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醉野三坡1200字以上

情醉野三坡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巍巍太行从这里沿冀、晋、豫边界千里南下,峥峥燕山从这里顺京、津、冀一路东行,其交汇处就是——野三坡。

沿拒马河上行,车水马龙,游人如蚁,比《清明上河图》多了现代味儿,如果把高压线和现代设施PS掉,这里仍是桃花源:嶂谷神奇的百里峡、森林繁茂的百草畔、神秘离奇的鱼谷洞、九瀑飞泻的上天沟,总揽泰山雄、黄山奇、华山险、峨眉秀、青城幽,浓缩太行情、燕山华。每一块岩石都有14亿年龄,读石如经,请让每一颗朝拜的心得抚慰,享安宁。

第一次与野三坡相约是2011年仲夏,外界桑拿天,百里峡二十度,天然空调加天然氧吧,置身其中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添犊情。我在“凡间”咳嗽已达一月之久,那一天却不干不燥不愠不火,任嘴巴张大尽情呼吸、四肢并用以攀爬、声声长啸在谷间回响,肢体率性撒欢、心灵回归原始……

那一天,爱上了野三坡,恋上了百里峡。

百里峡,仰望,有壁立千仞、箭刺青云之雄;俯瞰,有危崖绝壁、夹涧而立之险;侧瞧,有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之奇;静观,有深邃曲折、移步换景之幽。

峡谷之上,2800多级“天梯”独我徒步登顶。调整呼吸,迈开步履,脚下是重复的上升,耳畔除了风声雨声鸟鸣声,更多的是自己粗重的喘息,凝神细听,若有山语:努力,加油,向上,保持心平气和才能精力长久。

终于站到顶峰,没有一揽众山小的骄傲,没有山高绝顶我为峰的自豪,有的只是对天地造物的敬仰,深感人之渺小、物之脆弱,只有大自然才称得上真正的伟大。纵然山在我的脚下,我也明白山强我弱,心甘情愿臣服于大山,做你肩头的小鸟、怀中的小溪、身边的清风、眼前的云朵……

山的文化是原始的,《印象野三坡》是张艺谋解读的版本,从远古蛮荒走进现代文明,凝集寒来暑往、雨雪风霜于一个小时之内,展演涅槃的痛与乐。

野三坡,素称“疆域咽喉”,历代兵家必争。龙门天关千重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舞台上再现着几百年前的金戈铁马、浴血厮杀。龙门城堡、垛口、炮台仍是旧时模样,明朝壮士执戈守望的雄姿在舞美灯光中飘近又走远。70年前萧克将军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先烈忠魂的热血让每一道山,每一寸土都草木葳蕤,精神百倍。无论是古代戍边埋骨青山的将士,还是昨天战斗献身革命的英烈,都仿佛在说,要热爱来之不易的生活,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看完演出,入住宾馆,把刀光剑影与歌舞升平都留在窗外,心静如水,得一夜无梦的好眠。

次日,深入大山腹地,山路崎岖,坡坡岭岭忽而迎面来,忽而转身退远,像摄影大师不时变幻着镜头。山坡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白草”,映着山的素雅祥宁,这就是著名的“百草畔”——百花山的主峰,海拔2161米,是京郊第三峰。车行至海拔300米处止,余下的靠双脚和毅力。

山路弯弯,茂密的原始植被如天伞,遮住了大部分阳光,叶的影在肩头跳跃,不时有新奇的植物呈现,或绿的抢眼,或姿态怡人,或清香扑鼻。攀登辛苦,却充满挑战和快乐。峰回路转处回首,云海已在身后、在脚下,山下人若能望见我,我正如九天仙女驾雾腾云。

百草畔,是峰顶的一个草甸,如果生在平川,她定无几许魅力,而这极大的诱惑就来自于艰难之后才能获得。当你拼博奋斗了,当你努力攀登了,当你的体力付出达到极限了,当你的毅力得到验证了,当你气喘吁吁的扑进草甸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那怒放的野丁香远比庭院中的家花少了浮华,多了傲骨。山顶比平原大概晚了三个节气,一个半月左右,可谓:人间五月芳菲尽,峰顶丁香始盛开。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形容的应该是无路的原始状态。我们的容易就在于开山的人早已辟出了石砌的“之”字路,游人的行走,本身就是一种捷径。间或“驴友”开辟的连石级也没有的捷径,穿“之”字而过几乎直上直下,铺着落叶枯枝。一时人心不足,我也尝试了一把,上山时自是踩实了再走,下山时便身不由已了,至半山时“失足”,自是如卵击石。比卵更惨的是,卵尚无心不知身碎命亡,而我已全知全觉,且对鲜血和疼痛十分敏感。

伤的不轻不重,能自理但慢了节奏。两天里,每天午后有雨,传言大灾连三年,千万别,拜托了,上苍,我以我血荐轩辕,愿山神保佑百姓平安。至于伤情,不敢看,不能说,不愿影响同行人的情绪,尽量掩饰着、一瘸一拐地下了山。未走来时路,又见新风景,比原路多出了六公里,又多了六公里的痛并快乐。

两天内,逐一领略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借王维《山居秋暝》改而用之,竟很贴切。

山是永远的向往,水是永远的眷恋。归程,灵魂还留连在山水间。山有土、有木,五行归脾、归肝,主信、主义;水入肾,主智慧。乐山乐水,难得的修心养性。既然灵魂醉了,身先回,回到人间烟火里,等待灵魂。

情醉青州城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提起笔便想起这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亦如,我对既熟悉又陌生的青州城,就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想法由来已久,终于在一个草长莺飞树木葱郁时节,带着满腔的憧憬,踏上了这片我日思夜想的土地——古城青州。

据史料记载:青州得名甚早,《禹贡》中说“海岱惟青州”。因此,青州素有古“九州”之一的美誉。所以,我愿意转山转水,只为来感受你的古色情韵。

青州城是一个县级市,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不到16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却承载着太多的荣誉和拥有雄厚的历史价值。

其实,青州给我最直观的的感觉并不是那些殊荣的光环如何耀眼,而是青州遍地都是茂密的树木和盛开繁花以及各种绿色植被。青州的马路不是很宽,但道路两侧的各色花草灌木丛和种类各异的树木林,可能会比道路还宽。借一缕昏黄的路灯,漫步绿荫下古老的街道,真的有种畅游绿色海洋的感觉。由于青州遍地都是绿色,空气自然就显得格外的清新和舒缓,很少见有雾霾天气。

也许,正是因了这种绿色,青州才一直充满活力。也许,青州自古闻名,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朴淡雅的城市特色。绿色和古韵,应该是青州得天独厚的城市地标。

和青州的“绿”相媲美的,就应该算是青州拥有众多以“古”为特色的风景区了。

坐落于青州市区南郊的云门山,自古为山东中部名山,也是青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云门山古色古香,绿树苍穹,碧波潋滟,灵山偃蹇,其中以巨大石刻“寿”字闻名遐迩。

仰天山植被茂盛,被誉为“国家森林公园”,畅游其中,呼吸着纯正的天然氧吧,不失为一种回归自然的愉悦。

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景区。驼山山高岭翠,自然景色秀丽。它与城南的云门山、劈山同为古城青州的天然屏障,被《齐乘》赞为“三山联翠,障城如画”。

青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我想,青州之所以以“古”、“韵”著称,与拥有众多历史名人是截然分不开的。据说,青州当地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的说法。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青州作为重要支流而成为我国历史名郡,与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王曾等北宋时期古青州史上的名臣十三贤的杰出代表,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同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李清照的《如梦令》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这些杰出的古青州文学家代表,为青州的地域文化,画上了重墨浓彩的一笔。使得古青州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

而今,青州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7项,是山东30强、全国百强之一。

这样的殊荣,能不能说与历史传承有着必然的联系呢?所以,青州的古和韵,是一脉相传的。

《魅力宋城古街》

如果,你想继续深究青州的古和韵,宋城遗址“古街”是一定要去看看的。

宋城古街在青州市政府前街,是青州市打造古城风貌的第一个城建项目,古街总体范围西起冠街,东至云门山路,南从范公亭路向北至镇武庙街和王府街,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

古街,所以“古”所以“魅”,因为她的整体建筑风格,仍然保持着《清明上河图》的原貌。当街两侧,俨然如初,清晰可见当初繁荣的商业店铺、民俗民风。甚至,当年的虹桥、各种牌楼、酒坊、米行一应俱全,其间“海岱都会”牌楼最为显赫。

步入古街,踏在古色的青石砖上,仿佛依然可以听到,各种商贩的叫卖声;轻轻一弹每一块青石,好像指尖就会渗出那些经典、婉转的宋词。或荡气回肠,或哀怨婉转,墨韵飘香,流淌着千古绝唱。

真是,古有李清照,今人孰为高?

顺着北门——财阜门,一直向里走,越走感觉那种古朴的影子越清晰,就像每一步都会走在历史厚重的扉页上。当年抵御外强的炮火,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呐喊声夹杂着雀跃声,犹如一幅幅展影,历历在目。朱漆门楼,镂空门窗,厚实的青石砖街道,仍旧印刻着一代名郡“九州”之一的沧桑和凝重。

如是,傍晚时分,在各式的灯光映衬下,楼台亭阁异常古朴壮观。信步于古街上,晚风习习,到处飘荡着古色古香的氛围。各色古玩和当地小吃、特产,就会布满整条古街,琳琅满目。青州人虽然很会做生意,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们做人的踏实和经商的诚信,所以,才有着浓郁的厚重文化和流传久远的民风民俗。

古街十里,边走边看,着实是件很惬意的事。累了,随便找家小店,临街而坐,品一块隆盛糕点,再点一盘水晶羊蹄,清真酱牛肉,配着青岛啤酒,食过之后,品一口清茶,再拂袖伴月前行。恍惚间,犹如江南那条悠悠雨巷,一个擎着油纸雨伞的女子,是否还在路口翘望?这样的方式逛遍古街,悠然恬静,足以感悟到古街的独特魅力。

也许,这就是,青州宋城古街至今依然魅力四射的又一个原因吧。

《神奇井塘古村》

与其说,游遍青州古城,领略的只是历史文化的厚积和渊源。而青州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是绝对不可以错过的,那就是“井塘古村”。

在青州,这样的特色“记忆古村落”有10余处,井塘古村最为著名和神奇。而且,极具史料价值和充满了独特的神奇色彩。

井塘古村,坐落在青州旅游名胜玲珑山余脉半山腰处,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是一座历经500余年风雨沧桑,自今保存依然完好的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村落。据说,因村东南纱帽山山麓有一清泉,水清甘洌,常年不涸,汇成一池塘,村民将池塘垒石筑高形成井,“井塘古村”便由此得名。而这条500余年不涸竭的清泉,后来就成为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所谓神奇之水。

走进近千米长的井塘古村的街道上 ,仿佛在一步一步深入幽静的原始深林。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树种挺拔枝叶繁茂,隐约可见枝桠间透进的点点阳光,显得那样的宁静和清凉。而在众多树种中,明代古树就有10余株,其中有500余年前的皂角树和千年朴树,仍旺盛得生长于山腰和石缝间。其中,被称作“夫妻槐”的树种,尤为特别,两株根茎相互缠绕,环抱而生,立于悬崖之中,历经500余年的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相传这是明衡王女儿下嫁贫穷百姓的爱情见证,所谓神奇之树。

置身于井塘古村,感受最为神奇的地方,还是那些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

井塘古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72座古屋为中心,并围合了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代表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院落120余处。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依山相连而建。所有门楼都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配有精细的雕龙画虎,仍清晰可见。古石桥、古井、古庙、古石台等依旧保存完好。即使那些废弃的石屋、围墙,甚至通往各个院落的台阶,都是用青石板垒砌而成,中间没有任何泥浆或砂砾、物胶等粘合,而且,历经500余年的风吹雨打,依然牢固。这样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庞大的宏伟气势,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和才智,展示了这种完美的平衡力学原理的神奇建筑。

站在井塘古村古老的街道上,感受明朝时期遗留下的每一块青石板上,都在诉说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感受着每一块石板经过岁月打磨,越发光亮的神奇魅力和刻满的沧桑。这才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据当地百姓讲,现在仍有500余户人家居住在井塘古村,他们有大片的山地果林和生产、加工、销售一套完整的经济模式。山楂片、柿饼子、杏仁、编制等成为井塘古村村民特有的特产。他们过着简朴安逸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可谓神奇村民啊!

走出井塘古村,一路我都在想,一个“弹丸”之地,是什么吸引了几十集的电视剧《红高粱》,全景在井塘古村拍摄制作完成,这是不是又一个所谓的“神奇”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