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清白” ——读《品三国》有感900字

历史要“清白” ——读《品三国》有感

9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所着《品三国》,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为我们解开历史谜纱,将三国人物和历史细细解剖。

在三国这段历史长河里,曹操的形象素来就不太好:在罗贯中先生的名着《三国演义》里,曹操就是个“奸贼”;在戏剧舞台上,他也只能以“白脸”的形象出场。“老奸巨猾”几乎成了他的盖棺定论。而鲁迅先生却称曹操是一位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奸贼还是英雄呢?

最让民众愤恨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中他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书中首先澄清了这一点。其实,曹操杀了吕伯屠一家而发现自己误杀无辜后,正史是这样记载的“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第一:这里的“人”特指吕伯屠(一家);而“天下人”的范围显然大之又大。范围不同,“恶”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第二:曹操这里是就事论事。是啊,“我”虽然错杀了人家,可人死不能复生,“我”也只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得理直气壮,一贯如此了。所以仅凭此话,是不能直接给曹操扣上一个“奸险歹毒”的罪名的。

再如,《后汉书》中许劭迫于威胁和声望之间,“曰:‘君(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当时“清平”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做“乱世之英雄”倒大有可能。既然能做英雄,自然是“大悦而去”了。《三国演义》中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曹操的反应却变成了“操闻之大喜”——曹操怎么会大喜呢?好像有人从小立志就要当奸雄似的。(毋庸置疑,《三国演义》是文学史上的着作。但这部作品注重艺术性,再加上元代对曹操的“时代意见”,如果当作史料读,就定有偏差之处。)

所以,总体来看,曹操既谈不上“奸贼”,又比英雄差了些。我们暂且可将他视作“奸雄”,不过前面还要加上不可丢的三个字:可爱的。

不过,如果说这本书只是让我更加了解三国的真面目,那就太肤浅了。

现代人中有谁见过曹操呢?没有。那易中天先生又何必大费周章来澄清历史事实呢?曹操的声誉有那么重要吗?其实,这不是所谓的毫无意义,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灵魂的尊重!这是多少人缺乏的精神财富啊!

是的,历史要清白!这是一种尊重。

450字 六年级 散文

山西省太原市双西小学六年二班

岳泽锴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由声音构成的!有风声雨声;有虫鸣鸟叫声;还有笑声、音乐……如果你仔细去聆听,你就会发现声音是多么的美妙。

“叮叮叮,叮叮叮”清晨,床头上传来闹钟的声音,一清醒,便听见窗外“叽叽喳喳”不绝于耳鸟的合唱声。鸟儿叽叽喳喳、啁啁啼啼、长长短短、清清亮亮的喧闹汇成了一曲清晨交响曲。中间有合唱、有独唱、有二重唱,它们的乐曲有多少曲调?是否有人在指挥?我不知道,我也不需知道,我庆幸我能在这场原生态的、难得的音乐会上成为唯一的听众,独享这美妙的天籁之音。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时间到了,我该上学了。一进教室,便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天下最美读书声!有了这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兴盛。

要升国旗了,我们站好等待庄严的国歌响起。那声音是多么的雄壮激昂,让人为之振奋。新中国就是在这雄壮的声音中成立的,我们的祖国也是在这雄壮的声音中慢慢强大起来的。

放学时,雨便下起来了。从第一滴雨声起,清脆的响声渐渐多了起来,又混了起来,到后来连“大珠小珠落玉盘”都不能形容了。我仿佛还听到了小草贪婪的喝水声、万物和雨交谈声……

声音是多么的美妙啊! 只要你有心,就会发现还有很多的声音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聆听、去感悟。

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应用文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