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_1200字1000字

母爱_1200字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读《母爱》《繁星·春水》有感

世界上什么最好?爱!

什么爱?-----母爱

的确,母爱是一种温暖,让我们在冬天不再寒冷;母爱是一种无形的火,在我们心中永不熄灭;母爱是一种向着光明的道路,它永远在你的脚下,指引着你走向光明。

《繁星·春水》的母爱十分动人,冰心把母爱认为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这首歌大家都无一不耳熟能详。

无独有偶。

在1908年的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写出了《母亲》一书。书中主人公巴维尔的母亲,在知道自己的儿子是革命者之后,从先开始的害怕,担心儿子会被枪毙到自己成为勇敢的革命人,成为儿子的坚强后盾,这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一大早还要给我们做早饭。每天我们上学时还要叮嘱许多遍:“路上慢点。”我们可能很烦,可母亲总觉得说不完。在我们考试进步后,母亲总会让你不要骄傲;在我们考试不如意时,母亲又会在你身边安慰你。可我们却总是和母亲对着干,母亲向东,你偏向西。非要跑出那指引你的道路,跑去路边那不好的羊肠小道。

我妈是个急性子,干什么都以最好为线,对我也不例外。可我又总喜欢慢,所以我们总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基本天天都在吵,谁都不让,直到最后,老爸来当和事姥,都是我妥协。

每次吵完后,我都会一直不理老妈,老妈也不理我,仿佛一切都停止了,空气也凝固了,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读了这两本书后,我的感觉很深,妈妈每天都为了让我吃得上饭,早上天不亮就做饭,天黑透了才回到家,一回家就连水都没喝就开始做饭。当我正在睡梦中时,不免要蹬开被子,妈妈每过一会儿就要看一看我,慢慢地把被子盖好。就是打我也不会下手真打,只是拍了两下而已。

妈妈对我的爱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哪一个家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的心理很正常。

《繁星·春水》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把母亲的爱描写的生动,刻画的精准,使人对此爱不释手。整篇文章不光写了母爱,还有童真、自然,都是很动人的语句。

与此比较,《母亲》就大不一样。

《母亲》用的是十分大众化的语言,却让文章平易近人,好懂。充分表达了一个母亲爱儿子,不想让儿子受伤,一直到成为儿子坚强后盾的故事。文章波澜起伏,读起来生动有味。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使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种母爱的歌颂,在《繁星》《春水》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说,正是对母爱的赞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

石头的品质是坚硬,不是坚强!再坚强的石头,大概也无法抵挡炮火的轰击。而母爱是一种坚强的心,其质地虽然是柔软的血和肉,但其坚强的程度是任何一块石头都无法比拟的,拥有一位母亲,还用要求什么?

初一:魏一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爱的角度_1200字

1200字 初一 读后感

——读《童年》《朝花夕拾》有感

爱,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但在它包裹着你的时候,会无比温暖。爱,是一个无声的东西,但它依然会让你兴奋不已。有的爱,轰轰烈烈,好似一匹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又疾驰而去;有的爱,平平常常,但它却早已无法用文字所表达,两种爱恰恰相反。

在《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自幼丧父,随母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家里,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他愈加专横暴躁起来,两个舅舅也在为分家产而相互大打出手。在我们眼中,他们家就像一个地狱,一个充满仇恨之雾的山谷。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恨透了外祖父,他的残暴、专横、贪婪、吝啬,使阿廖沙反感。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一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母亲也结婚了,但婚后生活是不幸的,是悲惨的。贫困和疾病消磨着她的心灵,她开始暴躁,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爱”这一名词在阿廖沙心中渐渐被憎恨所吞噬,他憎恨外祖父的吝啬、残暴,也憎恨母亲的冷酷、无情。从此走向了“人间”这条道路。但是我们要相信,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大起大落的,在你的身边总会有那给你带来光明和向往的人,就像文中的外祖母。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与《童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必说里面的《狗·猫·鼠》,也不必说《藤野先生》,单是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回味无穷。

整篇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看,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的“黄”以及蜜蜂的“臃肿”,一个个刻画的都那么到位、传神、逼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通过对听觉的描写,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让这个世界又有了别样的精彩。

在三味书屋也不曾闲过,找蝉蜕、捉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一次又不敢去太多,否则先生就会大叫:“人都去哪里了?”。上课时“我”把纸糊的盔甲套在手上做戏、描画卖钱,不亦乐乎。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布满激情。

但两篇文章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的当时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社会腐朽的强力抨击。《童年》以外祖父为代表,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歧视,人民生活的艰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通过拜孔子,拜先生和读书时的语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爱”,你就会有不同的收获,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

河南郑州金水区第七十七中学初一:魏一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