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与作死
“我”是个胆小的人,即将离家奔赴大学,父亲送了我“三不”忠告,同时告诉我:“只要活着,去试错吧”,这让我十分疑惑。
卡耐基曾经说过:“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生活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充满着未知的惊险和刺激,其中滋味,却也只有我们带上名为“勇气”的武器去亲身经历才能有所领略。
确实,对于这场冒险,我们需要燃烧热血,带着激情勇敢上路。但是我所认为的热血,并不是一味的蛮冲直撞,没有规则和理性的愚勇,只会害人害己。真正的热血与勇气,应当是在面对未知能有自己敢于面对的尝试和无畏的坚持。当然,这些都是以珍惜生命为前提。“我”胆小,父亲深深明白这一点,鼓励“我”去试错,是希望我勇敢面对生活,敢于尝试未知,从而在其中体验勇敢带来的乐趣。父亲送我“三不”忠告,便是提醒我勇敢的边界和底线,同时也在告诉我;生活不怕试错,怕的是没有冒险的勇气。
但试错与“作死”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会对父亲的话感到疑惑,便是因为对二者概念模糊的同时,对“作死”的定位不够准确。“作死”的意思是:自寻死路,多用于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生活中有许多人天生热血澎湃,他们对生活似乎有着用不完的激情,这样的热血,使他们惊险而又刺激地活着,同时无声感染着身边的人。这样来看“作死”似乎确有其良性的一面,与试错都能给人带来乐趣。但是,“作死”带来的更多是伤害,更多的人抱着猎奇的心态和无知的冲动,去参加一些“歪风邪气”的活动,传播迷信低俗思想;或是直播在高楼玩转自行车等危险活动,给青少年错误的“刺激”观念,从而导致多起坠亡事件;亦或是打着“义气”的幌子聚众斗殴,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这些“作死”,不仅带给他人痛苦,还给自己带来了巨大而伤害。
佛理查曾经说过:“小心是勇敢的一个重要部分。”生活需要热血,需要勇气和激情去冒险,才能体验勇敢带来的快乐。但我们应该知道,珍惜生命是勇敢的最大前提,如果没有底线,勇气就不是美德。而愚勇,从来都不能证明热血。
记忆_800字
2008,是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数字。在属于它的三百六五天里,承载了大喜大悲、起起落落,刻下了伤痛、感动、震撼、自豪、骄傲、喜悦……所有用来描述心情的词汇,在这个年份里都得到了运用与释放。
??个人的情怀站立在2008年的时间河流里,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无意间漾出的一个细小的波纹,随着水势起伏、变幻。随着灾区人们的悲而为之悲,随着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喜而为之喜。这悲与喜是与亿万人的情怀一起跃动的,就像钢琴上的一格黑白键,与其他伙伴们一起演奏出了跌宕起伏的雄壮旋律。
??因为2008的到来,每棵树的年轮上都多了一圈,每个人的生命里也多了一年的担负。说起担负,似乎略显沉重,总使人联想起荷锄的农夫,在田垄间行走。其实,我们哪一日不是在自己的田地里耕种呢,有时沐着阳光,有时沐着风雨。当风雨来袭时,我们甚至找不到躲避的地方,那样得猝不及防:当彩虹升起时,我们又看到了喷薄而出的阳光,那样无畏那样明亮,放射着人间大爱的光芒。我们的担负里除了惊惶与痛苦,还有爱与被爱的义务和幸福。人类的渺小和伟大同时体现在2008年。所以,我们担起的是沉甸甸的2008、风雨飘摇的2008、相依相偎的2008。
??2008年,似乎要用一把刻刀给每个人的心上刻上深深的记忆。它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吗,用一种无声的语言?
??珍惜生活、珍惜人生;
??善待生的机缘,善待所有自然界的生命;
??爱能抵挡风雨,人类不能失去爱这份珍贵的情感;
??让文明的火炬永远燃烧在属于我们的世界大家园……
??当2008的脚步远去,它沉默的背影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历史向我们呈现着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涌现着那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2008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入了历史的厚重档案,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激荡情怀。
??历史厚重,但也如烟云,就像人不能同时迈入同一条河流,过去的永远不能再现。让我们心怀虔诚,祈祷明天,祝福即将而来的2009以及未来所有的日子吧。
相关推荐
-
试错议论文伫于人生拐点,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我”而言,向后,有父亲“只要活着,试错吧”的切切之言;向前,是无数尝试之举的乐与忧,以及背后痛斥“作死”的世人之耳语。言论纷杂,疑惑丛生,人生选择又当何去何从?不难理解疑惑之所在,“试错”与“作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尝试”的行为,只不过“试错”侧重于尝试的原因、起点,而“作死”或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既定结果的尝试的定义;更何况试其“错”,似乎本身便包含有尝试失败之可能,是否仅因为结果的体现而被舆论施以不同的论断。对于“试错”与“作死”的选择看似便成了一个矛盾命题。然而,即使不否认二者可能具有的相似因素,我们也应看到不同语境赋予它们实质的差异。正如父亲出于对胆小的孩子追寻人生可能而说出“试错”的推动之言,试错固然有错的可能,实则以原则、底线的把持为前提,并在不懈的尝试中厚积以绽放;与之相对的,世人所斥诘愤惋的“作死”,则指向的是借挑战之名挥霍轻视生命之为,此类行为有尝试,却只能让人看到消弭原则的精神荒芜。亦可以说,“试错”是在底线的恪守下的云端之舞,“作死”则是抛弃了现实土壤的凌虚蹈空。由此可观,我们选择的过程,实际是价值构建、人格坚守的体现,这也就要求我们不囿于对行为的定义,而是把守自我,在人格坚守中以试错精神,寻人生进退。可以看见的是试错对于生命历程的标记与激励作用。不可否认在瞬息变迁的社会中,相当部分人选择以知足与安逸追求不可动摇的真实,但生而为人,试错便是在有动摇余地的可能性中留下有别于他者的生命标记。“每一个尝试,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一种不同的失败”,然而相对于结果,另一方面,正是试错带来的阶段性经历,让自己不至沦为“把365日过为1日”的麻木重复。而试错之上,试错精神本身便是含坚守、原则的人生态度。试错精神以“试”为起点,却并不只指向尝试结果或次数,而更在于在“错”的积累中摸索出生命的“真”,这种真,是对于理想、未来的期许,因蕴含着个人价值追求,便兼具有对于“我”的坚守、对于底线的把持。多少人在激进中毁灭,在犹豫中蹉跎,王鼎钧所言:“时间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正是试错精神,让我们成为伫立于时空长河岿然自如的一群。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而今社会,仍有许多“作死”之人宣告着自己的价值实现,仍有许多独立的灵魂在尘世的蜚语中同化庸常,如何端正价值取向,为个人乃至社会的前行树立坐标,施就四海,是我们选择之余所要深思慎取之处。愿追求路上以试错精神,退以人生坚守,进就生命突围。1000字 高三
-
试错才能知错当代诗人郭小川有言:“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负疚。”我想,这句话就能很好地解释父亲鼓励儿子去“试错吧”的原因。大千世界,绚丽多姿,有无数的新兴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尝试,而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我们去穷尽一切可能,丰富人生的履历,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有一些名曰“作死”的行为,凭借着对极限的挑战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取舍呢?不可否认,一些“作死”的行为的确可以让久于平淡、重复生活的人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甚至是成就感。那些“生死一线”间的“作死”行为,一旦成功,的确能让人收获无可比拟的生命体验。但是,感受这一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快感与成就感的前提是:在作死之后仍然保持人生安全。如若没有了生命的完整,在生命基础上延伸的各种价值又将焉附呢?在我看来,“作死”即指一种不尊重生命以获取关注的不理智的肆意尝试,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正能量的健康传递都是无益的,甚至对人们的认知产生误导。相反的是,“试错”是在尊重个人生命、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大千世界丰富事物的大胆尝试,是一种理智行为。“作死”现象频出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无数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巨变的时代,部分人一时间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自我的价值定位,盲目地选择“作死”来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这是缺乏理智的表现。人生具有多种可能性,人生亦不止有一种色彩,我们应怀理智之思,去大胆尝试、去体验人生的丰富姿态。要知道,生命正如一部始终未完待续的“个人史”,其价值便在于丰富的经历与体验。近代诗人徐志摩有言:“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我们都当在理智的前提下去大胆试错,大胆飞进生命的云端。愿你我都能怀理智之思,去尝试、去体验,去看春雨惊春、夏芒热浪、秋露重霜、冬雪纷纷,以“试错”之态,体验大千世界,领悟人生要义。800字 高三
-
死与不死人到底是死好还是不死好呢?我想这个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了。因为有很多俗世太让我痛苦了,我曾经自杀过因为某些原因没死成……所以让我认识了她,也就是因为我认识了她我才懂得了生活的美好。她是我的——想必你知道吧!我认识她也就是前几个月的事情,我去玩然后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她,朋友并把她q给我了,我加的时候并不喜欢她,只是想做个朋友而已,但是经过我们长时间的接触,慢慢的我便发现我喜欢她已经和自己同等。我哭她陪我,我笑他也笑,她为我分担了很多压力,我失败了她鼓励我。我成功了她对我说别骄傲,还要加油。就是有了她的鼓励让我离成功越来越近,也是有了她让我感到了生活的一点光亮,一点美好,就是这一点光,让我对不死有点依恋了。我的另一半你是否跟我想的一样呢?你是我心中的鲜花之一,虽然不是最美丽的,但是,是最纯洁最的,最有闪光点的。也是我最爱最爱的!我希望你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离开你。你呢?我想你也不会离开我吧?高三:朱秦雨鑫350字 高三 写人
-
生与死生与死是自生物出现以来,便与之分不开的两个字眼。世界上的万物都逃不过这两个字。生,一向被看做是开端,希望的代名词,随着它到来的是欣喜、快乐、责任、成长……生是一种幸福。因为它给你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惊喜。当你是婴儿时,带来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延续,一片欢声笑语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当你是个孩子时,拥有的是无私无求的关怀,天高海阔的新奇,备受瞩目的期待和骄傲;当你是个青年时,在乎的是无边无际的辽阔和自由,真挚似火的爱情,永不重复,不断改变的新鲜与刺激;当你是个中年人的时候,肩负的是妻子(丈夫)与孩子的信任与依赖,对梦想实现后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人子女,对亲情的回报和顾全;当你是个老人时,享受的是大风大浪后的平静,甜蜜往事的回忆和眷恋,子孙满堂的喜悦和满足。所有的一切都因你生而在,都因你生而变的珍贵。想一下:当你从黑暗中来到这个光明的世界,一切变得无比美好,而你又带这么多专为你生的东西而来,你难道不觉得幸福吗?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都是幸福的。生,一开始就注定它带给世界的是伤心、悲惨、恐惧,那么这些生就会被排斥,被拒绝,甚至被诅咒。如果说生是开端,那么在大多数人眼里死就是结束,之所以用“大多数”是因为还有人相信,人死后会……死,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感到恐惧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人死后到底会怎样,所有人死后的空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一个未知数,而人类向来对未知的事物有一种天性的好奇和猜测,而一旦这些猜测得不到解答,它们便变得越来越大,最后成为恐惧。人们痛恨死亡,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与自己相干和不相干的人痛苦和永远的分别。相干的,自然是那份亲情、友情、爱情,是死亡变得可恶;不相干的,便是惋惜和同情了。其实对于那个承受死亡的个体来说,也许死前他(她、它)还在痛苦、在挣扎,但他(她、它)真正死亡后是不会有太多的不快的,正如希腊的伊壁鸠鲁说的:“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对于死的人,死亡不过是醒不过来的睡眠,悠长而安详。”我只有15岁,和生离得不是太远,却也不太近,也见过刚出生的婴儿,甜美而温暖,柔软的肌肤,洋溢着生命气息的可爱的脸,让我感到生的喜悦。和死好像离得很远,其实也不过几十年,弹指一挥间的事,也见过死去的亲人,静静的,化为一捧净土,只是想到永远不能再见了,便泪流满面。可一阵哭声过后,眼泪被惊了回去,别人准确无误地开始号啕大哭,而我却再也挤不出半滴眼泪。生,对我来说,是神奇的,因为生是一个个体从有到无,孕育于另一个之中的期待过程。至于死,则相对于生来说,是漫长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除了死亡”。我会把死当成一种轮回,一种休息,一种希望。然而,正是因死的永恒,我才会更加珍惜生的短暂,因为:“活着要愉快些,因为你将死的很久。”1200字 高三 叙事
-
生与死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山东菏泽巨野县巨野县实验中学高三:李华锡700字 高三 议论文
-
“作与秀”作秀,出也。《诗经》有云:“荣而实者谓之秀。”“实发实秀,实坚实好。”作,起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对辛勤劳动者的礼赞。作与秀,单看皆是很好的字,合起来为“作秀”,却是个贬义词。华夏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仅仅是文字的拆卸与拼装,也暗含着深刻意蕴:过分刻意的显露,即使是好的一面,也是不为众人所接受的。作秀之举,古今皆有。从刘备摔阿斗,到红极一时的芙蓉姐姐再到今年忽然兴起的明星跳水真人真人秀节目,无论是政治的“秀”、 个人的“秀”,还是娱乐的“秀”,其各式各样的外衣下掩盖着别样的虚假与伪善。既然不被认可,为什么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呢?也许是为了迎合某种需求:或是为了收买人心;或是自身对知名度的需求;或是节目对收视率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尽相同,却都指向“利益”二字。作秀,第一次看着新鲜,第二次看了就觉得稀松平常,第三次就有一点下作的意味了。那么第四次,第五次,甚至第数不清的次数呢?当表面虚假包装被揭开,干枯的内核便显现出来,当人们发现眼睛所看到的和自己真实想要的东西大相径庭时,辛苦建造的“海市蜃楼”便终将垮塌。秀,也并非都是伪善,社会也往往需要一些典范通过“秀”,来弘扬正义和善举,传递一种正能量。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他的那些照片也是有专职摄影师为他拍摄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惨烈的“食盐进军”运动中的行进要求也是事先规定好的;至于中国“慈善第一人”陈光标,每次行善都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他们所做的,褒贬不一,见仁见智,但是,在我看来,不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结果,都是为竭尽全力宣扬人间正道,这样的作秀多一点又何妨!当然,一旦被过度演绎,过分夸大,便多了一些浮沫,少了许多真诚。一味的迎合,总是显得过于急切,最终导致适得其反。“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告诉我们,韬光养晦,隐藏锋芒,是处世之道。这并不代表平庸,并不等同于将一切雪藏。有了一颗不急不慢,不慕名利,坦诚相待的心,他人自会被你的人格魅力吸引过来。作与秀,只有分开来进行,踏踏实实地作,直直白白地秀,才会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社会的认可。800字 高中 议论文
-
生与死我们已习惯了生,生得自然而轻松。降临世间,就竞争到了生的权利。活着、生长,这些都无可争议,也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似乎忘了,这种生之权利终有一天会从我们指尖滑落。生命宝石并不能永恒,它终会有风化的时候,那便是生的另一端——死!多么可怕、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可是对于冥冥中出生、恋恋中离世的我们,生与死,我们都无法选择。我们只有去面对,去承担。当生之希望得以实现,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来。死,在生命的另一端,默默地等着,静静地看着人们向它走去。没有任何表情,漠然而冷酷,也没有任何提醒,沉寂而无言。一想到死,我们不免想到黑色的祭坛、黑白的遗像、令人压抑的灵堂和催人泪下的哭声。同时,我们还会想起临危不惧的英雄、抛洒热血的烈士,甚而想到王昭君的青冢、周总理的骨灰。凡人也好,伟人也罢,当那“善歌的歌醉了皓空明月;善舞的舞低了杨柳轻风;善于敛聚的盈握了珠宝玉器;善于作战的踏遍了大漠荒烟。人的归宿总是一介抛向黄土的肉身”,随历史流逝化为乌有。但是,死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一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那只有让后人评说了。有人认为,人从出生起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不!这太消极了。我认为人从生下一刻起就是不断与死亡作斗争。固然最后的死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在这匆匆的生死之间,我们应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并竭力使之更为光彩动人。生是一种责任,而死并非是解脱,它应成为完成这责任的标志。生命是漫长的跑道,无论你在途中跌倒多少次,只要你努力过并坚持下来,终点线上迎接你的就会是鲜花和掌声。即使是无色的花,那也是感动的泪;即使是无声的言语,那也是赞许的目光。生命之火的熄灭并不意味着灵魂也黯然消沉了。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死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为什么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含恨逝世;有的人安然辞别?其实,有什么样的生,就应有什么样的死。生是死的序幕,死是生的尾声,故死是不足为惧的。我们无法选择死的时刻,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姿态和意义。唯有这样,才会使精魂在肉体消失后生生不息,让生命在死后永远延续……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生与死身边充溢着令人窒息的安静,从窗子透进来的灯光一点一点模糊了我的视野。疲倦,但却无心睡眠……把头倚在窗边,放空自己。我知道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有生命终止的那一刻,谁也不会例外。但我却怎么也无法淡然地看待一个生命的终结,即使那个生命不存在任何的价值。我明白死亡对于有的人来说是痛楚,然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解脱。因为每个人所存在的意义不同,所以他的生死观也就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理解一个生命到最后一刻的无奈。我从不相信这个世上会有神灵,也不相信生死一切都有天论。每个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权利,任谁也无法选择他的生死。时间永远不会静止,生命却永远无法获得重生。每每想到这儿,我都会一阵颤栗。“物质永恒定律”告诉我,我在这个世上的痕迹永远不会消失,哪怕是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我也存在于这世上。但是到我真正到达死亡的那一刻时,我能挥一挥衣袖,潇洒豁达的走吗?即使我可以不带留恋地走掉,我敢保证我的眼角不会湿满泪珠吗?不想再纠结,不想再思考。闭上眼,却仍是无法释怀……不自觉地颔首仰望,想在天际中找到那一抹可以依靠的明亮,然而觅到的却是一片寂静的黑暗。垂下眼,轻抿了一口香草奶茶,加入冰块后的奶茶醇香依旧,但却多了一份淡淡的可却渗入骨髓的冰冷。时光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它侵蚀你的容貌、意识,甚至……思想。是啊,人的生命不就是昙花一现吗?容不得你留恋,容不得你伤感……春去春又来,燕子横掠湖面,但还是去年的那只燕子吗?夏去夏又来,知了放声高歌,但还是去年的那只知了吗?秋去秋又来,树叶悄然飘落,但还是去年的那片树叶吗?冬去冬又来,梅花傲然枝头,但还是去年的那朵梅花吗?从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到走进小学的教室,再到跨入中学的大门,进而步入大学的门槛,然后进入工作的大楼,最后走到人生的尽头……每个生命亦是如此。我不知道13岁的我到了60岁甚至80岁的时候,会如何看待一个生命。我想现在的我还很不成熟,当然也是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但我相信,纵使岁月的河流如何消磨我的思想,至少有一点是恒久不变的,那便是对待生活的态度……800字 初一 散文
-
生与死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柔柔的打在我的身上,一个人,漫步在大清河边…思考着……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更喜欢一个人思考…我在思考…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儿时,我们认为,一个芭比娃娃,一袋薯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少年,我们认为,一次试卷的满分,一次母亲的夸赞,一次父亲可定的眼神,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中年,我们认为,夫妻之间的恩爱,父母的身体健康,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老年,我们认为,儿女的孝顺,家庭的和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是,我们的一生,仅仅是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向远处走一走,走向社会,走向国家,走向国际…。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事,哪怕是随手捡起一张纸,少用一滴水,多看一次新闻联播。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就有承担起这个国家的责任的义务,我身为一名中国的初中生,我比不觉得,学习累,生活烦。。我觉得,能在中国这个13亿人口大国中,我能幸福地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幸福的事…其实,朋友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你最好,看一下今天的太阳,拥抱一下今天的第一抹阳光,你会感到,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一天,中国,又长大了一点。。试着,在街上,挺胸,抬头,甩着胳膊走路,,充满信心与希望的走路。现在,你还会认为,生活是一种煎熬没?你还会感到生活没有希望没?你还会因为一点困难,而自杀没?说到“死”,这是世界上每一个人,歇脚的地方,每一个人一生的归宿。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认为,竞争,总是不好的。。其实,这才锻炼了一个人真正内心中的一种精神。不要埋怨社会的不公平,要怨就怨自己没有努力,没有付出辛苦。因为社会对你自己不公平,对别的人也是一样的,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当你,坐下来静下心,问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努力了,是否真的流汗了。如果是真的,那就千万不要放弃努力,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不是那就,继续努力,更不要放弃。更不要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外,那样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最家人不负责,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不负责任。那么,你就不配让别人关心的,理解你…我们不能像刘胡兰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是,至少,像保尔那样,在临死之前,问心无愧…800字 初三 散文
-
对与错2015年10月9日,印度尼西亚网站上疯传两张照片。一商场内,妈妈对女儿下跪,哭诉着乞求女儿,而女儿却无动无衷,反而对妈妈进行斥责。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个女儿为什么如此不孝,面对妈妈竟做出这种举动。可是这其中谁对谁错又是这么简单的吗?女儿这种举动,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是大不孝;在外国人看来也同样是错的。可是,难道所有的错都在女儿身上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在心中深深思量。材料中的母亲在人流量巨大的商场中向女儿下跪,难道就是对的吗?如果她真的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给女儿买手机,那又为何不在家中与女儿商量而要在商场中做出如此偏激的事呢?这同样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这个女儿在众人看来是不孝的,是被厌恶的。她对母亲的态度的确令人恶心。可是,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这个女儿,我们又会如何?假如你母亲跪在地上向你乞求,而周围又有许许多多的人看着,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能做到绝对的理智!因为那种巨大的来自周围人和自己心中的压力会让一个人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能在那种情况下做出正确的举动!我不知道那位母亲为何要下跪。但我们不难想到她是一个不注重场合、情况,同时也不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的人。如果她有分场合做事的原则,她也不会在大庭广众下下跪让女儿进退两难,也让自己被人笑话;如果她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一定会事先在家中与女儿商量好,分析利弊,说得女儿心服口服;如果她平时就注重对女儿的道德教育,就算母女有矛盾,也不至于在公共场所就闹到这种地步。没错,母亲是可怜的,但也是可悲的。可怜在于女儿对她的不体谅,可悲在于她自己内心的软弱、对女儿教育方式上的不成熟,与自己为人处世上的不理智。她自己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没有一份正确面对问题的心态,又如何能教出正常的子女呢?由此,我得出:育人,得先育己;正人,得先正己!那些责怪女儿的人,随意认定别人的对错,却忽视了更深处的东西。如果我们看清了错误背后的东西,还可以如此轻松地判定他人的对错吗?对与错,本是融汇在一起却又彼此分明的,谁对谁错,我们更应本着多种角度去看待。对与错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