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之链700字

单向之链

700字 高三 议论文

透过雾色,我望见了那条大河,它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河里流淌着的是一种名为“母爱”的泪水,它苦涩而深沉,静静地流向远方,永不回头。 

正如俗语所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流水般绵长细腻,而孩子对母亲,则如扁担般短促生硬。这样的单向之链,如枷锁,又如烛火,在古老的大地上代代相传。 

单向之链的悲哀背后,是固若金汤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传统。自人类的母系氏族到如今的现代化世界,女性从生育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个中苦楚横亘了几千年,然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古有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生都依仗于丈夫和儿子,她们如美丽的藤蔓,存于依附。传统意义上所重视的子嗣观念使得中国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女性,作为这个纽带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以弥补自己作为女性所缺失的一切。而孩子长大亦如此,这般往复,便形成了一条具有传统特色的单向链条,它环环相扣,不可稍有更动。因此,这样的悲哀是传统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样的单向之爱仅仅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吗?显然不,“人”本身在其中也起到莫大的作用。 

洛克所说的“个人控制意义”强调了人本身对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曾引用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一块糕点,母亲咬了一口就省给了儿子,而儿子,吃得还剩一口留给母亲。这一口与一口的差距,是惯于付出爱与惯于享受爱的差距,这无关自私,而是“个人”的习惯问题。在“慈母式”的教育方式中,若父母不再一味地付出、盲目地奉献,而是以诸如“忆苦思甜”、“将欲予之必先取之”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这一代人必能体味为人父母的不易并加以回报,那么打破单向之链的枷锁又有何难? 

娘想儿,儿不想娘,这是传统与个人的悲哀,而从我们这一代人起,却有足够的信心与理智去捩转它。 

我靠近那条名为母亲的河流,只见天边的�E�X横亘过来,阻截了那苦涩之源,我闻见了甜蜜的味道…

母亲的唠叨

500字 六年级 叙事

在我生命的某个时段,即去年,充斥着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过分到我有自知之明的事都会告诫我N次。也就是2009年,我的文采达到了顶峰。

我没有笨到不理解母亲苦口婆心,仅仅在于那时不由自主地反抗。

09年,时代在发展,我也就学会了上网偷菜。我没有太过度地去沉迷,我知道凡事都有度。就在周末偶尔上一下,母亲出于对我的关心,也就不停的叮嘱我如果迷上网络,就堕落了。我深知这些,也就答应了她的要求。久而久之,偶然发现她是那么烦,甚至在平日里都不停地叮嘱我。我只得一声声说着“哦”。直到某一天,我反驳了,令她惊讶地反驳了一句:“我又没有沉迷,你这样的叮嘱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我自己心里有数。”我看着母亲脸上表情的变化,她说:“我这样不都是为了你好吗!”我没有再反驳,听着她的训斥、晚上,在床上哭着。次日,我在个人空间里发表了一篇日志,针对母亲的唠叨,直接指出了她的多话,并十分具有报复心理地让她去看。看完之后,又招来一顿训斥,她说着:“大人不都是为孩子好吗!”“你见过哪个大人专门去打骂孩子啊……”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我还是一句话没说,我认为,这足矣。晚上,父亲与我同床共枕,说着母亲是为我好。我说我知道,父亲也就笑笑。于是,自那天起,母亲的唠叨不再出现,我也不再反驳。

具体情况就是这样,母亲有她的个性,我有我的原则。但说心里话,我其实从心底里明白:母亲的唠叨都是为我好。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六年级:gmlw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