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持守理性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年前的名言用来形容当下浮躁的时代亦不为过。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抑或浮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不被潮流挟裹,拂去蒙尘看到真相,发出理性之声、做出理性之事?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片段面前,亿万民众丧失了简单的思考和推论,闹剧接二连三上演。曾几何“世界末日”谣言甚嚣尘上,超市蜡烛,方便面遭疯抢;如今禽流感疫情再起波澜,专项禽流感保险销量火爆;曾几何日本地震核电泄漏,便有某些人幸灾乐祸;如今钓鱼岛争端升级,便有人打砸日货……
游弋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行走在匿名讨论的网络空间,网络的不理性成为时代鲜明烙印。这里网络上或疯传不实消息;那里语言暴力伤害别人尊严;这里已将争论演化成人身攻击;那里已将声讨之声演变为全民狂欢。倘若“真理”在手,更是“人人手持心中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波澜壮阔的闹剧缘何而起?也许是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从众劣根,国人缺乏独立的思考;也许是型社会中信仰的迷失,价值的混乱,制度的滞后;我认为更是当今浮躁时代下一代人的理性失守——弥漫的浮躁、牢骚和怨愤,是丧失边界的偏激。
大国之民缘何不能持守理性?时代变迁,人们不再屈从于懦弱,已在沉默中爆发,越来越多呼吁的言说与行动出现。“一支笔可以画也可以写,但必须让一支手握住”,倘若笔摆脱了手的限制,便偏离社会的轨迹。愤青自以为精彩,实则只知抨击一切,叛逆少年自以为发出时代新声,实则只能余下慷慨激昂后的一片空白。菩萨低眉,是哀其不幸;金刚怒目,则是怒其不争。
哲人有言:人的内心此端是“兽性”,彼端是“神性”,克服自己心中的“兽性”而不剑走偏锋,即是始终痛苦的,又是长期必须的。我们要用多年理性的人生经验探索自己、告诫自己、调整自己。古人有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如今我们崇尚“淡定”,都是理性战胜兽性并通往神性坦途的大智慧。
在文明国度,在法治社会,理性具有强大的内力。面对征地拆迁这“和平时期最大的战争”,王进文对市长说:“推土机推不出政治,推不出和谐社会,也推不出真正的城市化……请给我一个法律依据,也请用文明说服我”。王进文用理性克服内心的呐喊,用理性克服内心的痛楚,他的理性维权给我们树立了标杆,让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被撕裂。“理性”二字,是最重的砝码,是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诚哉斯言,勇猛而不偏激,不让理性失守,也许是我们对青春最好的誓言。
相似题目
-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文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热泪的爱情小说。凸显出了杜丽娘为爱情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的勇敢形象。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最终在读了《关雎》诗以后引发了出来。弗洛伊德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实现,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内心表现。女主角梦中大胆放肆的行为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幸福纵是死亡也无所惧,反映了其不屈于世的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小说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为表达了一种反抗封建压迫的思想,从而也宣扬了女性解放。表现了杜丽娘的坚持精神和执着态度。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来到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已有两年,第一次产生了想去学校的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图书馆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不断的阅览当中,使自己变的有修为,有素养,做文明的公民。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书籍,我竟有些手足无措,早已眼花缭乱了!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感情本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而感情中的恋情又是一种特例。那是因为责任的存在,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要谈恋爱。也有人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话是不错,但培养不是玩闹开心,培养的目的到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我说不清楚,只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惯也无权过问。语文写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我过的潇洒快乐。既然没有恋爱也能快乐,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恋爱的快乐呢?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高二:艾妮1996900字 高二 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牡丹亭》一书中,语言优美,文中更有很多词藻优雅的词曲。例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还有离奇的想象,虚幻的仙境,以及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情节。促使它成为文学巨著。而《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 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相关推荐
-
汤显祖《牡丹亭》读书笔记作文《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1000字 初三
-
读后感读完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的的感触很大。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的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她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在她两岁多那一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从此,她便在无声和黑暗中度过了八十七个春夏秋冬。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海伦。凯勒在黑暗中生活,却把光明带给别人,因为她爱这个世界,也许她对老天的不公非常不满,但是她伟大的成绩足以证明她像常人一样,经过几千几百倍的努力后,她有了超出常人几千几百倍的成就。她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一个残疾人,能做出如此的成就,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呢?珍惜每一天,服务别人,你会更快乐的!400字 初三 书信
-
读后感读后感这篇文章他说明了真实的社会现象,给了我们很多感悟。现在的科学已经十分发达,很少人还用书信,因为他又麻烦又费时,因此人们都选用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不但省时省力而且还方便。因此书信会随着时间而变成历史。但假如有一天,世界没有了电,人们仍不会选择书信,因为电波早已充斥了这个世界,书信已成为了古典。我们忘记了祖传,只满足于现状。本文的第五自然段,写了一本书,书中的女孩写的直着的不忘温馨的书信深深打动着我。我们已久没有了书信而科学扼杀了我们传统的通信方法,以往的那种温馨从电子时代就开始没有了,我们想像书中的小女孩那样,感受温馨,寻找温馨。所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也不能忘记最原始,最温馨,最感性的东西。300字 初三 书信
-
读后感鲍佩珍《雨巷中的伊人》打开这本充满书香和内涵的美书,一股清新和宁静之气即刻充满你的鼻翼,这倒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戴望舒的诗,现在的我,该是看不懂的吧!只像李商隐中“只是当时已惘然”所描绘的那样!戴望舒,那刚强的文字,好像不只是文字,而是多了一份东西,浓厚强烈。时而捉摸不清、朦胧、含蓄,时而又明朗、沉挚。终还是明了,还是那份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吸引着我向他靠近,去细嗅那股单纯的爱国气息。现在的我,正是在慢慢的细嗅着吧!夏天的夜晚,初三的学子们在期盼着那美妙的下课铃声。“铛。。。。。”“下课”老师的一声令下,便是我们的解放。各自手忙脚乱地收拾着书包,或许也不曾知道忘记带上《评价手册》这一朋友了吧!拎起书包,便冲向了那门外的一片黑色。骤然间,巨大的雨滴砸在了地上、伞上、头发上。。。。撑着红色的伞,独自踩着轻悠的脚步,踏过一个个的水坑,走在巷子中。忽地,脑子中闪过一幅雨巷的画面:1927年的雨在沉痛的吟唱,白色的恐怖在天空中蔓延,让朦胧的雨显得格外的凄凉。缓缓地,丁香一样的姑娘,袭一身紫纱,披一头秀发,撑着油纸伞,缓缓地,带着丁香一样的颜色,带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带着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彷徨在这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一样,带着冷漠,凄凉,惆怅。丁香一样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发出叹息,惊叹为何她会如此默默行进,默默地叹息。雨巷幽深的气息夹杂着青石板的翠绿以及旧时木屋咖啡灰。为此时的雨巷上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丝幽暗。她像梦中飘过一般,静默地远去,到了颓矮的篱墙,走尽在这雨巷。我殊不知已脱口而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多美的诗啊!是否1928年8月的他也是这么觉得的呢?夜幕再次降临,独自披上青色的外套,走出家门。夏天的夜晚,或是多了一丝燥热,或是多了一丝清爽与温暖。。。拨开一堆草窝,几点亮光突地闯入我的视线,它们慢慢的摇曳在空气中,轻轻的吟道:“萤火,萤火,给一缕细细的光线——够担得起记忆,够把沉哀来吞咽!”1941年6月26日的他是否也是因看见了它们这些美丽的精灵耳描出了如此美的诗呢?收拾好心情,披着外套往回走,往回走,只留下一副黑色的画面,只有那星星点点的亮光诉述着一夜的寂寞、、、、、、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后感阅读下面摘自 China Daily 的一则简讯,写一篇100词左右的读后感River Pollution A great deal of dead fish can be found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of the Huaihe River(淮河), because of serious pollution this summer. In a report, Anhui Daily called on residents (居民) to help protect the river against pollution.要求:1 必须包括对上述主要内容的感想,可以适当增减细节,使其连贯、完整。 2 词数:100左右Chinese people are now face to a serious problem--pollution. And this problem is a little bit different from others--the goverment can not solve it by themselves. We need everyon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But we also know that it is very hard to call everyone to join u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ut it seems that they have found the way to let everybody know it. In a report, Anhui Daily called on residents to help protect the river against pollution. I am so glad about it. And i believe that somewhere the pollution must stop.700字 初三 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_1000字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高二:艾妮1996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样办?不明白。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90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后感 《李时珍》读后感《李时珍》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成长的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在苏州瓦硝坝的中医李月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在家的后院里缠着爸爸问这问那,那是因为爸爸家的后院里有很多草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时,后院的草药全被他认完了,但是他认为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人,他爸爸没办法,就只好带他去山上见识见识各种草药,父亲每次实地讲解草药以后,小时珍都记在心里,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好,父亲再问他时,他都能回答正确。就这样,李时珍长大后,把《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读完《李时珍》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知道了李时珍从小热爱医学,爱得如痴如醉,平时总是缠着父亲不放,勤奋学习,记住了很多花草的药性、用途。李时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这样耳濡目染,为民行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他的勤奋努力,让他把前人写下的《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真是了不起。我要向李时珍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父母争光,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5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盘古开天地》读后感_读后感【第1篇】读了盘古开天地,我知道了,这美丽的宇宙是盘古创造的。盘古用手推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天和地逐渐成形,而盘古也累得倒下去了。啊!盘古你真伟大,你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混合在一起,而是一直坚持永不退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永不放弃。【第2篇】读了《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我知道了:盘古是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献出他的宝贵生命的。他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这样坚持了很多年。我无法想象当时的盘古有多累,有多疲劳,我只知道,最后他终于累得倒下去了,再也起不来了,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宇宙了。我想: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多么有爱心的人,多么勇敢的人,为了人类而不惜牺牲自己。我佩服盘古的勇气,我更佩服盘古那坚定的意志。盘古,你是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人。你为了给人类创作一个美丽的宇宙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盘古,我们会永远记住您,我还要学习你那种奉献精神,现在,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第3篇】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学习盘古的两种精神,那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勇于创新的精神表现在他一斧子一凿子的辛勤工作把天和地完全划分开来;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在把天和地分开以后,怕它们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一直到他死去。死后他还把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变成了现在我们拥有的美好东西。我们的老祖宗盘古,为了世界丰富而美丽,彻底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个故事告诉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习盘古的精神。就算我现在学习不好也要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勇敢的去面对,努力去克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750字 读后感
-
《鼠疫》读后感-读后感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写的《鼠疫》。这本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叫阿赫尔的城市爆发了鼠疫病毒,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面对这场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里厄医生、朗贝尔、搭鲁、格朗还有鼠疫的共谋者柯塔尔。在反抗鼠疫的过程中,里厄和搭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里厄始终关注着疫情的进展,关注着市民的健康。他始终担负着医生的责任,而不是对瘟疫逆来顺受。他天天奔波忙碌,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其他。很了不起的人。里厄因为每天要救治病人,以致在妻子临死之前都没见上一面。我觉得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塔鲁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观念。他想成为一个圣人。他四处奔走,发动了志愿者建立了防疫组织。他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战斗,最终染上鼠疫献出了生命。真是可悲可敬啊!这本书里所体现的就是疫情下市民的百态生活。而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像里厄、搭鲁这种为疫情而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英雄是属于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比如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时,他就已经67岁了,现在又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网民评价他“民族脊梁,国士无双”。我觉得最准确不过了。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中,像塔鲁一样因为疫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死了,但这种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想用爸爸跟我分享的一句话作结尾:“当危机来临之际,他没有红披风,只有一件白大褂。却无比让人安心。”600字 初中 读后感
-
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气和呵成地读下来。陈忠实的《白鹿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独特,一开篇便牢牢地抓住了人的精神。围绕着主人公白嘉轩,展开了一幅近代传统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故事,纯朴的人生观所展现出的关中风情画卷。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白嘉轩的父母、他的长工、品德不端的大财主鹿子霖、医术高超重义守信的乡医冷先生,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家庭斗争、政治斗争,清末统治者及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对农民的统治,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内战时期农民的艰难生活等等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神宁静的纯朴的民风、稳定的生活也是葬送在了那些革命的斗争中。白嘉轩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白嘉轩的家风十分严谨。他父亲也是一个正统的农民,对白嘉轩管教十分严格。白嘉轩在家境日渐败落的状况下,就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艰辛劳动,一步步地将家境扭转过来。白喜轩对后代的管教也同样是十分严厉。然而,人们在应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免不了要被本性中恶的一面所屈服。他的大儿子白孝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子承父位,原打算要接过父亲的族长位置。这时,邪-恶的代表鹿子霖便利用美色勾引孝义,以败坏白家的名声。孝义被一个色相十足不守贞节的坏女人田小娥所迷惑。白嘉轩为了严正家风,亲自主持家法,在全族人面前对孝义进行惩罚。从此,孝义堕落了下来。鹿子霖乘机把白孝义的家产给侵吞。最后孝义被-逼沿街乞讨,险些饿死街头。似乎是邪-恶占了上风.然而在紧急关头,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孝义本性中的善的一面又电光火石般出现。他戒掉了大烟,从头干起,最后竟成了一县之长。白嘉轩也有失败之处。他的小女儿白灵从小就比较娇惯,最后被共-产-党所吸引,为共-产-党闹革命。拿砖头将正在作报告的国民党教育部长的鼻子砸扁。能够说是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当她既将从西安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时,却被共-产-党怀疑为特务,被活埋。多么可悲的下常这虽对白嘉轩打击很大,但最后他却成了革命烈士的家属。在随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还是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不信神,他们所信奉的是祖宗,信奉的是公理。他们所生活的白鹿原虽说有白和鹿两姓,但他们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祖宗。他们共同举行对祖宗的祭祀活动。这两姓可说是矛盾的统一体。鹿姓的代表人物鹿子霖便是一个反面代表。鹿子霖父亲在世时,对儿子的恶行便放纵、指使。这就决定了鹿子霖的邪-恶本性。但鹿子霖并不是坏得十恶不赦,他只是干些吃、喝、嫖、赌勾当。比起土匪还要善得多。他利用职权霸占了黑娃的妻子小娥,又唆使小娥勾引白孝义。故事的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不听他的管教,不与新娶的媳妇同房,参加共-产-党后给家里带来无穷灾难。最后,他受这个共-产-党儿子的连累被拉上刑场陪同枪毙的死刑犯。被吓成精神病,冻死在野外。故事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各具性格,又各具命运。一个个活灵活现地立于纸上。令人深思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旧时的大知识分子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另一个是不守贞洁的女人田小娥。朱先生是孔孟思想的代表。每日吟诵圣贤书便是他的最大乐趣。他与正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同,他在考取了功名后,看到时局不定,便拒官不做,在家乡开办白鹿书院,研究修身之法,编纂县志,一度时期曾招生传道。他在故事中是一个大智大悟者,甚至具有了通神的本领,能够未卜先知。他的一些预见屡屡应验。最主要的是他对时局的预测。在白嘉轩的长工鹿三死后,他不让雇佣了一辈子长工的白嘉轩再雇长工,结果在共-产-党夺取天下后,他因为解放前三年没有雇工而没有被评为地主。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而在他死后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却被混蛋红卫兵给掘了坟,烧毁了尸骨。他的命运不就是现代版的孔子和孟子吗这也算是新派小说中不多见的对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点批判!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1200字以上 高中 读后感
-
读后感读《我飞了》有感金湖县实验小学六(4)班欣振宇《我飞了》是作者黄蓓佳写的第三本儿童小说,也是我看的他作品里六本中感触最多的一本。一本。正是这本书,使我体会到朋友之间那真挚的友谊是多么重要,多么可贵。这本书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描绘又结合了浪漫的魔幻手法。主角单明明是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正直勇敢。故事开始的那天正好是单明明的生日,他的妈妈英年早逝,奶奶一年前又去世了,而爸爸自从单明明的妈妈去世后,一直在麻将桌前游荡,单明明想要的滑板车自然也没有了。也恰恰是这一天,新来的男孩杜小亚与单明明互相在对方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一下。自此,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经过交谈,单明明知道了杜小亚如此瘦弱的原因——他患有白血病。也因此,单明明更加珍惜与杜小亚相处的时光。杜小亚帮助单明明练长跑,他们与月亮(人名)一起出钱,给低年级的同学买兔子,两人一起扮演剧团里的角色…….这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有时欢乐,有时哀愁。可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杜小亚在与死亡的较量中还是输了。单明明为了看杜小亚最后一眼,在太平间外得了重感冒,并发烧了整整四天四夜,就在这其中,单明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杜小亚告诉他自己成了天使,只有单明明能看到,并且所有人都摸不到,他会一直在单明明肩上,自此之后,又发生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杜小亚用魔法使周学好在公开课上流利地读完了课文,完成了他的心愿,单明明帮助小巷里最自私的筱桂花免受骗子设下的圈套,他们帮助刚出狱的杜小亚的爸爸重拾信心,找到了好工作;另一方面,也让单明明的爸爸对单明明关心起来……在全书的最后,在毕业前夕,单明明终于在同学们关切的目光下“飞”了起来。今后,还会有更高`更远`更美的飞翔,在等着单明明与他的同学们。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抬起头深呼吸了一下,我对杜小亚那可怜的身世感到怜悯,对单明明那正直勇敢的性格感到钦佩,对杜小亚的死感到悲伤,也对整本书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感到高兴。同时,我想起了我的那些好朋友们,顿时觉得自己还有些自私,有些蛮横。或许,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信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吧!读书后的感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带给我们乐趣与欢笑;书,让人穿越时空,开拓眼界;书,是我永远的朋友。书,对我来讲,那么神秘,那么有吸引力。读书,让我感到书的芳香,开阔了我的视野,不知不觉中,我喜欢上了读书…………。一天,我在家里拿了一本书看,书名叫《危险的毒品》,看着看着,我的心不觉沉重起来,毒品让人沉迷,让人昏迷,让人染上艾滋病,让人倾家荡产,让无数的家庭破碎………。因为读书的原因,我写作的能力提高了,从此写作文不再发愁了。读书使我懂得了真、美、善。教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不知道怎么感谢这位老师呢!读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一杯牛奶》故事中的真情让我至今难忘。霍德华小时,也曾经遇到过困难,在他无助时,是一位小姑娘帮助了他。数年后,那位小姑娘得了一种病,碰巧她得到了霍德华医生的帮助,眼前的病人曾是他的恩人。人间充满着爱,互相传递着……。读书,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人之初,性本善,今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小孩都伸出了援助的手。爱心在传递,善行在延伸,我要说:大善无言。读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母亲》的故事,教我什么是美,美的心灵。一位穿的很弥补邋遢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上了车。她被车上的人辱骂,瞧不起,但这位母亲并没有在意,她抱着孩子,给他唱歌,好像在弥补什么。几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停了下来。一位女士疑惑地问她为什么孩子还没有醒来时,这位母亲含着泪说:“他已经死了”是啊,作为母亲,她给孩子所需,直到他死,还对她的孩子念念不忘。读书,就因为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书伴我成长。读书,让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金湖县实验小学六(4)班 徐冰青读书后的感受六(四)班梁月“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高尔基读书后给予书的极大的肯定和充分的信任。对于书,我认为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一种快乐!书引领我走进知识的海洋。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在有哭有笑的故事中,在放下书后的留恋中。我的精神受到了鼓舞。放下书,思想仍在不停地奔跳着、涌现着、编织着,读完一本书,似乎结尾没有了结尾,而是换成一个段落,思想还在编织着真正的最后的结尾……读完一本书,顿时心情愉悦。书中的主角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似乎来到了现实生活,好像就是身边的。书就像一座大房子,人们钻在里面如饥似渴地探索着、开拓着、追求着、这座房子里没有悲伤,只有欢乐。房子里充满着诗书卷气的笔墨味,就像一种闻一闻就赏心悦目的香水,因为,书籍是人最好的美容品。读完一本书,发现自己已呆坐在椅上很长时间了,腿脚已麻木了,但心却没有停止飞翔。像在一个世外桃源,那里全是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文字,书建成的堡塔,在那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不文明的行为,每个人都在尽情读书,书中那美丽的文字像彩虹般挂在天上。读完一本书,就像一只鸟,在天空中飞翔了很久,却不觉得累,仍在天空中环绕,欢乐歌唱。叽叽喳喳,自由飞翔。这里没有纷争,只的诗一般的语言,美得不可思议。书,是我的一切,读了一本书,我会像苗儿一样又一次吸收了大自然给予的滋润。读《家》有感金湖县实验小学 六(四)班 柏瑞或许在单纯的人眼里,家就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不由惊奇的发现,原来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它里面的故事很吸引人,一个庞大的家演义着一段特别的故事。故事的人物很有个性。如:性情刚烈又不失温柔的婢女鸣凤,卑微而又怕老爷、夫人的女仆与男仆,思想激昂的倩如、琴、觉民、觉慧。这些青年们富有朝气、青春蓬勃。思想传统的老太爷、迷信又爱美的陈姨太……,他们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再次阅读,这里面的事太让人为之动容了,我看见了:鸣凤为了不做已经六十岁的冯乐山的小老婆,她为了不再受别人欺辱与压迫,于是纵身跳入湖水中,结束了她那平淡的一生,那时她才十七岁。觉新原本是想和梅芬结婚的,可他又不想违抗祖父与父亲的意旨,便答应了李家姑娘的婚事,他对长辈可是逆来顺受呀!那些所谓的法师,他们在觉新家里胡乱‘作法’和‘捉鬼’,弄的那些人心惊胆战,还说什么不能在家里生产否则就有血光之灾。觉新迫不得以把妻子安放在城外生产,可惜呀。瑞玉刚把孩子生下来就走了,唉。此事过后,又发生许多的事情,终于觉慧受不了,他离开了那个家,走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一下:悲欢离合。巴金写出来了在封建思想的压迫的学生们,他们激愤,抗争并要追求自由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学)。他们想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要的是个性解放!朋友们,我们的生活、休息、学习……,有必要听从家长的意见。不过,我们都长大了,有些事是可以自己安排的,我们自己要努力奋斗。对吧朋友们?读《血色母爱》有感最近,我读了《血色母爱》这篇文章,感受很深。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罗莎林怨自己的母亲没有好工作单位,只是一个清洁工。10月底,母亲因工作出色,休假一周,她决定带女儿去雪地里玩,也拉近一下母女俩的关系,哪知,她们在雪地中因贪玩而迷路,粗心的救援人员没有发现母女俩,因为母女俩穿的羽绒服与雪的颜色接近,这时罗莎林又饿又渴,竟昏了过去,当她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里,医生告诉她,她的母亲用土石割破自己的动脉,爬出十几米外,留下一条血痕,正是这条血痕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看完这个故事,我泪眼模糊,用血书写的爱深深震撼了我。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母亲给予我的那挚真无私的爱。那是我7岁的事情了,记得我那时我特别想吃红烧肉。妈妈当时感冒发烧躺在床上,外面下着毛毛细雨,我一点都不知道痛惜妈妈,哭着跟妈妈要吃。妈妈望了望我说:“既然你这么想吃,妈妈就上街买回来烧吧”。说完,一手抱着头,一手扶着墙,骑车去买了。等她买完肉,推着车回来,我发现她的腿一瘸一瘸的,我追问她是怎么回事,她支支吾吾的说:“外面雨下大了,路滑,我骑得太快了,摔了几跤。”我肯定妈妈跌伤了,掀起她的裤脚一看,好大的口子,还在流血,我的眼泪禁不住往下流。妈妈摸摸我的头说:“没事的,过几天就好了。”说完又忙着去烧肉了。母爱是无私的,让我们长大后一定要善待自己的母亲,是她们孕育了我们,是她们无私的奉献使我们茁壮成长。金湖实验小学六⑷班孙媛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议论文
-
读后感学建筑的女博士,美丽兼有才情,自幼迷恋中国古典诗词,行文处事沉静婉约,这样的背景无疑会为作者赢得很多人气。大家知道早年的才女林徽因吧,因为林徽因让我对建筑有更多的热爱。我知道热爱建筑的年轻男女身上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如果他们身上文学的因子强势的话,文学写作往往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水到而渠成。学建筑的人写作比纯粹的文学人士更有出息,大概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科学和理性的认识判断能力以及空间结构上的想象能力,皆是指着文学吃饭的写手们所缺乏的。学建筑、学医的人很多人有文学创作的爱好,这种职业之外写作往往更有成就,这里的原因是一样的。作者我一直关注,她的文字我也很喜欢,笔触轻灵,干净,不漂浮,有节制,不粘尘。在她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紫鸢尾》的序中,我这样说过:“这是一个以现在进行时态袒露少女心怀的小说。一群迎着时代潮流而又独立特行的阳光少年,与我阅读经验里熟悉的人物和形象对应不上,但是他们强烈吸引着我。他们试探世界探测自己生命的方向时,有一份我这一代人所没有的自信。”“在她的笔下充盈着淋漓的江南烟水气,又如一握温润的莲蓬,可清赏亦堪疗饥,绝非不近人间烟火或者止于声色娱乐的那种。她努力追寻着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时隔数年,作者的这部小说描写上趋向于内心的倾诉,情感上较内敛,文字上也向平实风格回归。也许是作者的人生经验更加成熟,作品更加注重情真意切的表达方式吧。一个读者在网上这样评论道:“作者聪明地用情驭才,文字是极质朴,情节也断无夸张,甚至于被指责为平淡,可谁都有似曾相识的经历,在作品的某个段落里你可能就突然会爱上主人公桑小雨了。”小说曾在网上传播,打动了许多同龄的读者。作品风格的独特性迥然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青春类文学。当下的青春文学可以说是一个在利益驱使、市场瓜分下的宗派文学,这个类型的文学已经有更多娱乐圈的色彩。名为记录青春体验、表达青春心事,但事实上他们的写作常常是一种梦臆的写作。忧郁、叛逆、自恋、狂欢——是当下青春文学流行的主调。他们笔下的生活与今天普通人的真实状态相距甚远,更与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相隔天壤。情感夸诞,内容虚假,情节雷同,文字粗糙,我们已经见惯不惊。所谓青春文学更多的是泡沫。这又是我看重这部作品的一个理由。从故事性上讲,小说情节节奏缓慢,细节繁繁复复,不免琐碎。是作者故意追求的一种巴洛克建筑繁复的效果吗,还是故意而为的一种中国江南特有的密密细针的刺绣?作者难道不知道当代的读者已经对这样的精致和优雅失去了耐心?作者说这部小说零零碎碎地写,前后算起来写了三年多的时间了。她写东西是非常非常慢的,通常是好几天一个字也没写,写得快时也就每天一千字。她觉得写东西就像做设计,一次次重看,就会忍不住动笔改,觉得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此的认真得不免拘谨的写作态度,也说明作者写作的目的可不不仅仅是描写一段浪漫的生活和一个甜美的爱情故事。作者留连于时光流逝中越发朦胧的美好情感,记录着一个如花少女生命拔节过程中花开的声音,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她成长的喜悦和快乐,也帮助一些失去青春记忆的人重拾美好的感情。是如实的描写让作品超脱于同类品之上,是真实让作品有了力量。青春是一种人生的经历,青春是一种尝试,青春也是一份感动。还是用作者说的一句话结尾吧:“感谢每一个人,怀念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个人。”这样一来的心情多美好!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读后感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如痴如醉,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是它带我遨游了昆虫的王国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曰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着,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他刻苦钻研,牺牲了自己私有的时间去观察昆虫。《昆虫记》详细地描绘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迅速走了现代文明。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奇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而且,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先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昆虫记》也很有真实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临其境。被我因为厌恶而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昆虫记》,让我重新喜欢上了这些小生灵,发现它们并不讨厌,相反,还有很多可爱之处;是《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同与小说,它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独自的,安静的,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和艰辛。《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昆虫记真好看!五年级:怜悯何必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