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悲哀600字

诸葛亮的悲哀

600字 高二 记叙文

五丈原的风还在凄凉地刮着,你,一代俊杰,如今安息了吗?你身为蜀国的丞相,神机妙算,人不可及,令人佩服,令人赞叹,然而你为何六出祁山却未得寸土?你为何不等蜀国大业拟定就匆匆而去?殊不知,蜀国的存亡,也有你丞相的责任!

还记得那次赤壁之战吗?你和周瑜合兵斗曹操,烧得他败走华容道。你为何不趁此良机,杀了这乱世奸雄?也许,你投鼠忌器了,你怕曹操死后,孙权他不过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吴候,绝对没有他哥哥能征善战,你又有何畏惧呢?正是因为你错把关羽放到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结果你和孙权一样都败在了魏国的脚下。当初要是把云长和子龙调换,杀了曹操,不就没事了吗?

还记得那次街亭之战吗?你为何失败了?街亭多么重要,却把它给丢了!你错用了马稷这个无能之辈,难道你忘了先帝对你说的话了吗?街亭一失,蜀国必亡。你可知你无意中错用的马稷,已将蜀国推向了地狱的大门。

你没忘记刘禅吧?你明知他无能,却不肯夺他之位,做成都之王。难道你忘了先帝对你说过:“如果太子刘禅可辅,就助他;如果他无能,就请丞相自己做成都之王吧!”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赞叹。但你心中如果装的真是蜀国大业,为何不自己掌握政权,为何不亲自来整顿蜀国呢?依你的才华,凭你的智慧,哪怕十个刘禅也无可比拟,还在乎这小小的成都城吗?可惜你的人格不允许你那样做,你的忠心也注定了蜀国的失败。

你享年五十四岁,就匆匆离开了蜀国,留给了人们的只有那岿然不动的八阵图和壮怀激烈的《出师表》,你可知道你的悲哀?人们无法忘记你,便给你写了一首有名的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怕森森。

映阶碧草白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

1200字 高一 读后感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官兵:百姓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连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甘拜下风。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这是中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却屡遭排挤,最终以误报吴国入侵的军务大罪由丞相独断处决,后主刘禅连过问的机会都没有。诸葛亮处决李严之后,还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严之子李丰以慰军心,生怕自己所作所为惹人非议。而他治蜀期间,百官皆设,独独不设史官。陈寿《三国志》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光芒万丈的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记他的高尚人格,聪明才智,而他此举又是为了掩饰什么历史真相呢?而对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的简雍,资历比诸葛亮还老,为何找不到关于他后半生的半点文字记载呢?还有关羽、马谡之死,也真的如此单纯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走完了他的戎马一生,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是怎样复杂而深不可测的人。他并不只有忠义儒雅,机智过人的光辉一面。史学家、小说家笔下的历史,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昨夜历史,都已随风散去,而我们所拥有的,是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

高一:陶柔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记叙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