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评课——一种新范示》有感1000字

读《听评课——一种新范示》有感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高淳县实验小学  叶 红

读过崔允郭教授《听评课——一种新范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专业”和“合作”这两大关键词,现联系我校听评课情况,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一、  我校听评课现状分析。

(一)任务取向,疲于应付。

大部分教师听评课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教学考核制度,或自己一些岗位考核

要求,为完成规定任务而听评,这项工作成了一项作业、一种负担。在听课过程中常常难以专心致志,难以带着问题思考,纯粹是一种应付态度。

(二)目标不明,劳而无功。

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要求,明确了听评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参与这项工作有一定的主动性,但由于目标不够明确,方法不得当,存在随意性,在不熟悉执教内容的情况下,仅凭着一种学习的热情进入课堂,虽然听了也记了,但走出教室却是茫然若失、一头雾水,评课时也只能盲从,或者说些无关痛痒的皮毛话。

(三)缺乏重视,不够专业。

目前,课程改革的中心仍是关注课堂,听评课则是作为一种促进手段,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定位于“校本”,隶属于“教学管理”领域。广大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引领,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误以为教学能手、理论家、领导就是听评课专业人士,不去研究听评课的专业含量,将它提升到应有高度。

(四)貌合神离,不合而作。

执教者与听评者之间的关系也走入了一大误区,难以站在同一高度,听评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带着“崇拜”或“挑刺”的心态进课堂,而执教者则可能成为“模式范本”,也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上的上,听的听,评的评,任务相对独立。长期下去,执教者常常孤军奋战,将上课当成一种压力,一场孤立无援的战争,而听评者往往难以从合作的角度送去人文关怀。

二、  几点建议。

(一)  提供专业引领,改变听评课随意性。

作为学校层面,应提供帮助,尽可能聘请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一定

理论水平的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听评课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以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二)  抓好三个环节,增强听评课合作性。

崔教授研究成果中强调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中教者、听者、评者的

合作,这一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课前会议,共同对执教内容加以分析,执教者说课,而准备听课的同志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明确自己在听课时应观察的要点,这样就共同经历了一个准备过程。

在课堂上,听课者根据自己确立的观察要点,加以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

课后及时召开会议,先由执教者发表执教感言,提出反思型自评意见,听课教师则根据自己的观察要点充分发表意见,也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三个环节,看来似乎需要牵涉教师很多精力,但如果每一学期能认真开展几次,对于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读《品人录》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2006年,在中国,有一位热门人物。他作客《百家讲坛》用诙谐,通俗,幽默的语言为观众精彩品三国。前日,得宽余,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