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袁世凯之功孙中山之过1200字

闲说袁世凯之功孙中山之过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袁世凯为人阴险狡诈,手段毒辣,出尔反尔十足一个大奸人为千夫所指众人所骂,不过在他罄竹难书的一生里,我觉得多少还是有些可敬之处,比如他在外交方面,能把洋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在时局方面是一个能够放眼看世界,是比较开明的一个封建地主。还有在变法方面,袁世凯懂时事之变,知变法该变,但就是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欲速之不达。

变法之事,靠朝中老臣不行,因为顽固。靠进步人士亦不行,太过激进。正如欲拔掉一棵大树,只能慢慢的摇它,使其地下的土松弛后方可轻易拔起,这是一个过程,古代的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尚须几百年的时间。更何况今之封建专制之于共和民主呼?故只有在顽固与激进之间取其中庸之道,使其潜移默化之。所以袁周旋于顽固派与维新派之间以求进退自如苟且自保等待时机,阴谋篡权。

而孙中山,在我看的很多书籍里面总有这么一个感觉,在孙中山的一生里说得好听的比做得实在的还要多,而实实在在在做事的却是袁世凯。当然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是一套相当全面完备的理论,直至今日仍有很多我们借鉴的地方,不过在当时孙中山与袁世凯同样都知道变法的重要性,而孙中山却采取了更为生硬的行径。

孙中山曾游说李鸿章,反清自立,犯上作乱,居心叵测。其行径甚似苏秦、张仪之狡辩,而孙中山却无苏张之大才。在孙中山遭李鸿章拒绝后便决心武力推翻自己国家的政府,搞分裂,坏统一,此与台独分子类也。

而孙的叛乱却让下野的袁世凯有机可乘,助其夺位,也为后来袁世凯盗取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果实埋下了祸患。

在其他方面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说它是强盗也好,说它是枭雄也罢,但他使中国南北再统一,使北方免遭战火的涂炭,使社会得以稳定发展,这事实我们还是得肯定还他的。总比那些搞分裂分子,搞内战不顾百姓于水火却满口博爱的人强。

至于袁世凯称帝,他的历史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我就只说一句,他提倡国学,祭天拜孔,维护传统,极力的挽救正在流失的国脉――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而五四的那场灾难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几乎抛掷殆尽,最近就连我们自己的端午节也被小小的韩国抢了去,他们凭什么抢我们的传统节日?人们盲目迷洋崇外,似乎都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了,看看我们的现在,外来文化的侵略是那样的肆意嚣张,各种文化泛滥,国无主流,群龙无首。

而孙中山志大才疏,无能驾驭半壁江山,便丢与袁世凯,自己却一走了之。我觉得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南京政府的成立和中山陵的气势宏伟也可以看出孙中山的追求功名、爱慕虚荣。却满口“仁义、博爱”。由孙中山的手下林觉名亦可窥斑见豹。林觉名为了所谓的起义,抛妻弃子。这种单凭一时的热情蛮干而不考虑善后准备的蠢事,对家人、对天下是何其的不负责任。

一直以来我就总琢磨着,这国民党是不是有孙中山同盟会搞内战的遗传基因啊?孙中山打小就特崇拜太平天国洪秀全,这就像现在一些人特崇拜拉登一样。打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思想,从晚清的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再到老袁称帝的讨袁战争,无一不是孙中山挑起的内战。而挑起战争后却又无能力收拾,致使中国几十年间军阀混战、政局不定、天下大乱、列强趁虚而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回看袁世凯执政的期间,国虽不昌,但也还稳定。而孙中山却几乎毫无政绩,究竟“国父”之冕孙中山配不配享用?

闲谈

1000字 高三 议论文

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人生如梦”之类的矫情话,那里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我毕生最崇敬的人面对人生的历历感慨,在大浪淘沙的赤壁吟出的千古名句。我自认不是流俗之人,但也愧远不如诗人的伟大和盈实。诗人有着不凡的阅历,不凡的气度,不凡的胸襟,不凡的才智和人格,而我,不过是凡人一个。是凡人,就免不了沾染俗世之尘。于茫茫太空浩浩宇宙而言,我不过是一个自行自乐的小丑,与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迭,毫无瓜葛。于是。这话到了我这儿,就显得有点矫揉造作了。

虽算不得文人雅士,但凡有思想的人,总好发议论,并且总愿意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想法诉诸纸笔。我不知道自认为有价值,算不算狂妄,但是,笔与纸,确是我今生最亲密的相知。人总是多变的,尤其像我这类天生多情的人,内心世界从未遵循春夏秋冬似的归律交替,而是随时持着一份灵感善感的嗅觉去感知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于是总是自然而不经意的流露和刷新着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换上最真实的装束。所以,多愁善感的人,往往也是比常人更善变的人。我不太喜欢刻意去迎合众人的口味,正像我不致力于为我的文章强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使其受青睐。

文章本是心灵与现实相契合的产物,是作者所感所悟的载体,而非取悦于人的工具——这只是我的拙见,正像我,脑子里话满为患时可以一气呵成写下千言万字,但偶尔头脑发热想叛逆叛逆自己的想法,写点不符自己精神现状的东西,便总觉文思枯竭,即使生拉硬扯凑之成文,也总觉得那文章无论在思想还是语言上都冷硬生涩,实有不足入目之嫌,所以如今大多时候下笔都会酌情惦量,不该下时决不下。只有在面对语文试卷上生硬的方块字构成的作文题目时,无法随心所欲走自己的文路,只好无感而力感,想方设法也要弄出点自己的感想来填作文纸的空白。这样也无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中国的素质教育口号呼了十几年,然而对大多地区而言,教育并未摆脱应试的实质。或许,站在中国国情的角度,这已然是最好的状况了,无论是领导还是人民,都暂无力改善,但是我们得有所希冀,得有所行动。所谓无力改变,是对个体,对现时而言,倘人人都齐心一力,持久不懈,那结果就迥然而异了。在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拘泥于小女儿心态,挣扎在儿女情长的纠葛里。此刻,这纠葛也许已经有个了结,也许还将继续,面对这种无奈,我也只能感叹世事无常。的确,如我这般活生生的人,也指不定哪天就会魂体异处,溘然归天。天命不由人。今天闲散一点,翻翻报纸,看看新闻,心情较为轻松一点,思想也趋于大气,但能持续多久,还不能断言。只是觉得这种心态确有意义,让我实现了一次转变,故撰以为文,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