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
《郁金香》张爱玲著 载于《上海文学》2005年第十期 尘封58年的张爱玲佚文《郁金香》近日出土。初读之下感觉故事比较平淡,不及《倾城之恋》的华丽苍凉,也不及《金锁记》的撼人心魄。但语言还是十足的张爱玲味,比如这样的描写:“一枝花的黑影斜贯一轮明月。一明,一暗;一明,一暗”。还有结尾处宝初“站在窗户跟前,背灯立着,背后那里女人的笑语啁啾一时都显得朦胧了,倒是街上过路的一个盲人的磬声,一声一声,听得非常清楚。听着,仿佛这夜是更黑,也更深了”,都是典型的张派风格。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爱玲对爱情的怀疑。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们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
未来的钥匙
未来的钥匙会非常特别。
它的外型是一个没有表带的手表,有一部分是时间,另外一部分是指纹确定器用来确定指纹的。在两旁有一些数字按钮用来输入密码。在时间的上面有一个语音接收器,用来说口令的。未来的钥匙还有个功能就是防盗,晚上只要把它插在门后就可以了,只要有小偷它就会把人给叫醒抓住小偷。
说了功能要讲使用方法了。第一个步骤:把钥匙插在门上后用拇指一按就可了。
第二个步骤:用数字按钮输入密码后确定。第三个步骤:只要说出口令就全部都完成了。
迎接主人的是一个温馨的家
相关推荐
-
议张爱玲张爱玲,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形容你。才女?痴情?恋父?汉奸?亦或许都不是。可若不是才女,当初发表的文章怎会轰动文学界,怎会成为众多青年追捧的对象,怎会红遍上海滩呢?若不痴情,怎会苦苦地爱着身为汉奸的胡兰成?若不恋父,24岁的你怎会嫁给38岁的他?若不是汉奸,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你怎会榜上有名?你是孤傲的,你家门前那络绎不绝的约稿者和欣慕者都被你拒之门外。你“引领风尚”,身着“怪异”的衣衫。当别人劝你不要过早地发表小说时,你敢“口吐狂言”,说:“出名要趁早。”只是他们不知,你发表小说只是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也许正如你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你笔下的人物是真实的。他们不做作,他们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在白纸之上。他们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或许他们的感情不伟大,他们没有一生一世的海誓山盟,他们虚伪,会耍伎俩,用情不一。但他们就是他们,真真切切的他们,没有故作伟大。你亦是悲惨凄凉的。你说你不写社会,不写革命,只写爱情,可你的爱情呢?你付出的真真切切,可得到的只有背叛。你是否就时那朵白玫瑰呢,终会变成他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而那朵红玫瑰却成为他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你哭了吗?或许是吧。但你亦是潇洒的,你说你自将萎谢,可萎谢的不仅仅是你的心,还有你那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也随风而逝。你迁居美国,从此便孤独生活,中秋之节,花好月圆,你却在前夜悄然离去。离去吧,离去吧,或许这是最好的归宿。爱玲,ailing,或许这就时形容你最好的词语吧!550字 高三 议论文
-
妄评张爱玲我是张爱玲的忠实读者,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她,确切的说应该是喜欢她的文章。她以犀利的文笔,华靡的语言写尽了旧上海的男欢女爱,儿女情长。可在我看来,她笔下的爱情多多少少有些病态与畸形。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切的贴近真实。《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爱的卑微、屈辱却心甘情愿,《白玫瑰红玫瑰》中的振保爱的贪婪、自私却怯懦,《心经》中的小寒爱就更病态了,对象竟是自己的父亲。可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她不喜欢悲壮,她喜欢苍凉,悲壮只有力没有美。总是试图在字里行间尽力去找寻她的情感,揣测她的心理。总在不停的想,聪慧如她,犀利如她,该对世间的儿女情长,卿卿我我早看透了吧?可作为女人,她也是很渴望单纯温暖的爱的吧?所以她才能够不顾一切跋山涉水的奔向胡兰成,可惜遇人不淑,也许是对张的偏爱,我固执的认为胡是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政治流氓,出众的才华成为他三心二意的资本,可恨,可恶!也许是张太聪明太天才,让男人望而却步?“舞到极致,便没了舞伴”?总之,如李碧华所言“是一口枯井,任由后人来探访,淘出的都是一地冷清月光”。也许真如别人所言,女人可以聪明但不能透彻,太透彻就不可爱了。张一定也深谙这个道理吧?也许正是她的这些世人看来有点悲凄的经历,才使文字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才使今天的我们如此满足。她的不幸成就了我们的幸运,幸之,叹之,悲之?550字 高三 散文
-
我看张爱玲我最喜欢的作家要算是张爱玲了。对她,我有莫名的感情。我应该离她很远,可她却很是真实地经常站在我的面前。那种表情冷漠。认识她的开始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那张充满异艳的照片,那时的她青春焕发,头发微卷,身穿一套华丽的衣裳,头轻轻向上昂,那么骄傲不羁,在那种年代这样的表情应有不同的故事。我欣赏一个女子拥有这样的表情。这张照片告诉我,这不是个普通的女子,她应该有她所值得傲慢,有她放任不羁的权力,有她独特的个性。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女子值得了解。于是我便知道了她——张爱玲。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她的显赫家族,也不清楚她的感情纠葛。对我而言,张爱铃只是一个拥有独特性格离我不远的女子。她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她只是一个女子,偶尔写写文章,从她的眼睛看来的世界,有她独特的味道。我喜欢从她的眼睛去观视那个世界。那个我无法亲身经历过的世界。最喜欢她的散文,那种独有女人的眼光去审视的大千世界,那种冷漠的表情,似乎就出现在我的面前,然后轻轻一笑。不知她到底是轻视还是骄傲。有时候我会想,她凭什么那么冷漠,她凭什么那么超然,她凭什么站在那个彼岸看着这里的喧闹繁杂。她到底凭些什么?只是,虽然那么喜爱她,但真正读过她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那个被黎明,张曼玉演绎的《半生缘》我却全然不知其内容,还有那些很负盛名的作品。听说,台湾把许多张爱玲的作品都搬上了银幕,我不知道是否买座,是否叫好。只是,那是她的故事,她对世界的看法,那些人的喧闹、娇情都是毫无关系。懂她的人,会默默看着她的任意,她的纵情。也许我不应该说张爱玲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我对她的作品并不熟悉,也并不是为她的灵气所吸引。我只是欣赏她的个性,想去了解她,想明白她的世界为何那么荒凉,她的表情那么冷漠。我只是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她想象中的世界总是折射出她的世界。我只是因为欣赏她转入而欣赏她的文字。那可谓爱屋及乌了。我心里的张爱玲张扬而不露声色,灵气而充满荒凉。我想看清她的一切,却只有一片落叶。800字 高三 议论文
-
读张爱玲有感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读张爱玲有感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
张爱玲散文选读后感怀旧,是为了寻找新的感觉。不经意间掉进了30年代的灯红酒绿。由爱玲引领着融入妩媚的、灯红酒绿的上海之中。她是个时髦的女士,如果她还健在,谁也难有她的时尚与敏锐。她的文章细腻而理性,却也成得了美文。随手买一本旧版的《HOW》吧。张爱玲在《谈音乐》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气味也是这样。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像汽油,有人闻见要头晕,我却要特意坐在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满房都是那清刚明亮的气息。我母亲从来不要我帮忙,因为我故意把手脚放慢了,尽着汽油大量蒸发。”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正如她的嗅觉一般,敏感而与众不同。她的浪漫与纤细,使得她的文字似乎是从笔杆子里自然而然飞泻出来一般。品味清末民初的韵味,让我爱上了那时的生活。“牛奶烧糊了,火柴烧黑了,那焦香我都觉着饿。油漆的气味因为簇新,所以积极兴奋的,仿佛在新房子里过年,清洁干净、兴旺。香港打仗的时候我们吃的菜都是用椰子油烧的,有一种强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惯要呕,后来发现肥皂也有一种寒香。”就这样,自己学着那些读书礼记中的“这句话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之类,想象着周围洁净的空气中有牛奶、油漆、肥皂味,为的不仅验证文中的结论,更体验一种认识生活的新途径。一遍一遍去读,看她在寓所里微闭着双眼,贪婪享受生活的各种气息。而自己却正庆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文字,鼓励我去嗅一嗅生活。可笑那么多作家睁着比试眼力,爱玲却悠然地坐在一旁,浪漫地一闭眼——一片新天地。如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花凋》章,还有《海上花落》中深深宅院的故事,以嗅觉捕捉灵感,浪漫而伤感,犀利而深刻。生活,在源自生活的一大堆素材前,你是远观?还是近赏?要把一种千人万人争用的方法演绎得巧妙不易,但若另辟蹊径,只稍具匠心,于人于己都是赏心悦目。被访的席慕容说:“有位女作家写到:在你的影子上撒一点盐,腌起来,等老了,下酒。写得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最初的惊叹就是促成记忆的催化剂,跟小巫见大巫没什么两样。正值读书时期,我想也创造点“我怎么没想到呢”,为的是有一天别人对你报以如此的感叹。900字 读后感
-
《丁玲散文》读后感丁玲、丁玲的旋律飘进我的耳朵里,飘进我的脑子里,飘进我的心里。我们俩在不同时代,不同时空,但我们还是相遇了。我不能奢望像知音一样,只能像小草仰望大树,静静的享受我与你的时刻。你多么不容易啊!正当你有年轻资本青春资本时,老天爷多么无情啊,让你失去丈夫,让你的孩子失去父亲。 这一切只能怨老天爷吗?不,不是的。是那可恶的国名党,是那帝国主义。你要悲痛的哭泣吗?不要!你要哭干什么,你要复仇,你要拿上决心提起武器去战斗。你的行动有了让他们不舒服了,被国名党发现了。你被抓住了,你被信任的人骗了。你悲愤,你无奈。你没有被杀,更没有卑屈投降。你被限制住了自由,被转移到一个荒凉的、黑暗的地方。你与敌人开始心理战,时刻准备着逃跑。 你在共产党的的帮助下成功了,你出来了。你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你成功了。看看这人民的天、人民的地。处处有着迷人、别具一格的风采。这就是新中国,你笑着。在这途中,你迷茫过像只刚会飞的大雁向天空一角飞去,走不属于自己的路你在悲苦自己命运的同时你还在挣扎着。你找到了启明星,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你奋斗着,你成功了。你乐观,在文化大革命中你坚信自己无罪,你受过批斗会,游斗。你伤心哭过,被亲人不信任,你不怨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的不容易。你煎熬着、等待着、等着那一天。你清白着去,清白着回来。就是这一天。会迷茫不可怕,没有迷茫才可拍。我庆幸我们都喜欢宁静田野,不喜欢热闹街头。我可能不能把您写的很好,但请您原谅。谢谢。5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闲读爱玲(一) 早在学校上《孔乙己》一课时,老师便照着教参一字不漏把文中的笑归了类:小孩是天真无邪的笑,小伙计是自我解脱的笑,掌柜是没有人性的笑,短衣帮是麻木不仁的笑。这些还都是顶浅显简单的笑。到了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变化就更多了。 振保初识娇蕊,她“只笑着点了个头”,这是应酬的笑。他们同吃饭时,振保笑道:“怎么王太太饭量这么小?”这是试探的笑。两人一起喝茶时的笑便含有挑逗的意味了。到他俩谈娇蕊的丈夫何时回来时,“振保脸上就现出黯败的微笑”。这笑中似掺杂了痛苦、后悔、恐惧、烦躁、迟疑,还有对眼前这个女人的爱,对自己的怜惜。再后来到了他们电车上重遇时,娇蕊的微笑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点尊严也是振保的尊严。 笑可以发泄可以享受,可以是工具还可以是武器,就看你怎么用它了。不过,一个熟知“笑法”的人大概是最不会笑的了。 (二) 七巧其实就是银娣,因为《怨女》是由《金锁记》改写出来的。但七巧也不是银娣,毕竟她俩有太多的不一样。 首先两人外貌不同,一个是“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一个是“薄薄的红嘴唇、短短的脸、长颈项、削肩、眼梢上挑、人字刘海”“像个金面具,眉心竖着个棱形的紫红痕”。 也许银娣因为美丽的缘故而多了分自怜自爱,所以她比七巧似乎健康了许多,尽管两人都充满怨恨,可七巧把恨发泄到每一个认识的人的身上,包括她自己,而银娣只对下一辈刻薄了一些。若说七巧是阴黑色,那银娣便是青灰色。这也只是因为七巧年轻时染的色比银娣深些罢了,等到了老年,她俩就大同小异了。七巧对季泽比银娣对“三爷”又要心狠了许多。毕竟银娣给过他机会。但结果都一样:她们没有爱的权利,于是她们便也不允许别人得到爱。 当她俩的那炉香快熄灭时,一个回到了30年前的七巧;一个仿佛听到做姑娘时的人在叫她。这大概是她们命运中最令人怜悯的共同点吧? (三) 读爱玲的小说肯定会发生这样的疑问:“这个词存在吗?”因为从她的文中会不时地跳出一些寻常根本不存在的词语。 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形容玫瑰衣服时说:“酸凉的水钻,银脆的绢花。”在《殷宝滟送花楼会》中有这样一段:“春天的窗户里太阳斜了。远近的礼拜堂里敲着昏昏的钟。太美丽的星期日,可以觉得它在窗外澌澌流去。”诸如此类的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这些词都是造出来的,但却都出奇地形象与贴切。让人看了心中会一阵激荡,会连连说:“对!对!就是这样。” 爱玲的这种造词功夫,与她从小培养起来的文学修养与平日用心观察体会是分不开的。另外,还得益于她与生俱来的灵感。不过,造词诡异奇丽而出乎寻常,仍是爱玲的金字招牌。若有人一味模仿,不仅会有东施效颦的嫌疑,还会为世人所诟病。1000字 初二 读后感
-
《泥人张》读后感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使自己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己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900字 初中 读后感
-
《泥人张》读后感天津卫是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习风强悍。仅百余年来,凡是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有的在显耀上层,有的在市井民间。作者便把这些人物的怪异之处,奇闻妙事,一一记录了下来。《俗世奇人》就这样形成了。这其中,有治牙的华大夫;有粉刷匠“刷子李”;甚至还有专门靠卖家产,卖出的天津首富:蔡二少爷等等。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者笔下的俗世奇人,就是各行各业都有。这些人虽然都出生于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常常令人匪夷所思。在这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个捏泥人的,大名张明山。天津的手艺道上,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刷子李、风筝魏、机器王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一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而别人就称这张明山为泥人张。泥人张的绝活就在于,他捏泥人不在桌上捏,而在袖子里捏,看不见。这也是他让我最佩服的地方。我也喜欢捏泥人,从来都是往桌上摆一张图,一边看图,一边捏泥,这才能捏出个八九不离十的。而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捏,我也试了试,当然,结果可想而知。于是,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不但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这样才会成功。5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随笔之——张爱玲有人说:张爱玲的清新华丽,宛如女人的时尚,其中有些是曾经时尚的流行,这些时尚,用时下的话说,又有些酷的味道;有些事正在时尚的流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采。但在这些亮丽这些酷之中,却隐藏着作者的寂寞。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她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没有去触及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汹涌洪流。她的作品表现的总是饮食男女的平凡琐屑的原生态生存状况,通过男女间的小事情,写出人生真实而安稳的那一面。她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空灵孤独的境界之中。如《倾城之恋》般,女主角白流苏高雅,有心计,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生存,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不得不处处算计,以求得能在大家族的冷眼中生活撷取。文中的她始终是孤独的。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这是读《倾城之恋》的最初印象,在这场经历了倾城的恋情里,我真的没有眼睛去看白流苏是有多自私,骄傲,或者说是范柳原有多么的风流不羁。她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回到家中,家人与她格格不入,她在孤寂中绣鞋,吃饭,与家人争吵,渴望得到母亲——白老太太的同情和爱,但母亲没有精力,没有心情关注她,对她似乎太厌倦了。因此包裹她的还是一腔寂寞。在香港一起游玩时,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一个想嫁,一个只想把另一个玩弄于掌中,只把对方当做情人。这对矛盾决定了他们貌合神离,彼此间是封闭的。这两个人用尽心思,想要攻破对方的厚厚的防御墙,战胜对方,这是一场强心里战。“最后只有在香港被炮轰,隔离的刹那,两人才把各自的私利暂且抛弃,隐藏,互露真情时,两颗孤寂的心才碰撞到了一起,刹那间心灵相交,情感交应。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然而流苏终究是流苏,范柳原也终究是范柳原。重归于社会后,他们又各自恢复了自己本来的人性——社会性的人性。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两人虽然走到了一起,然而又进入了各自分离孤独的境地。流苏虽然胜利了,得到了她该得到的婚姻保障,物质的供应,然而,“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一时的“倾城”形成了一段倾城之恋,然而像一阵风,一切都全都过去了。作者又娓娓道来,客观述说,言语中流露着一种无奈失落。柳原不在进入流苏的心田,流苏也不需要再去理解柳原,两人之间只要像以前那样维系着一切便可以了,同时并存的还有永远的孤独。柳原老是吟诵那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苏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也不必去了解,于是柳原只能在心中自吟了。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不知道哪个角落等着你,所以白流苏等到了范柳原,如果说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不幸;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叫无奈;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叫残忍。那么白流苏就是那世上最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她叫好命!说到底,张爱玲把自己的孤独借作品人物表达出来,张爱玲对爱,对生活道路,都选择了孤独,因为她本身就是孤独的。不喜欢和人来往,不喜欢人多,更不喜欢别人到自己家中,不喜欢孩子,只喜欢一个人过安静的生活。生活中的孤独只是一部分,主要的还是心灵上的孤独,精神世界上的孤独。这是永远的孤独,一直到在美国公寓里默默死去。张的文章大多是冷冰冰的客观描述,笔下的人物大多在她的作品中挣扎,生存,没有真爱,多的是自私,警戒。她就像一个医生不动声色地做着一个手术,而当时她正在解剖这个客体。张爱玲的文章大多数也是在诉说这种孤独——张爱玲式的寂寞。如《半生缘》中的一对男女也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了孤独,曼桢,世钧,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言为心声,张爱玲正是通过作品表达了她这种种无奈,孤独的情感。张爱玲自己也曾说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们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的背影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倾城只是在刹那间的一段,然而在倾覆的背后闪烁着永恒的孤独。可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这棵孤贞冷艳的树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传记》读后感正如张爱玲所说过的“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偶然,我偶遇了余斌的《张爱玲传记》,于是,那个被光阴抛掷的女子,又从远年的巷陌,款款走了出来。她着一袭素锦旗袍,穿越民国烟雨,走过季节轮回,那散落一地的,是薄荷般清凉的记忆。余斌哥哥的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却让我读懂了张爱玲那优雅地挥舞在字里行间华丽的苍凉。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有四大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我最喜欢的还是张爱玲,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传记》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无论是《半生缘》还是《倾城之恋》里,张爱玲爱情故事里的女子,有的不染尘埃,有的像拂去尘土的明珠。她将自己的才华灵气,渗透在她刻画的女主角里,在她的敏感、倔强、出格上。所以,才会“奇装异服”出现在上海文坛,才有与大汉奸胡兰成的乱世情缘。她的爱情才会是三毛小说《滚滚红尘》里的一只飞蛾,坚定地扑火,燃尽绚烂。民国已是一场散去的戏,曾经的倾城故事,早已淹没在落落风尘中,不知所往。我是喜欢张爱玲的,喜欢她的孤芳自赏,喜欢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的离群索居。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不费吹灰气力,便舞尽了明月的光芒。浮沉几度,回首曾经沧海,她最终选择华丽转身,远去天涯。清绝如她,冷傲如她,从不轻易爱上一个人,亦不轻易辜负一个人。人生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美丽却总在时光里辗转,扮演深情与无情的角色。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就可以忘记许下一生的诺言,而张爱玲却要为为他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朵花,开错了时间,在他背离的那刻,她独自萎谢。之后,那个叫桑弧的导演,给了她风轻云淡的相逢。只是她再不肯为茕茕光阴,而低眉垂袖了。她又邂逅了叫赖雅的老者,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十一年。但潋滟红尘,终究没有给得起她要的那份现世安稳。也许爱情,一定要将她伤到无以复加,才可以看得更清醒明透。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以倾城姿态,生于月圆之日,死于月圆之时。时至今日,再没有任何一个女人的才情可以超越她。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只是她早已隔了风雨时空。纵算我们穷尽人海,也不能再与之相遇,但这个让人珍爱的女子,这个不会老去的灵魂,你寻她,她在这里;你不寻她,她也在这里。也许我们都该持有一颗善良的心,把今生当做最后一世,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每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要知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缘分!“你也在这里吗?”谁曾有幸,被这一声婉转的询问,绊住了即将远行的步履。在恍惚的幸福中,做短暂的停留。关于张爱玲,也许她的故事有些迷茫,让许多人无法真正懂得。但想起她,总忘不了那张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穿一件旧却华丽的旗袍,昂着高贵的头,孤傲又漠然地看着凡尘往来。那么的不屑,那么的无关悲喜。她是美的,带着极致的璀璨,带着坚定的孤独。让她做个寻常平庸的女子,自是不能。张爱玲说,爱过之后的心,像被水洗过一样洁净。胡兰成的背弃,确实令她悲戚,可她依旧淡定地说:“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张爱玲的心就是一面深不可测的湖。虽被人投石问路,却宁静平缓,波澜不惊。显赫的家世,没落的贵族,风华的过往,都做了浮萍漂水。任凭世事桑田沧海,从容不迫,无痛无恙。日子原该这样朴素无华的,是时间左右了我们太多, 在她韶华初好的时候,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该是怎样明澈的女子,能够悟得如此醒透。她明白,人生不是唐诗宋词,不是阳春白雪。所以有一天,如若遭遇了种种风霜不幸,实属寻常。而尘世于她,不过是一件遮身蔽体的旗袍,褪去了,便什么也不是。张爱玲体内流淌着的贵族血液,无疑于她的人生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但我相信,一个人的才华与出生没有瓜葛,一切因果,缘于前生。命运之神,早已守候在你今生必经的路口,不期然地与你相遇。之后用它认定的方式,主宰你的一生。张爱玲,又怎能逃过尘世那些柔软时光的种种劫数。在这个秋意阑珊的午后,采一束阳光,读着《张爱玲传记》,合上书本,仿若走过山长水远的流年,以为世事早已面目全非,生出许多无端的况味。一个人要从开场走到落幕,是多么不易。所以它如此宽厚,让尝尽烟火的我们,依旧拥有一颗梨花似雪的心。“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碰见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噢!你也在这里。”时光无涯,聚散有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1200字以上 小学 读后感
-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阮玲玉》读后感阿阮心事有谁知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怎受得住,这头猜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心酸难排。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葬心》一凌晨时分,电脑屏幕上有一个女人,用哀怨幽雅的姿态喝一碗粥。那粥里掺了安眠药,总共三十多片。吃完之后,她平静地打开那本帐簿,在上边写下最后的帐目:联华公司欠薪,2050元。然后在一封信上写了最后几个字:人言可畏。写罢,她到躺椅上坐着,忽然想起什么,走到床边。床上卧着一个男人,正在熟睡。她低下头,柔情地看着那张安详的面孔,缓缓地吐出一句话:“季珊,你爱我么?”男人醒了,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睡得跟死了似的。”而此刻,女人却倒在他的枕边,一梦长眠。我看着这样的场面,眼睛很酸,泪却没有流下来。这电影太长了,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间,足以耗干一个人流泪的冲动。那个叫阿阮的女子,她全部的辉煌都停留在银幕上,那双无语问苍天的泪眼,不知能不能看见身后的荣耀与传说?把她逼上绝路的两个男人,张达民和唐季珊,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张达民辗转来到香港,拍了一部现身说法的电影《谁之过》,36岁上死于肺炎。唐季珊东渡台岛,晚年以潦倒告终。这是应该的,报应不爽。可是人们心中的阿阮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还记得影片的开头,那三个美术字就像是可着阿阮的眉毛描上去的。最是那一低首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二十五岁的年华,真正耀眼的也就是最后那五年。她死了,死在1935年3月3日夜。母亲和养女都在睡觉,万籁俱寂之时,上海的弄堂上演了一幕无声的悲剧。死后的她躺在鲜花丛中,仿佛睡着了。她真是睡着的。关锦鹏的电影,细节处理总是胜人一筹,服、化、道三者都做得一丝不苟,张曼玉浓浓的娥眉变成了两条细线,戏中戏的演员脸上扑了好多白粉,好像日本的艺伎。唐季珊送给阿阮的房子,客厅墙纸是阮玲玉旗袍上的花纹。和平饭店的舞场里,爵士蓝调不绝于耳。那联华公司的院子里是巨大的玻璃摄影棚,围墙是巨幅的上海街景,百老汇大楼和外白渡桥,还有沙逊大厦。围墙的顶是从来不会被摄进镜头的,正如活着的人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人生。戏里戏外,重叠着三重景深。关导演拍片前的访问、现场的指导一重,影片里阿阮的生活一重,阿阮演的片子的拍摄过程,又是一重。这样的安排,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戏,只是没到曲终人散的时候。我猜关导演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让张曼玉在电影里说了一句话:好演员都是疯子,我就是。张曼玉是个演员,阮玲玉也是个演员,让演员扮演演员,颇可玩味。谈到张曼玉的表演,我以为,在《花样年华》里可以看出《阮玲玉》的影子,苏丽珍是她扮演的阿阮的完善和延伸。微妙的眼神,精致的动作,还有那不经意的一抹哀愁。片子里有个细节,陈燕燕问阿阮,听说您画一条眉毛要花一个小时?不知道有无讥讽之意。阿阮则梨涡浅笑,道,你听谁说的,不过,我在哈尔滨画一条眉毛要两个小时。看看,这就是旧上海的女人,活得如此细致,真是针眼里也有洞天。张爱玲笔下的川嫦,将死的时候还试了试鞋,心想,这皮倒很结实,还可以穿个两三年,她死在半个月后。阮玲玉怕单吃安眠药难以下咽,就把药调进粥里,一口一口地喝下去,那份情致,那份自怜,真叫人叹惋不迭。《京华烟云》里红玉的死,和莫愁女相似,哀伤里透着三分悲壮。阿阮和川嫦的死,则是易安词中的梧桐细雨,空阶滴到明。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三场戏。一场是阮玲玉接演吴永刚的《神女》,在家里练习动作,唐季珊走进来,笑道,这就是你的真面目吗?阿阮轻轻把烟吐出来,娇笑道,黎赛珍是妓女,黎赛珊也是,你到底要哪个,你讲啊?那神情真是风骚入骨,却是暗含了泪光的。阿阮跟着唐季珊,就像流苏跟着范柳原,如果不是张爱玲把结局在看似美妙的时刻停住,如果不是流苏自己看得开,柳原也没那么纨绔,那结局就和阿阮没多大差别。第二场是阮玲玉主演《新女性》,在演出最后一场戏时,导演蔡楚生已经叫停,阿阮却把被子蒙着头,痛哭失声。这和平时笑靥如花的女子真是判若两人,却恰好显露了阿阮作为明星,高处不胜寒的脆弱内心。第三场戏是评论这部电影的人必说的,就是结尾处那段摇曳生姿的独舞。她一个人在舞池中央忘我地沉醉,把唐季珊撇到一边。她在遗书里说,季珊,我死后,别人一定会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这我管不了,你要独自去受了。她说,季珊,我走了以后,你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了,我好快乐。所以今夜,是她人生最后一次幸福,她要好好地享一享。她在那场晚宴上亲吻了所有的导演,祝贺电影公司安装了录音设备。她说,下次,我可以在银幕上讲话了,就像明天我去中学演讲一样,说国语。这大概是她对人生的最后一点留恋了,就像她临死前含笑说的那最后一句话,季珊,你爱我么?看了这部片子,我知道张曼玉为什么不想出演《长恨歌》了,她已经在《花样年华》里重复了一次阿阮的伤悲,并且有所超越,不想再重复一次了。只有梁家辉还在程先生的角色里,重演着蔡楚生的软弱和无奈。人言可畏,一江春水中的一轮明月,未尝不是对逝去芳华的祭奠。风华绝代,水银灯下的风流戛然而止,从此无人能续。二阿阮死后五十余载,一个叫翁美玲的女子重复了这个悲剧,也是在夜里,在自己家中,只是吞安眠药变成了开煤气自尽。死前同样没有人知道明天这个女子就香消玉陨,都以为她能在风言风语中继续支撑下去,那最后的狂欢不过是坚强的表现。人言可畏,竟成了可怖的咒语,触咒即亡。就在几年前,港星陈宝莲跳楼自杀,影响虽不如前,那两个名字却又被提起。由此想到,如今娱乐圈这些女人怕也是不易。赵薇穿了一次军旗装,成为众矢之的,虽然后来拍了抗日题材的《京华烟云》,却仍有人念念不忘地咒她早死。谢霆锋的粉丝中看不上王菲的,又何尝不心心念念地盼着她交霉运?再说那章子怡,演了一部和日本军国主义毫不沾边的美国电影《艺伎回忆录》,国内便有多少人要杀之而后快。我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里是不是真的成天装着民族大业,以至于思想过度,成了鲁迅笔下的狂人,只不过那狂人只是害怕吃人,而如今这些新兴“狂人”则整天嚷嚷着要把人给吃了。天桥的把式不能光说不练,再来一次抗日战争,这些狂人是不是真能上去跟小鬼子拼两下刺刀,存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时下网络上鱼龙混杂,说什么话都不用负责任。不过奉劝随意褒贬的诸君,口下留情,哪天赵、章二位小姐真寻了短见,你们就是不被人戳脊梁骨,心里怕也不大舒坦吧?走笔至此,也该停下了。该说的都说了,人言可畏,也得给自己留点余地。否则同情阮玲玉不成,倒成了挨骂的余秋雨,可就太不值喽!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
卿似张爱玲,吾非胡兰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偏偏如此巧合般遇到,然后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题记【卿似张爱玲】习得一卷美文,写的一首小诗,填的一曲小词,卿似是这红尘之中的一个奇女子,以樱的姿态、樱的倩影,樱的花开,独绽于一隅,书写一段陈年往事,缅怀一段旧情离愁,惆怅一段流年嫣然。2014年3月28日,你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字,读完我的《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轻点鼠标,添加我为好友,从此,你便走进了我的文字世界,走进了我的梦里乌托邦。其实,我一直都是极少加人的,但那天也不知为何,就那样通过了你的好友申请。一直觉得,曾经有很多人加我好友,喜欢闲聊,可我却十分厌恶闲聊,人生在世,与其多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多读几卷诗书,不如多看几篇美文,所以,自从《起点小说网》上退下来以后,我的QQ是极少加人的,因为,我只想流浪于自己的文字世界,无须他人打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静静地,一人便好。你活泼的性格,温情的文字,古韵的文风,都让我刮目相看。说句真心话,在这个吵杂的时代,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写文字的人,其实不多了。很多人写文章都不是那么纯粹的文学爱好了,只是把那当成扬名立万的筹码,所以对于那些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字,我是读之甚少。文字之于我,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自白,或者知己,所以我很少写文字与人唱和,更很少为人泼墨。然,你的出现,打乱了我平静的步调。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柔情所染,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清灵所感,时而被你淘气的点评所惑。你说你不曾读过大学本科,不是科班出身的写手,但我看来,文字并没有学历的界限,莫言还没上过大学呢,所以我们一语相投,情趣使然,话自然多了起来。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世间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你把你欣赏的美文复制、粘贴发给我共赏,你把你写好的文字发给我,让我修改、提意见。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你的文字面前苍白无力,不知道如何给你写评语。因为你的文字,自成一家,何须我画蛇添足呢?所以,唯有静观、欣赏,便足矣。你写文章,祝我一定要幸福,说我是你红尘之中的缘,是你这个夏天的童话,是你今生最美的邂逅,是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你说,若缘分,只是擦肩,你默念,君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说画地为牢,我是你今生的暖;你说你为我流放,流放在烟雨的江南;你说,与君初相遇,恰似故人归。我的一些句子,或者一些词语,也或者聊天时偶尔的一句问候,你都写进梦里,写进诗里,写进文章里,你倾世的才华,温婉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表达,都让我难以望其项背,只有欣赏。很少写文与人唱和,但这是例外。第一次完完整整地为你写一篇文字,但也是最后一篇。慨叹,卿本佳人,卿似张爱玲。你有着林黛玉之心,林徽因之才,张爱玲之爱。用一篇篇看似清瘦的文字,抒写着、记录着、加工着我们之间的过往。文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你说,看文字就好,无须挂念其他。我想,看文字即可,何必庸人自扰?张爱玲《封锁》里说,“这段爱情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试想,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你的心已有他人开启,便是幸福。你有着张爱玲的才气,张爱玲的多愁善感,张爱玲的女儿心思,然你的心锁已有归宿,只可远观而不可走近。【吾非胡兰成】我非胡兰成,所以始终只能做你的朋友,或者知己,便已安好。不能执笔为你,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不能与你隔空相望,琴瑟相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足迹。我们永远不会有交点,就如同我们从未踏足彼此的生活。我是一片云,漂浮在烟的高度。远看樱如画,近看画如樱。只能隔一段时空,隔一段距离,祝你安好。希望每每看到天边最美的那一道云彩时,能够想起我,能够双手合十,共寄一剪祝福,便是心中的温暖。我是一棵树,站一树花开,如同春天里的三角梅,娇艳欲滴,却美的不能入口。只想生长在你经过的路旁,当你走累的时候,有个休憩的阴凉处;当你看遍城市繁华,依旧有片世外净土,陪你看朝暮轮回。我终究不是胡兰成,所以只能与你浅交,风轻云淡的相遇,云淡风轻的相忘。每次看你的文章,都会写点评语。有时写的很多,闲言碎语,如叙家常;有时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有时轻描淡写,行云流水。可你,却对我的评论细细斟酌,有时遇到不懂得还会询问,我便解释给你,你总免不了送上一杯咖啡,令人倍感温馨。其实,在我心里,我是不喜欢胡兰成的。尤其是在张爱玲的爱情世界里,真心的看不起胡兰成,甚至厌恶这个人。对张爱玲的不忠,对爱情的不忠,以及对国家的不忠,都令我对这个男人没有丝毫的好感。以至于在读张爱玲的书籍时,我通常都会略过此人,然,命运总是喜欢这般无情的捉弄着我们。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诀别,她说,自己枯萎了。可曾想,她真的就这般枯萎了。自己爱情的枯萎,导致她文字的枯竭。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写出传世的佳作,更令我等扼腕叹息。一代才女,一代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亡,这是何其壮哉?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兰成又是一个滋润张爱玲花开的人。与胡兰成相伴的那些日子,张爱玲佳作频出,屡屡写出脍炙人口的故事,温暖着那个峥嵘岁月,他和她互赠诗文,浅唱低吟,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解放的时代,悄然地走到了一起,没有隆重的婚礼仪式,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仅仅是一纸文凭,两人便开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一次花开的旅行。爱情,是尘世间最美的花,花开仅一季,疼痛岂一生?胡兰成,每当我走进张爱玲的世界,每每想要绕过你,可总是又在不经意间走近你,每每当我鄙视你,却又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怜惜你;每每我想要忘记你,却总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出现你。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啊?为张爱玲穿上爱的嫁衣,却不曾与她天长地久,不曾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早日不能与她共白首,当初缘何解掉她嫁衣的纽扣?【我只是轻描淡写,你何须入木三分】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为你写一篇文字,也是我最后一次为你写文字。感于你的千言万语,感于你的字字珠玑,故落笔于此,希望你能读懂。卿本佳人,质本洁来还洁去;卿似张爱玲,吾非胡兰成。不忍与卿相别离,不曾开口便垂怜。卿有自己的家庭,即使你曾言,恨不相逢未嫁时;但,现实注定是现实,我是现实中的一个俗人,所以无法超凡脱俗,打破现实的那一层枷锁,所以每每想起你的文字,只能叹息,只能祝福。曾说,风的寂寞,云知道;试问,云的文字,你可看懂?我只是,水墨丹青,轻描淡写;汝何须,低眉情深,为君蹉跎?你说,若有来生,红尘的路上一定要和我相遇;今生,你的红尘没有我,来生绝不可以错过。我想,若有来生,红尘的路,渺渺无期,佳期如梦,祝愿我们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莫空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相逢时,日日与君好”。元稹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平未展眉”。我想,人们之所以仰望星空,看到星星的美丽,那是因为有距离,距离产生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淡淡相交就好,岁月太重,晓梦太轻,禁不起“终夜长开眼”,报不得“生平未展眉”。我说,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说,将一生的爱恋淡忘于7秒,何其残忍?或许,这便是我和你的距离,你不懂鱼的记忆,也不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情怀。所以,我愿做一只鱼,而你终不会是一只鱼。愿你懂得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那个陪伴你一起荏苒岁月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呵护你现有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祝你们白首不相离。卿似张爱玲,我非胡兰成。我不会走进你的生活,你亦不必染指我的年华。你有你的美人多娇,我有我的江山如画。但愿“第一最好不相见,从此便可不相恋”,从此,我和你,江山、美人,两不相倾。落笔于此,祝卿安好。时光荏苒,岁月静好。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