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缘来湛师》1200字以上

散文诗:《缘来湛师》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在湛师,我不是初来者,也不是最后道别的人。

只是恰巧地,在2012年的某一日意外地闯进了湛师的大门。既然缘来如此,便释然处世。以一种四年常驻与人生过客的心态行走在这个美丽而独具古韵的校园里,又时常以一位老者的姿态记载着与它有关的点点滴滴……

(一)古榕广场

走近古香古色的榕树林,让你在逸世超然的空灵韵致中,感悟人文色彩的意蕴和淡泊明志的心境。闲暇于这一座教学楼与另一座教学楼之间的石板砖小道上,似乎每一块砖瓦就是一种思想,它带给行人的就是一种灵魂的享受,一种寻幽的心境,一种独醒的禅意。

每一棵榕树都是一个姑娘,每一个姑娘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都象征着一种妖娆,每一种妖娆都在尽情地呈现着……或是国色天香般妩媚,或是柔情似水般温柔,或是千旋百绕般刚强,每一种妖娆都深深映入眼帘内,使你如痴如醉地迷恋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如果有人问我,古榕树是什么样子的?我决不说它只是像一把巨无霸的撑天伞。我会说,它更像是一位资深而慈祥的老者,以聪明睿智之貌教诲莘莘学子,以博大宽容之心指引万千学子做人处世之道,以欣欣向荣之态引领勤奋好学之风。

古有榕树给人一块遮荫之地,今有榕树予人以一方心灵净土。

继续徘徊于古榕广场下,寻灵气而忘尘俗,觅古迹而思前人,会物理而通玄妙。几代人的名声古迹,几代人的风花雪月,几代人的尘往旧事,在这里,有的被记载,有的被淡化,来过,又走了,留下一位迟来的女子在叙述……

(二)燕岭大道

这是一个落叶的季节,却没有感伤。

带着一份读者淡然的心,我无数次穿行在这条古道上,却又以一种过客的姿态,悟空,悟性,悟道。

落叶本带不走任一个行人的足迹,却能带走了几度春秋的记忆。历经岁月的蹉跎,最初焕然一新的大道成了如今颇具历史的古道,它不仅记载着初建者的劳苦心血,更记载着一所人文色彩浓厚的师院的成长岁月。

如今,大道似古道而非古道,奋力成长的岁月里难免不了斑驳沧桑的痕迹,却更加显露成熟稳重的大气和金碧辉煌的真身。多少年以来,无数个有出息的湛师人为自己母校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一首首值得每一位湛师学子骄傲的赞歌。

初来乍到时,我本悠然自得地走在燕岭大道上,那天,一只可爱的鸟儿问我说,你今天努力了吗?我沉默不语。走着走着,我迷惘在了燕岭大道的三岔路口,不知所措。此时,一位热血的前辈给予了我指津。顿悟,大学属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生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泛黄泛黄的落叶铺满了石阶,每一枚落叶都在向我昭示着一种生机。看破俗尘世事,摆脱红尘旧事,带着落叶超然的心,警记着前辈们的忠告,继续向前走,向前走……

(三)流芳亭

流芳亭,亦名分手亭。缘分尽了,便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就是红尘之道。

年轻是人生多么美好的事情!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着一颗热血沸腾的心,在爱恋萌动的季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笑语,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展开……

冲动是年轻多么可怕的事情!随波逐流的盲目冲动,恋爱了,分手了。随便的感情终究是随便的结果。但还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依旧换不来完美的大结局,这应该是有缘无分。

破旧的流芳亭,留下了太多关于红尘的故事。每一次经过流芳亭,总免不了有一种伤感。初冬乍到,流芳亭外的树枝早已光秃秃,微微凛烈的寒风无处可钻,便钻进了一对对失恋者的心,反倒衬托了一派落叶萧瑟而人心凄凉的景象。

流芳亭旁有两个去处,一来一去。从前,顺着一路走来,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国度里,打捞消逝的爱情故事,捡拾古人的爱情旧迹,体会前人的爱情滋味,如今面对虽已逝去的红尘,我们更应该庆幸自己已经真正走了一回。在红尘转弯的站点,歇息,冷静,沉思,顿悟红尘之道。

从呱呱坠地到奄奄一息,红尘道路亦匆匆,没有一个春秋可以省略,没有一段路程可以重头再来,错过的就错过了,未错过的就好好把握,拥有的就好好珍惜。人生如戏,红尘亦如戏,每个人都是这部戏的主角,剧情精彩与否只属于自己。

流芳亭,这个红尘转弯的站点,留下了许多失恋者的哀叹与过客看风景的足迹。我走了进去,又了走出来,携带着故事去看风景,多了一层思考与内蕴,而思想也在我的和你的故事得以升华,悟出:且行且珍惜。

(四)风韵椰林

是为了乘凉才走进椰林的,日子在炎夏的到来变得逐渐难熬。赤脚走在如同鹅卵石道上的一瞬间,我回首了自己刚来时的羞涩稚嫩面容,似乎此时的自己已非昨日的自己。在浮尘逐世之间,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多了一份淡远超脱,却少了一份激情四射,少了一份奋发图强。

从前走进椰林是为了寻找一处宁静之地来读书,如今走进椰林只是为了避开酷暑的夏日以乘凉。不知道这该是,一种看破世俗纷扰的超然?还是一种激情褪却之后的后进?

朗朗书声穿透雷阳教学楼的“铜墙铁壁”缓缓而来,犹如美妙的旋律,在风韵椰林里荡气回肠,久久未停息……

晨曦,初升的阳光穿过椰林大大小小的缝隙投射在我的脸上,真舒服!缥缈的烟雾载着昨日闲情逸致远去,无影亦无痕。学子们享受了一番初晨阳光沐浴后,又开始紧张的步伐……

在匆忙间,一个带着莲子心的灵魂以遗世独立的姿态,在某个角落里看尽繁华盛开,又看破人情冷暖。手拾一卷经书,一支笔头,一堆白纸,试想悟透椰林古往今来所有的故事和灵魂。

在不经意间,我又成了一个读风景的凡尘女子……

(五)立德园

从前并不知道有立德园这样一块地方。或许曾经无数次经过那里,只是匆匆而过,来不及熟悉和了解它却又要别离了,这是一位大四学长说的话。

“立德园”之所以名为立德园,便是因为想借此以感化和教育万千学子需领悟做人之德,育人之德,处事之德。立德园内有三棵置三角形状种植的和顺树,树尖纷纷朝天向外,寓意着底蕴浓厚的湛师文化会源远流长,和和顺顺,同时对外交流蒸蒸日上,吸取并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取长补短之效,象征着希望与和谐。

在苍匆岁月里,很多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我们都来不及熟悉却要分离,貌似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然而,我并没有离开这里,从不熟悉立德园到开始熟悉,意外地领悟到:每天我似乎总是在行走,虽没有长途跋涉,没有翻山越岭,没有惊渡暗礁,但我总是在积累着力量。我有预感,有一处地方,等待着我的能量一触即发,等待着我的抵达。就像发现立德园一样,在一个际遇的时刻,我到达了这里并收获了我想得到的东西。比物质更深刻,比美色更动人,那就是思想和灵魂。

春天里的立德园,绿草如茵,和顺树也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晨光倾泻在每一个看风景的人的身上,逶迤地流淌。那柔和的光芒,温暖着每一颗走在人生旅途上身心疲惫的心灵,照亮了寻梦者的眼睛,再洒落在我身上时,我尽情地吮吸着新鲜的氧气,鼓足干劲儿又开始了一个逐梦人的生活……

散文风骨今何在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散文,就是随意而为的文字。写人写景抒情叙事,短小而灵活。

散文,可以写得很细腻,很唯美;也可以很豪放,很沉郁。

写散文的人很多,因为短小灵活。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时的心境,一点点感悟,皆可成文字。在写散文的人中,女性居多,而女性天生细腻温婉,因而时下散文的创造逐渐呈现出一种“婉约”的态势。满眼的风花雪月,一片低吟浅唱。在这里,我无意怪罪女性作者,男性作者在晓风残月里把酒临风,不知今夕是何夕的也不在少数。

人们喜欢美的东西,包括文字。所以,有人把散文称之为“美文”。但“美文”的含义应是十分丰富的,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即:“婉约之美”与“豪放之美”。就像那唐诗宋词。但问题是放眼各大文学网站,以及有限的散文刊物,散文已是“婉约”太甚,甚至于到了泛滥的程度。

写景也好,抒情也罢。我们不怕文字写得精致,写得唯美,只怕写到了为了追求文字的华丽而失去了文章的精神,没有了文字的风骨。

有些文字为情而文,到了无文不情的地步。而这情则过于虚假,过于矫揉造作,给人的感觉是在那里无病呻吟。有的文字为了追求表面的华丽优美,堆砌辞藻,满篇的华辞丽句。结果是忽略了散文最本质的东西,朦朦胧胧不知所云。这样的文字乍一看似乎很美,有精雕细刻的词句,有缠绵悱恻的抒情,可是读者往往很难读懂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想抒发的是什么。原因是这样的文字只注重了文字的雕琢,只注重了语句的美感,忽视了文字的表情达意,忽视了文字的通顺和流畅,忽视了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像一幅漫画所描绘的那样,把一个美女的五官都精雕细刻,完美无缺。可是每一个器官都错放了地方,结果是不伦不类,损害了整体效果。如果我们不注重文字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把最真诚的情感呈现给读者,只在那些华丽的词句上下功夫,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看起来很美,却是不健康。

有些散文,太注重自我,很少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往往从自我入手,叙写一些个人的小情调,一颦眉,一回眸;描写眼前的一花一草,一蝶飞,一虫鸣。却又无力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境界。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梦魇般地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因而导致了文字偏软,视野过窄,过于晦涩,陷入了低级趣味。即便是文字的技术层面无可挑剔,那么散文的立意,散文的品位也难称佳作。

现在有很多的散文网站,包括一些着名的散文网站却比较青睐这一类文字。不知是网站的定位使然,还是网站偏爱这类文字的编辑居多。而那些文字质朴,却有真挚情感、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章却往往被忽视,看不上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形散而神不散”应该是人们比较普遍认可的说法。所谓“神”应该是一篇散文的灵魂。一篇优秀的文字有了灵魂还不够,还应该有“风骨”。唯有如此,文字才会像一座大山那样巍然屹立;才会像一朵花那样卓尔不群。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字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风骨》里说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在他看来,一篇文字的言辞和文气就是“风骨”。我们不反对华美的语言,但如果我们只注重言辞的雕琢,而忽视了文气,那么,我们是不是误入歧途了?

其实,我们中国历代的散文从来是不缺少风骨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到着名的“建安风骨”,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清的散文。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

墨子很早就提出了“三表法”。即:观察事物和写文章要有历史上的事实作根据;要有广大人民的生活经验作根据;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文章大多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而以逻辑严密着称。如他的《非攻》,《公输》等。

如果从“风骨”上看,孟子的散文应是最具“风骨”的了。他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如此胸襟和刚烈的性格,表现在他的散文上,就形成了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的风格。也体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如我们熟知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就构思独特笔锋辛辣;再如《鱼,我所欲也》就骨力十足,气势磅礴,淋漓痛快。我们读他的散文,不娇柔,不造作,不粉饰,不雕琢。总会有言辞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文气贯通,酣畅淋漓的感觉。

庄子的散文是诸子散文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的一位。超现实,纯想象的文学创作,决定了他的语言瑰丽,想象奇特的风格。在其文字中,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但他文字的整体风格仍然是雄浑豪放,汪洋恣肆,风骨犹存。李白曾称赞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逍遥游》就是他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其风骨遒劲的文字,悲凉沉郁的风格,发奋激昂的格调,成就了“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一词也成为文章很重要的审美标准。

到了唐宋明清,文学家们很好地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保持了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注重文字的社会意义,关注国家和社会,即便是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常常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被文字里所蕴含的那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所陶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无不是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作品。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虽然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苍郁顿挫之美。

也许炉火纯青的文字就是返璞归真吧。就如《道德经》里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些武林高手不是也经常说,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吗?散文也是如此,不必在表面的文字上花费力气去雕琢,去粉饰;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唯美和“非主流”;也不必为赋新诗强说愁。自自然然地写,真真诚诚地去抒发。什么时候你的文字返璞归真了,你的文字就离“炉火纯青”不远了。

我们大多是一些普通的人,写散文纯属爱好,或者为了娱乐。当然不能把我们的文字提到“文章误国”或者“文字可以兴邦”的高度。但文字是给人看的,或多或少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的。写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潮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应该不是小事情。

散文的写作,既有个人的风格,也有个人的喜好。写什么样的文字,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鉴于时下散文现状,撰写此文,纯属一家之言,期待方家斧正。

新乡市红旗区北街小学五年级:尛念---詹祉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