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的春节800字

郧西的春节

800字 初一 叙事

我们郧西的春节,有着不同的习俗。

“腊八节”。腊月初八,户户以五谷杂蔬煮腊八粥,人称“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吃后盛一碗,让小孩拿着砍刀,将房前屋后的果树隔上一道口子,喂进腊八粥,边喂边念:“今年喂腊八,明年结的鼓爪爪。”以示来年果树丰收。也有的地方留一碗到除夕日给当家人吃。

“过小年”。过小年时,是腊月二十三日晚,每家都烙饼祭祀东厨司命。晚餐后洗净锅灶,点燃蜡烛,焚香烧纸,叩拜灶君,禀其回天宫后,向玉皇大帝多讲人间善事,来年以降吉祥,常称“司命爷上天,好话多说。”除此之外,人们还买了很多好吃的,高高兴兴的先庆祝一番。过了二十三,大家把鱼,肉,鸡,青菜,年糕……都预备充足,为新年做好打算,而且还要进行一次全方面的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春节”。也称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中午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吃“团圆饭”。门外张贴红对联,以示红红火火,还要贴“福”,“福”还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还要穿新衣,燃放鞭炮以示庆祝。马路上,玩的玩船,舞的舞狮子,热闹极了。晚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生火取暖守岁通宵。在晚间12点整时,在外面点燃以经预备好的烟花炮竹,来庆贺新一年的到来。春节是郧西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关着门,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大约到8点钟,全家人一起出去给老辈拜年,这是小孩最喜欢的了,因为拜年不仅可以再大饱口福一次,还可以领到老辈们给的红包。拜完年后,则在老辈家吃上一顿饭,并互相祝福。我们小孩子就凑在一起玩游戏,放鞭炮。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有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在此期间,全县各地举办各种文艺节目,玩艺儿以示庆祝。也是过年期间人们主要的集体活动,有很多节目:舞狮子,玩龙灯,玩采莲船,竹马,蚌壳,凤凰,高跷等等。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吃完元宵,一家人一起出来猜灯谜,猜对了,就送一个吉祥娃娃,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就是我们郧西独特的春节风俗。

初一:徐文静

郭晓东的天方夜谭

1000字 初一 散文

郭晓东出生在山东沂蒙山的老山区里,家中并不富裕,高一时面对33元学费,他主动辍了学,跟着村里的人去打工。清洁工、建筑工、雕刻工、邮递员、服务员、跑龙套,还当过主持,唱过火锅城……这是郭晓冬考上大学之前经历的动荡N部曲。他说,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给自己打气,只知道什么是生存和度日,周而复始,没有太多的梦想幻想,就这么生活。

他没事的时候随身带着竹笛吹,那是他从小跟着乡村艺人学来的技艺;他写日记,记载青涩的成长感受和莫名的惆怅伤感。尽管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然而那时候的迷惘和茫然,却隐隐地说明他对未来有了些想法和寄托。

后来实在干不下去了,郭晓冬回家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他跟着乡村艺人学二胡、笛子,后来成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带着村里的文艺青年吹拉弹唱,一路唱到乡里、县里。那时他几乎是个全才,唱歌、跳舞、主持,也渐渐地小有名气了。再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特长被招工到县印刷厂当上了工人。

1992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北京电影学院举办夏令营的消息,学费500元,来回路费自理。他背着父母把当初进印刷厂时跟亲戚东借西借凑的1100元风险抵押金取出来去了北京。夏令营半个月时间,他开始有了理想,第二年就辞职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初试没过,就待在北京流浪,当群众演员。最苦的时候,住在地下室,3天吃一袋方便面。

1995年,在北京实在混累了,他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报考电影学院,如果能进三试,说明还有能力,如果不行,就回老家。没想到,这一年,他考上了。接踵而来的又是钱的问题,1万多元的学费,这对他的家庭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银行只给贷款1500元,怕没有能力偿还。又是东凑西凑,他好歹凑齐了学费。在社会上闯荡多年,一旦有了规范的学习机会,郭晓冬特别珍惜:“我花的这些钱来得太不容易了,如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这个钱,哪天如果我没有去上课就特别自责,甚至觉得自己都没有资格生病请假。”

毕业后,他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这是该厂这么多年来唯一点名要人的一次。2002年,郭晓冬凭借主演霍建起导演的《暖》一举夺得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奖。

从老家到县城,从考上大学到参演《暖》,在导演霍建起看来,郭晓冬简直是个奇迹:农村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也许并不出乎意料,考到电影学院去学表演就有些稀奇了。当年参加东京电影节时,回想人生最关键的几步,郭晓东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方夜谭,这次我是从自己的天方夜谭的男主人公走到了生活中来,走上了东京电影节的红地毯。”他说,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人不怕有理想,不怕这个理想有多高多远多大,只要坚持,不过分高估自己,总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叙事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