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得来的”800字

“怎么得来的”

800字 高二 议论文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常常无心去探究那些问题的根源。谁提出的对这个现象的疑问?谁,凭借什么方式,得出这个结论?这一定是真的吗?纵使现行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在教学活动中也往往流于形式……

“钱学森之问”至今还回荡在教育者的耳边,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不去质疑书本。老师说的话,从来都是奉为圭臬。冯骥才先生有次在美国某高等学府听课,那是堂哲学课,老师先提出的书本上的观点,最后却被学生驳倒。冯骥才大惑不解,他问老师:“您不觉得丢脸么?”老师却说:“我认为学生给我上了堂课,我承认他们说的是对的,我准备致函给书的作者与他讨论。”流于形式的探究,往往是重复一遍书上的实验,最后才得出符合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很少去问:“明明我的实验无法印证书上的结论啊,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往往沉默地接受现成的结论。

如果探究成为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那么学生必定经过了像科学家那样摸索着前进,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最终得到真理。这个时候,真理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了解了“怎么得来的”这个过程,学会了质疑、猜想等。然而现今尴尬的是,“探究”往往演变成“验证”,学生们知道,如果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书本吻合,那么实验就是成功的,如果不符,那么实验就失败了。这样索然无味、没有新鲜刺激感的探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成为辅助他们的工具。

我们倡导探究,是因为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未来可能有所建树。但限制我们的过多:器材的缺乏、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开讲啦》青年公开课上,一位中学老师对北京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举了个例子:在国外,一个对数的概念老师讲了一节课,从它的诞生的来源,使用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什么领域的发展……而在国内,一堂课要研究对数的概念、运算、应用、引申……这同样是许多教育工作的困惑,条件不允许,探究也就无意义。

让学生多问“怎么得来的”,老师想法帮助解决“怎么得来的”,探究才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成为学习的助力。

“怪味豆”表弟

3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等你等到我心痛 ”──OK,周末。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真可谓“千年一回”呀。铃声

一响,我以冲刺的速度飞出了教室。

为啥,为的是给小淘气蛋──小表弟辅导学外语。他明年就读初一,姑姑让我教他学单词,可他连读也不会,上星期给他的几个单词,想必他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到了他家,我躺在椅子上让他给我“汇报汇报”,没想到,他竟读得流利“标准”还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他的外语书抢来一看,我又好气又好笑,书上密密麻麻写了许多,还到处牵线,绘“中国地图”呢

你瞧,“Good morning”他念“姑爹摸您”“vegetable,飞机他婆;”“No-vember漏饭的钵儿”;“dog,剁狗”;“go to school,狗头撕裤儿.......”我笑得在床上打滚儿。他竟说:“你别笑,这是超级学习法,是我最先发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议论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