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的想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告戒我们努力学习的句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又有多少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称为笨小孩,最后退学。可他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成了大发明家。一个人不一定小时候学习好,就可成为名人;也不一定小时候学习不好,就成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断努力地刻苦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辉煌的顶点,方仲永、爱迪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向那些有成就的伟人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刻苦精神。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利用好时间,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单纯女孩的幸福
单纯女孩的眼里永是阳光一片,没有阴雨绵绵;单纯女孩的心里永是蓝天白云,没有黑云遮掩......
单纯的女孩容易满足,时时都充满欢乐,在她们的字典里找不到复杂的忧愁.她们会以一颗纯净的心去面对人生,尽管道路不一定一帆风顺,也会坚定的走下去,相信自己最终会找到灿烂的阳光,张扬出一片春天的美丽.
单纯女孩的心中永远是一片明净,没有污点.在失落的季节,她们会仰望天际白云,告诉自己:天上不会永远挂满雨滴,就好象人生不会永处于低潮.她们相信落叶的飘飞,是为了让树更有营养;伤心记忆是成长的笔记;雨帘是天的伤心哭泣,过后一定是晴空一片,雨过了就会天晴~
单纯的女孩相信世间仍有真情在,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一切.即使一个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但它却能影响更多的人,让世界各处燃起希望的光亮.她们爱微笑,用世上最美的音符去祝福每个人;她们爱赤足于溪边玩耍,用童稚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聆听风的故事,想着心的童话~
单纯女孩是一颗闪烁的星星,永远充满动人的光芒.星星点点,闪耀着每个人的希望.
单纯的女孩是一株向日葵,永远充满动人的欢乐.金色的脸庞是太阳的倒影.单纯女孩,一颗单纯的心,永是幸福的主题,永是快乐的归属~ 单纯女孩的幸福!
相似题目
-
仲永的想法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向那些有成就的伟人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刻苦精神。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利用好时间,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0字 初一 散文
-
仲永的想法“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一个有着辉煌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刻苦学习才取得成就的。如果你从小就有着非常聪明的头脑,可仗着自己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点而不去努力学习,最后你不会比普通人强到那儿.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写出了告戒我们努力学习的句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又有多少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学校,被老师称为笨小孩,最后退学。可他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成了大发明家。一个人不一定小时候学习好,就可成为名人;也不一定小时候学习不好,就成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断努力地刻苦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辉煌的顶点,方仲永、爱迪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方仲永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向那些有成就的伟人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刻苦精神。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利用好时间,奋发努力,掌握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00字 初一 抒情
相关推荐
-
伤仲永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的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主旨,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闻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此为止了吗?”初一:陈栋懋500字 初一
-
《伤仲永》我上幼儿园时,记忆特别强:老师讲述的故事,我都能原样讲给爸爸。妈妈听;背诵的唐诗少说也有二三十首吧。如今我念小学三年级了,成绩当然也是名列前茅了。因为这,我的爸爸。妈妈寄于我很大的希望,常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别学伤仲永,自以为聪明,放松学习。长大了还比不上平常人。”他们讲的这些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尤其是我跟伙伴出去玩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说着。不久前,我找来了宋代王安石写的经典文章《伤仲永》。刚开始读时,觉得爸。妈的话有理。可后来,我就不认同了。伤仲永五岁时能写诗,确实很了不起。后来跟着爸爸四处拜访乡里人,荒废了学业,这是事实。但这能怪他吗?他为什么哭着要学具?那是他很想读书的呀!因为他家“世隶耕”,贫穷得很,父亲不得不带他在拜访乡里人时,写些诗,换些钱度日。由于社会的原因,当朝宰相王安石,也不能让仲永免费读私熟。所以我觉得,仲永才华消失的原因,最主要还是他的家庭贫穷造成的,是那个落后的社会造成的,他家贫穷读不起书呀!跟仲永相比,我现在幸运多了,不但吃穿不用愁,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我就享受9年义务教育权利,可免费上学了。到了二年级还搬进新教室上课,那可是刚盖起来的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可漂亮了,有的教室里还配上了电脑。多媒体等等,功能可齐全了。我想,如果仲永真的有在天之灵,那他一定是羡慕不已啊!每想到此,我就从心底里感谢敬爱的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农村。我希望爸爸。妈妈今后不要再对仲永持偏见了。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我怎么还会“泯然与众”呢?650字 初一 童话
-
伤仲永放眼古今,有许多天资聪颖的人,但最终能成材的人却不多。方仲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追根究底,方仲永最终沦落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父亲的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如果不是他父亲贪图仲永的才学给他带来的一时利益,不让仲永学习,仲永会变成这样吗?不仅在古代如此,即使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有许多目光短浅的人。在农村,并不是每个孩子斗能享有上学的权利,他们因为家境贫穷,农村重男轻女等原因不能上学,但当国家要求恢复孩子上学的权利时,他们的家长却还振振有辞地说:“上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还不如待在家里帮我干活,赚口饭吃!”他们的理直气壮让人又气愤又可笑。但他们不止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世代为农的命运,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和方仲永还有这些被迫辍学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已经够幸运的了。整天只需要上学,吃饭,睡觉,根本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努力学习,还整天想着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王安石对大家的训诫:“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我们要相信勤能补拙,多看书,多学习,不做第二个方仲永!初一:贚菾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再见仲永天才是不存在的,即使我们的才能之间有一段距离,但最终的成功还是来自后天的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一个人的天资才能即使再高,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的话,就很难很难得到很高的成就。先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伤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仲永五岁便要他的父亲给他笔和墨,当场作出一首表现民族团结的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大家看了他作的诗后,纷纷赞扬。他的父亲很高兴,于是整天带着他到别人家里拜访,耽误了学习,使得仲永从“神童”变成了:“庸人”。一个天才因后天的影响而变成庸人,一个天生的笨蛋因后天的努力而成功。可见,成功是需要辛勤与汗水的。仲永啊,因为你父亲的贪财而耽搁勒了你,耽搁了你的大好前途,耽搁了你的天资聪明。为这样一个可怜的人,我感到十分的可惜。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后面还又一句:“但这1%的灵感却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是啊,他说得的确有道理,这不正是指的仲永你吗,你天生就那么的聪明,如果在后天的道路里勤奋学习、刻苦专研,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第二个“爱迪生”,甚至比他更厉害。对你的父亲,我确实抱又一种怨恨的心理,不知道你有没有,只为了个人利益,而荒废了孩子的大好前途,他这样做,真的忍心吗?且不说这件事,他想赚钱,也不需要浪费人才吧,即使想得到利益,仲永学到更多的知识后,也可以帮他赚到更多的钱呀。550字 初一
-
伤仲永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的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主旨,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闻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此为止了吗?”初一:陈栋懋4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作诗,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在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7.泯然众人矣!译: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8.还自扬州译:从扬州回来。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译: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10.卒之为众人。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词语1.伤:哀伤,叹息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3.民:平民百姓4.世:世代5.隶:属于6.耕:耕田7.生:生长到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经11.识:认识13.书具:书写的工具。13.忽:忽然14.啼:出声地哭15.求:要14.异:对……感到诧异17.焉:他,代指仲永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19.与:给20.即:立即,立刻21.书:书写,写22.并:并且23.自:自己24.为:题写25.名:名字26.其:这27.以:把28.养:奉养,赡养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30.为:当做,作为31.意:主旨32.传:传送33.一:全34.观:观看35.自:从36.是:此37.指:指定38.作:写作39.立:立刻40.就:完成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42.文:文采43.理:道理44.皆:都45.可:值得46.观:观赏49.者:……的地方40.邑人:同县的人51.奇:对……感到惊奇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53.稍稍:渐渐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55.其:他的,代仲永的56.或:有的人57.以:用58.乞:求取59.之:它,代仲永的诗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61.日:每天62.扳:通“攀”,牵,引63.环:四处,到处64.谒:拜访65.使:让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67.闻:听说,听闻68.之:它,代这件事69.明道:宋仁宗年号70.从:跟随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72.还:返回73.于:在74.令:让75.作:写76.称:相当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78.自:从79.复:又,再80.问:询问81.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8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83.之:介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84.通:通达85.悟:聪慧86.受:接受87.之:它,代通悟88.天:先天。89.之:它,代天资。90.贤:胜过;超过。91.于:比。92.材:同“才”,才能。93.远:差距大。94.卒:最终。95.之:音节助词,不译。96.为:成为。97.则:那么。98.其:他,代仲永。99.于:被。100.者:不译。10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102.彼其:他。103.如:像。104.此:这样。105.其:不译。106.贤:才能。107.之:它,代后天教育。108.且:尚且。109.今:现在。110.夫:发语词,不译;有版本译为:那些。111.固:本来。112.得:能够。113.而:假设关系。114.已:停止。115.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116.通悟:通达聪慧。方仲永的三个阶段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朗读停顿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题目理解“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文章的道理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关古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字词注释①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费用。⑦犹当:还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⑩庶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诗文翻译人们求学,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如果既不出门,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赏析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紧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去假设,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读后有感读了王安石先生的《》,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他们的耐心和勤奋。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问题研究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5.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补充注释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虚词用法一词多义“之”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9.受之天——代词,通悟。10.受之人——兼词,之于。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还自扬州:从。闻余闻之久也——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利——认为…有利可图。伤——对…感到哀伤。名词作状语日——每天古今异义: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众人:平常人,eg:许多人,大家5.稍稍:渐渐eg:稍微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古今异义稍稍众人古意:渐渐。平常人。今义:略微。人很多。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宝元二年,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200字以上 叙事
-
伤仲永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的是有个人的名字叫方仲永,3岁就会作诗,而且非常有意境,于是轰动了全村,有一个邑人(同乡人)很看好仲永的事,于是便开始经常把仲永的父亲请到家里来,以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并表示想用钱来买方仲永的诗,他的父亲便觉得这样有利可图,便一直叫方仲永到那个同乡人的家中作诗,不让他学习。没几年方仲永的诗再也没以前这么好了,又过了几年诗已经“臭不可闻”(泯然众人矣)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惋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就是不学习都经过很常一段时间才泯然众人矣,由于后天没有学习,终于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学习!650字 六年级 叙事
-
方仲永古代的时候,金溪县有个叫作方仲永的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以耕田为主业,大人早晨就去田里忙农活,傍晚回来,回到家后又得快做饭,洗衣,做家。想想看,一个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从外忙到内,那是多累啊!自然也就无心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了,仲永每天和小伙伴们去玩耍,做游戏,回来的时候总是满身泥。因为家境贫寒父母也没想过让他去上学,只想着让他早点长大养家糊口。他5岁那年,有一天,父亲带着一身疲倦回到了家中,仲永跑了过去对父亲说:“爸爸,我要读书工具。”父亲认为上学也没什么用,只会浪费金钱和时间,加上条件有限,就对方仲永说:“要这个干什么?又不能赚钱。仲永心里很想要书写工具,便哭了,父亲见了只好到邻居家借来,仲永马上就笑了,拿起笔就在纸上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诗的内容是以养父母,民族团聚为主。然后就把诗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他们看了仲永的诗,个个赞不绝口,他们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高的才华,如此好的诗句,真可谓是神童!”从那以后无论谁指定物品让他写诗句,他都能马上写完他的诗,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同县里的人听说以后,都感到非常的惊讶,渐渐地,他们把仲永的父亲作宾客来对待,还有的人给仲永钱求他作诗。父亲觉得这有利可图,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赚到钱,很高。每天拉着仲永到同县的人家里去拜访,让仲永给他们题诗,便得到很高的报酬。不让仲永学习,他认为现在仲永已经能帮他赚钱了,在学别的就没有用了,还会浪费了赚钱的机会。王安石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亲回到家乡,在他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再过了七年,我从杨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650字 初二 写人
-
《伤仲永》读后感《伤仲永》读后感今天,我又一次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幼年时才华出众,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真为仲永伤心!我哀伤仲永的父亲,当仲永五岁就会作诗时,他父亲为了利益,“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于众人!不过也我伤仲永,伤他随波逐流,随父亲摆布,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人不学不成才,无论一个人天赋有多好,但如果那个人不学习,就会成为普通人,或许连普通人还不如!如果像仲永那样的人去学习,说不定历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天生的才华必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是啊!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一个人天资一般,只要后天勤奋、刻苦,必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刻苦,有上进心的!连仲永这样天资那么好的人不使学也泯然众人!那我们天资不是特别好的,更就当努力学习!千万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师和妈妈又那么重视我们的学习,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来报答老师和父母!450字 二年级 叙事
-
神童方仲永大诗人李白醉酒跳入湖中捞月,结果命丧黄泉,到了忘忧桥,孟婆叫他喝汤,李白正在醉头上,把汤当作了一种不好的酒,所以没喝,直接世。在李白世后不久,仲永就出生了,睡了半天才醒来,哇哇大哭。到了五岁,仲永突然感到全身左摇右晃,而且还想做诗,就向父母哭着要笔墨,写出了一篇好诗。第二天夜里,仲永做梦,梦见张果老对他说:“仲永,你的前世是李白,所以你就会有如此的名堂,现封你为诗仙,世后归位。”仲永听了,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的记忆完全恢复了,还得到了一些法力,他的法器是一支毛笔和一个酒葫芦。他的父亲,由于贪念,让仲永只吟诗做赋却不学习,仲永只好装出一副天赋消退的样子,其实他的天赋还是那样多,只不过是要惩罚一下他的父亲,看到了王安石,就将天赋全数寄托给王安石,王安石成了鼎鼎大名的大诗人,而仲永的天赋完全消失了。他的父亲,看到他如此无能以后,用鞋底用力抽打仲永,仲永被打的一个月不能坐下,而他贪心的父亲呢,整天殴打仲永,仲永只好离家出走,过了几天,仲永回到了家,考取了进士,仲永的父亲又是一口“乖儿子”一口“宝贝”的叫他,这让仲永很是不解。最后,仲永考取了状元,张果老就把他接走了,而他的父亲,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犯下了什么错误,一个漫天惊雷将仲永的父亲惊醒,原来,再有天才的人也不过是普通人,不学习还是不行的,他因为自己的贪心,好险让仲永失去天赋。仲永的父亲后悔不已,殊不知,仲永已经归位成仙,天赋也回到了他的手里。550字 初一 记叙文
-
仲永上学后天气晴朗,仲永戏于院中,忽大声叫喊,父慰之。仲永求书具,父怒,仲永啼求之。与之后,书诗四句,传一乡秀才观之。有一老者,科举九次未中,即归隐山林。闻仲永之才,异焉,有大西道:“此乃李太白转世托生者,万不可耽搁。于是乎,老者登门拜访,欲授仲永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父不懈,而仲永乐此不疲,即请入正堂,拜之。自此,仲永闻鸡起舞,挑灯夜读,才能增长极为迅速。又时常作诗,故声誉日隆,以致王安石闻之。七年后,介甫还自舅家见之。其才华横溢,令介甫连声称赞,又约其七年后应试。又七年,介甫复到扬州,见之,才高八斗,令介甫自愧不如。又预言:“此才子学识可见一斑,定为状元!”一月后,仲永应试。托福,殿试状元,即任礼部侍郎。其师见弟子成器,又归隐山林。临别前,留葵花画一幅,洒泪告别。仲永听其言,兢兢业业,平步青云,为天子左膀右臂。日后,仲永以诗文才华著称,与王安石平起平坐。介甫兴致大发,即书千古名篇《乐仲永》。350字 初一 散文
-
有方仲永想到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350字 初一 应用文
-
我与方仲永灯光摇曳,照亮了房间。今生,我是一只蜡烛,只能默默的看着仲永。仲永五岁,文采超越常人。若送去私塾,静心潜行,将来方可成大器。可叹农民愚钝思想,图一时之利,毁绝一世天才。仲永穿梭在县人中,吟诗作对,笔下生花,万利滚滚。被喻为神童的仲永在一天天长大。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只能挥霍自己天生的才能。王安石在仲永十二岁时见到了他。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了,灵彩残余,正在衰落。我看着仲永,无奈地叹气,留下一滴烛泪。看着仲永所剩无几的才华,哀伤不已。仲永二十岁,才华尽失,沦为普通人了。倘若仲永五岁时不是穿梭在县人中,倘若仲永所生的家庭为书香世家。仲永这绝世的才华便不会到最后消逝了吧?世间太多倘若,只恨曾今未加珍惜。我用最后的叹息,书写出仲永一生的悲哀,留下一句警示众人的话语。倘若生在书世家,何叹辜负满才华。若世真有奇才在,何须留有领路人?只叹无缘成一人。初一:白千月350字 四年级
-
读《伤仲永》有感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受教育。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这件事告诉我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我们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件事使我联想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可他并没有灰心,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可以看出,像方仲永这样有天资的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会成为一般的人;像华罗庚这样没有天资的人,如果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我要学习华罗庚这种努力刻苦的精神,掌握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3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伤仲永》有感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天才。那样,我的负担就会减轻,就算天天玩,就算告别课本、公式、单词,也能得第一名!然而,《伤仲永》这篇文言文,让我重新认识了“天才"的真面目,明白了我该怎样做。金溪民方仲永,出生在一个”世隶耕“的家庭里。从小就不认识书写工具,却能提笔成诗,让人们大吃一惊,称之为天才。后来,阿谀奉承的”邑人“都花钱让仲永作诗,以宾客之礼待他父亲。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最后仲永“泯然众人矣”。这种悲剧的造成,最终责任还是怪他的父亲,但也有仲永自身方面的因素,如果仲永坚持后天教育,他的父亲让他学习,那么仲永绝对是百分百的天才。相反,仲永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的父亲又“不使学”,那么仲永的结果肯定是“泯然众人矣”。要想成为天才并不是不可能的,那要靠自身的努力!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聪明,而不学习,但更不能觉得自己笨,而自暴自弃。天才可以变成蠢才,蠢才也可以变成天才。350字 初一 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