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国燕散文集《亲密有间》
说实话,我对散文的喜欢远不如小说。总觉得,散文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读着像催眠曲一样,易使人入睡。也可能是她是周至人的缘故吧,一种乡党情结氤氲心头,再加之,这是西安市文联主任奚敏洁老师特意送给自己的八本书之一,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便一字一句读完了西安市首届文联签约作家袁国燕的这本散文集《亲密有间》。个别篇目还细细把玩品味,反复咂摸,带给我的无不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从结构上看,这部散文集共分为“西安女子”、“温泉水祸”、“钟楼邮局”、“上学路上”、“可爱可敬”五个部分。而每个部分都以首篇文章的题目作为本部分的标题。这是和我看过的其它散文集在结构布局上的迥异之处。
从内容上看,“西安女子”部分,主要是以女性眼光看古城女子,代表作有《西安女子》《高跟鞋的胭脂泪》《海鲜女人》《纸上农妇》《织衣嫂》等;“温泉水祸”部分,主要是抒发城市生活琐事的点滴感悟,代表作有《温泉水祸》《租居》《乱炖》《Word的背叛》《相信春天》等;“钟楼邮局”部分,主要叙写作者工作或熟悉的地方,代表作有《钟楼邮局》《光辉巷》《玫瑰大楼》《在翠华山SPA》《世园之约》《亲亲古城》等;“上学路上”部分,主要是对往事的追忆,代表作有《上学路上》《麦地的情义》《老子说经的地方》《黑河母爱》等;“可爱可敬”部分,是作品赏析,代表作有《半温暖半墙寒——吴克敬小说<墙隔墙的暖与寒>》《躲在爱情背后——读付秀莹<爱情到处流传>手记》《让美在文化中蒸腾——品余秋雨<文化苦旅>之美》等。
而对于我启发较大的地方,有如下几点——这对于同样喜好写作的我来讲,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其一,比喻、对比、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堪称绝妙!
比如《高跟鞋的胭脂泪》描写女人:
南方城市的女人是木棉,玉立。北方城市的女人是垂柳,婷婷。南方的女人是海鲜,莹润。北方的女人是蝴蝶,翩翩。
城市是女人的美容院。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秋之漾漾,灿灿其波。
城市是女人的高跟鞋。高挑优雅,性感妩媚,穿上它就能参加白马王子的舞会,在霓裳羽衣的奢华中,上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传奇。
城市是女人的胭脂泪。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哭得梨花带雨,哭得肝肠寸断,却心甘情又愿。
女人是阴性的,城市是阳性的。
阴阳相交,女人变怀了城市的孕。干了经血,肥了子宫。
这样的文字,读来琅琅上口,而比喻、对比、排比、叠词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其散文语言形象典雅传神,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再比如《纸上农妇》的结尾描写:
劳动创造美好,耕耘总有回报。回头看看,我的纸上庄稼已泛出一片青葱,麦子含穗,小苗成树。但是,环顾四周,同行的田园里更是麦黄柳绿、茄肥瓜园。看来,我这个“老农妇”还需努力加油,辛勤耕作,等待成熟的麦穗,力争多收三五斗。
此段文字,大量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身为作家的自己努力创作的热情呼之欲出!读来既贴地气又富有滋润心灵的美感,以生活常见事物为喻,具有雅俗共赏之效,而这样的文字,书中比比皆是。
其二,生活琐细在她笔下,变得清灵活泼,像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既惹眼又提神,让人沉醉其中,不愿苏醒。
比如《蚊子》,她却从令人憎恶的蚊子身上发现了其善良可敬的一面——“蚊子懂得生存之道,更懂得抚慰伤痛。”
尤其是关于“蚊子精神”的描写,颇为传神:
仗着纤纤细细的身材,在暗夜里嗡嗡嘤嘤地壮着胆偷袭。在一口口鲜血的滋养中,产卵成长,化蛹成虫,一丝不苟地活着。即使它们的生命,只需人类一个巴掌,就干枯成一副标本,然,它们不畏不惧、不屈不挠,向最庞大最危险的人类进攻,且不达目的不罢休。血肉之躯对它们的吸引,早已超过了对死亡的畏惧。
然而,细细咂摸,作者眼中的“蚊子精神”,难道我们人类不需要吗?当人们面对困难要气馁或放弃时,如果学习一点“蚊子精神”——不畏不惧、不屈不挠,且不达目的不罢休,我想会少些失败,多一些成功!这就是袁国燕散文带给读着的思考和魅力!
其三,文章拟题别具匠心。
比如,作者写城市与女人的关系,名为《高跟鞋的胭脂泪》,既抽象而又令人遐想无限;比如作者写自己,分别名为《纸上农妇》和《移植到城里的一棵树》。作者分别将自己比作纸上农妇和移植到城里的一棵树,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和由县城调到城市的实际现状,以隐喻为题,别开生面。
再比如,作者写叶光岑,没有直接以其名字为题,而是美其名曰《精神贵妇》,给人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另外还有像《Word的背叛》《窒息的鱼》《习惯的奴隶》《玫瑰的指纹》《黄河的黄残荷的残》《湿地and温巢》等题目,都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明写楼观台,却不以楼观台为名,而是换了种角度,名曰《老子说经的地方》,这一变换,与前者大相径庭,前者太直白,无内涵,而后者以圣哲为题,既能聚焦读者眼球,令人膜拜,又委婉含蓄,不失文化内涵!
由此看来,文章题目不可随随便便,其中大有学问!
其四,夹叙夹议,见解独到。
比如《新生》:“宁在超越中死去,也不能在重复中老去。”比如《浅爱》:“浅爱是爱的主人,深爱常常会沦为奴隶。”比如《租居》:“房子,是划开城市水泥的匕首,否则,就扎不进坚硬的城市。”等等这些在叙述中阐发的经典议论,既堪称点睛之笔,又富有人生哲理,从而体现出现代女性在繁杂的时代里,细腻的感受、冷静的思考。
其五,心理描写,丝丝入扣。
在这方面叫我回味无穷的还要算《夫妻》。作者虽将它划入散文集第三部分“温泉水祸”中,而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部短篇计生小说。
《夫妻》分为《妻篇》《夫篇》《夫妻篇》三个部分。《妻篇》以妻子角度,围绕妻子放在枕头底下的一个安全套不翼而飞展开心理描述,妻子由此不断怀疑、猜忌丈夫出轨的种种可能——作者将女性的懊恼、怀疑、浮想联翩、不理不睬等心理变化,刻画描写得细腻传神;《夫篇》以丈夫角度,围绕丈夫岸伟在妻子包包里无意间发现的另一个安全套展开心理描述,丈夫由此怀疑、猜忌、回想妻子对自己戴绿帽子的种种可能——作者将一个男人的疑惑、痛苦乃至愤怒的叩门情形都描写得贴切入微;《夫妻篇》分别揭示两个安全套先后遗失和发现的真相,化解矛盾冲突。原来同单位的玲珑女告诉丈夫,他妻子包包里装的安全套原来是妻子单位计生局发的。而参加完高考的侄子给妻子打来电话感谢说,是他姑父为了让他在县上考试那几天,能在卧室睡个好觉,有意将床单枕头全换成了新的,而姑父自己却睡在沙发上。而那几天,她正好出差去了。此时,真想大白,丈夫与妻子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夫妻》的可贵之处是,围绕安全套这根主线,将男女主人公面对它的态度及其出于本能的不良的心理反应丝丝入扣地跃然纸上,读来令读者深思:爱对方就要信任对方,不能动辄猜疑无事生非!否则,再坚强的爱情堡垒也会被猜疑摧垮!这是该小说揭示给我们的启示!
其六,就是作者的创作观:不能舒展地活着,就要舒展地写作。
这句话深深地扎进了我的灵魂深处。而自己既没能舒展地活着,也没能舒展地写作。作者却将自己生活的不舒展全部融进舒展的写作中,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正如郭兴文所说:“她笔下的生活并不是酒一样散发浓郁醇香,而是略带苦涩味的一杯清茶,品味过后却带一缕幽幽淡淡的清香。”
这就是真实的袁国燕,一个和我同被周山至水滋生滋养的心灵的歌者!
为此,我要向作者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人间自有真情在——读《云裳》有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使得很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朋友,云裳当然也不例外,她最要好的朋友——心心,在5·12地震中死去了,临死前,心心还要求云裳给她水喝,但心心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刚刚喝完水,她便离开了人世。
优雅讲究,明事主事的太婆婆,细婉柔情的婆婆,叔叔家淘气霸气又有男子气的小弟周天骄,还有姑姑家要强好胜要求完美的表姐毛毛……他们都是云裳的家人。当大地震来临时,他们不愿屈服、坚强应对,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云裳坚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谢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表扬。
当云裳和心心还没走出教室时,谢老师一下子扑到了她们面前,将她们护住,没想到,谢老师死了。“他静静地躺在她的右侧,一块塌落下来的水泥块压扁了他思维敏捷的脑壳,他的容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伸向他的是两只粗壮的大脚。是他,是谢老师。”谢老师虽然死了,但谢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表扬。
为了深刻纪念那些离开的亲人和朋友,为了鼓励那些幸存却要勇敢面对亲人和朋友,为了温暖,为了明媚,为了新的一年的不断到来……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推荐
-
蚊子精神——读袁国燕《蚊子》有感认真研读了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袁国燕的散文集《亲密有间》,其中一篇文章《蚊子》,写得酣畅淋漓,生动传神。尤其是关于蚊子精神的描述,颇为精彩,她写道:“仗着纤纤细细的身材,在暗夜里嗡嗡嘤嘤地壮着胆偷袭。在一口口鲜血的滋养中,产卵成长,化蛹成虫,一丝不苟地活着。即使它们的生命只需人类一个巴掌,就干枯成一副标本,然,它们不畏惧、不屈不挠,向最庞大最危险的人类进攻,且不达目的不罢休。血肉之躯对它们的吸引,早已超过了对死亡的畏惧。”而蚊子之所以有这种精神,是因为“食血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的宿命。这就注定了,它必须偷袭,必须进攻,才能生存,并且享受一个蚊子的荣华富贵。”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一个国家有自己的使命,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使命。想想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禽兽不如的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全体中国人携起手来一致抗日便是自己的使命和宿命,尽管有流血牺牲,但还是涌现出了像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革命战士,他们发扬了蚊子精神——不畏惧,不屈不挠,向最庞大最危险的敌人进攻,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因为他们明白,全体国人必须进攻,才能生存,才能享受一个人的荣华富贵。作为一个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才能攻坚克难,战胜自我。工人,制造产品是自己的使命;农民,辛苦耕种是自己的使命;教师,教书育人是自己的使命;学生,勤奋学习是自己的使命……不管你从事哪一行,都离不开使命的牵引。为了这一使命,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只有发扬蚊子精神——不畏惧,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才能干出名堂,做出业绩,学有所成。记得《关中匪事》的作者贺绪林先生,身为残疾人,却身残志不残。他原先干的是修鞋的行当,当他弃鞋从文时,困难重重。无数的作品投出去,尽管都石沉大海,但他还是不肯服输,继续创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长篇小说《关中匪事》的出版和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热播,使他家喻户晓。他的成功,蚊子精神功不可没。如果他气馁了,妥协了,放弃了,那么世界上就可能会多出一个默默无闻的鞋匠,而少了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不容置疑,蚊子精神应渗透在各行各业,它是做好工作,干好事业的根本保证。它也是爱情、婚姻、家庭的好帮手,只要充分发扬它的长处,就会让我们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我们单位有一小伙苦追一女同事八年,终于修成正果。大家都戏称他“抗战八年”,他也引以为豪,因为他们过得很幸福!有一天我和他聊到了蚊子精神,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不就是在说我呀?原来令人讨厌的蚊子,竟还有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后我要好好传播蚊子精神!于是我也大发感慨:蚊子烦人,精神可贵!这还得益于袁国燕的奇思妙想——要不是她的妙笔生花,我怎知道蚊子在被人唾骂的同时,竟还带给人们如此意想不到的精神食粮!我将努力发扬蚊子精神,努力履行好自己的使命,遇事不退缩,一往无前,不做令人生厌的事,只做问心无愧的好事、幸事、美事!1000字 初二 应用文
-
人燕共处七年间清晨,我一打开门就听到几阵清脆的鸟鸣,感觉这声音特别美妙。我仔细一看,原来又有一只小燕子诞生了,难怪燕子妈妈如此开心。关于这群燕子,真是说来话长,它和我们家有着不解之缘。自从2000年我们家搬到现在住的这地方,燕子们便开始在我家门口的墙角做窝。说来也怪,我们家是住在居民楼里的,燕子基本上不会来做窝,也做不成窝,因为那些所谓的“城里人”总是嫌它们又脏又吵,总是把它们一点点垒起的窝给弄掉。也许燕子是觉得六楼阳光充沛,宽敞明亮吧,也或者是被我们一家的善心所感动,不愿离去了,在我家门口安了家。我记得十分清楚,那年天气冷得很突然,冬天也即将临近,燕子差不多也已经飞往南方了。那天早晨,我惊讶地发现了我们家门外的墙角上几只燕子,它们有了一个十分简单,且看上去并不那么结实的鸟窝。它们蹲在一起,身子在不断地抖动。是的,这么冷的天气,燕子又无法再飞往南方了。我看着这几只可怜的小家伙,它们突然间叫了起来;我也有点意识到了,它们的眼神似乎有着一些畏惧、害怕,好像在告诉我不要将它们赶走。我把妈妈叫了出来,她也觉得应该让这群燕子在这儿过冬。于是,每天进出门时我都会留心观察一下这几只燕子,渐渐地我觉得它们的胆子也有一些变大了。有一天晚上,风雨特别大。我下意识地把门打开,看到的那一幕让我不由得对燕子产生了同情:瘦小的它们,正蹲在那个摇摇欲坠的窝里,羽毛是湿的,身体在一个劲地颤抖。它们是真的冻坏了,我甚至有一种想把它们抱回家里的冲动。那一晚,我睡在温暖被窝里,总是惦记着门外那群可怜的燕子们。那个冬天感觉特别漫长,燕子们好不容易才熬了过去。春天总算来了。叽叽喳喳,一定是门口那对燕子在鸣叫,我想它们是在对我们一家表示感谢吧。仅管燕子们要拉屎,但我一点儿都不嫌弃它们;虽然有时也会埋怨上几句,可我打心眼里喜欢它们。今年已经是燕子到我家的第七个年头了。星期一雏鸟诞生了,我在开门时还在地上发现了一个鸟壳。妈妈以前和我说过,那是鸟儿故意扔下来的,是对主人的感恩和回报。七年了,每一年雏鸟诞生,燕子们都会扔下一个鸟壳,不多,只是一个。妈妈还告诉我,鸟妈妈之所以扔鸟壳是因为鸟壳也可以做为一味药,将它碾碎之后可以在难产时派上用场。但我根本不在乎鸟壳的价值和作用,我只在乎鸟儿的这片心意。感恩,原来不是人才懂,鸟儿照样有一颗感恩的心。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彼此感动了七年!900字 初二 记叙文
-
读《三国》有感今天,阴雨绵绵。我闲得无聊,走到家中老旧的书桌面前,读起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三国演义这本书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每一个人物的神态,思想,动作,精神都写得淋淋尽致,这本书把曹操的奸滑,刘备的仁义,孙权的善劝描写的惟妙惟肖,深刻而不反复,真实而不现实。它是百年以前,三国时期的见证,是罗贯中老先生一生的心血。我个人认为,书中说刘备的仁义,不如说是假仁假义,因为刘备刘向庞统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则事可成”这句话是他内心深处藏着的一句大实话的确曹操在当时是公认的汉贼与汉贼相反就肯定是英雄所以刘备的“仁义”是通过曹操的“奸诈”对比出来的。若他真的仁义,就不应该赖着荆州不走,若他仁义,他就不应该在汉献帝死后称帝,若他仁义,他就不改装着把自己的儿子阿斗摔在地上。因为古人云虎毒不食子。罗贯中老先生书中刘备的仁义,只是曹操衬托的。刘备不善于打仗,他最擅长拢略人才,擅长哭,哭,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精神上的武器。曹操,是这本书中奸诈的代表,乱世之奸雄的他说出了具有他个人代表性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他胸怀大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最好的见证,曹操性格多疑,但是,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十分豪爽,但又嫉妒英才,杨修就是因为自作聪明,才被曹操所杀。我个人认为曹操聪明绝顶,又愚不可及;狡诈奸滑,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我认为孙权亦是一代英雄,世人大多来争论曹操、刘备,而很少提到孙权,其实他很有才干!在三国演义里,他充当了一个犹豫不决,总是听周瑜与张昭的意见,认为他没有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义。但他可以与曹操刘备成三足鼎立之势,当然不可小觑。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可见其才;年仅二十六岁,孙权就继承了哥哥孙策的位置,在二十七岁时联合刘备在赤壁大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业,可见其能;孙权劝学与吕蒙,可见他饱览群书,实际正是如此,他予历史、文学各方面都广泛涉猎。曹操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是最大的证据证明了孙权之能,向曹操一代枭雄,都能让他对敌人发出如斯感叹。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它更是人生的哲理。900字 初二 应用文
-
燕那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天阴沉沉的,又是几阵狂风刮来,我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忽然天空中划过几道闪电,倾盆大雨席卷而来,我不得不到路边的屋檐下躲雨。突然,几个黑色的点掠过树梢,如黑暗中升起的几点亮光,无声无息,接着又是一闪。我立刻瞪大眼睛,聚精会神的搜索,寻觅。终于,我看到了,那是燕。燕匆匆地飞着,仿佛在追赶着什么。大雨在风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下着,燕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破密集的乌云,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几只精灵在同风暴作斗争。忽然,几只燕从不同的角度俯冲下来,空气凝固了。乌云压得越来越低,这群精灵冲向风雨,驰上乌云,似一把把剪刀,剪断雨线。我仰坐着,看着它们时起时落,时缓时急,时收时张,全身闪烁着无所畏惧的光芒。此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狂风怒号中,一群闪耀的精灵飘零于风中,驰骋于苍穹……雨停了,精灵们辉煌而去。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也许人生不过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即使只是昙花一现,也可以很自豪,因为,我已奋斗过。350字 初二 记叙文
-
燕几年前,我在乡下奶奶家度假。忽然,我听见几声轻微的啼叫声,我搬来梯子上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一窝刚搬来的燕子。我见过的小鸟很多,然而,只有燕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它不但外形漂亮,而且勤劳能干。我从课外书中得知,燕子能报春,能吃害虫,是农作物的好朋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小巧可爱的燕子,身体像黑绸缎似的,油黑发亮。两只小小的眼睛炯炯有神,再配上一张米黄色的小嘴巴,简直美极了。燕子整天无忧无虑,自由的在天空飞翔。有时在屋檐周围来去,守护着自己的家;有时又从田埂飞向麦田;有时掠过水面……只见燕儿扇了几下翅膀,滑翔了一段,收翅,一个完美的降落就完成了。仔细一看,它嘴里还叼着几条青虫,不过它却没吃,我正疑惑中,几个小巧的脑袋伸了出来,争抢着将青虫分尸了。看着这位“母亲”如此辛劳却不肯多吃一口,多么象我们的母亲,世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看看那些因为母爱而爆发的母亲们啊,因为孩子受到危险,竟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例:一位黑龙江的母亲为孩子捡帽子时,孩子从大桥上坠下,而她竟然直接跳入黑龙江,以堪比世界纪录的速度救回了孩子,可是那是在零下的环境而且并没穿泳衣的情况下,足以打破世界纪录)。所以我们要好好回报父母,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我见过许多鸟,但只有燕子才引起我心中的震撼,因为他是母爱的化身,他对子女的呵护、勤劳、无私,在这和谐的社会里,都是人们应具备的。550字 初二 记叙文
-
读三国有感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以经是我第5次合上这本书了.无论我看多少遍我都看不腻.多有很深的感受,尤其是对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更加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韬五略,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中华,复姓岁汉,这当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有一句话,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我去不赞成三国演义,这本书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教人老谋深算,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重写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拉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来想看到的却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尾更耐人寻味.不是么?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的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联营,且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到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气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可惜呀!本来属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但自从那不明不白的一场仗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做人就应能屈能伸,刘备就为了二弟三弟的死儿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是在不值得.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你就会失去很多很多!450字 六年级 演讲稿
-
读《三国》有感“三国”,这是个闪亮的字眼,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回眸过去,一睹三国的风采,品味三国争霸的乐趣。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张角率众多百姓起义,准备推翻无能的汉灵帝,推翻腐败的汉朝,可这梦想终没能实现,袁绍、何进等朝中大臣率众英雄平息战乱,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灵帝退位,之后董卓操控年幼的汉献帝操纵大局,又恃有猛将吕布不畏众元老大臣的反对,王允让义女貂蝉用美人计离间董吕关系,导致吕布怒杀董卓,之后大局无人操纵,英雄豪杰们各自占地为王,一时间局势混乱。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之后,刘备、曹操、孙权脱颖而出,至此呈现三国鼎立的状态,吴国依靠天险,蜀国则靠着山川之险,魏国则依靠着济济的人才养精蓄锐。一开始吴蜀联盟合力攻击魏国,火烧赤壁,打得曹操大败,只携几人逃出重围,要不是关羽义薄云天,曹操恐怕命丧于此,可之后吴蜀分裂,形成对立状态,魏国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如果蜀国至此韬光养晦的话,也能坚守不破,可由于刘备的意气用事,导致陆逊火烧连营,元气大伤,蜀国开始衰败,之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当顶梁柱,可诸葛亮再怎么努力,蜀国灭亡已成定局,再加上五虎接连逝世,蜀国再无人才,只能灭亡。再看吴国,虽然依靠天然屏障,但是因为蜀国的灭亡,魏国将矛头指向吴国,其实吴蜀唇亡齿寒,蜀国一灭,吴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魏国这儿人才辈出,相继涌现,没几年魏国合三为一,成为晋朝,天下终于再次统一。5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读《三国义》有感今天下午,我在家看《三国演义》打开《三国演义》,我便被发生在那年代的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乱世中的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人们都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最吸引我的是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雄才大略的曹操,神机妙算的的诸葛亮,神勇忠义的关羽,坚忍不拔的刘备………这些人物有的奸诈的、有忠义的、有多疑……。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曾在历史的舞台上挥洒汗水。指点江山,成就了一番伟业,赢得了光辉灿烂的人生。诸葛亮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欣赏他的神机妙算。佩服他的雄才大略。《出师表》更让我们看到了那颗“死而后已”的心。合上《三国演义》那种感觉依然回荡在我心头。读《三国演义》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250字 初三 书信
-
读《幽默三国》有感刚读了题目,就会想读,才看了开头,就马上想往下读,看完了心中是无限的感慨,这就是幽默大侠周锐写的——幽默三国。原来的三国,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里面充满的是杀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你争我夺的战争场面。而《幽默三国》没刀光剑影,语言是时尚的,和罗贯中写的人物都一样。比如曹操的多疑:一次曹操休克了,要用心脏心脏起心跳,路上的牌子上写着离蜀国还有8000米,另一个牌子上写着离吴国还有14000米,两国都有心脏起搏器,曹操又看见一个大大的广告牌上写着“吴国正宗心脏起博器,让你‘心动’!”曹操想:“我过的一定是正宗的,蜀国的一定是盗版!去吴国吧。”结果我国美把曹操救醒反而心跳更加快了,还是好心肠的诸葛亮把真正的心脏起搏器给了曹操。小肚鸡肠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好人鲁肃……这些着名的三国人物被周锐老师描写的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样。每当我读完一篇故事都会大笑不止,有时还会告诉同学,作业多时看一篇,还可以放松心情呢。周锐老师,以幽默的口吻,把《三国演义》中的每一个人物写的幽默,写出了他们的特征,让我们从生活中看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400字 四年级 应用文
-
读《狼国女王》有感沈石溪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有点“另类”因为他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与人一样生活与自然的动物其中有一本让我获益匪浅,名字叫做——《狼国女王》才读了几页,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住了。一次虎口夺食,狼王盔盔不幸遇难身亡,紫葡萄临危受命,出任帕雅丁狼群首任女王,狼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它们遭遇饥荒,紫葡萄决策失误,出师不利。大公狼歪歪脖上演苦肉计,助紫葡萄重塑狼王威严……最后,在一次血的洗礼——狼虎大战中,狼群损失惨重,两只狼群并和,紫葡萄连任狼国女王,新的生活就此开始了。其中,紫葡萄是我最钟爱的人物。狼群深入北斗沼泽猎杀,大公狼舍身开路,身陷险境,紫葡萄带领狼群猎杀成功后,舍命相救。在那时,所有狼都劝它不要白费力气了,沼泽里的黑三只会越陷越深,何况它又不是年轻力壮的公狼,用它的一条命,换来整个狼群度过饥荒便也足矣了。但紫葡萄没有放弃,义无反顾的把黑三救了上来。紫葡萄这种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让我想起了消防员。在一个地点遭遇火灾时,他们毫不惧怕,冲进火海里,与死神作抗争,甚至因此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胆识与魄力令我敬佩。同时,紫葡萄也有过人的仁慈与宽容。在围攻世代仇敌宛莫沙狼群时,它网开一面,在关键时刻给对方了一条生路,之后又联合它们,与断牙血瘤虎展开对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紫葡萄出众的胆识、魄力、仁慈与宽容。他身上知恩图报,舍己救人的品质让我心生敬佩。紫葡萄谱写出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狼国女王传奇!55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袁氏当国读后感篇一:袁氏当国读后感前几天,读完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有很多感想和启发,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但因为工作太忙,心不静,也就迟迟没有动笔。最近几天,突然又想写点东西,就先把过去要写没写完的东西整理了一下,这就有了前两篇关于与儿子讨论爱情、友谊和宇宙的文章。本来,还准备写一篇和儿子讨论音乐的文章,但怕关于《袁氏当国》的文章迟迟不写,那些灵感就会随岁月而消失。毕竟,音乐的话题什么时候都可以谈。另外,最近又陆续读完了一些书,如果这个不写,后边的也将被积压,所以,决定还是先写《袁氏当国》的读后感。反思一下,其实,还是自己的惰性问题,因为只要想写,总还是有一些时间的。我之所以读《袁氏当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是唐德刚先生。唐先生是着名的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尤其以写名人传记和口述而着称,我最开始读的是他写的《张学良口述》,非常喜欢,随后,又读他的《胡适口述》、《胡适杂忆》、《李宗仁回忆录》、《梅兰芳》等,就越来越喜欢他的风格和独到的视野。前段时间,去厦门学习,中间在北京机场转机,等候飞机的时候,在机场书店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看作者,就决定买下,一路上,读了几段,回家后,虽然工作一直很忙,但还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但分量很重的好书。下面,就说说读本书的几点心得。首先,这本书进一步证明了我以前的一个判断,辛亥革命其实融合了日本政府的一个阴谋。日本人为了分裂中国,成立了黑龙会,目的是让满洲和蒙古从中国独立出来,使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孙中山虽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想把中国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实际是日本政府重点利用的对象。孙对日本也抱有一定幻想,他在日本就住在黑龙会领导人的家里。在日本的影响下,孙中山辛亥革命时的主张,虽然是推翻满洲政权,但他心目中的中国,实际是原来明朝的汉人疆土,不包括满洲、蒙古,甚至新疆、西藏,这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最初本意。孙中山曾以此为条件向日本争取资金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所以,如果最后孙中山未能与袁世凯结盟,那孙中山在日本人支持下建立的中国将不包括满洲和蒙古,甚至不包括新疆和西藏。那时,满洲和内蒙古可能就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外蒙古和新疆可能就成为苏联的殖民地,西藏可能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客观的看待那段历史,我们不该过高神化那批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伟大形象实际是后来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共同塑造的。其次,辛亥革命所以能成功,袁世凯的功劳也不可磨灭。原来以为,辛亥革命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主要是靠国民党人的力量,后来才知道,辛亥革命所以没有马上被剿灭,其实是袁世凯的故意纵容。袁世凯是李鸿章之后中国最有实力的政治人物,光绪和慈喜死后,小皇帝上台,摄政王怀恨袁世凯当年出卖光绪,担心袁世凯成为第二个曹操,就迅速革了袁世凯的职,袁世凯也开始了隐退后的晚年垂钓生活,并写了《自题渔舟写真二首》,其中的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袁世凯将自己和商朝的伊尹相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实际上,袁世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确实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当辛亥革命一爆发,国内部分地区也出现叛乱,朝中则无人能出来退敌,清政府只好再把袁世凯请出来,袁世凯心里明白,如果不是革命党,他是没有出头之日的,所以,对革命党的势力,他是不急于去消灭的,相反,他还要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开始,他并未坚定废除满清政权的决心,但在同盟会派来人员与他说和之后,他才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在汪精卫的劝说下,孙中山也主动向他承诺,只要他能劝清帝退位,大总统的位置马上就让给他。因为那么时候的国民党势力,也确实太单薄。从二次革命的迅速瓦解,就能看出国民党的实力是多么脆弱。因此,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袁世凯前期的纵容和后来的逼宫。第三,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基础。民国开始的时候,国民党选择的是类似美国的总统制度,那是一个总统掌握实权的体制。后来,因为要将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于是,宋教仁等就匆忙修改法律,变成了类似法国的内阁制度,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这个总统的权利,增强国民党在中国政治中的影响力。后来证明,这种改变趋势给袁世凯的执政带来许多麻烦,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坚定了后来袁世凯干脆放弃这套制度,选择恢复独裁,甚至最终走向了极端——帝制。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历史的国家,在老百姓的骨子里,还是原来的统治思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皇帝没了,总统又是个没实权的主子,政治大乱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袁世凯开始的时候,威望也非常高,但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人出来搞国会选举,拉去了大部分选票,直接威胁到袁世凯的地位,袁就开始准备对付国民党,他采取的方式无非是拉拢和打压。袁就派人去拉拢宋教仁,准备委以重任,后来,袁的手下当时的总理可能是出于对袁的爱护,也可能是出于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在宋教仁准备北上见袁世凯的时候,派人暗杀,从此,暗杀就成了中国政治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宋教仁被杀,造成国民党二次革命,袁世凯也干脆驱逐国民党,实行自己的独裁统治。为了奠定自己的执政基础,袁还特意从美国请来当时世界最着名的法学专家古德诺,研究中国的政治制度。古德诺经过综合考察,了解到中国的实际,得出自己的观点:中国这样一个长期集权统治的国家,不适合民主政治,更适合寡头政治,而寡头政治中,世袭的寡头要比非世袭的寡头更稳定。客观说,古德诺的这个判断基本是正确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已经走向了共和,那是不是还要走回去呢?当时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界,还是普通百姓,对共和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尤其是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有着知识背景的政治家们,多数都将共和当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个时候,如果放弃共和,哪怕是放弃这个假的共和,走回那个大家都非常痛恨的帝制(很多人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都归结在这种制度上),大多数人是很难完全接受的,但袁世凯最后还是被左右一些人忽悠了,错误地选择了向回走。国外势力正好趁机消弱中国,内部反对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后,包括他自己的班底北洋军阀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那些本来有机会接总统的人,怎么可能同意放弃这个机会呢?结果,袁世凯的皇帝梦没做几天,就以悲剧收场了。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几乎都吸取了袁世凯的教训。老蒋再独裁,也不恢复帝制,即使到台湾让儿子接总统,也没有改变共和的外衣。蒋经国不搞世袭,人格魅力和历史使命值得佩服,但台湾迅速混乱,群龙无首,至今还在动荡。后来中国大陆的领导人,也是这样,几乎都选择了“宁可换酒,绝不换瓶”的方式。朝鲜最近搞了个三代世袭,可能也是出于蒋家的经验教训。如果从稳定角度讲,实行三代世袭,外界压力虽然很大,名声也不好,但不一定不是一个理性选择。对于亚洲这些长期寡头统治的国家来说,只要上层不乱折腾,经济正常发展,保证社会精英被选拔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那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度。篇幅所限,关于袁世凯背后推动“五四运动”、梁启超和蔡锷策划“起兵讨袁”背后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最后只想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总能给人许多的启迪和感悟。篇二:袁氏当国读后感刚跟老姐说,我发现我写东西真是越来越快了,今天先是做了一个方案,然后写一篇贴一篇,虽然都很垃圾,但是赫胥黎还是哪个说,速度,可以弥补任何缺点,我又圆满了。因为阿寐,才开始对民国感兴趣的,越看越觉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居然这么多牛B人物。民国史,太敏感,因为很多人还健在,因为很多影响还在,说不得,不好说,不敢说,没法说。但是正因为他离我们太近,所以看起来,才有意思,觉得历史不是书上的符号,而是刚刚发生过的生活。《袁氏当国》是小小的一本,正适合在上下班路上的地铁里面看。刚开始翻的时候,知游说,你要是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最好不要以看唐德刚的书为开始,他的书,偏见太多,且很多都是孤史,很多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在说,也不知道真假。我不以为意,然后看到书的开始说,从***年开始的夏朝,我就傻眼了,夏商周的断代是多么宏伟的历史课题,您就直接标年份了。所以,打算看这本书的GGMM们还是留点心眼,在后面这样的地方很多,不过唐先生是大家,我就不乱说了,估计麻烦又要出来揪我辫子了。这本书写的是从1911年民国建立到1935年袁世凯升天期间的历史,围绕袁的生平,叙述了在中国这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这段是《袁氏当国》的内容简介,摘自当当,我就不献丑了。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骋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 “ 六君子 ” 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 唐 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书的内容大家自己去看,我就不多说了,还得再看一遍,好多地方不记得。我的感觉就是,唐表现出了对孙极明显的好感以及对袁不清不楚的暧昧,至于筹安会等小丑,他是深恶痛绝,我很不忿,其他不说,杨度,是我们湖南人里面拿得出手的人物,凭什么受他唐德刚这种气,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谁知道真正的路该怎么走?您推崇的孙中山不也建了啥中华革命党吗?对于宋教仁,却有了很具体的认识,若说孙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宋却是一个有着卓绝能力的实干家,国民党的党务和政务都是在他手上慢慢梳理,当年轻拢慢捻,就把国民党打造成了国会第一大党,这个,不是只有理想才能做到的。所以,袁不怕孙中山,不怕黄兴,利用传统的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但是他怕宋教仁,所以只能选择暗杀。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唐先生对第一任临时国民政府内阁成员的分析,流畅、巧妙,那个成员表分析清楚,当时的政治生活基本可以了解一个大概。每一届政府,一定是各种力量互相博弈和权衡的结果,国民党在第一任临时政府里,有权无名,后来慢慢败落,让人唏嘘。还有,唐先生有个地方要不得,谁跟你吃过饭你就说谁好,哪里能这样?篇三:袁氏当国读后感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啊。说实话,我爱读历史,但是不爱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爱读现代所谓历史学家或者研究者编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没什么意思了。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匠气的手法来写历史,虽然精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种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在这些作家或者学者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历史,让人从文字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观点相比,这些人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得出的。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书籍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的颠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来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这样读的。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帝王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精神。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抗议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史观、史论也许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史实没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200字以上
-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1999年6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袁隆平事迹有感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江西德安。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武汉和重庆度过。对于这样一个生长在大城市,并自小就上教会学校的人来说,在风华正茂的时候违背母亲的意愿选择学农,实在是出人意料。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当年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永远,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并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6亿中国人的命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在安江农校,他一呆就是19年。回顾在安江农校的教学生涯,袁隆平感触良深:“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生物学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在以后的作物育种科研中,才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袁隆平以非凡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将来的科研打下了基础;同时,一场梦魇般的饥荒最终促使他全力以赴的编织杂交水稻梦。安江农校成为袁隆平腾飞的起点。一生的付出,为的是战胜记忆中那梦魇般的饥荒。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安江农校宁静的校园也无法幸免。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青年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三年困难时期,我亲眼见过有人饿死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当时我们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我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人类能否战胜饥饿?我认为主要靠科技进步,再有一个和平环境,通过不断研究,取得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就能解决饥饿问题。我是学农的,每年做点优产育种研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曾经做过一个好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回忆起当年的那场灾难,袁隆平那种济世情怀,那种对生命的真挚的呵护与关爱,让人分明感受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内心的崇高与博大。梦当然只是梦。为了通过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努力着,“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一定要走到底”。他一直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杂交水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育杂交水稻,是他生命中最强的音符对于一个几千年来受贫穷与饥饿折磨的民族,有着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良种来帮助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啊。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重上市。袁隆平,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终于登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殿堂。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辉煌、荣耀、名利,却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发生任何改变,他还是始终如一的恋着杂交水稻事业。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的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分秒必争的察看着育种基地。他心中想的只有他的试验,只有他的杂交水稻。通过科技进步,现在我国常规水稻的亩产平均为“700斤左右,我们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800斤左右。我们正在研究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将达到1500~1600斤,有希望在2~3年内培育成功,那时又将推动全国的水稻产量上一个大的台阶。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我就可以随时对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1998年,国家国资局对“袁隆平”品牌进行了无形资产评估,认定其价格达1000亿元人民币。对此,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各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誉为昭示着中国知识经济的风暴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真正到来。农平高科“”上市后,社会上有人称“袁隆平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他却很平静,对此一笑了之。他仍然一如往日的奔波在试验田地里。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有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让杂交稻进一步由中国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虽已届古稀之年,但袁隆平仍是魂牵梦萦着杂交水稻;虽已没有了园艺场的美丽与缤纷,但那种淳美与质朴,却更能透出一种科学巨人所特有的崇高品质与境界。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着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像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长长的假期终于让我再一次啃完了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在小学时就已看过它一两遍,但都是粗略的阅读,没有细细品味,自然也就没什么收获,现在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觉得这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等等。这本书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本书里,我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先说“卧龙”诸葛亮,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在书中描绘的却很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再说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爱民爱材、宽厚仁义,待人公正真诚。他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基本政治理念,使得刘备一生受人敬重,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他的军事才能仍没被抹杀。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已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像不到的,周瑜嫉贤妒能,一心只想除诸葛亮和刘备,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他的义,他的忠,他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粗中有细的张飞,可怜他一世英雄,竟在醉酒熟睡时被范疆和张达不明不白地杀害,我真为他鸣不平。赵云品性忠良,直言敢谏,有贤者之风,能体恤民情,慈爱百姓,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上几人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三国演义》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1200字以上 初三 书信
-
读《三国》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