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合肥野生动物园500字

游合肥野生动物园

500字 六年级 叙事

游合肥野生动物园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观了着名的合肥野生动物园。刚走到门口就被它那种气派给震住了住了,只见一座巨大的岩石上,刻着金光闪闪的七个大字“合肥野生动物园”。

一进门便来到了“食草区”。没走多远便发现身后跟着好几只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眼睛都在朝我手中的零食望着,看见它们这样的饥饿,我便喂了他们一点,它们接到食物后有的狼吞虎咽,有的细细地品尝着零食的味道。看着它们的样子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经过几道婉转的小路后我们一行人便来到了一片空旷的土地上。

数不清的鸵鸟在这里生活着。突然,表妹高呼了一声:看!我朝着表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几只鸵鸟在那边赛跑哩!嘿!那速度可真快啊!两边尘土飞扬他们个个迈着矫健的步伐朝终点奔去。后来查资料才知道鸵鸟的最高奔跑速度有80千米呢!

随后我们便来到了“食肉区”,其中我最喜欢的算是小熊猫了,他们个个可爱憨实。一条长长的尾巴,棕色的身体,黑眼圈。给它们照相时,它们还很配合,站在石头上摆个POSE,对你的镜头望着,她们大概上辈子是做模特的吧!

抬头仰望,前面是一座大桥,底下乃是猛兽们的天下。一匹匹狼你追我赶;一头头狮子潇洒威风;黑熊们则是十分可爱,与众不同!

参观完动物园,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半天的时间了我的视野有开阔了许多,这大概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吧!

游吟者的挽歌——读《流放七月》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我们微笑着告诉身后的历史:一息尚存,仍要歌唱。

——引子

耗费三天读完了月初买下的《流放七月》。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读《万里无云》的仰望,读《灿烂千阳》的悲怆,读《芒果街上的小屋》潜藏的希冀,都杂糅在这段阅读的旅程中。作者冬筱身为90后,即便生长在文学世家,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是难能可贵。因为这不是一本简单的青春文学作品,它所探求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明确指出的,是一个深远的命题: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历史,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回顾?

《流放七月》曾在《最小说》连载,于是我在翻开书本前上网查找了连载期读者对它的评价。出乎意料地,批评竟占了大多数,原因惊人的一致——这部小说无法使读者产生兴趣。说实话,连载开始时我因偏爱一口气读完全本的连贯感,只是粗略地浏览过,即便如此,我还是在心中对这本书下了一个结论:这不会是一部受年轻人欢迎和追捧的小说,因为它选择了一个沉重的、不为人知的题材——七月诗派。作者勾勒出莱易与文森这两个相似而又迥异的人物形象,由这两位年轻人引出了老一辈的代表——七月诗人里欧和佩蒙,从而延伸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时也缓慢地向时间的上游追溯。小说的戏剧性越到后文体现得越明显,所有的人物奇迹般地联系到了一起,以至于我心中怀疑这样的情节是否太过巧合,然而细思后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流放七月》虽然缘自真实的历史,然而它毕竟不是纪实文学,它是一个群体的缩影,百余名七月诗人与他们的后代在时光里留下的尘埃,又怎能用一本书尽数囊括?艺术的夸张在所难免。

小说的开头围绕两个中心人物明确地给出了两条线索,似乎平行延伸,互不关联,情节也无甚起伏,显得平淡,却暗含无数的谜团。作者以一种不疾不徐的笔调冷静地叙述,语言简练而不拖沓,仿佛作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书中书、书中诗的构思别出心裁。然而在第二章的开头,我读到莱易关于眼泪的叙述,才恍然体会到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

我记得的第一件事情关于眼泪,爷爷的眼泪。那是一个黄昏,我再次绞尽脑汁去回忆黄昏的样子,很美丽,很温和。爷爷抱着我站在阳台上,面对光来的方向,我觉得天空中有一块特别亮的地方,亮得我无法对着它看。我转过头,然后就看到爷爷的眼角淌出了水,那滴水滑过他皱纹密布的脸颊,落在地面上,我便找不到了。于是我伸出手去,抓住他脸上已经连成一串的水滴,捏在手中。我突然觉得冷——沾着水滴的手掌心冷,后来我知道,那是风。爷爷的眼睛里一直在流泪,直到天边的那片光线不再刺眼,慢慢变了色彩,最后暗下去,什么都看不见了。

每一滴泪珠里都有一段难言的往事。毕竟是感性的人,只因为这一段话,我爱上了这部小说。

故事在西湖边展开,西湖是它最好的背景。浓妆淡抹的西子姑娘拥有千年不变的淡雅与超然,尽管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她却始终宠辱不惊。里欧与佩蒙,这两位创伤漂泊者,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走过了武汉、宜昌、重庆,最终在解放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里,他们在西湖边与恋人度过了温馨幸福的五年,却再一次被卷进政治的漩涡。不仅仅是七月诗人们有这样的遭遇,从古至今,文学与政治从来不会彻底斩断之间的藕断丝连,文人期望用笔来实现政治的愿景,然而政治却始终约束着文学的自由,甚至无数的文人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是理想主义者,可是理想的结局往往都是被现实碾成碎片,于是固执与动摇、疏离与背叛、分别与死亡……荒谷案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改变了七月诗人们的一切。一九五五年以后,有些人悲愤地死去,有些人迷惘的活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总会有接下去的故事。

尘封的历史毕竟已成过去,然而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时间在七月诗人的后代身上留下了相似的影子。物质至上的现实社会比那个纯真的年代复杂得多, 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也面对着更多的诱惑。莱易和文森是幸运的,他们看到了年轮抽丝剥茧后愈加清晰的历史,但同时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历史给他们留下的困惑让他们感到彷徨,也让他们肩上隐隐担起了比同龄人更多一份的责任——他们是注定的“传承者”。书中有许多含蓄的隐喻:童年的深井、城外的铁轨、摘不下来的帽子、熊熊燃烧的太阳、古旧的钢琴、飘扬的芦苇……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幻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如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薄雾,读者就在雾气中随着主人公去往历史的上游。各种各样的女性角色在四位主人公的人生舞台上登场,友情、亲情、爱情……这些曾经清醇的情感经过岁月的冲刷,有些面目全非,有些却一如往昔,这样的改变如同宿命的推手,将他们推向最终的结局。

较之老人的逝去,我们更关心的显然是年轻人的命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文森如海子一般走上铁轨,莱易背起往事踏上漂泊的旅程,他们最终都归于孤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了解历史的人已是少之又少,遑论像他们一样选择背负历史的青年人。于是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那个核心的问题:对于历史,我们到底应该遗忘,还是选择回顾?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我们应该回顾,因为历史的价值并非供于案上,而是指引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那些沉甸甸的往事,让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与审视,惟其如此,历史才永不会重演。但是,我们要背负历史,却不是让历史成为负担,不是让历史的创伤笼罩未来,有时候放下是比固执更好的选择,因为生活终究还是应该向前看。

文首的诗句,是里欧临终前在日记本上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一息尚存,仍要歌唱”,这不仅仅是出于热爱,更是出于责任。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写作者,秉持文学的精神与初衷是一切的前提,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利益,而是给社会、给人心带来哪怕是些微的更好的改变。说到底,这样的写作者终究还是理想主义者,可是理想主义者虽然往往不能长久存活,但毕竟是因为他们,社会才有改变的可能,我这样坚信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