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房情结
每次回老家,父亲都提起他的老房。
父亲提起他的老房,总是在两个时段,一是在每顿晚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聊天,或者是看电视之际,是一本正经、非常严肃地在说。另一是遇到节假日,父亲喝点小酒,半醉半醒之际,是满怀深情、流着眼泪在说。每当这时,我们作为儿女的,要做的只能就是当一个非常忠实的听众。父亲说得次数多了,我们听得次数也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也就没把它当一回事,听了也就忘了,根本就没心思记在心上。
父亲就这样在我们爱听不听、爱记不记当中打发着时日,渐渐老去。我们也在半听不听、半忘不忘当中奋斗光阴,努力打拼。近几年,父亲随着年事渐高,再加上腿病,不能麻利地行走了,卧炕休息的时间也就多了起来,但对老房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父亲的老房情结也就越来越深了,只是作为儿女的我们没有察觉而已。
2013年农历腊月的一个双休日,我只身一人去看望父亲。几个月不见,父亲明显感觉苍老了许多,父亲的腿病也更加严重了。吃过晚饭,弟弟到外面闲逛去了,弟妻陪两个侄子在东屋里写作业,堂屋里只剩下我和父亲了。我和父亲一边聊家事,一边看电视。那天晚上,父亲兴致很高,倒上互助散酒,自斟自饮起来,还不时地问我,要不要喝一杯?几杯酒下肚,父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父亲又提起了他的老屋。边说边饮,边饮边说,说到心酸处,眼泪就下来了,开始啜泣起来。我只好识趣地赶紧关了电视机,从思想上做好了又一次当一个“忠实”听众的准备。那天晚上,不知是父亲极度悲伤的样子感染了我,还是我对父亲孤身一人(母亲因病离世已经23年了)的凄凉处境所打动,我对父亲的话题突然有了好感,打破了以往每次只听不说的局面,我主动插话和父亲攀谈起来。
父亲说,在他的一生中,我家的堂屋已经翻修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父亲结婚后的第二年(1961年)春天,也是父亲学木匠手艺刚出道的时候。那年春节刚过,父亲在爷爷的安排下,开始张罗盖房子的事宜,从平地面到打地基,从赶市场到选木料,从起大梁到上房泥,整整三个月的忙碌,三间堂屋才终于落成。接下来,从垒土墙到装门窗,从修土炕到做家具,从搞粉刷到贴窗纸,父亲时断时续的又忙活了半年,到立冬的时候三间堂屋才全部收拾停当,并挑选了一个吉日,和母亲一同搬了进去,开始和爷爷分家过日子。
从父亲修建堂屋过程的描述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当时修建堂屋之艰难。虽说后来父亲木匠手艺日益长进,甚至成了我们那个地方比较有名的“掌尺”(老家人对手艺高的木匠的称谓),但当时父亲想通过自己不太成熟的手艺,修建堂屋也是有很大困难的,这一点也许只有父亲自己最清楚。父亲说,我家的堂屋落成之后,装饰了当时最流行的“带小方格”的花窗,非常好看。虽说,由于经济拮据,堂屋的椽子、檩子、大梁等没能使用上等的松木,木料的直径都比较小,但当时也算是比较好的了。
显然,不难理解,父亲对自己经过一木一料亲自挑选,一丈一尺亲自比划,一砖一瓦亲手垒成的房屋,自然是最难以忘记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父亲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因此感情也是最深厚的。可惜,这三间堂屋在我哥哥结婚成家后的第二年(1988年)秋天就被拆掉了。原因很简单,据父亲说,是自己的一句气话造成的。当时,哥哥结婚以后,家里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经常闹矛盾,一次矛盾过后,父亲就说了一句气话,叫哥哥把三间堂屋拆了另起炉灶。于是,正值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哥哥就在那年秋天,叫来几个朋友把老家的堂屋给拆了,拉到自己的新庄廓里,当成偏房盖了起来。这也是直到现在,父亲还和哥哥有着解不开的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二次,修建堂屋的时候,是我参加工作的那年(1993年)秋天。当时是父亲手艺最娴熟,经验也是最丰富的时候,可谓是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父亲当时在本地木匠中的名声很大。可恰在父亲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母亲却被查出患了绝症。不愿放弃一丝希望的父亲,就卖口粮、卖牲口凑钱,和亲戚、朋友们借钱,送母亲到省内最好的医院——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一个多月下来,母亲的病一点也没见好转,但钱花了不少,从此父亲就有了欠账,再加上我当时在外地上学,开销不少,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是非常地糟糕。随着母亲的离世,家境更是萧条。母亲离世的第三个年头,父亲又在原址修建了三间堂屋。这次修建堂屋,还是由于家里经济拮据的缘故,父亲还是没能买上诚心如意的松木,父亲的好手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父亲也就半是松木,半是杨木,甚至还夹杂了不少柳木、榆木之类的,将就着将堂屋又盖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的堂屋,可想而知,父亲对他的感情自然也是比较淡漠的。
第三次,修建堂屋是在前年(2012年)春天。前两年,弟弟到玉树地震灾区去打工,两年的时间,挣了八九万,钱多了,弟弟就有了想法了,和父亲商量以后,弟弟就把堂屋给拆了,把庄廓向后拓展了五六米,用上等的松木新盖了三间堂屋。弟弟对堂屋进行了双层封闭,廊檐里面一层用松木板,廊檐外面一层用铝合金,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里墙全部用涂料刷白,堂屋廊檐地面铺了乳白色带花纹的地板砖,堂屋里间铺了米黄色的复合木地板,房子又高又宽敞,既大气又漂亮,冬天非常暖和。但此时父亲的想法是,房子不是用我自己的钱修建的,修建房子的木匠也不是他自己,所以对这新修建成的堂屋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堂屋全部修缮完毕后,父亲竟执拗的不肯搬进堂屋居住。在亲戚们的苦口婆心和好说歹说下,父亲才搬进了堂屋。因此,父亲对这次修建的堂屋也就没有了一点感情,真应了那句话俗话:“金山银山不如自家的土山,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父亲对堂屋的三种态度,三种感情,反映了父亲的三种心理状态,也从一个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父亲对自己一生事业成败的一个简单的评价和总结。第一次修建的堂屋,之所以有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太多的包含有父亲年轻有为、事业初成的欢乐与喜悦。第二次修建的堂屋,之所以感情比较淡漠,是因为它表现的是父亲空有一身武艺却无处施展拳脚的无奈与伤悲。第三次修建的堂屋,之所以没有一点感情,是父亲对自己日薄西山却壮志未酬的遗憾和自责。父亲对老房的情结,实际上是他对自己过去美好生活的一种怀念。
从父亲的浓浓的老房情结中,我更加深了对父亲内心世界的了解,使我真正地读懂了父亲,它将使我对父亲更加的肃然起敬。同时,我也有了很多的感悟。诚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人生的轨迹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和积极拼搏的权利,不管结局如何,精彩的是为之奋斗的过程,有时过程比结果重要。由此,我联想到了创业和守业之间的关系。人的一生中,创业固然是重要的,也是很艰难的,但守业是尤为重要的,比创业还艰难。光创业不守业,最终会一事无成。谁能保证,每个人的一生是创业和守业的双丰收呢?唉!大多数的人可能跟我父亲一样,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父亲的肩膀
肩膀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东西除了自己心爱的玩具之外就数父亲的肩膀了。他的这双肩膀总给人以宽厚、强壮的感觉,就像一座灯塔,当你在人生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时候,它总会指引你将人生的小船顺利的驶进避风港;他也是一阵和风,当你的心里因失败而堆满悲伤的时候,他会将和风轻轻注入你的心中,吹走所有的不高兴,将快乐留在你的心底;他更是一句话,当你因成功骄傲自满的时候,他总会告诉你为人要谦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双肩膀已不能够再完全引导我们了,于是新的肩膀便出现了。他们总是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种爱护之中不掺任何杂质,永远是那么的精纯,永远是那么的无私,他们与孩子为伍,以粉笔为伴,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却丝毫不觉的单调乏味,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从事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高尚的职业,正因为有他们在,我们人类文化才能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就这样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就这样他们用自己的肩膀给每个人及其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我们把这种人叫做“人民教师”,他们就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新的肩膀。
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肩膀,我们才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在未知的世界里努力的探索着,追寻着那昔日曾深深埋在我们心底的梦想。
尽管在追梦这条道路上荆棘丛生,充满艰辛,但是他们始终无怨无悔的陪伴着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而停止不前时,他们总是第一时刻出现在我们身旁,轻轻的挽起我们的手告诉我们应当勇往直前;当我么您迷惘而站在追梦的道路上久久徘徊时,他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开导我们,让我们懂得人应该抓住机遇,挑战自我;当我们每个人都考入理想的大学时,这便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了,他们仔细的看着录取通知书上一个个鲜红的名字,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他们就是这样一种人,只是一味的替别人着想,却丝毫不为自己着想。也许只有他们才称得上是人民教师,也许只有他们才派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吧!
关于描写父亲的肩膀作文
父亲的肩膀,宽阔的,平整的,看上去健壮有力的,那是一个男人的肩膀。父亲用他的肩膀,担起了扁担,更扛起了整个家庭,让我们的生活,如此快乐。
(一)
“飞啊!呵呵!”父亲扛着我,跟我做开飞机的游戏。这么宽阔有力的肩膀,使我即使坐在那麽高的地方,也不必害怕。现在想来,我是多么不该这麽做,男人的肩膀,也意味着他的尊严,但父亲在他的儿子面前,却把一切都放下来,那么轻易的让儿子踏在上面,而儿子也总能够得逞,这就是父亲对他儿子浓浓的爱啊。有人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虽然父亲不是巨人,但如果我成功了,就一定是因为有父亲扛着。
(二)
初中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母亲失业了,找不到工作,就只有留在家里,照顾全家人的日常起居。母亲失去了工作,家里的收入减少了,这对并不算富裕的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可是父亲他总是告诉我们,钱不用你们担心,认真读书就可以了。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的父亲呆在家里的时间变得很少,每天早上起床,我都看不到父亲出去工作的背影,他早已出去了。每天晚上,父亲回到家,我总是偷偷的看着他,极其艰难的揉着肩膀,不被家里人发现,但我总能看到。
(三)
“儿啊,吃饭了!”我兴奋地跑到饭桌旁坐下,父亲坐在旁边,我两眼直直的看着父亲:“爸爸,我已有也要像你一样,用肩膀扛起整个家。”父亲不以为然的笑了几声:“你的肩膀还嫩着呢!多吃点吧。”父亲,你错了,你的儿子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他已经快要成年了啊!他只是因为你的厚厚的爱,才会缺少磨练,才会显得长不大而已!看着父亲厚实有力的肩膀,我暗暗发誓,我也要让自己的肩膀像父亲一样,健壮有力。于是,我继续用可口的饭菜,填满空洞的肚子。让肩膀长的更结实吧,我想。
父亲啊父亲,让我多磨练一下,等你满头白发,简便再也无力扛起这个家庭的时候,我就可以用我的肩膀扛起你甚至整个家了,用我来代替你。
相关推荐
-
父亲老了父亲老了凛冽的北风呼啸而来,刺骨的北风把冷意带到了北国。真的,好渴望下一场大学雪,可以把整个身体吞噬掉的大学,挽留住父亲奔波的脚步。儿时的我。总以为父亲不会变老,儿时的我,总以为父亲像大猩猩一样力大无穷儿时的我,总想着父亲不论去哪里,离家有多远,都不会担心,因为那是我的父亲。现在长大了,不再有那么幼稚的思想。这天,我无意中瞥了一眼忙碌中的父亲,突然,我发现父亲的后脑勺长满了白发。才知道父亲在不知不觉中变老了,本以为那是因年纪大了才长出的白发,但是仔细算了算,父亲才三十多啊。又仔细想了了想。那一天,父亲穿着破旧的军绿色的大棉袄,脸上和头上都布满了灰尘,当他急促的从寒风中走进暖屋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苍老而又粗糙的脸。这时我才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唉,此时此刻我明白了,父亲是为了他的女儿能有更好的生活,才默默的忍受着痛苦,慢慢的父亲才会变老。父亲老了,岁月夺去了他的青春,我无法抹去岁月在他身体上烙下的痕迹。现在的父亲,就如秋天中瑟瑟发抖的黄叶,一不小心就会落到养生他的大地上,而我却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那无私的太阳永远照着那片泛黄的黄叶。永远不会腐烂。现在父亲用那布满伤痕的双手,用那虚弱的身体把我,拉扯到了十八周岁。可能这就是给我的成人礼吧!不知为什么?我很害怕,害做不好独立与自主。害怕给他带来失望与痛苦。如果,我可以化作一束光,我愿意回过头去,为父亲承担他所承担的一切。因为,父亲给我带来的爱与关怀太多太多了,而我却从未体会到过初三:任子川550字 初三 写人
-
父亲老了父亲老了……我仔细看他时,不经意间发现,他真的老了……他的双眸变浑浊了,看起来饱经风霜,又好像有什么不知名的液体在眼眶中滚动。唯一不变的,是坚持,就好像旺盛的火苗,飞窜其中,生生不息……父亲生性好强,从不甘愿位于人下。他曾经告诉我:“你爸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地里消磨了一辈子。即使种地,我也不想在村中被别人看扁。自家中添了你妹妹,我们家便渐渐有些困难。但我,我是你爸爸,是咱家,你爷爷姥姥家的顶梁柱,我万不能倒下,更不能被人踩在脚下,那我就比别人付出两倍的努力。我不比别人,就同你那富裕的舅舅比。他下地,我也下,他回家,我再多干一会。你是爸妈的心头肉,是全家的希望,你就痛全级第一比,记住,没什么槛迈不过去。”父亲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说这些话的时候,眼中闪烁着泪光。他却总是昂着头,不肯让眼泪流出来,但终是滴下了眼泪,那泪滴就擦着我的鼻梁滚落,“嗒”的一声,砸的地板很响很响,同样砸的我的心生痛。我的父亲啊!我记起:他接送我上学,连续四年,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我想起,家里苹果亏了钱,他却独自扛着痛苦,不愿说出;我忆起:他病了,却挣扎着爬起来去接我,而回到家,却虚弱的“咚”一声晕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我做过一件错事,一件自己都无法原谅的错事。父亲知道后便打了我。那是父亲第一次打我。我没躲,任父亲粗糙的手掌“啪”的打在了我的脸上。我第一次看见他真的发怒,他又攥紧了拳头,我闭上眼睛,他挥拳过来,我只觉脸前一阵风刮过,父亲的拳头在我面前顿了顿,终是偏离了方向,“咚”的打在沙发上,“咔嚓”一声将沙发板打裂……原以为,他真的就永远都不原谅我了,但他又一次用父亲的宽大的爱宽容了我……父亲老了,我想,他再也经受不住更大的打击了……600字 初三 记叙文
-
父亲老了一个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成熟男人,便是我的父亲。父亲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文化水平也不是特别高,当过几年兵,因为机遇问题,没有分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为此,爸爸总是很郁郁寡欢地对妈妈说他这辈子活得没有意义了。但只要一看到我,他就笑得很开心。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一见我就那么开心,他说是因为我成绩好,帮他找回了失去的自尊。事实上,我并不清楚他是强颜欢笑还是真的由衷地笑。每次一到冬天,我的手就会很冷,爸爸总会帮我捂手,然后就很心疼地说:“以后爸爸每天都送你上学!”从那天起,我一下楼就可以看到爸爸的车停在楼道前,为我准备好了生煎和筷子,作为我的早餐。吃完以后,还会给我递上一张餐巾纸让我擦去嘴边的油渍,有时候同学看见了,都会很羡慕地说:“你好幸福噢,有个这么好的爸爸。”在有爸爸送的日子里,每天到学校手都会被热腾腾的生煎捂得火热,上课时再不因为手冷而分神了。爸爸毕竟是当过兵的人,动作迅速,有时候眼看着一个杯子就要掉下来的时候,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一个箭步跨上前去接住那杯子,待到我们反应过来,他已将杯子牢牢拿到手中,为此,我和我妈妈经常打趣他道:“行啊!一点也不像45岁的老男人。”但是,爸爸真得能永远那么年轻吗?那天,无意间看见爸爸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一边享受阳光,一边读报。我觉得爸爸会坐下来看报纸真是一件稀奇事。我笑笑,正欲离开,却发现爸爸忽然间把报纸拿远了一些,眼睛仍盯着报纸,头一下向左歪,一下又向右偏,又把报纸往近处拿了点,又重复刚才那个动作,转而又拿得更远了,好像在寻找一个读报的好位置,但始终没找到。于是他走进客厅,拿了一把剪刀走进房间,一边走还一边嘟囔:“这人是怎么了?怎么连报纸也看不清了?”于是,我又倚在门框上向屋里瞧,看爸爸拿剪刀要干什么。可谁知,爸爸竟用来剪指甲!我索性坐下来看爸爸剪指甲。爸爸每剪一刀似乎都要很费力,我问:“爸,你的指甲是不是特别硬啊?”爸爸很尴尬地点了点头。我这才意思到前几年爸爸是搞花卉的,几乎天天都赤脚在地里摆弄着他的海枣树,脚已有些变了形,而且脚趾甲也变得很硬。“噢哟。”是爸爸的叫声。我看到爸爸的大脚趾上出了点血,我起身要去拿创可贴,爸爸拦住我,示意不用。我想问原因,却见爸爸反复地看着他的脚,低语道:“怎么回事?前几年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现在怎么那么不中用了?这人,到底怎么了?”怎么了?只是因为父亲老了。900字 初三 记叙文
-
父亲的“老坦克”父亲的那辆“老坦克”其实就是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那种黑色加重“飞鸽”牌自行车,记忆中那好像是父亲从旧车市场买回的一辆半旧车,车身锈迹斑斑,骑起来不知从哪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那嘎吱声伴随我从童年走向少年在走向成年。父亲曾经是一位有名气的教师,从我记事起,他就在离家五六公里的一所中学教书。每到星期六,我便会站在门口,睁大眼睛,张望着、等待着,一旦“老坦克”的嘎吱声传入我的耳膜,我就会飞快的跑过去迎接并喊着:“爸爸回来喽!" 那时,在我眼中,父亲和他的“老坦克”是紧紧相随的。11岁那年,我考取了父亲任教的那所中学,于是“老坦克”的负担就加重了,不仅驮我父亲,还要驮我。每当星期六放学回家,我或坐在车后浏览田野里的景致,或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兴致勃勃地将班里发生的事讲给父亲听。我告诉父亲我的作文又被老师当范文读了;数学老师夸我一道几何体的解法好……父亲不大爱说话,只是一面用力蹬车,一面静静的听,时不时插上一两句,不知不觉中五六公里的路就走过来了。说来也怪,那最拗口的文言文在学校要好长时间才能马马虎虎地背下来,可我坐上“老坦克”背给父亲听时却能背的很熟。每当这时,“老坦克”也像有了灵气似的,那“嘎吱嘎吱”的响声也格外轻快。如今想起来,那是心理作用在作怪吧!后来,我顺利地考取了一所师范学校,那时,我们村还不通汽车,去学校要在早上五点多跑到离村一公里之外的大堤上去等一天一趟开往安阳的班车。知道现在,我还常常会回忆起这样一个镜头:天已经很冷了,父亲推着“老坦克”驮着我重重的行李,母亲跟在车后小心翼翼地扶着,天上繁星点点,父亲那戴着深度近视镜的眼睛也在黑夜了闪闪发光。老车的“嘎吱”声、我们的脚步声、父母的叮咛声,构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交响曲。那年,我14岁,父亲43岁。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瞧着满大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再看看父亲那辆“老坦克”,已经成为“古董”了,便对父亲说:“买辆新车吧!”“是该买辆新车了。”母亲也随声附和。可父亲横竖不愿意买:“这车不是挺好吗?买新车容易被偷,我这车,小偷都瞅不上。”我们听了,只好作罢。父亲照样骑着那辆已没了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老坦克”上班下班,招摇过街。也难怪母亲会说:“光听这车声,不见人我就知道你爸爸来了。”街上的摩托车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几个便合计着给父亲卖了一辆小摩托,让父亲也赶了一回潮流。父亲逢人便说:“这是孩子们集资给我买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星期天,他会骑着摩托车带着母亲串儿子、走闺女家。那辆“老坦克”终于下放了,被父亲放置在院子的一角。我也曾经坐过父亲的摩托车,可怎么也找不到坐“老坦克”的那种感觉。那年,母亲患急病去世了,父亲好像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后来,父亲年纪大了,不大敢骑摩托车了,我便把我骑了一年的轻便型“凤凰”车给了父亲。父亲骑车很慢,看得出蹬车的时候还很吃力,远没有当年骑“老坦克”时顺手、稳当。父亲已经是六十多奔七十岁的人了。一次回老家,不经意间发现父亲的那辆“老坦克”还静静地躺在院子的一角,上面落满了灰尘,像一位垂暮的老人,落寞地望着静静的老院。这么多年它没被当废品处理掉,是父亲遗忘了他,还是父亲仍在怀念骑着“老坦克”的那段时光?我给如我当年一样大的儿子讲“老坦克”的故事,儿子一脸的不屑:“一辆破车有什么好讲的?”然后就和小伙伴疯玩去了。儿子不理解我,正如我不能读懂父亲一样。但岁月永远冲不淡我心中的那段记忆。1200字 初三 散文
-
情结公元2006年,北京市。叶昭诩逃了学,独自一人离开四川来到北京。小叶如今已经十一了,刚读初一,他不喜欢做功课,是一个性子孤傲的人,只做自己喜爱做的事。他父亲是个有钱有势的人,小叶刚小学毕业就被父亲走关系送进了山东的一所名校。小叶不喜欢这所学校,它是冷清的,陌生的。管制制度非常严,让小叶觉得备受约束。“嘟嘟——嘟嘟——”,手机响了,是父亲吧!不错,是的,苦笑一声。随即利索的按掉挂机键,随手揣进裤兜。稍过片刻后,索性连机也关了。“叶昭诩!散了吧!我要走了!”声嘶力竭,那么悲愤!分明得不忍,噙着泪水的眼却坚定得不容质疑。风吹乱了她的絮发,飘拂在额前,泪水浸湿了发梢。只是那个娇弱的身子不停的摇晃,好像喊出那几句话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一刻,没人知道叶昭诩眼潭中涌现的白光是什么。他紧紧咬着下唇,片刻,一直泛白的唇终于变得红润起来。只是那红,掺杂了什么?是血!是泪!风还是呼呼地刮着,街道上穿流的车辆仍是不断,似乎一切如常,变了的,只是心。没有人相信,那么单纯相爱的两个佳偶,竟然就这样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是相爱,不仅是喜欢。公元2007年,家中。一位略显苍老的中年人颤抖着手指着小叶的鼻子骂:“你有没有出息?!你做什么孽啊!你怎么和你老师说话的?我没有教过你吗?你是想……”中年男子越说越来气,一把抢过小叶手中的烟头。小叶漫不经心的吐出烟气,烟雾徐徐得要准不准正好喷在男子的脸庞。男子无奈的撸撸袖子,叹息一声转身走了。公元2008年,四川。2008年5月12日,地震了。地震了,小叶没有在四川。然而,他的父母还是没有逃出这场灾难,双双死亡。震惊!再震惊!不甘!“不是祸害遗千年吗!这两个人心肠这么歹毒,怎么可能就这样死了!”挣扎,痛苦,包围在四周,充斥着每一个毛细血孔,“我很你们!你们想用死亡来奢求我的原谅吗?我告诉你们,不可能!不可能!听到了吗?!凭什么!凭什么啊!”一个少女,噙着嘤嘤哭泣声,从背后环住了少年的腰,把脸默默贴在少年的脊背上,是一片冰冷。他的身子僵了,却没有回头,搭上了少女的手,心里念到:是你吧,小枸。是小枸。公元2012年12月20日。少年和少女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对方。“小叶”“小枸”小叶温和地笑道:“小枸,如果明天不是世界末日,那么,我们去看看父母吧。”“恩”小枸贴着小叶的胸口,轻声应到。其实,没人知道当初小枸为什么离开小叶。小叶没有追问。从父母的死亡中,他看到了现实。现实是,不论如何,他们都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确爱着自己。自己其实已经原谅,只是没有勇气承认。身旁的女子,从最初开始,就认定此生非她不娶。情结,往往错综复杂。然而,只有坦然释怀,解开它,才回迎来幸福。不要深陷深渊,纠结爱恨情仇于一生!初三:余鸾仪1200字 初三
-
老房窗外,除了飞过的大树,就剩下这些老房了公车上,死死的,人们都沉浸着,不知道为什么沉浸不过,我高兴,我应该欢呼,毕竟我知道了这段沉浸窗外,岁月的青苔爬过了老房,显得老房那么陈旧,显得和这自然那么的相衬,好像它本来就是这里的,它天生是在这里的,这里不可能再有另外的东西代替它了。那岁月,那么不留情,爬过老房,老房支撑着,撑过多少个风雨!多少个风雨!他们毅力在那里!风吹雨打,渐渐,房屋上出现了裂痕,这是岁月的无情!或许,就像人生,也不像人生。说它像,因为老房本来就不能走,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而不像,只是因为人可以选择多少个风雨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过客,那老房是跟着公车的节奏流动的,而不是跟着我的节奏流动,我不能左右一切,这只是命运,也不是命运。老房似乎没有从我的视觉消失,毕竟,那一段路都是老房组成的风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它,除了我们的心情。我望着外边沉思着几条红色的打字印入我的眼帘,使我惊醒,我应该高兴,应该欢呼这惊醒。但是,我并不欢呼。“告别老房,找一个新家”看来老房要拆迁了。我由于探亲来到了这,然后又由于探亲,看到了老房。老房拆迁了毕竟太老了,就在我不经意的一瞟,一个小女孩独自站在那凄惨的景象下,风吹来了撩起她的头发,使人感到好不凄凉!真的,我希望,真的把老房拆掉,把所有的房屋换成更老的房屋因为,老——是纯真的证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知道,人到了快死的时候言行都是最纯善的一面,而最纯真的一面是在人们哇哇坠地的时候,是最纯真,然而,在人生的中期,是最繁华,也是最崭新的时代,但是,这崭新因该有引号。毕竟,人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别人生存。其实,人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己的私心,只是那私心被覆盖了,一旦冲破了牢笼,哪么就后患无穷,人,就是这样,谁都有私心,然而老房,老房也一定希望走吧!但是为了别人他没走,因为他只有这条路,没有其他的选择或许很傻吧,老房还是屹立在风雨中我也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想说:“老房。”700字 六年级 散文
-
情结淡淡泥土味和着丝缕荷花香是宏村独有的气息。蜻蜓低低飞着,轻飔微吹,拂过游人的面颊,又行向远方。我是自小喜欢古物的,虽鉴不出真假,也不过几个钱随意买的,把玩亦是乐趣。长大了,更偏爱古建筑,一扇镂空花窗,也有一段故事。宏村有的是我比较欣赏的徽式建筑,高大,繁复,只是房间略昏暗,却别有一番韵味。众多房间中,裂缝是有的。无人知晓这房屋背后有着什么,哭抑或笑,甜抑或悲,这裂纹也许知晓,它承载了数百年的洗礼,数百年的悲哀。走出迷宫般的房屋,天下起了迷蒙细雨。我不解夏日为何会有如此轻柔的雨丝。看着各路游人纷纷拿出遮阳伞避雨,我摇了摇头,宏村烟雨再好不过!我躲过母亲送上的伞,漫步在羊肠般的小道上,用凉鞋踩着不多的积水,看着水花溅起又落下,浇灌了路边不知名的小花。来到一处很大的荷花池,上面竟笼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朦胧中,我看到一位身着繁复宋朝服饰的佳人。面庞清秀,瞳中却写尽沧桑。我想伸手,她却晃动一下,消失不见。恍若隔世。环顾四周,千年回的宏村依旧年轻。又为她蒙上了一层纱。·400字 初二 散文
-
情结书桌前,我精心地摆放着一块晶莹剔透,呈心状的饰物。对着阳光,能感受到一种幽幽的蓝。当我对着灯光静静地坐着发呆的时候,这深邃的蓝光常常会把我带进那段往事。那是三年前的一天,我患上了一场大病,腿肿得像馒头似的,无法行走。我住进了浒山的医院里治疗。住院期间,阿益来看我了。阿益是我的同班同学,她是第一个来看望我的同龄人。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该走了,我不知道下一次跟她见面会在什么时候,我有些不舍。但是,她毕竟是要走的。临走前,阿益塞给我一块石头模样的东西,我定睛一看,是一块呈心状的饰物,冰冷冰冷的,颜色湛蓝湛蓝的像海水一般。她告诉我:“把这当成我吧!让我一直陪伴着你。记着:要按时服药。”阿益走了,之后的日子里,我反反复复地看着那饰物。室内没人的时候,我常常对着它说话,就像对着阿益一样,我不再觉得寂寞了。有时,我把它对着阳光,它透出幽蓝的光泽,一种呵护病人的光泽,我便在这种色泽下安心静养着。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医生说可以出院了。我带着欣喜回到了久违的学校那天,我没有见到阿益。通过打听,得知阿益生病了。我当时十分渴望自己能去看阿益,但我的腿仍然走不了,而且我也不知道她家在何方,我内心充满着惆怅。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为我安排学一事已经安排妥当,马上就可以学了。天啦,阿益还是没能来上课呢!就在学前的一个晚上,我为着见不到阿益而哭了。我手握着她给我的那块饰物,任由泪水滴落在上面。第一次,不用阳光,这块东西发出幽蓝的光。凝望着那光,我失神了,东西从我手中滑落下去,重重地掉在地上。——缺口!心状的东西已经不再完整。时间一晃就是三年。此时,我已经是上初二了。有一天,就在班主任带着一个学来的学生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怔住了:阿益,那是阿益!与此同时,阿益也认出了我,她先是一愣,再就是朝我腼腆地笑了。放学后,我慌乱地整理书包,好跟阿益打招呼。这时,阿益却先向我走了过来。“小芳,是你吧?三年没见了,你没有变!”阿益脱口而出。“阿益——”我想再说下去,可是我的眼泪又一次涌了出来。“对不起!”阿益的声音变得很低,“小芳,你学的那天,我没能来送你,真的对不起。”“瞧你说的,阿益。”“我们还是好朋友吧,小芳?”阿益问。“当然!”我回答得十分坚定。“小芳,你看——”阿益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的手心上。“这是……”我的声音有些颤抖,摆在手心窝的同样是一块心状的饰物,在夕阳斜照下,它发出粉红色的光。“小芳,你知道吗?你学那天,我没能来送你,我多后悔!我没想还会有这么一天!”她带着歉意的口气对我说。“嗯!”我迅速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块不再完整的饰物,摆在手中,两块饰物一红一蓝,两种色彩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绚丽的色彩。年12月14日星期日指导老师廖晖1000字 初二 散文
-
情结书桌前,我精心地摆放着一枚呈心状的晶莹剔透的饰物。对着阳光,能感受到一种幽幽的蓝。当我对着灯光静静地坐着发呆的时候,这深邃的蓝光常常会把我带进那段往事。那是三年前的一天,我患上了一场大病,腿肿得像馒头似的,无法行走。我住进了浒山的医院里进行治疗。住院期间,阿益来看我了。阿益是我的同班同学,她是我住院后第一个来看望我的同龄人。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临走前,阿益向我手心塞了一样东西,我定睛一看,是一枚呈心状的饰物,冰冷冰冷的,颜色湛蓝湛蓝的像海水一般。她告诉我:“把这当成我吧!让‘我’一直陪伴着你。记着:要按时服药。”我不知道下一次跟阿益见面会在什么时候,我有些不舍,但是,她毕竟还是走了。住院的日子里,我常常感到有些空虚。室内没人的时候,我把它掏出来,反反复复地看着。我常常对着它说话,就像对着阿益一样,我不再觉得寂寞了。有时,我把它对着阳光,它透出幽蓝的光泽,一种呵护病人的光泽,我便在这种色泽下安心静养着。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医生说可以出院了,我带着欣喜回到了久违的学校。那天,我没有见到阿益,通过打听,得知阿益生病了。我当时十分渴望去看阿益,但我的腿仍然走不了,而且我也不知道她家在何方。我内心充满着惆怅。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我:“学一事已经安排妥当,马上就可以学了。天啦,阿益还是没能来上课呢!学前的一个晚上,我为着见不到阿益而哭了。我手握着她给我的那枚饰物,任由泪水滴落在上面。第一次,不用阳光这东西发出幽蓝的光。凝望着它,我失神了,东西从手中滑落下去,重重地掉在地上,它不再完整了——缺口!一晃就是三年。我已经是上初二了。有一天,班主任带着一个学来的学生,当她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怔住了:阿益,那是阿益!与此同时,阿益仿佛也认出了我,她先是一愣,再就是腼腆地笑了。放学后,我慌乱地整理书包,准备过去跟她打招呼。这时,她却先向我走了过来。“小芳,是你吧?”阿益脱口而出,“三年没见了,你没有变!”“阿益——”我想再说下去,可是我的眼泪又一次涌了出来。“对不起!”阿益的声音变得很低,“小芳,你学的那天,我没能来送你。”“瞧你说的。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你还是放不下呀!”“我们还是好朋友吧,小芳?”“当然!”我回答得十分坚决。阿益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的手心上:“小芳,你看——”“这是……”我为之一怔:摆在手心窝的同样是一枚心状的饰物,在夕阳斜照下,它发出粉红色的光。我迅速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块不再完整的饰物,摆在手中,两块饰物一红一蓝,两种色彩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绚丽的光彩。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指导老师廖晖1000字 初二 散文
-
情结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像个小孩子一般调皮洒在地板上。虽是得来不易的周末,但是我却在荒废时光。靠在椅子上,手边放着一杯绿茶。闭上眼睛,仿佛年过半百的古稀老人,享受着下午的清风与暖暖的阳光。仅仅只是几分钟,自己便睁开了眼睛。因为不想让自己闲下来,继而像个精神病患者胡思乱想。因此,起身,环顾屋子四周,静悄悄的,家人并非不在家,只是在各自的房间里午睡。眼睛的余光扫过阁楼那扇小门。小门紧闭着。仿佛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只是不曾被人注意。小门后面就好像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静谧的让人毛骨悚然。通往阁楼的楼梯是木制的,缓缓的脚步,一阵“咯吱咯吱”声。楼梯的扶手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灰尘,因平时少有人上去,少打扫,以至于这条楼梯以及扶手都略显陈旧。站在楼梯上,伸手去推那扇同样铺满灰尘的小门,“吱呀”一声,小门打开了。入目的是一堆凌乱不堪的旧物,我走进去,俯身拾起离自己最近的一把小伞,那是一位曾近有过别扭的好友借给我的,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把伞一直留在家中,直到有一次家里大扫除的时候把它放到了阁楼上。放下伞,抚了抚额头,突然间看到角落里的几个鞋盒,记得以前自己很喜欢把小东西以及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放到鞋盒中保管。抬脚走到那个不见天日的角落里,微微倾身拿起一个沉沉的、布满蜘蛛网的鞋盒,用手背佛了一下上面的蜘蛛网,轻轻打开盒盖,入眼是一本很可爱的同学录。翻开第一页,一张微微泛黄的纸质,印刷着那名好友幼稚的言语,娟秀的字体。那时,年少一直坚信,自己最好的朋友什么都要放在第一。所以属于她的那张纸在第一页。不知名的思绪像涨潮的潮水一般涌上来。记忆充满了美好以及奋斗的汗水。只是那年,时间只是风干了我们写满字迹的试卷,却没有风干我们的记忆。那一年,虽然我们只是初三,但是我们却还是天真的有着最真最不实际的理想,不管能否实现,我们还是一样勇敢的往前冲,不管是否会撞的头破血流。执着的努力着。可以为了一道题而和小伙伴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不得不去请来老师讲解。那一年,我们都习惯了在冬天天尚朦胧的时候起床,习惯了睡眼惺忪的时候刷牙,习惯了在车站边吃早餐边等待着公车缓缓到站。习惯了在早读铃声响起的那一刹那就好像换了一个人,充满了活力。一天里最希望的就是投入床温暖的怀抱里睡的天昏地暗。那一年,我们喜欢在早已经半旧的桌子上写满字迹的奋斗宣言,喜欢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喜欢在下课铃响起的同时趴在桌上安静的睡去,喜欢在操场上一起踢毽子,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在放学后围着足球场走一圈,为伤痕累累的心加油打气。初三虽不是最累的,但是记忆很美好。不枉努力。尽管我现在已经高二,却会时常怀念以前初三的美好时光,那段日子有着自己最饱满的精神,每天都充满着斗志。实在怀念。思绪突然停下来,怎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想起以前呢?像个精神病患者一般,活在过去吗?不是的,仅是怀念罢了。念旧是一种情结——强迫症似的症状。把同学录放回盒子里,盖上,放回属于它的位置,永远不见天日的角落里。零散的阳光从小窗户里斜射进来,使满室带着晕黄的光线,像八九十年代的感觉,或许只是想在黄昏寻找一种方法回到午后。1200字 高二 散文
-
情结裕阳他永远记得父亲每次看到国旗时那一句对他说的永不变更的话:人是要落叶归根的,中国是所有赤子之心的子民的家。他趴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着,他始终不明白父亲在国旗面前为什么会摆出那一副庄严又郑重其事的面孔,他有些疑惑,骤变的天气让他不得不窝在家里抱着被子浑浑噩噩的半梦半醒着。忽然门被推开了,裕阳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用手挡住对他这双被黑暗蒙蔽已久的眼睛产生刺激的光线,原来是父亲,裕阳看了看床头的电子钟,殷红的数字在黑夜里显得分外显眼,裕阳打开灯,父亲坐在了裕阳的床边,“爸爸有事么。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去睡啊?”父亲笑了笑,摸了摸裕阳的脑袋“爸爸睡不着。”父亲的手总是让他很温暖,就像朋友之间的笑容拉近了这对父子的心。“正好我也睡不着。”裕阳坐了起来,他的身子软绵绵的靠在靠垫上,他睁大眼睛看着父亲,说“爸爸,为什么每次你在看到国旗和听到国歌的时候都要起立,还老是念着你那句已经磨破嘴皮的话呢?”父亲沉默了许久,他的眼睛望着窗外,眼神里有说不出的坚定,那是裕阳所从未看到过的坚定。“孩子,你长大以后慢慢就会明白,你要明白祖国对于一个国民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每一个国民都有一份回报祖国的责任,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是一种使命感。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解不开的情结。”裕阳似懂非懂的望着一脸凝重的父亲,他好像明白了些,但却未全部参透。他想到老家的那颗老榕树,根扎的很深,不知道衍生到了离地上多少米的地方,也许蛮力是拔不起的,父亲所说的情结,和这颗榕树的根一样深吗?这种情结到底是什么。裕阳被一阵翻东西的声音吵醒,昨夜刚下过雨,地面还很潮湿,阳台上的那盆植物的叶片上也沾染了些许还未与这潮湿空气融为一体的清亮露珠。裕阳走出房门,看到父亲正在翻箱倒柜的找着什么,父亲身后早已是一片狼藉。父亲用袖子拭了拭脸上豆大的汗珠,拿起一本什么册子,一脸欣愉的从书堆中踉跄的站了起来。“裕阳,跟爸爸出去散步吧。”裕阳这下更纳闷了,父亲要干什么,外面地面还很潮湿,散什么步呢。父亲拿着那本册子,带着裕阳走到了他原来当兵的地方,父亲舒了一口长气,这口气不知是包含着多少感情所叹发而出,在这略显寒冷的日子里化成片片白雾而又消失殆尽了。父亲笑了笑说“这里还是没变啊。”说完他又环视了四周,忽然眼神定格在某个地点便停止不动了,裕阳随着父亲的目光望去——那是一面冉冉升起的红旗!父亲忽然肃立起来,身子绷得笔直,向着那面被年轻士兵缓缓用绳子拉起的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裕阳看着父亲如此专注的模样,裕阳忽然感觉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让他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翻涌而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右手,举了一个毫不比父亲逊色的军礼,裕阳突然明白到,父亲所说的情结已经在他心里发了芽,而正如父亲所说,这种情结会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和自己心里明确而强烈的赤子之心的跳动而越结越深。就像多年前的那颗还是小榕树种子的老榕树一般,种下去了,就不再离开,无论这片土地是贫瘠或富饶的一种坚守至此的不渝的情结。太阳忽的从云端中探出了头,看见有一对父子在那冉冉升起的红旗下无声泪流,那是包含着对过去作别对未来向往的泪,伴随着苦痛而降生的幸福会在花儿的簇拥下脱去痛苦的外衣,露出饱经沧桑后的焕发容颜。裕阳手许久没有放下,直至那个士兵绕完最后一圈绳子他才缓缓把酸痛的手放下,却没有一丝怨言。他转过头,看到树叶上滴落到地面上同样清亮的露珠,那滴清亮的露珠也伴随着他略有些浑浊的泪同时滴在了那解不开的情结上。1200字以上 高三
-
藤萝情结虞莹宁静淡雅的花,沧桑古朴的树,不知究竟在这里屹立了几十年,还是上百年。一阵风过,树上的紫藤萝花“沙沙”地作响,才得以让这棵凝重的古藤萝多了些许的活泼……令人伤叹的是,树后的这片老房子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而这棵树或许要被移栽到别处,或许我再也看不到了。但我依然会魂牵梦萦般思念着它,它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那从孩提时代便开始的回忆啊!情生紫藤萝慈祥的微笑,和蔼的面庞——这是我的爷爷,是他把我从小拉扯大。暴风骤雨,爷爷骑着那辆“吱呀吱呀”的老自行车,从幼儿园把我接回家。爷爷一声“闺女,坐好了!”,便一下蹬出了老远,孱弱的我坐在自行车的横档上,拽着爷爷的雨衣,听着风和雨轮番扑打自行车铁皮的声音,回到了古藤萝树下……这样的岁月,一晃就是八年!记得天晴的午后,爷爷在藤萝下,悠闲地坐在摇椅上看报。阳光穿过紫藤萝的花瓣间的空隙,星星点点地撒在爷爷的头发上,毛衣上。而我在古藤萝下,玩弄着垂下来的枝枝丫丫,总是喜欢使劲地摇着枝干,看着紫色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我沐浴在一片欢乐之中!而爷爷看着我乐不可支的样子,总是欣慰地笑着……还记得古藤萝树下的欢乐,是爷爷扯下旧挂历,教我如何折飞机。起初,我折的飞机老是飞不高,过一会儿又落下了。爷爷说着拿起一张挂历示范给我看:“您看,飞机的头尖尖的,这样才能飞得高啊。”我试着将飞机折得修长,让它的顶端又尖又长。果然,我用力一掷,手一松,它竟在古藤萝边擦过,飞出了好远,释放一道美丽的弧线……记忆中的古藤萝树,苍劲有力,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千折百回,淡淡的紫色带着几分灵气与神韵,像一幅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若有所思。爷爷写得一手好书法,又成就了深厚的国画底蕴。他曾在古藤萝边写生,裱好后挂在大厅。有一次,他指着那画对我说:“中国画的灵韵就在于这深深浅浅的墨色,笔断而气不断的用笔。”而我望望屋外的古藤萝,又看看框中的画,似乎有了些超乎年龄的思索……情牵紫藤萝我的童年,似乎从来没有过与小伙伴走街穿巷尽情嬉玩的记忆,满脑子都是紫藤萝与爷爷。而我也就这样跨入了小学的门槛——坐在知识的殿堂里,我感受着快乐与充实。此时的我,开始把目光从原来看的连环画、故事书那里,投向了爷爷家那红木书橱里高得遥不可及的《红楼梦》。那竟成了我看的第一部名著,可能是受到了爷爷的启蒙吧(他是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第一次翻看《红楼梦》,却误把“宝钗”读成“宝叉”,还有许多字我都不认识。是爷爷告诉我正确的读音,并鼓励我遇到生字就该查字典。看完《红楼梦》,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得林黛玉真是冰雪聪明!爷爷听完爽朗地笑了,望着那片紫藤萝对我说:“闺女,你会明白的!”我却一片懵懵懂懂……随着年级的增高,我已经不住在爷爷家了,但却时时想起他,真盼望可以早点放学,可以早点跑回爷爷家,看看那棵藤萝,就像是看着爷爷一样,温暖,踏实。可每吃完晚饭,总是不情愿地坐上爸爸的车。当车开出后,我却还探着脑袋,冲爷爷挥着手。爷爷伫在古藤萝下,静静地望着我,望着爸爸的车越驶越远。月光冷冷地打在爷爷的脸上,我发现爷爷的头发竟然有了一丝丝的花白,逝去的韶华在他的额头和眼角无情地拭过。突然间,眼睛一胀,一酸,脸颊有一阵热乎乎的东西淌过。爷爷,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我不想上学,我只希望您做我的私塾啊,永远,永远……情断紫藤萝学校,古藤萝,还有我的家,在这样的三点一线中,日子晃得飞快。当紫藤萝再度盛开的时候,我成了六年级的毕业生。肩上背着的书包装满了我的理想,忙碌的学习使我不再有空暇,再像往日那样往爷爷家频繁地跑了。但那片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紫藤萝却让我记忆犹新。“六月初结束考试,这个暑假就可以安安心心地住在爷爷家了。”我这样期盼着,那片紫藤萝将重新融入我的生活,爷爷的书橱依然装满我的向往。阳春四月,当美丽的紫藤萝缀满镇明中心的校园时,我总是禁不住想起爷爷,想起那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强烈的思念中也带着淡紫色的忧郁,正如妈妈眼中无处安放,却总刻意回避的哀伤。看着爸爸妈妈往爷爷家跑得勤快,我总担心会出什么事。有一次忍不住问妈妈,妈妈却搪塞我,说一切都好,我要能全心全意的复习迎考就更好了。真的是这样吗?我默默地回到书房,将自己埋在题海之中,从此,将紫藤萝抛到脑后……6月18日,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当我从考场中走出,眉飞色舞地对爸爸说要去爷爷家时,他无语,直到他将车驶向医院……妈妈守在病房门口,含着泪告诉我爷爷在两个星期前病危住院的消息。她为了不影响我最后冲刺的状态而才瞒我到那一刻。我轻轻地推开门,走到爷爷的病榻前,洁白的床单,苍白的面容,这个曾经精神矍铄的老人,此时竟憔悴了许多。他的嘴微微抿着,眼皮耷拉的样子,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酸痛。爷爷,孙女正在给您祈福呢!您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啊,再给我讲讲那本意犹未尽的《红楼梦》啊!再后来,爷爷似乎就未醒来过了。原以为这是爷爷在生命途中一次短暂的小憩,谁知却“贪睡”过头了。梦里,我看到看到藤萝花纷纷扬扬从树上飘下,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情思紫藤萝原来命运从不给人悔过的机会,我多希望自己可以“捅破”父母善意的谎言,去见爷爷最后一面。可是如今,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初夏的午后,我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徘徊,不知不觉竟走到了那棵古藤萝下……记得二年级的冬天,学校冰凉的饭菜又一次引发了我的胃病——是爷爷骑着自行车,载着热乎乎的糖醋排骨出现在教室门口。我高兴得不知所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让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那一年,宁波下了旱见的大雪,而爷爷在风雪中,坚持给我送了一个冬天的饭菜。爷爷,您知道吗?孙女有多想您,多想再尝尝您亲手做的糖醋排骨。我多喜欢那股淡淡的醋香啊!我也记得,有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征文比赛,是您在台灯下将我的作文反复斟酌,修改得密密麻麻……我还记得,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是爷爷您给我买了十八层的厚口罩,是您四点半早早起床等在药店门口——只为想抢到那批为数不多的“板蓝根冲剂”。您嘱咐我,说我的抵抗力不好,一定要注意休息……我还记得的远远不止这些。是爷爷您教我如何分辨善与恶,如何面对成长路上的不幸与挫折,如何在举棋不定中做出抉择……爷爷,您从未从我的生命中退出过啊!爸爸说,您在走之前嘱托他取下墙壁上的那幅古藤萝,交给我,并说是要把《红楼梦》也留给我。可我却不能再与您共读《红楼梦》了啊!情续紫藤萝蓦然间几载春华秋实,宛若甬河一水飘逝……又是四月,在紫藤萝又轰轰烈烈演绎生命的辉煌之时,我静静地翻开《红楼梦》,一页纸倏然滑落,上面写着:“久合必分,生老病死,乃本真也”。爷爷,我明白了!《红楼梦》所表现的,不单单是我年少时所赞叹的林黛玉,而是许多人的命运,是当时的社会,是那个王朝的背影……数年后的今天,当我捧起诗卷,读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时候,我看到古藤萝肆意地开放着,洋溢着零零碎碎的希望之光……铁凝说:“幸福就是此刻!当我们在此刻感觉到含在口中的酸楚时,也就应该在此刻珍重眼前的幸福……”1200字以上 初一 叙事
-
锅巴情结我在“抽条”的阶段,一顿饭吃上四五碗并不在话下,甚至还有嫌不足的时候,于是往往想要补充营养,也不在乎粗茶淡饭的简陋。当时,学校所有的老师都在食堂里吃着典型的大锅饭。海大海大的一锅米饭经常被文雅秀气的老师们吃得仅剩一层“硬壳”。这个时候,便是我们享受的时候。厨房师傅是一位慈眉善眼的老伯,通常很有风度地挥一挥衣袖,让我们排队静候。人多时,真正是“僧多粥少”,排在最后的同学只好干馋着跳脚。回到家里,我便吵嚷着要母亲如法炮制,好在家里也有一口相似的还锅。母亲烧饭特别讲究“文火、慢烧”的功夫,烧出的锅巴自然又香又甜,佐以自制的下饭菜,更是胃口大开。吃完后再美美地喝碗开水,戏称“神仙汤”。父亲过早逝去,母亲平日忙里忙外,艰辛地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逢上夜静人深,才有空闲满足我的心愿,然后边烧锅巴边给我讲些久远的故事。有时候,还等不到香气四溢,我已经进入梦乡,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梦里头我还眨巴眨巴嘴角流水贪心地品着喷香的锅巴。遇到农忙季节,整天的躬耕劳作,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午餐也就成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捎上现成的锅巴,饥肠咕噜之时,可以忙里偷闲地用开水泡上一碗,于田头地尾作狼吞虎咽壮。就是糊了也不打紧,庄稼人谓之精吃、省事,还有治肚痛的妙用。于是,在午间小憩的空隙里,我不止一次异想天开地琢磨着,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在家当齐整的大房子里,用最好的材火,烧出又脆又香的锅巴,淘上又香又甜的汤水,让母亲品到世界上最好的锅巴。母亲在娘家排名老六,是少有的热心肠人。那个年代,家乡人都过着比较贫穷的日子。遇上哪家揭不开锅,小孩肚饿空嚷的声音一浪超过一浪的时候,母亲总会变着法将糙米烧成香喷喷的锅巴,及时将翻天的哭喊声转化成满屋开心的笑。左邻右舍的都喜欢喊她一声“六姐”。我也因此附带着沾了不少小光,尤其是在家乡半生不熟的地方,只要是听说是“六姐”的幺儿子,我都会受到不一般的礼遇。后来,我离开养育了我十几个春秋的故乡,孤身一人到外地求学,工作,一如飘零的落叶,苦苦地在人海里挣扎。但是,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美食,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餐之前,我都要执拗地问一声“有没有锅巴”?众人常常大笑不已。为此,我不止一次懊恼过。都市里早已找不到真正富有乡野气息的地方,连锅巴之类的食品,都被佐有胡椒之类的调料,才敢凳上大雅之堂。我愈来愈希望重过一回锅巴生活,体验远去岁月里的苦难历程,寻觅那份失落的温情,以振奋逐渐松弛的神经。前年大雪纷飞的时候,母亲托人从交通不便的老家给我带来了可口的小吃,包括久未品尝的锅巴。接到包装老土的乡间小吃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那一幕幕让人倍感温馨的往事,泪水悄然而下。这些年,那些温馨的记忆一直伴我走过许多寂苦的岁月,犹如寒冬里经久不息的篝火,温暖了我的整个身心。可是,这样的一份温情的记忆已然成了真正的记忆了,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母亲竟然巧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母亲走得很是从容。老人对世界最后的眷念竟然是我当年默许的那句诺言。工作多年,我连承诺给亲人最简单的一份心愿都没有兑现。甚至,连陪母亲悠闲地在城里走动的机会几乎都不曾有过。绞心的痛楚顷刻间漫上我的心尖,世界上还有比锅巴更好的小吃吗,今生今世哪里还有我弥补的机会?锅巴,喷香的锅巴,你是我一生一世解不开的情结。这些年,那些温馨的记忆一直伴我走过许多寂苦的岁月,犹如寒冬里经久不息的篝火,温暖了我的整个身心。(作者自评)※作者:南极玉湖※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
大理情结在一个天气雨晴不定,心情有些郁闷的日子,偶然想起大理,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程,直奔大理而来。大理,这个演绎了无数历史故事风情万种的城市,对我有着一种别样的诱惑,说不清是被它的故事打动,还是被它的风土人文、月光水色所感召,只一次不经意走进这个城市,就惊喜地感染了这里的风花雪月,并由此而念念不忘。来到大理,慢步在弥漫着老时光的大理古城,坐在洱海边的石头上,看潮起潮落,心儿也随着洱海的风穿梭时空,回到遥远的大理国,凝眸只需一瞬间,而世上已千年!南诏国——现在的大理,这个以少数民族为居,在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文明古国,记载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流传,它成了大理一种记忆性标志。大理得天独厚的的雪山清泉、古庙,洱海的妩媚风光、古都雄浑敦厚的青砖城墙以及白族民风民情,都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奔涌而来,人们欲寻觅那些历史人物的踪迹,欲在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沉醉方休!到过大理的人,都会被它清新靓丽的一山一水、一风一俗、一景一物所感动,陡峭高耸、气势恢弘的苍山云雾缭绕、虚幻而飘渺,它像大理的历史一样神秘莫测。烟波浩荡的洱海永远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碧波万顷,清澈幽蓝。洱海之边,苍山之巅,田园阡陌融为一体,如诗如画,难怪古人有诗:“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秀丽的高原明珠与人文自然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千古绝美画作。大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它简约而不失现代,它繁华而不失清雅,它古朴庄重,保留着明代风格的老城墙诉说着南诏国的斑斑历史。大理是一个佛国,二十二代黄帝就有十位退位为僧,他们笃信佛教,而世世代代的白族居民也信仰佛教,他们深信不疑是宽厚仁慈的佛赐予了他们这片山肥水美的土地,让他们得以在这里繁衍生息。白族还是一个欢乐的民族,常常载歌载舞,不管什么节日,逢节必过,一年的时间大约有半年都在过节,除了传统节日三月街而外,葛根节、开秧门、关秧门,大理人一样过得热火朝天。来到这样一个城市,接触这样一个民族,即使你是一个内敛沉静、不言苟笑的人,也会被他们的欢乐而感染,悦容满面。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地方,而让你流连忘返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不会太多,能让你在那里找到人生归宿的地方更是寥寥无几。来到大理,释放内心,一切回归自然,仿佛已找到渴望已久的理想家园。大理风光永远明媚如春,无论什么季节来大理,它都不会让人失望。它会用它的秀山明光来欢迎你;用它纯朴的民情民风和热烈氛围来感染你;它会让人一直亢奋地徜徉在它古今往来的神韵里;让你幻想、让你痛快淋漓地畅游。大理的三道茶只需一品,就会让你终生难忘:“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它就像我们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如果,你在滚滚红尘飘泊得太久,心生倦意了,那么,你就来大理吧,就像小燕子、永祺、尔康、紫薇一样,逃离皇宫,觅一方清静之所,采茶种禾、与世无争!这里,一切寂静,你可以去与世隔绝桃花园般的茨碧湖孤岛自写诗意,静品半生霜华;你还可以去喜洲一一端祥青一色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细品白族人的民风民情;你还可以去蝴蝶泉,想像发生在这里的白族青年的纯美爱情故事;你还可以去追寻大理帝王段正淳、段誉父子的历史故事。大理,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风情美景可以让你享之不尽。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在这里寻一处白族民居的海景房小住。每天,坐在临海的阳台上,品一铭香茶,听着音乐,燥动的心会在这里得到久违的宁静,像无波的湖一样平静自然,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忘了一切烦扰,忘记了时间,直至完全沉浸在湖光山色和美好事物的享受之中,这样的心境大抵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了,人能一生如此,也算不虚度此生了。来过大理无数次,每一次行程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许,在这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山水里,总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人们说:“常常会为了某个人而爱上一座城,”而我却是为了一种心境而爱上大理这座城池。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归属,追寻一种内心安宁的舒适感觉,大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大理留下了我们的很多足迹,古城的深井小院,青石板路,老街上点着幽暗灯光的小饭馆,还有一对上海夫妇开的清雅别致的冷饮厅,双廊小镇,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洱源的地热国,这些地方都是爱人带我来的,点点滴滴记在心里,这就是我的幸福吧!我怕我以后年老体衰忘记了,我把记忆风干浓缩放进岁月的书笺,好好珍藏一生一世!在大理,我们寻觅别人的故事,为那些故事中的人感动,而我们何尝不是故事中人呢?生活从来不会停止对人们的考验,人一生的命运究竟是缘、是劫、还是福,谁又能说得清楚呢?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会停下脚步,我们会一直向前,穿过岁月的风尘,当我们累了时,就躺在岁月的河床,翻开厚厚的书笺,让记忆的书笺丰盈我们生命里的朝朝暮暮,将一段岁月永恒!在大理,海边作画,铭刻下他,描摹一幅山水人画镌刻永远!大理,我来过了,我走了,我把幸福的记忆带走了,我把魂魄留下了,我想在这里纵横古今,揽日月;我想在这里遨游唐宋吟诗词;我想游历人生,赏风花。不管是哪一种,大理,请等我,我们还会再回来的,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大理情结的散文1200字以上 散文
-
诺贝尔情结诺贝尔奖设立已有百余年,中国人百年的奥运梦都圆了,但国人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面对新一轮诺奖的揭晓,内心酸涩的国人早已习惯从名单中尽可能梳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更有一些中国文人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模样,认为中国人不能过分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这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科学评价活动。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贝尔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贝尔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如何缩小我们与诺奖之间的差距,中国人何时才能走近诺贝尔奖?面对国人情深似海的“诺贝尔情结”和难以掩饰的尴尬,你的看法如何?请你以“诺贝尔情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作导引】这是个思辨性极强的话题,写作时要先梳理出自己的观点。明确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科技实力的反映,因此对国人的“诺贝尔情结”,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淡化诺贝尔奖的科学意义显然无济于事,我们更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是不可能培养出大师的。真正的大师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更需要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科学可以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理解国人难以言说的“诺贝尔情结”,另一方面更需要优化育人环境,奋起直追,不断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这些都是对诺贝尔奖的基本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深入剖析即可。【范文一】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白剑峰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每迈出的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因而这种探索也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骗造假。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评析】从诺贝尔奖中,我们有太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为此教育制度和科研制度往往成了抨击的对象,却忽视了诺贝尔获奖者身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除了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这正是我们的科学家所缺少的。文章以此为论点,从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谈起,以获奖者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的人面对荣誉桂冠的不同态度——“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呼吁我们的科学家需要有“诺贝尔精神”,“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发人深省。【范文二】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郭钦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理想,记得当时很认真地写下了科学家。不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离科学越来越远,最后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这时才发现,离科学越来越远的不止是我,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科学就像身处云顶塔尖的“玄学”,高不可攀。幸好还有诺贝尔奖,它就像科学界的奥斯卡,在每一次尖端科学就快被人遗忘的时候,又适时地将它们带回地面,接受大众的朝拜。只是,这种关注在中国,把重点都落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其实,每一届诺奖,和我们相关并能被我们所读懂的,不应该也不止是获奖者的身份。要知道,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原本就是诺奖设置时的获奖标准,而这个人类,就是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它的每一个获奖发明,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诺奖与我们的距离,也在进一步缩短。看看现在在无数医院发挥作用的核磁共振诊断方法,就是200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再如这次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很显然,这样的成果对于揭示人类的疾病原因、提供预防疾病的可能性,都有重要价值。只是,普通的你我,很多时候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获奖者背后的尖端科学,就轻易地以一句“太高深,看不懂”,放弃了诺奖提供给我们接近科学的机会。别不信,你试着问问身边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奖,但有多少人能说出他们是因为什么获奖?所以,如果你也在关注诺奖的开奖,那就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获奖和提名者的研究成果吧,在向获奖者致敬的同时,更别忘了向他们的研究成果致敬。看看那些成果,你会发现,诺奖其实离我们很近。这个近,和国籍无关,只是我们和科学的距离。【评析】有人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的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诺贝尔奖全新的理解。确实,有时候我们是不是过分关注了获奖者的名字和国籍,反而忽视了诺贝尔奖本身的意义。让科学走近生活,为人类服务,这才是人们孜孜不倦地发展科学和追求科学进步的原因,也是颁发诺贝尔奖的真正内涵。而在中国,人们只读懂了诺贝尔奖的国籍和名字,赋予它功利的色彩,只能反映国人思想的狭隘与浮躁。因此,我们要向获奖者致敬,更要向科学致敬。1200字以上 高三 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