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回忆石
每当看到我家书橱上的那块黑白相间的石头,我就会想起去年去海边玩的情景,那么让我留恋。
去年的夏天,我和爸爸去日照海边玩。
到了大海边,我穿上了游泳衣,飞快的跑进沙滩上,恨不得一下子越过沙滩跳进大海,金黄的沙滩就像一片黄金的海洋。
我走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我看见远处有一艘疾驰的快艇,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大海。沙滩摩托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车屁股一摇一摆的,真想一只笨鸭子。还有些人把自己埋进沙里,好像要和这片沙滩融为一体。
那些在游泳圈里的人,随着一波一波的浪花高低起伏,就像一个个小水盆跟着浪走。
海鸥在鸣叫,好像在迎接我的到来,它们拍打着翅膀掠过海面。
海浪涌上沙滩,我看见了一块黑白相间的鹅卵石,在一片金黄般的沙子的映衬下显得那么独特、那么刺眼。我捡起来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带回到家后,我把它摆在书橱上,看见这块石头,就想起那个气势磅礴的大海、热闹的海滩,至今令我难忘。
相似题目
-
数学小论文什么是数学?有人说:“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这样的说法可不对。因为数学不光研究“数”,也研究“形”,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也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历史上,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数学就是关联;也有人说,数学就是逻辑,“逻辑是数学的青年时代,数学是逻辑的壮年时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呢?其实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较确切的说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逻辑性很强,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写出错误的答案。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纯粹数学,一类叫应用数学。纯粹数学准确来说是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的内部规律的数学,应用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纯粹数学对我们来说已没有问题,像一些算数问题只要认真计算就行了,但是应用数学却还存在极大的“隐患”。就例如说方程吧,几个未知数凑成在一起形成方程让你去解,算起来很简单,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难题:如果有两个未知数怎么办,如果算式出了问题怎么办。那么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再譬如说最简单的小数乘法吧,在计算中只要数位对齐应就不成问题,同上,贝贝带了100元钱,买了2本词典,每本词典32.9元。贝贝买词典用了多少钱?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有很多容易错误的地方这两道例题都证明了一个观点:学数学不仅仅要“死记硬背”还要“灵活运用”。在方程中因为有未知数的关系,我们经常犯一些错误,譬如说:5x-5=20,求x的解。有很多同学会算错那是因为他们将5x-5看成了5x÷5,这结果自然不一样,在这道题的命题上就给一些同学们撒了“烟雾弹”迷惑了大家,使大家产生了错觉,因此这道题的正解是:5x÷5=205x÷5×5=20×5x=100这些题目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之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数学的奥义: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把钥匙,很多科学问题一经数学化,就找到了解决途径。许多科技问题,没有数学的结果就不能算有了结果。从简单的数量表示,到复杂的数量关系,离开了数学,就成了一堆稀泥,谁也弄不明白。数学本身不是物,是人们头脑里的意念,但要了解物及物和物的关系,没有数学是不可能的。在数学世界中有很多“好朋友”他们教我们知识,也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深入了解数学世界。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你买菜时需要口算,在促销中你可以利用数学算出你有没有亏本,在造房子时也需要用到数学…总而言之,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仿佛就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要你认真学必定会到达那成功的一端。四年级:张妆如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四年级 抒情
-
数学小论文星期天,全家人在一起讨论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事。谈着谈着,我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疑问:“这里离老家有多远呢?”我问妈妈,妈妈笑了,说:“你说呢?你上了这么多年学,一定会有办法知道的,对吧?”我想了想,灵光一闪,对了,可以用我们最近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来算。我立即拿来地图,找到了泰州市,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家所在地—顾高镇。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灵机一动:我可以先找到离老家顾高镇最近的乡镇黄桥镇,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再减去一些,就是地图上泰州到老家的大约的距离了!说干就干,我立即量出地图上泰州到黄桥的距离,它是0。6cm。因为老家比黄桥离泰州更近些,我便把0。6cm减去了0。1cm,变成了0。5cm。因为这份地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我便用0。5×6000000=3000000cm,3000000cm=30km。我立即向妈妈报出了我的答案:大约30千米,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可谁知妈妈却疑惑地说:“好像没这么近吧?”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疑惑不解:“怎么会这样?”我又来到地图前,重新量起来。量着量着,我突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我量的是地图上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而实际的道路不是直线的,是绕来绕去的,所以实际路程一定比依据地图计算出来的远。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恍然大悟:“对!就是这样!你真聪明!”550字 六年级
-
数学小论文数学无处不在,上个假期我就深深的感到了这一点。有一天,妈妈带我去菜场买菜,经过世纪联华。当时超市在搞促销活动:满38元可以抽奖一次,设一等奖:一名,一辆电动自行车;二等奖:两名,一床被子;三等奖:5000名,一瓶矿泉水。我缠着妈妈去购物来抽奖。一会儿,妈妈拿着购物40元的单据去柜台抽奖。我闭着眼睛,抽了一张刮刮卡,小心翼翼的将兑奖区刮开,真可惜,我只抽到了一瓶矿泉水。我不服气,又缠着妈妈去购物。妈妈告诉我:摸到电动自行车的可能性太小了,只有5003分之1,因为电动自行车只有一辆,而水有5000瓶,抽到水的可能性有5003分之5000,5003分之1小于5003分之5000,所以抽到水的可能性大。那时我还没有“可能性”的概念,我拉着妈妈去验证。妈妈又买了许多果蔬,凑齐了38元。我们再次到摸奖处,妈妈抽了一张刮刮卡,把兑奖区刮开,一看还是一瓶矿泉水。我的心情好失落。过了一会,我又开心起来:我学会了“可能性”!谁叫那水的可能性比电动自行车的多五千多倍呢!还真不容易抽到。40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数学小论文等差数列的小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01=?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01=(1+5+9+……+2001)-(3+7+……+1999)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我陷入了迷茫之中。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5)6、8、10总共有几个数?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2)2、3、4…·8、9、10的个数=(10-2+1)/1=9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4)2、4、6、8、10的个数=(10-2+2)/2=55)6、8、10的个数=(10-6+2)/2=3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末项-首项+差)/差/2]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01=(1+5+9+……+2001)-(3+7+……+1999)=(1+2001)*[(2001-1+4)/4/2]-(3+1999)*[(1999-3+4)/4/2]=2002*[2004/8]-2002*[2000/8]=1001。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1000字 五年级 叙事
-
数学小论文“你碰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想一想再问吗?!”妈妈火冒三丈。哎呀,谁叫我这个头脑不是数学头脑呢?做难一点的题目就开始问这问那,唉,还是自己想想吧!我呆呆地望着这道数学题: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栽8棵,则少7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则多出8棵树,问有多少个学生?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棵?讨厌,又是盈亏问题,这奥赛快乐训练就不能出些别的题吗?但是气归气,到头来不还是要做吗?这道题有两种方案,每人栽8棵和每人栽7棵,这样每人少栽1棵,原来的少7棵就变成多8棵两种分配总差额是:7+8=15(棵),诶,这样接下来的步骤不就和前面的例题一样了吗?先根据方案找出个体差,再根据结果找出总差,然后求出总差中包含个体差的个数,最后根据数学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来求出结果。这道题也可以运用这个公式啊。得到:学生:(7+8)÷(8-7)=15(个)树:8×15-7=113(棵)或者15×7+8=113(棵)答案不就出来了吗?有15个学生,一共要植树113棵。这认真想,还就有了思路和兴趣了,我便“唰唰唰”地往下做:鼓号队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问一共站多少行?有多少个学生?同样的思路,求出两种分配的总差额为24-4=20(人),再运用公式得到:行数:(24-4)÷(9-8)=20(行)学生:20×8+24=184或者20×9+4=184(人)我越做越高兴,自己能解出这么多难题,并得到一个重要的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以后可以更好的运用来解难题。做着做着,我渐渐悟到:其实做难题并不难。550字 五年级 叙事
相关推荐
-
数学小论文数学小论文泰师附小 六(4)季雨欣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题记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唉!怎么办呢?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05÷2006分之2005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2005÷2006分之2005×2006+2005=2005÷2006分之2005×2007=2005×2005×2007分之6=2007分之2006啊!终于算出来了!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05又2006分之2005:=1÷(2005又2006分之2005÷2005)=1÷(2005÷2005+2006分之2005÷2005)=1÷1又2006分之1=2007分之2006哈!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唉…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600字 六年级 写人
-
数学小论文一天,我和妈妈上街去,看见一个小摊前围满了小孩。好奇的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摊主设了个可得奖品的游戏。一尺见方的硬纸板上用黑笔画了个“?”并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上1.2.3.……12。1.3.5.等奇数格上放了手表等较贵重的物品。2.4.6.等偶数格上是些不值钱的小贴纸,纸盒正中有枚小指针。参加游戏的小朋友轻轻拨动小指针,它就会转起来,当它停下来时,看停在几号格,然后你再按指针所指的数字往后走相应的格数,这时走到的格子里的物品就归你了。每玩一次只要付一元钱给摊主即可。奇怪,怎么玩的人都只得到小贴纸呢?妈妈让我好好想想这中间有什么奥妙。我想,小指针可能停在1.3.等奇数上,也有可能停在2.4.等偶数上。但问题的关键是还要往后走与它相同的格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也就是说,一个数加上它本身,结果肯定是偶数。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奇数还是偶数上,最后得到的偶数的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得到奇数的可能性是0。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指针停在奇数“5”号格。这时还应该往后走5格,6.7.……10,好,停在“10”号格上了,假如指针停在偶数“6”号格,再往后走6格,7.8.……12,就停在“12”号格上了。所以,不管指针停在哪里,往后再走同样的格数后,所得到的都是偶数,因此小朋友都只得到最便宜的小贴纸,而得到贵重物品的可能性是0。这个摊主肯定能赚钱。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把戏只是运用了某些知识,只要你肯动脑,勤思考,多分析,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你就不会轻易上当了,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550字 六年级 书信
-
数学小论文妈妈说,外公家养的两只母狗“格格”和“花花”最近一前一后生了两只小狗,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去看。星期天,我们来到了外公家,看到了这2只小狗,它们都非常有特点。一只长得胖嘟嘟的,象个小肉球,灰色的皮毛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另一只则长得比较“秀气”,浑身雪白,象穿了一件洁白的外衣,依偎在“狗”妈妈的怀里,好可爱哦!根据出生的时间和颜色,外公分别给它们取名为老大灰灰,老二白白。一到“狗屋”旁,我就被调皮可爱的小狗们吸引住了,全然不觉外公已经来到我的身边。外公说:“媛媛,你快要上四年级了,今天外公考你个问题,看你能否答出来?”“没问题!”我自信地回答。外公指着小狗说:“这2只小狗出生的日期非常有趣,老大和老二出生在相邻月份的1号,这两个1号分别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你知道是哪两个月的1号吗?”咋一听,这个问题挺难的,但不服输的我还是积极动起脑来,我不由联系起三年级时学过的年月日知识:由相邻两个月的1号是星期几,如果只差一天,说明第一个月的天数除以7余1天,哪个月的天数是这样的呢?哦,有了,29除以7余1天,一年中只有二月份有可能出现29天,由此可以断定老大、老二分别出生在二月、三月的1号。我把想法告诉了外公,外公高兴地夸我真聪明,那2只可爱的小狗好象也为我猜出了它们的生日而欢快地跳来跳去呢!六年级:蒋欣媛5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数学论文数学非常重要,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的,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比如你要盖一栋楼房,必须要计算好每一层楼的面积,每一个房间的面积,计算时你就要先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如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乘以边长,圆的面积:ルr的平方……假如你不认真记好这些,面积就会计算错误,有可能导致沙石材料的浪费或因为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工……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影响多大的麻烦啊!所以,我们要从小背好公式,才不会引发大错误。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学好它,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介的方法:首先,一定要抓紧上课的学习时间,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定要全部弄懂,不留一丁点儿的漏洞,若有不明白的地方马上问老师;其次,回到家一定要将当天老师教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复习完之后多做几道题巩固运用知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我们要攀登到数学这座高山的顶峰,去研究它,探索它,从中体会乐趣!百花小学六一班邬佳颍45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数学实践小论文我家刚买了新房,装修差不多了,今天要刷墙,我们得先准备好乳胶漆。爸爸突然来了兴致,让我当测量师,测测我们需要刷漆的墙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我拿了一把卷尺就和父母上路了。 来到新家,我迫不及待地测量了起来,爸爸说:“我们要粉刷客厅和两个房间。”我拿起卷尺就想应该量哪些地方,课堂里老师说过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它的长、宽、高,所以我开始量每个房间的长、宽、高。小房间:长4.5米、宽2.2米、高2.6米,有了这些数字就好求这个小房间的面积了,哦,对了,既然是刷墙那么就不需要算地面的面积,则这五面墙的面积如下: 4.5×2.2+(2.2×2.6+4.5×2.6)×2=33.64㎡大房间:长4.5米、宽2.5米、高2.6米,那么此房间五面墙的面积如下: 4.5×2.5+(2.5×2.6+4.5×2.6)×2=47.65㎡再来到客厅:长4.6米、宽3.8米、高2.6米,面积如下: 4.6×3.8+(4.6×2.6+3.8×2.6)×2=61.16㎡这么一来,粉刷的面积就显露出来了,我长吁一口气,总面积如下: 33.64+47.65+61.16=142.45㎡哈哈,我们要买够刷142.45㎡墙面的乳胶漆,于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乳胶漆了,买回来后全家一起动手,将乳胶漆刷在墙壁上,墙壁是刷完了,可是为什么桶里还有多余的乳胶漆呢?真是不可思议,我可是认真测量,仔细计算的阿。爸爸微笑着说道:“仔细看看哪些地方你多算了。”我四下寻找着,思索着,到底是哪儿多算了呢?透过窗户看着外面蓝蓝的天,哦!窗户和门等地方根本不用刷乳胶漆,可想而知,实践与课堂要结合,不能光会学,不会用。 于是我测量了门、窗的尺寸。两个房间门的正反面和卫生间门面积相等:长2米、宽0.7米,客厅门:长2 米、宽0.8米,阳台门:长2.4米,宽2.3米。两个房间的窗户一样大:长1.5米,宽1.4米,客厅的窗户:长1.7米、宽1.4米。这样一来,刷乳胶漆的实际面积为: 142.45-2×0.7×5-2×0.8-2.4×2.3-1.5×1.4×2-1.7×1.4=121.75㎡没想到测量工作这么复杂,不过,我还是经过的努力完成了这么重大的测量任务,不需要父母的指导,我独自完成了这件工作,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走到爸爸身边,告诉了爸爸我的劳动成果,爸爸竖起大拇指,抚摸着我的头赞道“儿子真不简单”我谦虚地笑了笑说“我们只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把数学带到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生活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善于使用数学,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爸爸点了点头:“我的儿子长大了!” 我和爸爸都“哈哈”笑了,妈妈看到我们也笑了,笑声在屋子里回荡。900字 六年级 叙事
-
数学小论文今天,我和爸爸坐地铁来到油坊桥去玩,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先来到地铁,发现地铁有19站,每一站每一站要2分钟,中间停车的时间是1分30秒,这时爸爸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如果从经天路到油坊桥一共需要多少分钟?我想了一会儿:“19减去1等于18,18乘以2等于36,18乘以1分30秒等于1小时12分钟,1小时12分钟加上36分钟等于1小时48分钟。”爸爸听后笑了笑说:“你的算法不太简便,先把19减去1等于18,这样就知道一共有18个停车时间,然后用2分钟加上1分30秒等于3分30秒,再用3分30秒乘以18个站就等于1小时12分钟了!你说这种方法是不是比你的方法简便?”我点了点头通过这次坐地铁我明白了生活中虽然有着许许多多的数学,但是有些数学题不简便, 等着我们去简便的算它,以后我必须认真的学习数学解答更多的数学难题。350字 三年级 叙事
-
数学小论文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枯燥无味,整天与”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类似这样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总觉得学习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灌南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刘思瑶550字 五年级 叙事
-
如何写数学论文随着教学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教师希望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一、借鉴成果,博采众长——先粗保存,再归类保存,整理中顿生灵感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为我所用,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须做的事情.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毕竟是有限的,要弥补这个“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学习借鉴.就中学数学教师而言,我们所涉猎的范围自然应以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为主,但还应兼顾高中和小学的数学,以及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信息的采集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书面形式,比如各种书籍、报纸、刊物等;(二)口头形式,比如各种会议、听课、交流、咨询等;(三)电子形式,比如网络。这些信息采集后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先粗保存。主要有四种方式:(1)制卡片,简要注明作者、题目、出处、摘要、编号、日期等项内容;(2)做摘记,写在本上;(3)复印或收藏;(4)电子信息存盘。电脑的使用可以把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全部化为电子信息存盘,并整理归类。整理归类的过程,即便是文字输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顿生灵感,我记得一位台湾女诗人创作了一首诗《一生都在整理一张书桌》,我想,做学问人都应该“一生都在忙碌中整理一张书桌”。这样为论文写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众多的珍贵例子,从而萌生对某一题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发掘,撰写成了论文。所以论文不是谁刻意写出来的,有一点瓜熟蒂落的感觉,无病呻吟成不了好文章。二、完备素材,厚积薄发——论文还自教研始,处处留心皆学问“论文还自教研始”、“论文在研不在写”等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厚积”是基础,没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教训、数据统计等素材的积累,想要写出比较有价值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素材源于何处?如何去发现这些素材呢?答案是那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具体说来,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堂教学,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素材最重要的来源,这不但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向学生学习、自己提高的过程;(2)课后反思;(3)作业记录,从学生作业中不但能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还提示我们教研的改革方向;(4)考试总结;(5)解题分析,并从中探索解题规律和命题趋势;(6)调查反馈,可以用谈心、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从中反馈的信息是难得的写作素材;(7)成果质疑,学习他人但不要迷信,发现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理由不充分的就要敢于质疑;(8)探讨争论,在日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从中往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9)灵感顿悟,事实上很多自选课题的素材是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睡梦中突然想到的,这种灵感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自觉教研的精神,灵感就无从谈起.。三、立足实践,提炼新意——“冷点”、“热点”初中数学教师都从事着一线教学工作,最清楚教学中的困惑和喜悦,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最直接的进行着实践和改革,这些是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部门所难以具备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的论文多数源于实践,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这些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再比如,教学中的一些“冷点”问题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便会使学生无从插手。论文的新意如何出?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在主题上,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二是在时间上,意识超前,创作及时。四、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先文章、再论文,从小中见大好成文写论文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一般情况,初写者先尝试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练习写学习辅导类的文章.这些虽然一般称不上“论文”,但是进行这样的写作,既可以当作练笔,又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视为一次小小的课题研究,通常有1000字左右;要求与教学同步。第二步,进行教学研究类论文的写作,先侧重于解题方法研究等实践性强的,由浅入深,不要急于写理论性太强的论文.可以先探讨解题技巧,再挖掘思想方法,后深究素质能力,进而分析命题原则,预测趋势走向等。如果写有些理论性的文章,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去寻找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课题,需要指出的是,一篇论文的范围不求广,但求分析透彻,凝练精华,小中见大;论文篇幅不求长,一般在3000字左右;此类论文与学习辅导类的文章相比,格式要规范得多,应认真研读报刊风格。五、技巧和经验——复制、删除、添加当文思涌动,意欲写作时,先应确立文稿的题目,用小标题清晰地表达想写的几个方面。(1)为了借鉴别人的成果,有必要复制相关的文章段落,作为你的理论依据或论述的素材、旁例。但要讲究文德,切勿剽窃抄袭他人论文。这就要参考多遍文章,复制多款内容,不怕内容多,只怕内容不全,然后去粗取精,大刀阔斧地删除。留下的骨架再添加自己的思想,教学实践中的例证,自己平时积累的成果等,但文章一定要有更多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自己的文章。(2)做有心人。经常阅读,选择有关书刊放在床头、沙发边或办公桌上,只要有空经常翻阅。一旦有想法,及时记录,并经常向这个方向思考和研究,再参考他人成果必能成就自己的文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3)抓住热点、冷点。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
-
小论文在一个炎热的沙漠中有一棵仙人掌,那就是我,一棵可怜的仙人掌。我从小就在这里生长,这里是我唯一的家。以前在这里我们一家三口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周围也有很多植物和我们作伴。但是今天呢?没有人在和我作伴了,因为自然被破坏了,我们的母亲大自然被破坏了。母亲受到伤害了,她的儿女们怎么会好过呢?这些都是谁的错?不是别人就是人类,是你们人类。是你们人类破坏了大自然。至从人类工业的发展开始,环境就受到影响。听那些植物们说“在城市里到处是工厂,工厂的烟囱冒着黑烟;城市里到处是汽车,汽车的尾气冒着黑烟;城市里到处是烟尘;城市里到处是塑料袋;城市里到处是污水。我们在那里简直是活受罪。每天都要面对这些,我们实在是不想活了。”当初我还不信,现在我终于相信了。因为人们已经威胁到我们了:滥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分垦荒……人类为什么不会反省呢?难道人类非要走向灭亡吗?人类快快觉醒吧,保护环境吧!350字 一年级 叙事
-
数学论文妙用“平均数”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500字妙用“平均数”星期天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一元钱的假硬币。我拿着报纸问爸爸:“爸爸,假硬币和真硬币有什么区别?”爸爸说:“区别很多,象图案、重量这些就会有区别。”我问:“那么怎么称出一枚真硬币的重量呢?”爸爸说:“我们一起来试验。”爸爸拿了一个小电子称,把一枚一元硬币放在称上,可是硬币太轻了,根本称不出来。爸爸问我:“象这样称很轻的东西有没有好的办法?”我想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这时爸爸把我的储蓄罐拿出来,从里面找到了100枚一元硬币,整齐地放在电子称上,称上显示602克。爸爸问我:“你现在知道一枚硬币的重量了吗?”我想了想,100枚是602克,那么1枚就是602÷100=6。02克,于是我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又问我:“那么你能不能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呢?”我拿了一把尺和一张纸,尺上最小的单位是1毫米,一张纸比1毫米薄多了,我左量右量,没有办法量出来。爸爸启发我:“刚才是怎样称硬币的?”我想,爸爸拿了100枚硬币称出重量,然后以平均数的方式求出1枚的重量,那么我也可以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求出的平均数就是1张纸的厚度了。说干就干,拿了100张纸压紧了一量,有1厘米厚,1张纸就是1÷100=0。01厘米,也就是0。1毫米,1张纸这么薄啊!爸爸说:“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条件下测量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该怎么呢?就是用聚沙成塔、聚少成多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大数,然后再求平均数,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了。”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啊!650字 五年级 叙事
-
数学小论文今天,我们全家去超市购物。我们来到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花了。突然,我看见货架上摆着我最爱吃的奥利奥小饼干。其中,一种是用塑料袋子装的,一种是用小纸桶装的。我看了看,发现每袋只要1.8元,而小桶装的一桶却要4.5元。于是,我毫不犹豫,随手拿了两袋1.8元的那种,放进了购物车。我推着小车,边走边美滋滋地想着:这两袋小饼干才3.6元,而那一桶就4.5元,这种袋装奥利奥小饼干实在太便宜了!这时,妈妈走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她。妈妈一听,笑了,她提醒我说:“萌萌,你再算一算,看看到底是哪种便宜?”我不解地问:“袋装的只要1.8元,桶装的要4.5元,买一桶的价格可以买两袋还多呢,难道不是袋装的便宜吗?”妈妈耐心地说:“便宜不便宜可不能光看价钱,还要看重量的呀!你们不是学过小数吗?应该会算的!你算算吧!”于是我看了看两种饼干的重量,喃喃自语了起来:“袋装的,净重20克,用1.8元除以20,那一克就是0.09元。桶装的,净含量55克,用4.5元除以55,那一克就是0.08多元。”“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兴奋得大叫起来,急忙对妈妈说:“应该是桶装的便宜!”接着我把算的过程讲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聪明,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妈妈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超市里啊,一般情况都是量多的比量少的便宜。你不能只看价钱,还要看看净含量哦!比如:洗衣液一斤12元,而两斤却是45元。夹心饼干125克3.4元,而375克只要8.7元!如果你买每个东西都这样想想,那我保证你和別人买同样的东西,你却省了钱。”原来买东西还有这么多数学学问,还那么有趣。看来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做一个有心人!6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
数学论文你有遇到过不会做的题目吗?可不今天我就遇到一个题不会了,这个问题是:一个挂钟一天一共敲了多少下?这个钟整点是几时它就敲几下,每半点时只敲一下。这个时钟现在在我们身边很少见,现大家都用上手机、电子时钟,很少见到这能讲话的钟。当我遇到这题时,考虑到一天有24小时,先写的算式是:整点时敲---1+2+3+4+5+6+7+8+9+10+11+12=78(下);一天整点敲---78*2=156(下),因每天有24小时,以上才算12小时整的敲响数,所以在此要乘2才能算出一天所敲响的数;题中所讲每半点敲1下,可算出12*1=12(下)12*2=24(下);一天所敲响----156+24=180(下)妈妈见我写的算式后对我说:“不光有这个方法,还有一简单的算法。”于是我开动小脑筋,还是想不出比此更简单的方法,无奈之下我只以能求助妈妈。妈妈对我讲简单的方法从这12个小小数字中找规律:1、2、3、4、5、6、7、8、9、10、11、12,在此这12个数字帮它们找朋友,每两个数字为一组,每组得数一样多。在妈妈的提醒下我想到:这六组朋友:第一组--1+12=13、第二组—2+11=13、第三组—3+10=13……第六组—6+7=13。每12个数中有6个13个,一天整天中还有个12时,可列出:(6*13)*2=156(下)1;每半点敲一下,一天中有24小时,可得出:24*1=24(下)2。一整天时钟敲多少下,用1+2=156+24=180(下)。首次我完成的结果虽然与在妈妈的提醒下完成的结果一样,但是两个的方法后者较简单速度也快。通过这题目,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时,有最笨拙的方法也有简单的方法,只要你能找到规律,相信自己,一定行!只要你敢于思考、静心对待问题,新的方法总能出现的。三年级:杨进圆600字 三年级 叙事
-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许多种,我先说出其中的五种。第一种,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第三种,十位、个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第四种,个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数字不相同。第五种,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个位数字不相同。第六种……当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种类,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写出前三中的简便方法来的。我列几题来看:第一题,86×84=多少。86和84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是第一种情况。可以这样计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结果是积的百位和千位,4×6的结果是积的十位和个位。这题的积是7224。第二题,34×52,属于第三种,可以将它乘法变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个位相乘,积的末尾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来,写6进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进的2,等于17,这题的积是1768。第三题,68×48,属于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用6×4=24,24+8=32,积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个位是6和4,这题的积是3264。当然还有一种指算法。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看了我的方法,你们觉得是我的好,还是数学报上老土的方法好。600字 五年级
-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我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许多种,我先说出其中的五种。第一种,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第三种,十位、个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没有任何规律。第四种,个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数字不相同。第五种,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个位数字不相同。第六种……当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种类,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写出前三中的简便方法来的。我列几题来看:第一题,86×84=多少。86和84个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数字相同,是第一种情况。可以这样计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结果是积的百位和千位,4×6的结果是积的十位和个位。这题的积是7224。第二题,34×52,属于第三种,可以将它乘法变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个位相乘,积的末尾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来,写6进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进的2,等于17,这题的积是1768。第三题,68×48,属于第二种,十位数相加等于10,个位数字相同。用6×4=24,24+8=32,积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个位是6和4,这题的积是3264。当然还有一种指算法。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看了我的方法,你们觉得是我的好,还是数学报上老土的方法好。五年级:徐海洋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6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数学论文 妙用“平均数”星期天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一元钱的假硬币。我拿着报纸问爸爸:“爸爸,假硬币和真硬币有什么区别?”爸爸说:“区别很多,象图案、重量这些就会有区别。”我问:“那么怎么称出一枚真硬币的重量呢?”爸爸说:“我们一起来试验。”爸爸拿了一个小电子称,把一枚一元硬币放在称上,可是硬币太轻了,根本称不出来。爸爸问我:“象这样称很轻的东西有没有好的办法?”我想来想去,想不出好办法。这时爸爸把我的储蓄罐拿出来,从里面找到了100枚一元硬币,整齐地放在电子称上,称上显示602克。爸爸问我:“你现在知道一枚硬币的重量了吗?”我想了想,100枚是602克,那么1枚就是602÷100=6。02克,于是我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又问我:“那么你能不能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呢?”我拿了一把尺和一张纸,尺上最小的单位是1毫米,一张纸比1毫米薄多了,我左量右量,没有办法量出来。爸爸启发我:“刚才是怎样称硬币的?”我想,爸爸拿了100枚硬币称出重量,然后以平均数的方式求出1枚的重量,那么我也可以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求出的平均数就是1张纸的厚度了。说干就干,拿了100张纸压紧了一量,有1厘米厚,1张纸就是1÷100=0。01厘米,也就是0。1毫米,1张纸这么薄啊!爸爸说:“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条件下测量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该怎么呢?就是用聚沙成塔、聚少成多的方法测量出一个大数,然后再求平均数,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小、很轻物体的重量或厚薄了。”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啊!600字 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