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苦”与“旅”
《文化苦旅》不仅是一部山水集,它还把历史解剖在人们面前,踏着历史的脚印,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其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回到那真实的场景,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
出次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扫了一下目录:“道士塔、阳关雪、莫高窟、白发苏州”等名字便跃入眼中。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部现代版的《徐霞客游记》,真是应了书名中“旅”之一字,仔细读来,发现是凭借山水风物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的一本散文集。
《文化苦旅》是一篇篇小巧的散文组成,极适合在闲暇是阅读,信手取来,读上几篇,或合上书细细品位,或全当一时解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心绪,打开他的散文,你都会渐渐融入他的文字里,随他走遍大江南北,领略各地风光,感受他效仿古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读《文化苦旅》的第一印象就是平淡,遣词造句也趋于自然,并非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太过高深的哲理。全书的描写并不多,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地的景色,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文章的美容平实,使人信服,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书中一篇《上海人》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文,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将上海人的种种心理予以剖析,不能不说作者的目光犀利、笔触敏锐。而一篇《白发苏州》不光是描写了苏州“柔婉的言语,娇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一感观上的宁静和慰藉”的的清新婉约的江南风格,同时又带出苏州20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春秋西子的妍丽容颜与唐代唐寅的风流韵事都镌刻在了苏州这块土地上,陪伴着苏州的小桥流水。
作者每到一处景都能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渊博的文化和历史的功底。而就因为如此,这“旅”就难免显得有些“苦”了。因为中国的风景大都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就像作者自序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没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惊叹”。如此再美景联系上历史,就难免要让人引发些许沉思,发表一番感慨。故此,原先闲适的游览山水的心情也就不再闲适了。
作者写《文化苦旅》,除了记叙他在旅行中的触发和感想,也是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读完之后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意义,并能找到它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想起那个烟火的季节
窗外,美丽的烟火在绽放,一朵,一朵又一朵,随即了无痕迹。我站在窗边,想起去年那个除夕夜,那夜的烟火一样绚烂……
点亮时:期待未来
记得那晚,我站在窗边,隐隐约约的看见远处一团很小的火焰由下往上窜。我闭上眼睛,心中祈祷着,几秒钟后那火焰即将绽放。
火焰虽小,但当它被点燃时,我的期待也随即被点亮了,那颗追求未来的心也即将绽放,而那团火焰就像未来。
噢!人生因有未来而变得有希望。
照亮时:绽放的梦想当火焰升至高空时,烟火绽开了,像海浪拍打出五色的浪花,在宁静的夜空中飞舞着,宛若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
望着绚丽的烟花,觉得它就像美丽的梦想,美得令人不可思议。
噢!人生有时因梦想而变得美丽。
闪亮时:定格过去
毕竟最美的时刻只有一瞬间,然后呈现于眼前的是散落的烟花,像夜空落的泪。一时间,心里不由得有点失落,也许是想起了过去也如这烟花一样,美丽过后也了无痕迹吧!
想起过去,看看现在,窗外的烟花依然灿烂,就让记忆里的那个烟火季节定格在那最美的时刻吧!
相关推荐
-
《文化苦旅》读后感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450字 初三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6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属者王圆簏即使道士也是历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物,然后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也是因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专家们之得一次次确如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后走到放大机前……敦煌莫高窟的悲剧,只是因为一个道士流浪至此并驻足引起的,因为他的私欲,从而导致外国“冒险者”以少数的银元换走我们住过大量的文化遗产,我好恨,恨当时政府官员的腐败与王圆簏的无知与私欲,从而导致如今我们的遗憾。这几日,正在阅读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说如何认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阅。这本书,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昔日的辉煌早就我们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辉煌被窃取了,那后果将怎么样……因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是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这个问题不要问别人,而要问你自己,你是否要为自己的出现创造一份价值或是为他人的路上做点点星光……假如你仍为自己的私欲而奋斗,我要问你,这些东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带走吗?有一句形容人的价值及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风情与美——读《文化苦旅》余秋雨在《西湖梦》中谈到了对一代名妓苏小小的看法。对她的风情与唯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字里行间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其精神与灵魂都有一种哲理的超脱,她不愿意让纯洁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愿意只为了一个衣食无忧有“保险箱”面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终其短暂的一生,她都在追寻着世间的风情与美。虽然她有过一段“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失败经历,情感上也始终没有多少真挚的回馈,但是她却执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净土,潇洒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来访之时,也是处在极具风情报与美的年龄。就如同一颗流星,即使是在陨落之时,也充满着随风而逝的柔美,发散着生命意识的微波。在物欲横流的现今,人们所缺乏的正是有关风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钱与物欲的冲击下,人们大多已变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维更偏向于现实的理性,而少了几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风情与美了。这里的风情与美是指深层意义上值得记取的人生风景。可是现今的速食主义人群只谈论功利,不讲究风情,错过人生中的许多风景。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都怀有一种涌动丰盈的情怀,即使外表平淡无奇,甚至粗丑鄙陋,也不能抹杀那一份真挚的情怀,那份同于其他美丽人士的情怀。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一“丑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热烈的情怀之时,人们往往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带起有色眼镜,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热讽,仿佛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东施效颦般的举止。难道这份情怀不是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可爱,一样的值得珍惜的记取吗?“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极具风情与美的诗句,恐怕只有在西风东渐,在倡导科学与民主,人文人性的时代里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换上健康的人格和优美丰饶的心灵,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记取的风情与美吧!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学习苦与乐读书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我们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学题而呕心沥血,为了那头痛的作文而费尽心思,那些表面看起来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则是一串欢乐的音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辛苦的耕耘,哪有甜入心田的收获呢?知识的海洋是永远不会风平浪静的,要想获得新知识,就要扬起风帆,努力进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既渴望得到新知识,然而付出一点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呢?孔子不是说过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指导老师:张勇200字 初三 书信
-
苦与甘的轮回第一次外地旅游身边没有爸妈陪伴,感觉蛮刺激的。地点:北京要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恐怕全地球人都知道——那就是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其中最着名的要数“八达岭”一段了。站在山脚向山顶望去,第一个感觉就是“并不怎么高”。数了数烽火台,只有七个,于是轻易判断为“此山极为平缓,待我等速去速回”云云——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极为天真。当时正值大雨过后,经过一番洗刷的天空显得格外晴。骄阳似火,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万里无云”,现在的我只想哪怕花上50元也要买块云彩。就这样咒骂抱怨了一场,踏上了长城的青砖。开始的一段毫不费力,可谓势如破竹,摧城拔寨,连过两座烽火台。但好景不长,“天妒英才”,过第三座烽火台后便自感体力骤降。艰难的走过第四座烽火台后,衣服已经在汗水的撮合下与皮肤亲密接触了;隐藏在地砖内的部分雨水残部也在太阳这个阴谋家的唆使下纷纷起兵反叛,着实让我明白了“蒸”的含义,不禁为古人形象的造字喝彩。剩下的路几乎是闭着眼硬挺过去的。终于,天不负我,终于蹬上了已经在记忆中逐渐模糊的好汉坡。极目远眺,突然有一种心旷神仪的舒适感——柳宗元所说的“与万化冥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乐哉!450字 初三 书信
-
苦与乐的交融赤日炎炎,正是一天里最热的两点多钟,我们来到富华游乐园参加“聪明小当家,爱心小天使”活动。我带着一顶黑色遮阳帽,坐在铺着一块塑料布的地上,开始了当小老板的交易。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是没有一个人来光顾我的摊位。那边马慧敏已经卖出去两件东西啦,我这里却没有一个人来问问。不买,哪怕是光砍砍价也行呀!火辣辣的太阳似乎也跟我作对,别的同学那里已经是阴凉了,我这里却还是骄阳似火。天啊!徐小雨也卖出去一样东西啦!此时的我,真是又嫉妒又羡慕。这是怎么啦?我的东西也不错嘛!“来买我的啊!我的这支笔贱卖了!”我忘记了害羞,忘记了骄阳,大声的吆喝起来。乐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来了一个阿姨。阿姨俯下身,拿起一支圆珠笔:“这支笔多少钱哪?”我激动地说:“两元钱!”阿姨蹲下来:“不能再便宜点儿了吗?”“阿姨,您看:这支笔是崭新崭新的,最低卖给您一元五毛钱,少了我就赔本了!”旁边的徐小雨也插嘴说:“阿姨,她这支笔就是一块五买来的。”“好吧,就给你两块!你怎么也得挣点儿啊!”善良的阿姨掏出两元钱,挑了一支葱绿色的圆珠笔笑着走了。“耶!第一笔生意做成了!”我高呼万岁。一位叔叔领着一个小女孩向我的摊位走来。小女孩要买一支水彩笔,叔叔问我:“这支笔多少钱?”“不贵,才两元钱。”看来那个小女孩真的喜欢这支笔,就在叔叔犹豫的时候,我说了句“叔叔,小妹妹喜欢,您就给她买了吧!”“你真会作买卖!”叔叔掏出两元钱,小女孩挑了一支自己喜欢的彩笔,拉着叔叔的手高兴地走了。哈哈!我做成了两笔生意了!真是太棒了!思一个下午我卖出了我带来的所有东西,一共卖了十二元钱。拿着这十二元钱,我走向捐款箱,把十二元钱投了进去——也把我对智障儿童的一片爱心送了进去。还有两元钱,我要拿着向妈妈炫耀:这是我的劳动所得,这不多的两元钱证明我是一个聪明的小当家,爱心的小天使。这次活动,我尝到了挣钱的不容易,我理解了妈妈整天的絮叨:别浪费,要节约的含义。这次活动,我献出了我的一片爱心,我是用自己挣的钱,不是跟爸妈要的钱献出了我的一片爱心。这次活动,我体验了苦与乐交融的滋味,一个下午,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虽然我说不出为什么。800字 六年级 书信
-
感受天津的文化与生活不知为什么,每逢楼阁城阙我总会怦然心动,大至宏伟的建筑小至一本古书乃至断壁残垣,反沾有“古气”,我内心的亲切便油然而生。也许,这就是喜爱古典文学的我从国五千年文化里汲取的一种格调吧!这种格调未在我灵魂深处扎根之前,我是这样想的:哎,天津,有什么好玩的。论现代化不如北京、上海,论自然风光更是不及云贵苏杭地区;就是市里有点好吃的,其他的还有什么呀!后来,我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慢慢知道天津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直至今天,游罢古文化街,我才真正感受到,原来天津人的生活是如此闲适、从容!古文化街中见得最多的当数享誉中华的剪纸工艺,人们大多以最普遍而又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作为材料,例如“?帧⒏!⒉粕瘛⒕┚缌称祝环手砉懊拧⒗鹩闾拧钡取T对兑豢矗?黄?煅扪蓿?浇?侥芨惺芗糁焦ひ盏南钢氯胛ⅰJ棺约翰痪踅?诮谄小U獯?车墓灞λ锏哪诤?氡局噬钌罡腥咀琶恳晃痪?陶撸窃肝?夤ひ斩郎投?院馈N蚁耄赫饩褪翘旖蛉说奈幕?肷?畎桑不觉,你会听见一席巨大的蜂鸣声鸣音,随着嗡嗡声传来的方向望去,呵,原来是卖空竹的老大爷在悠闲的抖空竹呢!空竹在他们手里显得如此听话,时而飞得老高,时而在线上滚动,时而又是金鸡上架、鹞子翻身、鲤鱼摆尾……很是有趣。没有商家买家为钱财贵贱的争论,他们只是在街头巷尾玩着花样,唯有和气的经商时才停下来。我想:这也是天津人的文化与生活吧。至于街头设档,制作糖画的师傅,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的眼前。看他们完成后自得的表情,我想:这还是天津人的文化与生活呀!还有伴随人们的木版年画、泥人张……均是天津人的文化与生活呀!文化的格调让我亲近传统,这传统又让我感受这属于天津人那悠闲,自在,不拘束,终生以艺术为友的传统生活!650字 初三 书信
-
中学生活中的苦与乐开学都一个月了,我似乎还没从那该死的“中小学衔接问题”中解脱出来,我一直在想:中学生活到底是好还是坏?开学第一天的上午,我觉得很痛苦。虽然说我这次已是“N”次离开爸妈了,但是我还是想家。难道这种痛苦就是传说当中的“痛不欲生”?因为这次我即将忍受的是三年离开爸爸和妈妈。唉!还是说说学习,别谈伤心事了。上了中学,班主任不在是小学时的“唠叨婆“了,而是闭上嘴巴,让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事。再说说中学的英语课程。英语课上,老师很少说汉语,几乎全用英语给我们讲课,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就是不一样;微机课上,老师先对我们讲电脑的基本操作,虽然我对这些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为了能让老师给我们留课余时间玩必须得听,因为中学电脑不像某些小学电脑一样,不能上网,所以留课余时间就能登创网看看。辛劳中包容了欢乐,无奈中稍带着欢喜,苦涩中夹着甜蜜。这就是我们刚刚开始的中学生活。你们说这是好还是坏呢?350字 初三 书信
-
《文化苦旅》感言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900字 初二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砰砰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很深奥,反复看几遍也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秋雨先生的书会让你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如果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索的。继续往下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如果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真是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索:如果把这件事发生在今天,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是,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承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如果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9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900字 高一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读完《文化苦旅 》一书,感慨颇多,其中最深的一点,便是中华文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炎黄子孙以其为傲。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们都辉煌一时,虽起源早,却均被时间侵蚀,随之没落了,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其它文明均太过张扬,引来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冲撞中,走向了毁灭,中华文明比较保守,不张扬,不炫耀,但以其强大的力量,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有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其中黄河最为重要,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在那儿,有着中华文明的基本性格。长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便已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三条线最有意思,这条线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它同时又是区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天然之线,它借秦始皇之手“画”出,目的是区分两种文明。从中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的神奇、有底蕴,有内涵,这是任何一种文明所不能及的。中华文明虽未中断,但其也是历尽了沧桑与磨难。国内的兼并战争、改朝换代也避免不了大战,这一切,使中华文明损失了许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败类,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华大地上的珍贵之物卖给外国人,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圆箓,他将莫高窟里许多珍贵的经书卖给了一个外国人,而他所得的价钱只有三十英镑!到了清朝中后期,政府无能、腐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后来的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明一步步被破坏,被践踏,被摧残,每一次战争都沉重压制并打击了中华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断中华文明,这便是中华文明的强大之处,也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伟大力量!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余秋雨,他抛高官弃厚禄,冒着生命危险,又不远万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写了二十余本书,单是辞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别说行遍天下了!他对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多想一览祖国大地上的秀美风光,也用自己的笔记下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个探索中华文明的旅行者、学者。是的,这需要无限的勇气与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积蓄……900字 高中
-
消逝——读《文化苦旅》有感人是行走在消逝中的。老信客从有信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到后来的后悔弥补,最后守坟过完一生,他是行走在消逝中的。年轻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真诚无私和信客的阅历使他增长才干,又教好国文最后受人尊重,如愿葬与老信客墓旁,他是行走在消逝中的。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这是在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写的自序。当我看到这句话,实为之一惊。《文化苦旅》表层上讲的是各种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但其背后却隐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华夏历史软肋。以故作轻松的笔风为我们写下了消逝这两个字。例如《道士塔》中写道“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道士塔就是原由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掌管的一座宝塔,内原含数以千计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及佛经等。但最后却因王圆箓太过单纯对世事不练达而毁于一旦。原本属于中国的宝藏却被轻轻松松交予外国人的囊中。宝藏的消逝不就代表着文明的消逝吗?在文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王道长的深深不满: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璀璨的文化却是活生生的毁在一个道士手中,那仅仅是艺术品吗?那带满了民族气息和深深的华夏文化底蕴啊!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毁于强盗之手,我们已是愤怒不已,而道士塔里的宝物呢,听说是毁于国人之手。有意无意呢。我不知道。文明渲染整个世界,文明的气息倾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文明在不断的变更中,推动着世界的发展,而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文明就不会败落,但文明确实在消逝,在悄无声息的消逝。道士塔消逝了。在从由道士掌管的那一天起就在消逝。神秘优雅的壁画被刷的充满“光明”惨白,于是优雅就消逝了;丰富的宝藏被他交予外国人,他也担不起民族的吼叫和这笔沉重的文化重债,于是宝藏消逝了;因为消逝了优雅神秘和宝藏,促使道士塔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因消逝而消逝了。王道士也在消逝,不仅落得不好的下场还要背负千古骂名和卖国贼的辱骂。是的。都在消逝。什么都会消逝不见对吗?历史呢?文化呢?难道它们也像握在手中的一滩水,不管华夏人民握紧还是摊开都还是会流失于指缝之间的吗?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不断变更,实已伤痕累累,久经风霜,文明踏遍全国,最后还是涩的吗?璀璨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900字 初二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