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200字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从表面看,《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其他众多装祯精美的书没大区别,只是薄了些,约4万字,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当代的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当我看到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毕淑敏的文章“谁是你的重要他人”这个标题时,猜想着作者一定是写她生命中的一个贵人,给她某一时段的生活或命运以帮助。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后,故事的内容让我震惊,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文中讲述了她小学时,遇到一位年轻漂亮的长辫子音乐教师,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活动,到中心小学参赛,学校希望能得到好的名次,因此,音乐教师也非常重视。作者有幸被选中,每天放学后,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走进音乐教室引吭高歌。但是在一次训练中,“长辫子音乐教师”蹲着身子找“跑调的声音”,然后在“我”的身边一字一顿地说:“毕淑敏,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一个人跑调儿,不知是谁?我走下来一个人一个人地听,总算找出来了,原来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我”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木木地站了一会,然后羞愧难当地走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练球,出了身臭汗后,用中国小老百姓的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幼稚而好胜的心渐渐平和了下来。不料,“长辫子音乐教师”重新把“我”召了回来,不耐烦地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长了这么高的个子?!在听出话中的谴责之意后,“我”不由自主地弓了脖子塌下腰,以至于这个姿势贯穿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长辫子音乐教师”又是一顿厌气:你个子这么高,唱歌的时候在队列中间,你跑调走了,我还得让另一个男生也下去才平衡。人家招谁惹谁了?全叫你连累了,上不了场!“长辫子音乐教师”站起来,脸绷得好似新纳的鞋底,说:毕淑敏,你听好,你人可以回到队伍里,但要记住,从现在起,你只能张嘴,绝不准发出任何声音!小合唱在“红五月”歌咏活动中拿到了好名次,虽然后来换了音乐教师,只是“我”从此落下了再不能唱歌的毛病,甚至碰到凡是用嗓子的时候,都会忐忑不安,逃避退缩。虽然作者成人后知道老师的用意和苦衷,但无法抹去她在少年心中留下的惨痛记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糊的青烟。

看完后,我为毕淑敏感到委屈和不幸,为“长辫子音乐教师”的言行感到痛心。难道为了学校的荣誉就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吗?学生音不准是件小事,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一件大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长辫子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不把学生当人看!不把儿童当儿童看!

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是啊!在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童年的伟大在于: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孩子相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期”。

幼小的心灵何以承受如此野蛮的践踏和侮辱?她才刚刚萌发对唱歌的热爱,对自我的肯定,无情的言辞,简单的否定就把她打入了自卑的深渊,从此失去了对唱歌的欲望。退一步讲,尽管孩子的音不准,但也不能用过激的言辞刺伤她的自尊,“长辫子音乐教师”完全可以用一种婉的、合适的方法,去激励孩子努力唱准或下次争取,孩子就不会有如此大的伤害。虽然作者后来从医、专业写作都颇有成就,但“烙红的伤痕直到数十年后依然冒着焦糊的青烟”的伤痛,令人痛心。

象“长辫子音乐教师”这样的教师,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大有人在的。相信看了这则随笔后,会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触动和启迪。其实爱不是施与,而是平等的心灵之光的相互关照。当父母小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时,我们应尽我们所能,作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每个孩子得到尊重和真诚的爱。并且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而要从细微之处寻找,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不一般。

“谁是你的重要他人”。希望我们老师的教育行为在每个学生生命历程中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是他人生的助跑人,是他生命航船中的一叶风帆!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