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净心明眼700字

清风明月,净心明眼

0
0
700字 高三

古时的清风明月是优雅而婉转的,有苏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爽,有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快乐;有苏轼“一尊还酹江月”的豪放,有白居易“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脍炙人口。而如今的风算不上清,只得些许刺,它被一幢幢高楼大厦阻了去路,明月也被深深的埋在了楼的背影里。

常听父母说起他们幼时在胡同的乐趣。常常是望也望不尽的小巷,堆满了满怀大笑的孩子们。孩子们在巷里穿梭着,玩着乐趣颇多的游戏,说着逗得开怀大笑的“小人经”,伴着阵阵清风,在美好的日子中一天又一天地成长。那样的清风是温和的,是一张张美丽的笑脸,快乐的游戏,水泥瓦缝间遗失的美。是仰头清风拂过时,心底存温的美好。而如今我站在胡同巷口,当微风拂过,也随之而来了嘈杂。商家的着力宣传掩盖住京味儿的叫卖声,面包的香味滤走了驴打滚的厚实,香水的浓烈带走了柳树的清甜。我无法想象清风下的父母是如何度过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曾追逐明月的影子。记得去年中秋节那晚,我和弟弟吃过晚饭便下了楼,一路向东,等待那又圆又大的明珠。而街上只有奚落的人群,闪烁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终于,等了好一会儿,那月亮才从楼群中崭露头角,又等了一会儿,那圆圆的身子才从云层中真正展现出来,可谓体验了一把“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情景。这时,弟弟递给我一盒月饼,我俩便各分得一半,站在街边品味。那时我的心是热的,是快乐的。不是那些热闹的中秋晚会带来的不是笑料,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机器带来的便利快捷。我与弟弟又驻足望了半晌,才回到家中。

我所企盼的清风是胡同深处飘来的清甜,有嬉笑声,有聊天声,有京味儿;我所企盼的明月是又圆又丽的,是所有和家人团圆的人一起驻足观赏的。

想必找回了那样的清风明月,每个人的心都会得到净化,眼睛得以明亮。

故乡的声音

900字 高一

一个人在故乡的感觉,是沉醉的、愉悦的。他熟知每一条小路和捷径,他能轻易找到满足他味蕾的小吃。熟悉的街景与老友和领居,令他感到自由轻松。这繁多的元素中,最亲切又最具有标志性的便是那故乡的声音了。

每次放下行囊,第一件事就是奔向面馆。我已迫不及待地想体会老家面条的风味了。坐在陈旧的椅子上,耳旁不时传来做面的声音。面团与案板发出的闷响,擀面杖挤压面团时的摩擦声,仿佛一曲绵长的“错落有致”的歌谣,令我心里痒痒的,更加刺激了我这游子的食欲。一锅沸腾的面汤接连的泛出气泡,像作响的雷声,又似低语的老人。每一次破裂声都是浓香的,悦耳的。面条下到锅里又迸发出了一系列声音:筷子搅动、香菜撒下、作料倒入—随着老板娘的那句家乡话“好嘞”,一碗曼妙的面条就呈现在桌子上了。纵然我已吃过无数次同样的面,但每一次等待都是美妙的,因为这声音浓缩了太多童年记忆:与奶奶共享一碗面,与朋友在这里的相遇,亦或是在雨天独自在这里享用面条。俨然这声音已成为一条线索,沿着它便能牵引出那一幕幕温暖的画面。

故乡声音中的脊梁骨是乡音。每每回老家我总尴尬于自己不利索的老家话,但当我听到那地道的声音时,又常因自己能听懂而感到惊喜并有归属感。无聊时我会坐在院子里,听邻居们聊天。我一言不发的听着,渐渐会发觉他们偏爱于评判陈年往事,于是我大概明白了这老楼上发生的种种,而这种富有感情的叙述是其他方言不能具有的。有时在北京收到老家亲人语音信息,我竟会感到一丝格格不入与陌生,但很快便适应了那番韵味,心早已被温暖沉浸。乡音,或许是将心与故乡贴的最近的一种媒介了吧。

家乡被山环绕,因此一些自然界的声音也烙印在我脑中。最令我怀念的,是夏夜。凉风吹响了窗纱与茶几上的报纸,隐隐约约的蝉鸣和狗吠使得人分外惬意。其中也有一些躁动,夜间会有晚归的运煤货车,也会有醉鬼叫骂,甚至会有落魄的老人哭泣。因为这里太小,所以居民们都听得十分清楚,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酣睡,反而会成为明天的谈资。我想这份随性与坦然就是故乡最吸引我的地方吧。

一个老城几十年来未曾有太大变化,它固执地故意放慢脚步。我在多年前就远离了这熟悉的土地,久而久之,故乡的影子浓缩成了一种声音符号,它是我与家乡跨越时空的一种桥梁。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会是故乡吧,与我来说,故乡的声音就是我在孤寂时的一种慰藉。

故乡的声音,我愿你常驻我耳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