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最遥远的距离1200字以上

谈最遥远的距离

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

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庄子所变成的这只蝴蝶,只是一个劲儿地飞来飞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子。它玩得正起劲,忽然醒了。庄子一看自己还躺在床上,这才明白原来那只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庄子。可是庄子忽而又感觉到这未必对:自己或许本来就是一只蝴蝶!是做梦,梦中才变成庄子的!接而又想,这恐怕是错了:自己明明是庄子,刚刚肯定是在做梦!就这样,庄子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想来想去,总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庄子还蝴蝶。就像庄周梦蝶一样,人与蝴蝶本是毫无瓜葛的两样事物,它们看上去相差甚远。但在庄周心里,物我之间,已经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万物即我,我即万物”。这样,遥不可及的两件事物通过心与心的交通,最终划上等号了。而就连庄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了。其实在这时,庄周与蝴蝶之间毫无差别,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存在了。

有人说:“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就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生与死的永远分别”;更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说:“都不是!”倘若你心系宇宙,无垠的宇宙就在你心里;倘若你心系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边,哪还有什么距离可言呢?抑或你能够理解一个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会明白的,又怎能成为最遥远的距离?我觉得: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心与心的隔阂。

心与心的隔阂,并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间的不理解。比方说:你的心里想着一个人,你能够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却不能理解你的心,这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两个人没有丝毫的共同语言(或者说两个人刚认识,对对方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两个人就算面对面的站着,心中也充满着冷漠。假如这两个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者说心灵逐渐相通),距离也就逐渐缩短。最后,距离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实,自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距离就在你的心中。

当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狱。蔡邕知道这次幸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宝贵的焦尾琴,弹了起来。蔡文姬从琴声中听到了父亲有死难当头,伤恸五内,五脏欲裂。蔡邕事先并未告知文姬其死难,但凭借着父女之间特有的心灵感应,她还是听出来了。她们之间没有距离,心灵相通,所以没有什么秘密瞒得住。

总之,距离是具有可变性的。没有最遥远的距离,只有心与心的隔阂。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物与心的距离。只要心灵相通,距离自然也就消失了。

福建省仙游县第一中学高一:林震

谈理智

1200字以上 高二 议论文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苏格拉底

我总能听到身边种种声音发出的教诲,然而“理智”这一词也是司空见惯了。圣贤们在谈理智,用自己的话语留给世人时刻的提醒;长辈们在谈理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警醒后人;教育者们也在谈理智,他们引经据典,让学生们牢记于心,无往不利。理智,通俗的讲便是理性地思考,一个拥有理智的人能一帆风顺,小心翼翼的航向远方;而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则狂风呼啸,终在垂死挣扎中沉入大海。

保持理智。能时刻保持理智的人拥有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因为种种外界因素而动摇自己脚下的基石,他们或许不是最聪明,但他们拥有非同寻常的坚定。蔺相如,想必是赵国响当当的大人物了,他完璧归赵、智斗秦王的个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仅仅凭他一个只会侃侃而谈的文将,何以保卫赵国?——当然有廉颇相助。如今想想,倘若当时廉颇不满赵王封给蔺相如的官爵而出言不逊时,蔺相如脾气一暴躁,与廉颇拼杀个你死我活,他这一向以谋略取胜的人又怎么能斗过廉颇这一介武夫呢?那么便不会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更别说赵国的强盛了。可见,蔺相如凭借一个时刻保持理智的大脑缓和了与廉颇的关系,也成就了一个强盛的赵国。这便是理智的力量,人人皆可得到,人人皆易失去。

然而,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会有自己不理智的时候,而不理智的后果小则伤,大则亡。

当人不理智时,情绪会失控,抑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不理智则大致可分为两类:性格类与情绪类。纵古观今,因不理智而引起的事件可谓数不胜数,而不理智的背后总会酿出一些人间悲剧。先说说性格类,顾名思义,有些人会因为外界的种种原因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三国鼎立之时,关云长就是由于一些小小的成功令他骄傲自满,丝毫不将对手放在眼中,正是因为这不理智的行为才使得他失守荆州,也或成为后来蜀国大业无法统一的原因之一。再谈谈情绪类。电视、报纸、网络上,那一条条十分惹眼的新闻条目中,有多少人因为自身或是他人的原因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走上了轻生的道路;有多少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情绪激动,意气用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触目惊心的新闻隔三差五地总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背后的原因,往往仅是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这些都是不理智而酿成的大祸,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萎靡不振时给自己一些心灵的慰藉,才能保持理智。

一个人若能理性地考虑每一个问题,做到“三思而后行”,就能顺畅无阻地在大海中航行;一个人若是无法保持理智,印证“冲动是魔鬼”,只能一叶孤舟被卷入呼啸的暴风雨中。一个人若是失去了财富,他风餐露宿,生活贫寒,但仍能幸福地生活;一个人若是失去了权利,他碌碌无为,心灰意冷,但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个人若是失去了理智,他肆意妄为,无法冷静,最终将酿成大错。

这便是理智,它被先哲所夸赞,它被长辈所教授,它被新人所学习,也被世人所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