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_55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
广海中心小学六年级:纯真de童颜
土家族的吊脚楼_6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三边悬空,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还可放杂物。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用当地的方言说,这叫“伐青山”,备木料一般选用椿树或紫树,椿谐音“春”,紫谐音“子”。“春”“子”代表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接着是“架大码”,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梁上还要画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然后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
榫头,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成柱”,主人选一个吉日,请左邻右舍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一心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来,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表示庆贺又一座吊脚楼的诞生。立屋竖柱之后就开始盖瓦、装饰房屋。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从前的吊脚楼将就朝向,坐西向东、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应该是全部都悬空,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式建筑。
现在的吊脚楼比“干栏”成功的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
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六(2)班六年级:刘煜
相关推荐
-
蒙古包在碧绿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蒙古族人正在过着充实快乐的日子,但他们怎么住的,没错,就是蒙古包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临时的“房子”,与其说它是房子,不如说他是帐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时一个圆锥体,有的上方是一个圆顶形,不易于坍塌、变形,下方是一个圆柱体,就像一个乳白色的巨大的稻谷垛,它看起来外形虽似乎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庞大,大约可容纳20到400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很好,冬暖夏凉,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就像极地的冰屋一样,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大约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状 ,与侧壁连接,再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着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等,可以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而且方便拆装,方便携带,就像现代的房车。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我不禁发自肺腑的赞叹:“蒙古人真聪明,想的真周到,设计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游牧民族啊!”从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650字 六年级
-
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它们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被一只至两层厚毡覆盖。,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它的架设十分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地方建设。先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沿着圆圈将“哈娜”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最后将“哈纳”与“乌尼”衔接在一起,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紧,两三小时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楼大厦,它建起来要简单得多。蒙古包按照哈纳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有个哈纳。12个哈纳的蒙古包十分罕见,有60多平方米,过去这样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犹如一座坚固的白城堡,十分壮观。而在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们帐幕可容2000人呢!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单。拆卸时哈纳折叠体积变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即可运走。可以随时搬家,令人羡慕。但是不可拆卸的蒙古包却没有这样的特效。蒙古包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它有独特的美感。远看如粒珍珠,在草原上闪闪发光。近看,包外的花纹更加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包内装饰也有它独特的美,室内铺了一层地毡,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里面摆放的家具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 、花卉……具有艺术感。而且采光条件好,包内四处充满着太阳、大地和风的气息,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与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造时并不用泥水,土坯,和砖瓦,材料非木即毛,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包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包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支架,一般顶高约4米,周边高约2米,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天窗为中心,绑扎细椽子,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巨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数十根同样的木棍和椽子按圆形衔接在一起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蒙古包最小容纳20多人,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包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四川泸州泸县实验小学六年级:1391335465500字 六年级 写景
-
蒙古包作文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与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造时并不用泥水,土坯,和砖瓦,材料非木即毛,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包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包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支架,一般顶高约4米,周边高约2米,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天窗为中心,绑扎细椽子,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巨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数十根同样的木棍和椽子按圆形衔接在一起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蒙古包最小容纳20多人,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包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65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蒙古包大家都见过蒙古包吧,你们想全面了解它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毡包”等。蒙古包在匈奴时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半球形的,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几块网连接在一起,围成球形。上面加上一个锥形的圆顶,就像一个小土坡似的。帐篷的全身都覆盖着毛毡,用线索固定,这样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可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个圆形的天窗,以便通风和采光,还可以排放炊烟。如果下雨了,就用毛毡把天窗盖起来。蒙古包小的可容纳20多人,大的能容下好几百人呢。蒙古包是蒙古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羊群、牛群、马群和骆驼寻找有新鲜牧草和水源的地方,所以蒙古包大多是可以随时拆卸的。把蒙古包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来,又可以在里面居住了,非常方便。这就是蒙古人的民居,有意思吧!蒙古包400字 状物
-
蒙古包今年我哥出去游玩,给我带回来了一个蒙古包玩具。蒙古包非常漂亮,雪白雪白的身体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花线、花饰和花纹,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它下半身是一个圆柱体,直径是12厘米,在一边还开了一个小门,门上有一个白色镶着五色彩条的门帘,打开门帘一看里面黑漆漆,用手电筒一照里面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上半身是一个圆锥体高12厘米,还带了一个扁扁的帽子。蒙古包是草原牧民使用的流动的房子,它可以防风、防寒、防雨、防野兽。牧民放牛、放羊的时候,草原辽阔无边,牧民们按照牛、羊吃草的地方不停的搬家,所以才有蒙古包这个方便实用的工具。我喜欢这个蒙古包,因为它是蒙古族特有的房子,更想去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300字 小学 状物
-
草原上的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虽然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也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依然保存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保存着蒙古族的民族传统。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民的日常居住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器,包门小。朝南或者朝东南。在古时候,它还有好几个别名,分别是“穹庐、毡帐还有毡房。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最大有蒙古包约可容纳600人,最小的蒙古包大约可以容纳20人。蒙古包的架设非常简单。一般是搭建在风水好、水草适宜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圈的大小进行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便开始装饰蒙古包的内部。铺上厚厚的地毯,放上一两张既舒适又漂亮的小床,四周再挂上镜框和各种美观的装饰。现在一些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给蒙古包增添了许多色彩。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便内部面积确很大。它不但采光条件好,而且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蒙古包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保存下来。四年级:童童400字 四年级 状物
-
雨_550字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很闷热。突然,雷声阵阵,蜻蜓低飞。刹那间,雨落了。刚开始,雨还下得小小的,淅淅沥沥,沁凉入脾。独自漫步在下着小雨的竹林,心旷神怡。后来,下起了倾盆大雨,烟雨笼罩着,亭子,滴滴答答的水流顺檐而下,顺流而下,打着碎花伞,来到草坪中,芳草萋萋,露水晶莹透明。折射出伤感的光辉。雨水,落入小溪,卷起小小的涟漪,水拍水,浪打浪,逆流而上,独上兰舟。塔,屹立在山上,烟雨笼罩,却不失神圣感。花自飘零水自流,西风卷帘,人比黄花瘦。桃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天空,响起大雁叫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雨一直下了很久,直到傍晚才停。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彩虹明丽天空挂,人心一去身难留。天,五彩霞云翻滚,似嫦娥奔月,楚楚怜惜。我的确没有好好地倾听过雨的诉说,因为下雨时,或因为没有带伞而狼狈逃窜,或因为走在雨中因感到潮湿而加快脚步。但是近几日阴雨连连,我便打着小伞走入蒙蒙雨雾,仔细品味一下雨的生命。眼前的雨,带着自然的鸣唱,带着自然的缤纷和馨香,义无返顾地扑向大地,美妙清脆的雨啊,你伴着青春吟唱般的共鸣,烫平了尘世中碰撞折腾得满是褶皱的心情,拭净了人们已经沾上灰尘的心情。忽然,小小的雨滴从天上掉下来,一滴、两滴、三滴……水越来越多,风越来越猛,雨越来越大,好象银河要整个流下来似的,大风裹夹着雨点,吹呀吹呀,永不疲倦。雨滴落在地上,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一个个四溅散开。路上的行人都加快了脚步,我也不觉得加快了脚步,雨依然在飘飘洒洒地下着……人生就象雨,春雨轻柔,夏雨豪放,秋雨萋萋。雨,不知道给人间带来的是喜还是忧!650字 六年级 状物
-
石榴_550字现在正是石榴上市的时节。那饱满的果实,再配上黄中带红,红中带橙的外表,使人不得不喜爱。石榴的外表美丽而又可爱。它紧紧包着内在的美,即使自己显得鼓鼓囊囊,也毫不在意。为什么?石榴皮这么伟大?小心翼翼地剥开石榴的皮。里面满载着颗颗晶莹剔透、小巧动人的“珍珠”。晶莹的“珍珠”还呈现出淡淡的粉,就好像小女孩看见了陌生人似的,白净的脸蛋害羞地涨红了。此时,我的眼前仿佛是一张张微笑着的脸,在迎接刚接触到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好高兴!”它们的欢笑。“好高兴!”它们在叫嚷。每一粒的小果实都是那么光滑圆润,饱满的果肉里包着白色的小种子。放入口中,石榴的味道原来这么好!甜中带酸,而酸中又带着丝丝甜意。细细品味,这种感觉十分惬意。此时的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哦,我明白了,妈妈给过我这种感觉!每当我高兴时,妈妈和我一起欢笑,我的心里充满了甜味;每当我伤心难过时,妈妈总是在一旁安慰我,激励的话语让我酸中带甜。那种惬意就好像是扑在妈妈的怀抱里,那么的舒服,那么的温暖。石榴珍珠似的果肉保护着延续后代的生命之种,不论你怎么挤压它,都伤害不了中间的种子。种子多,果肉也多,自然占据了很多空间。有些果肉也被挤压成了有棱的形状,可它仍无怨无悔地保护着种子。这种奉献精神和母亲一样!石榴的绚丽外表也尽自己所能地看护着内在的美丽。好伟大的石榴!550字 状物
-
蒙古包作文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广海中心小学六年级:纯真de童颜蒙古包作文550字550字 状物
-
蒙古包-说明文各位旅客,欢迎来参观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的居处。蒙古人民常年生活在草原之上,靠放牧为生,一望无际而又绿草茵茵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地方,可在草原之上可供遮风挡雨的地方少之又少。那蒙古族人民是如何抵住寒风的肆虐呢?他们又是如何在草原之上生活下来的呢?下面请跟着我一探究竟吧!草原之上并没有遮风挡雨的高楼大厦,蒙古人民无法生存下去。于是,聪明的蒙古族人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草原上搭建了一种以羊毛毡为主的建筑,名为蒙古包。在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原来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知识文化啊!“包”这个字满语里有家,屋的意思,顾名思义,蒙古包便是蒙族人民的家了!蒙古包还有好几个名字呢!被称穹庐,毡帐,毡包的都是蒙古包,是不是有一种收纳天下四方,五湖四海的英气之感呢?现在,蒙古包在游牧民族中很是常见。正如你所见,蒙古包所透出的正义和豪放之感,正如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一般。你要是有幸到蒙古包里做客,游牧民族必定会摆上奶茶,果条,炒米,手把肉等美食供你品尝,奶香味十足的茶,透着质朴淳时的感觉;鲜嫩爽口的手把肉,带着热情奔放的味道。在蒙古包内坐到实木的板凳上,喝几口热腾腾的奶茶,再细细观察起那些美丽而又神秘的图腾花纹来,更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这种感觉有些陌生,却又好像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你的骨子中,让你忍不住站起来,大吼几句,抒发一下心中的豪迈之感。如此美妙的人间仙境!5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我的“蒙古包”我家有一套“蒙古包”小饰品。“蒙古包”有大中小三个:大的套着中等的,中等的套着小的。三个“蒙古包”全都用羊皮制成,最大的那个“蒙古包”圆形的底面直径有8厘米左右,周边画着4个红色中国结的图案,还有兀突不平的漂亮花边,圆锥形的尖屋顶。大的和中等的“蒙古包”的层顶可以与下部分开,小的“蒙古包”却打不开。大的“蒙古包”边上还画着一扇门,“蒙古包”做的真是惟妙惟肖。中等的“蒙古包”顶部的花纹是一个橙色的剑锋,周围还有一些像砖块的花边,有一些被打通了的小圆点像一个个小窗户,即使是现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怎么装饰也没有“蒙古包”好看,忘记说了:大的“蒙古包”和中等的“蒙古包”颜色都是红绿相间的。小的是三个“蒙古包”中最好看的,花纹也是蓝绿色的,底色是橙色的;而且小“蒙古包”也是一个漂亮的挂链。“蒙古包”刚买来时,我以为只有一个“蒙古包”。当我打开“蒙古包”的屋顶时,发现里面还有一个,我打开第二个,里面竟然还有一个。当我想打开第三个时,发现第三个打不开了。这时我明白了:这是个三件套的“蒙古包”。三个“蒙古包”的边是用彩线缝帛成的,做的非常精致。我经常把它拿给同学看,并且对他们说:“看,我爸爸从内蒙古买来的好东西,是不是很好看?”有时在家里玩时,我会将玩具小人放进“蒙古包”里,充当“蒙古包”的主人;然后将他们再拿出来,就当他们出去打猎;过一会再将他们放回“蒙古包”,就当他们打猎归来,在“蒙古包”里休息了。我非常喜欢我的“蒙古包”,希望大家也喜欢我的“蒙古包”。5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家庭的温馨 550字_550字“哗啦啦!”一阵响声刚过去,就听见“咚”的一声闷响。我们一家三口的美好生活就在一平民楼的小角落中开始了。这一天的“清晨交响乐”是我和妈妈一手包办的。但是爸爸也想来凑凑热闹——从床上翻了下来,摔了个鸡飞狗跳。摸了摸凌乱的头发,尴尬地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衣服准备朝床上躺去。可是最终只能投降在诱人的早餐下。爸爸的贪吃是众所周知,但是仍然瘦得像根“排骨”。乌黑像刺猬的头发参杂着几根白发,黑黑的脸上长着一对小而炯炯有生的的眼。睡懒觉的习惯让他有了个绰号,十三军区“被窝团长”。童心未眠的他还经常和我抢东西,原来规定好的,不可以跟我抢手机,到头来,又归为他所有。妈妈的各自在他们的一代人中很高,她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小小的嘴。一切在她的脸上结合的都是那么完美。最近妈妈来是抱怨自己的肚子,一点都控制不住,都像一只“蝈蝈”了。我呢,已经向未来的中学突进,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许多陌生的同学将与我同窗四年。我的胆子是按武平的形状和特征决定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蝈蝈肚”老妈;生龙活虎,看见老师就缩成虫。大概是漫画看多了,我的爱好是画画,算不上是“大师”也得算上个“半吊子”。随着“嗒”的关灯声,一天就过完了。我的家就像一本《莎士比亚喜剧集》一样,时时刻刻的欢声笑语,使我们三口人其乐融融。六年级:风吹蛋蛋摇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550字 六年级 写人
-
迎 客 松_550字逆境的生活,让我更加用力迈进成功的终点。--------题记一 我的坠落我------一颗小小的种子。现在身处一只小鸟的口中。它尖尖的牙刺得我全身很痛。不知它把我从地上捡来,会带我飞翔到哪里?是那山水秀丽的桂林吗?是那美丽风光的三峡吗?要不就是清幽宁静的桃园。可----它却在一座雄奇险拔的高山上空盘旋。它张开嘴,我的身体在空中坠落,落在了半山腰-----二 我的萌生讨厌的小鸟!把我扔在这么恶劣的地方。实在可恶!这里重岩叠嶂,没有阳光,也没有水。我就这么歪歪斜斜躺在一个岩缝里。没有办法,我只有自己努力生长了!我把根深深插进岩石缝中,试图在那里面能找到储蓄的雨水。可是那缝太小,我根本没法进去。于是我便把身体缩小,终于进去了!我把水喝得饱满,让水在我的身体中努力运转,希望它能帮我萌生。奇迹出现了,我发出了芽儿。为了得到阳光,我把头拼命往外伸。触到了!我触到阳光了。三 我的遭遇就这样,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成功就在面前!但是——在冬天的一夜,我被摧毁了!夜黑风高,一道闪电劈向了熟睡的我!枝干!我的枝干!我努力费尽一切生长的枝干!就被闪电劈断一半。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又让我伤心!我甚至放弃了,让自己自生自灭!但在这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不努力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我更加发奋图强。困难挫折时时出现,但我相信:“逆境中的成功者”将是我-------四 我的成功我兴奋了!因为我成为了枝繁叶茂,身强力壮——黄山迎客松!我的生长成功让我明白:绝山献多生怪松。550字 初二 叙事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