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
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我是什么样
童年,幼儿园。
滢滢,你怎么了?校长轻轻走过来,问道。我这才意识到:我在罚站!
二楼里,炙热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小朋友们都在睡觉,宿舍里传来安详的呼吸声。我呢,正接受着屋外阳光的折磨热啊!汗水滴下来,后背湿了。
我好热。我不耐烦的说。
你不去睡觉,在这里干什么啊?校长用温柔的声音又问。
没什么我被罚站了宿舍里有个人她讲话,我叫她不准说,大家要睡觉,结果老师把我拉出来,还说连下午都不准上课。我一脸无所谓的说,这是常是,虽然是女孩子,可我从四岁进幼儿园起就没哭过,还特别调皮。
孩子,你不该受这样的待遇,我,我跟你老师说了很多遍了,她还是没改。她似乎一脸歉意的说。
真的没有,我不怕校长阿姨你也别怕,我乖乖的!我笑了一笑对校长说。校长怔了一下,她似乎没想到我会说这样的话。一滴眼泪掉到我肩膀上,她哭了,抿着嘴。忽然,她抱住了我:孩子,你才是最可爱的最天真的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给家人教成了学习机器,有一点儿素质都没有,你才是孩子啊说罢,她擦擦眼泪,把我抱进有空调的宿舍,我紧紧依偎在她身上。她进了宿舍后对老师说:每个都是孩子,那么你也要一样的对待,好吗!说完走了。
尖锐的环境,复杂的人事,在人与人之间摩肩擦踵之际,总会历历地留下伤口,流血不止。我总是缩在墙角冷漠的看着一个又一个人被伤口撕裂,倒下,看着很久,很久,尽管我也依旧痛彻心扉。
童年,一年级。课室里。
看见没,李洁滢来了,来了!几个同学在课室里说。我不敢理他们,怕会遭来一顿打。我低头继续默默的走进课室。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披着卷发的女生走来(以下称卷发)。
喂,谁准你经过我的位置的!说的就是你,神经病!卷发走过来,家里那么穷,还来上一小?真是的。她高傲的仰起头,站在我面前。我不理她,继续往前走。喂,傻瓜,你给我过来!她怒气冲冲的说。我转过头,她瞟了我一眼:哈哈哈,红眼病!红眼病!别看她,她会传染我的!她笑着突然走开了。我疑惑地摸摸眼角,没有不舒服啊?
其他同学也过来瞧了瞧,突然一阵爆笑,哦哦,李洁滢得红眼病了,别靠近她!每个同学都跑到教室的另一头,领头的正是校长的宝贝侄女儿卷发。同学们都大笑着,议论着,各种声音不断钻进我耳朵。我害怕的后退,我那时候还不知道红眼病是什么概念,以为眼睛会瞎,以为会死掉我快崩溃了,慢慢从墙角滑落下来。快看快看,她哭了诶!是啊,真笨,这都能被骗!听到这几句,我猛然意识到他们在骗我。没有大哭大闹,也没有喊冤,我擦擦眼泪,在同学们的嬉笑声中走回座位上,坐了下来。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戴着眼镜的老师走进课室,说了声上课。她忽然看见了我眼角泪的痕迹,李洁滢,你给我站起来!班主任厉声叫道,我站了起来。你不知道在这里是不许哭的吗,要哭到外面哭去!我正想跟她解释,还不快点,不然我打到你再哭一场!哭个痛快!她说着就要把我往课室外拉,我快步自己走出课室,老师满意的继续上课。我在外边一边流泪,一边想听多一点儿,不知为什么,心里突然好恨世界。
当你被全世界遗弃的时候,你就只能遗弃全世界。
现在,五年级。新学校课室里。
嗨,李洁滢!几个女同学走过来。嗨!我回了她们最灿烂,也最标准的笑容。有什么事吗?我继续保持着这个笑容。这个女同学们都涨红了脸,我先说我要参加舞蹈小组,可是没过关你能不能帮我跟大队辅导老师说一下,她是负责这个项目的,你跟他说他一定会通融的还有我!我成绩不好,你能不能帮我在学校公布期末的成绩时,把分数改一下?嗯,李洁滢我能不能李洁滢我不耐烦了,轻轻再笑了一下,对不起,我不能。自己好好努力吧,拜!说完去老师那领奖状了。
李洁滢,女,2008年入学,一年级无故转学,五年级当上大队委。
额,真是搞不懂这世界了心一次又一次的破碎,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相似题目
-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一、王老师实话实说。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800字 初三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_1200字潍坊市实验小学郝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春天从哪里来一年四季,春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儿时的我,经常喜欢咬着手指,托着脑袋问妈妈:“春天怎么还不来啊?春天从哪里来啊?”妈妈总是用手点着我的小鼻子和悦地说:“春天啊,说远,你再怎么望,也望不到它;说近……”我迫不及待地问:“在哪里?”妈妈不慌不忙地说:“近嘛,就在你身边。”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现在,又是一年春近时,我约上几个好友去寻找春天。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草地里,我们惊喜地发现了春天。原来,勤劳的春姑娘一觉醒来,赶忙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小草们,小草们呼吸到了春的气息,一个劲而的向上冒,争先恐后的向大地妈妈展示着自己嫩绿的新衣,迎接春的到来。噢,春天是从泥土里钻出来的,要不,小草怎么回如此翠绿?春天是从小河里游出来的,要不,小河怎么会这样的生机勃勃我们又找到了许多春天。这时,我猛然明白了妈妈的话。300字 初三 记叙文
-
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华编著的《教育智慧品读》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师素质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阐述与引领。通读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并引起共鸣的有这样几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在学习,贵在实践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学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智慧学习》有感天,,灰蒙蒙的,铅灰色的云笼在头顶,给人以沉闷,压抑,难以窒息的感觉。在优哉游哉的一霎间,我读到了《智慧学习》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吸取教训和经验,勇往直前,领情一种人生真谛。它告诉了我该怎样学习,我爱《智慧学习》这篇文章。《智慧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讲诉的是“思考领悟彰显人生智慧”,“敢于质疑实践”,“升华人生成就和吸取经验教训”,“领悟人生真谛三方面”进行阐述。为什么有些人在学习上会失败?是因为学习从来就不是刻舟求剑,一成不变的,学习是一种智慧、正真懂得学习的人能将有限的生命拉长,积厚,甚至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姿态超越与历,学习有境界之高低,学习之大境界是智慧的,能自由则取生命中的封面而不为奇所累,在学习之路上懵懵懂懂寻不到正确的方向是,不妨问一问自己,我智慧学习了么?还没读智慧学习这篇文章前,我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没有仔细观看,敢于质疑,现在我知道了反思之后贵学习的人网袜,独到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当然。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是以自我为中性,而家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我要在学习过程过,注重反思,吸取教训与经验,奋斗拼搏,领悟人生真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一言到处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一期的。当然只会学习方式其很多,智慧学习,能在快乐中收获快乐与幸福,领悟一生。好了,就分享到这。反正你别灰心,别丧气,智慧地去学习,破解人生难题,如一道月光破迷惘,陪你到天亮。感谢《智慧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的。四川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政中初三:中学生程秀玲550字 初三 叙事
-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振能小学杨茹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规模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四年级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10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有感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阅读《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这本少儿科普名人名着,它使我学到了许多的科普性小知识。这本书的作者是贾兰坡,他是着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生动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有关人类的起源问题。他非常热衷于科普方面的写作,他曾写过《中国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等等。主要内容是:从“神创论”的蒙昧时代,到发现人类起源的来之不易;从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知道了北京人是较早的人类,到贾兰坡爷爷不懈的努力,对人类的起源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十分不错,非常值得一看!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1.只有努力学习、工作,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收获成功!2.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3.面对每一次失败,都要从中吸取教训,吸取经验,这样才能在下一次取得成功!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会像贾兰坡一样,做一个成功的人!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有感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阅读《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这本少儿科普名人名着,它使我学到了许多的科普性小知识。这本书的作者是贾兰坡,他是着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生动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有关人类的起源问题。他非常热衷于科普方面的写作,他曾写过《中国猿人》、《山顶洞人》和《河套人》等等。主要内容是:从“神创论”的蒙昧时代,到发现人类起源的来之不易;从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知道了北京人是较早的人类,到贾兰坡爷爷不懈的努力,对人类的起源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十分不错,非常值得一看!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1.只有努力学习、工作,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收获成功!2.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3.面对每一次失败,都要从中吸取教训,吸取经验,这样才能在下一次取得成功!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会像贾兰坡一样,做一个成功的人!桂园小学五年级:古炜3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非法智慧》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非法智慧》这本书,让我深受感触,更让我感动。这本书运用了时不时插叙的写作手法,讲了一个幽默善良的梦九中学的一年级男孩陆羽在桑薇巧遇小车祸时,热心地帮助了她,把桑薇带到了医院并鼓励桑薇缝针输血。一年后,桑薇进了这所梦九中学,并寻找了当年帮助过她的陆羽,班主任和二年级的同学都说没这个人。桑薇很不解班主任的严厉和同学的不近人情。桑薇进了学校乐团之后,发现乐团中有个叫梅山的男生长得和当年的陆羽一模一样,却已性情大变。紧接着,周围的同学汪盈、宋毅、小公鸡等也变的神秘古怪起来。校园里笼罩着诡异惊悚的气氛。直到桑薇跟踪了这些神秘的同学们后郭周救了她并向桑薇讲述了当年陆翔凤给陆羽做的小手术,是为了陆羽这个当年的好朋友后,桑薇决定和郭周一起拨开迷雾寻找真相。在这之中,由于他们的数学老师相逢并知道了他就是陆羽的父亲。他们一起连了手,勇敢的打败了高科技阴谋所设置的重重危机,但郭周为了救陆羽这个好朋友和所有被坏蛋控制的人,不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郭周和桑薇都是值得大家怀念的孩子,因为他们勇敢,聪明,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友情,他们的忠诚。为了救陆羽,为了救陆羽的父亲,为了救他们爱的人,为了救所有的人,小小年纪就被卷入了科技的危机。陆翔凤的一段话也让我难忘:“有些东西我们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不应该做,就就像许多年前我们可以制造核武器进行战争;我们可以用水银提炼黄金;我们可以用DDT农药杀虫。可我们最终决定不去用这些终将毁灭人和环境的东西。如今,令令人眼花缭乱的崭新的科学技术潮水般地向我们涌来。如果我们没有人性化的思考,人类终究有一天遇到自己制造出来的天大的灾难!尤其当这种技术掌握在阴谋家和恐怖分子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手中的时候……是啊,科学只是个发现、发明创造或只是个实验。人们不能用科学创造和实验跟人类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平等。科学及高材生不能用科学技术,哪怕是再好的技术来给没病的人们治疗。更不能像书中这样,给梦九中学,一个这么优秀的学校的正义而勇敢的学生们植入什么“七星瓢虫”,还让他们收到坏人的控制之中(不包括陆羽的父亲,他纯属出于好意,但不知助手姜地的阴谋),真是恶人中的恶人!但我也知道,友情与勇敢、善良、热心是最强大的,这些能战胜一切!五年级:桑璐莹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9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读《智慧背囊》有感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我从一本书中悟出了这个道理,那就是《智慧背囊》。这本书编入了数百个道理深刻的小故事,其中《永远的99分》这篇小故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他许多玉雕作品都被作为国宝级礼品。在他琢玉三年的时候,他出师了,他的作品使评委们频频点头,可他只得了99分,评委说,扣掉你1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加油!最终他成为了世界顶尖的大师。读完这篇短文,我深有感触:无论你多么有才华,都不要满足于现状。永远给自己打99分,就像背着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筐,因为装不满,你就会不停地为自己摘采,摘到的果实也会越来越多。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英语考了100分,可我在心里只给自己打了99分,因为我字写得不漂亮,那就代表我没认真写,下次一定要努力加油。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走近《智慧背囊》,它为我开启了智慧的天窗,让我感受到心灵的阳光!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钱从哪里来在,人们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在忙什么呢?多半是忙着挣钱。虽然人们并不都像葛朗台那样对钱有一种特殊的“爱情”,但人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得用钱买,所以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一些人性的丑恶就显现了出来。人们为了钱去犯罪、去出卖自己的灵魂,但往往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他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许会思考:“钱从哪里来?是谁发明了它?为什么要发明?”——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这一问题。钱,学名货币,俗称为钱。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没必要追究它是谁发明的,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它的发明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自给自足,很少发生交易。那时的交易很简单,就是以物换物。但是,这种交易有时会很麻烦。我们想象有一个靠海的村庄叫沃尔德(World),一天村民日耳曼(远古时代一个人的后裔到现在有可能成为一个民族,所以这篇文章中的人名我以民族名来命名)想吃羊肉。他记得他的朋友高卢养了一群羊,于是决定去找他。“高卢,你在家吗?”日耳曼敲了敲高卢家的门。“谁呀?”“是我,日耳曼。”“你有什么事吗?”高卢开了门。“嗯——你能不能给我一只羊?我愿意用我的斧子来和你换。”日耳曼掏出了一把银光闪闪的斧子。“可是——你看,我并不需要斧子呀。”高卢说,“我现在更需要一些草药,你有吗?如果你有,我愿意用羊换。”“没有,”日耳曼摇摇头说,“你要草药干什么?”“我妻子病了,需要一些草药。”“哦,我想斯拉夫那里有一些,你可以去找他。”“好,我这就去找他。”日耳曼与高卢告别,去找其他养羊的人。高卢则径直去了斯拉夫家,他远远地就看到斯拉夫在自家的小院里用一把斧子劈木头。斯拉夫一看见高卢,就对他大喊:“嘿,高卢,你有一把新斧子吗?我可以用草药跟你换——我的斧子太旧了。”“我的斧子比你的还旧呢,不过——”高卢想起了日耳曼的那把银光闪闪的斧子,“日耳曼那里有一把,我去换来。”高卢与斯拉夫告别,去找日耳曼,碰巧半路遇见了他。只见他牵着一只羊,正往回走。高卢很惊讶,问道:“这是谁的羊?”“罗马的,我用斧子和他换的。”显然,日耳曼、高卢和斯拉夫之间的交易是不成功的,类似的事情在沃尔德村经常出现。村长对此很苦恼,但一时也想不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在海边走,看到沙滩上有许多贝壳,突然有了主意:他命人把贝壳都采集回去,平均分给各家各户;这样,日耳曼可以用贝壳换高卢的羊,高卢也可以用贝壳换斯拉夫的草药,斯拉夫自然也可以用贝壳换日耳曼的斧子了。当然这不应该叫“换”,而应该叫“买”。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货币的产生过程与故事里应是基本一样的。货币最初可能就是由贝壳(沿海地区)、牛羊(游牧民族地区)、粮食(农耕文明地区)甚至奴隶来充当,但是,这些货币后来都被金、银、铜等贵金属所取代。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第一,它们太易得,如果人们多生产些“货币”就可以买到其它一切物品,这样人们可能就会只去生产这种一般等价物而不去生产其它物品;第二,这些货币往往不易保存,贝壳易碎,粮食放久了会变质,牛羊、奴隶也会死,这给人们很大不便。由于金银克服了这两个问题,所以到了文明时期全世界使用的货币都由金银来充当了。但金银就没有缺点吗?不,金银作货币的缺点就是不便携带。据说在宋代买一匹布的钱要用一辆马车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显然太不便了。这还不算什么,在战争时期人们为了逃难往往无法带走很多财产,这样,一个富翁可能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但是,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我国在宋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解决了金银货币不易携带的缺点,因此,它在世界钱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时封建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当出现政府巨额财政开支需要时,政府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公信力,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最终造成通货膨胀,从而使纸币丧失了信用,也就变成了废纸。所以,交子使用了没多长时间就被废除了。可见,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纸币是无法流通的。只有在民主社会的到来,钱币才逐渐发展为纸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钱”。由此看来,钱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作用仅仅是一般等价物,别无他用。而有些人却把它当做终身追逐的目标,殊不知世上最宝贵的东西用钱是买不来的,如一刻也不停息的时间、每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温馨的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爱……他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去,最后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岂不是人生的大悲吗?1200字以上 初二 说明文
-
品读——《论语教育智慧》有感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华编著的《<论语>教育智慧品读》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师素质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阐述与引领。通读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并引起共鸣的有这样几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在学习,贵在实践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学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
圣诞老人从哪里来的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每年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基督教传说中的上帝——耶稣诞生的日子,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圣诞老人骑在驯鹿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圣诞老人尼古拉第一种说法身穿厚厚红白大袍的圣诞老公公,其实并不是出生在冰冷的北极圈,而是地中海岸的登雷镇,所以他如果穿着这身打扮出现在老家,肯定是热得直呼受不了。据报道,圣诞老人故事源自圣尼古拉这名宗教人物。他在公元四世纪时担任土耳其登雷镇这个长时艳阳高照的小镇的主教,为人乐善好施,后来人们在他的生平事迹里加进了一些神话故事,最后就就演变成大家今日熟悉的带礼物、笑容满面的圣诞老人。传说,镇上有一户贫困潦倒的人家,没钱替三个女儿置办嫁妆,圣尼古拉知道后,在某个晚上把一袋黄金从窗户丢进了这户人家,隔天他又丢了一袋。但第三天,窗户关了起来,圣尼古拉只好爬上屋顶,从烟囱丢下金袋,结果正好落在女孩入在壁炉里烘干的袜子里面,最后就演变成在圣诞前夕挂袜子、等圣诞老人送上礼物的传统。第二种说法圣诞老人原来的名字叫做尼古拉,在第四世纪的时候,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亲是非常热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长大以后,便把丰富的财产,全部捐送给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圣诞老人是他后来的别号,这个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钱,帮助三个女孩子的故事。据说在尼古拉不远的地方,住着三个美丽的少女,他们分别是二十、十八、十六岁。父亲是一位清寒的学者,经常靠借贷来过日子。有一次,因为没有能力还债,只好狠心把美丽健康的三女儿,卖给债主带到非洲去做女仆人。三个女儿知道了这件事情,便拥抱在一起伤心的痛哭着,家中悲伤的情形,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尼古拉知道了这件事,跑到她们家中,安慰了一番。到了夜里,尼古拉就装了三长袜子的金子,偷偷地挂在三个少女的窗前。他们有了金子,还了父亲的债,三女儿也就脱免了作女仆的命运。第二天正是圣诞节,她们知道是尼古拉作的好事,便请他来一面庆祝一面感谢。以后每到圣诞节,这三个少女就讲这个故事。孩子们听了,非常的羡慕,也希望圣诞老人,来送给他一袜子礼物。后来不知道那一家聪明的父母,开始用圣诞老人的名义,给孩子送了一袜子礼物。结果这个习惯,便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尼古拉后来作了米拉城的主教,因为他小时候也是孤儿,所以特别成了孤儿的保护人。他去世以后,教会册封他为圣人。他的爱护孤儿,及帮助穷人的精神,也因此跟着圣诞节而流传下来。后来世界上有很多善心人士,便效法尼古拉的仁爱精神,捐出大量的物品,用圣诞老人的名义,把爱心带给贫苦的人,带给可怜的老人和孤儿。每年圣诞节到了,圣诞老人总是在世界各地出现,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孤苦的老人,被抛弃的苦儿,带来温暖跟快乐。我们希望世界上生活富裕的朋友,都是圣诞老人,不只是在圣诞、甚至在平时,在能力范围内,把爱的光辉,散播在世界每个角落。美国版本的圣诞老人美国版本的圣诞老人,他的形象和名字来自于荷兰传说,17世纪由移民者带入纽约。1773年早期在美国新闻报纸上出现了“圣诞老人”,这是美国畅销作家华盛顿·欧文第一次作为美国人介绍关于荷兰版本的尼古拉斯(圣诞老人)的信息。据纽约历史记载,欧文用笔名Diedrich在1809年的报纸上,描述了骑在马背上(没有黑匹特的伴随)的尼古拉斯的到来。北半球不同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老人的来源要追溯到上世纪,正如我们所知,他是不同传说和神秘人型的结合体。圣诞老人的前身是土耳其西部港口城市伊兹密尔的主教尼古拉斯,他生活在公元4世纪,是为善良、慷慨、对孩子们非常好的有钱人。东正教尊重尼古拉斯,视其为创造奇迹的人。在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尼古拉斯被称为“圣诞老人”,在英国被称为“圣诞父亲”,被美国的荷兰移民称为后来的“SantaClaus”。孩子们都想知道圣诞老人住在何处,他们何时会收到礼物?答案通常是圣诞老人住在北极,他的作坊生产圣诞礼物。1927年被孩子们称做“Markus叔叔”的儿童节目主持人MarkusRautio第一次透露:圣诞老人生活在拉普兰的Korvatunturi。位于芬兰东部边境地区的Korvatunturi发现了一只类似于野兔的耳朵,事实是圣诞老人的耳朵,它用来聆听孩子们的愿望。斯堪迪纳维亚的传说中讲述了圣诞老人和助手小精灵门的历史。上世纪结束时,北半球不同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汇总成同一版本——白胡子老人为孩子们发放礼物,之后返回芬兰拉普兰的Kornatunturi。1950年开始,圣诞老人快乐地逗留在napapiiri,除了圣诞节还要和孩子们及年轻人进行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定期拜访圣诞老人,1985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天圣诞老人都来办公室倾听孩子们的圣诞祝愿并和他们沟通交流。圣诞老人村是圣诞老人的主要邮局,它接收全世界孩子们发给圣诞老人的信件。五年级:刁世健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写人
-
读《爱的教育》有感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自上了四年级,我独自上放学,不需要家人接送了,奶奶总是告诫我:“走在路上不要去轧闹猛,好人做不得!”我不太明白她的意思:助人为乐不是好品质吗?有一天上网,偶然间看到“老人摔倒扶或不扶,道德和法律谁撞了谁?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使得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似乎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奶奶的叮嘱。上周我在上学途中,看见有一群人围着看什么而堵到了路。我只能在人缝中挤过去,我透过人群的间隙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地上,一脸痛苦的表情,手抚摸着膝盖,嘴里还发出痛苦的呻吟和呼叫:“哦哟,谁帮帮我?”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太不像话了,撞了人就跑了”、“看上去像个学生,开着电瓶车,背着双肩背书包”、“唉,世风日下,不知道现在的老师是怎么教的?”等等,却发现没有一个上去搀扶甚至问候一声老奶奶,任凭她痛苦无奈地坐在地上。我很想上去问候一声,可是突然间网上的信息闪现在我脑海,耳边仿佛也响起了奶奶的话,想想自己还要做值日班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我直接从人群中挤了过去,远离了这“是非之地”。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奶奶时,奶奶夸奖我做得对。可是奶奶又摇摇头说:“唉,作孽啊,老人摔倒了都没人帮,可怜哦!”奶奶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让我无法理解,心里疑惑奶奶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双休日老师布置我们看《爱的教育》一书。当我看到《灾难》一文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老人摔倒的那件事,心里顿觉羞愧。洛佩谛——炮兵大尉的儿子,在他去上学的路上,为了拯救一年级的学生而自己躲闪不及导致自己的脚被车子压伤了。而我看见老人被撞伤却连上去问候一声的勇气都没有。在我国,真的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不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吗?我又上百度,输入“助人为乐的事迹”,电脑上跳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700000个”。随便打开一个网页,那一个个助人为乐的事迹无不让我感动。我明白了,像“彭宇案”、“许云鹤案”也许真实存在,也许真实地让大家寒心过,但社会上更多的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却是比比皆是,我们怎么能因为这样几个负面的事例而抹杀了人性善良的一面呢?奶奶虽然这样叮嘱我,可是她却在为老人的摔倒而感慨担忧,其实她何尝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呢?何尝不是个有爱心的人呢?洛佩谛那义无反顾的行为,让我一下子领悟到“爱的真义”:爱,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真善美的行为。如果这种正能量越聚越多,那么我们未来的社会一定更加美好、和谐!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比起叙利亚,他这么小就帮父母赚钱,而我在家写作业还要个人陪着。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哪怕是我们进步一点点,他们就会高兴的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而我们哪怕是帮他们做点小家务,给他们洗一次脚,泡一杯热茶,下班回来给他们换一双拖鞋……他们就会高兴地到处炫耀,觉得这是回报给他们最好的礼物!读了这篇文章,给我上了宝贵的一堂课,让我真正懂得了“感恩”这两个字的内涵。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争当感恩的新世纪好少年!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暑假里,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由我国大教育家夏丐尊翻译的,故事中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与他的朋友们在生活中经历各种丰富有趣的事情。在几十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三卷中的每月例话——《少年笔耕》。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叙利亚今年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他看到父亲年纪已大,工作忙碌,所以每天半夜起来偷偷帮父亲写封条赚钱,但却遭到了父亲的误会,差点就丢下他不管了。后来父亲发现叙利亚每天半夜起来帮他写封条赚钱的时候,父亲深深的感到了无比的自责与心疼。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因为仅仅比我大一岁的叙利亚,会懂得为父亲分担,而我却每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爸妈不给我吃我就撅嘴生气,想睡就睡,周末睡到自然醒。我就是这样一直被爸爸妈妈宠坏了,娇生惯养。一次周末,爸爸妈妈都要准备到外面应酬吃饭,唯独我一个人还没写完作业,我左右两难,出去还是不出去呢?出去,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能按时完成,第二天去学校肯定会被批评,再说了,我还是大队长,要是被老师批多没面子啊!不出去吧,又不能吃到香甜可口的饭菜,可惜!眼看要到吃饭的时候了,爸爸着急的说:“赶快走,还有一大伙人等着我们呢,迟到不好。”这时,妈妈似乎猜透我的心思,故意对爸爸说:“要不你一个人去吧,反正我肚子很饱,在家陪她做作业好了”。“好吧,那你们等下自己吃点东西,我先走了”!说完,爸爸就转身走了。我暗暗从心底感谢妈妈,她愿意舍出这一顿饭,一起陪我在家做作业,我是多么的幸福啊!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之后,让我知道了这本书里所讲的爱的故事包含的方面很多,有热爱学习的,有乐于助人的,有姐弟之间的爱,有尊敬师长的,还有对祖国那份深深的爱。使人读后,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完《爱的教育》,我目睹了作者安利柯是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去表达爱。我在感动中还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最求。长隆是安利柯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安利柯最敬佩的朋友,它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借给别人,有时干脆把这些东西送给需要他的人;他十分仗义,经常替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他很有责任感,能够主动地帮助老师维持课堂持续。卡隆心地善良,充满正义感而又心胸宽广,所以才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卡隆和安利柯那样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充满爱心,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到处充满爱!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寒假里妈咪给我买了一本好书—《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雅米契斯。我一拿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它,四年级的安利柯写下了他身边发生的许多小故事。故事理,有善良高大的卡隆,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弱小;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学习成绩特别好可从来也不骄傲;有勤奋好学的斯代地,他有着非凡的毅力;有坚强有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一次次受到爸爸的无理暴打却从未失去孝心,最终用优异的成绩换来了爸爸的懊悔。读完整本书,我让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爱,少年对祖国的的爱,还有甘愿牺牲自己的爱……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卡隆和德罗西,我要象卡隆那样帮助别人,象德罗西一样好好学习。读《爱的教育》有感600字今年暑假,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深有感触,也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做人的道理。《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小火车》,它写了普雷科西非常喜爱恩里科的小火车,恩里科看见了,就毫不犹豫地将小火车送给了普雷科西,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的娃娃多得数不清,一大箱满满的。小伙伴到家来我都不忘拿出来炫耀一番。有一次,我买了一只胖乎乎的小熊猫娃娃,黑白分明的脑袋,大大的眼睛,脖子上还围着红色的围巾,让人看着就喜欢,真是娃娃中的极品。娃娃刚买来不久,邻居小妹妹到我家来玩,我手里抱着新娃娃,小妹妹的目光立刻就射在了新娃娃上,我在客厅里昂首阔步地走来走去,小妹妹的眼睛跟着滴溜溜地转。看她这个样子,我把小熊猫放在她手上,她立马抱起来,眼神从不离开娃娃一秒,我心想:她也与我一样,对这个娃娃一见钟情呀!过了一会儿,小妹妹说:“你这个洋娃娃,可不可以送给我啊?”我立刻说:“这可不行,你想要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小兔子,小猫呢!”小妹妹说:“不,不!我就想要这个!”我一把夺回了娃娃,说:“不!这是我新买的,你其它的娃娃没看中,偏看中这个,你自己买吧!我可不会给你。”爸爸过来了,说“你把小熊猫送给她吧!我们以后还可以买!”小妹妹说:“你们家有一大箱娃娃,就送我这个吧!”我转身跑进房间,“砰”地关了门,房间外传来小妹妹的哭声。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读了《小火车》后,回想起这件事来,真的很后悔,为了一件玩具结果闹得大家都不开心。现在我觉得,拥有玩具是一种快乐,但这快乐维持不了几天,小熊猫现在也堆在玩具箱里了;付出是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更持久,因为你的付出会凝结成小伙伴间的友谊。就象恩里科,他的大方、无私,关爱同学,拥有了同学们最珍贵的友谊,那是更高层次的快乐。1200字以上 六年级
-
读《爱的教育》有感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暑假终于如愿以偿了.《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