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断想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逝去时间
我爱的大海,每一天都有的不同。我爱的蓝天,每一秒都会不一样。
我走了好久好久,突然好想以前。我想回过头怀念,却是不能后退。
我强忍的想念,融化在泪滴里。时间,我怕它太过残忍,可以剥夺我的从前,我的怀念,我的美好。
像雪,一碰就化;像水,望而不及;似夜,黑白相间;似月,有圆有缺。
是不是,可以有一天?傲然回过头,放弃现在的面具,笑中带泪可以回到过去?
路太长,念太短,时间残,花开败,望及思,沉默心,泪里花,凄中惨。
回到回到赤脚海洋,走到走到布鞋田园,飞过飞过仰望蓝天。
我不知道的时间,会不会一秒一秒就这么有去无回?如流?如水?
多少个花季春天,多少个盛绿夏天,多少个红枫秋天,多少个白雪冬天?
时间就这么划过、就这么一去不复返?我要的那些记忆,可不可以保存完好地存在这一路?我想要的回眸一笑,可不可以让我实现在这一路?我想复合的纯真,可不可以重新回到我身边?
我走了好久好久,突然好想以前。
相关推荐
-
读《文化苦旅》有感_800字近日来,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细细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去读,但慢慢地,我却醉情于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 ,才凝聚出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合上书本,旅行结束,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心头一些疑问不禁释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又有一些新的疑惑萦绕在心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而文人的作用,大概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代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至少他的《道士塔》,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心痛,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接管,他的名字是王圆箓。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痛苦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800字 高二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书籍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被人无数次的阅读,却从未有人敢宣称自己读透了哪一本经典。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我们又可以算作是不同的读者。由于种种原因,初读《文化苦旅》时,误以为“文化苦旅”四字意指作者探求文化遗址的艰难旅程,重读一次,才发觉其含意远不是如此简单,作者并非提醒读者自己行程过程中所受之“苦”,他更想强调的是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历程,是一代代文化人创造,培育,守护文化的“苦”,当然,文意不尽如此。书中写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文化人或许身体羸弱,或许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很难阻止大多数不愿见到的事情发生。他们所能做到的,不过是用文字战斗在思想的战场,以手中笔,以诗歌文章,最后以生命捍卫文化。几千年来,多少文明沉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明却未曾断了传承,这固然与中国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有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一代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执着与坚守。现代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日新月异,人人都只顾着朝前看,不停地加快脚步,却很少甚至没有人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无数人为之奉献的文化。没有文化,哪来的文明,哪来的社会进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应当珍惜文化,领会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并不断将其发展壮大。余秋雨先生用漫长的足迹,追寻文明的盛衰,借历史的痕迹沟通苍茫的山河。他告诉我们,文化始于自然,兴于自然,离开了自然的文化如无根之浮萍,难以长久,中华文化要想长久,就必须始终立足山河,立足这方天地,立足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感受自然,顺应自然,“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聆听自然的声音,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耀,文明的光泽”。“路,就是书”,余秋雨踏过许多山河,古迹,走过了很多很多路。无人问津的路,旅者云集的路,他都走过。在学会了寻路,走路之后,也就学会了读书。这书,是山河之书,是古今之书,是自然之书,他学会了脚踏实地远望星空,与脚下的大地紧紧相连,与头顶的天空遥相呼应。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在山河文化中,找到了归宿。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使受“快餐文化”影响而急躁的心变得沉稳下来,少了一些迷茫,多了一些思考。合上书本,我不由得生出一种周游天下古迹,品味历史百态的欲望。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文化苦旅》感言_1200字读《道士塔》《莫高窟》后,我一直无法平静,我的灵魂深处仿佛被什么撕扯着,那样疼痛,疼痛。——题记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眼前仿佛展现了悲凉的莫高窟和无知而愚蠢的王道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哀还是望道士的悲哀。一个道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第一次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就注定被破坏被吞噬。“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换取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书……”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是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咒骂,咒骂那早已死去的罪人,但现在又有什么用呢?莫高窟外的道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沙漠深处的哭泣声吗?无奈和悲哀!也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真想去看看被王道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受那石灰底下薄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注定无眠。王道士已经逝去,而莫高窟还存在,即使已经破碎不堪,把他依然是一个生命,屹立在风沙之中。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和尚,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土地上的那个人,他看到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正的胜地……从此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正的艺术家。前代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代内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数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生命!”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到过那壮阔的景色。在这里,我从新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历史深处,那雄浑的脉搏声。从古代的工匠艺术家到现在的建筑师,从古代的诗人到现在的散文家,摄影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不同程次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于是,于秋雨先生的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心灵的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和民族心理的景深。但我有怎么懂得那深刻的含义呢?我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是如此短浅,也只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点点莫高窟:他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他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他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红;他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论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在沙漠深处,一一个伟大的灵魂,等待人们去观仰,膜拜。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
断想断想是时候放松下了……将手中的《悲伤逆流成河》放下,揉着眼睛站在窗前,想缓释这书给我的极大的压抑感。就看到了茶靡绽放在天边的火烧云。天边的红色彤云正火山喷发似地炸开,就如在深夜里看到的炫丽绽放的烟花,以让人窒息的力量吸引着目光。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疾速而壮观的火烧云:骏马、猛犬与鸟相继疯狂地朝天边掠去,似乎想要逃开什么,却在飞沙走石间迅速转变成小舟扶摇直上,雄鹰嘶鸣怒击长空!连巨大的乌鸦都狠狠地向天空冲去,化作愤怒的闪电,依稀间还能听见凄厉的“哇”!乌鸦不再是专属于黑暗的不详之鸟,它在此刻变身为勇往直前的勇士!看,我要击破天!那身姿,在眼前竟奇异地带上鹰击长空的潇洒与决绝。正沉浸在对乌鸦的感动中,回过神时却发现云朵早已经风平浪静,那种压在头顶上的紧迫感,忽然就那么烟消云散。只剩下天边已经转淡的火烧云,快要散去了。中间有细小的洞,可以从那里看到天空,就像是一片巨大的倒立的海,悬挂在天边。那是片红色的在海底喷发了火山的海,它在暮霭里朝你微笑招手:“哟,原来你们在这里啊。”这让我想起来小四描写过的火山海底:“冒着泡的火红滚烫的岩石,即使在冰冷的海里,依然发着暗暗的红色。喷发出的岩浆流动越来越缓慢,渐渐凝固成黑色的熔岩。在上面蠕动着的白色的细管,是无数的管虫。还有在岩石上迅速移动着的海虾,它们的壳被滚烫的海水煮得通红,甚至还有很多的脚,也被烫得残缺不全。”我沉浸在这火红色却温暖而残酷的情节里,思想在天边挂着幕布,想象在上面将它们一一陈列出来。流动的岩浆,白色的管虫,红色的海虾。它们在天边浮动。忽然就泪湿了眼眶。这么艰难的生存环境,却有那么蓬勃的生命。与身处在开水里的它们相比,我们到底算什么?有人点煤气要自杀,有人跳楼要逃避,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在向死神招手致意:HELLO,我来了。生命像路边的稻草,一收割一大把。他们生存的世界,难道比在充满了硫酸的开水里的世界还要艰难,还要让人忍无可忍吗?我们活的根本就没有那么艰难。管虫尚且活着,你又有什么资格说死去?有时候也会很煽情地对镜子里自己忧郁的脸说:“你为什么不快乐?”“是什么让你不快乐?”管虫张着细小的嘴嘲笑的看着我:“这不是别人让你不快乐的问题,而是你肯不肯放自己快乐的问题。”惊悚地回过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去。弯月恬静地露着半个笑脸,将白天的炙热焦急不安抚成心平浪静。她眨着眼望着我:“呐,你肯不肯给自己快乐?”那有着无数管虫的深海,一度成了我很长时间中的梦境。-------后记THE END1000字 高二
-
断想我努力将嘴角扬起弧度,却不能像小说中的说的那样。反而神态,意志黯然于是,我把心跳交给冷冷的风,望着纷飞的树叶飘扬。我就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沙粒,不断的妄想在某一天发光,发热。这光无法照耀,这热也无法吸收。看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恍若隔世,自己仿佛一颗毫不起眼的沙粒,只能在空中飞扬,飞扬……我尽量把自己的天空雕刻不出伤痛的痕迹,辗转反侧,我不过又成了一只独行的刺猬罢了。当寂寞不断地爬上心房,许多以前的回忆都冲上心头,恨不得立刻就去追随它的脚步。于是,我清楚的知道,许多事过去了,就不再可能。只能允许的是还可以回忆。我知道,今夜我又将失眠!250字 高二 日记
-
小读《文化苦旅》2005-3-2 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己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但是作者永远者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有着"人文"。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华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6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文化苦旅》有感大家好!我叫赵艳飞,来自伍市镇伍市学校。在校虽为人师,但书却读得很少,实在惭愧。以下是个人读书的一点体会,文字粗糙,思想浅薄,望群内朋友斧正。最近拜读了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作者写作的用情至深,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用心思细腻的笔触,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前史奇迹,在他的笔下有着深层的寓意;一篇篇洁净美丽的散文,成了让炎黄子孙警醒的文章。《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宁古塔》……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每到一处,对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地理进行考察。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文章篇篇语言精美,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引领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读《文化苦旅》是对历史沧桑的一种回顾镜头转向《莫高窟》:王圆箓为一个道士,敦煌莫高窟的当家人。他为谋取个人私利而将玄奘西天取来的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用难以想象的不等价交换“送”给了外国,千年的敦煌由此而遭受浩劫。王道士只是这么多见证中华文化衰微的一个缩影,但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的传统文化的衰落,让人不禁更觉苍凉。作者的心在滴血,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为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而恨……读《文化苦旅》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砺炼“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巴金百年》中巴金,文革中面对“棍子”横飞敢于直言,并能在大规模的诽谤中含笑屹立,不为所动。另余秋雨先生担任戏剧学院院长期间,因为掌握着上海那些身居要职的人的职称评定,得罪了某些人,导致辞职后被大规模的“围啄”。而戏剧大师黄佐临送给他三句简短的话“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此三句箴言,竞是他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从而坦然面对攻击他的人,这其实也是考验一个人应对外界恶劣因素的定力。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不在乎周围的聒噪,坚守内心的宁静,就能摆脱很多烦扰,从而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炼就一份超然与洒脱。读《文化苦旅》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定位余秋雨曾是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他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并创建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接任校长时,黄佐临送了其四个字“可喜、可怜”,“可喜”容易理解,“可怜”指余秋雨老师在艺术和学术上有双重天分,耗在行政上,岂不可惜?“可怜”两字如一魔咒,时间一久,后两个字分量逐渐加重。担任六年校长后,其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他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他作为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全世界文明作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是什么让余老师舍弃功利,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文化苦旅,是源于对事业的酷爱。另如文中著名导演谢晋,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电影事业,其对艺术的追求、工作时的尽情投入让人折服。他不在乎名利,他只是饥渴,没完没了地饥渴。正是这些大师的卓越贡献,给中华文化大船增添了厚重的色彩。这些大师对事业的执著而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让我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抛弃功利、静心学习、醉心课堂,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认真教好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让他们学有所成,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所从事的事业不是很有意义吗?在今天这个政治清明、人心凝聚、文化敦厚的社会,我愿有我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鼓足干劲,扬起风帆,为家乡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读《文化苦旅》有感午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题记寒假里,我怀着敬畏之情读完了这本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份: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分别写了秋雨先生在考察为同地区所想到的,在文革期间发生的事所想到的,在不同著名人物身上所见到的。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了:书名叫《文化苦旅》,但本书中却没有一个与苦有关的字眼儿,这是为什么?能叫《文化之旅》吗?先把这个题目分析一下,文化,大概是指秋雨先生经过这些物、事、人所悟出来的道理。旅,顾名思义,就是旅行的意思吧!但我觉得在最后一部份中,并没有涉及到旅行,而只是一件件让人若有所思的事件,因此,旅就是指获得这些道理的途径、过程,那苦文是什么意思呢?是艰苦,辛苦的意思吗?从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来看,苦的意思是体现了的,就拿世界之旅举例吧,世界之旅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秋雨先生在各地考察得出的结论,而秋雨先生却经历了中东、中非等战火纷飞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这本巨著。光听这背景,就不由得让我对《文化苦旅》这本书肃然起敬。因此,苦的意思是艰苦,辛苦,那么,还有别的意思吗?再从一些我自认为好的文章来分析吧:《道士塔》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并且被外国殖民者掠夺的悲惨境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王圆箓所修的道士塔,引出斯坦因等外国考古学家们对莫高窟经卷的瓜分,表现了莫高窟的悲惨境遇,听听秋雨先生所描写的吧。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也对,本来属于中国的宝物,却这样轻易地被外国人取走,但中国人又能做什么,把车队拦下来,把这些无价之宝运到京城?但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大民族危机之中,谁也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明天会被谁占有,更何况这一卷卷珍贵的经书?作者所哭的,不仅仅是经卷流失海外的悲痛,也是国家不强大的惋惜,因此,这个苦字又多了一重意思,苦涩。现在就能解答这个难题了,苦,既指作者考察时行程的艰苦,又指作者对于中华民族饱受掠夺的涩回苦忆。秋雨先生写这个苦字为全书做了一个完整的刻画,同时也使我们这些读者感到心头一震,我们不能沉迷于我国四大发明与国悴等,在我们眼中,应该还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全部感想。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文化苦旅》有感2005-4-25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推而广之,人口必会猛增,地球要超载了!若这个世界上,人口不增也不减,就太缺乏趣味了,没有推陈出新的人,这个地球岂不停止转动了。 我想那些坟应该有其特殊含义。尤其在坟前一种静穆的气氛追忆或沉痛?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古人的坟,秦王陵闻名世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也不失为风流,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不少收益。而那些把古代妇女置于水深火热的贞节牌坊,也不知走过它时应该叹息还是赞叹?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从某种程度上,那时人们的封建思想愚昧、守旧,却不知如今那些不知名的无名牌坊只落得被人践踏的地步,悲哀啊!好在那个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尽管“生”不算很美,要考虑的事很多,挺辛苦的。而那些像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的伟人们让他们的人生终结在那一刹那,净化了悲剧,同时给人以更深的思索,这样的离别或许更深刻吧。 关于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让余先生继续写吧。而我依然要愉快地体验我远远还没有体验完的人生。10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文化苦旅》有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文化苦旅》让我畅游了一遍中国,明白了一个国家的伟大,感受了一个国家的风情,也懂得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切。这样,即使废墟也能放射光彩,我们要永远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时,我总是无味的过日子,自从读了《文化苦旅》,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看世界,发现每一天都与众不同,生活也因此快乐起来。《文化苦旅》让我收益匪浅,我希望大家都读一读。3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断想当迈进实验初中大门一刹那,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起伏不定的心情,又喜又忧。小学生活是童年的尾声,初中学习是成熟吹响的笙箫,走向人生的第二个阶梯,向前又进了一大步,谁会不喜?但这里云集了全市优等生,要脱颖而出只怕难于登天啊!是啊,不付出努力是尝不到甜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做个谨慎的人,就得用严厉的要求管束自已!合上《学生手册》的那一刻,我心中的警钟也敲响了,还未曾从幸福的童年时光中醒来的心仿佛一下子长了十岁。我已经是十三岁了!我已经是十三岁的少年了!我已经放纵了自已十三年的岁月了!十三岁时的母亲早已独立料理起自已的生活;十三岁时的外婆早已被窘困家境所迫,退学回去操持全家的生活;十三岁时的父亲早已自食其力,漂洋过海外出打工;十三岁时爷爷兴许也早已成为一家的顶梁柱,不顾风吹雨打,下田干活……十三岁的我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十三年,看似享受却蹉跎了十三年的光阴,我是时间的奴隶么?不,我不甘心!是该用“条条框框”来适当地束缚自己了,唯有少走弯路,我前进的步伐才会更坚定、更稳重,不是么?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母亲的身影,心弦微微一颤,曾几何时,我对母亲已不是仰视,而是平视……我再一次感到肩负着从未有过的重担!500字 初一
-
断想关于时间时间是一种物质,是一种奇怪的物质。他有时让你忘记让你释怀让你轻松,有时又让你消沉让你无奈让你感叹。若时间与爱结合就会诞生一个令人遐想的行为:回忆。回忆是一件享受的事情,我认为。哪怕是一个伤害过你的人,哪怕是一件令你难过的事,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玩物,只要你能想起他,就说明他曾经在你心中的位置。每每回忆起来,苦亦甜。时间会终结吗?也许吧。到那时,一切都凝固了,像睡美人的城堡。笑容会凝固,微笑狞笑或假笑,泪水会凝固,幸福悲伤或无奈。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我或我的来世是在哭,没有理由的哭,没有理由的流泪,那至少能证明我还没有麻木。有时候,可以肆意流泪也是一种幸福。关于绝望总会感觉的一种绝望,是一种透彻心扉的绝望。像一根针插入我的心脏,越来越深越来越痛,直到与心脏结合直到不能再痛,然后将就是迷茫。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开始和结果也一样痛苦。是对理想的绝望,对未来的迷茫。许多人对我说要坚强,我笑而不答,因为我是个脆弱的孩子,我的意志受不了一点点伤害,尤其是我最信任的人。但我总被我心中最信任的人伤害,于是我更加脆弱。我不想与质疑我反对我的人争辩,我的行为永远是对的,只是时间错了地点错了对象错了方式也错了。所以我不争辩,也与我的沉默会让他们安静一些,如果这反而使他们更嚣张,我就会很绝望,然后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绝望―迷茫。500字 高三 叙事
-
毕业断想在书海中抬起头,睁开朦胧的双眼,迷迷糊糊地就走到了小学的尽头。阳光依旧明媚,甚至火辣,我们乌黑的双眸却渐渐清晰,清醒背后是对离别的措手不及。 “中学”对于懵懵懂懂的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离别”对于似懂非懂的我来说,是一件目睹过无数次而又从来没有亲历过的事;“毕业”对于傻乎乎的我来说,是漫漫求学路上的一个终点,同时又是另一个起点。在不经意间,时间已然悄悄地溜走,留下的是越来越重的难以割舍。再过47天,就要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了。 想当年,爸爸妈妈送我来学校的时候,我还依偎着他们,死活不肯留下!可现在,想留下却又不得不离开! 母校啊母校,您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您让我享受到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您让我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您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中学的大门为我们敞开,中学的生活把我们吸引。离别的时刻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新的生活慢慢地接近。 亲爱的母校,让我们在这离别的时刻再好好地为您精心打扮一下吧,让您的形象永驻我们的心田;亲爱的老师,让我们在这离别的时刻再为您唱支动听的歌吧,让您在休息的时候别忘了还有我们这一群小不丁点;亲爱的同学,让我们在这告别的时刻再好好地聚一聚吧,让我们在彼此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广西钦州钦北区六年级:柏莎500字 六年级 散文
-
断想四季春当孩子在初春的残雪里张扬着冻得有些微红的脸,快乐地飞来飞去的时候,小草也探头探脑地想伸出她们翠嫩的脸。一缕最初的阳光,也足以让孩子们感到久违的温暖。在最初的成长季节里,一切都洁白无瑕。春天的一切,美好如在妈妈怀里撒娇地躺着,听着妈妈轻轻地呢喃。天真的生命和最原始的成长,便荡漾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天。夏不管喜不喜欢,夏季的阳光总会牵?着你的脚跟,天气已不再是初春的温暖。天地间便飞舞着多彩的蝴蝶,裙儿连着心儿,把整个夏天,闹腾得一天到晚清尘飞扬。妈妈轻声的呵斥算得了什么呢?雷阵雨里,小树荫下,一如既往地在演绎着让人心慌让人心烦的莫名其妙的酸和甜。秋撒满遍地的金黄色的秋叶,总伴随着撒满遍地的心思。成熟的季节,成熟的人,其实都站在了一个分界线上。浪漫的昨天过去了,可感觉总好象去得并不太遥远。想捕捉依稀尚在的影子,结果却总是一声长叹。收获是沉甸甸地,可是这收获又是为谁而收呢?不经意中发现一根白发,宛如秋天里不经意中飘来一丝寒风,总能让人想起很多很多。冬银白的天地,与老人银白的须,和谐地存在着。走过了春夏秋,便注定要坦然地面对着雪花翻飞的冬天。冬天里的人们,不再去考虑太多的事。看腊梅傲雪斗霜,那心情是一种脱俗,是一种平淡。老人的笑容,是对轮回的从容;老人的眼神,是对岁月的留恋。500字 初三 议论文
-
红色文化之旅“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4月9日,我们文家市中学全体七年级师生一同来到了革命老区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随着小讲解员的讲解,我们知道屹立在广场上的这座雕像的含义:这个标志性的雕塑是一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前身,名称叫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巨手紧握枪杆向上,代表党指挥枪,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巨手举着一个燃烧的火炬,代表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底座是v字形,代表“耶”胜利的意思。原来一个小小的雕像意义这么深刻呀!在陈列管中,看着一幅幅当时的照片,一件件当时留下的文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渐渐了解到了革命的重要性,那些革命英雄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新中国的成立!来到了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当时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的小操场。仿佛看到毛主席和战士们斗志昂扬,决心打败蒋介石的那一股气势。记得从前经常来纪念馆玩,对那里并没有太多的去认识,而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光彩夺目。一个个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辛福生活。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拿起枪杆保卫国家,实在太遥远,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努力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效力,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湖南长沙浏阳市浏阳市文家市镇文家市初级中学初一:陈莹500字 初一 说明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