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美在特色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红色的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了!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了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
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八宝鸭,俗话说就是鸭里面,把它的五脏六腑掏空,放上八宝饭,在锅里面的蒸。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八宝饭,因为它糯糯的,香香的,很美味。
太湖三白,俗话说有白丝鱼,白虾和银鱼。白丝鱼,柔嫩,滑滑的,最适合清蒸了!
白虾,白色的肉,嫩嫩的,用白煮也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银河,应该是银鱼炒蛋,那当然是最好吃的!
水八仙,俗话说有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又称“水八鲜”。茭白一般都是跟毛豆一起炒着吃的,莲藕脆脆的,水芹和肉丝一起炒。我最喜欢吃的是鸡头米炒虾仁,还有莼菜汤……
春节的年货有,猪蹄肉,腊肠……这些都是中国风味的年货,很是经典。
民风民俗,美在特色。
一年级:王丽媛
感受真情
为什么说真情美好?因为真情像冬天穿在身上的一片棉袄,给予你温暖;像鸟儿温暖的巢,给予你拥抱;像失败时的一个微笑,给予你鼓励,真情之所以美好。
那年的冬天,我走下校车,一片茫然——没有人来接我。平时都有人在站台接我,要么是姥姥,要么是妈。今天姥姥有事不能来,便把这件事托给了妈。风呼呼地从袖口、领口、裤腿缝中钻了进去,渐渐地,我感觉风从头顶吹到脚趾,冰冷的感觉似乎是在那一瞬间吹遍了全身,棉衣,绒裤也好像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虽然我早早地把没带手套的手缩进袖子里,脸和手却还是被冻得通红。
十分钟,本该短暂的时间被一阵阵的冷风吹得漫长。等待着,想要妈的身影出现在眼前,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呀,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渴盼。墨水色的夜空中就连闪着柔和的,米黄色光晕的星也让我感觉到孤单。终于,在广场的尽头,在小路的尽头处,妈的身影像一片薄而脆弱的叶子,在风中抖着,抖着,恍惚间,这身影离我越来越近,只穿着一件棉服的妈小跑了过来,长长的披肩卷发被风吹得散乱,妈的脸正对着风口,那感觉一定会是刀片刮到一样的生疼。我拉住了妈的手,感觉到了等同的温度。
我鼻子酸酸的。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夜,妈竟然穿得这样单薄……“妈,赶紧走吧,外面这么冷。”妈没有说话,拉起我大步走回了家。
楼道里昏暗的灯映着妈红红的眼眶,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像是在隐隐的担忧,却有了一种陌生的心安。妈打开了门锁,进去之后,我一眼就看见了那只呜呜作响的热水袋。妈肯定忘记去拔掉插销了,一向细心的妈以前从未忘记过这等琐碎的家事。妈走过去轻轻拔下插销,叫我过去。她用那暖暖的水袋捂着我的手,小心地摆弄着,突然两行泪珠断了线似的掉落在水袋上。我怔了一下,抬起头,看见妈哭着在摆正水袋。妈紧紧地抱住我,哭着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在商店里面等啊。妈光忙着做饭了,忘了看时间,对不起……”
我也哭了,用手笨拙地帮妈拭去眼泪,任由自己的泪流到嘴角,任由那咸涩的味道停留在唇边。“妈,别哭了……下回就没事啦!妈,我可还等着您的好手艺呢。”妈真的没有再哭,微笑着,为我盛了鸡翅和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坐在餐桌前,透过米饭腾在空中的热气,偷偷地看妈,看妈红红的眼眶和微笑的脸庞。突然发觉,被忽略的温暖的热水袋,已经装着满满的爱,永远散发着热量,永远的,给予着爱。
相关推荐
-
生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第一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他们衣着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处处显示着中华文明高贵深厚的文化底蕴。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文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风、鹤峰、宜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的民锦。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无八碗十碗,因为八碗被称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间逢年过节必不可上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菜。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用一个巨大的蒸笼装满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状,几个土家族姑娘围成一团,把糯米捏成饼状,裹上芝麻即食。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第二篇“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对襟、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 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1200字以上 一年级
-
描写各地民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节日习惯,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傣族泼水节,西藏的雪顿节等。在这些节日中,汉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插艾叶、赛龙舟、帖春联与倒福、舞龙灯、赏月等习俗,又有许多显示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风俗,如新疆维吾尔族有最富民族特色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以及婚丧嫁娶时的抓饭习俗;广州的凉茶、迎春花市习惯,等等。在这些民俗民风中,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魅力。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俗民风可谓是形式多样,五彩斑斓,极其广泛、丰富,写作时可以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提炼写作。话题里提示,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在节日中的风俗习惯或饮食文化,选取自己认为最熟透的一个题材进行写作。无论哪一种题材,都必须深入挖掘这种民俗习惯的艺术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2.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民俗民风中选择一个极小的细节方面来写,在一次春联的张贴中,一次花灯的制作中,一次龙舟的竞赛中,从这些细小的事件里反应出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辉煌的艺术魅力。3.无论是淳厚朴实的节日习俗,还是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无论是共有的传统节日,还是各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无论是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还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样式;无论是对风俗根源的探索,还是对习俗形式的研究,最终都要为表现“民俗民风的艺术魅力”服务。4.体裁多样化,形式丰富化。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再现某一传统节日的真实情景,表现百姓生活的多姿多彩:剪窗花,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采用一线串珠的方法,从各种习俗中拾取相关的内容将之串在一起,来丰富文章的内容,渲染节日的欢快、喜庆气氛;还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写某种民间习俗的来历与传承,揭示这些习俗与百姓生活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对这些习俗编写小故事,以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形式表达出人们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总之一句话,写法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从而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800字 一年级 散文
-
美在常熟我的家乡常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人杰地灵,山青水秀,四季怡人。明代诗人沈玄在诗《过海虞》中写道: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可见常熟的美景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常 熟是有名的山水城,这里不仅有水,还有山。形如卧牛的虞山,安详地躺在城西北,静静地看着古城旧貌换新颜。虞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山上古木参天,绿树成 阴,被誉为天然的绿色氧吧,是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山上建有城墙,从镇海台到西城楼阁,大约1200米,蜿蜒曲折,远远望去,像一条腾飞的巨 龙,有江南小长城的美称如果你没登过长城,那就来登一登虞山城墙吧,多少可以减少一点没能做好汉的遗憾!在虞山最高处,有一块被劈成两半的巨石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练剑,他用剑把这块巨石劈开了,人们把这里称作剑门。站在剑门向四处望,常熟城尽收眼底:巍巍方塔身姿依然挺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河流水网星罗棋布、纵横交错,一个个住宅小区整齐划一碧 波万倾的尚湖,静静地偎依在虞山脚下,就像一个小妹妹一样惹人喜爱。湖水清澈见底,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山峰、绿树,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 幅五彩缤纷的图画,令人心旷神怡。每年春天,尚湖公园都要举办牡丹花会,雍容华贵的牡丹,仪态万千,品种繁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在美丽的尚湖之畔 赏牡丹,别有一番风味。美丽的常熟,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他们把微笑和赞美留了下来,带走的是常熟永远美好的记忆!550字 一年级 写景
-
美在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些人——热闹的场合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总是在背后,他们总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但他们兢兢业业,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工作。看!他是一位园丁。他,已年过半百,脸上布满了皱纹,棕黑的头发中还隐隐约约夹着几根白发。虽然他已上了年纪,可是修理花草时却一点也不含糊,就如一只啄木鸟一样。剪草时,一根杂草也不放过;浇花时,他总是慢条斯理地浇,他要一朵一朵地浇,等确保每一朵花儿都喝足了水才行。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他拿着大剪刀,在剪树上的侧枝,我再走近一看,发现他在剪两根枝条间缝里的一根小侧枝,这根侧枝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由于侧枝长得太里面了,实在难剪,可他却一直在尝试,最后,他剪下来了!我也看到了他身上那精益求精、耐心的品质。再看!那个小屋子——我们学校的体育器材室。里面做着一位大姐姐,她只有二十多岁。每次我们来借还物品的时侯,她总是面带微笑,和气地跟我们讲话,并且总是用一张小纸条记录好我们所借的物品,和胸卡放在一起。看着她,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件事。那天,我去还羽毛球和球拍,由于走得太匆忙,走到半路才发现,竟忘了拿胸卡,便慌张地再跑回去,但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我都把器材还了,她还会记得我吗?我忧虑地走进器材室,只见她说:“来还东西的吧,快还吧。”“我……我已经还了,但……但刚才忘了拿胸卡了。”她听了,先去清点了一下器材的数量,然后说:“嗯,你确实是还了,胸卡拿着吧,以后不要再粗心了。快去吧,马上就要上课了。”之后,我每次见到她,都心存感激。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如果你做不了大道,你就做一条小路;如果你做不了太阳,你就做一颗小星。大小并非成败关键——不管做什么,要做就要出类拔萃精益求精!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敬业的美。一年级:茆为健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750字 一年级 写人
-
美在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些人——热闹的场合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总是在背后,他们总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但他们兢兢业业,因为他们知道,那是他们的工作。看!他是一位园丁。他,已年过半百,脸上布满了皱纹,棕黑的头发中还隐隐约约夹着几根白发。虽然他已上了年纪,可是修理花草时却一点也不含糊,就如一只啄木鸟一样。剪草时,一根杂草也不放过;浇花时,他总是慢条斯理地浇,他要一朵一朵地浇,等确保每一朵花儿都喝足了水才行。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他拿着大剪刀,在剪树上的侧枝,我再走近一看,发现他在剪两根枝条间缝里的一根小侧枝,这根侧枝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由于侧枝长得太里面了,实在难剪,可他却一直在尝试,最后,他剪下来了!我也看到了他身上那精益求精、耐心的品质。再看!那个小屋子——我们学校的体育器材室。里面做着一位大姐姐,她只有二十多岁。每次我们来借还物品的时侯,她总是面带微笑,和气地跟我们讲话,并且总是用一张小纸条记录好我们所借的物品,和胸卡放在一起。看着她,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件事。那天,我去还羽毛球和球拍,由于走得太匆忙,走到半路才发现,竟忘了拿胸卡,便慌张地再跑回去,但我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我都把器材还了,她还会记得我吗?我忧虑地走进器材室,只见她说:“来还东西的吧,快还吧。”“我……我已经还了,但……但刚才忘了拿胸卡了。”她听了,先去清点了一下器材的数量,然后说:“嗯,你确实是还了,胸卡拿着吧,以后不要再粗心了。快去吧,马上就要上课了。”之后,我每次见到她,都心存感激。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如果你做不了大道,你就做一条小路;如果你做不了太阳,你就做一颗小星。大小并非成败关键——不管做什么,要做就要出类拔萃精益求精!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敬业的美。一年级:茆为健650字 一年级 写人
-
民风民俗匆匆的,第二单元学完了,让我们总结一下吧。第六课作者老舍给我们讲述了北京热闹的春节,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作者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过年的喜爱、隆重与热闹之情。第七课作者马晨明的藏戏更是形象的说了藏戏的特点、藏戏的形成与藏戏的特征。让我感受到藏戏来历的不容易,同时也知道了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中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缺点。客家民居:坚固耐用,一般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呈圆柱形。傣家竹楼:美观、盖房隆重、空气新鲜。第九课,也是最后一课。“和田的维吾尔人”作者权鹏飞。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的欣赏、赞美。和田维吾尔族有很多的特点:1.豪气,乐观。2.热爱土地。3.爱美、漂亮。4.能歌善舞。5.豁达与乐观。这一单元,学了好多知识,懂了很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东西。学,真是没有尽头啊。(⊙o⊙)350字 六年级 叙事
-
民风民俗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300字 六年级 叙事
-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民风民俗作文【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篇一: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作文:民俗民风作文)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背字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勒惹和卜基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踩高跷进村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社公祭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篇二:朝鲜族风俗习惯】我记得妈妈以前跟我说过,我们是朝鲜族。晚上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查找了关于朝鲜族的资料。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和我家乡的人。据199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们朝鲜族人口有190597人。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黑龙江有452398人,吉林省有1181964人。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是我们朝鲜族的首府城市。朝鲜民族是一个能歌上舞的民族。其中有个扇子舞蹈。它是由一个女子来表演的;动作大放,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还有一个叫象帽舞,它是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使所带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划出种种耀眼美丽的彩环。朝鲜族的民族乐器在我国也是独树一帜的。伽椰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它的形状近似汉民族乐器古筝。伽椰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弄,表演姿态优雅别致。对于朝鲜民族来说,冷面和辣白菜是不能缺少的食物。冷面即清凉馥郁,又香甜新鲜。人们不仅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吃冷面,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吃。吃冷面还有一个意义:如果生日那天吃冷面会“长命百岁,命大福大”。我自豪我是一名朝鲜族。我爱我的家乡延边。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更多有关民俗民风的作文推荐民俗文化之风_民风民俗作文瑶族“挂袋子”风俗维吾尔族风情_民风民俗作文端午节风俗_民风民俗作文民风民俗作文:四川火把节民风民俗作文:各色民族风1200字以上 叙事
-
民风民俗作文【第1篇】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不,腊月二十九一早,我们便兴高采烈地赶到了姥姥家。今天,家中要上演我们的传统节目——捏花馍。姥爷将面盆上的湿布揭起,倒上些碱水,和爸爸轮流上阵,将近一个小时才将面团揉匀。这时的面变得白澄澄的,好似个胖娃娃。接下来这个环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捏花馍。这就应该姥姥、妈妈这些心灵手巧的女同志们大显身手了。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里翻来覆去地揉搓着,与此同时,姥姥又开始给我讲那些令我百听不厌的民俗故事:“说起来,这花馍馍也是咱们山西过节时的传统咧。以前,我们只要有一户有喜事,家家户户都捏馍,以示庆贺:邻家喜得贵子要送‘金锁馍’,给老寿星祝寿要敬上‘寿桃馍’;每逢佳节也要做馍,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秋,要捏——”“——‘月饼馍’!”我接过话头,这我早已烂熟于心。嘴不停,手也没有一刻歇息。面团在姥姥手中翻来覆去地揉啊捏啊,几经抻、拉、压、拽的“折磨“,姥姥将面团揉成长条,盘了又盘,最后筷子剪刀齐上阵,不一会儿,那“兔子”便有了形,大耳朵,小尾巴一应俱全。姥姥又端出一碗早已准备好的大枣,挑一个去了核,剪一半,往兔眼上一戳——喝!一只活灵活现的“玉兔”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一个个面团经姥姥之手,变得形态各异,生动至极,好似实物一般。石榴,桃,蝴蝶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条摇头摆尾的大鲤鱼呢!我也努力模仿,照样捏了几个,自我感觉极好,托着到处炫耀。我们忙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汗流浃背。案板很快便摆满了花馍。是时候该下锅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的心情简直能用“望眼欲穿”来形容,总有“揭开锅盖来看看”的欲望。其实,不出半个小时,花馍馍就“新鲜出炉”啦。每一个都发酵得很好,比入锅时大了几圈,显得十分丰满。一只热腾腾的“大桃”握在手心,只不知道从何处下口,可第一口咬下去,便是满口的香气,这香不同于平日常吃的馒头香,这其中还掺杂着我们的汗水与欢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让这馍更添了一份醇香。家乡的花馍馍呦,你让我们全家,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们,遵循着祖辈留下的传统,保持着独特的民间习俗,虽总不回山西老家了,可通过这花馍,我与老家,情相连,心相系!【第2篇】说到湖南湘西,你也许会想到沈从文的书、黄永玉的画、宋祖英的歌。湘西不但人杰地灵,而且山环水饶,它还有一个神秘的苗寨。在湘西的苗寨里,有热烈激昂的歌舞,精美绝伦的服饰都会让你惊叹,肃然起敬。走进苗寨,回荡在山谷间的是歌声,鼓声,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再走进一些,你就会看到一场精彩纷呈的“大苗鼓”表演,打鼓的都是些相貌俊俏的小伙子们。你看!他们身着有领的对襟,衣短袖窄,安布扣七扣,裤大而短,衣服的颜色都是深毛蓝,湖蓝色的。据说苗寨的男生一般都是这样的打扮。而“打苗鼓”可是苗族部落的象征,见到宾客就跳“迎宾鼓”,逢年过节就跳“四面鼓”婚嫁迎娶就跳“猴儿鼓”。小伙子们个个神采奕奕,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他们把鼓敲得震天响,游客们没有一个不被这样的鼓声所感染!苗寨的姑娘们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她们眉目清秀,丽质盈盈,妩媚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在青山绿水之间。奇了!怪了!没有乐器,她们载歌载舞时仍可以听见清脆的伴奏声。哦,原来是她们盛装上的饰品,银光闪闪的小铃铛,盛装打扮的“苗家新娘”,头戴青帕银凤冠,苏山耳环吊两边,颈围银项圈,身披银披肩,满襟绣花又滚边还配银链银铃银牙签。这样的盛装配上优美的舞蹈,真是一场超级的视觉盛宴。小伙子们的鼓声,姑娘们的舞蹈还有他们的笑容,无不向我们诉说着苗寨人民绵延千年的激情。当我陶醉在这美丽的古老童话世界时,却被一位苗家女孩拉进了舞蹈圈里,原来他们的舞蹈还要和游客互动的,我们就以大鼓为圆心,围成一个大圆圈,随心所欲地载歌载舞,好不快活!舞蹈结束后,大哥哥大姐姐们用“地灰”往我们脸上抹,据说这是苗寨人对游客们的祝福和喜爱,脸上的“地灰”越多就表示他们越喜欢你,结果,我被抹成了“猫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热情好客的苗寨人,他们的服饰,歌舞都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吸引八方游客的魅力之所在。【第3篇】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家绍兴的民风和民俗吧。绍兴是水乡,鱼米之乡,我们绍兴有许多风俗和特产,都是很好玩、很有趣的。这里的风俗是相当有趣的。正月十五的时候要闹元宵的所谓闹元宵就是看花灯、猜灯谜。在四月一日是我们的愚人节,在这一天里,就是要开开心心得过,无论怎样也不能生气,尤其是上当受骗是,比如别人约你吃饭,到了相约的时间,别人还没来,你只能自认倒霉一个人吃饭了。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孩子们可以疯狂玩耍,无拘无束。九月十日是教师节,所有的学生都给老师送花送礼物,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一天。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每年的国庆节都会有一个典礼,那是为庆祝建国才搞的仪式。十二月又称腊月,在腊月三十,是大家最忙的日子,这一天大家团聚在一起。不仅这里的风俗特别有趣,这里的特产也特别丰富。绍兴最有名的两个字是“臭”和“霉”,臭是一臭,臭豆腐;霉不是倒霉的意思,霉是二霉,一霉是霉千张,二霉是霉干菜。绍兴还有几件特产,一件是扯白糖,你别听它名字里有“白”,但它一开始是黄色的,白是扯出来的。还有一件是腊肠,是用猪肉和猪肠在腊月做的,所以叫腊肠。我们不能光顾着吃,绍兴还有一些好玩的特产,一是乌毡帽,二是乌篷船,我把它们称为“二乌”,第二乌最好玩。可以边划边看风景。绍兴真是一个好城市,作为绍兴人,生长在如此美丽而又富有个性的地方,我感到荣幸,我要保护我们的土地,保护我们的家园。【第4篇】除夕夜那天,妈妈早早地把包饺子的原料准备好了,只等新年的钟声敲响包饺子吃。到了九点三十分左右,我们全家人凑在一起包饺子。包着,包着,只见妈妈把两枚洗过的钱币分别递给我和爸爸,自己留了一枚,让我和爸爸包在饺子里。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笑呵呵地说:“谁吃到带有钱币的饺子,谁就会福气多多……”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一家人一会儿工夫就把饺子包完了。过了一会儿,妈妈把已经准备好的佳肴美味端上了餐桌,紧随其后,热气腾腾的“福气水饺”也摆上了餐桌。我忙着让妈妈给我倒些调料蘸饺子吃,可妈妈给我倒的调料里竟没有消毒杀菌的“蒜泥”,我又问妈妈:“平时吃饺子调料里总少不了蒜,今天怎么没放蒜泥呢?”妈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大过年的,算(蒜)什么算(蒜)?小孩子家怎么这么多事呢?我见妈妈有些不高兴了便没再追问,只好闷头去吃饺子了。我夹了一个饺子放在碗里,小心翼翼地咬开饺子,没想到,第一个带硬币的饺子就被我给“击中”,我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吃到钱币了,我是最有福气的人了……”爸爸、妈妈看我那高兴劲儿,相继也吃到了带有钱币的饺子。我自言自语地说:“这都是托我的福啊!”我也真心希望我们一家新年快乐幸福,学习、工作新年新气象!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
民风民俗作文【第1篇】《绍兴人过年》在我们绍兴,春节一贯都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笑着迎接它的到来。打腊月开始,人们就忙活开了。每逢艳阳天,家家户户的晾竿上挂满了抹过花椒又在酱油里浸过的鸡、鸭、鱼、肉,大老远走过,就有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最喜欢吃奶奶做的腊鸭。奶奶将鸭子冲洗干净,用盐把鸭子里里外外涂抹一层,然后再涂抹上五香粉,最后将白酒喷在鸭子里外,放入大碗入味。两天后,取出鸭子,日头里猛晒两个小时,然后挂在通风的地方,让鸭子完全风干。吃时将表面浮灰冲掉,然后直接上锅蒸熟便可以了。鲜香,有嚼劲,别有风味,是春节招待客人的必备菜。我们绍兴的传统人家最崇拜(也可以说是畏惧)灶神了。老一辈的人一代一代地给晚辈说,有个灶司菩萨,每年吃了腊月廿三的晚饭要上天去玉皇大帝处汇报工作。每户人家都要弄个七碗八碟的素菜供奉,不然,灶司菩萨到了玉皇大帝面前,就会说人们这一年来犯下的种种过错,那么来年就可能收成不好了。到了除夕,家里外出工作的人基本上也回来了,街上很少有人走动了。大家都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所谓“年三十的吃”,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其中必然有鱼。鱼不能全吃掉,需留一部分到明年再吃,寓意是“年年有余”。小孩子是最期盼除夕的到来,不光是为了丰盛的晚餐,更有丰厚的红包呢——长辈们往往是口袋里揣着给孩子的压岁钱吃年夜饭的。过年了,要记得给列祖列宗道个好。正月初一一大早,就有人穿着新衣往附近的山上去“拜坟岁”。近午间,大家开始做客串门。小孩子除了吃饭上桌,其它时间都交给鞭炮了吧。胆子大的直接放鞭炮,胆子小的在一边看。女孩子最怕那种红红的,长长的鞭炮,这种鞭炮一点火就“噼里啪啦”的响,吓得“哇啦哇啦”的大叫。虽说提心吊胆,但还是感到有趣好玩,不想离开这种热闹场面。炮仗扔一个响一个,不过偶尔也会有哑炮,但这并没能阻挡孩子们对炮仗的喜爱。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圆圆的月亮下,吃着圆圆的汤圆,新的一年就悄悄地来值班了。【点评】文章语言平实柔和,透着点乡土气息,与本文的内容“绍兴人过年”很是切合。撷取的几个场景如“奶奶做腊鸭”,“灶司菩萨”的故事,“小孩子放鞭炮”等具有浓浓的绍兴地方味,小作者娓娓道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2篇】《蒙古风情》那年暑假,我走进了美丽的蒙古草原。放眼望去,是无边的绿色,那是美得醉人的大草原。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白色,是蒙古包,是羊群、牛群。绿色、白色交织在一起,那是一条巨大的花毯。蒙古包是蒙古牧民们居住的流动房子,呈圆形。红色的门,上面刻着五彩的花纹,四周都是白色的布,各种颜色交错着,在一片葱绿中,显得颇为鲜亮。蒙古牧民的食物也很具特色。手抓羊肉、烤羊腿、奶豆腐、新酥饼……听着名字便令人垂涎三尺。最令人向往的还是烤全羊。在羊圈里现抓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羊,三下五除二,一股脑儿宰了它。当把它烤得浑身金黄时,一阵阵香味便扑鼻而来。啃着美味的烤羊肉,再来一碗热腾腾的奶茶,可真是一种享受啊!豪放,似乎是那边的传统。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碰见了,总是微笑着打上个招呼。牧民们还会主动把客人请进蒙古包。他们会把家中的美食端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丝毫不吝啬。大家围在一起畅谈,好似一家人一般。草原上的少年个个都会骑马、射箭。在马背上的雄姿,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草原上的姑娘能歌善舞,那天籁般的歌喉,竟把那林中的百灵鸟也比了下去。晚上,草原依旧热闹,人们燃起一堆篝火,围着篝火跳起了舞,唱起了歌。黑夜并不能阻挡蒙古人们的热情。他们的歌声洪亮中却带着一丝婉约,婉约中又带有独特的奔放,令人回味无穷。一曲终了,歌声回荡在天地之间……夜深了,篝火还在熊熊燃起,映照出每个人儿灿烂的笑脸。火星随风飘远,思绪也越飘越远……【点评】小作者以切身的经历,描写了所见所闻,展现了蒙古的特色风情。文笔细腻、流畅,把地方的特色描绘得生动细致。字里行间,流露了小作者对蒙古的喜爱之情。【第3篇】《最爱除夕》春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前一天,就是除夕,得一家团聚,并摆上丰盛的饭菜,一起吃年夜饭。这大概是每个人一年中最期盼的时光了吧。除夕到了,我随爸妈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途中,我的心被一种不知名的喜悦包裹着。还没进门,我就听到了厨房里炒菜的声音,家家户户传出的笑声,以及碗筷敲打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除夕特有的祥和气氛。首先,要祭拜祖先。我一进入客厅,就看到祭拜祖先的准备已经做好了:桌子的前方,摆着一张大椅子,两侧分别摆着一排小凳子,经过认真的擦洗,透出点点光泽。桌子的后上方,放着两支蜡烛,后方放着一个大锅,里面放满了纸钱。祭祖开始了,蜡烛点起来,黄酒斟起来,纸钱烧起来,我们按辈分依次祭拜,大人嘴里还念念有词,说的都是一些祝福和保佑来年平安幸福的话。期待已久的年夜饭终于拉开了序幕。厨房里又忙得热火朝天:炒菜声、煲汤声、烧火声一直停不下来。我的嘴也停不下来。一碗碗菜不断地被端上桌,那各种各样的诱人的香气令人胃口大开。我的胃仿佛失去了知觉,永远感觉不到饱。也难怪,桌上全是我爱吃的菜:甲鱼、菠菜、娃娃菜、三鲜、扣肉、螃蟹……桌上的菜早已放不下了,厨房里传来的响声也渐渐平息了。此时,熟悉的脚步声再次响起,却无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忽然,客厅的门被打开,伴随着一阵风拂面而来,风中蕴含着一种熟悉的、特殊的味道。紧随着,我的鼻子、头、眼睛、耳朵也纷纷启动:头扭了过去,眼睛盯住了那碗菜,耳朵听见了一句话:“八宝饭来喽!”那碗里的八宝饭:每颗饭粒都十分地饱满,颜色不深不浅,就是那种紫色。放一点儿到口中,细细地咀嚼。那种感觉,称得上是香、软、弹、滑。伴随着年夜饭的进行,我的口袋也撑起来了,一个个压岁红包从长辈那里传递到我的手里,我说着一些祝福的话,恭喜长辈们健康长寿,新年发财!在欢声笑语中,年夜饭接近了尾声,摸摸自己的肚子,已经撑得滚圆了;摸摸自己的口袋,全都塞满了红包。许久,我们要回家了。带着漫天变幻飘散的烟花,听着空中响彻云霄的喜庆鞭炮,揣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我满载而归!【点评】除夕,是孩子们期待的日子。小作者开篇就表明了自己的那份热切与期盼。从“祭祖仪式”到“年夜饭”再到“压岁钱”到“放鞭炮”,除夕夜的每一步程序,都令他欣喜。孩子的心目中,过年就是吃喝,就是玩乐。此文正体现了孩子的童心童真,也从春节的传统习俗中折射出老百姓对新年的美好祝愿。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叙事
-
民风民俗如果,你看过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看过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看过了历史悠久的故宫;看过了浓妆淡抹的西湖;看过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来江西浏览一番吧。既然来到江西,你就应该去庐山浏览一番,才不枉此行。日出东方时,庐山像刚刚苏醒的少女,被晨雾笼罩着。在这时上山,你准会有一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以瞬息万变闻名全国。瞧,刚刚还是仙女舞动的飘带,现在又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会儿又变成巨大无比的天幕;一会儿又变成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又变成琼枝玉树、粉妆玉砌的天堂……江西还有很多特产。如:庐山云雾茶、景德镇陶瓷、会昌大果金桔、玉山罗纹砚等。庐山云雾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是深受欢迎、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幸饮庐山云雾茶,更识庐山真面目”,这诗一般的赞语,足以说明它的地位和价值。黄山有“四绝”,而庐山云雾茶有“六绝”: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还有那狗轱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此茶的特点与其它茶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有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民间传说;还有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小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赶快来这里亲身体验一下吧。你不来会终生遗憾,来了会终生难忘的哦!650字 初二 说明文
-
傣族的民风民俗傣族的民风民俗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初一:____浅夏诗韵650字 初一 说明文
-
吴川的民风民俗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吴川真有趣!650字 初二 记叙文
-
介绍民风民俗作文3篇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特的习俗。我是瑶族人民,我们的民风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让我意犹未尽的,就是在端午节的那天,跟着妈妈一起做一锅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在端午节前夕,妈妈会到市场里买一大些竹叶和农民采来的艾叶回家做艾子粑粑。回到家里,妈妈把面粉倒进盆子里,掺一些白糖,放入适当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面粉和白 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艾叶洗干净,放到锅里熬几分钟后,倒掉艾叶,把剩下来的艾叶汁到在面团里,多揉几下。揉面时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则包出来的粑粑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儿,揉面的力气要适中,才能做出有嚼劲的粑粑。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叶重叠在一起,然后从面团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团,从中间凹下去一个小窝,放入准备好的馅儿,这馅儿是妈妈刚刚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块、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馅儿后,在把口封起来,裹上一层香喷喷的茶籽油,一则是为了更加的香,二则是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叶上。然后搓成一个小圆儿,放在竹叶上,把下面的竹叶向下折一下,再缠上带子。一个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就这样,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渐渐流逝了。终于,一锅艾子粑粑总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经馋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火,蒸起了粑粑。吃过晚饭,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艾子粑粑,“哎呀!”这粑粑可真烫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抛来抛去,嘴里还吸溜吸溜地吹着气,粑粑总算凉了下来,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到现在,提起端午节时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650字
-
民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总要带我来到外婆家过节。一进门,我就看到了外婆家桌子上放了好多包好的粽子。看到外婆包的粽子好漂亮,我顿时新血来潮,自告奋勇地跟外婆说:“外婆,我可以帮你包粽子吗?”外婆开心地说:“好的,当然可以了。”说干就干,我洗了个手,跑到外婆身旁,先看外婆是怎么包的。只见桌子上有好几种馅料,有红豆,红枣,还我最爱的鲜肉馅料,看了都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浸泡过的粽叶,放在手上转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圆筒的形状,只见外婆用勺子放了一大勺糯米拌好的馅料,然后用手按平整,再把多余的粽叶给它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给它系起来,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出来了。我也开始学外婆放糯米了,可是放了好多却总是放不满,这是怎么回事?我纳闷的看看外婆,外婆正在看着我笑呢,外婆说:“小冕,你看你的粽叶下面有一个洞一直在漏糯米呢。”我一看,原来我把下面口子没叠紧,所以糯米有些漏了出来。唉,我真是个马大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外婆又教我怎样才能把粽叶包紧一点,再装米进去,最后再把绳子系好。我按照外婆交的方法包了好几个粽子,虽然粽子形状怪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粽子包好后,外婆把粽子放入锅里开始煮了,我们耐心地等待着。过了好一会,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粽子香味。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让外婆赶紧把我包的粽子捞出锅,虽然有些已经裂开糯米也冒了出来,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美味,我一下子吃了好几个。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家乡众多风俗中的一种,我的家乡还有好多别的风俗,这里我就不一一道来了,愿我的家乡越来越好!650字 初二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