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发黄的老照片1200字

未曾发黄的老照片

1200字 初三 散文

数数历历在目的百卷胶卷,再看成堆成册的相片,然后打开电脑再观赏几千张数码相片,你不用奇怪,那是一个爱拍照的男人的收藏,他喜欢记录生活,自从认识到相机的可贵之处以后,就把它当作是生活的可信赖的保存者。有人问起技术如何,只能说会拍照,能调焦、调速、开光圈,其他的就是喜好取景和搞试验了,但从没有对相机技术作过研究,也并不想研究,因而爱好很单纯。

这回又一次心血来潮,看着数以千计的扫描照片,又心生遗憾,想着胶片中有一些洗出来的照片早已送人,未曾扫描入盘,想再去洗出来扫进去,以弥补自己记忆的缺漏。于是,胶卷倾囊而出,堆了老大一堆,想想无从着手,便从题名开始筛选,遇到年久的、可能遗漏的再作细看。

胶卷虽然是反色的,但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是清晰可辨。“一九九五年夏”,初学摄影,自己琢磨着拍的黑白照,人家已经不会给你洗了,而且又贵,也没什么内容,虽然想着弄点什么艺术出来,也远没有现在的来得生动。只看到那时的人和物看上去都比较纯朴一点,或者叫做稚气也可。彩色成为主流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所以,除了那练习的几卷黑白之外,其余全都用色彩来“说话”了。自己的故事当然自己最清楚,年纪是最明显的印记。不论照片有多苍老,照片上的人却总是那么年轻,这便是它保存时光的奥秘。十多年的光阴在当时看来是遥远的未来,在现在看来却是遥远的从前,而从现在往将来看去却又变得短暂而近在眼前了,大概人只有过了一定的年岁,才会相信时间其实过得太快。当你越是不希望它老的时候,越是不希望它过去的时候,它却过得越快,就像人到中年时的感受,哪怕是过了三十也都会有这种心情了。所以,当看到眼前十多年的样子时,不免感慨,茫然不知自己何为,也无从看出自己的存在改变了什么,只仿佛觉得岁月在悄悄变人的模样,从眼神到精神,从脸部到身体。更让人想起故事来的是那一个个定格了的动作和事件,回忆会告诉他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和谁一起、心情如何、结果如何,甚至到现在的影响如何。还记得在雪地上两人自拍的情景,还记得在山上为别人留影的样子,还想起死去的人生前的音容笑貌,步履身姿,还浮现相亲相爱的亲人朋友之间的欢声笑语、你来我往,依旧看到“成熟”了的人曾有的英俊洒脱、年迈的人曾有的活泼开朗和谈笑风生。老照片里的故事最耐看,就像一本厚重的书,读也读不完,又像一本有情节有想像的图画书,看也看不厌。平常里的事,哪怕是一次吃饭,被记录下来时也变得如此生动而美丽,那个时候始终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点,那个地点果真只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是偶尔与巧合,也是生命的必然与现实。

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爱记录的男人有这样一种病,不知道生命哪天结束时全然不会去欣赏曾有的激动和精彩,也不知道在生命进行的日子里用享受的感觉去忘掉每一天,他只待老实地记录下曾有的约定、曾有的幸福和回忆。

老照片并没有老,也不会老,老的只是回忆,但回忆又是那么新鲜而灵动;照片没有老,老了的是外壳,没老的内涵,是故事,是青春。如果青春是值得珍藏的,那么老照片就该是最可珍贵的人的生命之源。有人拍写真,拍记录,拍明星照,无非是让自己年轻的光华不要因此断送,埋没到岁月的河流里再也找不到。因为在这些老照片里,他们永远是那个年龄。

他剪下未曾保留扫描照片的底片,也剪下藏在心中的故事和一份真挚的情感,他希望它们能更快更好地承载着岁月的轮回。

(时

旋律的跳跃

1000字 初三 散文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正是音乐有如此大的力量,他才创作出雄伟的《黄河大合唱》,音乐是神圣的,是纯洁的。从古至今,多少杰出的音乐家爱音乐胜过爱自己,聆听音乐,如同与一个人进行心灵交谈,正如马克思所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莫扎特,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只活了35岁的他留给世人的有无数的震撼和感动,个人的遭遇没有使他停下追寻音乐的脚步,他创作的乐曲里包含着他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有他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生命重病时,他踏在了重病之上,写下了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他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聆听他的音乐,如见其人,清脆而又悠远,庄严而又叛逆,可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对音乐的炽爱,还有他对人生的追求。

18世纪末,一位顶尖的音乐家在德国诞生了,他被人们称为“乐圣”他是世界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我们一直都在听说着他,一位顽强拼搏的音乐家——贝多芬,26岁前,他的《命运》交响曲,正如他对音乐的追求一样,雄浑有力,在这一曲的开头,他用强劲的乐音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波澜起伏的间奏和渐强的高潮作为流水般的行程,渐弱的小提琴和柔软的旋律沉淀了尾声,之后,他创作了《田园交响曲》和多首奏鸣曲,26岁那年,他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他知道,这是耳聋的前兆,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神圣的《月光》,他把《月光》送给了他的最爱——朱列塔。圭恰迪尔,但很不辛的是朱列塔。圭恰迪尔根本不理解他的心,不久后便于另一个人结婚了,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绝望,甚至他还写下过遗书,但又一首震撼人心的交响曲产生了,代表着他的决心,承载着他无数痛苦与折磨的《英雄》交响曲,到了45岁那年,他完全听不到了,再也听不到清脆的钢琴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他用钢琴的震动来感受跳跃的音符,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巅峰时刻——《第九交响曲》,格调完整而又雄浑的一曲,“完结”了他的艺术之梦。听过他的《欢乐颂》和《悲怆奏鸣曲》,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动听的旋律,还有他对社会“和平”的期望以及他与生命抗争的顽强精神,一个伟大的形象在眼前呈现,他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他和他们一样,也是留下不朽创作的音乐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一生都没有离开钢琴,尤其是他的夜曲,聆听他的琴声,一切都只像在童话故事中那么美好,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20岁就参与了战争,把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他就是肖邦。

贝多芬的悲伤,在他雄浑的交响曲中得到了永恒,莫扎特的坎坷,在他清脆的奏鸣曲中化为了坚韧,肖邦的热血,在他悠扬的夜曲中幻成了美妙,聆听音乐,不仅是一首曲子,它的着名是创作者用生命谱成,是来自他们心灵的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