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骨今何在
散文,就是随意而为的文字。写人写景抒情叙事,短小而灵活。
散文,可以写得很细腻,很唯美;也可以很豪放,很沉郁。
写散文的人很多,因为短小灵活。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时的心境,一点点感悟,皆可成文字。在写散文的人中,女性居多,而女性天生细腻温婉,因而时下散文的创造逐渐呈现出一种“婉约”的态势。满眼的风花雪月,一片低吟浅唱。在这里,我无意怪罪女性作者,男性作者在晓风残月里把酒临风,不知今夕是何夕的也不在少数。
人们喜欢美的东西,包括文字。所以,有人把散文称之为“美文”。但“美文”的含义应是十分丰富的,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即:“婉约之美”与“豪放之美”。就像那唐诗宋词。但问题是放眼各大文学网站,以及有限的散文刊物,散文已是“婉约”太甚,甚至于到了泛滥的程度。
写景也好,抒情也罢。我们不怕文字写得精致,写得唯美,只怕写到了为了追求文字的华丽而失去了文章的精神,没有了文字的风骨。
有些文字为情而文,到了无文不情的地步。而这情则过于虚假,过于矫揉造作,给人的感觉是在那里无病呻吟。有的文字为了追求表面的华丽优美,堆砌辞藻,满篇的华辞丽句。结果是忽略了散文最本质的东西,朦朦胧胧不知所云。这样的文字乍一看似乎很美,有精雕细刻的词句,有缠绵悱恻的抒情,可是读者往往很难读懂文字表达的是什么,想抒发的是什么。原因是这样的文字只注重了文字的雕琢,只注重了语句的美感,忽视了文字的表情达意,忽视了文字的通顺和流畅,忽视了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像一幅漫画所描绘的那样,把一个美女的五官都精雕细刻,完美无缺。可是每一个器官都错放了地方,结果是不伦不类,损害了整体效果。如果我们不注重文字最本质的东西,不能把最真诚的情感呈现给读者,只在那些华丽的词句上下功夫,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病态。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看起来很美,却是不健康。
有些散文,太注重自我,很少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往往从自我入手,叙写一些个人的小情调,一颦眉,一回眸;描写眼前的一花一草,一蝶飞,一虫鸣。却又无力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境界。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梦魇般地顾影自怜,自怨自艾。因而导致了文字偏软,视野过窄,过于晦涩,陷入了低级趣味。即便是文字的技术层面无可挑剔,那么散文的立意,散文的品位也难称佳作。
现在有很多的散文网站,包括一些着名的散文网站却比较青睐这一类文字。不知是网站的定位使然,还是网站偏爱这类文字的编辑居多。而那些文字质朴,却有真挚情感、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章却往往被忽视,看不上眼。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形散而神不散”应该是人们比较普遍认可的说法。所谓“神”应该是一篇散文的灵魂。一篇优秀的文字有了灵魂还不够,还应该有“风骨”。唯有如此,文字才会像一座大山那样巍然屹立;才会像一朵花那样卓尔不群。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字越来越难得一见了。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风骨》里说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在他看来,一篇文字的言辞和文气就是“风骨”。我们不反对华美的语言,但如果我们只注重言辞的雕琢,而忽视了文气,那么,我们是不是误入歧途了?
其实,我们中国历代的散文从来是不缺少风骨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到着名的“建安风骨”,到唐宋八大家,到明清的散文。从来就没有缺少过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
墨子很早就提出了“三表法”。即:观察事物和写文章要有历史上的事实作根据;要有广大人民的生活经验作根据;要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文章大多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之辞取胜,而以逻辑严密着称。如他的《非攻》,《公输》等。
如果从“风骨”上看,孟子的散文应是最具“风骨”的了。他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如此胸襟和刚烈的性格,表现在他的散文上,就形成了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的风格。也体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如我们熟知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就构思独特笔锋辛辣;再如《鱼,我所欲也》就骨力十足,气势磅礴,淋漓痛快。我们读他的散文,不娇柔,不造作,不粉饰,不雕琢。总会有言辞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文气贯通,酣畅淋漓的感觉。
庄子的散文是诸子散文中文学色彩最为浓厚的一位。超现实,纯想象的文学创作,决定了他的语言瑰丽,想象奇特的风格。在其文字中,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但他文字的整体风格仍然是雄浑豪放,汪洋恣肆,风骨犹存。李白曾称赞为“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逍遥游》就是他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以其风骨遒劲的文字,悲凉沉郁的风格,发奋激昂的格调,成就了“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一词也成为文章很重要的审美标准。
到了唐宋明清,文学家们很好地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保持了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注重文字的社会意义,关注国家和社会,即便是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常常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被文字里所蕴含的那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所陶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无不是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作品。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虽然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苍郁顿挫之美。
也许炉火纯青的文字就是返璞归真吧。就如《道德经》里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那些武林高手不是也经常说,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吗?散文也是如此,不必在表面的文字上花费力气去雕琢,去粉饰;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唯美和“非主流”;也不必为赋新诗强说愁。自自然然地写,真真诚诚地去抒发。什么时候你的文字返璞归真了,你的文字就离“炉火纯青”不远了。
我们大多是一些普通的人,写散文纯属爱好,或者为了娱乐。当然不能把我们的文字提到“文章误国”或者“文字可以兴邦”的高度。但文字是给人看的,或多或少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的。写的人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潮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应该不是小事情。
散文的写作,既有个人的风格,也有个人的喜好。写什么样的文字,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鉴于时下散文现状,撰写此文,纯属一家之言,期待方家斧正。
新乡市红旗区北街小学五年级:尛念---詹祉祎
散文(秋)
一份凉爽,一份丰收,一份紧张,一份秋天的心情。
秋天已经悄悄来了吗?郁郁葱葱的草木,繁荣茂盛的夏天似乎还没有过去。是的,夏天是容易浮躁的季节。在这个休息的日子,静静等候秋天的到来。
朋友们的留言很多,每天都花很长的时间来一一回复。敲击着键盘,时而抬起头,向窗外望去。天空风轻云淡,原野一片丰收的景色。天很蓝,没有夏天那么沉闷,凉爽的风从窗户飘进来,花的香气扑鼻,又夹杂着果实的味道。神清气爽,听一首秋天的歌曲。天宽地阔,秋天的气息从容豁达,瓜果蔬鲜,阳光明媚。
小草说,秋天是黄色的;松树说,秋天是绿色的;花儿说,秋天是红色的;梨子说,秋天是黄色的。而那被落叶装扮了的大地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
秋天是清新的诗歌,秋天是动人的歌曲。秋天是甘美的红酒,秋天是绚丽的云朵,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
秋天让人向往,令人陶醉。漫天落叶的浪漫,几分收获的喜悦,坦荡豁达,就在秋天这个季节里。
秋天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清新淡雅,果实成熟,金色的稻田。红色的枫叶,丰收的背后,体会到艰辛和汗水,使得这个季节更有韵味。
人的一生很短暂,顺境的时候不骄傲,逆境的时候不气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努力奋斗。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紫千红,奇花异草,大雁南飞,群鱼迁徙,生命轮回,而思绪随秋风飘远。
秋看听思
看——美在壮观
远望瀑布,那是从高山上溢出的清流,经过了一道道悬崖山石,在微风中形成了一条大瀑布。飘逸的水珠,雄伟壮观,多姿多彩,激荡动人。清风徐徐,风吹过来,把水吹成轻雾洒在脸上,凉丝丝的。急流匆匆,撞在了岩石上,水花四溅,如珍珠,如碎玉,晶莹可爱。又如银链,阳光下闪烁。浪花飞溅,落入深潭,归于平静。天然的画廊,诗情画意。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融入大自然,陶醉其中,雄伟壮观,多姿多彩,动人心魄。
听——美在和谐
听瀑布,奔流而下,轰然作响,飞流怒吼,急流飞溅,奔腾咆哮。山谷回音,甚是气势。滚滚水流从天而降,似奔马直入河里,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音数十里可闻。瀑流从百米高崖轰然落下,义无反顾,团结力量,自然美丽。激起水花,随风飘飞,漫天游浮,哗哗水声,像是和谐的一曲交响乐。雷声轰鸣,山谷回声,乐声奏响,声音的世界里,每个水花都充满了活力。聆听瀑布声,打湿了衣服,扑在脸上,凉丝丝的,好舒服啊。听,这就是瀑布的音符,这就是自然的声音。
思——美在沉醉
每天的忙碌,匆匆。需要抽出时间,回到自然。眼前的瀑布多么美丽,那是自然的音符,自然的魅力,自然的壮观。抽出时间,放松自己,调整生活的节奏,体会平凡的乐趣。生活简单就是幸福。生活简单就是幸福,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对生活的热爱,是在平平淡淡中寻求快乐和充实,是回归大自然的轻松和愉悦。简单就是快乐,平常的心态,平静的对待,祝大家快乐幸福!
喜欢秋天
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原野很美丽。远远望去,点缀着丰收和喜悦。西红柿红了,像是孩子开心的笑脸。谷子黄了,沉甸甸的。谷穗懒懒的伸着懒腰,温暖又耀眼。苹果熟了,梨子熟了,沉甸甸的,压着枝头。蔬菜一片一片,绿绿的,满是田地。土豆在松散而温润的土壤中散发着香的气息。土地是稀稀疏疏松松软软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自然的美丽。
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风儿很清爽。秋天的清晨,秋高气爽,风儿很凉爽。铺面吹过,很是舒服。秋风伴着鸟儿的叽喳声,小虫子的叫声。树上的叶子随着秋风飘落,飘到了这里,落在了地上。拾起一片秋叶,写着冬春夏秋,自然的美丽。
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天很高很蓝。秋天的天空很高,很蓝。阳光没有夏天那么酷热,没有冬天那么寒冷。望着秋天的天,宽阔舒畅。满是自然,满是美丽。秋天的天,广阔的胸怀,让人暂时忘记平日的忙碌,忘记日常的琐事。或是天空的胸怀,可以感动你,让人的心胸变得更宽广。如秋天的天空。
四年级:黄慧萍
相关推荐
-
圆明园文物今何在?1860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到底抢走了多少珍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中,存有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的。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除少量是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秦汉文物、隋唐书画、明清金玉,应有尽有,数目达两万件之多,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收藏在这里,这是最早的“以形写神”的绘画艺术的杰作,当年和珅从圆明园中窃取的一匹白玉马,也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在法国,拿破仑三世专门在枫丹白露古堡修建了“中国馆”,用以展出侵略军送给他个人的来自圆明园的上千件文物珍品,其中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各种玉雕、大象牙雕、乾隆的玉玺,以及刻写着乾隆66岁大寿举行的百叟盛世的文章的碧玉插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内,有从圆明园抢来的娟本彩色《圆明园40景图》、乾隆皇帝题诗的圆明园景致等图80件珍贵文物,据我国著名文学鉴定家史树青描述,中国馆内收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302件,全部是当年从圆明园抢劫去的。挪威西部博尔跟陈中的实用艺术博物馆的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年中国文物,这些文物景出自挪威人蒙茨一人的捐献,蒙茨4188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他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隔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中可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为“圆明园展厅”。世界各地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各国收藏者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都是个谜。75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父爱何在叮铃铃,叮铃铃……”门铃响了,妈妈打开门,原来是表弟一家来了,这时的我固然高兴。但是,我独自躲在房间里,仍沉浸在对《背影》一文里的父亲的感慨之中,当我读完这篇出自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散文时,心里不禁一震:父爱是如此的深沉,原来,父爱无处不在。这篇散文写了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一件极其细微但又足以让人感动的小事:一次“我”在南京要回首都北京,父亲本有事不送“我”,但后来出于担心而来送“我”,当“我”上了车以后,父亲又吃力地穿过铁道为“我”买来橘子,便混入人群当中走了,“我”十分感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部分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在这些细致的描写当中,刻画出了一个关爱儿子的平凡父亲的背影,那满怀深情的父爱不就凝聚在这肥胖笨拙的背影里吗?此时的父亲,让我的眼睛不经意之间湿润了,淌出了几滴晶莹的泪珠。明明知道自己肥胖的父亲,为了儿子,即使自己要吃苦,也毫无半点犹豫。在他对儿子深沉的爱之中,种种困难已不再重要,已显得极其渺小,不再让人害怕。文章最后写到:“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想,作者泪光中摇曳着的父亲的背影,一定定格在所有与我深有同感的读者心中。这个“背影”,不仅仅属于朱自清先生,而且属于所有人。“表姐,快来玩呀!这个游戏好玩极了!”客厅里传来了表弟的嬉笑声,而我,仍在为文中的父亲深沉的爱而感动。试问父爱何在,我想,尽在父亲背影间……600字 五年级 叙事
-
早操何在今日早操何在,早操早已进入我的梦里。今天早上的早操我已经在睡梦中完成了,在梦里跑步还是比起床跑步感觉好。外面风雨飘摇,蒙蒙细雨滑落下来,而我就在这里熟睡着,整个宿舍的人都在这里睡懒觉,而且我知道今天早上没有任何课程,我自己也没有任何事情,这就是属于睡觉的时刻!而且最主要的是还没有负担,因为这一次不是因为我们旷操了,每一次旷操以后大家都是担心不已,就怕被发现,被人记名字。我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半了,这时候离下课已经不远了,过一会就会有人回来,就会导致原本安静的宿舍楼瞬时间吵闹起来,而且充满走过楼梯的啼啼塔塔声,还会有一些人在这里大声喧哗,使得我自己不得不醒来。我醒来后还是不想起床,毕竟我还是没有事情,所以这时候还可以躺在床上休息,不过我觉得自己躺在床上还是不舒服,在这里玩手机也不是很舒服,我的双手有一些麻木,不过即使如此我依旧在这里躺着。最后不得不起床的一刻来了,我需要洗漱去了,这已经是中午吃饭时了,如果再不去那就会有更多人了,所有人快要下课了!400字 五年级 叙事
-
《穷人的风骨》读后感这篇故事讲的是一个家长让老师帮忙转交给他闺女一些钱,然后突然发现少了一张5元的,老师就帮忙补上了,偷偷的换成百钞的钱了,后来学生告诉了父亲钱不太对劲,因为——这些钱都是整钞的钱,于是家长就还给老师了5元钱。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学生,座位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会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她知道穷人的风骨是什么。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很多,但能够高攀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是真的不多了。2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赞梅之风骨雪花若鹅毛一般从空中飘飘洒洒,将天地所笼罩,放眼望去,是一片茫然的白。刺骨的寒风是如斯凌冽,吹得万物凋零,毫无生机。而在这冰天雪地间,唯有梅,依然在徐徐绽放,吐露着幽幽沁人的芳香,给这单调的白增添了一抹亮色。那一株株舒展着枝条的梅树,隐匿在大雪纷飞中,细瘦的枝条上零零星星地开着朵朵梅花。梅树开出来的花不大,也不多,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同其它的花儿一样,梅花花瓣似乎也是那样的娇嫩脆弱,有着形形色色的不同品种。但唯有它,能在这如此寒冷的冬季里,仍旧是一身傲骨挺立在北风中,开出最美的花朵。不仅是当下有许多人欣赏梅之风骨,在古代,许许多多闻名遐迩的大诗人、大文豪也曾歌颂过梅,并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就譬如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著名宋朝诗人王安石所写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不畏严寒;还有卢梅坡诗人的那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里流露出诗人赞美梅花傲雪凌霜;再比如出自陆游一诗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凸显出梅花的颇有一番风骨……著此等等,也可见梅花那一身傲骨、迎风斗雪的那种品质,不管是曾经还是现在,它都令人从心底里深深赞叹与折服。在百花凋零、万物沉眠之际,梅花才在凌寒里绽放,一枝独秀,给这单调的雪景平添几分缱绻与旖旎。它在呼啸的风中依然挺拔着自己的身姿,一身傲骨铮铮,不惧严寒。梅花与其它温室里精心呵护娇生惯养的花朵不同,正因为它从不娇气、更不自大,这才能在冰雪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才能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烙印下其坚贞不屈的高雅品质。我爱梅,不单单是因为在万花丛中唯有其能屹立与冰天雪地之中而不倒,更是因为它那一番傲然挺立的风骨令人从心底里不自觉会腾升而起的敬佩与赞美。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750字 五年级 状物
-
雷锋,何在?草长莺飞,三月里还带着丝丝微寒,又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季节;又是一个学雷锋的日子;又是一次学雷锋的活动;可是,不禁想问:雷锋何在?正义何在?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雷锋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然而,今年十月,正值雷锋入党纪念日前期,广东佛山发生了一件让国人震惊,令人心寒的事件;两岁的小悦悦竟两度遭遇碾压,并且十八名路人走过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直到被一名叫陈贤妹的拾荒老人看见,小悦悦才被紧急送进医院。尽管医生尽力抢救,小悦悦还是没有幸运的活下来。后来,人们对陈贤妹的行为赞颂者有之;怀疑着有之;嘲笑者有之;在这里我想问一问那些路过者:你们的良心何在?社会正义何在?回报何在?花儿欣欣向蕾,忘不了春天的爱抚;禾苗冉冉出土,完不了甘美的雨露;当我正在赞颂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时,一片唏嘘之声传入耳中;‘这都什么年代啦还学什么雷锋啊’我愕然,漫步街中-放眼望去,竟有许多人‘但求帮助绝不回报’背着沉重书包的少年将座位让出,却连一句简单的谢谢都没有换来;抓小偷的人反被诬陷,当事人连作证都不敢站出来;身患绝症的丛飞连住院都困难,受他资助的年青人却连探望也不去,还怨丢了面子……羊羔尚知跪乳,乌鸦尚知反哺;现当代的人竟连‘知恩图报’的道理都忘得一干二尽啦!想到雷锋,想到那些和雷锋一样对别人倾囊相助的人泪,夺眶而出!助别人的人心中不求回报,可是收到帮助的人不能不存有感恩之心啊!是有些人的灵魂真的冷漠,忘记了雷锋、记了帮助你的人、就如同一颗心被冰封雪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回报何在?雷锋何在?雷锋在这里……正义何在?雷锋何在?回报何在?雷锋何在?我想说,雷锋,在这里。雷锋在三月的春风里,作为雷锋学子,常沐浴在这三月的春风里,倾听着这些雷锋的故事,演绎着无穷尽的小雷锋的人生。蜡烛是多么神圣呀!生命是珍贵的,而蜡烛也明白,火焰的燃烧代表着生命的消亡。但它仍然用自己那微弱的光芒引领着人们前进。而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正如这“微小”的蜡烛一般,用她的青春和汗水为我们谱写出一首首雄壮的交响曲。那“波澜壮阔”的音乐影响着我们的成长,那一个个墨色的音符代表着老师对我们深深的导言。您就像雷锋一般为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您为了我们牺牲了自己家庭的幸福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记得您说过您的女儿才两岁正是需要母亲的时候可是您却把应属于您女儿的那份爱给了我们您是多么的令我敬佩啊在我的心中您就是一名活雷锋这是在我们的校园内在社会上不也有很多这样雷锋式的人吗那是面对被车辆两次碾压18名路人默然无视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而挺身而出的拾荒阿婆陈贤妹;那是照顾非亲爹妈17载的退伍老兵杨森;那是13年温情照顾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杨立英那是勇救落水女孩拒收十万元恩谢的昔日铁窗囚徒耿旺……他们所做的都是群众身边的小事却可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优秀楷模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这些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吗可见在雷锋精神的指导下社会上生活中活雷锋还是很多的如此在雷锋精神盛行的今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随雷锋之风来争做时代的活雷锋呢?我沐浴在三月的春风里,听着雷锋的故事,雷锋,在这里……1200字 高二 叙事
-
试问父爱何在人们常说,父亲是吃饭用的筷子,没有他,就吃不了饭;也有人说,父亲是建房的瓦砖,没有他,就建不了房子;还有人说,父亲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没有他,就很难继续生活下去……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摸牌。或许在他人心中,父亲是悬崖峭壁上一棵不倒的松树;是大风大雨中昂首挺立的军人。总而言之,父亲在他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像国旗一样神圣而伟大的男子汉!可是,在我心中,父亲只是一个被麻将弄得神魂颠倒的牌鬼,他那早已被入侵的脑子还一刻不停的想着麻将。爸爱打麻将,一直都是这样。我不明白为什么,无论在家或外出,他总是离不开麻将。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他打得越厉害,我真担心咱这个家是保不住了,而他,却还在一心一意的打麻将呢!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次,中秋节放假。我从学校回来,爸也回来了。妈好不容易不用过孤单寂寞的日子,高兴的不得了,买好了一些个好菜。可爸好像不领情,刚到家,又急急忙忙出去了,妈也没说什么,就叫他早点儿回来,他点点头。屋外的树荫飞快的变动着,又是黄昏时了。还不见爸的身影。妈又打了个电话,居然打不通,妈就知道他又是打麻将去了,后来,妈做完饭,等了好一阵子,爸都没回来,妈发脾气了,叫我先吃。等到爸回来后,他们俩就吵起来了,还差点闹了个离婚。打爸死都不肯低头说句不再打麻将了,还说他出了打麻将就是睡觉!此情此景,真是让我欲哭无泪,欲恨不忍。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神圣而伟大”吗?他如此的“伟大”,我还有何话可说呢?尽管如此,爸妈还是没有离婚。这让我有些遗憾,我在慢慢察觉:他在说那些话之前,他在想着什么,好像有些忧愁。又一次,爸妈又吵架了,爸还是那些话,我感受到那冰冷的无情正面对着我。我心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跟踪爸爸!看看他到底在干些什么。我终于发现了,他在一个工地上努力地工作,我顿时蒙了:一颗颗大滴大滴的汗水从爸的头上落下来,爸时不时用手擦一擦汗。从那一次次擦汗中,我渐渐发现,那人间最美丽的东西——无私的爱。从此,这一动作便深入我的记忆,多感人的一次擦汗。终于,我彻底领悟了:父爱就在那擦汗的一瞬间!800字 初一 叙事
-
溫暖何在每个人都向往温暖,不是么?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不是么?每个人都在记忆中保存温暖,不是么?在公园里静静地听着音乐,那是如此的悠闲啊。可是,当看见一个年幼的小孩子在一旁玩耍时,她难过了。一旁的老爷爷陪着他玩玩具,小孩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笑容,那是如此的一种感受啊。她笑着看着小孩子,老爷爷也望了她一眼,而更卖力的和小孩子玩了起来。顿时她心疼了,因为她从来就不知到有爷爷陪着是什么滋味,是如此的感觉。从小她就受奶奶的冷落,而父母更是难得见上一面,于是她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待在房间里,想着,想着儿时的记忆中也只有外公最疼爱她了,每每两个鸡蛋他总会为外孙女留上一个,等着她回家亲手剥给她吃,那是如何的一种温暖,不知不觉泪水一润湿眼睛。回忆,哭泣,想念,心疼!现在的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伤害了长辈们对我们的爱,当我们失去时才知道那一份温暖已不再。温暖是你寒冷时父母的一句“多添一件衣裳”;温暖是你饥饿是朋友给你的一个面包;温暖是你失败是敌人的一句鼓励;温暖是温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懂得发现温暖,储存温暖!400字 高一 叙事
-
溫暖何在每个人都向往温暖,不是么?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不是么?每个人都在记忆中保存温暖,不是么?在公园里静静地听着音乐,那是如此的悠闲啊。可是,当看见一个年幼的小孩子在一旁玩耍时,她难过了。一旁的老爷爷陪着他玩玩具,小孩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笑容,那是如此的一种感受啊。她笑着看着小孩子,老爷爷也望了她一眼,而更卖力的和小孩子玩了起来。顿时她心疼了,因为她从来就不知到有爷爷陪着是什么滋味,是如此的感觉。从小她就受奶奶的冷落,而父母更是难得见上一面,于是她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待在房间里,想着,想着儿时的记忆中也只有外公最疼爱她了,每每两个鸡蛋他总会为外孙女留上一个,等着她回家亲手剥给她吃,那是如何的一种温暖,不知不觉泪水一润湿眼睛。回忆,哭泣,想念,心疼!现在的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伤害了长辈们对我们的爱,当我们失去时才知道那一份温暖已不再。温暖是你寒冷时父母的一句“多添一件衣裳”;温暖是你饥饿是朋友给你的一个面包;温暖是你失败是敌人的一句鼓励;温暖是温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懂得发现温暖,储存温暖!400字 高一 叙事
-
生活方向何在烈日暴晒四野,炎热的风把人捉弄得满头大汗。路漫漫,漫漫,伸向何处的远方。天际,把路,斩断,粗暴的。女孩踏在干涸得小路上,焦急的四处张望,头上缢出了汗,心里也是。周围只有风,不大正常的风。放眼望望,原野上到处是路,也没有路。双眼矛盾得要死,眼泪直打转。那个阴阳怪气得老奶奶一直朝着这路走,就会走出原野了。女孩信了,所以她踏上了路。然而在走了几十米得时候,她心里毛毛的,但回过头,惊谔的发现那座小木屋那片小竹林瞬间没有了踪影,只剩风吹草动的原野。她很想往回走,但是很怕,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细心的看着路的时候,铺满了发烫的小石子的路到处都是,她举步不定,急得直跺脚,用力的摇着头。当再次定下神来的时候,她的面前只有一条小石路而已。她发狂的跑,害怕这条路再次消失,眼泪撒在路的两边。跑累了,她停下来,累得直喘气。她擦着汗,踏在干涸得小路上,焦急的四处张望,头上溢出了汗,心里也是。茫茫的原野上没有路,围着她的是随风摆动的小草。太阳很热情的发放着无穷的热量,天上很蓝,一朵云也没有。地上的青草没有尽头,和蓝天相接在一起。恐惧,无助,彷徨,痛苦……女孩哆嗦着说我不哭,我不哭,但泪水不止跌落,在阳光下闪烁,在焰风中颤抖,在青草上悲鸣。女孩想起了昨天,在考试中失败而落泪,感觉到前途是暗的在苦涩中失恋而堕落,感觉到生命是暗的在繁市中迷路而害怕,感觉道方向是空的……,她已完全没有了路,真的很像生活。这是假的,这只是个梦。她大声的喊,只是想给自己心安而已。别人都说梦中没有痛也不真实,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手痛脚痛心更痛,而且周围更是真实。这不是一个梦。但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来到这里的,虽然很像生活,周围方向难定,但这里很孤寂,就像人封闭的心灵。哇――女孩哭了,她真的很怕,用手擦着双眼苦涩的说,到底这是真是假?650字 高三 叙事
-
终点何在人生似乎注定,从来到的那一刻起,一切的命运似乎都已注定。曾听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那应该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吧,我从来都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现实总是何等残酷,总是这样,不能随心所欲……世上的一切似乎都是金钱与名利所支配,所约束,平等又是什么啊,人似乎出生就注定了有多少机会。我明明是知道那个结果会是失望的,却仍然执意追求着,我总相信,是可以达到的——那个终点。平凡的日子,有谁不希望能锦上添花,又有谁不想安稳地生活,没有风浪啊。只可惜,在世上,一切挫折总得经历,这到底还是一场戏,要的只是演技啊,又何必真情实感。相信着,却最后无法实现,那就是最难过的。毅然地作出放弃,又有谁不希望坚持到底。我的终点还没有到啊,难道就要如此平静地度过一生么?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却迟迟不见身影,别人说,机会来的时候是无声的,事无踪影的,可我却等到今天,还没有看到那一丝光芒,那一丝机会带来的光芒。有人说,机会会在终点等待我们,可是,我却找不到终点,到底是消失了……注定只有寂静无声的悄然过去。我总是在戏中饰演着那个无关紧要的蒲公英,只会随风而去,落入一个毫不相识之地,没有终点,想要改变路线,挽回之前所错过的,似乎没有这个方法了。只剩下的就是寂寥与无声。我只是默默地看着远方,总觉得机会会向我走来,带我到那个终点,可现实中,它根本没来过啊!我舍弃了那么多,为的似乎只有终点,最后一切,都归终点所有。我的梦,我的岁月,最终全都无一留下,可能只有那落下后已经干掉的泪吧……这场戏,人人都是那么地真是,唯独我是那么虚伪的装着,这场戏中的我,注定找不到终点嘛……不曾相识的未来,只有这么简单吗?现实都是这个结局,要不就是悲惨的,要不就是团团圆圆的大结局,开开心心,唯独是那平平凡凡的配角——无终点的蒲公英啊,从来都是不引人瞩目,从来都只是充当着一个配角甚至背景。我的光芒似乎被那面前的风吹散了,另一个假兮兮的人,在此却取代了我,就连配角也没有,她还是如此恨我啊,连那终点,最平凡的终点也要与我争到底……被抹杀的光芒,好像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的终点究竟在哪里啊,没有可能连天都是如此不公啊~叹息在此似乎是徒劳的,还是要付出行动了……一年来了,与想要到达的终点已经偏离了很远很远,没想到结果会如此严重啊,想要挽救时,好像连时间都不允许,为时已晚了。来到了这一步,还是不由得我坚持的,最后还是含泪作出那个曾经想都没有想过决定——放弃那个坚持了6年的梦……曾有人和我说过——高处不胜寒,放下会更怡然自得。如今,这是放下吗,这获得的会是怡然自得么?反问自己,连自己都不知如何回答,在想,这值得吗?他们坚决的说——对我来说,理想的职业太遥远了,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不如好好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拿个好成绩算啦。何时,他们会变得比我还在乎成绩,不是说,让我别太在意吗,又为何要逼我作出放弃这一步啊!我后悔当初为何那么早就定了一个如此遥远的目标,知道上月,我还在了解世界大学的排名榜,想要到的大学,排名是那么让我放心和充满期待的,如今,我已放弃了啊,却是万分不舍,这个决定不知是不是自定义啊。此时,我的理想被自己抛弃了,不知还有没有机会相遇啊,只知道眼前,已经是一片迷茫了,没有理想,什么都没有的路,太难走下去了,谈何终点啊!终点又何在啊!等待机会,或许,在此刻的我,是唯一的了,又何时能来到我面前,何时能让我重拾旧时的光芒与理想,何时能给予我再次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何时能带着我到达那一个巅峰的终点……我的终点究竟何在……工藤汐雪深夜上(致我的未来,黑夜相随)此文于4月12日深夜完成,为下周的期中考试作一个抒发,将不好的情绪写出来,但愿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应考。悲观的心态与今日的一切成绩似乎不成比例啊,但愿今后在《六分之一》中重新自定义,改变这种心态吧。紧急更文……至此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
今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现时有两种不知爱“今”的人:一种是厌“今”的人,一种是乐“今”的人。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惟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飘渺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足阻滞进化的。乐“今”的人大概是些无志趣无意识的人,是些对于“现在”一切满足的人。他们觉得所处境遇可以安乐优游,不必再商进取,再为创造。这种人丧失“今”的好处,阻滞进化的潮流,同厌“今”派毫无区别。原来厌“今”为人类的通性。大凡一境尚未实现以前,觉得此境有无限的佳趣,有无疆的福利;一旦身陷其境,却觉不过尔尔,随即起一种失望的念,厌“今”的心。又如吾人方处一境,觉得无甚可乐;而一旦其境变易,却又觉得其境可恋,其情可思。前者为企望“将来”的动机;后者为反顾“过去”的动机。但是回想“过去”,毫无效用,且空耗努力的时间。若以企望“将来”的动机,而尽“现在”的势力,则厌“今”思想,却大足为进化的原动。乐“今”是一种惰性(inertia),须再进一步,了解“今”所以可爱的道理。全在凭他可以为创造“将来”的努力,决不在得他可以安乐无为。热心复古的人,开口闭口都是说“现在”的境象若何黑暗,若何卑污,罪恶若何深重,祸患若何剧烈。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全归咎于“现在”,是断断不能受的。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回复“过去”。照这个道理讲起来,大实在的瀑流,永远由无始的实在向无终的实在奔流。吾人的“我”,吾人的生命,也永远合所有生活上的潮流,随着大实在的奔流,以为扩大,以为继续,以为进转,以为发展。故实在即动力,生命即流转。忆独秀先生曾于《一九一六年》文中说过,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我尝推广其意,也说过人生惟一的蕲向,青年惟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实则历史的现象,时时流转,时时变易,同时还遗留永远不灭的现象和生命于宇宙之间,如何能杀得?所谓杀者,不过使今日的“我”不仍旧沉滞于昨天的“我”。而在今日之“我”中,固明明有昨天的“我”存在。不止有昨天的“我”,昨天以前的“我”,乃至十年二十年百千万亿年的“我”,都俨然存在于“今我”的身上。然则“今”之“我”,“我”之“今”,岂可不珍重自将,为世间造些功德。稍一失脚,必致遗留层层罪恶种子于“未来”无量的人,即未来无量的“我”。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我请以最简明的一句话写出这篇的意思来: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
竹之风骨竹与松、梅生于寒冬时节,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传统文化赋予的内涵而 被誉为“岁寒三友”。然而,自古至今,竹以君子之风骨与梅、兰、菊并列花中四君子,其特有的品格和气节被世人赞誉且效仿。那么,借喻竹的品格与风骨来咏物言志的情结是否将其君子之风极致诠释呢?走进竹与人的不同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下来解读竹之风骨。以竹咏志喻人诠释竹之品性。青青翠竹,能立于严寒而不屈;中通茎直,挺拔劲节,英姿勃发,彰显男儿本色。叶如剑,清翠欲滴,婆娑可爱,傲骨英姿。古往今来,诗人赞美竹,歌颂竹,它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也暗喻了一个人不屈的气节。大画家郑板桥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完美诠释了其品质。竹能在严寒中不屈服,傲然挺立在岩石之中,经历千万次风雨的洗礼和光阴的打磨,依旧不卑不亢,任凭狂风的肆虐。直至今日,一首《竹石》依旧激励着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姿态和意志的体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论身居何处,不论地位如何卑微,当坎坷和不如意袭来之时,只要不屈从于失败和惧怕磨难,敢于坦然面对,就已经完善了活着的意义。生于这个浮华的尘世,即有一帆风顺,也会有急流险滩,经历让人丰盈,坎坷磨练意志,灰心丧气只能让成功越走越远,内心渴望的幸福也会遥不可及。然,竹与现实中的人们,同样身处逆境,能淡然处之迎面而来的风雨,能顽强不屈服的气节却值得人学习。其次,竹外表刚劲,内在“虚空”的形态,也成为了文人墨客诠释自身修为的代名词。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宁静致远”。竹“虚空”“萧疏”的特性,代表着舞文弄墨者谦逊的胸怀,不自傲的个性和超群脱俗不同凡响的素养和情怀,并使无数文人墨客玩味于个人世界的君子之风,称其为风骨。文人雅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他们都具备对家国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对权势的蔑视的气节。古有屈原为国建言,而昏聩无能的君王却听信谗言,他满腔悲愤、自沉汨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诗人那种淡泊名利的心态,无不让人敬仰和感叹。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具备如此的风骨呢?现代文人的风骨与竹的气节到底有没有差别呢?一个真正的文者该是什么样的姿态才具备风骨呢?走进当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挖掘他们特有的竹之风骨。一直认为,一个真正的文者,必须具备的操守。不依附于强权,不媚俗,不骄不躁。谦卑、坦诚、客观、理性,能用灵魂之笔勾画出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深刻挖掘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面貌,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演绎着各自特有的风骨,彰显着泱泱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日益苍白,古时文人的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文人墨客名利场上的勾心斗角,冠以以文会友的名号,举着谦卑的大旗,将虚名摆在首位,将鲜花和掌声当成了自身价值提升的砝码的文化萎靡。然而,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大家,更没有无懈可击的作品。一味的沽名钓誉,不厌其烦的抬高自己的身价,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将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亵渎。为文者,能接受不同的声音,能以卑微的姿态面对自己的作品,严谨的态度力求做到一字千金,才能升华个体,展示其风骨的独特。然,用骄傲和狂妄构建出再美丽的城堡,也都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以鲜花和虚荣换取的价值,也永远是一种灵魂的污垢。如此风骨,与竹之风骨将差之千里,远远而观之。傲然挺立于严寒中的竹,超凡脱俗,不该有任何的杂质,才是其特有的风骨。谦卑做人,不卑不亢,堂堂正正才是真正的人所具备的品格。竹之风骨,经历风雨侵袭,磨砺出不同凡响的气节。文人墨客唯有做到心口合一,淡泊名利,宁静方能致远。反之,风骨何存?恐怕徒留媚骨罢了!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
幸存老兵今何在贫病交困度余生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开展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战斗历时三月余,杀伤日军6万余人,后终因敌强我弱大场防线被突破,守军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率领部队掩护主力转移。于10月26日进驻上海四行仓库誓死固守,激战四昼夜杀敌二百余人,伤敌无数。震惊了日本和世界,同时也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和倭寇的入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晋元团长和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永留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我们后辈深深地怀念他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07年8月13日我们少儿新闻小记者应邀采访了凇沪抗战纪念馆主办的凇沪抗战70周年纪念会,我们采访到三位当年参加凇沪保卫战的幸存老兵,其中有一位王文川。8月13日上午10点,我们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年已九十高龄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他.就是70年前谢晋元部队的重机枪手幸存老兵王文川.我们围堵在老人身边采访,王文川老人今年90岁了,思维清晰.由于时间短,后面还有电视台的同行等着为老人做录象,我们把准备好的采访提纲简要地询问了老人,最后我们照惯例问了一句“您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老人顿时把脸沉了下来,家人随即将我们拉到旁边,说:“这个问题老人听了会很伤心的,”我们一脸惊愕“为什么?”他的大女儿回答我们:“一言难尽。”听了她的话我们惊呆了,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直围堵在门外,想刨根问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一言难尽,等电视台采访完了已是下午四点多,我们又上前询问,他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采访结束了,总觉得有件心事,这到底怎么回事?事后,我们和老人的家人联系想问个究竟,未果。后又多次找中国作家协会的方军老师询问,作家方军告诉我们,老人的近况很不好,如果有机会,你们来北京看看。编辑部要交稿,我们从哪切入这次新闻事件?如果写王老的过去,历史上的事,报纸上和电视台早已什么都有了;我们在犯愁,考虑再三,我们觉得还是从老人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开始下笔。时已9月头上,当即决定,立刻北上,去北京老人家中实地探访。我们坐9月1日晚上8点36分的火车,2日上午9点多抵达北京。采访由中国作家协会方军老师全程陪同.还没到王老家,方军老师就告诉我们,王老听说上海的小记者要来看他,一早起来让女儿替他穿上干净的衣服,一直叨念着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说是“上海人的后代来看他了”真让我们感动.王老家住在北京一栋老式公房内,我们走到门口,昏暗的过道,走进门里,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楼上住户渗下的污水沿着斑驳的墙壁形成一条发黄的彩带,旁边大片的墙面已脱落,老人赖以生存的厨房间内乌黑油亮的煤气灶和墙壁还有密不透风的黑窗户,锅碗瓢盆放在两边被油烟熏得发黑的架子上.大约不足0.5平米的卫生间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墙壁上镶嵌着两根锈迹般斑斑的污水管和自来水管.老人睡觉的床边放着瘫痪病人用的便器和污物篮,紧靠床的是白里发黑的墙壁,整个房间给记者的印象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阴暗潮湿.简陋的家具据说用了几十年了,大房间前有一个小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杂物上有三根新鲜的大葱,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喜欢吃大葱,说是能治病,能省钱,这就是老人一天的主食!随后老人的大女儿王秀英告诉我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乐观。54岁时,因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下肢不能行走;双眼患有白内障,眼底视神经萎缩,近乎失明;还患有老年性前列腺炎,并伴有心脏间歇多次住院;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没钱住院,只能靠我们子女轮流照料,因为老人每月只有900元的退休金,老人共有五个子女,其中两个女儿下岗在家,另外三个已退休,经济条件非常拮据,对老人也是无能为力。老人由于身体不便,不能去卫生间,只能在屋内大小便。破旧的房门、窗纱抵挡不了蚊蝇的进入。时已中午,大女儿王秀英给老人做午饭时,记者发现,大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叠王文川老人在医院的帐单,随手拿了几张在看,大女儿王秀英发现后马上过来制止,说,老人不让人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老人吃午饭时,大女儿小声地对我们说,为了不让老人操心,他们五个子女千方百计让老人的日子过得好些,有时实在没钱时只能瞒着老人向朋友同事那里去借些钱来,给老人买一些营养品和不能报销的药……这次老人的上海之行,陪同来沪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方军老师为老人做了几张重访上海四行仓库和参观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放大的照片,老人非常高兴,整天坐在轮椅上,望着那些照片,我们行将告别时,老人拉住我的手,希望通过我们谢谢上海人民对他的关心,因为前不久,他收到了几位上海市民寄给他的慰问金和慰问信,还有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给老人的慰问金..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情很沉重.“8•13”淞沪抗战纪念日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以外,再也不会有人能想起他来,他将在那间陈旧的屋子里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
幸存老兵今何在贫病交困度余生八百壮士幸存老兵王文川:如今重病缠身生活艰难在阴暗潮湿的房子里苦度余生!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开展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战斗历时三月余,杀伤日军6万余人,后终因敌强我弱大场防线被突破,守军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率领部队掩护主力转移。于10月26日进驻上海四行仓库誓死固守,激战四昼夜杀敌二百余人,伤敌无数。震惊了日本和世界,同时也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和倭寇的入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晋元团长和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永留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我们后辈深深地怀念他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07年8月13日我们少儿新闻小记者应邀采访了凇沪抗战纪念馆主办的凇沪抗战70周年纪念会,我们采访到三位当年参加凇沪保卫战的幸存老兵,其中有一位王文川。8月13日上午10点,我们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年已九十高龄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他.就是70年前谢晋元部队的重机枪手幸存老兵王文川.我们围堵在老人身边采访,王文川老人今年90岁了,思维清晰.由于时间短,后面还有电视台的同行等着为老人做录象,我们把准备好的采访提纲简要地询问了老人,最后我们照惯例问了一句“您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老人顿时把脸沉了下来,家人随即将我们拉到旁边,说:“这个问题老人听了会很伤心的,”我们一脸惊愕“为什么?”他的大女儿回答我们:“一言难尽。”听了她的话我们惊呆了,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直围堵在门外,想刨根问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一言难尽,等电视台采访完了已是下午四点多,我们又上前询问,他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采访结束了,总觉得有件心事,这到底怎么回事?事后,我们和老人的家人联系想问个究竟,未果。后又多次找中国作家协会的方军老师询问,作家方军告诉我们,老人的近况很不好,如果有机会,你们来北京看看。编辑部要交稿,我们从哪切入这次新闻事件?如果写王老的过去,历史上的事,报纸上和电视台早已什么都有了;我们在犯愁,考虑再三,我们觉得还是从老人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开始下笔。时已9月头上,当即决定,立刻北上,去北京老人家中实地探访。我们坐9月1日晚上8点36分的火车,2日上午9点多抵达北京。采访由中国作家协会方军老师全程陪同.还没到王老家,方军老师就告诉我们,王老听说上海的小记者要来看他,一早起来让女儿替他穿上干净的衣服,一直叨念着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说是“上海人的后代来看他了”真让我们感动.王老家住在北京一栋老式公房内,我们走到门口,昏暗的过道,走进门里,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楼上住户渗下的污水沿着斑驳的墙壁形成一条发黄的彩带,旁边大片的墙面已脱落,老人赖以生存的厨房间内乌黑油亮的煤气灶和墙壁还有密不透风的黑窗户,锅碗瓢盆放在两边被油烟熏得发黑的架子上.大约不足0.5平米的卫生间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墙壁上镶嵌着两根锈迹般斑斑的污水管和自来水管.老人睡觉的床边放着瘫痪病人用的便器和污物篮,紧靠床的是白里发黑的墙壁,整个房间给记者的印象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阴暗潮湿.简陋的家具据说用了几十年了,大房间前有一个小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杂物上有三根新鲜的大葱,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喜欢吃大葱,说是能治病,能省钱,这就是老人一天的主食!随后老人的大女儿王秀英告诉我们,“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乐观。54岁时,因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下肢不能行走;双眼患有白内障,眼底视神经萎缩,近乎失明;还患有老年性前列腺炎,并伴有心脏间歇多次住院;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没钱住院,只能靠我们子女轮流照料,因为老人每月只有900元的退休金,老人共有五个子女,其中两个女儿下岗在家,另外三个已退休,经济条件非常拮据,对老人也是无能为力。老人由于身体不便,不能去卫生间,只能在屋内大小便。破旧的房门、窗纱抵挡不了蚊蝇的进入。时已中午,大女儿王秀英给老人做午饭时,记者发现,大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叠王文川老人在医院的帐单,随手拿了几张在看,大女儿王秀英发现后马上过来制止,说,老人不让人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老人吃午饭时,大女儿小声地对我们说,为了不让老人操心,他们五个子女千方百计让老人的日子过得好些,有时实在没钱时只能瞒着老人向朋友同事那里去借些钱来,给老人买一些营养品和不能报销的药……这次老人的上海之行,陪同来沪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方军老师为老人做了几张重访上海四行仓库和参观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放大的照片,老人非常高兴,整天坐在轮椅上,望着那些照片,我们行将告别时,老人拉住我的手,希望通过我们谢谢上海人民对他的关心,因为前不久,他收到了几位上海市民寄给他的慰问金和慰问信,还有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给老人的慰问金..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情很沉重.“8•13”淞沪抗战纪念日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以外,再也不会有人能想起他来,他将在那间陈旧的屋子里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