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贵以专
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界又刮起了高中文理是否应该分科的议论热潮。有不少人认为文理不应该分,但我坚信学之道,贵以专。不专则一事无成。
《左传》云:“学贵于专,好学而不腻。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由此可见,“专一”于学习是多么重要。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一方面的学科,则在这一方面往往会取得一定成就。这就培养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然而在高中各科难度整体加深的情况下,如若将精力分散开来,那么,就算一刻不停的学习,也只能做到各科平平,而不能达到样样都好。而这样没有突出特长的人,却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乡下,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就是种玉米丰收的秘诀,就是除了一般地浇水、除虫之外,还要进行人为的两个工作。一是在播种时每个坑中不能只放一粒种子,因为这样不能保证坑中有苗成活。所以需要多多播种。这就好比小学、初中时的我们,各方面的课程都要学习,而且需要争取齐科并进。二是当每个坑中的玉米长到一定的高度时,除了长势最好的那株以外,其余的都要除去,为的是使最强健的那株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养分。而教育系统对于高中时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农民对这个时期的玉米那样,帮助我们摄心一处,专修一面,以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如果高中文理不再采用分科制,那么我认为将会产生三方面的不良效应:
一:会使高中生压力普遍提高。对于文、理某方面很差的同学来说,定然不易在弱势科目上取得一个较为合格的成绩。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在面对老师、家长和大学高高的分数门槛时,很有可能因为一时想不开选择轻生。即使文、理都还不错的同学,也会因为作业过多,知识过难而更加烦闷。也就是说,不分文、理很可能会大大增加高中生的自杀率。
二:会影响到一些同学的天赋,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假设学生甲对理科存在极大天赋和兴趣,文科成绩却一直不是很好。在高中文理没有分科的情况下,甲生的综合成绩根本不值一提。这就使得甲生可能因此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使得社会失去了一个有用之才。如果甲生在高中阶段狠补文科,那么分在理科上面的精力必然减少。如果甲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考上了大学,并选修他以前擅长的方面,那么这方面的才能很有可能因为他在高中期间的疏忽而减少,使得他的大学学习生涯更加艰辛。更何况甲生在高中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文科时,心情定然不好,更不用提及兴趣了。而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难道不是痛苦的吗?
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系统的稳定。目前,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已开始推广,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依据文理分科来设计的,而若马上取消文理分科,课程改革又一下跟不上,将会导致高中教学一片混乱。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改就灵。有时因考虑不周,而盲目改革,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那么,实行文理分科有什么好处呢?
一:使“兴趣学习”得以广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莎士比亚也曾深有体会的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科目去学习,我们不是更能又快又牢的掌握它吗?
二:能帮助社会培养精英。如果文、理分科,就不会让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跟今后的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知识,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为自己今后专业能带来更大帮助的知识和学科。这样做,难道不是培养精英的不二法门吗?在古代,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才使他的弟子各个有名。我们难道不该吸取古人成功的经验吗?
三:能配合新一轮高中教改。高考不是施行3+X+1模式吗?这只有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次教改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非常具有合理性。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教改实施,何必制造混乱呢?
综合上诉来看,文、理保持分科是具有极大的正确性的。但是仍然有人说,文理分科会普遍降低人民素质。可是毕竟人无完人,大综合的结果往往都是一团糟。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这九门功课中,想要六门出众已然不易,想要九门全部都好,提出文、理合并的人也许现在你自己都不能做到吧?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又有几个能做到呢?而将如此复杂的知识全部加在压力本来就足够大的高中生身上,是件多么不可理喻的事啊!
现在,我们再来参考一下外国的情况。据了解,俄罗斯、日本等国均实行文理分科,而美国的高中却类似于中国的大学,可以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的课,选修自己有兴趣的科目。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中国高中的教育系统不能够一下改变到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设置文科生必须选修一门理科科目,而理科生必须选修一门文科科目。并且选修科目要参加高考。但选修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如果在总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选修科目较好的同学。如果选修科目不及格,那么该生在取得合格成绩前不能成为大学生。这样做既不会过多的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会使学生过于偏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摩尔庄园”
“摩尔庄园,
摩尔庄园……”天天都听见同学们在议论,我想:咦?他们说的那摩尔庄园是什么呀!很好玩吗?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我。于是,我便问同桌什么是摩尔庄园?哦,原来是一个孩子们娱乐、学习、聊天的系统,跟QQ差不多。我知道后也很想申请一个。
今天是星期五,吃过晚饭后,我硬缠着妈妈上网,妈妈就给我规定了时间,我心里十分高兴,立即找开网页,输入同学告诉我的地址,哈哈!出来了,我立即点击注册,申请一个帐号,经过一步一步验证,我终于成功申请了一个米米号,成为摩尔庄园的一份子。
我有些迫不及待了,立刻输入我的米米号,进入摩尔庄园。系统正在一项一项地加载,我的心情异常激动,哇!画面出来,好美呀!有商店、大街、学校、超市,简直和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我左点点,右看看,熟悉了一下环境。我按照要求先到办事处签定合约,得到摩尔庄园赠送给我的一套房子和二千摩尔豆,我又花了一千摩尔豆买了一只小拉姆回“家”。看着我的小屋,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我下定决心,要好好挣“钱”,来装扮我的“家”。
现在,我最想去什么地方呢?来点刺激的游戏吧,刚才好像看见有滑雪节开幕了。我赶紧打开地图,来到西马拉雅山脚下,我立马报名参加冬季滑雪艺术节——滑板比赛,我与对手进行激烈地较量,真是又惊险又刺激啊!我一心想滑快些,开始没有经验,遇到危险来不及跳跃,摔了个嘴啃泥,要不就被北极熊抓住,阻碍我的前进……最后,我赢得奖金90摩尔豆,功劳不小。
时间过得真快,离妈妈规定的时间接近了。我有点依依不舍地离开庄园。我想:摩尔庄园还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我都要去尝试一下的。要想在庄园“生活”,就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挣得更多的摩尔豆,才能满足生活所需。这跟现实生活一样,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摩尔庄园呀,你给我带来了无穷快乐,我爱你!
相关推荐
-
论学之道论学之道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今细细想来,确也是如此。纵观古今,那些文人墨客、圣贤之士,多半是历经百般挫折,半生风雨而不懈努力,坚毅的人。当孔子门徒满室时,谁又知道他多年来废寝忘食的苦读;当华佗名扬天下时,谁又能体会到遍尝百草的危险;当一本道尽沧桑的《红楼梦》在我们面前展开时,谁又能看到曹雪芹十年功夫及那把“剪不断,理还乱”的辛酸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数学子将其做为自己的座右铭,然而真能领会到其中真意的,又有几人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忘我精神,这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我们怎能不钦佩呢?陋室虽陋,但若屋主本着一颗龙虎心态,也如芝兰之室,有着一种奇特的清雅。明初著名文学家宋廉传世的佳作千万篇,可是他幼时那种顽强好学,勤奋求实的态度又怎是一日之功?不是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着耀人的出身,有着显赫的家财,他们都是靠一点一滴的汗水去滋润成功之花的。那么,他们是否天生就有一副聪慧的大脑呢?我想并不是的。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有人说,潘基文是天生的外交家,从小便聪明勤奋,语言天份高,其实不然。潘基文并不是一生下来便能将英、法、日、德语讲得滚瓜烂熟,他也历经了重重的困难和阻碍,甚至每天将所学内容抄十遍,只要是用英语写的文章,他就像发疯了一样背下来……潘基文在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他今日的成就成正比。现在学习不好的学生都在抱怨自己不聪明,仿佛那些取得优异成果的人都是上帝的宠儿,去赏给他们的一个个聪慧的大脑。其实,这种抱怨只不过是一种愚昧的借口罢了。据研究表明:人一生下来其智商的差异不超过2%,而真正的成功是用后天一步一个脚印而洒下的汗水换来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哪里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呢?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捷径,只有拿出你那乘风破浪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就一番鸿鹄之志。能爬上金字塔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鹰和蜗牛相比,悬殊甚大。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鹰那样坚劲的翅膀,那种壮志凌云,一飞冲天的气势,但我愿做一只背负着丑陋沉重外壳的蜗牛,因为它同样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坚韧的精神爬到了金字塔的顶峰!朋友啊,不要让那由空虚组成的包袱压弯了你,从现在开始,向前奋斗!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学贵质疑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人们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边无际,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没有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问才能使我们得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测或怀疑。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地质资料,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世事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展。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创见。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当今,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板,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要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是打开只是大门的金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550字 初二 议论文
-
以和为贵和谐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真心来灌溉,用宽容来施肥,用微笑来孕育,只有这样方能开出美丽的和谐之花。和谐上至社会,下到家庭,只有人人都以和为贵,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更加美好。记得在一个暑假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补习班里补课。下学后,我在我的新自行车旁边发现了一根银白色的针。我立刻感到不妙,再看我的自行车时,车胎已经是扁扁的了。我想都没想,马上报告给了老师。当我去修自行车处领回我的自行车时,那个爷爷告诉我,我的车子的两个轮胎都被扎了,前后加起来一共是七针。唉,现在,我可怜的新自行车已经是伤痕累累了,我万分气恼,我不明白到底是谁和我结下了如此的深仇大恨。经过一番调查后,老师查明了真凶。老师没有当堂指出,只是私底下告诉了我。我也没有再去追究此事,只因我想和她和平共处,不想用恨再来报复恨。这件事情过了好久,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的确,同学之间理应和睦相处,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伤了彼此之间珍贵的友谊。其实不仅仅是我,我相信,每个人在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时也会选择“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渴望的也是和谐。和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镜头一: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名中年男子不小心踩到了另一位男子的脚。没等那位被踩的人说话,这位就说:“真是抱歉,一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脚。”另一位笑了笑,说:“没事儿,这公交车这么拥挤,踩到脚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儿嘛。”两位都淡淡地对视一笑。镜头二:在静谧的小区里,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子蔬菜慢慢地向前走,一位中年人走过来对老奶奶说:“大妈,我来帮您吧。”“不用了,谢谢你啊!”老奶奶说。“我帮一下您吧,顺便也是锻炼身体嘛!”中年人幽默地说道。由此可见,和谐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和谐,寻找和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都以和为贵,我们就会发现,天空依然湛蓝,世界仍旧美好!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800字 初二 议论文
-
以“和”为贵自古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如今也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一个“和”字,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内涵。军事家孙武云:“上下同欲者胜。”思想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和”,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整个世界才会和谐。中国历史长河中,和则兴,不和则败的事例不胜枚举。“将相和”的故事众人皆知。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大将军廉颇不服气,不断挑衅蔺相如,而蔺相如节节退让。他是这样说的:“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便负荆请罪,两人从此和好如初。正是因为二人的团结,才使赵国繁荣富强,这很好地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意义。是啊,“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败!”但在长平之战中,赵王听信廉颇降秦的谣言,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最终导致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这次战役与其说是赵王用人的失败,不如说是赵国君臣不团结的失败。此事从反面很好地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而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誓约:“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正是有了他们的“和”,才有了蜀汉的繁荣。可张飞、关羽也有与部下不和的时候。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最后被其部将取了性命;关羽“善待卒武而骄于士大夫”,导致危急时刻将领对其见死不救。可悲可叹!他们惟有匹夫之勇,却小看了“和”字。这种内部不和而导致的悲剧古今中外屡见不鲜。现在,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失为一种信任他国、与世界各国“求和”的表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其作用和效果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发展一定要以和平为前提;没有和平,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尽管大家都意识到了“和”的重要性,但“不和谐”的音符也是有的,巴以问题、石油问题、环保问题、歪曲二战事实等等,这些都是不安定的因素,有的甚至激化了地区间、民族间的矛盾冲突。点评:例证丰富,选材得当,描述详略得当,较具说服力。适当地运用对比、比较等手法,通过事物相互间的悬殊与差异,有力地佐证文章的中心。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以和为贵从古至今,“和谐”一直是人类倡导的主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更是倡导“以和为贵”。中国有很多“以和为贵”的成语和故事。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以和为贵”便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廉颇负荆请罪,邻里谦让形成“六尺巷”,这些故事,无不证明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以和为贵”的重视和倡导。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什么五十六个民族能够以如此和睦的方式生活着?因为我们知道“以和为贵”。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可也有一句俗话说“当你和你的敌人成了朋友那你就消灭了敌人。”因为“和”,让两极格局瓦解。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一直生活在如此安逸环境里的我,以为这个世界也是和平的。可我不知道,当我嫌弃父亲做的饭难吃时,世界另一个角落,正有人经受战乱之苦,甚至失去生命,这是我才知道的,我不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其实国与国之间更应把“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根本的宗旨,因为他们的决定影响的将是整个国民的命运。但如今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却将战争视为游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决定会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以和为贵”是实现国家发展进步,实现世界和平的精神指引。“和”是和好,是和谐,更是和平。千百年来,人们依然是“和”的追随者。你若问我“以何为贵?”我必回答“以和为贵!”500字 初二
-
以和为贵“天空的和谐,是海水般的湛蓝;森林的和谐,是碧玉般的翠绿;阳光的和谐,是钻石般的耀眼;落日的和谐,是烟花般的最后美丽;而社会的和谐,又是什么呢?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和文明……和谐有很多种,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校、公园、马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美丽的身影。从小坐公交车,爸爸看到老人及抱小孩的人都会给他们让座,不仅如此,爸爸还经常教导我要尊敬老人,帮助有需要的人。有一次,我和爸爸乘公交车,爸爸把座位让给一个抱小孩的叔叔了。正在这时,又上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奶奶。爸爸看了我一眼,示意我站起来给老奶奶让座。我不太愿意,故意把头扭向窗外。爸爸又轻轻推了推我的肩膀,我就只好让座。于是,我站起来,大声说:“老奶奶,到这里来坐吧!”老奶奶蹒跚着走过来,笑着对我说:“谢谢你啊,小姑娘!”我听后,连忙摇摇头,说:“不用,不用谢!”我会心地笑了,因为我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妙,也为社会增添了和谐,增添了美丽。捡起一件垃圾,扶起一位摔倒的小孩或者给一个需要的人让座,这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时只需要多走一步路,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个“请”……就像公益广告所说的,每个人都跨出一下步,那我们的社会就会跨进一大步。只要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550字 五年级 议论文
-
学贵有法察哈尔路小学 六(2)班陈思齐2月3日下午,我去上科学小博士的培训课,今天,讲的是百科。老师在上课之前,为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南大有个教授,他有一个女儿,以前他女儿上小学时,是一星期上6天课,他对他女儿说:“我对你上学提3个要求。第一:一星期6天课,你必须逃学1天,这1天你在家随便干什么都行。第二:每次考试不可以考100分。第三:每天回家后,不可以写作业。就这样,小学、中学、大学过去了,现在,他的女儿是外国一家公司的ceo,年薪高达几百万。 学贵有法。每个人学习都必须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能盲目地学习。刚才所讲的这一则故事事实上反映了学习方法的一点:劳逸结合。学一会儿,再休息一会儿,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长时间的学习,大脑会疲劳,若继续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长时间地学习,眼睛也会受到伤害,视力会慢慢降低,近视的度数会越来越高。那位老师还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地安排预先、复习的时间。他问我们,如果给我们100分钟的时间,我们会如何安排?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用20~40分钟去预习,60~80分钟去复习。老师摇摇头说道:“其实并非如此。经我研究发现,预习70分钟,复习30分钟,使它们形成7:3的形式。很多中考状元、高考状元都是这么做的。 预习、复习,很多人都认为应该花大把大把的精力放在复习上,的确,复习固然重要,但预习同样不可忽略。预习多少,你就多收获多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的学习道路!学习时,要讲究方法,这样,效率才会提高!55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
学贵有恒学贵有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世界上不是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学者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格。他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曾经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加兴奋。”然而有些人,他们不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天学习太单调乏味。还有些人,他们的理想十分远大,但由于没有恒心而未能实现。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贺拉斯》中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理想,说了不少豪言壮语,甚至在梦中也在追求丰功伟绩,可一旦动手实行,就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学习上则是一曝十寒,最后落得年华虚度、一事无成的下场,成为人们的笑柄。事实证明,只有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它就像两军阵前的交锋,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科学知识就像是光辉灿烂、琳琅满目的大宝库,它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吸收其养料。无数事实证明:做学问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刻苦有恒的学习,才能吸取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上、艺术上取得成就。不难理解,如果达?芬奇不从画蛋入手,苦练基本功,日复一日,久而不怠,他会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吗?以前我对“学贵有恒”并没有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经当过败兵,做过俘虏。就拿学习外语来说吧,我想学外语,学好了它,将来就能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使者。初学时,我的心就像是凌空高飞的大雁,但一落实到行动上,就总是忽冷忽热,结果一无所得。失败教训了我,我开始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向困难低头。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我的外语成绩不断上升,我也对“学贵有恒”的道理体会得更加深刻。我深深地认识到:成功的航船只能航行于汗水的海洋,成功者的最大奥秘在于持之以恒。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是从自己的脚下升起的。一个人在事业上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怎么会有“金石可镂”的壮举呢?生活就是这样公正,胜利从来都是属于那些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人的。解析:“学贵有恒”是个不大好写的题目,但作者巧于构思,精于选材,善于论证,长于表达,文章写得有血有肉,颇有动人的力量。作者沿着确立论点、摆出事实、讲清道理、联系实际、推出结论的步骤层层递进地完成了论证任务,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浑然一体。7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学贵有恒“人贵有志,学贵有恒。”中华上下五千年,早已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学习上持之以恒,是读好书的关键。鲁迅曾说:“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鲁迅的文学修养如此出众,不仅因为他懂得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他有恒心,他明白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只要有坚定的信心,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定能有所作为。由此可见,求知并不困难,只要你有恒心,勤耕耘,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从前,匡衡凿壁偷光,凭借着一点微弱的光持之以恒地读书,条件再艰难,也改变不了他读好书的信念;李白之所以成为“诗仙”是有了铁杆磨成针的启发,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与坚持,就能乘风破浪;达?芬奇学画从画蛋开始,看起来相似的蛋他竟能画出一番韵味来,这不光靠天资,更重要的是恒心……但是,有的人认为天天学习缺乏趣味,太单调,也有人目标远大,志向高远,却没有毅力去做,半途而废。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青人,有理想。说了不少豪言壮语,甚至在梦中也在追求丰功伟绩。但一旦要动手实践,就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学习上则一曝十寒,最后落得光阴虚度,一事无成,永远成为人们的笑柄。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过程。荀子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没有恒心,细微的小事也难做完美,然而当今世界,科学的探索,创造与发明,哪一样离得开坚持?事实证明:做学问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刻苦地,有恒地学习,才能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成就的船只能航行于汗水的海洋”,成功者的最大奥秘在于持之以恒地走完从说到做这段距离。马克思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学贵有恒,让我们张开理想的翅膀,风雨无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变的决心飞向成功的彼岸。7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学贵有恒人能持之以恒,天下无事不成。纵观中外历史长河,名人雅士不少。但有哪位不是持有一颗炽热的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没有吧?!所以,是否有恒心,对于一个人在某方面能否取得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整整用了19年时间,完稿不久,就离别人世;明代李时珍,为了改正以往书上的错误记载,跑遍了名山大川,请教无数名人,当地人,还亲口尝试药物,用了整整27年时间才撰写好惊世之作——《本草纲目》,为后人在医学方面提供了参考。作品中,无一字是潦草的。德国诗人歌德,耗掉60多年心血,才写好《浮士德》。直到临终前,这位84岁的老人还伏在桌上写作……由此可见,要有所成就,只有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吗?那么,就请持之以恒吧。都说,背古文很难,其实不然。一篇古文,按一千字算,分10天背,每天只背100字。再将这100字分10次背,每次10字,不到半小时,就能轻易将它背过。再每隔几小时回忆一遍,如此循环几次,一定会牢牢记住。看,不就是那么容易吗?只要你有恒心,将必背古文一一消灭,它还能逞强施威吗?世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里所指的“心”便是“恒心”了。一心理学家统计过,以学钢琴为例。如果想要变成不错的业余钢琴家,至少需要投入三千小时的训练;如果想成为专业的钢琴家,一万个小时是少不了的。也就是说,要成为专业钢琴家,只需每天坚持训练两小时,不到14年就可以了。然而,这需要莫大的决心,毅力,恒心。只要有恒心,能坚持,一切都不难。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愚公移山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愚公子孙三人一年才各运走一担泥土。山之高之大无可形容,但他尚有如此之恒心,还坚决道:“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难道我们连愚公都不如,比愚公还愚?把知识比作那两座大山的泥土,我们的学习就相当于运土。可再把我们的学习态度与之比一比,细心的你发现了什么?知识虽无边无涯,但恒心也可无垠无际,只要有恒心,学习有多难?况且我们都要比愚公聪明!谚语有云: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如果你只是整天沉浸在种种幻想中,那么,成功与你无缘;如果你只有下决心的恒心,而没有坚持的恒心,或者只有三分钟的热度,那么,成功会远远地避开你;如果你半途而废,那么,就在你面前的成功就会弃你而去。你要清楚一点:成功只会降临在永远自强不息,永远持之以恒,向着同一个方向的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我们需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要将这种精神放在学习上,生活中,事业里……学贵有恒,同时,功到自然成!切记!切记!切记!900字 高二 议论文
-
贵门之行贵门之行是多姿多彩的,是惊险而刺激的,更是辛苦而又劳累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有复杂的电子百拼;又刺激的蜡手制作;还有辛苦而又受益非浅的挖番薯、摘花生……棉被大作战到了贵门,老师把我们带进寝室,第一个活动就是让我们把棉絮塞进被套。什么?这可难倒平时一个个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会塞什么棉絮呀。一个个无从着手,急得满头大汗。有的棉絮甩来甩去,有的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我那双平时聪明灵巧的手,在这却一点儿也不起作用。这可急坏了我。看到王老师已经塞好棉絮,看着我们时,我更着急了,心想:哎,谁叫我平时这么娇生惯养呢?在家里,连个被子都懒的叠,何况是塞棉絮这项“巨大的任务”呢。哎,说归说,做还是得做啊。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我抓住棉被套一角,拿起棉絮塞了进去,拿起另一个角,又把棉絮塞了进去,拉好拉链。一看,沉重的棉被变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大娃娃,怎么也不像一条被子,如何能睡呢。算了,将就着点吧,谁叫我在家不干家务呢!挖 番 薯下午,一个工作人员带我们去挖番薯。来到番薯地里,我看到的到处都是种满庄稼的田野,望也望不到边。可是,番薯在哪儿呢?这时,工作人员发话了:“番薯就在这土里,你们用自己的手来挖番薯。”“啊?用手挖番薯,那我的手会疼的。”“不会吧!”……同学传出一阵阵议论声。不过说归说,做归做,同学们最终还是挖了。挖了不一会儿,同学们中就传出了叫声:“哎哟,我的指甲破了!”“哎哟,我的手出血了。”……工作人员看见了,摇摇头说:“哎,这么娇生惯养,以后可怎么得了。”又挖了一会儿,突然,土里有一条软绵绵的虫子蠕蠕爬动着,吓了我一跳,大叫一声“啊!”。这时,王老师过来一看说:“哎,不就是一条蚯蚓吗,吓了我一跳。”哎,看来娇生惯养也是罪啊!我接着挖啊挖。突然我发现一个露出了一半笑脸的番薯娃娃,可爱极了,我急忙用力拔,可是怎么也拔不出来,让我又气又恼,使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力一拔,“喀嚓”,呜,可怜的番薯娃娃被我不小心拔断了,真是可惜极了,我的心像在滴血一样,是啊,好不容易的成果,就被我一手破坏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第二次,我轻松地挖了一个奇特的“连体番薯”。经过两个小时的辛勤劳动,我们满载而归地回了基地。晚上,吃着我们自己的“成果”,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番薯了。魔鬼训练营第二天上午,我们冒着火辣辣的太阳来到了场地,场地四周有许多绿茵茵的参天大树,到处是悦耳的虫鸣鸟叫声,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我看了第一个项目,傻眼了。原来是一个比我还要整整高出两个头的“深渊”,使我大吃一惊。一看教官,他的小胡子有趣极了,一撇一撇,形成了一个八字形,滑稽得让人哈哈大笑。他板着脸,不带任何神情地说:“训练分为八个组,每组四个人,这次训练主要考验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接下来先进行第一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从深坑里跳下去,再爬上来。”什么,这对我这个从小体弱多病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开始了,同我一组的钱宇伶、张烨萧、王臻逸已经跳了下去平安无事。论到我了,我的心就更是蹦到了嗓子眼。这时的我犹如在弦上的箭,不得不发。我双目一闭,跳了下去。太好了,安全落地。正在我落地的一瞬间,钱宇伶、张烨萧知道我的攀登能力不强,于是迅速地把我抱了上去。紧接着,钱宇伶、张烨萧、王臻逸也爬了上来。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团结,终于过了第一关。接下来的吹气球、走翘板、爬网绳,经过我们四个人团结合作,也终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篝火晚会一来到贵门,就对篝火晚会盼望以久。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打扮的花枝招展,想在篝火晚会大显身手。到了晚上,篝火晚会开始了。到处亮起了耀眼的荧光棒,照得整个舞台如同白昼。节目各种各样,有幽默搞笑的小品;有变幻莫测的魔术;还有唱歌跳舞……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咱们班蒋文宇精彩的空竹表演。一开始,就来了个“捞月”,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表演前,蒋文宇还忐忑不安地担心表演会失败,说:“我才刚刚学,不一定百分之一百会成功啊,怎么办呢。”没想到,上了舞台,表演这么出色。接着,精彩的表演变幻莫测,吸住了大家的眼球,使我们陶醉其中。表演结束了,掌声滚滚而来。我真羡慕蒋文宇有这么一样技艺。感想这次贵门之行,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经过挖番薯等等活动让我明白了从前我那种不爱惜粮食的习惯是极为不好的。我们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还有许多人没有脱离贫困。贵门之行,让我吃了许多苦,但我认为是值得的,这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帮助。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以虚心善改为贵清代学者吴曾祺说:“古人作文,总以虚心善改为贵。”左思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贾岛“二句三年得”;袁枚“一诗千改心始安”,诚“虚心善改”者也。虚心才能善改。我等愚庸之辈,写出几句东西,便洋洋自得,缺乏虚心,“善改”却无从谈起。对待别人文章,如果没有谦虚之心,轻易修改,势必不能“善改”,吃力不讨好。此类无聊之记忆不少,略举数端,以当笑谈。一自己作文可以反复修改,可以推倒重来,优良中可劣,文责自负。1944年秋,在台州师范读书,国文教师陆文勋先生出了个作文题目《迎秋》。我想,秋,有什么好迎呢?秋天稻谷登场,这是田连阡陌的富人所热情欢迎的。我们山区农民大都没有多少田地,或者只种一点荒山荒地,山地长杂粮,不长稻谷。所以,秋收时常听见农民悲叹说:“放下稻便没有饭吃!”他们哪里有迎秋的心情啊!青黄不接之时,“六月荒,南瓜蒲菜天萝汤!”秋天来了,玉米蕃薯可以果腹,比夏天好多了,农民应该也有一点迎秋之意,可是,不见得兴高采烈!秋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寒冬。我照此想法写了作文交给先生。作文簿发回,打开一看,作文后面批语是“狗屁不通,重做一篇!”于是,我挖空心思,重做《迎秋》的作文,大意是:秋日,天高气爽,月白风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许多准备秋日游山玩水的文人墨客,早就从心里欢迎秋的到来。秋日,是农夫们长年辛勤劳动获得报偿的季节,满田野是金黄的稻穗,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打稻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担担用布袋或箩筐满装的稻谷,连接不断地从田间挑回村里的各个晒谷场上,农夫农妇满脸堆笑,心里翻腾起老天不负有心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快乐。秋日,农家养的鸡鸭,天天被赶进鸡笼送到田里啄吃那割稻时散落在田板上的谷粒,享受到唯秋日独有的饱餐,每只鸡雏鼓起滚圆的嗉囊,感谢秋的赐与;小孩子们从玉米地里砍来玉米杆当枪棒在晒谷场上习武跳舞,表现了对秋日的无比喜爱。秋日,“清风卷地收残暑”,所有的人对夏去秋来的大自然的和蔼、慈祥、淡雅、多恣多态,感到精神舒爽,满身畅快。谁能发问一句:“你欢迎秋吗?”所有的人会异口同声回答:“我们欢迎秋的来临,更盼望秋能停住脚步,长期留在我们身边,不要离开!”陆先生看了我重做的作文,批语道:“确有文学天才,与前文相较,谁信系一人为之……”。我得到教训:学生作文要理解先生命题的用意,即后来所谓“主题先行”,千万不能离题千里,如果违反先生或命题人的用意,“狗屁不通”,叫你“重做一篇”,还算“给出路”,要是“重做”的机会也不给,便只有不及格或打零分的份了。应该说“重做”,必经过一番“善改”的努力,比原作自然要好一些。可是先生认定“狗屁不通”的作文,也不一定是“狗屁不通”。二人皆有自尊之心,别人的文章休去指摘,尤其修改不得。1995年下半年某日,壶镇镇政府朱某同志驾临寒舍,出示一副对联,说是壶镇新建一座牌坊上用,叫我书写。对联作者是壶镇某退休干部。联云:一道通三州,进进出出,大胆走你的路;千秋共一史,是是非非,放心让人去说。阅读此联,深感气势不凡,内含丰富,又觉有加工之余地。我太不谦虚,竟提出修改意见,烦朱同志带回,请镇领导研究后再写。过了四五天,朱同志来电话说:对联已经领导研究,同意将“进进出出”改为“来来往往”,其余不改。1996年1月底,收到牌坊对联作者写来3500字的长信,措辞严厉,如雷霆霹雳连轰,令人胆战心惊。第一段文字如下:“与你本不相识,因为壶镇牌坊征联,鄙联入选,而你受托代书,乃闻其名。按说从此彼此应有些情谊。可是,殊不料你老自恃才高,于代书时尽无文人规矩,背后一刀,将鄙联“一道通三州进进出出大胆走你的路;千秋共一史是是非非放心让人去说”中的“进进出出”中伤砍去,篡改为“来来往往”。此招实在厉害,兵不血刃,一箭双雕。一方面显示了自己学问很高,谁都在你足下;另一方面,强奸了我的文章,改变了主题用意,把一首高气度、多含意,回味无穷的好联,尽可能地降低到与你相近的水平。为此,鄙人被你气得吐血住院。不过,你切莫以为自己算计很高,当防背后三尺有神明。明白告诉你,你已触犯了《着作权法》,鄙人将依法提起诉讼,要你在法律面前低头认罪。”信的第三段批判我没有“学问”又扩大打击面批判“你老等”说:“这次壶镇牌坊征联,设有千金重奖,是广告公开向社会发布的,这是创缙云千年之大举,专为施展才学而设的。而你老等一班缙云童生秀才,本是在庙宇亭台上题诗作联的,本是以此见长而显赫缙云的,本是生财之道和拿手好戏,金榜题名是探囊取物,可是就这么区区一隅,却是“草芥”一炬,一片焦土。而你老等一班童生名士,没有一个能名挂榜尾,这是时耶?命耶?还是皇天无眼呢?”“真是天下老鼠皆称老,到处杨梅都姓酸。”(似乎除我而外,还有若干“老”的得罪了他。“老”的都未知有壶镇牌坊征联事,我就不知)。信的第四、五段批评说:““来来往往”一词,只适用于凉亭大道,把壶镇作为凉亭大道,该是多么的荒唐,当行人至牌坊处所时,“进壶镇了”或“出壶镇了”,这对壶镇人或过往人都是适用的,而会有“来壶镇了”和“往壶镇了”这样的说法吗?”“你是以声律平仄来更正鄙联的。我大声告诉你:你是在招摇过市,骗人骗自己的。你指本联“说”为仄声,你有什么根据?这不是天方夜谈胡编八说吗?明明不懂声律,以为别人也不懂《广韵》106部。”(既提到《广韵》,我且就《广韵》说明:《广韵》分韵206,不是106。“说”字在《广韵》卷五,入声,薛第十七。是仄声字。)我回顾一生,安分守己,与人无争。如“天下老鼠皆称老”、“文坛败类”等辱骂之词,实在是第一次领教。既视我为“老鼠”之辈,“仅是粗知浅学,抄抄写写而已,为文为诗辞对联的入门要诀和精神所在都不知究竟”,又斥我“是那样居心险恶,一首好联被你改得黄金失色。似你这些文坛败类,若不口诛笔伐,则还自以为得计,文坛何安!”我竟又是“文坛”中人了!我哪里是“文坛”中人呢?使用文化大革命无限上纲、疯狂骂人的语言,实在触灵魂,使我深受教育,知道“强为人师”去改别人的文章,一要结仇怨,难以化解;二触犯《着作权法》,要负民事责任。今后宜加谨慎。一副好联被改得“黄金失色”,作者气愤,虽然略欠虚心,但可以理解。至今又显得宽容,未提起诉讼,想是镇政府为我挑了担子,幸甚!三人皆有言论之自由,文人每不免“好为不师”,绝对不评论、不修改他人的诗文也难。一是从事或爱好诗词研究的人,不免要评论别人的诗词,如章立凡竟然不客气地评论了毛泽东的诗词(见《南方周末》);二是当编辑的,不免要修改别人的作品,如宋祁修《唐书》竟将韩愈《进学解》“招诸生”改成“召诸生”等;三是上司,对于下属(秘书等)拟的文稿修改一回是常见的。修改别人文章有所谓“点石成金”“一字之师”者,也有“点金成铁”,不如原文多矣,但因文章被修改气得吐血住院,将人辱骂得狗血喷头亦欠修养。我写的东西,经人修改,不会辱骂人。修改的人出发点是把文章改好,这一点要肯定。2002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叫我写仙都黄帝祠祭文。我写的祭文,自知没有写好,向县政府办说明“可以修改后”。后经某局一位领导修改后使用。事后我要了修改后的祭文一看,凡修改之处,都不能令我满意。一、我写的祭文第一段写了黄帝功绩,有“诸侯拥戴,修德振兵”之语,修改者把“诸侯”改成“万民”。《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蚩尤作乱,黄帝乃征师诸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之时,各个部落之民都拥戴自己的部落首领即诸侯,黄帝是诸侯拥戴。为什么非将“诸侯”改为“万民”不可?第三段我写了表示今后努力的“开拓创新,斩棘披荆”等此语删去,也是大可不必。二、祭文第三段被补充了“始祖飞升于斯,缙云由此生辉,工业强县战略推动………精神文明光彩照人”,意在反映缙云政绩。然我阅读1980至1994年历年陕西省各界及黄陵县各界祭黄帝陵的祭文,看不到叙述陕西怎么样、黄陵怎么样,而始终是着眼于祖国和中华民族整体,因为本地的政绩都包括在祖国成就之中了。所以,补充缙云如何如何,恐是多此一举!又“始祖飞升于斯”一语不切实际。共产党人坚持无神论教育,以政府名义出面的祭文中说这种有神论的话是不慎重的。三、第二段里,我写的“两个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思想,指路明灯”之句,自己也觉得需要修改,而被改成“三个代表旗帜,与时俱进,两个文明建设,龙腾虎跃。”将“三个代表”放到“两个文明”之前,似乎由于有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这面“旗帜”指引,才有1982年确定并进行的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把历史顺序颠倒了,又觉不能算是改好!四、我写的祭文是韵文,力求两两相对的句子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修改者不懂音韵,把我写“虎跃龙腾”改成“龙腾虎跃”,“腾”字押韵,“跃”字就不押韵了。我写“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国力增长,如日东升”,他竟把“如日东升”调到前面,“举足轻重”调到后面,“升”是押韵,“重”就不押韵了。第三段插进“始祖飞升于斯,缙云由此生辉,工业强县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光彩照人。”这里“辉”、“进”、“人”都不押韵。不赞成押韵的是可以,可是在押韵的祭文中塞进一些不押韵的句子,使原来文字的节奏韵律遭受损伤,如血管发生梗阻,血液流通不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作文不易,“善改”尤难。不能“善改”,与能否“虚心”有关。不虚心便不能郑重其事,认真对待,随意性很大,自以为是,绝不会怀疑自己,自以为非,不会找原来执笔者切磋琢磨一下。为官者,以“官”的身份来修改下级的文章,往往不能改好,而恰恰暴露自己的文字功底欠缺!南京市写字师范学校六年级 吴祥昊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议论文
-
生财之道从前,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穷人。他一贫如洗,用尽一切气力也富不起来。他像一头牛一样地干活,而且十分俭省,从来不乱花钱,可是穷鬼却在他家中坐定了,正像通常说的那样,用棍子也赶不走它。有一天,圣彼得骑着马经过这个村庄。他正忙着赶回天上去办理各项事务。他在酒馆前停下来,只是为了喂喂他的马。人们晓得了以后,纷纷向酒馆跑来,因为人伙都有点儿事情请求上帝,人人都想通过圣彼得把自己的请求转达上去。我们这位穷汉子也赶来了,他请求圣彼得在天上问问清楚,尽管他勤劳节俭,为什么还是这么穷。圣彼得一开始不肯答应转达,理由是他的事情太多,容易忘记这个穷人的请求。然而这位穷人苦苦地央求他,死死地缠住他,结果圣彼得对他产生了怜悯心,他从马背上卸下了一副带着金马镫子的黄金马鞍交给了穷汉子,对他说:“你拿着这副鞍子,保存到我回来。我在天上只要一看到我的马背上没有鞍子,我就会想到你和你要求。等到我下次路过这里的时候,你再把鞍子还给我。”说完以后,圣彼得骑着马走了;穷汉子把带着金马镫的金马鞍藏在自己家的小贮藏室里,然后一天又一天心急火燎地等待着圣彼得带着回音从天下下来。圣彼得在天上诸事完毕之后,想要骑马返回大地,这个时候,他发现没有马鞍子,随即想到了穷汉子和他的要求。他一想起这件事,就回转身去见上帝,问他为什么那个庄稼汉子一贫如洗,尽管他勤劳而又正直。“他之所以受穷,因为他不是一个骗子。”上帝老爷回答。“他不欺骗人家,别人的东西他不据为己有。”圣彼得还没来得及到达那个村庄附近,穷汉子已经看见了他,当即奔过去迎接他。因为他急于知道,为什么他无论如何也富不起来。圣彼得马上认出了他,喊着说:“你把马鞍子给我拿来,我还要赶路哪。”“上帝老爷没有告诉你,为什么我总是受穷?”穷庄稼人在跑回去取马鞍子以前,先问了一句,他实在是急于知道其中奥妙。“因为你不是骗子。”圣者回答说。“好啦,快一点儿把马鞍子给我拿来吧!”这个庄稼汉子并不傻,他立即恍然大悟,而且决定立刻运用圣彼得的教导,打定主意不把金马鞍还给他了。于是他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问道:“什么马鞍子呀?我什么马鞍子也没有哇!”“怎么会是这样呢?你是忘记了吧?上一次我上天去路过此地的时候,把鞍子留在你这里的。你赶快取来!”“您大概是把它留在别人那里了吧?我连知道都不知道!”圣者很忙,当时没功夫讲清楚这件事。他骑马向前走去。就这样,一副带着金马镫的金马鞍,轻而易举地落在这个庄稼人手里了。“好,现在应该再去碰碰运气!”庄稼人心想,随即去找一个犹太人,想卖掉自己搞到的东西。按照惯例,他们先是讨价还价,终于谈妥,由犹太人出一百块钱和一条牛,购买一副带金马镫的金马鞍。他把钱当时就付给了庄稼汉,答应把牛从田里赶回来就送来,那时候他再把马鞍子拿走。当天傍晚,犹太人牵来了牛,接着要马鞍子,可是庄稼人声称:“光给一条牛我的马鞍子是不卖的!”“怎么是光给你一条牛哪?你不是已经从我手里收到了一百块金元吗?”“什么一百块金元?在什么时候?什么人看见过?牵着你的牛滚开吧,让我安静一会儿!”就这样,这个庄稼汉子把犹太人的钱也捞到手里了。可是这还没完。犹太人向法院告了他,法官指定了开庭审理的日期。这一天,这个庄稼汉子没到法院去,却走进了小酒馆。他在酒馆坐下来后,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去法院。“我连一件短皮袄都没有,可怎么去法院呢?”他回答说。“我把我的借给你吧。”有一个人说,他从自己身上脱下短皮袄,交给了他。庄稼汉子穿上了短皮袄,可还是坐着不走。人们又问他,为什么时间到了他仍然不到法院去。“难道你们看不见我没靴子?我可怎么去呢?”“好吧,你穿上我的靴子去吧。”另一个庄稼人说,他从脚上脱下靴子,交给了滑头鬼。庄稼汉子穿上靴子,可是依旧不动步,仍然坐在酒馆里,说他没有帽子,有人把帽子也借给了他。庄稼汉子终于走了出去,这时候,那三个借给他衣帽和靴子的人说:“我们也去吧。去听听怎么样审判他。”他们三个人也去了。在法庭上,犹太人讲述了全部经过,申请判还他一百金元。可是庄稼汉子矢口不承认。“法官老爷,您最圣明,”他说,“我是个不走运的人,人人都想抢光我的东西,人人都想活剥我的皮。我老是给别人干活,自己可是什么也没有。只要是没有人管他们,我仅有的一件旧衣服,他们也会剥走的。比方说这个人,他可以说,连我身上穿的短皮袄都不是我的,而是他的。”他用手指了指在酒馆里借给他短皮袄的人。“那件皮袄是我的嘛!”借衣服的人喊叫起来。“您看见了吧,法官老爷!”滑头鬼继续说。“那旁边坐着的一个家伙正想从我脚上把靴子脱走哪!”他指了指靴子的所有者。“法官老爷,这双靴子是我的呀!”靴子的真正所有者惊叫起来。“您听见了吧?!”骗子接口说,“他们这一伙里的第三个家伙,大概很想从我头上把帽子也拿走吧。”他用手指了指借给他帽子的人。“你在这儿胡说些什么?!这帽子本来是我的嘛!”上了当的法官作出决定:那些人勾结起来,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夺走这个庄稼汉子的全部衣服。他把犹太人和另外三个人都逐出法庭,反而宣判庄稼汉子无罪。这样一来,他获得了下列全部财物:一副带金马镫的金马鞍,一百块金元,一件短皮袄,一双靴子和一顶。从这个时候起,他大发其财,因为他一直尽全力施展骗术。【星火作文网】1200字以上
-
黑白之道我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和白色,简单而纯粹。黑色总给我以深邃厚重,玄冥沧桑之感,如屹立于天地间的山峦,默然地承受着风刀雪剑的雕刻,见证着人世间的沉浮起落。白色总会给我以平和坦然,浩瀚柔婉之感,如灵动于自然间的清流,无私地洗涤着万物生灵沾染的尘埃,温润着岁月中的冷暖炎凉。这是两种最贴近自然,靠近灵魂的颜色。传承至今的太极便是阴阳交融,黑白相和。黑色即阴,白色即阳。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系辞》书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两面。它们之间即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是世相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记得《红楼梦》中光风霁月的史湘云和小丫头翠缕的一段关于阴阳的妙论。翠缕年幼,不知阴阳,湘云告诉她,凡事皆有阴阳。而且阴尽阳生,阳尽阴生。一切草木鱼虫,皆有阴阳。就算是一片树叶也有阴阳,朝阳向上的一面是阳,背阳向下就是阴了。这时候翠缕就说,我知道了,姑娘是阳,我就是阴。搞的湘云一愣一愣的。翠缕解释说,主子是阳,丫头当然是阴,把湘云笑翻了。其实,湘云这里说的阴阳,和太极中的阴阳相生观点一致。而阴阳太极多用黑色和白色进行区别。黑色和白色虽简单,却富于变化,涵义深广。不禁想起南宋山水画家“马一角”,他的画在构图和章法上以“留白”而闻名。其画虽着墨不多,但巧妙的布局、丰富的线条以及如轻烟熏染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文人墨客沉浸在春光中的陶然情态表露无遗。最让人称道的是,他能将绘画和处世的人生哲学相互交融,让人在欣赏山水的同时,领悟知白守黑的处世之道。这里的黑白之道,亦可以同老子、庄子影响下的处世之道相互融合。所谓知白守黑,多是指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却以沉默内敛的暗状自守,以做到和光同尘。即便身处尘埃之中,也能够保持自身之高洁,不露锋芒,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后世儒学中很多的思想都掺和了老庄思想,比如中庸之道,便告之人们:为人处世,当须知白守黑,胸怀宽容,谦和有度。就如同书画中黑白的变化之和,冲和调节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以达和谐。正所谓:胸怀宽容,何惧人夺吾志;人人怀含宽容,社会何不融融。身在世风浮躁,竞争激烈的社会,不知黑白取向、少了中和兼容的忖度,恐怕会晕头转向,彷徨无所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极易简单对决,矛盾相向。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顾念中和,学习中庸,怀含宽容;社会需要唱和文明乐章,人人应该多一些谦和宽容,知白守黑,以礼相往,和谐处之。如此,才能真正体味到美的意义,悟通生命的真谛。微观来讲,黑色与白色亦可看做一个质元,一个人的底色。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块璞玉,天然也沧桑。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人,将自己雕琢成一块可以佩戴的美玉,挂在春花秋月间,陪伴自己一生一世。有些人,固守朴素,不事雕饰,走过漫长的一辈子,还原本真。无论结局如何,每个人都有大体的黑白两面,即阴暗与光明,消极与积极。它们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福祸相依,乐极生悲,甜中生苦便是这个道理。不禁想起李商隐写过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诗人登高望远,借景抒情的慨叹。即晚景虽好,可惜不能挽留。可后人只稍作改动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便将消极惨淡的光景,充满了豁达与光明。这些都是于心的境界,为了在俗世的洪流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来感恩生活,善于发现困顿中潜在的意趣。纵然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也不放弃希望,因为被泪水冲洗过的眼睛才是最明亮的。一首歌词写的不错: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黑夜如果太黑暗,我们就闭上眼睛看,希望若不熄灭就会亮成心中的星光。是啊,只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身处泥淖,陷入黑暗,亦能感受到光明。既然如此,人生路上,何不微笑前行点亮一盏心灯,将生活照亮?“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黑白之道,与自然社会、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黑色和白色是两种极致的美,它们有着不同的妙趣,却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倘若你懂,便会领悟其中的玄机。五年级:王妍芬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200字以上 五年级 散文
-
教之道教育子女使其成为理想的人实在是父母们的一件大事。当今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支出的最主要的部分了。父母们想尽方法让子女能够在智力上、能力上超过别人,因而在教育上不惜花费高昂的代价。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困难生的补习,有的是确实学习较差,不论从学习习惯上还是从学习成绩上都不尽人意,于是父母们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补课,有补以前的知识的,有补课外知识的,有补下学期知识的,总之,要让孩子能够跟得上学校教学的进度,能跟得上班级授课的速度。但往往这些学习困难生感到困难的是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即使花上一个假期或每个双休日,等到上课时仍然不能很好地听课,认真地学习,新授的东西马上又得补课,这样也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或许一下子补上去的东西暂时看看有进步了,但后面的内容一学还是老样子,学生的学习信心稍一提升就又恢复了。课堂习惯很难补,听之任之的也有,反复强调屡教不改的有,各种坏习惯在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有,要想投入地学习很难,有时确实是听不懂,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不认真地听的缘故。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生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比如思维的不同步,思维的延缓滞后,思维的分散不易集中,思维的断层,等等。统统要以补的形式去完成也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这些问题愈到后来就愈明显,因而很多家长都很注重孩子早期的教育。孩子的早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到日程上来,而且年龄也越来越小。比如孩子的兴趣发展、个人爱好、特长培养,都在幼儿的时候就开始了教育熏陶。琴棋书画是培养孩子儒雅之气的必需,也是形成孩子静心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因此,大多数家长会从这些方面入手,城市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学得一种乐器,都多少与音乐有染,也有不少舞文弄墨的,以些修身养性。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会这会那,家长眼看自家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当然是非常心焦的,于是不惜重金进行培养,有的孩子会弹几首钢琴曲,其背后则已是数万元的教育投资,包括硬件设备费和教育培训费,还不计家长的工时在里面。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早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了几样东西,从孩子能够有记忆开始就进行了灌输,在上小学之前,又读学前班,在双休日又读才艺班、补习班,在平日晚上,又读兴趣班,孩子就在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熏陶里变得越来越“高雅”。除了艺术类的,还有大量课程类的,虽然孩子的学习并不差,但为了走在别人前面,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还是出钱出力为孩子进行各类文化知识的补习,以期出人头地。这也是另一些家长不停地为孩子加油的内容,他们总在不断地努力着,为孩子的明天而着想。教育专家总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拔苗助长,但对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也是不敢懈怠的,而且愈是讲教育要顺其自然的人,可能愈是对自己的子孙要求严格,学习上更加苛刻,手段方法上也更加繁多,时间上也更加提前。这是谁都不容回避的问题,当你不进步的时候,别人却在进步,那么,到头来,公认的笨蛋可以就是你了,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无是处的也就是你了。因此,虽然有很多教育规律都说明孩子的天性要顺其自然,不要苛求,不要管得太严太死,但事实上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攀比、竞争,不断地有突破。教之道,在何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说法。有人说,没有作业、不用写字、只让孩子们玩的幼儿园教育就是好的;有人说有文化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才是理想的;有人说小学里的课程只要一般就可以了,初中里自然会好的;有人说小学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以后的学习是很受影响的;有人说,孩子贪玩是聪明的表现,开发智力比学习文化更重要;有人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以后正常的学习和自学,才能有优秀的成绩;有人说,孩子的思想教育应是首位的,没有好的品德就没有好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化素质也只会危害他人;有人说,孩子小时调皮无关紧要,长大了自然会懂事,或许还更有出息,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确实,很多教育都是矛盾的,小时候一些良好的习惯态度或道德教育并不能在长大后成为他们受人欢迎的资本,相反,油嘴滑舌,善于应酬交际倒可能走得更高更远,而且所有小时候的劣态也都能在长大后的成熟掩盖下变成富于竞争的性格。同样地,小时候的早期教育是否真正能够为他长大后的学习和成才有什么帮助也很难说,或许是一无用处的,或许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各种提前的、补充的教育是否真有成效也不一定。人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会变,变得与以前大不一样,而且小时候或许花了许多时间所学的东西那个时候就只要一两个星期就能掌握了,这是否又是一个矛盾?有那些特长的并不一定用得着,而没有特长的照样考得很好的也很多,他们之间又如何去衡量与比较?教之道,贵以专。说到头来,还是这一点。要真有什么用处,要真能让人接受和喜欢,教育和受教育的都应该如此。不论哪种矛盾的观点,两者对立的共同点应该在此,这样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不论对人对己、对公对私、对国对家。(2006-8-17)1200字以上 一年级 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