了花的样子,跑起来一颠一颠,这时候的奶奶就会用手掌在我屁股上拍一下,看我委屈的样子,又会笑起来。至今我不知道,那一孔窑洞里,我们一家四口三代人,是如何让生活的。
奶奶应该是在我五岁那年去世的,我的小名红儿就是她给我起的。奶奶走了,没人照看我的时候,父母还要上工,每一天,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工的,醒来了,自己的腰里绑着一根布条搓成的绳子,一头系在土炕角落的一根木撅上,我最多只能爬到炕沿。醒来的我一看母亲不在,奶奶也不见,黑乎乎的窑里面就我一个人,那种孤独和恐惧应该无法言说,于是就常常大哭,有时候自己打开窗户,爬上窗台,哭声惊动了邻居,就会有人来解开我腰间的绳子,把我抱出去带着我玩。现在记得清楚的一个是我的干娘,那时候四十多岁,因病不能参加劳动就在家里,还有一位白头发的奶奶,她是一位最终活到九十八去年才去世的老人。
后来家里搬到第三层的窑洞里,那是一处院子更大 的地方,我清楚地记得,搬家的时候,我就来来回回抱着那个小木凳跟在搬家的大人后面跑着,大概是因为这木凳我坐过,奶奶坐过,更多时候是奶奶抱着我坐过。我本能的把这个当成对奶奶的念想了。这个院子正面有两孔窑洞,一大一小,面对窑洞,右边的大一些,左边的小一点,左侧庄面子上,更小的很浅的窑洞,是我们家的厨房。在大窑里面,我们一家生活了十年多,我的三个小妹,就是出生在这孔大窑里(准确说,应该是四个妹妹,第二个妹妹出生不久因病夭折,大概不到一个月),木质的门没有上油漆。进门是一面五通大土炕,土炕前面摆放着一张老式的黑色柜子,柜子的面子是红底子,上面描画着花花草草。往里走,一张纯木颜色的面柜,摆在离土炕大概一米远的地方。往后是放粮食的麦秸秆编织的粮囤,对面是两口大缸,里面也放粮食,大缸上面有黑色的两个陶瓮,放面粉的。大窑有点深,最里面曾经养过大牲口,包产到户以后,我家先后养过两头牛两头驴。真的不敢想象,那样的一孔大窑里面,一家六口人,还有牛驴大牲口,我记得给大牲口割来的草有时候也堆在窑里面,牲口圈,摆放铡刀还要铡草,那样生活着该是多么局促。
这孔窑洞,见证着我们兄妹四个的成长,更见证着苦难岁月里我们一家六口人的艰难生活。我在这孔窑洞里,学会了烧土炕,学会了照顾妹妹,学会了做家务,比如扫地抹柜盖,也在这孔窑洞闯过大祸。有一年冬天,烧完炕,我点着蜡烛给哭闹不止的妹妹找吃的,翻开柜盖,头伸进柜子翻找,不小心蜡烛掉进去,差点引起一场大火,多亏收工的母亲回来及时,端着水扑灭了火苗。而我吓得大哭。还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伴玩,有个小伙伴领来他家的狗,我大方的把母亲早上蒸的馍拿出来给他们吃,也给他们的狗,还把父母登记工分的本子找出来玩,用剪刀剪花样子,为的就是要那个小孩教我认识墙上一幅画的字,那是一张毛主席坐在桌前写文章的年画。结果我认的字全是错的,一锅子馍馍被吃个精光,更惨的是父母大半年劳动的凭证被毁了,真是造孽,我记得那时父亲回家知道真相后第一次打我,笤帚把雨点般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屁股上,我的手麻木了,肩膀灼疼了,屁股好几天不敢坐下,腿上满是青一道红一道的伤痕,现在想想,我那么混账也是真该打。后来母亲求爷爷告奶奶找生产队长说明情况,让会计查了底册才找回一部分工分,那年年终决算比往年少分了不少粮食,这些都是我的过错,在那些困难的日子,工分就意味着一家人的命根子,那是分粮食的依据啊!
左边的小窑洞,几乎是半孔窑洞,因为窑背在上一层人家的院子里,那家人院子里低一些,就挖了一口排水的井,夏天雨水多了,水就渗进来,窑后面就坍塌了,那家人的水就排进窑里来。为这事,找了人家好多次,还去队里找干部调解,都没能彻底解决,我长大了一些曾经和主人为此干过几次架。最终也没让人家填掉那口井。早些时候,这孔窑洞放着柴禾,中间盘着石磨,一家人喝的玉米粥,吃的高粱麦子糜子面,就是靠着这石磨磨出来的,父母推过石磨,长大了的我也推过,石磨很重,推起来很费劲,一圈一圈转着,累的人头昏眼花晕晕乎乎,加上平时吃不饱没力气,所以推石磨几乎于我是一种噩梦般的经历。
就是这般孔窑洞,后来经过我的舅舅稍微改造修缮,曾经作了我的婚房,我的一双儿女就出生在这里,一直长到上初中才离开。这口窑洞,因为比右边的大窑洞低一些,窑背就显得很薄。窑背之上,是村子里一条要道,上工的人去地里要经过,架子车四轮拖拉机甚至大汽车也经过这里。结婚以后,我和妻子一双儿女四口人在这里生活了将近十年。每一年夏天是我最难熬的日子,尤其下雨的时候,我虽人在学校里,心却一直在操心家里,窑洞后面会不会有水流下来,我时刻担心着他们母子三个的安全。有一年雨特别多,半夜里雨越下越大,我不放心就冒雨赶回去,结果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窑洞里进水了。我一身泥水进门的时候,灯亮着,母亲和妻子用脸盆淘流进的水,浑浊的水面飘着大小不一的鞋子甚至衣服,我的一双儿女却呼呼大睡,一时间,那种惭愧痛苦让我泪流满面。我让母亲把孩子抱到他们住的大窑里,我和妻子继续收拾,忙活了整整一夜,天亮时候,雨停了,才把心放下。还有麦子收割以后,碾场的小四轮拖着一根大碌碡从窑背上上来下去,也是最为担心的,在窑里面,你可以清晰地听到轰隆隆的碌碡和地面撞击的声音,如同打雷,窑里有时候会有微微的颤动。我担心着薄薄的窑背承受卟了这样的重压,会在一阵轰隆声里塌了。十几年过去,虽然担心着,但是我家的这一孔半窑洞几乎没发生过任何问题。虽然窑背薄一些,但是因为是路面,人来车往很瓷实,几乎不会积水,水流过,会有冲刷出来的水渠,天晴的时候,我会赶紧找架子车拉土填结实。
这半孔窑洞,承载了很多,儿女们的快乐欢笑和成长,他们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跚跚学步,到蒙蒙学童小小少年,这只窑洞刻录着他们的欢声笑语,经过那次惊险,每到下雨,我几乎都会回来,在多少的夜晚陪着他们,九十年代初,《渴望》热播的时候,我们一家在这窑洞里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我的不到两岁的女儿学会了剧中的所有插曲。我的儿子在三年级的作文,《我家有一张床》里写到,我家没床,我们四口人在土炕上睡觉的句子让我难过。我和妻子,在这窑洞里幸福过欣慰过,争吵过抱怨过,也痛苦过忧伤过。但是我们一直挺过来了。我常常想起结婚时候我拟的一副对联——半孔窑洞筑爱巢,一双新人结良缘,寒碜心酸悲欣交集。
两只窑洞,最让我欣慰的是,都曾经贴满了大红的奖状。大窑洞里,是我小学初中八年多所获得的三十多张奖状,贴满了窑洞里进门两侧的墙面,那是我唯一可以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赢得尊重和荣耀的依据,记录着我坎坎坷坷的成长史。小的半孔窑洞,也一样贴满了我的一双儿女小学六年和我的数量几乎相等的三好学生的奖状。这些,是一孔半窑洞最靓丽的风景,也是我们一家人的荣耀。
有很长时间,我对搬家的事情很是疑惑,看到父母亲天天那么辛苦,也不敢多问,直到最后搬家离开窑洞的时候,母亲才告诉我,那年奶奶去世,家里没钱埋葬,就把那第一层的好窑洞卖给别人安葬奶奶。其实那一排还有地下这一排窑洞以及窑洞前面的土地,曾经都属于我们家,解放初被分了。当然被分了的还有郑家穴十多亩好地。下面这三层的一孔半窑洞,大窑里面曾经存放着奶奶的棺木,结果被人偷走,老实巴交的父亲也不敢声张。偷奶奶棺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照顾过我活了九十八岁的老奶奶的大儿子,他们弟兄四个,村子里面势力很大,所以事情最后也不了了之。而母亲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后来她说,人在做天在看,会遭报应的。也许的确如此,这个后来做了县城机械厂的工人贼,不到四十岁,大儿子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病死了,三年后,不到五十岁的他的看护错村子林场果园的以吝啬出名的父亲一命呜呼,而他在即将退休的那一年,和自己的亲兄弟发生争斗,被他侄子失手打成重伤,一星期后毙命。而他慈祥善良的母亲,却活到了近百岁在尽享了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后仙逝。老天以特殊的方式为我们洗刷了耻辱,母亲一直这样说,我竟然也相信了。从此我也解开了心里的另一个疑团,上小学填写成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回来问父亲,他说了五个字——小土地出租,但是我很不明白,记不准确,大体的音记住了,给老师一说,他就写好了。只是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意思。一般学生都是贫农中农富农,有三两个是地主。人家成分都是两个字,我家怎么就这么麻烦,五个字,村子里没有第二个,我感觉低人一等,好多年不敢说,也抬不起头来。也是这次母亲的解释我才明白,这个成分是处于地主和富农之间的成分,爷爷奶奶手里,有二三十亩地可以出租,够不上地主,却比富农要高一些。所以才有郑家穴的十多亩好地入社充公,去世的奶奶就埋葬在那里。所以架板庄子上的第一层和第三层那么多窑洞都曾经是我们家的。于是我也释然,爷爷奶奶也曾经精彩过。
如今,离开窑洞近二十年,几乎被废弃的窑洞依然站立在那里,像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助的伫立在风雨飘摇的暮年里。然而,每年寒暑假,我回老家,都要去看看曾经生活过的窑洞。站在荒废已久的窑洞前,过往的日子一幕幕闪现眼前,进入窑洞,曾经的生活不断闪现复活。旧报纸糊起来的炕帏依稀可辨,土炕没了而烟熏火燎的痕迹还在,儿子用稚嫩的毛笔写下的忍字似乎提醒着我,曾经喂养过牛驴的石槽靠在窑的最里面。一切的一切,让往事清晰起来,我的眼里慢慢湿润,亲切温馨厚重温暖的日子复活了,整日里忙碌的母亲的身影,背着一捆饲草的父亲蹒跚的背影,蹦蹦跳跳顽皮可爱的小妹们,步履沉重的那头毛色鲜亮的牛儿,一起走来。
每次离开这里,我都会频频回头,眼里满是泪水,窑洞,窑洞里的日子都那么远去了。剩下的是两只浑浊空洞的眼睛一样的窑洞了,像衰老的躯壳,虽然孱弱不堪,依旧挺立。那是我的父母的写照么,是他们日渐沧桑的表情么。深深地鞠躬,我然后离开,心里默念着,我还会回来看你,你在,我都会回来,你不在,我也回来,知道我老去!
哦,我的窑洞,感谢生命里有你,我感谢上苍的赐予,让我在你的呵护里成长。哦,我的窑洞岁月,记忆里永远刻骨铭心!
相关推荐
-
奇特的窑洞在祖国妈妈66岁华诞之季,我爸爸妈妈等人来到了陕西的延安。我们下了飞机坐车往延安去。一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很高的大树大约有30米吧!我又看见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它很可爱,它的眼睛一直看着我。我突然发现远处山坡上有几个小山洞,有一个人走了进去,山洞还有三扇窗户和一个小门。我很奇怪,我心想不可能他就是陕北的特色建筑窑洞?我去问妈妈:“妈妈!那是什么?”我的手指轻轻的起来了指向小山洞。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到了延安枣园。我们听解说员讲:这里是以前革命前辈住的地方。你们知不知道他们住的是什么?是高大的别墅吗?解说员说:“是一个像小山洞一样的窑洞,”我们先来到周恩来总理的故居,解说员说:“这个就是窑洞。”我一看我猜对了我很快乐。窑洞分三种第一种是土窑,第二种是石窑,第三种是砖窑。窑洞上面有一个天窗,门的两边都有两扇窑洞。春节或有喜事的时候都会帖一些对联和剪纸。天窗很精美,有方形的,有星星形的,有三角形的。一个院子,有3到5孔窑洞。一些树围绕着院子,好像他们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树枝很尖,好像谁欺负了它的孩子它就扎谁。窑洞里面很宽敞。有人会问:“窑洞冬天会很冷吗?”不会,因为冬天可以在里面烧灶,灶的下面有一个烟道,连接床下灶台。灶烧火时,暖气就顺着管道到了床下,如果现在有人睡在床上就会感到很温暖。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既节省土地,又经济,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550字 初二 叙事
-
窑洞的故事我们这里住的地方主要是窑洞,不过现在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所以很多古老的屋子都被拆除了,不过还是有许多的地方被保留下来了,不过这样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现在的城市依旧可以看见窑洞!窑洞算是一种长在山间的房子,它在建造的时候就选择在山间,我记得我的爷爷说,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据说窑洞修建的越高越好,好像是因为对后来人比较好,因此我家也比较高!可是我现在觉得窑洞高了真的不是很好,尤其在农村这个地方,因为一旦地势高耸,那就意味着交通不便利,农村土地上有很多的农活,还会有很多的农具,有的东西还很重,所以在山间小路上真的很难上去,我家对面就有一家人,他们的路宽不到两米,而且小路斜度很大,路面弯弯曲曲,所以每一次运输粮食的时候真的困难重重!不过太低也不好,虽然运输方便,可是最近几年农村也在发展,所以一直在修路,所以这些居民家的坡就被占了,因此有的居民家的路仅仅剩下不到五十厘米的小小一个路,不过由于最近几年农村居民不多,而且许多人都在外地打工赚钱,甚至有一些人已经不回来了,所以对于大家生活的影响不大!450字 初二 叙事
-
渐逝的窑洞我和窑洞有缘,我的祖辈更和她有情,我们黄土高原的先人和她最有情缘了。我是出生在我家的老磨窑。当然那里面不再抹磨面了,70年代我们那儿已经有了以电为动力能源的磨面机,早先的石磨子早已光荣的退休了,而那只窑洞就被命名为“老磨窑”。后来,我家人口在增时,我慈爱的母亲就搬进老磨窑去住,作为曾孙辈老二的我自然就出生在那里。这都是我小的时候,我太太,时不时把我搂在怀里,以故经的形式告诉我的。再在后来,我家人渐渐就多了。我太太去到阎王爷那儿报到时,我大大们也都陆续结婚生子,家大了!家,散开的时候就到了!另开时,我爸是老大,所以分到了主窑和老屋(相当于厨房,是靠主窑左面的那只窑),我就随着母亲住进了老屋,我老爸则去了外地打工。一去就是十几年,直到我母亲病逝在了老屋。主窑,在我的记忆里是最招惹燕子的。每每春末夏初时分,绅士样的燕子爸爸和淑女般的燕子妈妈就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北方来做客。我家的主窑,此时此刻总会有燕子相中,在高窗里筑巢。还有的燕子尽然把爱巢搭建在了我家主窑的中顶上!晚上,我们睡觉,他们也回“家”就寝,但也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声音好小好小,不会吵醒劳累了一天的主人,他们好乖巧呀!白天,他们也很忙碌很累:捉虫子喂孩子,衔着泥巴、枯草和鸡毛做窝,或者小的跟着爸爸妈妈练习飞翔,捉虫或筑巢的本领。500字 初二 记叙文
-
窑洞新屋楼房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享受着大都市的繁荣美景.灯火辉煌,今年暑假回到家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变化太大了!几年前,来到这个贫穷又落后的小山村,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就像踩在棉花上一般,比登天还难,还有那破烂的窑洞,孤零零的嵌在山间,零星分布。窑洞的窗子,是用木头做的,镂空的地方还粘着几张报纸,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风穿破这几张脆弱的报纸,透过窟窿吹进来,家里就像冰窟一样。窑洞的墙壁,是用泥抹得,只是在上面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粉,用手一摸,手上立刻出现了他的“杰作”。窑洞的“床”,也就是爷爷奶奶所说的“炕”,也是用泥砌起来的,上面铺上一张席子,旁边再用砖垒上一个炉子,下面加上一个孔道,更烟囱通上,就可以睡觉了。还有里面的“家具”,也就是放上一张破的不能再破的小木方桌,摆上几个木头凳子,用爷爷奶奶的话来说“能在上面吃饭就行了’’,砖头地的中央再放上一个衣柜,所谓衣柜,就是那种容积很大的木头柜子,爷爷奶奶把它称为板柜。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家乡,但是家乡的一切都是我难以忘怀,尤其是那破旧的窑洞。今年回到家乡,下车后走在平坦的小路上,哦!家乡变了个模样,我不禁大吃一惊。继续向前走。“哎!怎么这些窑洞更破烂呢?”我感到非常奇怪,不禁问起爷爷奶奶来。爷爷奶奶听了我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说:“亏你还是一个读书人呢!难道你不知道祖国的改革政策吗?这几年来,国家非常关心我们农民,给了我们很多的好处。这不,新屋造起来了,我们农民也富起来了!”听了爷爷的介绍,我心里也不禁高兴起来。到了家,我仔细的环视了一下四周,窗子,那些坚固却不施好的木头不见了,却换上了推拉窗户,还装上了明亮的玻璃,把整个屋子也点缀的焕然一新了。墙壁,被粉刷成了白色的,摸上去滑滑的.光光的,我心想:这改革比钱还重要呢!目光到了旁边的床上,躺上去,软绵绵的,想躺在棉花上似的,舒适极了,又回想起以前的炕,真是天壤之别呀!望见天花板上的吊灯,哇,也别有一番诗意。电视也变成了大彩电,还装上了卫星接收器真是“百姓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啊!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呀!再想想我家在城里的楼房,就更是变化巨大呀。小区内行道松伫立,喷水池内的双龙戏珠。花园内的花朵姹紫嫣红,一栋栋楼房更是鳞次栉比。再看看我家:墙壁,雪白雪白,有的地方还挂着我的四口之家的快乐合影,显得温馨美好。家具就更是齐全了,整套家具都采用了西式风格,显示出欧洲人优雅的绅士风范。白色的厨具,透露出清幽淡雅的气息;淡绿色的茶几.沙发,给客厅平添了一份春意盎然;白色的衣柜,小床也成了卧室的一种点缀;还有那原木色的地板,优雅之中透露出一丝古意……坐在客厅舒适的沙发上,回想家乡的变化和开放,我看到了祖国三十年的沧桑巨变,看到了祖国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也听到了改革开放的优美旋律,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变化的春风。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1200字 初二 记叙文
-
岁月岁月催人老。曾经多少个晚上,父母拍着哭喊着的我的背,哄我快快进入梦乡;曾经多少个日子,他们辛勤工作回家只为了看看我欢欣的笑脸;曾经多少个白天,他们带着我四处游玩,只为了我有一个欢乐的童年。曾经多少个晚上,我放学回家就奋身于电脑中,没有搭理他们的劝言;曾经多少个日子,我日睡三竿,吃饭还得让他们“请”;曾经多少个白天,我与同伴四处玩乐,他们却在努力工作。曾经啊曾经,多少个曾经造就了今年的年华;多少个曾经错过了他们的期望;亦是多少个曾经让我再次令他们失望,同时是多少个曾经让我却在这里彷徨;多少个曾经与时间擦肩而过留下岁月的痕迹。我错过太多太多了。错过了父母在唠叨时关心的表情;错过了父母在辛勤工作时想起我们便会微笑的表情;错过了父母每天晚上跑过来帮我盖被子的担忧表情;错过了……我的错太多太多了,致使我错过太多太多了。岁月催人老。昨天无意间看见爸爸那苍老的手背,这双手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现在才知道;这双手偷偷温柔地抚摸我的脸庞多少次我现在才知道。这双手,这颗心,一直都是为了我们而已,岁月却残忍地在他的手背上留下痕迹,似乎在警醒着我要一直珍惜。岁月催人老。它给妈妈美丽的脸庞添加了几条皱纹,这张脸庞为我们欢笑了多少遍,我现在才知道;这张脸庞为了我们担忧了多少遍我现在才知道。这张脸庞,这颗心,一直都被我牵引着,岁月却不着痕迹地为她增添沧桑,似乎在警醒我别再这样下去。岁月啊岁月,我是犯了多少愚蠢的错误,说过多少愚蠢的话语,才真正意识到了你的残忍?曾经啊曾经,我是经过了几次眼泪的洗涤,迈过了几次心里的鸿沟,才真正意识到了我的错误?若是再这样,我将会后悔一辈子,而这辈子还有很多事情要后悔,不由得你来说,我不想花时间去后悔。我想我要改掉了,改掉它,把它变成生命中最应珍惜的东西。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岁月750字 初二
-
岁月八月的尾稍,树木的茂盛开始在岁月年华,路是走的,自己人生走的路是你我所明白的,光辉的岁月,从我的视野闪烁而过,我迷茫在于实景或虚景之中。忆起岁月回忆,每一个脚步留下一个印章,想起现实记忆,每一段故事留下一段忧愁,岁月啊!少年啊!此为何物,它给我梦中回忆的那个身影,如同水月镜花,看不透摸不着,原来岁月在玩弄我。夜色风高,我心忧同白如冰,我想停留在那刹那徘徊着,让我多一点时间暧味这个过程,可岁月如细水长流带走了这个美梦。等到多年之后回忆起懊悔没把过程永恒的冰封保存下来,原来岁月走了。200字 高二 散文
-
岁月每当看到溪水流淌,就会感到岁月的流逝;每当看到花儿凋谢,就会感到岁月的无情;每当看到老人的皱纹,就会感到岁月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岁月的沧桑,沧桑的岁月;都会给我们留下一声声感叹,感叹着岁月的流逝,感叹着岁月的无情;岁月到底给我们留下什么呢?100字 高三 散文
-
岁月流年未央落笔成殇倚在岁月的街角倾听生命的成长那开在心底的花朵温润了时光淡忘了过往五年级:高榕曼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0字 五年级 散文
-
岁月时间老人偷走了流年,却带不走回忆我们如同一群雏鸟一群即将飞离巢穴的雏鸟离开这个曾经被我们当做第二个家的地方带着欢笑和泪水踏上未知的道路某年某月打开“家”的大门迎接你的还是当初那些与你有着快乐回忆的同学抬头望望天吧回忆当初的快乐时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五年级:罗佳恬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字 五年级 散文
-
岁月在凌乱地放着书的书桌上,放着一盏台灯,盖着厚厚的一层灰。每天晚上,它倾听着男孩的心事,静静的铭记。这样的宁静一直持续到男孩的六年级。男孩在放学之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而是径直走进了一家网吧。许久,男孩快步回到家,但始终还是被妈妈教训了。男孩伴随着滴滴泪珠,坐在台灯前,默默伤心,对着台灯诉说心中的一切伤心。这是第一次。原来,男孩的同学们顶不住学习压力,决定跟老师唱“对台戏”,在一次测试时,集体不做卷子。老师问为什么不做,谁带的头时,男孩在课上“出卖”了同学。为的是让同学醒悟,结果换来同学的冷眼与不理解。男孩在伤心之时,在网吧里发泄。回到家,却不敢对妈妈说,只让自己独自承受。黑夜中留下他和他的台灯,还有无尽的孤独。他眼角的泪珠已经不在了,胸腔中的心却在痛哭。凉风带来最后一次抽噎,只留下了无尽的哀伤的回忆。那盏台灯是乎明白,散发出纯洁优雅的白光。男孩看着,似乎听懂,只听见他心中默念:别在乎,自己有一条光明的大道,何必随着他们一起走独木桥呢。看着看着,男孩进入了梦乡。冥冥中,他看见梦是多彩的,美丽快乐的。黑夜在阳光中明亮了,男孩走在自己的路上,秋风伴随着树叶飒飒作响,他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尽管不被人理解,尽管曾经的友谊与美好已经渐渐消逝,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找到了属于自己人生的色彩。今年,春风徐徐吹过,他走过的路长出了红花绿草,前方射出了万彩的憧憬,待着他去经历。5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黄土高原窑洞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那个不熟悉窑洞?“车马屋上行”,“院落地下藏”,“苍土覆我台”,“平地起炊烟”构成的奇特景观,使得初到这里的人不禁被窑居者的智慧折服,这原始的居住方式究竟起源那朝那代,它的发明者又是何许人,不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说不清楚,就连学者专家也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红砖瓦房,漂亮小楼迅速进入农家,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强音奏响神州大地后,引发了农村衣食住行诸方面的大变举。黄土高原上亲切朴实的窑洞、温暖舒适的土炕、宽阔平坦的大场构成的老式生活场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孔孔古老的窑洞仿佛一张张高原的巨口,倾诉着一个遥远的记忆,留给人们一个远去的背影和无尽的怀念。窑洞在很长时间作为黄土高原上最普通、最普遍的居住方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人文历史,尤其是地理方面原因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貌多变,这是窑洞之所以诞生的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原因。林木稀少,沙石稀有,天然的建筑材料——石头,几乎没有,几块磨刀石或是腌菜用的石头尚且难觅,更不要说像南方人河里有大量的石块、山上有茂密的林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加上过去青砖产量少,异常昂贵,平头百姓不敢问津。厚实的黄土有很好的直立性,不易裂缝,是上天赐与高原人的优良的建筑材料,因而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不用什么材料的窑洞就成了农民的至爱,只要有两只手,就可以有自己的家。只要有力气,不需要太高的手艺和繁难的工序,一把镢头,一把铁锨,一辆独轮车,平地里就能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而免受风雨的侵袭。经济实惠的窑洞为黄土高原上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提供了宽广的栖息之所,甚至在远古,我们的始祖——山顶洞人也生活在天然的岩洞里,在这个意义上讲,窑洞是源于远古来自民间的了不起的发明。黄土高原上的农民成家立业首要一件事就是拉庄子。弟兄们多,树大分枝,就要安锅分家,另立门户。地方宽展的分一只窑,安顿了灶具,开始居家过日子,过上一两年,另一个小生命降临,一头猪、一只羊发展成几头猪、一群羊,一只窑洞安顿不下这个家了。就得拉新庄子,营造新的窝窠。窑庄子分三种:明庄子、暗庄子、半明半暗。最好拉的是明庄子,选好塬畔向阳避风的地势,丈夫愚公移山般的掘土,妻子精卫填海般的往外拉土,独轮车唱着单调艰辛的歌,镢头不屈的起落,推出去的黄土形成一个松软的坡,就是门洼子;院子辟出来后,确定了高低宽窄,在正面子上打窑,先掘一个大致形状,再细细修出拱形的窑口;接下来洗窑,刮窑面子,都是细致活儿。洗窑一要平,二要形,中线居中,两边平衡,窑腿垂直。刮窑面子用窄的铣镢或两刺、三刺的镢,能刮出竖的条纹,崖面子要有一定的倾斜度、防止塌方掉土;院子分上下院,上高下低,便于排水。外面打一堵土墙,安一个栅栏门或木板门,院子下首留一条水路,门外的路边堵上矮墙,防备孩子掉下门洼子去。修一条通向塬上的坡,一个完整的明庄子就拉成了。暗庄子是在平地上挖一个四方的坑,用掘出的土把正面崖背垫高,下首开一个走人的洞子就成了。未雨绸缪,为了防备涝灾,还得在院子下一角挖一个渗坑用来排水。半明半暗是在正面窑的对面留一个台,台上打浅一点,小一点的窑,用来养鸡喂兔,作厕所,放柴禾,这类庄子采光优于暗庄子而防盗避风功能优于明庄子。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农民在半崖里打一个窑,因为在高处,所以叫高窑,用来贮藏粮食和值钱的家当,防备土匪和强盗的劫掠;在正窑的帮上打小一点的窑,叫拐窑;存放杂物,相当于贮藏室;往下打丈把深,冬季贮藏果蔬,叫窖窑。打在正面的叫正窑,宽而深,正窑都是单数,以三、五居多,一、七少有。“有钱没钱,面目朝南”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选庄向的法则,所以,窑庄子大多面朝南。光照时间长,是养人的好地方。从土里辟出了窝窠,庄前屋后还得植上树木用作点缀。首先得种桃、杏、核桃、梨树等果木树,然后再栽上洋槐、国槐、钻天杨、楸树等。春来槐花飘香,绿树环庄;秋至落叶纷纷,梨黄枣红,装点着农家的庭院,香甜着孩子们的馋嘴。窑洞是庄汉人的宝,干湿宜人,冬不用生火炉,夏不用拉风扇,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照应了农家人不宽裕的生活,同时满足了庄汉人的憨厚的虚荣心和满足感。看着夏季南方人中暑,城里人热得没处躲,老人们就骄傲了:城里人能比咱?楼里热得像蒸笼……当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三九天,盘腿坐在暖窑热炕上,喝了金黄热烫的洋芋糊汤,再吸一锅旱烟,就感觉日子好得没法说,除了神仙就是我:城里能比咱,熏烟打火生炉子、烧暖气。稍有文化的更是能卖派:毛主席不是在陕北的土窑里照样把老蒋赶跑了。说到这里,让人不由想起了让农民自豪不已的地道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地道是窑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孪生兄弟,农民的智慧挫败了敌人凶残的侵略,有效的保护了自己,有力的打击了敌人。1200字以上 六年级
-
陕北的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
关于山西窑洞作文导语:山西地区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很多,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美称。小编收集了山西窑洞作文,欢迎阅读。第一篇:山西窑洞屋外,清风习习,枝繁叶茂,天空格外晴朗。远望,一排排窑洞整齐划一。窑洞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分宽敞,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窑洞是由砖所砌成的,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是拱圆形。房顶以灰色居多,,室内墙壁雪白。窗户是纸糊的,正因为是纸糊的,所以在屋里时不会觉得闷,反而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是你精神焕发。大多数人家最起码有四间窑洞,其一间为储存房,剩余的房间就为卧室。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这里处处都被和睦、友爱笼罩其中。院内,每家每户都会种些蔬菜、水果,各型各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儿。微风轻轻掠过,就算你在街,只要细细品味,就一定能闻到这浓浓的香气。窑洞冬暖夏凉,在寒风凌冽、狂风怒号的冬天,你就在屋里,会热的如夏天一样,使你感到汗流浃背。酷热的夏天,睡午觉时,只要开一点窗户,就沧沧凉凉,倍感舒适。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被蚊子咬,又很清凉。所以,夏天我最喜欢在窑洞里睡觉了。窑洞,成为了全村人不可缺少的房屋。第二篇:山西窑洞山西地区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很多,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美称。这些古代建筑大多是寺观祠庙,建造精美,其中一些规模宏大者,仅次于帝王宫殿的等级。这一批珍贵的建筑艺术遗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也是山西人民引以为自豪的。至于普通民众的住宅,当然没有寺观祠庙那样精美宏大,甚至很有些“土”。但这些“土”味十足的建筑更多地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反映出当地的民风民俗,故常能引起客居他乡的游子几多思恋、几多怀想,而民居的特色也为研究文化的学者所注意,被视为探讨地域文化的一条线索。在山西民居中,最具特色的当首推窑洞,这是一种颇有古风的居住形式。挖掘土窑作为居室,是一种穴居形式,其渊源十分古老,《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宋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巢。”《孟子·滕文公下》也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这里所说的“营窟”,就是挖成的穴居住室,它是古人类在学会构筑地面上的土木结构的房屋之前所住的居室,《孟子》说是在尧的时代,《诗经·大雅·绵》说是在周族的先祖古公禀父的时候,总之,是在很远很远的上古时期。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地区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穴居住室,距今有数千年之久,确实是历史悠久。构筑这种穴居住室,与黄土高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篇:山西窑洞有一年,我们大家一起去洛阳看外公和外婆,坐在火车上,向窗外望去,我忽然看见一些奇怪的洞穴。于是,我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告诉了妈妈:“妈,您看!那里有许多洞穴!是不是野兽的家?”妈妈笑了笑,说:“不是,宝贝,那是一些西北人住的窑洞!”“哦?”我表示疑惑,“什么窑洞?”“嗯,这说来话长了,到了洛阳我们一起来解答吧!”于是,我们带着疑问来到了洛阳。到了洛阳,外婆看见我迷惑不解的样子,说:“宝贝,怎么了,生病了吗?还是有什么心事?”我说:“外婆,我没有生病,只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瞧瞧你外婆知不知道?”“我思考的问题是窑洞是什么?”我漫不经心地说,心里想:外婆肯定不知道。“呵呵,算你找对人了,”外婆(我外婆是甘肃人,退休后生活在洛阳)乐呵呵地说,“我们小时候还住过窑洞呢!”我一下子就来了精神,心里在想:我差点埋没了一个“天才”,兴奋地说:“真的吗?窑洞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东西?采光怎么样?里面好玩吗……”面对我的一系列问题,外婆笑着说:“我的小宝贝,让我一个一个告诉你吧!”外婆告诉我,窑洞是在黄土山上挖出来的,冬暖夏凉。门是桥拱形状的,里面有土炕。平时土炕上摆着一个小桌子,叫“炕桌”。客人来了,先请客人上炕,然后再在桌子上摆上可口的食物,请客人品尝。炕下,窗边下都有排烟管道,既可以当暖气使,又可以使屋内没有烟雾,真是一举两得啊!一般一个窑洞里有一扇门和二扇窗。门上高处的地方安高窗,和门并列的地方安低窗,门内靠窗的地方垒炕。人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也舒服。这窑洞不仅住着舒服,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容易保养。于是,窑洞就成了黄土高原最好、最理想的民居了。这次旅行,我们不仅看望了外公和外婆,外婆还为我解答了窑洞之谜,让我的旅行又增加了收获。1200字以上
-
陕北窑洞也美丽作文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饰时尚雅观,内饰亦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更是层出不穷,变得越来越高,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每当我走在省府高楼林立、繁华嘈杂的街道上时,我总会想起外婆家那一排充溢着欢乐和笑声的陕北窑洞。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这些一望无垠的山峦,虽不及城市的高楼群落那样壮观,可依然会让人留恋,令人感慨万千。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几乎都会有星星点点的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近观其貌,方知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一家一户一个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质格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剪纸,称之为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允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祖先们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的。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十三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尤其是外婆家的那排土窑洞,更是令我神往和留恋。外婆家的窑洞,坐落在陕北米脂县龙镇乡靠近公路的一座大山上,一排四孔,两孔住人,两孔储粮和堆放杂物。住人的那两孔窑连成一体,分前窑和后窑,前窑的正门向外开着,后窑没有正门,只在侧面居中开了一个洞口,从前窑的正门进去,穿过那个侧门洞才能进到后窑,很是别致。最具特色的是窑洞的窗户,它不像城市里那些楼房的窗户,全是玻璃的,而在造型别致、煞是好看的木质窗棂上糊了一层薄薄的麻纸,看似弱不禁风,实则环保耐用。窗棂格子也贴着几朵剪纸窗花,使窑洞顿时有了生活韵味。进了门,前窑右侧靠墙放置一只很高的大木柜,有四五层,里面放一些农家人织手工常用的物件和生活必备品。再靠里边是用石材砌成的锃光瓦亮的大锅台,高度只及人腰,与最里面的大土炕连在一起。炕上面铺了一层芦苇席子和几块羊毛毡,每盘炕能睡四五个人。窑洞内的设施极其简陋,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挂在窑顶的电灯泡,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陕北农民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纯朴,有一个能照亮全家的电灯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如今,外婆一家人已搬到榆林城里住上了楼房,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儿时在窑洞生活的美好回忆实在令我无法忘怀。每次过春节去外婆家,表哥表姐总要领我去爬山。有些山没有路,一眼望去净是梯田,小小的我当时还没有一阶梯田的一半高,在我无法爬上梯田时,都是表哥表姐把我一次又一次举上去的。当我最终爬上山顶俯视那些起伏不平的山峦和纵横交错的沟壑时,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和自豪。下山时,可以直坐在黄土斜坡上像滑滑梯似的顺势而下,毫不费力,要多爽就有多爽!回到家里,浑身是土,家里人不停地责怪:“这娃娃太不省心了,整天把衣服搞得这么脏,真不像话!”不管大人斥责也好,埋怨也好,可我总不在乎,山野里无拘无束的那股兴奋劲儿久久不能散去。到了晚上,大人们在桌前打牌,我们几个表兄弟则在大土炕上抖开被子玩起“包饺子:’游戏。大的“欺负”小的,用被子把小的盖住,就像包饺子似的,不让小的出来。大孩常常玩得满头大汗,见小的挣扎不开包裹而“幸灾乐祸”;被包进被子的小孩儿也不哭不闹,一旦挣脱包裹钻出被子便纵情大笑,像打仗突围似的,异常开心。就这样,我们往往玩得昏天黑地,乐不可支。那种在窑洞里满家欢喜、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是住在城市高楼大厦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都市里霓虹闪烁、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虽然也令人陶醉,可大山里那排充满欢声笑语和朴实无华的土窑洞却更让我魂牵梦萦。它比城里的高楼大厦更低碳环保,更节约能源,不用电梯,不用空调,且冬暖夏凉,更接近自然,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在我心中,窑洞是很美的。1200字以上
-
山西窑洞作文三篇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小编收集了山西窑洞作文,欢迎阅读。第一篇:山西窑洞屋外,清风习习,枝繁叶茂,天空格外晴朗。远望,一排排窑洞整齐划一。窑洞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分宽敞,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窑洞是由砖所砌成的,无论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是拱圆形。房顶以灰色居多,,室内墙壁雪白。窗户是纸糊的,正因为是纸糊的,所以在屋里时不会觉得闷,反而会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是你精神焕发。大多数人家最起码有四间窑洞,其一间为储存房,剩余的房间就为卧室。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这里处处都被和睦、友爱笼罩其中。院内,每家每户都会种些蔬菜、水果,各型各色,婀娜多姿的花朵儿。微风轻轻掠过,就算你在街,只要细细品味,就一定能闻到这浓浓的香气。窑洞冬暖夏凉,在寒风凌冽、狂风怒号的冬天,你就在屋里,会热的如夏天一样,使你感到汗流浃背。酷热的夏天,睡午觉时,只要开一点窗户,就沧沧凉凉,倍感舒适。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被蚊子咬,又很清凉。所以,夏天我最喜欢在窑洞里睡觉了。窑洞,成为了全村人不可缺少的房屋。第二篇:山西窑洞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上,这里的风光虽比不上南方的秀美,但是也有它独特的一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独一无二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虽小,却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土窑洞是早些人的住所,现在人们住的窑洞大多是砖石结构的.从远处看,一排排的窑洞依山而建.掩映在一片片的枣树、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果树丛中,成了我们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顶部凿成弧形,这种结构经久耐用,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适.走到近处,我看到它的窗户是半圆形的,却用雕工精致的木条隔成一个个小方格.贴上窗纸,裱上窗花,十分漂亮.一走进去,里面别有一番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的大床,几乎占了房子的三分之一,这里的人把它叫做炕.旁边还有一个小灶台,炉火正旺,想必坐到炕上一定很暖和吧!炕是陕北人晚上睡觉、休息的地方,也是女人们闲暇时聊天、做针线活的地方.试想:两三个妇女坐在温暖的炕上飞针走线,说着、笑着,好是温馨!因为这里是她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对炕的装饰也是最讲究的.炕四周的墙上围了一圈颜色鲜艳的纸,有两尺左右高,叫炕围子,这是窑洞里最重要的装饰,还带有花边哩!墙上贴着传统的年画,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偶尔还会有兽类的剪纸,据说可以辟邪呢!听外婆说以前地板是土夯的,一扫一堆的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都换成了瓷砖,闪闪发光.屋里原来每家每户都有的水缸也不见了,因为引进了自来水,据说以前,水缸可是窑洞里不可缺少的陈设,因为水源很远,必须存有足够的水,但是现在,伸手一拧,就有优质的饮用水流出来,又方便,又快捷,所以水缸也已淡出了陕北人的生活.以前一到天黑就只能睡觉的人们,现在也有文艺晚会看了.一到晚上,便会有美妙的音乐和人们的欢笑声从窑洞飘出.就连用来糊窗户的纸也换成了晶莹剔透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烁着透亮的光泽.虽然从纸换成了玻璃,但贴窗花的习惯还是传承了下来,只是贴在了玻璃上,也别有一番风味.这就是家乡的窑洞.祖国在改变,我的家乡也在改变!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窑洞!第三篇:山西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我爱陕北的窑洞,因为他汇聚了人民智慧的结晶!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