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夏夜1200字以上

山湖夏夜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为了生存而生活的拼搏与进取中,人们越来越缺少了对自然的体悟与感受。这是我融身自然中一个优美的画面,献给那些感恩与热爱自然生活的人们。

——题记

一个两山夹峙的高山湖,一湾亮晶晶的水泊进了起伏连绵的苍翠之中。晴天的时候,湖水两侧的山峰直入云天,峰峦叠嶂,山色湖光,俊拔秀丽。晶莹地湖水倒映着红花绿树、蓝天白云,景色旖旎,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前行的脚步。

一条乡村水泥路在山湖一侧的峰岭边时隐时现、蜿蜒而去,连接着山里的宁静与尘世的繁华。湖边的峰峦间、少有的台地上点缀着几座古朴雅致的山屋,掩隐在竹树翠藤之间,那山屋是可以名副其实得叫做别墅的——依山傍水,竹树环合,丛林无边,四下里寂无人声却鸟雀时鸣。

白日里曾在那山峦间走过,便梦想着在夜晚的湖水边坐坐,等待山高月小的时刻。幸好,那湖边一户山野人家兼开着家居式的小酒馆。

夕阳已经落到了山的那一边去了,我在山光幽明之间等待夜的来临——那水月交融得暗夜的来临。浓重的夜幕已经拉开,两侧的山峰直插到星空里去了。星星在平静的湖水中眨着眼睛,凝望着自己在天上的影子。这时节百鸟归巢,没有蛙鸣,也没有夏虫的吟唱,夜风还没有来做寂寞的独奏,有的只是山间的清凉、花草的清香与氤氲到心灵的宁静。

无边的寂静中传来了主人的脚步声,还有他手中端来的山珍野味的扑鼻香气。他问我是开电灯还是点蜡烛,我点了点头,他麻利地燃起一枝烛光便走远了。当然,只有那在湖波中摇曳的烛光才能迎接月亮的爱抚与亲吻——在这山湖的仲夏夜,那近水的楼台上。

白日里,在湖口可以看到水底的鹅卵石还有油油的青荇在溪水里招摇。今晚的湖上波光碧沉沉的,深不见底,冥冥中仿佛让人幻化出一丝深邃与诡异。没有人来打扰的寂静中,这碧沉沉的山湖仿佛成了黑夜里大地的眼睛,窥视着这湖上的夜色与苍穹,这大地的黑暗与我们心里的光明。

烛火将尽,月华中天,一轮圆圆的大月亮静悄悄地沉淀到湖水中去了。今夜没有霾与阴云,蓝蓝的天幕上洁白的云朵是你的轻纱,却不能隐饰你的娇羞与皎洁。你从东山顶上走来,在云朵里穿行,将清辉洒满大地。我沐浴着你的皎洁,低头与你相望,你的影子正印上这清清湖波。山湖月色宜相守,如梦如幻水浸月。想必那月宫里的仙子俯视着这山色湖光,要更加得想念这山湖夏夜的人间了?温驯的山风在湖面上泛起鱼鳞似得微波。月亮在清清的湖水里晃动,是波光唤醒了山头上的栖鹰吗?老栎树上响起一声凄厉的鸣叫,那叫声与它的眼光一样犀利,划过这无边地黑暗与月色。它是山林的霸主,叫声里仿佛有一丝怨嗔,也许还隐匿着血腥与杀机。那一声鸣叫从湖面上传过来,瞬间便充满了山野的味道。

这一夜,大山深处的一湾湖水躲开熙熙攘攘的浊世喧嚣,静悄悄地消受着皎洁的月色。银河在天,星月交辉,湖水守望着月光,月光亲吻着湖波,留给我们的是交融进心灵的清郎与明净。坐对着这一湖波光,慢慢地品味那月光如醇酒的味道。夏夜里,在山湖边闲坐,连狗也懒得叫一声,许是过惯了没人搅扰的自然生活的缘故了。今晚醉里且贪欢娱,莫辜负了这湖山夏夜的清郎与宁静。

夜深深,月影西斜。主人过来相告,西坡上的屋子已收拾妥当,可以安歇了。老伯打着灯光,我们一起走过石桥,沿湖边的石阶路走进幽深的林阴中。远远地湖上的那座山房里透出丝丝灯光,划过无边的夜色,在枝蔓间摇曳。起风了,山里的风如同那湖中的水、天上的月一样让人感到清爽。老伯泡上一杯茶,嘱咐我说:“山里清静,放心安歇吧”。我望着那灯光晃动到湖的对岸,留下了无边的寂静与我独居在这山屋里。还是下去关了栅门吧,内心的清静又多了一份安然。转身走上二楼的露台,俯瞰一湖月波,独立在西斜的月影中,听山风拂过丛林。夜深深而山愈静,临水之楼台而近月明;手可摘星斗,仿佛羽化而登仙去;月光照耀我心,不知天上人间今昔之何昔……。

为了抛却忧虑与烦闷,寻找真正的快乐,我们都应该有一些嗜好,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为了给运动与健康一个合适的理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钓鱼。既然钓鱼,便选择了走到湖光山色之中,不是山清水秀、清新怡人的地方我们从不涉足。真正的快乐更多的时候就是源自于心灵的简单与简约。

终于有一天,我们站立的群山之颠,沐浴着温暖的夕阳,发现了如今的夏夜山湖之所在。那时,山湖的清韵便涤荡在我的心怀。很多年过去了,总想着携诸君作故景重游,奈何可一起酒入愁肠,却不能将夏夜里山湖的韵致——那夜的静、湖水与月色的清莹作为放逐心灵的牧场。人生不乏说走就走的旅行,难得的是心也一同在前行的路上。

孤寂与清净是文学的温床,最美丽的文学之花一定是开在荆棘的枝头上。这一晚在湖边小坐,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坐对湖水的深邃与诡异,大山的伟岸与厚重,山村的宁静与安详,丛林的幽深、溪水的灵动;在这夏夜的山湖上,我想起了林清玄与高洪雷老师——温一壶月光下酒——读《另一种文明》。放飞心灵的翅膀,撷取最美丽的文学之花吧。

迷人的夏夜山湖上,月光温婉如酒,让人如何能相忘。

山湖细品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山称苏门山,湖名百泉湖,位于豫北辉县市城区西北郊。山依湖,湖映山,一幅自然的画。画中有诗,需要细细读,静静品。

苏门山是太行余脉的一个小山丘,海拔只有一百八十多米。山上松柏苍翠喜人,用灵秀来形容它最为恰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顶有一个平台,它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孙登啸台”。伫立啸台,怀想魏晋。苏门先生孙登,平生不置产业,无妻室,也不出仕,在苏门山凿窟而居,夏天编草为裳,冬天披长发遮体。此公性格温和寡言,喜欢研习《易经》,精通音律,善抚琴。据说,它弹的琴只有一根弦——不知当年一根琴弦在他的手指上发出的是怎样的妙响。由此不禁联想到也爱弹琴的陶渊明。陶公后来居上,他弹的竟是无弦琴。“陶不解音律,而蓄七弦琴一张,酒友至,辄抚琴以寄志。”苏门先生和五柳先生,他们的琴操不是俗人所能明白的的,大概只有他们自己能解吧。苏门山与“竹林七贤”隐居的云台山百家岩相距不远。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遇孙登并向他请教,但孙登形如枯木,默然无言。临别,嵇康再次恳请孙登指教,孙登看着嵇康,讲了一番人生藏用的道理,最后叹息说:“你才多见识寡,恐怕难免误身于当世!”嵇康没有听从他的话,以至于后来被杀洛阳。在洛阳狱中,嵇康回首前尘,不胜感慨,吟《幽愤诗》。诗中说,“昔惭柳惠,今愧孙登”,追悔不已。孙登的绝艺是“啸”。竹林七贤中阮籍最善于啸,但他与孙登比起来那可是差的太远了。阮籍去苏门山谒见孙登,二人见面后,阮籍大谈历史和玄学,但孙登却默然不应一声。阮籍只好长啸一声,怅然离去。阮籍下到半山腰,身后忽然传来犹如凤鸣鸾唱的仙乐,回望山顶,只见孙登在悠然长啸。阮籍听了孙登的啸声,自觉自己的啸声与孙登相比,无异于瓦缶比黄钟,于是失魂落魄而去。孙登的这一声长啸,飘荡在历史的天空,萦绕在历朝历代多少人的梦中。如今孙真人不知游仙何方,惟剩啸台依然。松风阵阵,柏音萧萧,犹似当年的啸声,穿透千年岁月,在我的耳边回响,令我沉醉。

苏门山半坡上,一个简陋的墓,墓前树立一个斑驳的石碑,石碑上镌刻三个大字:“饿夫墓。”饿夫,勾起我的一片好奇心。细看碑志,方才了然。饿夫,名叫彭了凡,原来是河北读书人。明朝覆亡,清军入关,彭了凡携带妻子流亡南下,妻子死于兵荒马乱之中,他孑然一人来到了苏门山。他坐在啸台上,心怀国破家亡之痛,喜与孙登为邻,效法商周换代时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而死。彭了凡死后,百泉书院的学者孙奇逢遵照他的遗嘱,用两口瓮上下将他的遗体立着合扣其中立葬,并亲题“饿夫墓”三字。首阳山,苏门山,前后辉映!由此我又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故事。伯夷、叔齐、彭了凡、朱自清,有人笑他们愚痴,有人赞扬他们的坚贞节操。是也,非也?

读罢了苏门山,再来品百泉湖。太行山的水潜流向南到苏门山下的洼地,由石缝岩罅喷涌而出,这就是泉;泉众多,叫做百泉;百泉成湖,所以名唤百泉湖。百泉湖湖水外流称百泉河,百泉河向前流,名卫河。百泉湖,卫河源。人们形容湖面时爱说波平如镜,但用波平如镜来形容百泉湖是极不相宜的。一湖清水,无数泉眼竞吐——恕我笔拙,下面只好借助古人的生花妙笔来形容百泉湖的美景了。湖中湖畔,亭阁静立,曲桥连接。这些古亭的的名字有“喷玉”、“玉源”、“放鱼”、“洗心”等雅号。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于北宋元祐年间游百泉,兴酣笔畅所题的“苏门山涌金亭”。元代词人王磬在《咏百泉灵源泉》中赞道:“济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由此,可以想见百泉湖的独具之美了。湖的北边紧靠苏门山有卫源庙,是祭祀卫河河神的场所。湖的西边有安乐窝,是北宋理学家、易学大师邵雍邵康节的故宅兼讲学之所。邵雍之所以把它称作安乐窝,大概是因为它处于灵山胜水之间,更可能是其精神的安乐窝,也许是二者兼有吧。湖东古碑甚众,多是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题刻。说到百泉的古,它的确是古,开凿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站在湖边,耳边依稀听到《诗经•邶风•泉水》中思念娘家的女诗人幽幽的歌:“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百泉湖,文华之湖。

诗无达诂,画无尽赏,乐无穷解。达诂的不是好诗,尽赏的不是好画,穷解的不是妙乐。苏门山、百泉湖,是不能达诂的诗,不能尽赏的画,不能穷解的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