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与挑战——中国人当然不生气1200字以上

回应与挑战——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所以平日立身行事只知道遵行而毫无自觉,只知接受而没有是非,只懂得“照着做”却说不出“为何做”的道理。当然对他所做所为更无所谓生气或不生气了。所以中国人是“不会生气”的民族。譬如: 

家里希望我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光耀门楣,是为我好,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告诉我出外坏人多,不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担心我上当;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叮吟我不可随便救助陌生人,免得惹祸上身,是怕我吃亏,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教导我不可乱说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才不会得罪人家,更是替我设想,我更不会因此生气。 

于是,我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努力赚钱,大家都会说我有出息,不像那些喜欢打抱不平,整天社会国家的人,虽然急公好义,到头来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看成异端,不得善终。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聪明人都是快快乐乐出门,不乱听言论,不乱说意见,不乱帮助陌生人,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只有傻瓜和笨鸟才会去救人之难,去谈论批评,去惹是非,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家如此这般,自私自利,而把除自己有利以外的全置之度外。,可记得幼年时上街,许多长辈们鼓励孩子插队买票,上车抢座位(有人说这是逃难心理),结果孩子身手矫捷不落人后,赢来不少赞赏,俨然自己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一般。这种可以骄其父母的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怎么会生气呢? 

长大后占人便宜说是为了家计,插队上车是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子女,亏空公款是为了弥补家庭拮据,遇到困难,找有力人士关说,也是为了这个家。这个想法早年管仲对鲍叔就曾说过,我只能借大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我努力打拼赚钱,劳累委屈,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听来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谁曰不宜,谁会生气。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以“为了家”做出发,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都可以被原谅了。 

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及社会贫穷是养成中国人的自我、自利性格的原因。 

就以台湾老一辈人的生活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大陆来台的长辈,在幼青年时大多在战乱、饥饿、流离、逃难中长大,在台的老一辈也是战乱、饥饿中挣扎出来的,所以他们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子女谆谆告诫,希望子女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容易;所以希望子女除了读书赚钱以外的事最好少管,因此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只紧握那一份自己谋生的资源,死也不肯放松。 

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因为在战乱或荒年里如果有一家肯分些粮食去帮助别一家,这慷慨的一家就要减少他们自己生存的价会,要是太慷慨,生存机会便相对减少,甚而不免饿死。所谓物竞天择,在战乱荒年里,有慷慨性格肯于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被淘汰,而专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得到选择,这种畸形的自我选择与淘汰使得自私自利主义特别发达。 

经过割据、抗日等饥饿灾荒而死里逃生的人。对生命当然特别的珍惜、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要生存就要抓住生存的资源——知识和钱财(他们认为知识可以取得高社会地位,代表一份优异的生存机会;钱财可以买通一切急难之需,也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所以由小到大都为这个生存资源钻营不休,至于社会的公义,人群的互惠互助,都可用冷漠对待它。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风气都从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发,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心态去过现代社会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济私、贪赃任法的心理去面对公众,三方面以守旧苟安的心态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点也不知道生气。倒是要他们抛弃狭隘的、自利的、“为了家”的自私心态去过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他们会很生气。或者要他们改正以前那种逃难的、饥荒的、自顾不暇的穷人自私心态去过现代生活,他们会很生气。 

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这下你应当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了吧?

回归

1200字以上 高二 记叙文

张思诚是桃叶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因从事特色农产品经营而大赚一笔。为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为接近销售终端,思诚决心搬到城市生活。

离开村庄的前夜,乡邻们各自准备了一道拿手好菜,拼成一桌,为思诚践行。大锅菜向上翻腾的热气被微风吹散在空中,也吹进了思诚的心,汇成了一股股暖流。思诚暗下决心,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片淳朴的土地。饭后,乡邻又送上各自的礼物:王大妈的手编筐,李大娘的纳鞋底,刘大爷的竹鸟笼……思诚高兴地接受了礼物,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笑里满是甜蜜,乡邻的热情让他感到幸福;这笑里也略带苦涩,饱含了离别的依依与不舍。“思诚,要是在城里闷得慌,就回村住几天,大家伙随时欢迎你回来!”乡邻这短短的几句叮咛,像阳光,像雨露,无声无息地铺满了思诚的心里面。

搬到城里,思诚特地选了几样土特产送给邻居。敲开第一家,开门的是一位身穿牛仔装、头顶爆炸式的帅小伙儿。衣服上大大小小的洞着实吓了思诚一跳。刚说明来意,小伙便说“不用了,我吃不惯”。“砰”地关上了门。这一声不似晴天霹雳,却遮往了思诚心里满满的阳光。再敲开一扇门,出来一位慈眉善目的大妈,她充满警惕地小心张开一道门缝。思诚说明来由后,大妈满怀感激地接过礼物,匆匆关闭了房门。思诚觉得自己像个身处牢笼的囚徒,只能透过一扇小窗与另一个世界接触。第二天思诚倒垃圾,蓦然发现了自己送出的礼物,那礼物甚至连自己亲自裹上的包装都没有拆。

乌飞兔走,转眼又过几年,思诚渐渐熟悉了城市的生活。不快乐,每天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劳碌奔波;不悲伤,每天都对着镜子自顾舔舐伤口,早已习惯了麻木不仁。他学会了礼貌地问候旁人,虽然习惯了那面具后一双双警惕的眼晴;他学会了恢谐的调侃,虽然洞见了那笑颜背后的一堵堵心墙。社区里你来我往,防盗门开了又关,可几个邻居的心却从未向思诚打开。思诚从未进入邻人的世界,邻人也未曾尝试进入他的心间。思诚的收入很高,事业风生水起,生活水平令人艳羡,可周遭一道又一道的心墙将他牢牢拒之门外。他有欢乐,却无人共享;有痛苦,却无与分担。思诚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飘飞的落絮,寻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他想念桃花村乡邻淳朴无邪的笑脸,想念乡邻间没心没肺甚至粗鄙的戏谑,想念老家夏夜的蝉呜、柴门的犬吠和雨后混杂泥土味道的田野气息……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崛起,思诚也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由实体销售向虚拟交易的转型。他再次由贴近终端转向原产地质量控制。带着对乡土的浓浓眷恋,带着对乡愁的拳拳期盼,思诚携妻将雏回到了桃叶村。他贪婪地吮吸故土的田野气息,深情地凝望这充满真实的厚土,内心漾起一片睛天。

入夜,月高高,星寥寥,微风轻拂杨柳。乡邻们聚坐在思诚家门前,一个个端出拿手的小菜,欢迎思诚回家。大锅莱向上翻腾的热气,氤氲着不朽的乡情,伴着麦香蛙鸣永远刻在了思诚的记忆深处。也许故乡,才是流浪者心灵的最终归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