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1000字

《目送》读后感

1000字 初一 读后感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那位于好像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初三:陈彤彤

《看不见的爱》观课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观后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懂.从读懂和听懂来看,读懂优于听懂.

在乔燕老师的这堂《看不见的爱》一课中,老师并不急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去悟,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身处于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朗读听读时寻找答案,在思考讨论中寻找答案.

在教学中,乔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走进母亲的心灵,体会她对儿子这份看不见的爱.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妈妈对盲童说的三句话,再指名个别读,接着请学生来点评读得怎么样,由学生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旁边稍加提示.这样,其他学生也就体会到了妈妈对盲童的这份看不见的爱了.乔老师还示范朗读了一句****话,"谢谢!不用……他看不见."通过让学生听听老师的朗读与同学朗读之间的差别,体会中间一个小小停顿的用意,进一步体会妈妈对盲童的爱是深藏在心里的.

本课通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然而,文中体现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爱是隐性的,学生的理解体验也是不同的,学生却很难体会到.因此,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两条线——神态和动作,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达的内涵,仔细品读,并反复朗读,教学中透出浓浓的情感.课堂上通过细读,细品,让学生对文章的品味深深地扎根于教材之中,既把握了教材的主旨,又使情感得到升华,一举两得.

其次,老师运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指导来引导体悟母亲对男孩那股激情涌动的不同寻常的爱.教师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台阶,从自由读,学生读,到师生分角色读,让学生在生在感性层面上理解句子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到母亲的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传递给孩子一种爱的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充满信心的期待.

乔老师执教的《看不见的爱》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从哪里来呢一是教师的引导,二是学生自己的领悟力(通过教师的每一步的引导,逐渐让学生从懵懂到恍然大悟).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乔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她重视读的训练,以读求悟,读中显悟,课堂上读书朗朗,情意浓浓;令吾辈听众身临其境,感触颇深.

这是一篇内容感人的文章,通过讲述了"我"目睹一位母亲陪伴失明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强调了母爱的力量.老师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打动学生,抓住课文中对母亲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使教学取得了成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份不同寻常的爱.如:通过组织学生对"安详","微笑"等词语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读,使学生的情感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进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这真是一堂生动而富有情感的语文课.

乔燕老师教学语言生动感人,教态亲切自然,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乔燕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母亲对孩子的爱,先让学生找出母亲在陪伴过程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找出语言"别的孩子都这么玩","我告诉他总会打中","关键是做了没有";神态:微笑,安详;动作:捡,递;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

她始终微笑着,始终安详地为他递上石子.

她始终微笑着,始终没有烦躁.

她始终没有放弃,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打中瓶子.

他始终为孩子递上石子,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做好每件事.

她始终鼓励孩子不要泄气,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帮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理解文本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