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和美丽新世界存在的矛盾,世界需要质疑——关于乌托邦的几点思考
关于乌托邦的思考
战争消失了,一切罪恶的源头——欲望,从此得到了根本的约束和满足,秩序遍布了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类心中只剩下了一种情绪,那就是幸福,哦不,还有对福帝的虔诚。
似乎当文明的火光照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初,那样的世界便开始随着帝王将相的愿望,哲人的思考,和农夫的抱怨,在光与影中,若隐若现。有人开始把幻想变成墨迹,有人甚至把墨迹付诸于实践,但也有人开始反思,而首先构造这样一个世界无疑是反思的最佳开始。
1关于世界的构造:
我曾经有幸读过《1984》以及粗略的看过《乌托邦》,从《乌托邦》到《1984》再到《美丽新世界》,一切都开始趋向于完美,莫尔的《乌托邦》把一切的正常运行开始寄托于制度,但是还是希望人类本性中的“善”能解决一些问题。乔治奥威尔试图用强权下的完善制度来控制人的本性由此确保一切处于控制之下。而赫胥黎,他用科学改变了人的本性,于是《美丽新世界》诞生了。
于是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人性,随着对人性认识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些处于人类思想深处的因素导致人类不可能作为社会的零件按照一个意志运转,但是乌托邦的本质其实就是稳定,真正意义上不可打破的稳定。于是必须对人类的本性加以控制甚至是改变。
乔治奥威尔选择了控制,监视,理念的灌输,还有制度。但是对于千万各不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控制方式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那样的世界中危机根基的事物,故事中的主人公无疑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物之一。并且人的本性中也存在着对这种控制的强烈反抗,人类总是会本能的去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而这种思考对于《1984》世界中对人的控制无疑是毁灭性的,虽然乔治奥威尔用最后主人公因为一系列教育从心底里真正向这个世界屈服,和“双想’等一系列方式去解决这类问题。但是这无疑是不全面而且是主观的,而这也正是乔治奥威尔在构造世界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而赫胥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缺陷,于是他对人类的本性选择了改造,从胚胎甚至从基因的构成开始,就让一切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通过各种方式预定这个人的性格,生理形态,喜好以及,命运。他们将会本分的像一个零件规矩的随着社会的运转而运作,质疑作为一种本能已经被无限的压制甚至移除了。这无疑为一个真正稳定的世界打下了一个无比坚固的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赫胥黎的社会是最“完美”的
2关于世界的反思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乌托邦的构造之路开始触及人类的本性之时,也是对于乌托邦最严厉的批判开始之时,温斯顿最终“赢得了对自己的胜利,他热爱老大哥”,“野蛮人”最终的孤寂与疯狂,这些犹如一个个绝望的符号,无疑是赫胥黎与乔治奥威尔对自己构造的社会最猛烈的抨击。
并且从无数读者对这些书籍的反应来看,大部分人类愿意倾尽全力避免这一切的真正发生。但同时一个疑问也诞生了,为什么?为什么要反抗这样的“美丽新世界”?乍一眼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仔细想想要给出一个相对精确且合理的答案也不见得如此容易。
人类反抗这样的乌托邦,必定意味着人类在乌托邦里失去了一些东西,而且这些失去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超越了物质,甚至超越了对于完美世界的梦想。而人类到底失去了什么东西?我给出的回答是“质疑的权力”,为什么人类被剥夺了质疑的权力?因为“质疑”对于任何一个以稳定的人民为基础的社会来说都是毁灭性的。《1984》中“无知即力量”“2加2等于5”以及“权力是对人的权力。对肉体更是对心灵的权力”《美丽新世界》中“一切条件设置的目标都是:让人们喜欢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都显示出了易被控制绝对顺从的民众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质疑”这种人类的本性是绝对顺从的最大敌人。《1984》的社会在外部建立了对这种“质疑”的压制机制,而《美丽新世界》则在人的思维内部,通过后天条件反射原理建立了一套自我约束机制,显然,这些措施对于一个稳定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它们给予人的印象却是黑暗以及绝望,由此可见这种“质疑“对于人类个体的重要性。
3质疑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质疑让人类变得不容易甚至无法真正控制,当对已有现实提出“为何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很多时候往往是改变以及反抗的开始。但同时,也正是质疑才使每个人作为个体区分于他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人类本能的开始质疑时也造就了不同的困惑,而不同的困惑必定意味着不同的思考方向和方式,最终也将得到不同的结果。也正是这一个个不同的结果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人格,再次基础上,人们又本能的开始全新意义的质疑和思考,无所谓对错,但这对于人类个体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当人们因为被要求绝对顺从,从而被剥夺质疑的权力的同时,实质上也被剥夺了作为完整个体存在的权力,这对个体是毁灭性的,所以人类本能的反对这样的社会。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一个被剥夺了所有个体存在权力的社会,真正可以达到奥威尔和赫胥黎等“构造者”所描述的真正稳定和完美吗?
4质疑对于整体的重要性
纵观人类历史,如果从科学发展来看,可以看做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被解决的过程,而这些的问题提出的基础,是对客观现象的疑惑和对已有解释的质疑。如果人类被剥夺了质疑的权力,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物质方面的发展是否会陷入停滞?
《1984》和《美丽新世界》都对这个致命性的问题作出了一些解答,一些是认为可以对这些质疑作出选择性的制约,限制对于社会制度和权利的质疑,而让对于自然方面的探究继续存在,而其间产生的冲在《1984》中用“双想”给予解决。而一些文字则表达出“乌托邦”的形成的基础便是高度发达的科技,自此以后对于科学,所以人只需要知道“如何”,对于“为何”,人们没有权利且在一系列制度下也不会想知道,也就是说,人类的科技将陷入停滞。但是个人认为这些解答不能真正地解决这方面问题。
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从封建趋向于民主,若再趋向“乌托邦”,都是基于对现有社会制度的质疑上的,乌托邦在整体制度上是完美的,那么它可能不需要人来对此质疑从而进行完善,但是它必定需要有人明白它的运作机制从而维持它的运作,这些人便是“管理者”在《1984》中,它的最佳体现便是对温斯顿进行思想改造的奥布莱恩,在《美丽新世界》里它体现为所有最高种姓的人。
明白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甚至在细节上对机制进行完善和改造,必定意味着这些统治者或者说管理者知晓甚至深刻理解了,自己在整个社会体制下被要求剥夺个体思维,不准质疑。可是他们的使命又要求他们有一定自由思考的能力,这其间必定会造就致命的矛盾。
在《1984》中经常需要进行政治清洗显现出了这种矛盾必定意味着社会不可能完全稳定。而《美丽新世界》中亨利·福斯特出现的孤寂感,赫姆霍尔兹·华生总有一些莫名的情怀需要倾诉,甚至正统的典范命运预定局主任慌乱辩解自己“没有产生感情”,以及总统在解释规则时语调中产生的漫不经心,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客观存在。
小说中出现的这些细节体现出了作者清楚意识到了这个致命性矛盾的存在,作者也的确给出了解决方案。但是我认为《1984》中残酷的清洗和对个例进行教导无疑不是成功的解决方案,甚至在现实世界上已经有某些国家的历史证实这种方式最终将导致自身社会机制的毁灭。而《美丽新世界》则用强大的社会氛围和机制压制了这样的矛盾,可无法否认它还是存在的而且对社会机制一直存在着致命的威胁。也就是说这种矛盾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可能真正稳定。但是基于剥夺人类质疑权力而建立的社会意味着这种矛盾必然存在,而之后的一系列机制仅仅是在尽力缩小这种矛盾带来的“不良后果”
6世界并不美丽
可是漫长的历史表明人类本性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约束的反抗,不是一些所谓的“措施”可以消灭的,没人可以保证在哪一天这种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潜藏在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力量不会突然爆发,让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完美世界趋向于毁灭。真正的美丽新世界并不存在。
所以人类只能在无限的自我斗争,和欲望的泥潭中挣扎吗?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可是悲剧的另一面是人类的反思,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新生的婴儿同时也在这片充满硝烟的土地上诞生并在将来重建新的制度。我们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文化大革命,但是希望的火种并没有泯灭并且在之后带来了奇迹般的发展。人类的本性并不完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无比丑恶,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丑恶从而对它的发展进行扼杀,这样带来的可能会毁灭人存在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去认知自己,去引导自己,世界并不美丽,人类也并不完美,所以世界和社会需要我们去质疑并且去创造。
高一:包容洲
1x1=微不足道?
一滴水,微不足道。可引起了多少人的关注?答案是仅有一点点、不到一亿分之一。可是1x1就很多。据测定,“一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水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予一个人的生活所需。可见,一点一滴的浪费都是不应该有的。
不经意之间浏览到的一则公益广告,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早晨,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女孩在刷牙,一边刷牙一边开着水龙头,水哗哗的从水池里流走,但女孩却没有反应,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只是在关注镜子中的自己。画面的左半边是一个干旱地区的小男孩,提着一个很大的水桶,赶很远的路到一个取水处取水,但是却没有水从水龙头中流出来。突然——画面开始发生了变化,刷牙女孩的水龙头停了,画面被翻了一页。打水的小男孩的水龙头有水了,小男孩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的笑容。这则再不普通不过的公益广告,却是真实反映了我们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每次在电视上看到这则公益广告的时候,便觉得心疼难过。都说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的的确确是没有歧义的。曾几何时我觉得“别让你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句话特别的夸张,原来不是的。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浪费水资源的同时,不知道有多少地方正在遭受干旱的侵袭。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我国西南地区去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不要说我们平时奢侈的洗手、洗脸,他们甚至连饮水都有困难。更严重的是,旱情持续五个月。如若人人能把洗手时浪费的水节约出来,哪怕是一点,都能让多少在干旱中煎熬的人喝上救命稻草般的水。说不定能救活许许多多生命垂危的人。只是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不能再见证第二个“西南”事件的发生。水资源和地球的生命、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然而在生活中有却有许多人没有节水意识。
家里人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家里人都未体验过干旱的滋味儿,自然也没有缺乏水资源的窘迫感。以至于长期以来,就对于节水就没有什么概念,甚至理所应当的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他在洗手还是洗脸,水龙头都会“慷慨”地给他供应水,从不间断。家庭中浪费水的不良现象数不胜数: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细碎的废物;刷牙、洗脸、冲凉时不关水龙头;在盛水期间去开门、接电话、而且不关闭水龙头就任它这么开着,任清冽的水哗哗地流……好几次在他洗完脸后还未将满满的水漏掉的时候,我便急忙冲进卫生间,将他用过的洗脸水舀出来放在水桶里存放,待妈妈擦地板的时候用。并且反复和他强调中国水资源的缺乏。可是爸爸还是无动于衷:“水资源那么缺乏,我一个人省有什么用,还不如不用省,有什么省头?”好几次试图给他看一些公益广告,传递我1x1的思想他也都不耐烦地拒绝,继续他的“挥霍”。
有时候奶奶看不过爸爸浪费水,甚至会比我还要激动,呵责爸爸,说他糟蹋,紧接着苦口婆心地劝导。奶奶虽没读过书,可奇怪的是她似乎天生就知道要节约用水,还时不时地督促爸爸,淘米水要用来冲厕所。时常告诉家里人,盛完洗脸水的时候一定要把水龙头关紧,用多少盛多少。多余的水放出来可是很浪费的,没用上,还浪费钱。在我和奶奶坚持不懈的“劝导”下,以致后来他渐渐地有所转变,或许是觉得不耐烦又或许是被我们的节水举动所感动,总之他现在也不好意思浪费水了。爸爸开始一些小细节方面有所改变,他在洗手时先把脸盆放入水槽,然后打开水龙头,先把手冲了一遍,再关上水龙头,取些洗手液,仔细的涂抹过后,再用水把洗手液冲干净,关上水龙头。最后洗好手后,把脸盆里的水倒入马桶里。
为了彻底贯彻节约用水的思想,在奶奶的大力支持下我制订家庭节水计划: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厕所里放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将洗衣等生活废水收集起来,以应对不备之需;在家里的马桶的储水箱里面放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瓶,这样当储水箱在储水的时候可以减少水量;淘米水用来浇花种草……
或许单凭我们一家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但是我相信1x1的力量。因此我愿为此竭尽所能,哪怕微薄。
我愿受时代嘱托,应未来邀请,许下宏愿:为碧波粼粼的湖泊不被无垠的黄土所覆盖,为明朗湛蓝的碧落不被滚滚黑烟所替代。还湖泊以碧洁的平静;还碧落以雅致的深邃。
高二:徐梦涵
相关推荐
-
摩托车上的乌托邦这不仅只作为一个温情的、关于梦想的故事,因为它不仅是故事,这是一段用摩托车载起的乌托邦的纪实__题记认识我的人说我文艺、小清新,懂我的人知道在我单薄的身躯里涌动着一股无法平歇的叛逆的摇滚热血;认识我的人知道我喜欢苏打绿,喜欢陈绮贞,喜欢读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懂我的人了解我经常听的是披头士和单向乐队,我书架触手可及的地方放着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然而,认识我的人总认为他们很懂我,像我的父母,同学和周遭的那么些人,可懂我的人总仅有那么几个。李淳汐作为为数不多的懂我的人却在二零一三年寒假邀请我一同到春运路上的便民服务点做义工。我很确定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坐天台上垂着腿描绘着各自的乌托邦,我信誓旦旦地跟李淳汐说我会在寒假赚够足够的稿费买一辆自己的雅马哈。那是期末考后等成绩的一个早晨,江南冬日的太阳带着些许温度穿过大榕树的枝枝桠桠变成一小块一小块金色的碎片纷乱地掉落在我的窗前,为了雅马哈,我刚接受了一家杂志社的邀请正努力地码着字,李淳汐的电话就在这时不识相地打来。那个服务点设在城外一条通往湖南方向的省道上,从家乘一站公交车就能到了。服务点主要是为了一些没买到车票而自乘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们准备的。服务点里放着一些贴心的小物品,像暖宝宝,用于摩托车固定行李的塑料绳,还有医务流动站,饮水机这样一些设备,且都是免费的。此时我正穿着赤红色的志愿者运动衫,手持大锅勺守在一大锅姜汤等待着下一批农民工摩托车大军的到来。我人生中第一次当义工就这么平淡无奇的开始了,因为我压根没有第一次当义工的兴奋和紧张,我的心里还恨着自己当初怎么不够定力,就这么的被一群认识我的人和懂我的人怂恿来了。当我的思绪醒转的时候,已有身着警服的年轻交警乘着摩托车早先向负责人通报了下一批车队的人数、伤病等情况。我只当没有听到,往锅里通了八分满的水,开了最大的火,静待着它从中间沸腾像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盛大的牡丹,然后便是一堆人捧着纸杯或各自异形的杯子涌上来,我扯上一个三十弧度角的微笑然后耐性地告诉他们不要挤,每个人都有,接着便用手里的锅勺依次为他们的杯子乘到八至九分满。即便站了一整天脚肿手酸也依旧用我最美好的笑容迎向每一对渴求的、急切的目光。我想,这便是我能做到的最为之真挚的服务了吧。而每天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可以听到这些中青年民工对于未来希冀的夸夸其谈和他们目光里对远方的家的急切的渴望。这时李淳汐依旧会拿着一捆绳子穿梭在车队中,偶尔碰到有需要的便帮着一起固定行李,然后又轻车熟路的拉起了家常,总是一成不变的那几句:大叔的家乡在哪呢?家里还有几口人啊?在哪工作的,做的什么工种?然后便有旁边的中年汉子显得十分熟络的聊起近况,这时往往都会有更多的人以李淳汐为中心聚集过来,用带着各自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海侃。然而我发现无论他们的家乡或远或近,或平坦或坎坷,都无法减轻在他们心中家的分量,家的温情和亲切;无论他们的家里或多或少或没有人,总是想着在春节,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里回家看一看。在腊月二十七我放下服务点里的工作窝在家里继续码字,我知道有大部分的人已经骑着摩托车回到了他们的家乡,实现了他们小小的一个心愿,而我的雅马哈,总是在一段不是那么遥远的距离静候着。我想我的梦想总归是比不上他们回家的心愿来得实切,来得温暖而生机勃勃,而人总是有梦想的,有梦想就要启程,启程的话不如趁早,或许还能赶得上天明。最后我想用韩寒在《他的国》前言里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的结尾: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1200字以上 高一 记叙文
-
关于命运,我的思考在古代,愚昧无知的人们认为命运即神,他掌握着世间的一切,人们将未来以及自身的失败通通赖给了命运。至今仍听到老一辈的人训诫道:“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或许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曲折。没有谁能一生一帆风顺。杨绛曾经说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而命运的坎坷何尝不是一种锻炼?总有人抱怨命运不公,但命运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那些人太沉不住气了,又太执拗了。每年高考后终会有发挥失常的学生情绪过激,想要轻生。殊不知,高考只是人生必须跳过的栅栏之一,你跨过了,后面还有许多栅栏:你摔倒了,人生可能只是个变道。你再失望、沮丧,你也会不到原路,那么为何不顺着前面的路走下去呢?因此,对于善变的命运以及迷茫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走好脚下每一步。300字 高一 议论文
-
活动中理性思考后的批评与质疑同样的一项活动,已参与的人有的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旁观者有的只是静静旁观,也有的人质疑批评。且先不论已参与者的选择如何。就旁观者而言,我认为,他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参与到活动当中,成为一名参与者。正在旁观的人对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并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推动活动的进行。在面对一项活动时,“隔岸观火”未必就是明智的选择。只有在对活动中出现的情况作出清晰理性的思考过后并对活动中的问题提出批评与质疑,才能推动活动更好得进行下去。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夏天,“冰桶挑战”的活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但在那场“公益狂欢”背后,倘若不是有很多有识之士在仔细分析问题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乃至对其中一些行为的质疑与批评,估计活动中筹集到的善款将不会像如今一样对渐冻症患者给予如此巨大的支持。形成自己的见解后鼓起勇气发出质疑批评的声音,活动的顺利进行有你一份功劳。在提出自己的质疑与批评的过程中,倘若你不经意间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了一名参与者,那么你将对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在某些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就是一种参与,多一名参与者,活动的顺利开展就有可能多一分保障。在争取台湾言论自由的运动中,龙应台发出了自己质疑与批评的声音,燃气了一把“野火”,“烧”遍整个台湾,最终引起普通民众的反思,推动了活动向好的方向开展。在女权运动中,智利总统莱切巴特(巴切莱特)通过发表对歧视女性及女性遭到的不平等待遇现象以及此前女权运动不太有作为的批评,大大地推动了当地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通过发出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并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到活动之中,不仅促进了活动自身发生改变,还促进了活动的开展。然而,对活动的见解与批评、质疑需要建立在理性、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之上,而不能发出不理智的声音。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舆论的集中地。面对一项活动,我们不能只跟随网络上的各种言论随声附和,盲目地提出质疑与批评,而应该在谨慎、理智的思考后发出自己的质疑与批评抑或是其他的见解。用我们理智的批评与质疑去推动活动的改进与顺利进行。面对一项活动,起初也许我们只是一名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旁观者。但我们可以通过形成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质疑批评的声音,坚持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从而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发挥自己的作用。1000字 高一 议论文
-
读1984有感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这是1984给王小波留下的印象。对于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每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句里都散发着对思维自由与快乐的渴望的人来说,这本书在1980年给予他的感受想必是震惊与彷徨中又带点唏嘘。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这是美国时代周刊对1984以及动物农场的评价,注意其中的一个词,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在于何处。至少我认为,在1984中,这种自由是思想及言论在不直接触犯他人利益前提下异于他人的许可,及思想的自由,追求自认为正确的真理的自由,不管它客观上是否正确,但是你不得反对人家去思考,去发表。也就像其中所说的,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毫无疑问1984中的世界是对这种自由抹杀的极端反例,政府利用各种方法,近乎于残酷的把人的思想方式彻底扭转,只会接受和彻底认同,个体的思维不复存在,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统治阶级的脑海中。不得不说,1984是集权统治的完美典范,把整个社会完美控制在对于对统治阶级最有利的状态之下,极端稳定且易于控制,并且这种稳定在统治者不改变自己做法维护这种秩序的情况下我认为它几乎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因为作者在书中总结了推翻统治阶级的几种状况,首先他把社会分成了三个阶层,上,中,下,上即为统治阶级,而中则以认为是满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力的人,而下,则是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而被推翻统治,作者认为有四种状况,一种是出现一个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对其进行推翻,一种是自身失去统治意志,一种是残酷的统治让下等人觉得无论如何也无法生存从而进行反抗,一种是社会外部力量,简单来说就是强力的侵略导致权力的丧失。而我对自身失去统治意志的理解是统治阶级自身的内部斗争,对强大的中等人集团出现的理解是当民众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民众将会去思考当权者存在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像曾经一样向野兽一般蒙昧的只顾工作,而当他发现统治者的存在对他的生存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带来一些束缚之后将会反抗,而这种反抗将基于思维上的自由,因为他们不是无产阶级,他们在已经有了自己资产的情况下而冒着更大的风险区革命,为的必定是更加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制度的改革,活者自由而不是像物质条件供给不足时为生存而斗争,也就是下等人的反抗,这反而更加恐怖。因为纵观世界历史,下等人起来反抗,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农民起义,或者是无产阶级的所谓革命,实质上仅仅是权力的又一次更替,因为他们反抗的理由是为了物质上的利益,他们被别人压迫,现在他们受不了起来造反了,一开始是为了自由,为了改变黑暗,但最后他们又会去压迫别人,这绝对称不上是真正的革命,只是权力更替,原地踏步,毫无进步,所以我不认同书中那句“如果有希望,希望只存在在无产者的手中”。但是1984的世界彻底根绝了除统治阶级自身发生问题之外的其它导致权力丧失的所有情况,首先他控制了所有东西的产量,即不会让太多人很好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有精力去思考统治阶级存在的合理性和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导致太多中等人的出现,也不会让太多人饿死导致下等人的反抗。接着,他控制了所有人的思维,即让所有人都不会思考除了政府要你思考的以外的东西,甚至用了消除自由上帝等词汇的存在导致这些思想无法传播(这是我见过最牛的办法),也就是更根绝了强大中等人集团起来反抗的可能性,接着,那个社会只存在三个国家,每一个都处在这样相同而又诡异的社会状态下,各自明白大范围战争对统治的不利,但战争又是存在且必须的,因为他们把战争看成了一种控制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当粮食等必须品产量过剩将会导致很多人摆脱整天为了满足温饱问题而奔波而无暇顾及其它的情况时,政府将会用战争来解决这些“过多”的资源,从而达到国内的稳定,这也就是所谓的战争即和平。所以,统治权只掌握在统治者手中,而极端的个人崇拜也间接消除了统治阶层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极端稳定的社会。可以说这是文化大革命或者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最终进化版本,而在这种极端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继续发展科学,而不导致科学的一些客观理论和统治阶级的理论,如1+1=3产生冲突,统治者又发明了一种很牛的东西,双想,即在思想里存在两套思维模式,在平常情况下用那个极端政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而在做一些科学研究的时候用客观的思维模式,起初我根本不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种种事例,或者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存在证实其实双想的大规模存在时很有可能性的。比如当你刚想发表一个不同意见但却发现所有人说的话都和你相反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附和他们,虽然最初的想法还存在,但是它却被你压在了心底,并且当你想起它的时候你还会不由自主的去排斥它,且潜意识还会告诉你甚至强迫你去相信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既是文革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屋子匮乏腐败黑暗的时代,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个时候面临的压迫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意见的不合,甚至是肉体精神上极端的摧残,所以在表面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毛主席始终都是中国的红太阳,所以双想作为政治制度方法的存在是具有可行性的。所以,一个社会,它解决了温饱,科技发展,社会稳定问题的时候,它看起来实在是很完美,但是它被全世界人所唾弃,它的存在更是西方世界极力阻止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真正定义不应该是科技,物质上发展的稳定,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实基于每个个体发展,而个体的发展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将再不局限于物质而是思维。做一个比喻,古代社会的一辆马车,这几乎是贵族才能拥有的,而对于现在机械横行的社会来说,一辆马车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罢了,但客观来说这同样是一辆马车,所以,科技在发展,但人类主观上来说,科技带给人类的乐趣,并没有向客观上那样在发展,所以科技的发展亦或者说物质的发展绝对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活着本质标准。但是我们是否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孔子的论语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始终能让我们体会到这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的乐趣,这种乐趣绝不会因为时光变迁而有任何改变,因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性,所以社会的进步在于使人们在思想上能享有趋向于有平等的权利,能有发现与获得任何乐趣的权利,让这个社会变得参差多态(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对这种人类本性所蕴含的幸福进行彻底抹杀的极端,就是1984中的世界,而也正是因为这样,所有人对此进行抵触,它违背了人存在的客观规律,它违背了本性。所以真正发达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拥有无尽的资源,而是人人享受思维的乐趣并进行分享与探讨,这样的个体才是伟大的,而这样的种群,将是永远也不会消亡的,因为富有好奇且对乐趣充满兴趣的精神是永恒且不会改变的。这,才是科技的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也才是评定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准。而1984这本书所存在的意义,相信是希望这个社会,向前进。高一:包容洲1200字以上 高一 日记
-
矛盾有一种天生的发型,在发际的中间延伸出稍尖的形状,使人的脸型显得很漂亮,好似古代美人一般,故称之为美人尖。美人尖和男生联系在一起是有一些奇怪,可我就认识这样一位美人尖男生。他是我们身边一个很普通的同学,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对很多的事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他的个性很随和,能够使周围的人都感到很舒服,而且他总是面带微笑。他是劳动委员,管一管班上的卫生,一些杂事,可他却是我们最优秀的班委。每一天都做着最枯燥最累的相同的工作,忙碌着组织打扫,任劳任怨。他是那样一个全能的人,哪里有没有完成的工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默默地做着值日生忘记做的值日,每天不厌其烦的安排打扫卫生,他是“前锋”,也得“善后”,就这样,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总是做着这些琐事,满满的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每个人最好的同学。他总是帮忙办展板和黑板报,细心的整理,和班长去卖塑料瓶积攒班费,为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出谋划策,热心的帮忙……他是个“老好人”,也是我们班的名副其实的“劳模”。他就像是“美人尖”,使整个脸庞更加好看,他天生就是这样一个男生,能够为集体增色的男生。他当选了“优秀班干部”,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也是一点小小的回报。其实每个地方,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平凡却又优秀的同学,他们做着一些总是被我们忽略的小事,关心着每个人,我们或许会注意到他们,但他们所做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的。像这样的“美人尖男生”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们需要的也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或许那个人并不拥有美人尖这样天生的发型,或许她不漂亮,他不帅气,但他还是让我们有一种美的感受。而且,美人尖和男生,并不矛盾。600字 高一 议论文
-
矛盾的世界做错了一件事情,你会怎么样?向那个人说对不起?还是,固执的不可理喻,依旧我行我素的做着真实且有虚伪的自我?想要变得冷漠,世界太过黑暗,像个囚笼似的锁住了我,眼前漆黑的一片,回旋于瞳孔的唯有亘古不变的空洞,和无穷无尽的黑暗。唯有变得冷漠,才可以无视这一切。想要变得成熟,不再做着幼稚的事,恨自己不能够做事游刃有余,像个傻子似的,在自我的世界内做着漠不相关的事。唯有变得成熟,做事才可以游刃有余。想要变得成功,在一次次失败里被讽刺,而后强忍着心里的痛,擦擦灰尘,佯装着没有失败,嘴角还挂着自信的笑容,说,“我会成功的!”唯有变得成功,挫折里,才会不被讽刺。不脱离这个世界,生活终将走向正轨,你那期盼已久的成功、成熟以及无视黑暗的冷漠,都会获得。300字 初三 议论文
-
生活需要思考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一些挫折。如果说生活是一条大路,那么坎坷和挫折就是这条大路的铺路石;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个正方体,那么坎坷和挫折便是这个正方体的棱角。有人说:“放弃往往等于拥有。”;有人说:“爱,有时是一种伤害。”;也有人说:“沉默,有时也是一种美。”而我却不这么想,因为这仅仅只是他们单方面的思考,仅仅只是单方面的认为。他们带着消极的态度在对生活进行思考。试着思考吧,朋友!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安稳的工作与平静的生活,但有时命运会让人改变,变得暴躁,变得不甘心于平淡的生活。改变,是一种意外,让人们猝不及防。现在,街边乞丐如蚁,而且千奇百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滥衣烂缕…对于这些,大部分人都麻木不仁,不以为然,给人一冷眼旁观。可是,你想过没有,假如哪天你身无半文,又异在他乡。你怎么办呢?你说‘我有朋友。’但千里迢迢,远水能救近火吗?而且,你有钱吗?有钱打电话吗?你向路人,陌生人求助,试问有谁会把可怜的你放在眼里呢?这时,你想到了乞讨,那个令你厌恶的词语。你放下尊严跪下双膝,可结果怎么样呢?那些大款富婆从你身边走过,却不愿给你一分钱。所以,你明白了,你深思了。生活本来就需要思考,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当遇到突出的情况时,得求助于别人的时候,你就在心里考虑一下,衡量一番………··450字 初二 议论文
-
生活需要思考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儿在朦胧的睡梦中醒来后,仿佛在梦中得到什么启示般,在纸上写下几个字——“我思故我在”。笛卡儿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甚至于自己的存在,却在这一天如梦初醒地道破天机:思考着的人才是活着的。也许可以说,生活不是需不需要思考,而是说,思考,是生活的前提条件,但也许很多人没意识到,那我只好拿前者来说了。人从呱呱落地就学会思考,但他们不会表达出来。他们会思考,他们从何而来,这个世界从何而来?随年龄渐渐地增长,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理应越来越多,但有一部分物质生活的思考被父母包办解答了,一部分精神生活的思考被父母和别的长辈阻止了。由于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渐渐“长大”,或相对于婴幼儿时期来说,他们渐渐衰老,因为他们的思想已不再象孩童时期那般活跃。物质生活上的思考,大多数人还是有的,思考每天的茶米油盐,思考和上下级的关系,思考与父母小孩的相处,思考如何赚多点钱,思考…这些“身外之物”的思考是生存之本,但这是生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动物也会“思考”,但它们不会“生活”。精神生活上的思考,大多数人没有,有的也只是寄托于某种宗教或某一哲学派系,于是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活下来了,那些哲学家活下来了,但这些人却在历史中转眼即逝,他们没有去思考,他们不知道来到这世间的意义是生活,是来感知自己生命的意义,就象去看一场电影后回家写观后感一样。来到这世间就象来到一个电影片场,自己既是演员,又是旁观者。生存是来到世间的任务,思考才是目的。没有思考,生活怎会完整?550字 高三 议论文
-
关于存在感手机,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微信的出现,更是掀起了网上交友的狂潮,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近来,小黄车、小橙车日益风靡。不久前,“摩拜单车”的周末发放小礼品也是掀起了一阵求赞、转发的热潮。我们不禁疑惑,“点赞”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相比于微博的公众化,微信偏于个人私人的空间。作为由来已久的传统,QQ、贴吧等很多社交网站都有“赞”的功能,能够得到多少“赞”体现了个人的受欢迎程度。然而现在,“集赞”盛行,在朋友圈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串被刷出来的赞,还有各式求赞的消息。人们希望通过刷赞,将那表面上看起来的受欢迎程度刷上去,也就是所谓的,刷存在感。然而,人们却并没有想到,你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现实中的你,却早已没有了存在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周围的人会渐渐地忽视你,那虚拟的存在感又有什么用了。请记住,手机是为了在现实中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逃避现实,你这样刷赞,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更可怕的是,一些商家利用“点赞”,形成了“微信营销”,利用“点赞兑奖”赚取关注。当我们的朋友圈最终变成了垃圾广告的投放点,我们在微信群中躲闪着那扑面而来的转发,我们对原来朋友的消息避而远之,这个平台是否还有它的用处?而对于这种营销,人们还发明了“点赞群”、“刷赞群”,人们沉迷于点赞带来的蝇头小利。当商家不再给这种无脑的点赞提供平台,人们从手机中抬头时,思考一下,那些好友们,你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已没有联系?思考一下那虚幻的世界究竟带给你了什么?一时的快乐,永远的空虚。不要再刷了,去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吧!趁周围人,都还在。600字 高二 议论文
-
关于存在感如果有人想漠视你,就会说:“你的存在感像空气一样。”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存在感?我看到有的人的存在感比珠穆朗玛顶峰的空气还要稀薄,一般人嫌仰视颈酸,干脆不看。可我喜欢那种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温不火,不言不语的存在感。上帝仿佛开玩笑似的先将他的外貌透明化,再给他一朵鲜明的小红花别在胸前——每每考试,次次第一。可在别人的一片炙热的羡慕的眼光下,他选择继续努力。他隐去小红花,不骄不躁的做高山上的“透明人”。我看到有的人的存在感是彩色的空气。身材高挑,五官精致,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说拉弹唱样样精通,独独学习的道路常常塞车。他的身边总是跟着一群叽叽喳喳的马屁精,他的身上总是套着各种名牌的衣裳,引来一阵阵的羡慕。这时,调皮的上帝又出现了。上帝给予了他比彩虹还鲜丽的外貌,然后再布置一场大暴雨将彩虹冲洗到“褪色”——只要一考试,在校门口的成绩单里,总是能在最下边某个角落能找到他蚂蚁大小的“存在感”。一开始是“存在感”与羞耻感作对,到后来他已经扔掉最后一片自尊,学会了“合理”运用身边的阳光再造彩虹了。有的人的确如空气一般,但他生活的空气里散发着一种甜到发腻的恋爱的味道。他沉浸在幸福的大路上,一路鲜花蝴蝶。他的身边总有一些“娱乐八卦记者”的存在。他也毫不避讳的把他的“甜蜜”发散给别人。自己以为很浪漫,殊不知有人关注太多都快得“糖尿病”。此时,上帝又出现了,上帝让丘比特一箭成全他们,再把射中的箭揪出来折断。于是他失恋了,哭天抹泪地表现存在感,然后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崩塌了,然后他的学习之路遭遇了“唐山大地震”。但世界上也有一种人,他生来长得美,学习好,情商高,全方面发展,人见人爱。显然,他就叫做“邻居家的孩子”,然而这种人,恐怕比熊猫还要缺稀了吧?当然这样的存在感真的是全方位覆盖啊!700字 高二 议论文
-
关于金融危机和战争的几点看法首先,让我来将这话从两头说起吧。一月,又一个新任美国总统宣誓就职。这个被网友称为“黑马”的人,就是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现在,摆在这位崇拜林肯执政艺术的年轻领导人面前的,是继上个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风暴。布什甩甩手,把一大堆烫手的山芋一股脑的全都留给了他,这其中还包括两场没完没了的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奥巴马,这位在议员时代经常缺席投票、现在正在诉求改变的新总统,究竟会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带向何处,人们都在拭目以待。还是一月,中国迎来了农历的春节。在一场关于我的、大规模的家庭会餐时,我的几位长辈谈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因为我的家地处经济不算十分发达的北部地区,自然在这场风暴之中受到的冲击就相比东南沿海地区小了很多。于是,众人就在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开始了谈话。主导这场谈话的,相对的就是一种旁观者的客观心态。大家说着说着,不知不觉的就说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起源:次贷危机,房地产,股票等等。这时,不知是谁突然提出,量产战争花去了太多的金钱,这才是经济危机的主要诱发点之一。我听了之后就是一愣,随即,心里头就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今天,让我把这个想法公之于众,并且请大家来评判它的正确与否。下面开始的,就是我的预想。概况为,伊拉克战争开始于03年3月20日的美国最后通牒时限,阿富汗战争开始于2001年10月7日的英美两国动员部署兵力。伊拉克战争狭义上持续了仅仅三周,但是广义上并未结束,只是以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全国为止。而阿富汗战争则持续了两个月,也是一推翻塔利班为第一目标。我的预想是,发生在01和03年的这两场还未结束的战争,由于动用了巨额的战争经费,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拯救了美国一部分商业与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下面是最关键的论证阶段。于在经济一片大好形势下的01年,估计没有人会意识到仅仅过了6年,一场经济严冬就会突然降临。但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些呢?首先,伊拉克战争在主要战事的三周内,美军共消耗了200亿美元的军费。而到了五年之后的08年末,这笔开销已经达到了6870亿美元。如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它超过除二战外的所有战争。经济危机的开始可以算做在07年开始。那么计算出来之后,平均每年消耗约1334亿美元。除去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状况恶化的因素后,美国给军火商和制造商们“捐款”的数额高达约6000亿美元。再加上阿富汗战争的挑费,合起来突破7000亿美元是没什么问题的。(有资料证明,美国在除了这两场战争之外的军费拨款也是相当可观的,不过本文只对这两个主题进行论证,对于其他的外来订单或者购进非战争用武器不予计算)7000亿美元对于美国的商业与制造业来说,可以算是不少的数额了。还有一个发生在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例子也许也能够证明我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之中。大量的公司关门倒闭,股市崩盘,失业率猛增。而在几年之前的1923年,正处于“柯立芝繁荣”的美国失业率仅仅有百分之二点三。这个数字到了1933年,就增加到了百分之二十三点二。短短的十年时间,失业率增长了十倍有余。而到了“罗斯福新政”施行的1940年,该数字仍然还是百分之十四点六。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形势正在好转之中,但是很显然,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美国还是在大萧条之中苦苦挣扎着,政府的政策并没有达到转折局势的效果。挽救美国经济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使美国的各行各业又重新复兴起来,这个国家又被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从而获得了新生。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无论政府的运作是多么的迅速,统治者的决策是多么的有效,经济的萧条和衰败都不是可以马上逆转的。正好相反,战争尽管十分的残酷,但是它对于国家的迅速复兴是十分有效的。这个例子也证明了我的那个近似于“狂想”的理论,那就是,伊战和阿富汗战争这两场战争给美国经济注入了不可小视的资金,从而在某些方面推迟了经济严冬的到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些企业和工厂。这就是我论证的全过程。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对生职业体验课程的几点思考随着北京市对职业教育的调整规划,我校进入整形升级阶段,自上一学期以来对体育馆路小学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可爱的糖花”、“水果沙拉”、“美味甜品”和“小小茶艺师”等课程的体验活动。我参与了“小小茶艺师”和“手工巧克力”的课程,以下提出几点思考。一、职业体验课程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职业体验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准备课,对将来能否很好的适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知道什么才是工作,什么样的工作生活是将来要经历的。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段,对社会及社会群体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刻认知和理解,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和认知,通过更广泛地理解不同职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人生的理想目标及人生发展规划。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心理逐渐走向独立的时期,开始了解和关注不同的社会群体,基本上能分清各种不同的社会职业,对自己将来喜欢从事的职业也开始有所憧憬。同时,这一阶段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对职业的深刻认识,帮助他们懂得任何职业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也同时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这时期的学生个性开始凸显,不同学生之间的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呈现不同的差异性,这时,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找准目标和努力方向,避免在今后的职业选择中走弯路。二、职业体验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职业体验不是单独的一次体验活动,专业教师应和各小学的老师紧密配合,使职业体验成为完整的系统化教育。通过职业体验课程,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性,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职业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思想感情。同时,针对不同年级,职业体验课程结束后应布置相关任务,如搜集有关职业的资料,查阅赞美职业的诗歌、散文,从中体会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使其理解社会,学会尊重社会,在社会活动中学会尊重和团结各类群体等。三、职业体验课程应形成团队化的发展模式就某一课程的体验而言,不应只是一位专业老师能担任,应形成一个团队化发展模式,通过团队研讨、开发、制作出一堂职业体验精品课程,每一堂课从内容的选定,上课形式,课件制作等都经过团队人员的反复研究制定,团队中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担任本门课程,这样的发展更有利于职业体验课程的持久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总之,我校职业体验课程正处在起步阶段,课程的设置、内容、形式都有待改善,建议开展研讨会对已开设的职业体验课程进行研讨,使之更加完善。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中。×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
-
关于存在感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静静的午后,手捧《爱心与教育》,聆听李镇西老师谈自己的教育经历、聆听他谈未来班的感人故事、聆听他谈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我的心中涌起的是满满的感动,是暖暖的幸福,。《爱心与教育》,让我看到了一位极富人情味的老师。李老师自己也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的教师也曾感叹现在的孩子缺少人情,可我们曾想过没有自己也缺少人情?对班上的乖孩子态度很好,可对班上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是训斥,就是冷眼,甚至体罚。如果体罚还不凑效,就干脆撒手不管。试想,当放弃班上任何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很没人情味,甚至很绝情?李老师对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有情有义。不管是生病了的周慧,还是孤儿章舒云,不管是善良的宁玮,还是调皮的万同,不管是多才多艺的程桦,还是高大倔强的王铜„„他都能一视同仁,又能因材施教。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急需帮助的、用真心去感化需要转变的、用智慧去唤醒需要进步的„„,反正他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在他眼里,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正是在这样极富人情味的教育之下,未来班的孩子个个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才,“51个孩子,除一人读中专外,其余全部考入了大学”。每个孩子如果都能遇到这样情味十足的老师,他能不幸福、他能不成才、他敢无情无义吗?《爱心与教育》,也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祥伟大的父亲。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是又有几个“父亲”能倾其所有给徒儿们真正意义上的“父爱”呢?李镇西这个“父亲”做到了!未来班的每个孩子在他宽厚臂膀的呵护下,一个个幸福快乐地成长。学生生病,他背起就直奔医院;好心的家长送他一篮鸡蛋,他却偷偷地将鸡蛋煮熟塞在学生手里;学生的生日到了,他逐一送上别样的礼物;该属于自己的假期他却陪学生游山玩水;毕业之际,他又给孩子们的是记录他们青春足迹的“班级史册”„„,若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父爱,又有几个为人师者能为学生付出这么多?能为学生考虑那么远?享有父爱的孩子不可能都骄傲地说:“我爸是李刚!”但未来班的孩子却能自豪地说,“我们同有一个‘李爸’!”不是嘛,在父亲节来临时,他们喊出了共同的心声:“‘亲爱的老师、朋友和父亲:我们永远爱戴您,尊敬您,感激您!’您的高93级(1)班全体‘儿女’”。你说,到底是李刚富有,还是“李爸”富有?你说,到底是李启铭值得骄傲,还是未来班的孩子们值得自豪?李镇西这个“父亲”,他不可能给未来班的孩子车子票子、金山银山,他给予孩子的是美德,是知识,是经历,这难道不比金山银山还珍贵还富有吗?李镇西留给孩子们的是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啊!面对这样慈爱伟大的父亲,孩子们能不爱戴,能不尊敬和感激他吗?《爱心与教育》,还让我看到了一位善良真诚的朋友。只有一个人当自己足够善良,足够真诚的时候,别人才会信任你,才敢将心理话说给你听。在学生心中,李老师就是一位足够善良,足够真诚的人。所以,正值青春期的他们才原意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倾吐心语。猜想自己是否变坏的高一男生义强,性格孤僻的高一女生蔚翎,在和男生交往时引起别人误解的初二女生露玫,追求完美的高三女生姝洁„„,李老师都耐心地听着,诚恳地和他们交谈着,细心地呵护着一个个心灵的幼芽。没有了胆怯,去除了顾虑,放下了包袱,孩子们才如此的释怀和快乐。品学兼优的宁小燕要是能早一步遇到李老师这个朋友的话,或许她的青春不会遗憾的定格在16岁。但就是这个素不相识的宁小燕的悲剧,深深地刺痛了善良的李老师,痛定思痛,他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治”?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循着李老师的拷问,为人父为人母为仁师的我们,是不是也早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拷问自己,面对一个个轻灵鲜活的生命,我们做过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和表率。他不仅是自己学生的朋友和心灵导师,他还是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素昧平生的中学生的朋友。从病魔夺走生命的杨守丰,到从大学生到教师行业的闻春晓,再到从少女变法官的冯敏娟,在她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李老师都给予了朋友般真诚的交流、引导和帮助。他们之间保持了多年的通信,他们用文字传达着彼此的精神世界,读着他们那一份份既饱含师生情谊,又渗透朋友真情的书信,真的真的太让人感动!好多年没有信读了,这回重拾读信的感觉,的确很美好,很幸福!因为这些书信就像《傅雷家书》一样的珍贵。人生路上,有这样一位慈父般朋友式的老师相伴,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但愿我们也都能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1200字以上 高中 议论文
-
几点反思这是一堂公开课,也是一堂研究课,但我很少上公开课,所以感觉还是紧张。由于揉合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因而里面的成分有点复杂。上完之后,想作一下反思。《春夜喜雨》一诗由我和五A班的王老师一起上,我是今天下午第二节课,她是第三节课。就本首古诗而言,我们选择这一部分作为上课内容,也是希望能够上得深入些,因为景山教材的课文普遍偏长,而且由于教研的上课时间很难定下来,因而还是古诗灵活些。我们分别在自己的班里上的课,事先只通知学生去作了预习和查找资料,没有作过任何试教,也没做任何课件,我们打算展示的是家常课的真实面。有关我对诗的理解,我已在今天发到网上了,可以说我对诗所表达的意境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我真正传达给学生,却还是相当困难的。我不可能像讲解员一样地讲解,也不可能像写作文那样地阐述,我必须应时而动,因人而异,要有各种预设和生成。这次感到比较困难的就是对合作共同体运用的介入以及环境建设之于教学的影响研究。首先,在合作共同体的研究上,我所要体现的是小组在课堂过程中的部分合作。我预设的是几个个体学习较为困难的环节,如:写出描写春雨好的词句;研究“好在哪里”的几个方面;用现有的古诗改编作诗来赞春雨等。其间学生积极性较高且各有不同表现的是作诗,出于好奇或诗兴大发,各类诗都改出来了,甚至有长短句、现代诗,最后有几位同学改得还是恰如其分的,也颇有诗意和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讨论还是卓有成效的。由于这个难度较大,所以不少学生没有考虑成熟时就把所谓的“诗”拿出来了,而后面的同学在吸取了别人的意见之后,就改进了不少。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让学生写出描写春雨好的词句来的时候,他们却迟迟写不出多少来,有的是冥思苦想也憋不出几个来,由此,我觉得这里不仅有必要小组合作来激发大家储藏的能量,更有必要全班合作说出更多的语句来,而且我觉得这里的小组合作不如全班合作来得好,即由学生个体自由发言,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得感悟,从而激发自己的想像或联想来产生新的词汇、句子,而在课堂上我让小组内的同学尽其所有地讨论并记录下的词句可能是很有限的,而且还进行小组间的竞赛,这种动机虽然出发点不错,但实际上学生的合作是缺乏分工和协作的,每个人只是在堆切或搜索,没有互相之间的默契配合。而且,让我感到有点冷场的是学生的组间竞争意识也并不是很强,也没有一下子投入到合作中去。不过,让我看到同学们的合作态度还是很不错的,互相之间也有较好的聆听意识,发言时也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互相能按一定的顺序彼此发表观点、见解或自己的想法,很少见到不顾他人而抢着说的,也很少不参与进去的。在让学生讨论“好在哪里”时的小组合作,我要求每组具体分析一至两个方面,我发现学生挑选的往往是他们所熟悉或喜欢的方面,因而有几个方面是全班小组都没有涉及到的,这一点我在预设中已预设到了,因此,我在指导他们时,引导几个学有余力的小组去思考他们难以理解的两个方面,即诗的后半部分,很多同学不能理解这几句的春雨好在哪里,特别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方面,同学们对酣畅的雨理解不够,因而我帮助一两个小组一起来理解雨在这方面的好,而且我在后面的深入理解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同时我加上了自己的语言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易于理解。其间,我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对每个组都作了相应的辅导和关注,我觉得合作时老师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老师不应该只是学生合作学习后的判断者,孰对孰错只是结果,重要的是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其次,是环境建设对学习的作用。这一次是因为学校的省级立项课题研究的缘故,我们要让环境布置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营造一种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氛围或形成一种相似的环境感受,以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在课堂中首先是在平时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如教室里的书香气,满目的好图书能让人马上就爱上了阅读,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觉得惬意和舒坦,适宜学习,一旁的绿叶红花营造了一种自然的清新,一种绿意盎然,浓郁的自然风情在教室里荡漾,增添了别样的情趣。而在这堂课上,我更是让春天进驻教室,让诗文融入其中,我用柳枝装点黑板,将黑板分成三部分,分别呈现了古诗、板书、随记,又用古诗挂图贴于墙上增加诗的学习氛围,还有大量的相关的背景知识、诗人介绍、古诗选粹等,紧紧围绕杜甫展开,我也将我的分析文章贴了出来,其目的一是可以让同学们了解我对诗的理解,另外也是让他们在写感思时有所深入。其三,朴实扎实与融会贯通。学校提出了朴实扎实的教学作风,这与我的习惯吻合。在课堂上,整节课我注重的是我自己的课堂风格,即知识的浸润性、渗透性和感染性,我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读讲(今天发挥得不好,由于准备过于细致、过于考虑课堂的连贯性而影响感情的投入和智慧的传接)来让学生感悟诗文,感受情感。在知识上,我讲究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以及大量的积累与运用,如在古诗的分析和感悟中我引用了很多的古诗名句来解释,并作了对比、比较或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并对以往的知识作了相应的巩固,对新的知识进行了渗透,如引用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来解释“润”,引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对比“细无声”。在能力训练上又以改诗、写词句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这些诗词功夫,对诗的锤炼也有了感悟。因而,我更注重的是学生实实在在能力的培养,可以他们并不会在考试中出人头地,但必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后发制人。其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统计如下。关于合作分组调查情况:全班39名同学,调查中希望小组人数是4-6人的有30人,8人希望是2人,1人希望是8-10人,说明现在的分组方式是合理的;希望位置形式是圆桌形的有27人,选择马蹄形的有9人,选择传统形的3人,说明小班化的教学或者说合作型的教学应该给人一种更合适的形式,让人有合作的感觉,圆形从形式上来讲更易于接受,但也可能是选项的缘故,不过,学生希望形式有变化是可以肯定的;希望的组合方式,选自由组合的30人,选由老师安排的5人,选随机组合的4人,说明学生更多地喜欢有小团体的活动,更希望与好朋友在一起学习,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亲近感,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去考虑其他方面如两极的分化、同学的变化、班级的整体等;在希望的活动形式中选结对活动的只有6人,选小组活动的18人,选全班活动的15人,可见小组活动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可能有时候全班活动更能让学生有一种在大家庭中的感觉,更有在班级中的感觉,所以小组活动只能是片断,不可以反复或长期或整段地使用,否则易招学生烦;在选择你希望你组员的水平与你之间相当的11人,稍逊的只有1人,略强的16人,无所谓的11人,看得出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希望与比自己差的同学在同一小组,这应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有关,也与学生的上进心有关,至少有近一半的同学是希望与比自己好的人学习的,因为那样自己会因此而受益,但他们往往只懂得索取,却缺少奉献,这也与整个社会的教育是相关的。在合作过程中的活动自评:对老师的任务布置清楚的达到100%,说明学生是知道该干什么的,只不过有时不想干或干不了;对老师布置任务后参与态度积极的占33人,有5人较被动,1人选漠不关心,看得出人的主动性还是有的,而且较强;在小组活动中,认为自己出的点子新颖的占11人,一般的占25人,不好的3人,这是充满自信的表现;在组员发表意见时,关注别人发言的占31人,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6人,不感兴趣的2人,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好的合作者,能够注意合作的品质,部分因为过于显示自己而不能自控,也在情理之中;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解的29个,有时参与的9人,不参与的1人,这也说明大家的参与意识还是很强的,能够思考起来就是好的,也就是小组合作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在小组讨论中对其他成员提供帮助时,有27人表示乐意,有10人表示一般,有1人不在乎,有1人不乐意,看得出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帮助人是快乐的,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是不错的。有关小组参与状况的调查:大部分都选了“参与活动热情高”、“组员分工明确”,而“组员反应”上以一般居多,出的点子大多选新颖有创意,合作效果也基本是“愉快有成就”,有一小部分选“基本能达成一致”,没人选“完不成任务”。关于组间互评表,我觉得学生缺乏仔细的对比,因而显得无从下手,对每个人的具体的细节,他们也不能具体举出,因而这样的表格可能意义不大,也缺乏实际操作性,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小组评价的时候,很少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哪怕对其他小组或个人的印象也都是整体性的,无法截然分开来,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评评你印象中最好的合作者,或最积极的参与者,或最有成效者,但人不宜过多,两三个即可,可作榜样用。关于组员分工,我觉得还是不能截然分开或断定每个人干什么,在每堂课里,每个学生的分工都可以是不一样的。在这堂课里,每组学生基本上都做了分工,如组长为组织和记录者,有一人为发言者,每一个组员又是讨论参与者、资料收集与提供者,他们要做的是如何进行资料的整合,如何根据问题思考并取舍,如何讨论和总结,因此,有一个核心的组织者是很重要的,而且组员的积极参与也是必需的。五、公开课的经验不足,有时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或因为紧张投入不进去,而且,公开课不足的地方是很多东西上了以后还是要去补的,如为了课堂结构的完美,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而忽视了即兴的亮点,为了抓重难点而忽略了基本点,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等,一些公开课的课堂技巧还需要去学习和锻炼。总的来说,一堂课给我的收获是不小的,尽管累,也算是有所值的。(时2006-3-30午夜)1200字以上 一年级 叙事
-
对口琴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最新作文对口琴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口琴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经济实惠、简单易学、便于普及,有固定音高、音区宽广,音色优美,适宜演奏多种不同风格的乐曲,成为音乐课堂学生参与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有效乐器。口琴进入音乐课堂教学,既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目前口琴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没有对口琴教学进行仔细的研究,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示范演奏。针对口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口琴教学的效率,使口琴艺术在学生中得到普及。1.激发学生学习口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口琴也是这样。在学生开始学习吹奏口琴前,我先将收集到的口琴演奏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很受鼓舞,他们想不到小小的口琴能发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学习热情高涨。然后教师要在示范演奏中,让学生明白口琴是用吹气和吸气两种方法来演奏发声的,在吹单孔单音时,含孔的嘴型就好像是用嘴吹蜡烛的形状吹或吸一个音孔并发音。这时学生就能对照口琴音位图吹出单音了。口琴教学中一般都是从单孔单音(旧式单音)开始,首先要认识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和方法,找出音与音之间吹吸的排列规律,然后记往这些音的位置,并通过小小的乐曲练习巩固,让学生达到吹吸自如的程度。最后在音乐知识的支持下,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大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方法。教师总结吹的音1、3、5,吸的音2、4、6、7,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在中音区用1、2、3、4、5五个音编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曲练习,使学生在初学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加强学习口琴的自信心。2.教给学生记住音的排列位置口琴音位是按吹吸有规律地排列,这是为了在演奏过程中让呼吸流畅,而音阶的练习,不但能锻炼呼吸,还能通过练习让学生记住固定音高的位置。我将常用的音按高低排列起来,要求每次练习前先练习音阶(个别音位与音阶不符,是为练习方便),并变换不同的节奏进行练习,如下例:36571234561732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学生通过上面的练习,掌握了口琴上常用音位置的排列。此时将学生熟悉的儿歌如《小星星》《粉刷匠》等的乐谱展示给学生,由于学生会唱,所以学习的欲望很强烈,也就很快学会了乐曲。3.教给学生简谱知识和视唱能力学生在学会几首乐曲之后,已经不满足教师给他们的乐谱,会试着吹自己喜欢的乐曲了。这时教给学生简谱知识,在每次练习之前先进行乐谱的视唱练习,让学生知道拿到一首乐谱应该怎样去练习吹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口琴学习的质量。4.教学生解决乐曲吹奏中的呼吸问题在乐曲练习中,往往有些乐曲吹音或吸音频繁出现,吹奏者呼吸不流畅,因而吹奏的乐曲不连贯、不完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乐谱中标出吹或吸的标记,引导学生在这个位置调整呼吸;或者将这个乐曲移调演奏,如乐谱吸音太多,用移调的办法可能改变了吹吸的关系,使吹奏流畅,也可能移调后乐曲色彩明亮,旋律清晰,更好听了。同时,移调丰富了口琴演奏的曲库。如:《粉刷匠》1=F2/455555535653235上例如果用C调口琴吹奏,那旋律比F调低了四度,且吹音多、吸音少,造成呼吸紧张,音乐效果低沉,没有生气。如果将乐曲移到C调,按下面的乐谱吹奏,就能吹吸自如,也在童声演唱的音域内,音乐效果将有明显的变化。如:《粉刷匠》1=C2/4111111612165615.纠正吹奏过程中出现的毛病(1)要求找到口琴的高音与低音,将高音持在右手,24孔口琴从第9孔开始吹1音。(2)含孔太大会造成吹奏出来的音色不清脆,有杂音,正确的含孔就像嘴吹蜡烛的形状,用口盖住琴格。(3)吹奏时要养成用手移动口琴的习惯,口不要离开口琴,换气时也是这样,这样在气息的支持下,演奏的音乐连贯、流畅,很有感染力。总的来说,作为新课标中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乐器口琴,重点在于把基本音阶吹扎实,再通过不同节奏的练习曲的练习,使呼吸能控制得比较自如,这样就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在练习乐曲时,遇到连续吹或连续吸的音的时候,先设计好吹气或呼气的换气点,尽可能地让吹奏的旋律连贯流畅。这样基本功扎实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也才能从中感受到口琴练习的乐趣。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