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吟诗退小偷
清朝年间,有一位大文学家,叫郑板桥。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一气之下就辞去了官职,要回乡下老家。因为他爱书成癖,就把自己所有的书藉都装在箱子里,用车拉着。回家的路上,一个小偷盯上了他。小偷想:喝!满满五大箱东西,他得贪了百姓多少钱啊。于是小偷悄悄跟到了他家。
晚上天阴了下来,接着下起了濛濛细雨。郑板桥心里想着百姓的艰难,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小偷小心翼翼的走进屋子,可是很快就被郑板桥发现了。郑板桥脱口就吟出了两句诗:“细雨濛濛夜沉沉,梁上君子入我门。”小偷吓了一大跳,心想:这么快就发现我了么?那也得偷点儿,贼不走空嘛。他摸黑来到大箱子面前把箱子打开,用手一摸,愣住了:哪里有什么金银珠宝,这一本本方方正正的,分明就是书嘛。这郑板桥的官是怎么当的啊,这样穷。忽听郑板桥吟道:“腹内诗书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还是走吧。他返身走向大门,耳听郑板桥又吟了两句:“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定神一看,哇,门侧卧着好大一只狗,两只眼睛在黑暗中还发着光呢,让人不寒而栗。小偷想:多亏他提醒,要不然可就惨了。于是绕开黄狗来到了墙下。刚要跳墙,黑暗中又听郑板桥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抬头一看,墙头果真摆着一盆兰花,于是小心让开了。他刚纵身翻过大墙,耳听身后又传出两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黑赶豪门。”小偷乐了:这个郑板桥还真不一般,官儿做得清廉,诗写得好,为人还挺厚道,我真服了他了。
这就是郑板桥吟诗退小偷的故事。
站在文学门口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门口,见那门内您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画出清风明月的韵味;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旄的浓稠与长情。
当暮色四合时,灯火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豪雄,对酒当歌,临江吟诵,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两鬓,依旧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朽之声,那一份刚劲雄浑的意气,不禁使我击节而赞。
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女诗人,将国家之恨染成纺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依旧要沦陷在决灭之境,来体现他的柔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或铿锵柔美的诗词背溅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失传。
我站在文学门口,看文学中的乾坤,李白在溪边饮酒弹唱《将进酒》;贾岛在反复推敲;苏轼在感叹“谁道人生在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忧愁;陆羽走遍千山万水着下《茶经》;司马迁忍辱负重在雨中着了《史记》。他们同样付出了辛勤汗水,同样付出着努力,同样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硕果。值得我们学习。在未来我们将把他们超越!
站在文学门口使我明白了太多太多,我坚信会有更多的人同我站在学门口,让我们携手努力吧!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八一希望小学六年级:曹宇强
相关推荐
-
郑板桥作文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郑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他卖书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光了。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250字 六年级
-
郑板桥爱子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800字 六年级 叙事
-
走进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大家知道这是谁的诗吗?没错,就是郑板桥。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这就是郑板桥,一个画家,一个出色的父亲。六年级:周月雯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
郑板桥的用心郑板桥的确是个大方之家。他得知其堂弟之子“欲养鸟解闷”,心中早有主意,明知少年不应玩物丧志,应抓紧时光努力学习,但碍于亲戚脸面,不好直接批评,故“思索再三”,说“养鸟莫如种树,种树能引、来众鸟栖身”。 其实,“种树”只是郑板桥的借词,其真正用意,是劝勉其堂弟之子趁年少之时,勤于实践,积累经验,不要沉酒于玩乐之中。郑板桥,可谓用心良苦啊。 在现实生活中,“养鸟莫如种树”的观点,也是值得提倡的。我们年轻人,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如果不抓紧大好光阴努力学习、勤于实践,那么将来会有什么作为呢?如果只是养鸟解闷,无事可为地、浑浑噩噩地度日,那么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呢?那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由此可见,年轻人勤于实践是有必要的。 进一步说,年轻人应该在实践中找到乐趣。“英雄乐业”很精辟地指出:“业”中的确有“趣”。郑板桥说“养鸟莫如种树”,其另一层意思恐怕是:在种树后,引来众鸟;在实践后,感到快乐。也就是希望其堂兄之子能在“种树”这一劳动过程中感到趣味,感到有意义,有收获。同样的,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进行,从其中找寻乐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兴趣,也提高了实践的效率与积极性,比起“养鸟” 来虚度时日,更是进了一大步。换言之,乐于实践更加有益于年轻人。 郑板桥用心良苦啊。他的话不仅是对其堂弟之子说的,更应该是对那些懒惰而空虚的年轻人说的。作为有宏图大志的青年,告别无所事事的日子吧,勤于实践,乐于实践!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三绝”奇才郑板桥说起“扬州八怪”,大家便立即想到了郑板桥和他的“三绝”,三绝是指诗、书、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画。特别是竹子。据说关于他学画竹还有一小段故事呢!郑板桥茅屋的南面,种着一片竹林。当时,郑板桥画还不算太出色,这可让郑板桥大伤脑筋,怎么才能把竹画出色呢?一天,郑板桥坐在茅屋里盯住竹子看,看着这竹子零乱的样子,就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它突发奇想如果把竹子的影子倒映在纸上不就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说干就干,他搬出家中的屏风架,去掉上下两头的撑脚和装饰,把它横放置,在上面糊上薄薄的洁白纸,在风和日暖的时候,看着纸上的“天然画”,就这样经常看,过了几个月之后,画的自然就越来越出色了。板桥的一绝是画,那么二绝就是诗了。郑板桥写诗十分厉害,稍一思考立刻就能吟诗一首。下面的例子就是凭证。因为板桥为官清正,所以没有什么钱财。但还是遭到小偷的光顾。那天夜里,小偷大驾光临了,郑板桥觉得很好笑,自己又没钱,于是说“细雨蒙蒙月正昏,梁上贵客临寒门。”小偷听见声音想这人真厉害连我来都知道,但小偷还想偷,谁知郑板桥又道:“腹内藏诗存万卷,床头钱串无半根。”于是小偷知道这人家没钱便准备走,郑板桥又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真倒霉,那就翻墙吧。郑板桥又说道:“翻墙莫挨绿花盆”,小偷只好小心地翻墙而走,但屋里又传来“夜深不及披衣送,奉劝君子重做人。”小偷吓死了,第二天自己去投了案。郑板桥一生写字也是一绝,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他自称“六分半书”。字体貌疏朗,风格劲峭。至今在兴化板桥故居还可以看到郑板桥塑像,他行端正,胡子一扬,手抓毛笔,正在写字。我爱兴化,我爱兴化的郑板桥。6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郑板桥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郑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他卖书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光了。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250字 四年级 写人
-
郑板桥赶贼清代的郑板桥罢官还家后,有个小偷以为他会存下很多钱财,就趁着月色来他家行窃。不料,郑板桥恰巧没有睡着。郑板桥没有大声叫喊,只低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山君子进我门。”小偷一听,知道自己被发现,就停住了手脚。郑板桥继续吟诗:“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说没钱,就要转身出门。郑板桥又吟:“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有狗呀,我还是翻墙而去吧。这时又听郑板桥吟道:“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仔细一看,果然墙上有一盆兰花,就小心地躲开。他刚跳到墙外,又听郑板桥在屋里吟诗:“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色赴豪门。”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300字 二年级 记叙文
-
吟诗打我刚会念诗时,我就开始仰慕古代那些写词作诗的人了。我迷恋白居易诗的平易通俗;李白诗的气势豪放;王之涣诗的意境壮阔、热情奔放;王维诗的精细传神……我很小就能把诗意理解得分外透彻。有一天,我十分兴奋地跑到妈妈跟前,摇头晃脑地对妈妈说:“我会作诗了!我把李白著的《静夜诗》改编成一首更加美妙绝伦的诗了!”妈妈听了知道我又在胡闹,但不想破坏我对诗的热情,便故意睁大眼睛:“君君会作诗了?赶快念来听听吧!”我得到了妈妈的赞赏,更加得意地摇头晃脑地念起来,还边念边做动作:“窗前阳光媚,疑是地上金。举头望骄阳,低头思爹娘。”“嗯,不错不错!表演得真棒呀!”妈妈立即笑着为我鼓掌。我神气十足,眉飞色舞地表演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余意未尽。忽然,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诡秘地笑了。第二天早晨,我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奔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下面,请看我们的表演吧!”未等妈妈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弟弟就围着我一边拍手一边舞蹈的转着。等弟弟绕完一圈后,我拿着用纸做的麦克风富有感情的念起了我们改编后的《独坐敬亭山》:“众鱼远游尽,孤舟独去闲。相看千百厌,无疑此江水。”接着,我与弟弟十分快速又整齐还很有节奏感地再念了一遍。“谢谢妈妈!”说完后,我和弟弟一起扑进妈妈的怀抱里,甜甜地说:“这可是我们排练了一个下午的呢!”妈妈慈爱地抚摸着我们的头,笑着说:“两个小兔崽子!”我们三个人都笑了,那爽朗而清脆的笑声在屋子里久久回荡着,使我们永远难忘……600字 四年级 写人
-
竹林吟诗星期五下午班队课,老师带我们去野外踏青。今天的天气真很热啊,虽然还是春天,可是气温达到了30多度,好像已到了夏天,有点反常了。游走了一圈,我们女同胞哪能受得了太阳的炙烤,都纷纷钻进竹林里面去避热。看,地上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竹笋,真可爱,老师嘱咐我们千万不要把人家的竹笋踩坏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口哨一吹,大家都在这片竹林里集合了。我们不知接下来该搞什么活动了,不知老师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等到大家静下来后,老师宣布是诗歌朗诵,要声情并茂,同学们又是诧异又是兴奋,都要跃跃欲试。在大家唧唧喳喳的议论声中,古诗歌朗会正式拉开了帷幕。“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咦,这是谁在背呢?循着那声音飘来的方向望去,原来是陈志雨啊,只见他不慌不忙、像模像样地走到人群中间,嘴里念念有词,还手舞足蹈的,他那滑稽的动作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大家给了他一阵热烈的掌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接着出场的是班里的“大嗓门”鲁继航,他背得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犹如一位古诗人再现在眼前;平时默不作声的杨倩也放开嗓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表现异常出色,让大家刮目相看。最后,集体朗诵《钱塘湖春行》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很快活动就结束了,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那美丽的田野、脆绿的竹园。450字 四年级 叙事
-
我爱吟诗张淇姿我爱诗,所以也爱吟诗。我可不是什么大诗人,我只是喜欢吟诗时的感觉—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美妙。每天早晨起床,我都会拿着古诗词,学着私塾里的先生,右手背在腰后,左手紧握着古诗词,站在阳台上大声朗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我已经很熟悉诗词的时候,则会放下书,双手背后,头慢而轻地转圈,来回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我朗诵的兴致越来越高时,便会学着诗人将手45°角伸在空中声音慢慢地放大,显得十分豪壮。当然,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我都爱吟诗,它已经成为我的一大乐趣。来到无边无垠的草地上,我自然会吟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展开双臂。在草地上小跑起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停下了脚步,躺在草地上,脚打开,双手展开。在这么安逸的地方,天空便成为我吟诗的对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柔风轻轻地刮着,如:“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在吟诗的幸福时光中,我得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吟诗让我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件。我爱吟诗!450字 四年级 叙事
-
郑板桥爱子阅读答案以下为大家提供的是《郑板桥爱子之道》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郑板桥爱子之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阅读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1)务令忠厚(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3)若吾儿坐食好物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阅读答案】:1.(1)让、使 (2)适合 (3)吃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意思符合即可)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550字
-
郑板桥为什么不画梅花?郑板桥从小家境贫苦,刻苦好学,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康熙年间中了秀才,以卖画为生到了乾隆年间中了进士还是以卖画为主。在去山东做官之前,他从老家江苏兴化来到繁华的苏州,在成东桃花巷开了一所画寓。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所画寓,主人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自称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来到苏州卖画,常画些兰竹,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有个刚来苏州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字画,看到郑板桥的画和书法都是极品,非常高兴,编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出50两银子的高价,亲自到郑板桥的画寓请他作画。郑板桥推辞说:“说到梅花,还是吕子敬先生花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50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5两银子!”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了。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应朋友之邀要移居到扬州去,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郑板桥送行。文人送别常常作词写诗相赠;画友分别,当然要以丹青想送了。郑板桥这次送的是梅花,他展纸挥毫,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吕子敬看了这幅画后,惊得张开嘴巴好半天合不拢。此时,吕子敬恍然大悟:“原来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是为了给小弟留一口饭吃呀~”。是啊郑板桥精通书画,推辞生意,不画美化,不是梅花画得不好,而是要与邻友善。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处处出风头,为他人着想,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更是一种气度和修养的表现。记住和谐.气度和与人友善~~~~550字 初一 散文
-
《小偷退齐兵》有感《小偷退齐兵》有感2008、7、28最近读了很有意思的《小偷退齐兵》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原来是小偷的人,改邪归正后投靠楚王,楚王收他为右将,适逢两国交战,结果,连续交锋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读罢这个故事,我觉得子发的眼光很厉害,赏识人才。我不禁暗暗为小偷的聪明而感到佩服,为楚王会赏识人才而感到敬佩,而又为齐王的胆小感到可耻。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损害社会、人民,是千古罪人;如果改邪归正,回头是岸,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用到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上来就能建功立业!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就是一个有益于人们的人!550字 五年级 叙事
-
中秋吟诗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一个合家团圆的好日子。早上,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吃团圆饭。我在路上看见一些大人手里拿着好多好吃的东西去拜访亲朋好友。到了外婆家,我一进门就喊:“中秋节快乐!”外婆对我笑了笑说:“中秋节快乐!”这是大姨一家人,小舅一家人也来了,他们手上拎着很多东西,如:又香又甜的水果啦,又香又甜的毛栗子啦,又大又红的石榴啦……最引我注意的是月饼。看见月饼,我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对姐姐弟弟说:“我们来赛吟诗吧,谁说的多,谁就可以吃月饼。”“好啊!”姐姐弟弟异口同声。“怎么个比法?”姐姐问。“比如说带有明月的诗句。”我不紧不慢地说。姐姐说:“这有什么难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弟弟说:“这是我想的,谁也别抢!”此时我还一个字也想不出来,这时爸爸只说了一个“海”字,我连忙叫了起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姐姐又说了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也不甘落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姐姐又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这样,你答一句,我答一句。在一旁的弟弟再也坐不住了,说:“不来了,不来了,我们吃月饼吧!”说着,他就拿着两小块月饼往嘴里塞。大姨见了,走过去对弟弟说:“瞧你这副德性,羞不羞?”我们笑得前俯后仰。这时,外婆说:“开饭喽!”我们围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吃饭。今天,我度过了一次快乐的中秋节。550字 五年级 散文
-
中秋节吟诗大赛中秋节应处于秋天中间,应此得名。这天是千家万户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边聊天赏月,一边品尝月饼,真是其乐融融。晚上,大家正在一边赏月,一边津津有味的品尝月饼的时候,爸爸站起来说:“今天咱们开展一个吟诗大赛吧!”大家齐声叫好。我望着朗朗明月脱口而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爸爸不假思索地说。“哈哈,这句诗早过时了还说,笑死我了。”我笑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不甘示弱地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嘿,你们可别把我给忘了。”妈妈生气地说。“怎么会。”我和爸爸异口同声地说。“这才对么,我来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时故乡明。”爸爸一听,马上接了下句。“满月飞明镜,归心斩大刀。”妈妈的声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哈哈,我厉害吧。”妈妈摇头晃脑地说。“妈,你说的是跟爸爸一样过时了,看我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插嘴道。饮食大赛还在进行着……这个中秋节太令我难忘了,当然,最后是我赢了啦。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550字 四年级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