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给予我文字上的囚牢,犹如波光潋滟的水牢。而我站在水牢深处,仰望天空疾疾掠过的飞鸟,口袋里装着坐井观天的幸福。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写她,一个异常漂泊的灵魂,一个可以将文字写成寂寞花朵的灵魂。安妮宝贝在水中编织了一座空城,而我仓皇的站在这个城中,像个迷路的孩子。安妮说她的掌心是有空洞的,而我看看自己的掌心,干燥而温暖,掌纹虽然错综但脉络清晰,我想我最终还是一个孩子。我只是需要安妮以尖锐的姿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力度对我的灵魂进行必要的穿刺,好证明我并不麻木。
我想我是喜欢安妮的,但有时候我会主动拒绝。因为安妮总是给我大片大片措手不及的空洞以及内心流离失所的荒芜。我想那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承受的。所以我拒绝。
可是很多时候我需要一些敏锐细小的疼痛,让我抵抗生命中呼啸而来的麻木。
我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像安妮一样真正将自己放逐,安妮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在水中的蓝色鸢尾,像是生命里的一场幻。幻觉降临的时候我们从时光的两个入口分别进入,幻觉消失,我们也就告别。安妮依然是那个落拓但美丽的女子而我依然是哪个背着书包每天努力读书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变。
一直以来,城市生活在当代文学中久久缺席,于是安妮来了,带着他那些阴郁冷眼的文字,也给人们带来了伤口以及疼痛。
那天在榕树下看了安妮新鞋的散文,写她工作的样子,写她健康的疲惫,突然发现了安妮明媚的一面,让人很是惊喜。有个网友评论说:安妮,很高兴看到你阳光的样子,丢下那些阴冷尖锐的文字吧,只要你快乐,我们都会快乐的。
感动了,为那个不知名的朋友。
快乐不是烟火只开一瞬,快乐永恒。
送给安妮,也送给我所有的朋友。
这个暑假,不在消遣,不在放荡——至自己
暑假已放了两天,房间里一团糟,地板出奇的乱,碗已摞了一大堆 ……而我,只是整日趴在电脑前消遣。
这些活,你要让父母干吗?你咄咄逼人,父亲眼角多了一丝皱纹,母亲头上多了几根银丝,这就是你罪恶的证据。
还记得小时候你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吗?!还记得小时候你会跟妈妈抢活干吗?!还记得小时候你会对爸爸妈妈说小孩不怕累吗?!还记得考试前想着放假好好复习吗?!
难道越长大越懒散吗、我的懂事哪去了、我的“乖乖女”哪去了、我的“学霸"哪去了、我的不怕累哪去了、姑娘,越挫越勇不才是你的性格吗,迎难而上不才是你所追求的吗、
“妈咪宝贝,妈咪宝贝”妈咪累,宝贝怎能安心睡。你是父母的小棉袄,却没能为她们防风驱寒。你肩上扛着父母给予你的期望,肩负着他们的愿望,还有什么理由谈消遣!
甘心于做一粒普通的沙子,你要努力成为一颗耀眼的、璀璨的珍珠!
你虽不曾让父母骄傲,但你决不能让父母失望!!
什么暑假好好放松,什么消遣上两个月,什么泡在网上,神马都是浮云,在别人放松时付出才叫进步,在别人不干时多做一点才是付出,把每一件不平凡的事做好才叫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才叫不简单!抗忙北鼻够,欧巴思密达,抗么昂,,加油!!过一个不一样的暑假,让这个暑假深埋于美好记忆之中!!
相关推荐
-
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安妮宝贝的《莲花》读毕,仍是有患得患失的怅然。只是觉得在自己的精神也如同绑系在安妮身上必需的绑腿,经历过翻山越岭的跋涉,骤然停下来,原本麻痹的意识便开始清晰起来。不是那种由于长期连续风尘仆仆劳顿后肿胀的钝感,而是一种尖锐的,实实在在的,蚕食般啃噬的凌迟。整个旅程便是个拖沓的过程。所有的叙述在一路的结伴同行中,将意识深处的苦闷及精神寄托蜿蜒的随着疲惫但不歇的脚步,盘旋着,一圈一圈,延伸上去,抵达心中既定的皈依——墨脱。是否便是个朝圣的过程?或是这披星戴月的追寻是为了某种由于内心负罪感沉重而刻意选择的救赎。善生,庆昭,内河。叙述的角色便在一个平面上互相转换。很诡异的写法。恣意的任性,很多时候,我甚至混淆了其叙述角度,其中不乏我由于精神高度紧绷或是急于求成而走马观花带来的如此混淆。我几次的怀疑起自己的判断,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我的思维称了安妮的本意,在她的意识流的叙述中,盘根错节起来。内河庆昭几次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如洇了水的潮湿的墨迹一样,摊成一团不分彼此了。或许安妮本意便是说,内河庆昭便彼此是对方另外的一个存在,其实本是一个人,只是以不同的具体的形式出现,只是一个比较真实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体现在其本身便是叙述角度之一,很感谢这样的安排,我们从庆昭的眼中看到了一个丰满的善生,而由于完成对善生的完整的解剖,对他性格以及行为的具象的剥离,我们却又从善生的梦呓般孤独的叙述中,萃取出一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及这人物身上承载的彼此之间的故事。缓缓的回忆之河在阳光辉映下波光粼粼,只是未料及猝然狂风骤雨,水流暴涨,回忆的堤岸,承受不了负载,在几欲崩溃下,倾诉就成了一种感情的流泻,一种郁闷的缓解与分担。于是整个倾诉与聆听的过程便串联了整个故事的脉络筋骨,只是这筋骨中我看到更多的是先于彼此遇上之前就带有的宿命的伤害及疤痕。于是你会发现这跟日本岩井俊二《情书》的手法有惊人的相似,都是从一个叙述的主体中抽离出另一个与故事息息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并且由于对回忆的复苏重现,使得整个叙述更丰满完整,更让人喟叹。这是段不能抹杀并在此去经年后仍让你在心痛中闻到芳香的记忆。只是善生庆昭由于倾诉聆听之后是否便对彼此曾经的认可并产生感情的偎依,书中也很暧昧,没有清晰的暗示或是直接的阐明。不过相信是“爱”了。即使表面看起来,两人的感情官能即爱的能力已经荒废了,毕竟两人看起来都惊人的相似的对周围,对结果冷漠,但对过程沉溺。但相信他们是“爱”了,假如照安妮的定义:爱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信仰。它是愿意在某段时间里,与一个人互相交换历史,记忆及时间的信任。交换各自生命中重要而隐匿的部分。却对各自无所求。透彻全文,你会发现,原来这由于倾诉的需要而对彼此敞开心扉便是“爱”了。原来在恋人面前我们可以如此的絮叨,即使是自言自语。把握每次倾诉聆听的端倪,我们便更一步一步靠近“爱”了。天生感情残缺的两人在彼此面前互相坦陈伤口是否便意味着更大的伤害还是由于彼此对伤害的认同感并互相安慰便得以稀释或抵消。不能断言。毕竟感情以及由此带来伤害是不能够用物理科学电磁领域的“负负得正”现象来解释的。 “后来我知道,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安妮还是对这世界仍是绝望多于些微的希望,只是表现的形式由先前的在城市石头森林离群索居蜕变成另外的形式:流浪放逐自我。她还是对这个世界信任不起来,决绝得残酷,不由分说就将一切笼罩整个阴晦窒息的稀薄空气,让我们在其中苟延残喘。同样一轮月亮她看到的往往都是亏损晦暗而不是盈满清澈,她一直都是这么坚决的冷酷。宿命,悲观,绝望,血腥,漂泊,晦暗```````一直都是她溺爱的字眼及不曾偏离的观察判断世界的原则跟标准。她一直冷漠得很残酷。于是她更习惯的并一直是咬牙切齿的咽着血腥的叙述。我们从他的文字中闻不到任何清新的气息而只是让我们不得不掩鼻而过的腥味。只是她的坚强这次似乎有了妥协(抑或是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认为抗争已经变得无谓或是无力),她在放逐流浪的过程中竭力摆脱世俗的羁绊但最终也回归到物化的世界。于是,契机便出现了,庆昭把本属于善生跟内河的书信以及故事连同她跟善生的一起交付了“我”。于是疼痛不再隐私。情绪便蔓延到不相关的人。这违背了她一向的原则。她一直都是孤独桀骜的人,即使是痛也是自己的事情。她一直有不为人知的过去及疼痛,只是不愿意也不屑去透露表现。脆弱的人往往需要一个坚强的外表。我故做坚强是因为我害怕伤害。当你这样孤决的想当然的时候你却承受更大的伤害。我们常常想,我痛苦的很孤单你知道吗?我们急需倾诉。于是,我们便学会交付,交付幸福,交付痛苦。交付生命中任何可以交付的历史曾经并无所求,于是我们学会“爱”了。 看到尖锐的棱角圆滑起来,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看到安妮如下温馨的文字我也会心的舒展下一直紧锁的眉头。“有时候他会想象等到他们彼此老去的时候,再在一起,是否会有更多的理解。这种理解的界限是,他将不会再试图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做出任何解释。他将会因为隐藏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抗争和无能为力而觉得安全。而在他老去的时候,也许他会试图告诉她这一切。他所有的虚空,困惑,失望以及软弱。她也将如此。” 尖锐的棱角逐渐圆滑起来,失了她原本的乖戾跟刺痛,不再是那样咄咄逼人的一味只是伤害。文字汹涌的猛兽关进了囚笼。不再肆意的张牙舞爪。只是我们要多久才能习惯适应这本不属于她的,异常的我们接受不了的温和呢?她释然了。我是否也可以不揪着不放呢?我不知道!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
读《安妮日记》篇名:安妮日记(一九四四年)选自《大学新语文》作者(德)安妮•弗兰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P104出版时间:2005年6月原文摘录:但是我也从打开的窗口往外望,眼睛游过阿姆斯特丹大片地方,扫过屋顶,投向天际,遥眺那里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蓝。“只要这还在,”我心想,“这阳光和这无云的天空,只要我能享受它,我怎么会伤心呢?”点评感悟:记得小时间看过安妮的照片,一个不十分漂亮却有几分迷人的少女,深色的秀发,以及深陷的眼眸,一段题签,几行小而娟秀的字迹。上次读《安妮日记》是在小学时代,中午在教室放鬼片时,两耳充盈凄凉的尖叫声的情况下看完的。我始终视描写痴恋的故事为糟粕,把少女的情怀抛在脑后,直到今天,两个生死相隔的同龄人蓦然发现,彼此的心,竟有那一种相似的悸动……也许安妮的生命定格在永远的十五岁,在谜一样的花季之中,她只是一颗陨落的星辰。情感与欲望的纠葛,以及她内心的寂寞困惑着她;与此同时,少女的羞涩、温柔和稚嫩更牵绊着她。爱——安妮说她“懂”,却掩饰不住自己的犹豫。她不懂,她总让理智战胜欲望,但不得不承受降临得过早的煎熬,当然,还有相思所带来的伤痛。同样是爱情,它不曾被我视作一种渴望,但却同样朦胧,如清晨让人迷离的薄雾,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恐惧,因为我丝毫不了解它。我没有安妮一样对爱情的希冀甚至渴望,因为我的心中有太多琐碎的眷恋,因为我生活在城市的高架之下,因为我的单纯以及不单纯,以及我那总是过分清醒的头脑。但是安妮•弗兰克需要,她的恋爱是她的灵魂在天国的慰藉,是她永远青春的生命的一部分。这部恋曲是一篇拙劣的爱情小说,至少,它的欲念占了上风;然而,安妮的死却让这种情感戛然而止,原本愈来愈热情的火焰,反而让悲剧闪光。爱是给需要它的人的,情感的附属品未必使你快乐,但沉浸在这样一种煎熬之中,也必然有它的甘甜。而安妮的爱实际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生命却也无私地给予了她在伤痛时所渴望的温情。我们,这些隐匿在凡尘之中的人,难觅情感,因为情感是需要浇灌的。没有时间去经营,所以,宣扬爱的艰辛,看一本爱的悲剧。什么是爱?也许,onceyou taste love,才能道清。质疑:安妮的故事是真实的,所以感情赤裸裸地激荡在文字之中。难道爱是禁锢心灵对自己的安慰?安妮深爱着彼得,但她尚还稚嫩的心却无法承受。命运的捉弄以及少年恋人的死,究竟是悲剧,还是归宿?2007年9月9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找回真实的自己 ——读安妮宝贝《清醒我喜欢借着一束柔光,细品它,找回那个离开了烦嚣的、真实的自己。——题记是在一个夜晚和它遇见,简约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带着一点好奇,我借着店里的灯光用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它。起初只是草草的浏览,仿佛平凡无奇,目录上对每一章的命名更让我觉得这像是作者生活琐碎的记录,零零散散。那时候的它所能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字里行间透着的丝丝缕缕、浅浅淡淡的忧郁,有些凉,真实细腻中藏着些什么。第二次见到它,是在表姐家,夏日停了电的晚上,无聊至极的我无意中发现了它,借着烛光重温了这本书。第二次读才发现书的作者是安妮宝贝,也早有耳闻安妮文笔的尖锐颓废:“绿叶硬朗青翠,花瓣洁白芬芳,浓郁如丝缎。青翠的花苞结实饱满,芳香如同带有毒性的辛辣。”“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入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栀子花给人的圣洁柔美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高傲面貌,竟有些像作家托尔斯泰这般坚毅高洁,民国才女秋瑾这般从容果断,人亦似花,花亦像人,人和花的高贵在于都灵魂。书中不乏这样的句子,突然觉得夏日的夜晚,有了这本书的陪伴,倒也不觉得闷热。后来一次读它,那是一个周末的深夜,因为沉迷网络父母大吵一架,我关掉电脑跑进洗手间禁不住泪水的潜溢,然后关上房门趴在桌上,突然想到一句话“生命让我感到压抑,我却选择了缄默眼前的书本考卷铺张开来,像一条冗长的小路,他们说,它是可以让我走到成功的捷径,我任凭着命运的摆布。”窗外清冷的月光伴我一夜未眠,带着一点苦涩,我再次翻开《清醒纪》。当我睁开眼,已是拂晓时分,书滑落在地。我不知自己何时入梦,但我却肯定着,脆弱敏感的心,是在这本书的抚慰下安然睡去的。它像一片阿司匹林,使心中被繁嚣所伤隐隐作痛的伤口止痛消炎;像一片薄薄的冰膜,让复杂城市中那颗浮躁的心降温沉淀。顿悟,沉浸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中的我们已无法自拔,被过多的荣耀与金钱诱惑的我们迷失双眼,原本那个真实的自己反而被自己亲手弄丢。脱离了现实的假面,我们应该学会去接受,这才是最真的自己,也许我们真正要的,就只是在看清世界的假面、自身的伪装后,安静坐在窗边,品一杯清茶。然而“清醒的人不代表能够控制自己,他看到问题,挣扎得剧烈,反倒失去某种定向之后的简单与安稳。”安妮用她尖锐直接的文笔,把你推到悬崖绝壁边让你自己去看,看自己的处境,看向自己的灵魂深处。然而她也警惕我们,清醒固然重要,但无需太过清醒,只需记住始终不能迷失自己,记住自己最原本想要的。在这个庞大无垠的世界上,装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我们被囚于现实世界的残酷无情,沉浸于诱惑的柔阱,忙碌于应付每日繁重的工作功课,可细细想来,我们是不是忘了初衷?我们要的,真的是无法超越的成绩和至高无上的权利荣誉吗?得到这些之后,我们真的会幸福吗?抑或,迷失的真实自我的我们,根本等不到顿悟和成功的那一天。其实,往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个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自己。别迷失在灯红酒绿、舒适萎靡的世界里,为了梦想和我们自己,请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和那个当初真正想要达成的梦想。请一束微光,找回真实的自己。初二:唱晚12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安妮日记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名着。它的作者是14岁的安妮。弗兰克,可惜她在15岁就死了。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她在战争后希望能成为荷兰人,她认为荷兰人的勇敢品质让她钦佩。900字 初二 读后感
-
读安妮日记有感这个寒假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名著。它的作者是14岁的安妮。弗兰克,可惜她在15岁就死了。安妮。弗兰克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犹太家庭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屠杀,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中间发现了安妮的日记。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科弗斯经历了苦难,在荷兰集中营侥幸活了下来,又回到他们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两个月,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在书中,安妮提到了与她一起隐藏的同伴们,她对范丹太太的虚伪、对她的父亲献殷勤的厌恶。她自尊心强、有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的母亲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妇所做的琐事,她要成为一个自立的女人;她认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经常与他们产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发烧似的那么叫喊,请求爸爸点上蜡烛。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上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违反了他的意思,妈妈坚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她在战争后希望能成为荷兰人,她认为荷兰人的勇敢品质让她钦佩。900字 初二 读后感
-
安妮宝贝的烟花青春的容颜是花朵的绽放,有醉人的芬芳,在阳光下却不安定。梦想在远方招摇,不可触摸。安妮说,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轨迹。所以徘徊,和忧伤。如果看安妮的文字,你会若有所失的空空荡荡,仿佛窥见一场注定颓败的命运。那是黑暗的文字。以前她说,光明需要经过漫长的黑暗。后来她说,在黑暗里太久,会感到寒冷。一旦寒冷,就退缩。安妮写的文字关于灵魂,有伤口,有疼痛。可是依然安慰,会温暧。150字 初三 书信
-
读《安妮日记》有感随着炮声的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这一切,都被一个才十三四岁的花季少女记录了下来。她叫安妮,是犹太人中的一员,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之一。战争开始时,她才十四岁,正值花季时期,本来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享受着在校园的美好时光。可是,一场无情的战争却打乱了她原本幸福安逸的生活。战争迫使她从宽阔明亮的大房子搬到了密不透风的密室。每天无法见到阳光,而且还有随时被德国人发现的危险。试想一下,被囚禁的青春又是什么滋味?整天呆在又小又窄的黑屋子里,看不到光明的日子是多么难熬啊。还不不仅如此,食物的溃烂,小偷的时常光顾也让一家人头疼。想着以前和同学们一起骑单车回家的欢悦时光,又想想这没有光明的日子,安妮也时常迷茫。但这并不能完全破灭安妮当一个记者的梦想,正因为有梦,才让她的希望重燃。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坚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她居然还能学会法语,英语,拉丁语,速记等,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可她居然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完成了。安妮真是一个大度,乐观的女孩,在迷失的日子里,她从来都不抱怨,也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她也常常会反思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读到这里,我深感惭愧。作为一个生活过得幸福安逸的人,怎么就不能像安妮那样自立自强,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很乐观呢?也许,正是这场战争才让她变得如此善解人意。这正和了那句话上帝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她打开一扇窗。她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她对遥遥无期的和平充满着希望,还有谁能对这些事情能看得如此坦然?遗憾的是,奇迹并没有发生。,她也没有等到和平的那一天,她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就在她离自己的生日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安妮最终还还是离去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夺取了多少人的生命?毁灭了多少个家庭?对于这场战争,我无言以对,只是在心中默默记下这永远一刻。7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
读《安妮日记》有感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由一个年轻的。勇于揭露事实的女孩子所写。是我所读过的有关战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书。弗兰克介绍了纳粹期间,即荷兰被德国占领的那两年里,躲在密室中的八个人的各种变化。他们生活在恐惧,与世界隔离以及被监禁中,而这些不仅仅来自于外界可怕的战争环境,也来自于他们自身。这让我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战争造成的巨大邪恶——人类的精神的坠落。同时,安妮在日记中尖锐而清晰地写到了人类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贵的闪光点。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恐惧与羞辱,但这些人都没有放弃。安妮自己的个性在这本书中也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她在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成熟起来,在人生至关重要的青春期时改变,那么迅速而艰难。凭借她自身的热情和智慧。她的聪明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安妮都在思索着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敏感问题。她还写道了与父母的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成长中的问题。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少女的思想与感情,她的日记更多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感到我们与安妮的经历如此贴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暂的一生以及整个世界里。450字 初一 应用文
-
《安妮日记》心得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在暑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安妮?弗兰克,一个犹太少女,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用她天生的好文笔向我们展示了她那段最美好的时期。从13岁到16岁,几乎每一篇日记,更多的不是战争带给她的沉重,而是她对待战争的乐观。一切是乐观的……因为有那么多的东西支撑着她,爸爸,妈妈,姐姐。和那个16岁的,她喜欢的男生……她永远有那么一点期待,也许战争结束了,她又可以上学,又可以看见他,又可以开心的,开心的干好多的事情……后来,安妮被抓到了集中营,但是她依然是那样的乐观,那样的充满希望……但是,在安妮16岁生日的前3个月,她却去世了,带着绝望……不,带着那么一定点的希望走的……她的精神垮了。爸爸的杳无音讯,妈妈的死,姐姐的突然离去,使安妮,那个因为战争和疾病而不堪一击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击……她在3月初,一个原本充满希望的春天,悄然离去……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五年级:对暗号1200字以上 五年级 书信
-
读后感《安妮日记》《安妮日记》是妈妈推荐给我读的一本书,据妈妈说她小时候读完这本书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间也阅读了这本书,读了之后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还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读者。《安妮日记》的作者是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这本书记叙了在荷兰被德国纳粹占领的两年中,13岁的犹太少女安妮一家躲进狭小的密室中,他们犹如坐在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脚下是滚烫的岩浆,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愤怒、恐惧、绝望、悲伤、甚至濒临崩溃,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与特殊的环境下,安妮从没有绝望!坚持学习写日记,记录了周围环境、人与事对自己的考验、磨砺和成长的经历。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她用她的坚强快乐去鼓舞身边那些绝望到极点的大人们,使他们重燃信心和勇气。也许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会给我们启迪和激励。她那种历经磨难而乐观向上的态度,身处绝境却不放弃希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400字 初一 应用文
-
安妮(作文)安妮(初中作文)“安妮”改变了我从前的我是一个遇到困难就逃避,不能积极面对逆境和挫折的女孩。但是自从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认识了“安妮”这个朋友之后,我彻底改变了。那还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大家读名著,于是我买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我本来仅仅认为它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没想过它会改变了我。刚翻开这本书,安妮的形象,就着实吓了我一跳。她披着一头的红头发,不精致的脸上布满了小小的雀斑,简直像个小怪人。安妮从来没有为自己是一个孤儿和自己的红头发自卑伤心过,但是,如果我有这样难看的红头发,早就自卑的连家门都不敢出去了,哪里还会像安妮一样活泼开朗呢?不由得,我对安妮产生了敬佩之情。安妮性格倔强活泼,在逆境中不屈服于命运,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像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她尝试改变一切,她为自己染头发,想要改变头发的颜色,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她努力学习,不甘人后。就这样,在和命运斗争的时候,她成功了,她战胜了一切。读完了整本书,安妮令我肃然起敬。原来,一切的困难、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只要自己能够勇敢面对,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渐渐地,我改变了,在做作业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一样遇到难题,就直接去问爸爸妈妈了,而是自己先尝试一番,找到了方法后,才真切体验到了自己独立完成的兴奋。也不再像以前考试考不好就消极、沉闷,而是寻求解决的方法,鼓励自己下次继续努力。我现在之所以这样开朗,不逃避问题,能坦然地去面对生活,完全是因为安妮。我要像安妮一样,在逆境中乐观地成长。600字 初中 叙事
-
读《安妮日记》有感读完《安妮日记》,我的第一感想便是,和安妮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丰衣足食,而且又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安妮自从过完十三岁生日之后,战争爆发了,安妮一家不得不躲进密室里和另一个家庭一起生活着。一直过了两年半,直到1944年8月,安妮一家躲避的密室被人告发,所有藏匿之内的人都被捕,1945年3月安妮和姐姐都因伤寒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却生活在地下,躲躲藏藏的过着生活,看不到蓝蓝的天空,闻不到香香的花香,听不到美妙的鸟鸣声。还处于危险时刻。可安妮却十分乐观,她继续想着她的梦想,她想战争早点结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自己出一本书,那本书的内容就是:密室的美妙生活。而后,她和彼得(凡·达恩夫妇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奇妙的感情,那不是爱情,而是亲情。比起她们,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人爱着;有漂亮的衣服穿;有好吃的食物吃;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我们没有生在战争年代,我们身边时和谐的,是温暖的,是幸福的。可是就算是生在战争年代,我们能保证自己能像安妮一样的乐观,继续想着自己的愿望于梦想吗?大概不能吧!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生存的年代不是幸福的年代,因为我们比1942年的荷兰人们要幸福!作为“日记”,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与现场感。这显示了少女安妮·弗兰克的非凡意志力和洞察力。虽然躲在密室里,但是安妮仍然用孩子特有的视觉化语言描述了德国纳粹如何残酷迫害和屠杀犹太人,以及避难室生活的艰难困窘。作品中,安妮用稚嫩的语言不断谴责着种族歧视和藏匿生活的恐怖。平凡真实的记录,真挚的情感表露,足以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与共鸣。湖南衡阳耒阳市港湘实验小学五年级:胡怡6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安妮日记》读后感有许多书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从中吸取精华和营养,更加茁壮成长。上个星期,我读了《安妮日记》,感觉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费兰克是一个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犹太人时一个15岁犹太女孩。她有一个姐姐玛格,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费兰格家被迫住进了秘密小屋。此外,同居室还有一个牙医,几对夫妻,还有一个男孩皮德。在这一段充满噩梦的将近25个月的危险日子里,安妮用纯真而感人的笔触记录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惧、害怕,以及与皮德之间真挚男女情意。安妮梦见亲爱的已经过世的外婆,梦见亲爱的朋友达莉,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担心。而日记是她最好的倾诉,也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一个证明!日记本是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的一份礼物,她给日记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自己的心声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助与烦恼,思考生命和战争…… 在安妮15岁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个人全部被捕。数日后,安妮和姐姐玛格死于集中营,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还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个月的悲惨生活,忍受饥饿、担心、害怕……在困难中成长,在害怕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花季少女,在这花一般的年龄,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记,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体会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们认识到了纳粹恶魔给人类整体以及每个个体带来的伤害以及无可弥补的伤痛!6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安妮孤独解脱熊猫妈妈住在农村。她和丈夫分了工,外面的活儿由丈夫干,屋里的活儿由她做。她的事就是做饭、洗衣、打杂。做饭烧火用的枯树枝,是丈夫上山拾回的。一天,丈夫不在家,柴禾烧完了。没办法,熊猫妈妈只好自己上山去拾。到了山上,她发现一株矮矮的枯树,就去拔。矮树忽然大叫起来:“痛死我了,别拔我,别拔我!”“一株枯树,有什么拔不得?”熊猫妈妈并不松手。“没枯,我还活着!”矮树着急地说。“那别的树都长满了叶子,咋不见你有一片叶子?”熊猫妈妈松了手。“我不长叶子。”“没叶子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你怎么生存哪?”“唉,别提啦!”矮树的绿树枝说,“我妈妈把这光合作用和制造养料的苦差事交给了我,要我代替我的叶子妹妹干活。熊猫妈妈,您评评理,这公道吗?”矮树心情沉重地说:“孩子,不要埋怨妈妈,我也是不得已呀!我们老家在非洲的干旱缺水地区,那儿一年四季很少下雨,你根爷爷偌大一把年纪,好不容易从地下吸一点水供养我们母子,可全叫你的败家的叶子妹妹送给了‘蒸发’强盗。我一狠心,就舍弃了她,免得大家都旱死。”“妈妈,是我错怪了您。可这件事,您以前为啥不让我知道呢?”绿树枝说。“孩子呀,提起来叫人伤心哪!没有你的叶子妹妹,我一年四季全身光秃秃的,多难看,惹得人家叫我‘光棍树’,多难听。人家还老把我们当枯树。去年你小叔就被一只熊猫拔去当柴烧了,真惨哪!”说着说着,光棍树忍不住呜呜哭起来。“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埋怨您了。我一定要好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报答您和爷爷的恩情。”绿树枝也流出了眼泪。“光棍树妈妈,您弟弟就不定是我丈夫给拔去的,实在对不起您们。回去后我要告诉我丈夫,我们以后永远不拔您。”熊猫妈妈哭哭啼啼地说着,到别处拾枯树枝去了。600字 五年级 叙事
-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假期里,跟妈妈一起去书店买回了老师推荐的《安妮日记》,看完后,我心情十分沉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八个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逮捕和屠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一家公司大楼的一处密室,做了“隐匿者”。其中就有安妮一家。安妮是一个13岁的犹太少女,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可是,由于战争的爆发,她不得不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小屋里,过着无聊、寂寞、充满恐惧的日子。这时安妮得到一个日记本,从此开始记日记。正是这个日记本陪伴安妮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从安妮的日记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女孩。在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她还坚持学习英语、代数、历史等知识。从安妮的日记中,我感受到安妮是一个非常坚强、非常有个性的女孩,她能在痛苦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现实,不屈服于失败。从安妮的日记中,我还感受到安妮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精神上的充实来弥补肉体上饥饿,从不抱怨。从她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个拥有超强想象力、创作力的安妮,正像“译本前言”中说的“假如不是黑暗势力扼杀了这个弱小生命,今天,世界上可能会多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当我合上《安妮日记》这本书,我为安妮的悲惨命运而惋惜,我痛恨战争,痛恨侵略者。亲爱的安妮,你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600字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