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方法总比问题多》的励志经典书,来自一个叫憨氏的有趣名字的作者,获益不少,给了很多灵感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思考很多问题。比如“哪一种员工在领导的心中最有份量呢?”“在职场中,哪一种员工最能脱颖而出呢?”回答无一例外:就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凡事找方法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有积极向上性的员工!凡事找借口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因为,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最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脑海中忽然又涌现出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则小故事:有四个营销员接受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归,庙里的和尚都没有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也没卖掉。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了十多把梳子,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头不痒也要梳,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念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梳子。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您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头上,您在每个庙堂前面放几把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样一来就销掉了百十把梳子。第四个营销员回来,销掉了几千把梳子。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人家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您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样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推销掉好几千把梳子。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面对困难,超越自我,主动解决,是惟一的出路。有道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而自我限制是人生成功的最大障碍,阻止你前进的真正对手就是自己。聪明的员工,敢于面对问题,超越自我,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主动解决”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就像老鹰一样在高空盘旋注视四面八方,高瞻远瞩,而不会像鸭子一样只能在水面上整天除了嘎嘎叫抱怨以外什么都不做。
大数情况下,“问题”是大多数人躲避责任、回避努力的第一借口。但是,一个一流的工作人员,应该是奉行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理念,也是一个更具建设性创造性的理念。该书不仅强化了工作人员不找借口的重要性,更帮助大家面对问题时如何去找方法、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并把问题变为机会。它一步步教人们怎样克服对于问题的恐惧,在遇到问题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比如找准“标靶”、类型思考、巧妙转移问题等,不仅从心理上藐视问题,以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一点也是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质。任何单位任何岗位的员工,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中创造连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奇迹。我们应该信奉"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找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只会加倍失败,只有去找方法才会有成功。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找方法呢?
看完这本书,我总结了实现方法比问题多的一些解决途径,或许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至少可以做到一步一步稳健的改进自己原来工作方法的不足之处:
(一)善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经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程序。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连问题都找不到,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然后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进行了正确分析,才能根据工作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将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二)解决问题学会精益求精。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一个新问题不要急于去解决,应该通过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思考的方法,其中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分析问题的侧面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用一种最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也不能完全固步自封,从中国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情况看,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这就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对待一个问题,在进行正确分析的情况下,以创新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利于社会或者单位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效果也许就会更好。
对我自身来说,首先要做的,以热爱单位,把单位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业更加用心去做。心态放好,可以很好促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了原动力工作起来可便有了激情。其次,要主动学习,勤练内功,不断多方吸收“营养”,实现“强身壮体”,弥补以前的“营养不良综合征”,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更要珍惜时间,积极工作,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积累不少工作经验和精神财富。
掩卷反思,颇有感悟:一个人如果不想虚度此生,希望能够取得成绩,就需要不断超越自我,积极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我想,以后要努力思考出更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位,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对本人的希望!
绽放生命的光采
生命是什么?5、6年前的我恐怕不会思考这个问题。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和知识的增多,渐渐地我懂得了,在世界万物中,唯有生命最为珍贵,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失去生命,就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权利,我们要热爱生命。
一粒种子,一只蚂蚁,都联系着一条小小的生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是人类用一颗热爱生命的恒心,编制了一条文明的生命之河。自强不息的海轮凯勒终身残疾,双耳失聪却创作出世界名曲的贝多芬,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是生命让他们变得伟大,是生命让他们自强不息,让他们不公平的命运变得熠熠生辉。
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的一粒粒金黄的细沙;生命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的一棵棵挺拔的苍松。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它很珍贵,只有一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许多多苦难。有人在苦难面前倒下了,也有人在根本还没到苦难面前就轻易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迈着大步走上了讲台,手里高举着一张钞票。他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问:"有人要这20美元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其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然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踩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说明无论它怎么脏怎么皱还是值20美元,人们还是想要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失败或碰到挫折。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生命和这20美元一样,永远都不会失去价值。在学校的走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几位同学横冲直撞,根本不去顾及身边的同学;栏杆前甚至有同学爬上栏杆向下好奇张望;楼梯上,有鲜少的同学不是走下楼而是坐在扶手上滑下去的。我想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你们是死是伤的同时,或许让周围无辜的同学会受到牵连,你们知道吗?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一旦发生意外就会留下永远的伤痕;健全的身体一旦失去将永远无法挽回。千万不要因一丁点微小困难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坦然面对每个夜晚的造访,自然真诚度过生命中完整的四季!
相关推荐
-
办法总比困难多天空透着澄净的淡蓝色,晚霞穿过天马行空的云彩映照在我的四周,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声响,我从书本中抬起头:对啊,办法总比困难多。倒计时牌上的数字在一天天地消瘦下去,中考的复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书包里,课桌上,书房里随处可见复习用的练习、笔记与书本,为了攻克我的薄弱科目——数学,我每天坚持做五道把关题,为此时常忙碌到深夜。指针又一次指到了十二点,我还在题海中埋头苦干。橘黄色的灯光疏疏落落地投射到书页间,形成无数光影。我在这最后一道题上浪费了半个多小时,却依旧找不到突破口。“滴答滴答”,秒针的脚步声让我更加慌乱,我紧紧地咬着笔杆,不时地在演草纸上飞快地计算着,眼前的字母仿佛变得陌生起来,它们在试卷上躲躲藏藏,让我理不清头绪。困境让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我把头埋在臂弯里,整个身体伏下去,盯着做了一半的题目不知道路在哪里。手指触到温暖的感觉,我抬起头来,妈妈正把一杯茶放到我的手心里,“又遇到难题了吧?来,喝点清茶清醒清醒大脑。”妈妈对我笑了笑,“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端起茶杯,白色的杯底舒展着几片墨绿的茶叶,我喝了一大口,温热的液体温暖了我的全身。妈妈知道我不喜欢喝浓茶,所以,这杯茶里并没有太多的苦涩。窗外是一片看不见的黑,我低头重新读题,细细地琢磨每一个给出的条件,是不是方法出了问题呢?我的脑海中掠过无数个知识点,忽然想到老师上课讲的一道例题,灵感不期而至。“哦——”我轻呼一声,“果然有简便方法!”思绪泉涌,笔走如飞,我不停地计算着,这道题,终于迎刃而解了。窗外的景致在黑暗中反而清晰,我透过玻璃看到了点点星光,那就像我的信心与意志吧,在困境中引领我前进。人生是一段永不止歇的旅途,如飓风起于青萍之末,需要经历千百种困难,并为之努力,才能泅渡成功这条河流,蜿蜒成生命的高度。信心是这条路上必备的行囊,它让我不懈地努力与追求,坚信黑暗的前方就是光明。抬起头,我想:是的,办法总比困难多!700字 初三 记叙文
-
办法总比困难多“Use your brains,use your brains”,翻译成中文即为“用用你的脑子”。曾国藩曾举例说:“比如做官,就要亲自查验案件,亲自巡查乡里,而带兵,则要亲自巡查营寨,和士兵在一起攻城陷阵,同甘共苦。当官的不去下面作调查,满足于下面的报告。作研究的不去亲身考核,满足于引用别人的资料都是不踏实的。"曾国藩就是那种埋头苦干之人,他对所带的兵都很关心。他选拔人才都以“勤”为首,以“埋头苦干”为准。曾国藩闲暇之余从不出门会客,独居在家中书写家信,反思一天的过错以及读书心得。据现今统计,曾国藩平均每年书写家信73封,而且从没占用公务时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纵使时光飞逝几千年,那透着历史卷香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仍耳熟能详。都知,尧帝即位时泛滥的黄河水让百姓痛苦不已,当时尧帝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任命鲧来治水。鲧采用“堙”的办法,逢洪筑堤,遇水建堤,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杀死在羽山。舜将治水之事任命于禹(鲧之子),禹欣然受命,但没有贸然行事。而是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的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及走势,制定了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开展大规模的治水。大禹此种做法升级了曾国藩提出的“五到”中的“身到”,这也是他切实埋头苦干的着落点。大禹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筑堤截堵之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会前功尽弃的,于是他大胆改用疏导和堵塞相结合的新办法,历时十三年之久,终于把洪水基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面行经河流湖泊流入海洋,有效地治服了洪水。大禹此番治水,尤为让人感动之处在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怀揣一颗使命之心埋头苦干,终于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百姓多年的水灾问题。历史的车轮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步入到信息时代,久远的古代传说和事例及现代的进步无一不验证了做人做事要低调。埋头苦干为准,切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主。这个世上没有走不完的路也没有穿不破的鞋,只有你是否认真去想,是否认真去探索。“Use your brains”,面对灯下苦学有望成材的我明显忽视了效率的重要性。新的时代是做与想并济而行的时代,相信: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900字 初三 议论文
-
读《等待戈多》有感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善良的光辉。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他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他已经煤油炉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他的麻木,悲伤于他自己的无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500字 初三 应用文
-
读《小鹿班比》有感常熟市董浜中心小学三(1)班冯瑜丹读过《小鹿班比》以后,我想我应当向班比学习它的勇敢的精神,我有一次在家里看到一条像蛇一样的东西,我怕得要命,现在我看了班比的故事后,我感觉自己心里安心了许多。班比是一只聪明、善良的雄鹿,班比它活泼可爱,天真浪漫,,每天都跟小伙伴玩游戏和嬉戏打闹,跟森林里的小动物交朋友的,我真想和它交朋友。15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我国法律实施问题研究”有感法律对我们每个公民来说都是神圣的,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本关于法律的书籍,这本书对我国法律的实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讨论。我从中受益匪浅。当前,我国法律的运作情况如何使众所关心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道德风气不佳,阴暗丑恶现象增多时,自然而然地把目光集中在法律上,满怀希望法律高扬正义之剑,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有时因法律威力的显露而欢呼雀跃,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失望。一个普通群众评直观感觉也能觉察到法律实施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法律的实施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法律实施,通常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与实施,使人们贯彻法律规范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法律预期目标的实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及一切社会关系参与者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等,但也不能忽略法律以外的社会机制的健全,合理与完善。法律实施的状况,是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我国的法律实施问题,又因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和当前处于新旧机制型间的特殊时期,更有其错综复杂和多变的因素。对我国法律实施问题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众多方面的理论观点和实际问题,也只有以最大的视角广泛深入地探讨与分析影响法律准确、及时、有效的实施因素,探寻法律实施的有效举措,才是谋求社会主义法制健全发展的必经途径。综上所述,改善我国法律实施状况要依赖于宏观法制环境的优化,政治体制的理顺,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等多方面条件。从理论观念、思想认识上求得一致才是首要条件。这次读法律经典的活动使我对我们国家的法律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650字 初三 读后感
-
读《找对方法》有感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许多方法,我们只有找对了方法,才能使企业受益,得到好的成效。本书从8大方面叙以说明,希望我们从一些被证明有效的工作方法中找出共性,使之能对每一个人提升效能有所启发。一旦方法对路,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就会凸显出来,其工作能力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可是许多人在工作中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可能并不缺少工作的热情,也是绝对的敬业,但工作成效却差强人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问题就出在方法上。一位在国内知名证券公司工作的年轻人,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他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而并没有被老总提升,原因就在其工作方法上。每天他都在作数据统计和分析,一旦遇到问题就非要弄个究竟,而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浪费了许多时间,结果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好的成效,所以,没有方法或是方法错误都难以在工作中有所作为,难以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在美国的企业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帝不会奖励努力工作的人,只会奖励找对方法工作的人。”这反映出美国企业对工作方法的重视程度。让方法成为一种思路,而不单单是一种技巧。一种技巧只能为你解决一件事,而你要学会的是把这种思路延展开,在更多的工作中找到并找对方法。现实工作证明,“找对方法”对企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对员工个人而言也是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资本。读了本书,也许你会从中总结出一套方法,使之成为你工作中的金钥匙。5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心有多远,路有多长》有感读《心有多远,路有多长》有感当你坚持不懈,达到自己的目标时,那么你离成功就进了一步,当你遇到困难,不退缩是,那么你离成功就又进了一步,当你受到别人的嘲讽不气馁时,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阿兰·米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出生于法国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出门打工,十几岁时,他去了一家咖啡厅打工,收到了小时伙伴卡恩的嘲讽,那天晚上,他哭了一夜,发誓要成为受全法国公众景仰的人,终于,经过他的努力,他成为了著名的长跑运动员。历史上,像阿兰·米穆这样的有不少人:郑和立志要成为去过最远地方的航海家,终于经过他7次的尝试,成为了当时去过最远地方的航海家。郑成功立誓要把荷兰侵略者赶出中国台湾,最后经过无数的打打杀杀,终于把台湾保住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立志要回国,为中国变得更强大出一份力,在他的努力下,你来爷爷的努力下,他回了国,成为了中国的“导弹之父”,一个个伟人都是先定好自己的目标再经过无数挫折,加上无数的汗水加上他们的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写到这里,我不禁沉思,我为自己定过目标吗?我为我自己的目标奋斗了吗?唯一过去,我猛然发现,我从小到大,居然没有一次为自己定过目标,乃怪我现在还碌碌无为,从今以后,我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大胆发言,主动发言,成为一名三好学生,成为一名四好少年。并且我要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在于他人生目标的远近,目标在近处,成功就不会太大,你的目标在远处,成功之路也会越走越长。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目标而奋斗吧。6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读《比血更浓》有感小学生儿童歌曲网读《比血更浓》有感前不久,我读了一则《比血更浓》小文章,不禁为其中深深的母爱而感动不已。文章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说的是2002年2月的一天,一对母女在滑雪场遇险的故事:为了给女儿散心,母女俩乘车来到一个小镇的滑雪场。晚上时,她们不知觉的偏离了滑雪场而迷路了,又遇上了雪崩。她们饥寒交迫,在这两天里,母女费尽了力气也不能找到回去的路。她们互相鼓励着,浓浓的亲情支撑着她们。搜救的飞机从她们上空飞过,可由于两人都穿浅色衣服,和皑皑白雪混为一体,飞机也发现不了她们,一直无法获救。她们筋疲力尽的走着,母亲不小心磕出了鲜血染红了雪地。母亲让女儿睡着后,她用石头割伤了手腕,在雪地里爬行了十多米……。雪地上有了一道刺眼的血迹。女儿得救了,母亲却流血而死。这道血迹是女儿的生命之桥啊!女儿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以母亲的卑微为耻。可工作再卑微的母亲,都有着最崇高的母爱。这一刻女儿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东西——“母爱”。小学生儿童歌曲网40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
读《小鹿班比》有感王梦琳 前天夜晚,坐在台灯旁边的我,手里拿着一本书——《小鹿班比》,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讲:有一只小鹿叫班比,它小时候喜欢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地。班比喜欢在草地上奔跑、跳跃。清晨的时候,班比不喜欢呆在那炎热的家里,它想去美丽的草原,妈妈却把它制止了。班比渐渐长大,也渐渐变得成熟。它现在不喜欢去草地,而是呆在家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班比跟老鹿王接触了一次,然而老鹿王很快的喜欢上了小鹿斑比。教它学本领,很快班比就掌握了不少的本领。有一天,小鹿班比的父亲——老鹿王失踪了,班比四处寻找,突然在一片草地上,看见了老鹿王的尸体。班比失声痛哭起来,可是班比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在提醒它,不要因为老鹿王死了,便伤心的忘了一切。别忘记了老鹿王说的话:“班比你将来就是鹿群的首领,因为将来我也会死的。” 班比擦干了眼泪,成为了鹿群的统领。 这让我懂得了,遇上困难,不要总是流泪,要挺起腰板,用毅力和信心战胜困难。其实一般的女孩都比较懦弱,但是我却不同于一般的小女孩,我比较坚强。平时生病长灾的我不会流泪,遇到困难也不会一味的伤心,我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我的性格比较像个男孩。平时爸爸、妈妈对我比较放心,因为我做事大胆、泼辣,身上没有什么娇气。 指导教师 崔梅茹4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读《小鹿斑比》有感这几天,我读完了《小鹿斑比》。带着复杂的心情把书合上,斑比的可爱,老鹿王的和蔼,朋友们的关心和人类的无情破坏清楚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小鹿斑比》讲述了一头小鹿的成长故事,从出生一直讲到成年。斑比是一头聪明、善良、活泼、彬彬有礼的雄鹿。他非常热爱大自然,时刻向往着草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偷猎者的出现使森林危机四伏,人类对动物的狩猎兴趣使小鹿斑比一直陷于恐惧之中,也让他失去了许多亲朋好友。斑比最后在老鹿王的引导之下离开了同伴,离开了他曾经熟悉、热爱的环境,在森林的深处过起了孤独的生活。我喜欢可爱的小斑比,他向往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纯真、美丽、富有朝气。我讨厌凶恶的人们,他们破坏了大自然和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残害了多少动物,毁灭了多少弱小无助的生命!我似乎看到了人类无知的一面。文中“他”那第三只手——“枪”,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多大的恐惧啊!其实就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依旧重复着“悲剧”——珍稀动物被人类无情的杀害,为的只是取它们身上的某一个部位或器官;保护类动物被人类捕捉,为的只是品尝它们的味道!“只有将动物拟人化,才能避免人的动物化。”我真希望人类和动物们能产生友谊,人与动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下去,人与自然都是离不开彼此的。45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写作基础方法多读多写多改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第三,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主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第四,阅读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2、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话里又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这些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是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练习写作,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时劲头很大,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而止步。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就:“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的“干”,才能有所长进。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一下子就想写长篇大作,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脚踏实地,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写作要领,真正有所成就。3、多听意见,深入思考,反复修改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个过程。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加工,才能正确、恰当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就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为了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们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修改文章,还要虚心求教,多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不但善于向作家学习,还能向师友以及一般读者求教。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法国大作家莫里哀常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女仆吃后悔药,每读完一部新作,女仆都称赞说写得好,莫里哀以为她文化低,是有意讨好主人。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结果女仆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听后非常震惊。可见文化低的人同样也能够鉴别文章的好坏。这里的关键是虚心,要有群众观点,放得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帮助。1200字以上
-
常见问题及规避方法审题——若即若离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但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入题——千呼万唤“入题慢”,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扣题——蜻蜓点水有的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立意——平庸病态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选材——陈旧苍白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语言——艰涩难懂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规避: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形式——千篇一律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规避:运用题记、后记、演讲搞、采访记录、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等新奇形式来诠释思想,表达意旨。文体——似是而非有的学生写的文章好像属于“四不像”的文体,因而阅卷老师难以读懂、把握这样的文章,判分就有争议。所以,一般说来,文体还是明朗为好。规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记叙文(夹叙夹议)、散文(记事、抒情)、议论文3种常见样式,少采用或不用诗歌、戏剧、文言等体裁。结篇——虎头蛇尾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分配好写作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规避:考生平时要训练自己在大约45-60分钟内能够写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卷面——乱涂乱改现在是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就会丢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无疑会影响分数。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作文偶尔出现一两处错别字无可厚非,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得分也会大打折扣。2008年高考作文对错别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经规定,每错一字扣一分,应予以特别重视。规避: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不会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1200字以上 高三 说明文
-
读有感墨脱。莲花隐秘的圣地。在看安妮宝贝的《莲花》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世上有墨脱这个地方,更没有在地图上见到过,但却一下子喜欢上那里,那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超脱凡俗。佛家里,莲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圣物,观音与如来的莲花座就是一种圣明的象征,所以听说有一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自是神往。纪善生与庆昭前往墨脱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着路经许多城市乡村都无法面临的危险情况,安妮的描写与叙述让人身临其境。或许墨脱真的是圣地,所以远离尘世,让世俗之人无法接近,也只有庆昭、纪善生、苏内河能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圣地,只是墨脱,到达与不到达都不会有太多的兴奋或是遗憾,因为他们一定会到达。想起那句古老的话,心诚则灵,心若是不诚,即使再怎样身体力行,也无法到达梦的彼岸。所以当许多人都无法到达墨脱而望尘莫及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畏艰难地走过一道道阴霾,穿越风沙,划破手掌,坚定希望,一直到路的尽头。他们可以算是墨脱最虔诚的朝圣者。他们的虔诚,他们墨脱的目的地,只因为一个爱字,是爱,不是爱情。当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只有爱而没有爱情的时候,我会想到纪善生和苏内河,所以后来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看着齐铭和易瑶,我想到了《莲花》。纪善生因为年少时父亲的死去,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内心苦苦地想要挣脱却又一切顺从母亲,从不会反对什么,不做违背母亲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牺牲掉自己的什么。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纳了苏内河。他从不和别人交朋友,从不试着接受一个女孩的爱慕,自闭,沉闷,忧郁,与众人隔绝。他和内河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内河勇于接受,寻觅所有,而善生,只会冷漠地拒绝。所以她带着他在夏令营的一个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对着背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枕着她的长发。后来,即使两个人已经十几年不见,依然通信,见了面,依然谈笑风生。再后来,即使内河死去,唯一可以帮她取走遗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没有爱情,却有爱,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纵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远地截然不同。善生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几年之后有彼此离开。第二个妻子为他割腕自杀,虽然不曾死掉,可是爱情已经不在了。纪善生不会爱别人,不爱他的母亲,不爱他的妻子,他只会爱自己,如果还有,那就是内河,苏内河。而苏内河,那个十几岁便与一个大她很多的美术老师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过去让她在别人的心里不再贞洁,加上没有父亲的阴影,除了善生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内河,她曾轰烈烈地爱过,美丽过,挣扎过,但到头来,最最受伤的,仍是当初爱得最深的,内河。当年幼的苏内河在黑板的角落写下她的名字的时候,善生与她的一生,便注定终将颠覆。几番的风雨周折,寻觅挣扎,爱,受伤,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床上,与善生背对着背,彼此难过,然后黎明的时候,悄悄地离开,又一次寻找没有成果的爱。爱,她一直寻觅,却一直无法得到。两个人彼此温暖,只有爱,没有爱情。因为没有爱情,所以无需彼此折磨,因为有爱,所以善生在内河死后,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领回她的遗物。有爱而没有爱情的彼此。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诉我们,或者是我读到,世间种种万象,也许有些朋友同事同学,只会永远爱你,关怀你,给予你无尽的温暖,为你提供不需回报的帮助,可是,不能给予你爱情。爱情不是爱,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苏内河与纪善生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所以会感动,不会感伤,不为爱情的爱。莲花代表一种新生,超脱凡尘。18岁,不曾有过爱情,不晓得爱情的纯洁,但是,爱的纯洁,感谢安妮,我懂得了。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扞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呻吟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后记:读完此书不久,思绪在脑海中泛滥几日,总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在我内心没有沉淀的时候我不能说话。恰好今夜难免,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于是留下了这篇凌乱的感言。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读《闻一多评传》有感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得一线装版《闻一多评传》,此书为刘-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同许多八十年代的文艺经典之作一样,八三年七月印刷第一版,而我所读之书恰为八三年诸多印刷本之一。藏至今,你迈过近三十个年头的风雨历程,经多人借阅,流传于众人之手,我拿到此书时,它已破旧不堪,灰蓝色的封面仿佛一触即破,再翻书页,字里行间,古味甚浓,些许文字也与今不同,繁简混合,可这却也没有为阅读此书带来不便,反而使我对此充满好奇,捕获了我猎取未知之事的情趣。——首先要说的话此书之序由闻家驷所作,因家驷对一多知晓甚广,且一多为其兄,故序文中言辞平实,并无夸赞炫耀之词,仅站在众人的立场,简述其得失,更多的笔墨则放在刘烜先生作此评传的过程上,由此可见家驷对刘先生作其兄评传甚为满意,至于一多先生的功过是非,且让读者跟着刘先生的评传去获悉,去赏读。此书约三十又二万字,一直到闻一多的出生记述到死亡,也就如时光记下每一个完整人生,由生至死,无丝毫间断停息。至于刘先生记述闻一多之生与死,确实为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生之平凡,死之平凡。乍一看,生与死并无惊奇迷幻,但闻一多之死却能再平常中见真实,这样反倒能加深言辞的真实性。大凡我所览人物传记抑或评传,总以生死不凡而诱惑读者,如数代帝王生之时,天必见奇云,或是电闪雷鸣,或是巨龙腾空,竟无一人生之时,天地犹如往常;曾读林彪出生时,更是喜鹊长鸣不休,以之来暗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叫人观之,到底怀疑,真假几分,以至于读后文时也抱着幻想与怀疑的态度,把一部人物传记当作玄幻小说来读,这也就丧失了传记或评传的意义,也违背了作者美好的初衷,实为不值也!而刘先生的反其道,走真实,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该评传行文流畅,语言平实但又精炼,无论从前后衔接还是因果设置来看,都不乏精巧,让读者觉得顺畅上口,在无形中填充了读者的求知欲。而构思的严谨与丰富的创意也成为该评传的一大亮点。该文基本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闻一多先生生平之事的叙述,但作者在把握时间性的同时紧紧抓住了创作的根本理念,即在原有的人物事迹上丰富了其内涵,使得故事的发生在合乎常理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成分却不显得那么虚假,这也就从深层次上展现了闻一多本就不凡的一生;也体现了作者在平凡的写作手法上彰显独特,在独特的人物形象上寻求平凡,刘先生的评传功底与对一多的了解之深也就可见一斑了。且刘先生也常显独到之处,即在丰富评传内容的同时,又在较短的时间间隔上进行了巧妙的往复循环,这种笔法在一多的学生时代体现的尤为突出,一多在清华的八年学生时代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学初学者的身份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将一多苗头初露的社会能力以及文学事业上的成长揉为一体,进行了前后比照,反应了一个作家笔法及思想上的幼稚到成熟,而这种局部的往复循环一直贯穿了整个评传的始终,闻一多由一名学生成为诗人,由一个诗人成为社会事业者,由一个社会设业者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倡导者。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运用间断性循环,不但让读者获悉了一多成长历程之坎坷,而且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思想情绪上的重复,乏而无味,反而使读者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思考评传中主人公闻一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变化成长的同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评传的接受者与评传主人公的膜拜者。作者还善于在视角的转换中描摹人物形象。该评传通篇以细腻而老道的笔触给世人展现了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这样以来,使得作者心目中的一多更加人性化,人物个性更加活泼,我们在读着文字的时候似乎就能听到闻一多激昂的演说,看到他那争锋怒斥的面容,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粗犷的喘息,对生活的感慨,对社会和祖国命运的忧虑;他不仅将这些为人熟知的鲜明个性描写出来,而且用特写的镜头将这些个性放大,成为当时奋进社会青年的个性,成为民族扞卫者应有的个性,成为社会主流所需要的人物个性。而且以此人物形象的渗透,揭示了社会现状的发展与变化。将个人命运的放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可见作者在揣测闻一多生存时代背景时的细致,准确,只有在熟知这些的基础上,才很好的驾驭了个人成长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真正做到了写人物传记的目的和意义,也使行文更富有表现力,这就用一个时代的悲欢兴衰,说服了读者的思绪起伏。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部分笔墨渲染的东西,也正是贯穿于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闻一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认真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从评传主人公一多的角度来看,是对自身生活和生命的负责,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不怕苦累的高贵精神品质。他广泛的涉猎,潜心研究学术几十载,翻遍了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文化经典,考据了近千部古代典籍,将一个诗人的成长深深打上了学者的烙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教授,爱国主义者,反而成了他真正的代名词,他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惊人的成绩,在本就擅长的地方立足更加坚定,并将自己毕生的成果献给社会,献给水生火热中的人民,为伟大的社会理想献身,彰显了不凡的一生,作者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最终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形象,让我们确实能耳目一新。这是作者和主人公闻一多双重的成功。这本评传我读了近二十天,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转变了阅读目的和阅读方法,刚开始我可能更注重作者的行文思路与技巧,想在获悉内容之后借鉴刘先生写作手法上的处理,写作思想和思路的设置,找到自己可以借鉴的东西,也使作者本身的价值在我心中无形升华,这或许是我与很多读者阅读传记时不同的地方。我这也算是一次“喧宾夺主”之举,但这倒使得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与敬畏愈加深刻,对他命运与时代的理解更加细微。这还是我第一次以这种视角来阅读评传,正如站在局外的人本无心于局内事务,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将局内事情看透,弄明白。这让我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诧异。我在局外静观艺术成长的时刻,目睹了一个伟人的成长;在伟人呻吟的时光里,习得了艺术之长,真可谓是一件乐事啊!这时才发觉读书与感想犹如一本评传一样,随时间的推移,重视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而且会随时变更,这不是我们刻意的改变,而是一种伟大的被动。但愿读书也是一种无人能言明的评传。后记:读完此书不久,思绪在脑海中泛滥几日,总想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在我内心没有沉淀的时候我不能说话。恰好今夜难免,想了很多,最终还是决定写点什么,于是留下了这篇凌乱的感言。天水师院高三:樊斌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