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1000字

寻根

1000字 三年级 议论文

“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过端午节,却喜欢在端午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谁的恩。”作家冯骥才这样感慨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旧日传统文化的漠视,感慨外国的文化“侵略”到了中国。而作为语言,母语是否也遭到类似的“侵略”呢? 曾有学者批评那些在海外演讲演唱的学者歌手们,他们只懂得讲那里的语言,唱那里的歌,完全地道的英语,不懂得如何发扬自己的母语,不懂得如何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正是因为母语,我们才学会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使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能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秉承继续,发扬光大。

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诚然,中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学外语固然没错,它能使我们更好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汉语的漠视。如果整日听到周围的人叽里咕噜地“abc”,谁敢承认这是在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的根。

作为中国人,我想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良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同样的,我们的根发扬光大了,不正代表着中国的崛起吗?

不是否定外国文化,只是强调一点,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并发扬光大,我们才有立国之本,才能更好地汲取别的文化。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母语,算什么呢?

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根,我们应该去热爱自己的母语,是它让我们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传承。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不正是祖先们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吗?

守住根,就是守住了希望。

守住根,就是守住了未来。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紧扣话题“母语”,从反面入手,通过名人、学者之口,列举出种种不重视母语及传统的现状并加以评析,然后从正面阐述母语的重要性,进而确认母语是我们的根,号召大家守住我们的根,论据充分,思辨性较强。

这篇文章的瑕疵在于“寻根”的提法欠妥。文中第四段提到“英语在中国的泛滥”,那只是“对汉语的漠视”,在中国,作为主流语言的汉语并没有丢失,说“寻根”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第五段里,提出了“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的观点,接下来的部分,就是围绕“守住我们的根”来论述的,这与前面的“寻根”并不一致,没有保持思维的统一性,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如果将前面部分的提法改为“守住我们的根”,前后提法一致,这篇文章可以得到更高的分。

雪松

650字 初一 状物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题记

雪松,就屹立在花园正中间。

每天,过往的师生熙熙攘攘,都要绕过花园,走进教学楼,雪松的脚下,总是说说笑笑的不断。但人们似乎从不肯仰头望他一眼,好像他已与世隔绝。他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他很高,很直,很绿,但那不是一成不变的绿,翡翠般的翠绿,料峭春风中荠荠菜般的深绿,至于他的墨绿,我想我无法形容,那是专属于他的绿,凝聚了他所有精力和精魂的绿,而这种绿,却只出现在冬天。

春去秋来,别的花木早已经历了一个轮回,然而他依旧绿,依旧那么高,那么直,纵然,还是没有人肯在他脚下驻足,人们早已淡忘了他。

秋风起了,夹杂着冬的消息,刮遍了北方,刮遍了华北平原,也最终刮进了校园。银杏,美丽的黄叶翩翩起舞,在死亡之神降临时,仍不自觉的和残酷的秋风缠绵,她眷恋自己昔日的家园,却亲昵地挽着秋风的臂膀离开。月季枯了,残枝败叶被秋风带着遍地翻滚,失去了红艳的鲜花,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只有死气沉沉的褐色,或许这一刻的月季是最美的,濒临死亡的垂死挣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刻苦铭心。就像,有毒的罂粟。

秋风,还真是一个冷血的杀手,他将残叶和枯枝带到雪松的脚下,雪松没有低头,更没有流泪,也没有只言片语,他挺立着,那么高,那么直。他太普通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没有梅的姿态,没有玫瑰的冷艳,也没有梨树的硕果累累,他只有挺立,倔强地挺立。

冬的脚步越来越近,雪松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他的颜色越来越绿,他的内心,早已燃起熊熊烈火,虔诚的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皑皑的狠狠压住松梢,他积蓄着力量,等待着……

校园,满目萧条,唯有雪松,仍屹立着,过往的师生大概觉得没什么可看,于是不经意的望见了雪松,他们惊叹,啊!那么高,那么直,那么绿,绿的深沉,绿的义无反顾,普通的他早已不普通,也只有他,给了校园生机,给了校园希望。

雪松一动不动的屹立着!俨然如一个绿色的战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三年级
议论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