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宫灯1200字

亲近宫灯

1200字 初三

灯为黑夜带来光明,它为饱经沧桑的故宫带来了生机,是它照亮了这黑暗中殷红的城墙。

我早已听说,故宫将要展出一批精美绝伦的宫灯,其中就有双鱼宫灯。在过年的这天,我迫不及待的坐上公交去一睹它的“尊容”。

长廊中的那盏双鱼宫灯在昏黄色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神秘。它是由黄铜制的灯顶,暗红纸制的灯身组成,灯顶有六个面。灯身像是一个花瓶瓶身的形状。它的流苏与众不同,一颗颗洁白的珍珠被像发丝一样细的金属线连接在一起,古铜色的金属鱼纹镶嵌在它暗红色的鱼鳞纹的灯罩上。两小层类似于塔顶的结构,坐落于提手与灯之间。每一个塔尖上都缀着一颗翠绿的玛瑙石。这两层黄铜的小塔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出黄澄澄的光彩,像是秋天绽开的雏菊,与暗红的灯光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美丽。这柔和的光,像是奶奶慈爱的目光抚摸着我的脸颊。支撑灯身的细木是由香樟木制成的,在灯光的烘烤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我在空气中捕捉着这清馨怡人的味道像是嘴中含着一块薄荷糖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看到香樟树首尾相连地覆盖了城市的苍穹,躲藏在香樟墨绿色的阴影下,听着樟树树叶发出的沙沙声,闭上眼睛安静的呼吸着。在这盏双鱼宫灯面前其他宫灯都黯然失色,显得极为普通。周围许多人驻足在双鱼宫灯前,微笑,默叹。

恍惚间我看到一个苍颜白发的老者,扛着木头从香樟树林中走出,他吃力地将木头扛进屋内。用刨子将樟木粗糙的外皮刨去,露出光滑的纹理。又将木头分为小段。佝偻着腰,手拿刻刀,刻刀在木头上游离着,在他的手中舞动着。将灵气凝聚在矫健的刀影中,向前推动,上挑,往右偏转刀锋。鱼鳞般的纹路出现了。他皱了皱眉,好像是因为有一个地方雕的有些瑕疵。如果不细看根本看不出,他斟酌再三。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雕刻着的木头,换了一块重新雕刻。渐渐地脚边堆了初具雏形的双鱼宫灯,他的手长满了干茧像是枯柴,弯曲的手指像是小耙子。手上还有几道伤疤,他不像是在雕刻宫灯,更像是宫灯在雕刻他。他炯炯有神的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紧盯着手中的木头,一个栩栩如生的鱼纹诞生在他的手中。我们不知道他在学艺时雕了多少块木头,学了多久才出师,更不知道他在制作宫灯上投入了多少时间。也许,一个栩栩如生的鱼纹就是他一辈子的心血。

在当下,秉持这种工匠精神的不仅有老匠人,还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如今在故宫的角落中有一个小小的房屋,修复文物的工匠就在其中。宫灯的修复尤为复杂,纯净水冲洗,酒精擦拭,上漆。每一步都不能少,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怠慢。而许多年轻不在意金钱的多少,不在意工作环境的优劣,加入了在故宫修文物的队伍,在无数个日夜中一遍又一遍的修补细小的伤痕,使被历史掩盖住魅力的文物,露出它光彩夺目的风姿。对我而言这种行为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它让我看清了方向,使我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断超越自我。

只靠一双手和一些木头,就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灯。也许工匠们的手指是弯曲的,是布满了皱纹的。但是他们却用这样的一双手托起了故宫新年的希望,将冰冷的材料变得有温度,有生命,用平凡创造伟大。

也许他们才是真正的“宫灯”,在浮躁的社会中,照亮一片天地,笃定人们心中的信念。

亲近故宫

1200字以上 初三

它是一位苍苍老者,经历了一代代皇权的变更,它更是一座辉煌的宝库,蕴藏着悠久鲜活的灿烂历史,如一颗颗明珠,嵌在中华文明的宝冠上,照射出万丈光芒。

日光击破午门的屏障,平铺在皇城的白砖红瓦上,给气势宏大的紫禁城披上一层明亮的金纱。向太和殿慢慢行进,每走一步,身旁高大的城楼都更长一尺。渐渐地,四方众楼如回笼一般稳稳妥妥的笼住自己,使我有一种“不识故宫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宫中”的阔大之感。走过每一寸城墙,殷红顺着我的视线向那视力的极点奔流而去。如一条红色的长河,翻腾着历史的波涛,将我围在其中。在宫中巷道漫步,墙外沧桑的古树悄悄地把自己数不清的健臂搭在墙头,为来往看客遮下一片阴影。数座大殿井然有序的矗立在块块玉砖上,威严的镇守着四方领土。古树,巷道和大殿交织相容,在这配合下,便组成了故宫。即使见过卫星图片,心中仍不禁为故宫之大所折服。

渐渐地,胸襟一点点的广阔起来,仿佛看到了天子穿着龙袍庄严的走过每一尺方砖,坐在龙椅上迎接番域使臣,或是将庄重的玉玺重重的拓印在设立都护府的奏章上,只为中华文化能与外界各样的文化进行交融。不仅如此,更看到的是充满智慧和超强毅力的中华民族挥洒汗水,淌过热血的拼搏。故宫之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宽广胸襟,我们是一个人口庞大而且具有包容一切的精神的民族。五千年以来,各个民族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相互汇聚,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浇灌着一朵多彩瑰丽的民族文化之花。时间跳跃,转瞬来到21世纪,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大国外交也无疑传承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新文化新民族的欢迎和包容之心。随着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地位飞跃般的提高,这种包容的思想也在世界各地人民的心中荡漾飞腾。想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仿佛从故宫看到了世界之巅,领悟到了身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展品台上的清朝客厅摆设,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抬望眼,虽只有简单的两椅一桌,但其中的桌椅文化熠熠生辉。两把太师椅整齐地向外立在桌子的两侧,中间的八仙桌如古朴老者一般安详敦厚。看着它们,一幅画面在眼中渐渐形成:客人来访,主人上前互相施礼。礼罢,一同来到书房定坐,客人主人一同入坐。但见客人坐下,上身挺直,双手合拢藏于衣袂之中。又或是两武人相见,两人虎背熊腰,简单施礼后,谈笑风生大步走向客厅,在交椅上坐定,双脚自然岔开与肩同宽,上身略向前倾,双手捂住膝盖,双肘自然指向两旁。仅仅就这两样基本的陈设,就包含着无穷形式的礼仪,包罗着不同的风俗。再看桌上,摆着两只茶碗,每一只茶碗上都游走着一缕缕交织相容的花纹与各色的图形编织在了一起。虽然杂,但并不碍眼,一种交织美呼之欲出。双眸凝视其中,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主客隔桌而坐。主人端起茶壶,为客人倒茶。客人便将四指弯曲,轻轻叩击一下桌面行叩指礼以表感谢。香茗冒着腾腾热气,客人端坐椅子中央,双腿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正,下颌微敛,舌头抵上颚,眼略垂视,面部表情自然。全身放松,调匀呼吸,集中思想,让茶香不仅顺着鼻道向上蔓延,更是向心处游动。就这样,香茗伴着茶文化和礼仪,散发着更浓郁的芬芳。

看着它们,无穷无尽的文化之美渐渐升腾,萦绕在眼前无法散去。这简单的桌椅摆设和茶碗随处可见,只不过是上千文物的冰山一角,但它们却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道。这一个个展品令人赞叹、敬仰的因素,不仅是外在之形,更是内在之精华,是那文化之美令我沉醉。

故宫不仅是壮美的集合体,更是民族文化凝聚的结晶。在这视觉与心理的双重冲击下,不知不觉亲近故宫、感悟故宫,在故宫的庄严沧桑的凝望下,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