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止于仰望900字

道德不止于仰望

900字 高二 议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 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让座已经 成为道德意识提高的表现,并常常 为人称道。

然而,正如材料所反映出的问 题,面对道德,很多人还是习惯于抬 头仰望,不习惯于挪动身体。我们该 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道德,不得不 引人深思。

文明礼让作为一种关乎传统 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在此次让座事 件中却充当了一道社会命令,并被 实施“责任分配”———年轻人因为 其年龄小,被动地分担了更多“责 任”,那么不让座就让他自然而然地 成为众矢之的。其实,无论是众人自 身无承担道德的自觉,还是对年轻 人不问缘由的冷嘲热讽,都体现了 人们道德意识的看似到位而实际 行动的缺失。这些人将自身置于局 外人的位置,以仰望的姿态期待道 德、要求社会,并非真正对社会有诉 求、对自身有要求,只不过是一种动 机不纯的服从与命令。

所谓道德,标志着良知的底 线,而良知不过起源于人类最柔软 的体恤的冲动。安·兰德说:“道德只 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 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 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履行道德本质上是个体体 恤的冲动。只要愿意,无论是年轻人 还是年长者,任何人都有责任去践 行道德,而在冲动之外的“服从与命 令”式的关怀都值得被怀疑。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谈“作家责 任”时说:“我把责任分成两种:第一 种是对故土的责任,第二种是对人 们幸福所负的责任。”———对人们 的幸福负责,正体现了与仰望相对 的为人类共同体服务的道德要求。 每个人必须对其自身负责,这无疑 是正确的,但只有个人将自身置于 共同体中,并愿意承担对他人的责 任时,“传统美德”才不止于口头或 书上,道德才能成为与精神匹配的 社会契约。

我想起鲁迅说过的“无穷的远 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想 起斯德哥尔摩的青年为了保护国 王花园的绿地,筑成人墙与骑警对 抗,使地铁建设被迫改道;想起法 国作家左拉为了一位素昧平生的 被政府诬陷的犹太人不惜付出流 亡的代价,愤然指控国家“犯 罪”……他们都为人或物承担起看 似无关的责任,却并非“得不偿 失”。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仅道 德不止于仰望,道德背后与其本质 相同的对正义等美好品质的呼唤也不应止于仰望。道德之所以美 好,关键还在于个人愿意践行,以 关怀的目光回应对美好的呼喊,同 时不忘向黑暗伸出手去。

道德不止于仰望,也许仅起源 于某个有体恤冲动的人从座位上站 起来,对“沉默的大多数”说“不”。

道德与得道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什么是“道德”,“道”就是道义,“德”就是品德。简言之,“道德”就是讲道义,重品德。

修养浩然正气,陶冶涵养品德,其仁义之说,早在几千年前的蒙学经典,诸子百家时期便已争鸣传承。从孔子的“自修齐,至平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宽厚正直,仁爱正义的儒学论述,不就是“道”与“德”的中正洽融,不偏不依,永恒不变的坚持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哲理道义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平民得道,安之生活,君王得道,安之天下。千百年来,道义之说绵延不断的验证着中华文明,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山河景秀的平和,生命的意义,普善的情怀,始终错落有致的历经着“道”与“德”的洗礼和甄别。万般周折辗转之后,传到你我眼中的历史长河,是否还是澄清依旧,咏怀如初?

学时以来,一直被唐诗宋词的细腻,小说散文的柔情感动着。那些豪迈的激情,韵美的节奏总能精准的将我震撼与折服,我把他们当成精神的食粮,不可或缺的蕴含与滋养着我。或许是因为生活的特质需求,才会把那些淡泊而富有的诗意当成生活的习惯,尚不知,“道”已在我心里浅浅生根,以一种无常的道义坚持着时光的淬炼,终有一天,积淀成金,经典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交辉着同一个世界。

哲学有道,法学有道;荣辱有道,善恶也有道。思来索去,感觉世间万物仿佛皆与“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法自然,伦理规律,彰往而察来,也是附有诗书自华的。道无处不在,德谈吐之间,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一个小小的修养善举,看似小道,实为弘扬社会正气的大道啊!

什么是最宝贵的财富,什么是最精美的艺术,什么“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四书五经六艺,唐诗宋词元曲,什么撷英着传唱不衰的精华。唯有得道,才能将那些浩如烟海的抽象人生清新携永,生动而鲜活成饱含哲理的生活词曲,淡淡体会着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陶冶情性,提升自我,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少不经事时每逢香会,各寺兴旺蓬勃,我就想过“神佛之说”皆为迷信,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前拥后挤,求神拜佛;每逢清明,公墓山车水人龙,我也想过,“生死之道”皆为生化规律,为何人们还会沉醉在人鬼奈何之说,孜孜不倦,黯然伤情。如今,我已原谅了自己少时的无知,无论香会或是清明,我都会赴约着为无知而履下的救赎。几千年的道义善则,数万载的修养崇高,又怎会因某个人的客观迷信而次第。科学我信,历史的文化传统,人性的道义凛然我更是深信不疑,没有原因,只有用心。

道德与得道,精与勤,荒与嬉。我们以道德中受业解惑,于持之以恒中得道成人。《师说》中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我们有“得道”之心,从现在便怀揣普善,培养品质道德,纵然术业不同,生活各异,终能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得道而行于天地间,明辨是非之理,洞察兴败之替。

历史无法改变,但历史在演变着,从甲骨到竹简,从宣纸到电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通假字到多音字等等,这都是智慧文明的不断革新。革新需要反反复复,轰轰烈烈,生生息息,革新需要道德的载体,孜孜不倦,求索绵延,善学善用。流传今天,那是多少得道高人用生命的细密之光过滤而成,如今,我们读着《弟子规》,学着《论语》,是否想过我们会为很多年后的人们留下些什么呢。

历史是不会改变的,那些被我们遗漏的时间也不会重拾。懂得珍惜时间便是得到大道,懂得利用时间更是道中之道啊!我呼吁着自己,同时呼吁着如我一样还在迷茫中的修道友人。

得道并非归隐,归隐或许会想到佛门,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如果带着一份消极的厌世之态皈依佛门,佛门收留你,那是慈悲,不是让你来堕落,而是教义你反省。佛法与道义行有同根,以无边禅意来渡造你重新做人。

得道并非盲目修炼术业或是生活,道法自然,理当顺其自然的深汲懂得,静悟流年。道法如佛法,种善因,得善果,菩提花开,终有雨露润泽,这便是道法自然,佛法无边的关联禅意吧。自然与无边如同生活和思想,生活不能强求,思想也不能迂腐。理应思梳罗列,明清义理,方能得正道,走正路,行正身。

得道便是做人,为人之道便是道德之道。耶和华说:“永恒的生命只能给予一部分人”,什么是永恒的生命,以我的理解是不是再过很多年后,人们的记忆依旧熟悉着现在或是过去一部分人的名字,这,是否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得道”的不死之说。高人与否,那是后人的评价,一部分人或许不是我们,但一部分历史,一定会属于我们每一个修道之人。诚心做自己,做有修养品德的人,做给自己看,做个后辈们看。

修道便是修身,养性,安家,理国,体恤天下。古有“此十义,人所同”,十义是指“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种人伦关系,是我们应该遵从的美德。所谓“仁者天下”,义字当先,德高,才能望众所敬仰,仁爱正义,才能行为于天下。

道德,只有懂德的人,才能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议论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