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你《文化苦旅》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我家的小绿萝
我家曾有一株绿萝是妈妈从单位带回来的,刚来的时候才仅仅有两片叶子,小小的很娇嫩,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养护,它竟然长得枝繁叶茂。它的蔓是绿色的,叶子是黄绿相间水灵灵的,整体看上去阿娜多姿,赏心悦目,每当我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就抬起头望一望它美丽的身影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但是就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们都不在家里,把他放到了阳台上让阳光直射着它。
开学的时候,我们回来了,一看,啊!我的小绿萝饿枝叶都枯死了,我当时心里特别难过,都想哭了,正在这是我隐隐约约的在土里看见了一个像针尖大小的小芽,白白的,细细的,柔弱极了。于是我就小心翼翼的扒开土,一点点的仔细看,终于我在一枝蔓上发现了一个小芽,我赶紧把它放在水里,绿萝于水即活,因顽强的生命力被称之为“生命之花”
因为它怕阳光直射它,所以我给它做了个纸筒把它罩起来。每天晚上我仔细观察它长了没有长。突然有一天,我惊喜的发现它长出了一片叶子,有过了两天我发现它又想出了一片叶子。我想:为什么小绿萝不能让阳光直射呢?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原来,绿萝是喜阴植物,不能长时间让太阳直射它,要不然它就会枯死的。
现在我的小绿萝已经长出了两片叶子,我相信它以后会恢复原来的样子变的枝叶茂盛的。
我喜欢小绿萝,我喜欢它的清新,淡雅,我喜欢它的勇气。我喜欢它的顽强生命力。
相关推荐
-
我真想回到过去四年,并不遥远。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那已经过去的过去。那一天,上的英语课,我不知怎么走神了,王老师却偏偏叫我回答问题,我吞吞吐吐的说不出话来。这时,你板着脸,用高八度的嗓音把我训斥了一通。下课,我来到您的办公室,我心里忐忑不安。“怎么了?委屈了?今天是怎么搞的!如果现在不批评你,你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王老师顿了顿,然后用温和的语气说:“你还小,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知道吗?好了,快回去上课吧!”从此我养成了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那已经过去的过去,您的课堂幽默风趣,能让我们在笑中学习。有一次上课,您随手拿起一本练习册,您发现了错误,就问这位同学:“你这一部分是从哪儿来的呀,从石缝里蹦出来了吧!”让我们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您这句话既让我们放松了心情,又让同学认识到了错误,真是一举两得啊……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过去的过去,您诲人不倦,只要上课有人提出问题,您一定会认真仔细地为他解答,您不惜用自己的课间时间来给他讲解,同学们走进您的办公室时还是一脸的疑惑,可他出来时已是笑容满面,茅塞顿开的样子……王老师,我知道,您照片上的微笑,是在我心头走过的痕迹。我真想回到过去……450字 四年级
-
我真想回到过去人生险峻,路途遥远,就像西天取经,不经风雨,不经磨难怎能修得正果。如果能回到过去,回到二年级与曾老师的那段时光……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二年级。当时试卷发下来时,我考砸了,我沮丧的蹲在教室的一角。突然,一双又白又嫩的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猛一回头,发现是曾老师,我眼皮下垂,扁着嘴,沮丧地说:“我考砸了!”曾老师把那双洁白如玉的手紧紧的握着我的手说:“考砸了没关系,我们来看看错题。”我的沮丧另一个化为动力,眼皮不耷拉了,嘴也不扁了,我好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看见了光明,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您的眼神,流露出的坚定与信任,我永不忘记。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二年级。有次,我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一拳我一脚,他把我按到地上打了几拳,我又反扑扇了他几掌。但都没有注意,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正在盯着我们。随后,我们来到了办公室,我气愤地说:“是他先打的!”我用目光鄙视了他一眼。曾老师什么也没说,弯的像个月牙一样的眉毛下,有一双眼睛在凝视着我们。只见,我们半响不说话,便温和又耐心地说:“这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你们都打架了就都有错。”我们羞愧的看了一眼对方,连忙说了声对不起。您对我的教诲,我永不忘记。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二年级。有一天,我去办公室,一进门就看见曾老师神神秘秘的样子。我来到桌旁,曾老师把嘴贴我耳旁,轻声细语的说:“我特意为你做了一张积分兑换奖励表,表现好还可以得积分。”说完开始在白纸上画了起来。我只见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白衬衫和牛仔裤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细柳般的手在微微颤动,不到半小时表就做好了。我没着急看表格,我先看了看她。她的眼睛好像在说:“你能做到吗?”我对她做了一个肯定的眼神。您的表格,我永不忘记。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与曾老师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700字 四年级
-
《文化苦旅》读后感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还有文化大革命。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书页上全都是血。我十分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更加庆幸我没有活在六七十年代。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买些什么书呢?”“这么多呢?挑挑……”“余秋雨的?”“嗯?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有点什么呢?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如果没看过,又是听谁说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依然会读余先生写的书,一直读下去,感受文学的重量。这一万多字,算是不多,也有我的一些感悟,高一的孩子也未必出得了什么太过深沉的感悟,这也可能与思想还不健全,或者与性格的不健全相关,写出这些一小半是为了作业,另一大半也是想排挤心中的郁闷。看与不看都是一样。这一篇看山故乡是序的东西,也属于读书笔记的一部分,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写的。写在电脑上也是为了方便算字数,如果有雷同,那是不可能的……1道士塔《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读到这里我的脑中也开始了一片惨白,可这也只是悲剧的开始。有时候会想一想,事情到了什么程度才可以说是悲剧?莎士比亚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他们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悲哀,就已经是悲剧了。可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又该怎样诉说?还有什么比失去自己国家文化更为悲伤事情?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都没有了,这个民族怎能不消亡?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有时候真的很高兴中国并不是没有不懂书,不重书之人。很是庆幸文化遗产没被搬空,还剩下了一些。但是王道士既不懂书又不重书,他用这些书交换来了一些银两,一个山洞的经卷,只是换了些银两!我却根本不可能去恨他,他什么也不懂。所以将这些恨转给了斯坦因他们,可惜我没有深厚的学识,我不能像余秋雨说的那样拦下他们的车,比比学问的高低。我不想听他们说些什么:我们无力研究。只是想请他们停下车: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斯坦因他们的行为是强盗的行为。强盗又要如何研究敦煌文化?余秋雨比我想的要深。这是一定的。拦下了又能怎样?我不经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却也有一笔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宜零零落落,不成样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中就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住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我也好恨。可仍然是我有什么资格去恨?我恨了又能怎样?最多证明,我是个很有良知的中国人,我在那个时代又能做出什么?凭我的性格估计会想一想,然后让斯坦因他们走,带着这些书卷走,我唯一能做的、可能做的就是让他们走,我求他们帮这个民族保护这些书。记得在看《后天》的时候,唯一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幕就是老图书管理员抱着那一本古板的《圣经》,他并不是要神灵保护,我更加得不信神,我只是希望这些书保存下来,不管是在谁的手里,只要他们能保存下来,民族气节在这个时候都没有用,一个民族都要灭亡了,还谈什么民族气节?还好,还好。比之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时代,我更加庆幸这个民族活了下来,这个民族里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他们可以忍辱负重(我一直认为忍辱负重闭努力刻苦更需要勇气和毅力),让世界承认,敦煌的灿烂在中国。2阳关雪渭城曲渭城朝雨?徘宄荆?蜕崆嗲嗔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是王维的,而王维是个极风雅的人物,命也还好,比之李白和杜甫那时强太多了。所以只有这样一个人在送别好友的时候才能豁达的道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其是在阳关这样一个地方。我同样也没去过阳关,呵呵,又是一个罪过。还好我读过了《阳关雪》。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土石,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我很喜欢后三句的排比,我一向最不会答的就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因为我最懒得背的就是套话。徐志摩曾在诗里感叹仰望群山时的“渺小”,但余秋雨却看到了“巨人”。所以我想余秋雨的心大概很大,心很小的人,是写不出来的。至少我自愧不如,也对我本就只是个“小孩子”,又有什么资格说出这句话?小孩子自愧不如就对了。小孩子也是不会想到,这里有“远年的坟墓”。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的又是那么密呢?只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信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塑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有一阵烟尘,都散远去。很合乎情理,却在意料之外。那些都是离我们好远好远的年代。这里是一大段的对比,诗意盎然,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是小小的我在黑夜中哭吗?是出嫁的我在黄昏中等待爱侣的归来吗?是白发三千丈的我等待孩子吗?思念是不是才是人们最悲伤的感情啊?但都散去了。他们只是些历史的尘土。走在这里是否就是穿越了时空呢?没去过,我无法作答,只能感受。感受着就突然有了想写小说的欲望,写写那时的等待,写写那时的厮杀。常常感觉到在写每一篇小说的时候,自己既是笔者又是读者,从没预测过之后要发生什么,如果真是这样,我真的很想试试,提笔之际却又突然想道,写不出来啊,那是人的心,凭我怎能体会?靠电视剧,还是读过的小说?我一直在思念,思念的却又不是亲人。转而就有了一种想要出发的念头,可这似乎更不可能。那还是继续读下去好了。终于到了阳关古址。于是,九州的话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有温淳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潮如狼。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这儿因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中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塑风之中。这里不是白帝城,这里不是黄鹤楼,这里更不是寒山寺。这里没有修了又修,庆幸,所以我想这里才看得到历史。开篇作者就说到文人和着一个又一个风景,文人可能才使风景有了名。所以余秋雨才来到了阳关。但这些地方都是文人的精神家园。从上小学开始我就一直被老师逼迫着去背那些根本不懂的诗文,从没有过要去诗里词里写的地方,可能也是那些诗词离我们真的年代太远,读得更多的现代文里去都是对自然的描写,更让我讨厌的是,一大半分都是把人的精神、人的故事强加给自然,自然就是自然,一座山峰、一池湖水都属于自然,人为何还要强加进去?自然有自然的灵魂,我永远不会把杨树想成卫兵。古人较为尊重自然的吧?他们建楼造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自然的精神。阳关是有自然的,阳关同样有着人,自然在渲染人心中的气氛。风景不变,但年代变了。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3风雨天一阁天一阁是一座藏书楼。读过这篇文章,我才了解,藏书有多难,藏书者有多难,书有多难。其实我家的藏书并不少,甚至可以说很多,父亲喜欢收集,我也喜爱收集。真该感谢,我们没有生活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父亲曾经跟我说过爷爷的事情,大多已经记不得了,却有一件始终忘不了。爷爷也是爱书藏书之人,曾经有一整套二十四史,曾经是曾经,最终还是在那个年代被付之一炬,父亲那时候很小,只是听爷爷讲起,每每讲起,父亲都能感觉到爷爷的心痛。也许正是这份感情的渲染,父亲每次去书店总会对我讲起这些,并且总说老了以后,一定要买一套。书真的就存不下吗?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由顺理成章的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的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广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真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他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整本书中最喜欢的一段。有时候也会想一想这些矛盾,就像是在《道士塔》里一样,藏经洞中的书如果说是被骗去的,那其他遗失的书,便一大部分是被中国人自己毁去的吗?秦王焚书坑儒,我不想在多说些什么。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难道就那么难被统一的管理起来吗?一个民族连自身的文化都失去了,还能剩下些什么呢?沿袭每个朝代的,每个年代的,就是书。为什么书还会漂泊着,然后在漂泊中消失?书得罪了谁?每每引火上身,烧到只剩下漫天的灰烬?书只是在那里,躺着等人翻看。最安静的是书,最被动的也是书。它没有嘴,不会求谁来保护,只是等待。还好有了一个叫范钦的人。还好,还好,他给书建了一所家。范钦不偏激,很理性,很现实,作为文人,他没有李白的豪放,没有李商隐的忧郁多情。他藏书,不是为了炫耀,藏书只是因为他有文化良知。他明白书的重要。读书,我也读了快十年了。却始终没听过一位老师对我讲过书的重要,所以至今,书的重要我理解的也没多少,问到多半也是回答大众的回答。并不会记在心里深入骨髓。范钦却是深入骨髓了。所以便不再是嗜好,不再是才情了。总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统一,有才情的人去写书、写词、写诗。理性的人却藏书。都是文人,却走在了两条路上。也许正是因为这份过分的理性才是藏书必备的性格。我是没有的。范钦同样是一个聪明人,他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一种博大的智慧,他的智慧体现得如此偏激。他分割财产的方式确实过分,却保留下来藏书的执著,并且在传承着这一份执著。有时候我也会想一想,面临万两白银和藏书楼,我究竟会选择哪一个?按照理性,或者实际一点,我一定会选择万两黄金白银。但是前提是,我没有对书的执著,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对书的一种热爱。我现在也会去怀疑我对书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是消闲娱乐吗?如果这样我一定不会去看什么《老子》、《庄子》。可看书去书店也确实是在我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做。也许可以说,我并没有对书的执著,我以为是重视书的。但对于这座藏书楼,是不够的。天一阁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险些忘了书真正的存在意义,不过毕竟没忘。上楼的200多年也只有10位大学者。知道乾隆编写了《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在这里,余秋雨提出了家族血液和社会的矛盾,这里我并不太懂,所以我不想说些什么冠冕堂皇的假话。我理解不了一个家族的负担,也不能真正了解社会的矛盾,还好有了一个解决的方式。只是这座天一阁终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楼还是毁掉了,唯一可能与《四库全书》命运相比好一些的,只是那些书没有变成包零食的纸这类焚琴烹鹤的事。这座楼终归是被重修了,真该感谢那些有良知的学者。天一阁更像是一座碑。4牌坊我是女孩,所以这篇关于牌坊的读书笔记的必然是要写的。丈夫死了,爱人死了,另一方去自尽,虽然因为爱,但这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何况是那些连见也没有见过一面,嫁也没有嫁,就跟着去死,算些什么?立了牌坊不觉得可笑吗?如果真的为情去死,有真会在乎一座牌坊?牌坊怎比得上至死不渝的爱情?余秋雨也写到了尼姑,读来,却觉得尼姑也比那时的女性好得多,她们虽然寂寞,却不用嫁给不爱的人。忽然掉下一个布包,急急打开,竟是一叠绣品。一幅一幅翻看,引来一阵阵惊呼。大多是花,与花圃里的一样多,一样艳,一样活。这里有的,花圃里都有了;花圃里有的,这里都有了。还绣着一些成对的鸟,丝线的羽毛不信是假,好多小手都身上去摸,女教师组织了。问她是什么鸟,竟又红着脸不知道。问她这是尼姑们绣的吗,她点点头。问尼姑们在哪里学得这般好功夫,她说,从小在绣房里。这些她都知道。她都知道,所以我也知道了,女教师也同尼姑们一样,从小学习这些女红。尼姑们绣了一对一对的鸟,可能,我猜是比翼鸟吧?她们都向往爱情。那些尼姑可能也和这些老师一样,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才从家里逃了出来。我们还有父母,无疑是不她们幸福的,所以我们没有像她们一样,像火一样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可能正是来自这个社会的禁锢。所以那时真正的爱情,才要比现在的爱情感人的多吧?这是一句题外话。她们追求的爱情,少不了的,必然有的是自由。自由对她们来说,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都谈不上理解,自由,天天喊着自由的我们,真正的理解自由的含义吗?他们为了自由,会去放弃生命,我不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或者愚蠢的。她们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念,确实在没有什么了。一天,乡间很少见到的一个老年邮差送来一封信,是给一位女教师的。后来又来多一个男人,学校里的气氛怪异起来。再几天,那位女教师自尽了。孩子们围着她哭,她像睡着了,非常平静。其他女教师也非常平静,请了几个乡民,到山间筑坟,学生们跟着。那个年龄最大的学生走过牌坊始不知嘀咕了一句什么,“胡说!”一声断喝,同时出自几个女教师的口,从来没见过她们这么气忿。……这条路干净多了,路边的牌坊都已推倒,石头用来修桥,摇摇晃晃的烂木桥变成了结实的石桥。……孩子们低下头去看,看见老师的布鞋,正踩着昔日牌坊上的漂亮雕文。我真的很希望她们都能得到幸福,都有像热火一样的男子来爱她们。我真的希望女人有一天不再是housewife,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人的思想不该只停留在2000多年前的中世纪。那些牌坊终于倒下来了。它们也是历史的碑,很沉重的碑,压在中华的肩上,是一道道的伤痕,会留下痼疾吧?几百年,几百年……是该卸下来了。那些伤痕太过难看了。伤痕渐渐就刻在了心里面。对女子的压制,太过沉重,太过痛苦,最让人难过的是,女子的性格没剩多少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最近,也看了看哲学方面的书籍。里面阐述了两种关于正义的解释。一种正义是对掌权者,一种正义是对弱者。如果把以前的三纲五常看作是正义,那么女教师们真的就是反社会的,是非正义的。如果是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去反抗一个社会。我佩服她们的勇气。她们追求的东西,她们也从未放弃过。我不如她们,我没有她们对追求的东西执着。所以我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我不能去做成什么。我会试着做到。5信客一开始,我并没有选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他的主人公只是一名信客。写来也是一时兴起,因为我在一片红色中,也看到了现在的一位信客,那个感动了中国的人。乡间的故事,我不熟悉。平时也只是听爸爸讲一讲。讲乡村的路,讲乡村的生活。也只是觉得好玩,并不多想。乡村给我的感觉是很纯朴干净的。我觉得干净这个词十分的适合乡村。其实,想一想也该明白的乡村,也是人生活的地方,自然也有悲欢离合。这篇文章似在写乡村,其实细细品味也不尽然。他写的该是一座桥,连接两个世界的桥。这座桥只是一个人,很细很窄,却那么必要。只是人们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贵。我知道这句话很俗,却很适合这篇文章。桥的苦有谁又明白了?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与风湿病,一反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讹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通向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也许还有更多,人们只是看到远方的来信,只听到了亲人的祝福与思念,就是没看到信客的辛劳,甚至更多的是埋怨。老信客没有告诉年轻的信客这些,也许就是怕他不愿意做,信客的苦难,老信客当然清楚。有时我真想问问,甘心吗?这样看人脸色。换作是我早就不做了,更别说要听怨妇的思念。怎么受得了?但他们却都极认真地去做了。负起了所有的责任,很是认真。他们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现在又有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职业?他们只是有这份职业,就去做好,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众人的信任。有时想想,其实,把兴趣和热爱当作是职业,才是真正的悲哀,因为会渐渐忘记初衷是什么。往往最后只会变成是为了钱,不会再是兴趣,更不会去热爱,然后就变得乏味了。他们却是不同的,他们也许本来就并不想做信客,所以他们并没有什么初衷,就不用谈到忘记了。一身只剩下了信任和责任。该说这很可悲吗?活着都不是为了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做事总要知道为的是什么。可能只有他们才是真正为了人民。我知道这句一样很俗,却很合适,他们不为自己而活,为的是村民。我做不到,所以我佩服他们,是真的佩服。这样也就想到了《感动中国》中的那位邮递员,我看到镜头里的他,在抱着驴的头哭泣,他一个人,走了那么多路,他又寂寞。我害怕寂寞同样享受寂寞,曾经我这样认为,或许我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寂寞!哭也只是为了寂寞。我居然被这种“为人民服务”感动了。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我知道什么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许是因为他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才被感动了。只有是真的才能感动别人,“编”总是不如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以大多不知道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为什么修在了老信客墓旁,初读时我不太懂,读了几遍也没多注意,现在却想好好的想一想了。大概是因为老信客是他的老师吧?6腊梅我最喜欢的花,就是梅花,这可能也与老家在南方有关。我很懒得说那些大家都说得够多赞得够多的话,听着就都无聊了。真正喜欢梅花的原因是因为陆游的《卜算子》。那时的自己也有些太过清高了,变成了傻。这篇腊梅,是余秋雨在病中写的。听人说过,得病的人都回多少有些绝望,我想这话是真的,初二的时候发烧,有时住宿,等父亲来接我回家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就站在楼道里,看着玻璃创伤映出的自己多少失神的样子,心里想的居然是如果得了sars,死掉了怎么办?这几天的同学被传染了怎么办?所以医院真的不是个好地方。……院子里树木不少,可惜已是冬天都凋零了。平日看惯了山水秀色,两眼全是饥渴,成天在树丛间寻找绿色。但是,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错,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样的病房服在反复转圈,越看心越烦。病人偶尔停步攀谈几句,三句不离病,出于礼貌又不敢互相多问。他们可能体会到的才真的是生死之间的绝望。更何况这满目的萧然。大家都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得到的是圣人。既然不是圣人那也就不要装了。只是医院的气氛更加不好了。平时就算没病,看到这些也不会开心的起来。何况有病?只有两个病人一有机会就高声谈笑,护士说他们得的是绝症。他们的开朗很受人尊敬,但谁都知道,这里有一种很下力气的精神支撑。他们的谈笑很少有人倾听,因为大家拿不出那么多安慰的反应、勉强的笑声。常常是护士陪着他们散步,大家远远地看着背影。我想这两个病人是看开了,看开了生死。他们可能是早已经绝望,所以就去更开心的过每一天。或者他们是听天由命了,不同于绝望,他们心中是有一丝希望的,在神眷顾之前,他们也要开开心心的过下去。但这样的情景,却更让他人感到了强烈的对比,既羡慕他们,又同情他们,同样更加重了对自己病情的忧虑。有过一种说法,一百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哀,如果将这一百种的悲哀说出来,与这一百个人分享。后来所有人都不再悲哀。在医院这样的地方,毕竟离死神太近,所以必然失效了。在这样的冬日里,梅花却盛开了。只开了一树却也够了。因为这一树的花开出的全是希望。这一定是一种生命的奇迹。因为相信了这种生命的奇迹,所以活下去有何不可?相信一种奇迹,守护一种奇迹,就变得那么重要,就算梅花注定是要在寒风中盛开,或许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奇迹。现在,所有病人的感情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里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我想这是因为他家的心全在腊梅身上,也就是那些希望。……花瓣黄的不加一丝混浊,清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的闹了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感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梅花确实是冷艳的,她却把自己开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还想再加上一个词语,就是骄傲,冷艳的女子都是骄傲的,她傲立在冰雪里,便是骄傲于自己的美丽。傲视了冬天里一切的灰暗。……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之前仔细数点。……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之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样和,浓入心魄。(数梅)……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了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还有为花架伞。总觉得这些举动多少很是孩子气,虽然我也并未长大,但这些事我也似不会做了。他们像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是他们心中的希望。看着看着却被这些稚气感动了。这些才都是真的,不是在社会里天天带上假面。人性的可爱居然就这样表现了出来。上一篇里说道了执著,这里我想说说希望。同样还是想说,我们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冬天会使人悲伤,但冬天里只要有了一枝梅,就像是有了希望,就像是在黑暗的大海上前行,前方看到了灯塔。绝望和希望总是共存的。所以大多数人才活了下来。这一枝梅,开得太好了。她开得冷傲,鄙视的却是一切的寒冷,温热了所有人的心。我知道前面的这句话很恶心,自己读了也这样,却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话表达,因为自己的心也真的暖了。冷傲便做了温暖,也是一种奇迹了。7三十年的重量我是个爱回忆的人,也可以说是念旧的人。尤其是上了高中,我无时无刻想念着朋友,一个假期,却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思念,还有随着思念和回忆沉淀下来的重量。我是十六岁,也只是三十年的一半,儿时的记忆又没有多么清晰,我凭什么来写这篇笔记,凭什么来体会人家三十年的重量,太过可笑。那我就来写一写时间。时间真地改变了太多的人和物。我算是比较幸运的那一个。我很恨的老师有两个,恰巧她们都是我小学的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正好她们的感觉也都一样能够。很爱的老师也有一位,是教音乐的。她却是对每个人都好,是种博爱这三个人我都记忆深刻。六年级离开后,再回去已经是初中毕业,中考过后。三年,我不觉得能改变什么,问一问,这三位老师已经有两个离开了学校。再抬头看看小小的校园,也已经和三年前的记忆不同了。突然就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那些恨突然之间就变得很渺小,这三年撑着我走过来的支柱也变得无力,三年的努力,我只是为了鄙视那两个恨我的老师,并且让爱我的老师欣慰。余秋雨有很好的老师,我羡慕他。他爱他的老师敬他的老师,我自惭形秽。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年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那么谢谢了,可是现在十五六岁的我们和那时的他们又一样吗?我们没有那是他们有的单纯,有也很少了吧?真该说句悲哀。三十年连这个世界都在变。说到后悔,我只是希望自己无论做过什么,都永远不要后悔。后悔是无用的也是耽误时间,所以我不要去后悔,但我想我同样得不到什么永恒,本来付出的就是很少,再加上性格,除了某人,谁能记住我呢?对于永恒我不奢望。但我还是多少懂了些余秋雨的情感,在这里,他用的是第三人称,使抒情更为感人,老师对学生的一份至情,学生对老师的一份至情,留下的便是永恒。这也是我羡慕之处。我有能让那位老师记下?答案我自己都猜得出,怎会有人记下?30年后没人会记住。那时可能给怕我连这篇文章也会忘记。15年都已经很长,怎能去想象30年以后。之后会是一个时间怪圈,30年前评选自己作文的老师,30十年后要被自己评选。时间也真是怪异,明明分开的,只有一次相交的两人,却又有了一次奇怪的交汇,然后却又是分开。时间是在开玩笑吗?还是想说一说小学的同学。分开后,我并没有联系过他们,中考后的聚会也只是一时兴起,却发现一切都变了。很多比以前比我学习好的人却并没有考上一个比我考上的好的中学。我真的好奇怪。是我的运气太好,还是他们的运气太差?我不知道,三年,改变得太多了,真得太多了。还是那一句,30年后呢?又该是个什么样子?我的初中同学又会是什么样子?不敢去想象,也不想去预计,生活的方向往往与预计背道而驰,活了16年,我也该是知道的。所以很想在这里问一问,永恒究竟是什么?我还未到中年。我想,我在三十年前是体会不到多少人生的隐秘,在过30年以在人生的边沿徘徊,而边沿毕竟只是边沿。因此说且不说其他,就对人生的体味论之,最有重量的事现在,是中年。我体会不到中年人身上的重量,却可以看到,爸爸妈妈也都是中年人了。我很幸运,他们都有很好的工作,我看不到他们身上过多的操劳,他们也都很一致的不显太老,他们也都不是易感伤的人,如果说感伤,可能也就是父亲了。尤其是他在要我给他拔白发的时候,什么时候父亲有了白发?以后了能还会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头发全白了?在心里问,不敢问出声来,四十几岁,并不老,但也不年轻了。他们的心情,我不能骗自己说理解了,但我中有一天也会理解的,这还是能预见的,在30年后。3年,10年,30年,人生大概就是这样组成的了。16年也自有它的重量,毕竟经历了很多,爱、恨、离别、思念、还有一些幼稚的勾心斗角。16年总会懂些什么。写了这么多突然开始怀念那时还没有上学的自己,还有一、二年级的自己。那时候还很单纯,比现在纯净多了。也许我是该早早的忘掉那些回忆,毕竟人是该往前看的。16年,该有这个觉悟。1200字以上 四年级 状物
-
回到过去“雅君,我们拉钩好吗?我们要当一辈子的好朋友”珂说。“嗯,我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我们永远在一起”我说。----题记我们牵着彼此的手,走在熟悉的回家路上,谈论着各自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在心里感到寂寞时,相约来到河边,靠着彼此的头,诉说着自己心里的不悦。承诺的不离不弃,却换来擦肩而过,未认出彼此。承诺的一起成长,却是在一座城市,不曾联系。承诺的互相分担,却在伤心时,独自承受。好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我们的友谊永恒,可能,那只是妄想吧……好想,回到过去……200字 四年级 诗歌
-
我真想回到童年童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真想回到童年;不像现在这样连暑假的时光都被学习排满;我真想回到童年,不想让妈妈为我的学习感到疲劳;我真想回到童年,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童年的我不会让妈妈操心,而现在我的学习让妈妈非常的苦恼。头发剪这样的来了,也长了许多皱纹。如果时光能倒流就好了。我的童年生活都是在愉快地玩耍中度过。其实这个时光倒流的梦想并不重要,我只是想让时间慢一点,这样周末的时间都足够,让我去大自然里探索一花一木的奥秘和动物的生长。这个愿望我知道是实现不了的,但是我只要把握好上课一分一秒的宝贵时间。考上好的大学,我就可以带着更多的知识探索世界的奥秘。250字 四年级
-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重庆七中高一:张玉婷650字 高一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6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敦煌莫高窟的悲剧,只是因为一个道士流浪至此并驻足引起的,因为他的私欲,从而导致外国“冒险者”以少数的银元换走我们住过大量的文化遗产,我好恨,恨当时政府官员的腐败与王圆簏的无知与私欲,从而导致如今我们的遗憾。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昔日的辉煌早就我们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辉煌被窃取了,那后果将怎么样……因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是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这个问题不要问别人,而要问你自己,你是否要为自己的出现创造一份价值或是为他人的路上做点点星光……假如你仍为自己的私欲而奋斗,我要问你,这些东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带走吗?有一句形容人的价值及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砰砰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很深奥,反复看几遍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秋雨先生的书会让你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继续往下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如果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真是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索:如果把这件事发生在今天,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如果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9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450字 初三 读后感
-
想,回到过去好久没来了.拿起笔,心里空空荡荡的,脑海一片迷惘.我靠在门前的柱子上,看阳光在我身上游离,班驳的样子,隐隐约约.抬头看向屋顶,曾经完好的瓦砾已经有了裂痕.它是受了风吹雨打的,我了解.而我倚靠的柱子,也已经沧桑不已,羸弱不堪.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门前戏耍的情形.和姐姐一起打闹的场面还依稀可见,那时,虽然恨她老是欺负我,不过现在想起来,也已经仅仅是怀念了.于是我常想:"那时我为什么不这么觉得呢"气氛在一刹那突然缠绵起来,好像很伤感.于是我又想到她了_寒雪儿.初二坐她后排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每天看她的背影也觉得是一种幸福.可是,我是不敢直视她的.是不是每一个男孩对自己喜欢的女孩都是这样的呢我喜欢看她生气时嘴嘟嘟的模样,还有,脸上好看的红晕.我会故意去惹她生气,不过也不完全是故意的.我会在她不会做题的时候坯她,然后就有和她多说一点话的理由.呵呵.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我太自私了吧长叹一声,我进了屋.我放了音乐,叫做现在,已经高一了.没想到还可以和寒雪做朋友.呵呵,是不是有点讽刺还是,或者是幸运不清楚.寒雪儿,她那么飘忽不定.我猜不透她的心,真的,真的不懂.未来,到底多久才来想,回到过去450字 高一 记叙文
-
回到过去闷热的天气,吹来得都是暖风,比空调的暖和,不爽,这几天的学习我真的无法承受了,还有两科没考,突然间不想学了,想回家,或许是堕性的驱使吧!但以前都能战胜啊!这次真的不行了,很想回家,想家了,心像被踩过,身体像跑了马拉松,疲惫!真想远离这些考试的日子,长这么大,考到这么大!鄙视考试!真想放松一派,可是压力不知道是从哪里来得?或许是自己给自己找的!有时候挺恨自己,为什么别人有的我也要努力得到,不甘落后,怎么那么贪婪?这难道叫野心?人们说我薛楠挺爱学习,呵呵,她们大错特错了,这是自己把自己逼的!现在也真回念以前的日子,兄弟们在一块,带着女友,大家一起疯,抽烟,喝酒,打群架,狂侃赃话,去迪吧!KTV,后半夜在没有车的大街上安静的叫你害怕,我们狂奔!说笑!站在市政府门口测量躁声的分贝仪下,比谁放的屁最响,我记得冠军是虎子,哈哈,七十二分贝!那时才叫爽,在学校里混,在校外也混,因为和老师打架在中考前七天被学校开除了,转了几次学,可是到哪里,还是改变不了!那才是我,自从上了个大学,像是长大了,压力全来了!或许真的长大了!那些将成为过去,将来是自己主宰的!唉不说了,也不知道掣了些啥东西!我喜欢以前的我,佩服现在的我!哈哈!450字 高三 日记
-
我好想回到过去时光在流逝,身边的事物也随着而变化。人,总是会长大;人总是会有所遗憾;人,总是会怀念过去。就好像我一样,时常怀念以前的日子。以前,每天迎着朝霞和习惯对着太阳微笑的我,快乐而又充满活力,在人生路上,若拥有了成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活泼和纯真,正好应了一句话:有得必有失!“从前”这个词有多少人想拥有啊,可惜,时间永远都不可能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永远都是残酷无情的,然而,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回暮过去,那喜悦的神情与灿烂的笑容,在我们的脸上早已遗失了,以前,我们不必为彼此的友谊而担忧,不必为自己的成绩而心情沉重……也许曾经,发生了种种感慨,更加令我怀念那日子。曾经的我,拥有快乐,自信,优秀,可是现在的我,拥有数不尽的忧愁,数不完的烦恼,数不尽的愤怒,数不完的自责。也许吧,这是命中注定的吧,我不想责怪谁,也不愿埋怨谁。回忆,我想:它应该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安了家,正在静静地睡着!静静地思索着!我好想好想回到过去,好想好想,好想再一次依偎在爸爸怀里听他讲着《猴子捞月》的故事!好想再一次体会那考试得第一名的感觉!好想再一次和伙伴们叙述着身边的故事!好想再说一声:对不起!好想好想!450字 初一 散文
-
我真想回到从前今年过年,我去了外婆家,当我看见屋里那张被装在相框里的外婆的遗像时,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那三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又重新出现了……那年,我才刚上三年级,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去外婆家,所以每次我都图着好玩儿和爸爸妈妈一块去。我喜欢暑假和寒假,因为只有放长假,我才可以去看外婆。那年夏天,气候很闷热,老屋的木头霉味就更重了,我却十分爱闻这味道,好像在这充满霉味的老屋里藏着无数的秘密。我喜欢老屋,更喜欢外婆。我知道,外婆很疼我,每次都烧好吃的菜给我吃,自己却吃剩饭剩菜。当我拉着外婆的手,要和她一起吃时,她总是笑着说:“快吃吧!我早就吃过了……”外婆快八十了,可还是那么健康,身体还是那么硬朗,她经常和我来折纸比赛,和我一起玩拍手的游戏。在我的印象中,快八十的外婆好像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三十岁。每当我们家的车子开远时,站在门口的外婆已变成了一个小黑点儿……这样,温馨的生活持续了两年,便中断了。两年以后,我我听到外婆因病去世的消息后,我才知道外婆的身体其实并不好,她气管炎。那天晚上,我哭了,我的心也碎了……我真想时光能够倒流,我能回到从前,再见上外婆一面,就一小时,哪怕就一分钟也好……450字 初二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