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重花瓣的胭脂兰》有感
泰安市宁阳县华阳双语学校五年级孔烨
指导老师刘利会
也许,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曾有过六重花瓣的胭脂兰。但是,开放在心里的那一朵——是一个人永远都不要轻易放弃的信心和努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苏格兰的一个乡村女孩身上。她梦想成为舞蹈家,为了实现梦想,自幼离开家乡去伦敦艺术学院学习。毕业了,她前去考试,最终没有考上。她失望的回到家乡。在家乡有位老姨婆,她知道了女孩的故事,请女孩去看自己种的胭脂兰。婆婆告诉她,只要找到六重花瓣的胭脂兰,就会有好运,后来,女孩成了一名模特,获得了国际模特大奖回到家乡。在去拜访老姨婆时,才知道根本没有六重花瓣的胭脂兰,是信心让她成功。
是啊,世界上如果有幸运女神,那她就是你永不放弃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人要想获取成功,卓越的天赋和超人的智慧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或许会成绩非凡。但更重要的是就需要信心和努力。人生道路上到处是荆棘和泥泞,生活中处处是困难和挫折:面对它们,童话大师安徒生没有退缩,无论情况再糟糕,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带着信心执着奋斗,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面对它们,海伦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带着信心执着奋斗,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面对它们,乒乓女将邓亚萍没有临阵逃脱,而是迎难而上,以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面对困难的坚韧毅力,一种面对挑战的信心,战胜了运动生涯里、学习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对梦想的执著,用不懈的努力改写了命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谁拥有了永远的信心和努力,谁就能和文中的女孩一样,得到六重花瓣的胭脂兰!
2010开学第一课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看了之后,我深有感受。
它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首先第一位老师是国际巨星李连杰,他小时候有个梦想就是帮助自己的妈妈分担一些家务事。因为他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又很穷。第二位老师是马云,其他六人一起创建了“阿里巴巴”与“淘宝网”,从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梦想就是把太极推向世界。第三位老师是李宗华,他在2003年试飞中国的第一批战斗机是差点坠机,因此正成为传奇人物。他的梦想是试飞更好的飞机。第四位老师是章子怡,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舞蹈演员……节目看完之后,我深受启发:一个人应该有梦想,因为梦想就像鸟儿的翅膀。让美好的梦想带领我在天空中遨游。也许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会遇到大风大浪,但我会为了梦想而坚定地迎头而上,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相关推荐
-
读《三重门》有感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重门》有感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加拿大马格雷夫学校(Mulgrave School)初三:freyamobella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读《三重门》有感此文献给我心中永远的偶像——韩寒。——题记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晓,我或许会误认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思想的敏锐,是小说的第一个特征。韩寒用了第一人称,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周围的一切,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却不能弥补韩寒对社会认知的浅薄。像小说中一些打架的场面,或许是韩寒没有经历过,文字写得苍白无力,有时干脆一笔带过,这也使许多人对此做出批评。的确,阅历是人生的经验,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但是请你记住,韩寒在那时只是个孩子,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孩子。成熟的文笔也掩不住年龄的事实,我们凭什么对他要求这么多?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你认为呢?8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呼兰河传》有感起初是因为它的清爽的书面包装吸引了我,让我有了读它的念头。一面清一色的白,下面是冰原的图片,几行小字在正中央,让它在千万书丛中脱颖而出。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书的第一、二章讲的都是这个地方的一些事,且是一些很琐碎的事。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让我有些疑惑,人们既然被大泥坑子害了无数回,却从来都不把它填平,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吃降了价的猪肉?接下来就是一些“精神上的盛举”,这些东西我从来不曾听过,所以感觉十分新鲜有趣。特别是“野台子戏”,这并不是人们聚起来看戏这么简单,而是回娘家、找儿媳妇儿、续姻缘的好时机呀!之后就是写祖父和自己的园子里的一些事儿。“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几句话反复出现,让我阅读的时候似乎心上结了一层薄冰。可是荒凉体现在哪里呢?这里拄着漏粉的人,养猪的人,拉磨的人,还有赶车的一大家人啊!当我看到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被吊起来打,被烫脚底,被滚烫的开水烫死的时候,我只想愤怒的唾骂:“残忍,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而作者却依然用叙事的方式平平静静的把它写出来,不带任何谴责的词语。仔细想来,其实作者一定对故乡怀着一种感情,所以才能宽容地原谅他们的愚昧行为。这更能说明就中国社会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好在如今改革开放,社会向前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渐渐消散。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做一个“低头族”、“懒癌患者”。也许,明天的阳光将更鲜美。550字 初三 叙事
-
读《呼兰河传》有感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冯歪嘴子疼爱妻子、疼爱孩子,虽遭人嘲笑奚落,却乐观积极……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仙”;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虽然童年记忆有着凄凉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忆那样的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我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会好好珍惜它。寒假里,这样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700字 初三 应用文
-
读《刘胡兰》有感读《刘胡兰》有感下午放学回家,我一边心想今天终于可以玩了一边对妈妈说:“今天的家庭作业早在学校里做完了”这时,妈妈从厨房里探了探头说:“是吗?那就去房间里看本书吧。”什么?看书?我最讨厌的就是看书了!心里这样想着,却还是走向了房间,母命不可为违啊。走向房间,我瘫在床上,极为不情愿地随手在床边拿起了一本书,心不在焉的看起来。可是,就在我拿起书五分钟的时间,我早已深深地陷入了故事情节当中。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刘胡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在一个后妈的身边长大。她常常帮爷爷奶奶干活,解放后才去上学。没上多长时间,他就参加了共产党,为共产党送情报,跟敌人作斗争。最后,为了保护共产党,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刘胡兰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也使我深受启发。我想,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站在敌人的铡刀面前的是我,我会像刘胡兰一样誓死保护国家吗?我会惧怕吗?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就在刚才,我还以直抱怨着累,不想读书,不想学习。想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怀抱当中,条件如此优越,却怕苦怕累,不发奋学习,还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刘胡兰英勇的行为。刘胡兰的精神激励着我要好好学习、勇敢、坚强、不向困难屈服,将来为人类的幸福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5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读《刘胡兰》有感今天 我读了刘胡兰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被捕了。 敌人想让刘胡兰告诉他们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只要说出一个就给100元钱。刘胡兰说:“不知道。”敌人威胁她不说就杀了她,她还是说不知 道。敌人把她打的鲜血直流,刘胡兰无比坚强,一点都不动摇。敌人把 她拉到广场上,当着她和老乡的面扎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继续威胁刘 胡兰不说就和他们一个下场,这时刘胡兰自己走到扎刀前光荣牺牲了,那年她才15岁。 从这个故事里我懂得了,不能向困难低头,更不能屈服于敌人。2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
读《刘胡兰》有感大家都知道刘胡兰是谁吧!在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爱国人士,正因为她宁死不屈的精神,使我对这篇课文记忆颇深。刘胡兰——因为在小日本鬼子的手中,小日本鬼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全村人民面前来了个杀鸡儆猴。在刘胡兰将要死的时候,小日本鬼子又问了刘胡兰问题,刘胡兰当时就说:“呸!小日本鬼子,要杀要剐,随你,可我觉不会向你们屈服。”说罢,小日本鬼子就杀死了这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当时我就琢磨着:爱国人士只有这一种方法——宁死不屈!来爱国吗?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这漫长的八年,如同过了几个世纪,在南京大屠杀中,敌人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对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进行屠杀,使三十万中国同胞含冤而死……为了人民的利益,哪怕个人的生命也无所谓:扑向抢眼的黄继光、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以一敌百的狼牙山五壮士、少年参军的小兵张嘎……一个个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仿佛屹立在我的眼前。如今,那些为了国家而死去的爱国人士都已逝去,但我们的爱国信仰不能忘记,我们虽然不能像那些爱国英雄一样为祖国死去,但我们只要牢牢记住——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保卫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疆土。为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去奋斗吧!少年!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读《刘胡兰》有感《刘胡兰》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少年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了保护党的机密和乡亲们的安全,在敌人的屠刀前,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收买和威胁,毫不动摇、宁死不屈,仅仅15岁就光荣牺牲了。当开始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如果我是刘胡兰,就把秘密告诉敌人,好死不如赖活吗。”可是当老师反复讲解了课文并介绍了建国史后,我们方逐渐领悟到,英雄刘胡兰,因为有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所以她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是无数个刘胡兰式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因此做一个人,更要自尊、自爱、自立和自强。当遇到危险困难的关键时候,不能只顾自己的生命,不顾别人的安全。要想到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3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
-
读《刘胡兰》有感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篇文章。刘胡兰,她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十五岁时入了党。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捕了。可刘胡兰死也不自首死也不投降。她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刘胡兰她小小年纪不怕死,很勇敢,再想想我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一定不能打退堂鼓,要勇敢的战胜困难,向刘胡兰学习!15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
读《梅兰芳》有感这几天,我读了《名人伴我成长》这本书,对其中的梅兰芳,印象很深。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京剧世家,从小就对京剧耳濡目染。可在梅兰芳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到15岁那一年,母亲就离他而去。在他8岁那年,跟着朱先生学戏,朱先生觉得他笨拙,不是个学戏的料,不愿教他。梅兰芳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好孩子。他心里想到: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缺少什么。爷爷对他说:“事在人为”这句话,他经常用来鼓励自己。后来,小梅兰芳又跟着吴菱仙先生学习,对他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苛刻的训练方法。先生让梅兰芳踩着高踩站在砖头上。起先,他站在上面摇摇晃晃的,经过重复练习,汗水都湿透了他的衣服,有时他宁肯咬破嘴唇,也一声不吭的站到底。梅兰芳不仅严格按照先生的训教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给自己加重砝码,逼迫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苦苦练习,梅兰芳不仅能在冰上稳当的行走,还能跑圈场。梅兰芳技艺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宗师。看了梅兰芳的故事,我受益无穷,他那学习劲儿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想到自己,以前我练舞蹈和小提琴怕苦怕累,在练小提琴的时候,每天只为完成任务,每首曲子只拉一遍就完了,音不准也不停下来反复练习,只想快点拉完,玩个够。看了梅兰芳的练习比我还苦好几百倍。因此,我很受启发。以后,我不再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真正学本领。我相信“事在人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付出才有收获。有苦才有甜。600字 初中 读后感
-
读《刘胡兰》有感今年暑假,我在闲遐时读了一本抗日战争时期的书《刘胡兰》,感受十分深刻,准备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她生活在压迫、被剥削时代。后来到了十岁,就当了儿童团团长,还偷偷背着家人上妇训班。可在未满十五岁的一个晚上被匪军抓起来逼供,刘胡兰宁死不屈,什么都不肯说,最后毅然决然地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下。尚未满十五周岁的刘胡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刘胡兰,这个年轻的农村姑娘,这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诡计,保全了地下党组织;她以自己无限美丽的青春,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特有的英雄气节。虽然她的鲜血洒满天,便是对自己参加共产党感到荣幸和自豪。她死了,她的肉体死了,可她的精神和那光亮的形象已经永远活在大家心中,她是每个人做人的榜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毛主席在1957年1月19日为刘胡兰同志所写的。我认为,就这八个字,完全可以体现出刘胡兰的那股宁死不屈的坚强品质。我读了这本书,深深地为刘胡兰感到无比自豪。刘胡兰的事件让我想起了最美司机吴斌。他为了一车乘客的安全,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不顾自己被玻璃刺入了心脏,沉着冷静,稳稳地将车停靠在路边,换取他们的安全后才倒在他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世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我们就要向他(她)们学习那种在危险时刻为了他人的安全和幸福,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壮举。要是人人都有这种思想,那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是多么的美好啊!600字 三年级
-
读《小重山》有感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的中学生,我很享受今天生活的美好,幸福,满足。当我在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中,读了岳飞的词《小重山》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南宋时期,金军不断侵略南宋,由于南宋皇帝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土流失,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军队英勇反抗,不断收复被金兵占领的土地,正当他信心满怀,节节胜利的时候,不料昏庸无能的南宋皇帝却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向金兵屈辱求和,让岳飞放弃战斗。得知这一消息,痛苦,愤怒之下的岳飞写下了这首词——《小重山》,含蓄蕴藉的表达了他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其中还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的孤愤,也流露出词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是,他收复失地的决心却矢志不渝。读了这首词,我感慨万分,南宋之所以丢失大片的大好河山,不就是因为当时的南宋政府无能,国力衰弱吗?想想不久前的日本强行购买我国的“钓鱼岛”事件,两相一对比,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骄傲和自豪!我骄傲祖国的强大。我自豪祖国国力的强盛。我想大声的告诉日本右翼分子,中国不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的清帝国,中国海军也不是北洋水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不是过去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已不是过去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你们妄想通过所谓的“购岛”事件来达到占领中国领土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是不可能答应的!我为岳飞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为我生活在国力强盛的现代而自豪。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欺辱。这是血的教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勿忘国耻!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品质,长大了要想岳飞那样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6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呼兰河传》有感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瞧,祖父的园子多热闹啊!祖父的园子也是自由的。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萧红的这两段话,描写了祖父的园子又大又自由,既有动物,又有植物,是很好的两个章节。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用自己简短的一生讴歌了现实的残酷与生活的无情与有情。600字 初一 应用文
-
读《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感读《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感翻开作文书,这篇作文深深吸引了我,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篇作文讲的是作者和她的外婆。她的外婆从小就对她很好,总是像变戏法似的变出作者想吃的东西。因为作者喜欢吃桃子,外婆总是舍不得吃,留给作者吃,上中学后,因为学业重,学习紧张,作者很少去看外婆。有是结业考试了,三年前,作者在门口张望,却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当作者拿着结业第一名的奖状回家时,她的外婆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就是下个等着她回来。在作者外婆生命的最后一刹那,外婆从兜里拿出了一直红艳艳的桃子给作者吃,外婆笑了,作者却哭了。接着这位便与世长辞了。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落。这位外婆对作者的爱或许不那么惊天动地,尽管是那么普通,甚至普通地司空见惯。我们的身边也充满了爱,父母的爱,亲人的爱,老师的爱,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过而已。也许它就是妈妈亲手泡的一杯牛奶,老师的意见鼓励的话语,亲人一个期待的眼神……我们一定要珍惜,因为有时忽略的,就是最重要的。有些人,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事一转身就是一辈子。自从作者的外婆去世后,作者一定失去了一大笔精神食粮。也许桃子,作者以后会吃到很多,可象征外婆的爱的桃子却永远不会有下一只了。对于身边的爱,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和感恩。父母为了我们整天忙碌着,我们整天忙碌着,我们以优异的成绩就是回报他们最好的礼物;老师整天含辛茹苦地教育我们,听话和努力学习就是回报他们最好的礼物……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许多:忽略的有时就是最重要的。600字 初二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