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江畔的思念1200字以上

浣纱江畔的思念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美丽的浣纱江傍依着苎萝山缓缓流过诸暨城,在流经西施滩的江畔时,诸暨人在江边塑起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浣纱女铜雕,她寄托承载着今人对那位曾为浣纱女名叫西施姑娘的浓浓思念之情。

西施,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诸暨乃越国都城(后迁会稽)。在浣纱女群雕的江对岸,苎萝山下,就是西施故里景区,它是为纪念这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绝代佳人而建。景区以古越历史为背景,以西施文化为主题,由西施殿、浣纱石、苎萝山、浣江、西施滩、金鸡山、鸬鹚湾和范蠡岩、陶朱山等景点组成。

西施,姓施,名夷光,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战败,越王勾践释归回越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在大臣文种、范蠡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同时献大量珍宝、美女于吴王。西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约在公元前490年,几经寻觅,范蠡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越王勾践索得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西施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对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鸟虫篆书写的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称颂西施在兴越灭吴中的功绩。西施的一生,蕴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间有关西施的传说,都是那样美好和神奇,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西施为越国的复兴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后世歌颂纪念西施的真谛所在。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西施殿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详考。最早见于唐开成年间,著名诗人李商隐有“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诗句,照此推算也有1160多年的历史。此后,历代虽有过“茂草荒台,苎萝枕冷闲愁”的情况,但祠庙屡毁屡建,绵延不断,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曾达到相当规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飞机频炸诸暨城,西施殿祠亦未能幸免。

而今的西施殿景区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并于近年扩建,由西施殿、浣纱石、古越台、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整个西施殿景区,曲径回廊,亭榭相间,池水环绕,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迹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却又胜于一般的园林设计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苎萝山上,景点高低错落所形成的立体感,显现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游人在山水亭阁、参天古木间品味古越文化。西施殿正是赖于这一民族文化的基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质朴纯洁,真实可信的西施。

跨过古朴凝重的三扇朱漆大门,进入殿区,右侧便是西施殿。西施殿依山而建,是一重檐歇山型仿古建筑。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出于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之手。殿前以拱桥为主轴线,配以水池和东西侧厢。据称,殿区所用的一万多件建筑构件,都征集于民间明、清时期的木雕、石雕原件,工艺水平高超,组合巧妙合理,布局错落有致,基调典雅古朴,可谓匠心独具,使整个建筑,成了明清两代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加重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底蕴。殿中的西施塑像,凝坐于台座之上,风姿绰约,后妃装束,但又不失越女村姑的风采,同古典风格的建筑十分协调。塑像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诸暨籍教授傅维安创作。西施殿前两侧,各植一棵合欢树,又称“夜闭楸”,是日本专访西施故里代表团带来的,1990年9月栽种于此。旁有仿刻的日本蚶满寺西施碑。一边是刻有“象泻雨,淋打合欢树上花,楚楚赛西施”句石碑,据说是三百多年前,日本圣松尾芭蕉先生的手迹,足见西施美名早已远播异域。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古越台”三字,是上海书法家韩天衡所书。进入其内,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古越台前是红粉池,“红粉”即红粉佳人,与西施相联系。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

经古越台,过苎萝山山门,循游道右转,便来到西施碑廊。缓步登高,见廊右侧壁上,展示着有关西施事迹的图片和三十多块诗文、绘画碑刻。有历代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歌咏西施的诗,有历代画家所绘的西施像。诗文由当代书法家书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施由越入吴、身赴国难的生平。从画像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

碑廊南面是苎萝山的最高点,上建一亭,名“苎萝亭”。亭为八角三重檐造型,内置三层,我们沿着狭窄的木梯逐级登临,至顶层远眺浏览,一湾秀水环拥着美丽的诸暨城,向南极目翠绿的勾乘山,真是一个观赏美景的好地方。从苎萝亭沿石阶而下,就来到西施长廊。只见长廊门楼上有一块“天下第一美人”的长匾,字辑于毛泽东手迹,是因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为西施长廊点睛增色。长廊内陈列着西施从出生到去吴国的蜡像群组。蜡像似真人大小,形象逼真生动,有西施出世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的画面,范蠡西施相遇的情景,以及西施、郑旦由越入吴所发生的离乡别亲、土城学技、德清赠花、嘉兴尝李、思乡抚琴等场景,集中反映了西施的生平和有关传说。

夷光阁,建于西施长廊东面,是一座糅以牌坊和楼阁造型的建筑,基部有正方形须弥座台基,周围石栏,台座正中,立有十六根石柱,分左右两组,承抬整座阁楼,阁顶用传统重檐造型,中置牌坊连接,整座楼阁,犹如浮在空中,气势十分宏伟。因西施名夷光,故称夷光阁。牌坊正中“夷光阁”三字,是辑书圣王羲之书法制作,笔势飘逸洒脱,神彩飞扬。

从夷光阁顺石阶而下,向右便是西施短廊。这里的图文解说了吴国灭亡后西施归宿的种种说法。关于西施的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传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施在越灭吴后,随范蠡,乘扁舟,游五湖,隐逸民间。而西施短廊在分析了各种说法后,根据历史的多方考证,认为最有依据的一种归宿,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活活淹死了。

真实的历史,有时往往是那么的无情和让人心生凉意,人们宁愿相信西施与范蠡的那些美好传说与温情,因为它可予以人们一种穿透心灵的慰藉,去感受那千年的沧桑与柔情。

古苎萝村,荷花池中荷花映日,水叶皆碧。相传西施生活的年代,湖泽中遍生荷花,当时人们已把荷藕作为菜蔬食用,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西施在民间传说中,被封为六月荷花神。池中的荷花,是从杭州西湖引种,示意西施与荷花、西湖的联系。在荷花池东南角有一座两层楼建筑,两侧马头山墙,粉壁黛瓦,清丽错落,为典型的江南民居造型。门楣上方有一匾额,上书“西施资料陈列室”,是当代书法名家沈鹏手迹。

站在西施故里的高处眺望,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皆在眼前。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了江边的浣纱石了,相传当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纱的,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书的“浣纱”二字却依然在目。无论是已经随着时光褪色的旧时宅院,还是亘古不变的流水草木,都可以从中窥见江南古老的灵魂,这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记忆。千百年来,浣纱江水流淌不息,仿佛在追忆从这里乘船而去的那位叫西施的浣纱姑娘,江水流淌千年,思念还要流淌千年!

洗脚垫

2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洗 脚 垫

秦屿中心小学四年3班

陈逸舟

今天周末,我们全家“总动员”——卫生大扫除。我和爸爸、妈妈三人抽签分配任务,我分到的任务是洗脚垫。

我们家的脚垫是一块一米见方的红色脚垫,由于好久没洗,上面落满了灰尘和脏物,黑乎乎的。我小心翼翼地把脚垫掀起,拿到屋外,轻轻地抖落上面的灰尘,然后把它平铺在阳台的地板上,用扫把把上面的脏东西扫干净,洒上水,倒上几滴洗洁精,用刷子来回地使劲刷起来,没想到还挺费劲的,我干得满头大汗。一会儿后,当我用水冲洗掉脚垫上的白色泡沫时,呵,脚垫鲜红鲜红的,干净如初。我再把脚垫挂在栏杆上晾晒,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给它消消毒,看着自己大半下午的劳动成果,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