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被遗忘的感动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曾经,母亲牵着我们肉嘟嘟的小手蹒跚地学步;风雨中父亲用宽厚的肩膀扛起我们的身体;月夜下兄妹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恐怕只是足下这片土地依旧没有变。
在这多雨的季节,伴着漫天飞舞的雨丝和轻音乐缓缓的节奏,我又一次翻开了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再一次解读她对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单飞、兄弟的携手、朋友的关怀等一系列感情处理,再一次体验她涓涓细流般的文字,用最朴实的文字引起共鸣。
读第一篇《目送》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目送儿子一次次的背影,望着车子开走后空旷的街,身为母亲的她心里该有多少说不出的酸楚。作为女儿,龙应台也一次次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目送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
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而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安德烈的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有过,你有过,你的父母有过,你以后的孩子也会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感觉心被刺痛。我们这一代,不也像安德烈一样忽视父母的深情,一次次地伤了他们的心。“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竟是这样的冷漠和排斥!
从文字来看,龙应台的母亲曾是一个爱美、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使年老也抵挡不住一颗爱美的心,她说的也对:“女人,就是要漂亮。”然而岁月对她没有任何优待,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丢掉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包括女儿。
老挝的孩子、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如果说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无法全心疼爱,那么在那一刹那,当我们想起那站在沙石上凝望的大眼睛,那尸体上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可能爆开的炸弹,我们是否也会有那样一丝的颤抖。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龙应台对生活的理解颇有哲理,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她的文字,会让很多人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书中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你我都能写出来,但是像龙应台那样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角度是任何人无法触及的。
合上书,闭上眼睛,任雨丝飞舞,我的心也波动。感谢龙应台的这部散文,让我读懂了父母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这则关于光阴的故事落下帷幕,唯有珍惜才不枉父母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拾起那片片秋叶
清晨,当太阳升出地平线时,益片枫叶伴着微风慢慢地打着旋儿。那么,那么的美。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阳光下,我走在秋叶飞舞的林荫道上,也别有一番风味。
满地的枫叶织成一张地毯,踩上去发出脆脆的声响。我弯下腰,捡起一片,细细端详着:叶子整体就像一个红手掌,每个“指头”边有波浪般的的锯齿,用手摸,还有点刺痛哩!表面上,枫叶有那么光滑,实际上呢?截然不同,摸起来有树皮那么粗糙。他的茎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对仗工整。
轻轻捧起枫叶,如此鲜红。不知是在血中浸泡过,还是被夕阳所染红的。远远望去,就像火焰在燃烧。真不愧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啊!可为什么枫叶会变红呢?我带着疑惑查阅了《百科全书》。原来,一到秋天,红叶素占了上风,绿叶素就会消失,导致枫叶变红。读了这段资料,我恍然大悟,没想到叶子里还隐藏着知识呢!
枫叶在秋风的扫荡下,漫天飞舞,这气势的壮观中有带着一丝凄凉。也有几片枫叶在我身边打着转,就像被火苗包围了一样。明年春天一到,万物将苏醒,换上绿装,而它的红将消失。直到秋到来。任泪水肆意飞舞,也换不回来。枫叶儿为了哺育它、培养它的母亲——枫树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和水分蒸发,只好牺牲自我——飘落在大地上,作为养料来报答它的母亲。可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在落地前一刻,它们在风中跳舞,舞得那么快乐。
秋叶多姿多彩,其中,银杏叶也是具有特色的代表之一。
它小巧玲珑,也有锯齿,可锯齿柔情似水,摸上去柔软舒适。挂在枝头上,像金花,在风中飞舞,像翩翩起舞的枯叶蝶;挡在河上漂泊时,就像载着秋思的小船。
在秋风的韵律下,树上的杏叶随风摇摆,又成了精美的扇子,扇去夏天的残热、夏天的烦恼;扇来秋天的凉爽、秋天小朋友的笑脸。不知什么时候,一片银杏叶轻盈地停在我的肩上,是把我当成了一朵花吗?
凄风带走太多太多。第二天清早,我去欣赏银杏树,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树上还残留着几片银杏,心中不免伤感,为了不让银杏的美流逝在这泥土上,便将一片银杏叶轻轻夹进书中,做永远的珍藏。
曾经爱秋叶的朋友,你是否依旧爱它们?如果是的话我想,在你的记忆里,一定拥有着秋叶难忘的回忆吧!
五年级:潘静峰
相关推荐
-
龙应台目送的读后感《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真的老了。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900字 高二 读后感
-
龙应台散文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你注意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做永恒的准备?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自己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一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1200字 高二 散文
-
拾起从遥远的星际遥望这颗可爱的蓝色的星球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上面的蓝色与绿色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它们之间的包容与互相融合构成了这个完美的环境社会。同样,在被各种文化冲撞的今天,包容与融合是文化创建人文社会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然而对待文化碰撞的态度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化碰撞中,因为崇外,中医这一优良传统被贬低。中医是我国十大国粹之一,其历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怕是最早的西方医学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正是这种古老的医学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镀上了一层金边。然而,国人却不以为然。他们不但不引以为傲,还盲目地责骂贬低,一度地“崇洋媚外”,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人总是这样,习惯于拥有的不知珍惜,总爱争着去体验新事物,不仅分不清本质,还盲目判断。与之相反的是,日本将我国中医典籍的多味药方制成药剂并申请专利广泛应用。从中不仅可见中医药的功效,更能看出文化没有好坏可言,在文化上强加的“头冠”只取决于对待文化的态度。我们应珍惜本国文化,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应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不过度地赞扬崇尚。崇外不仅在医学,节日、文化也一样。前几日是西方的“新年”圣诞节,大家手上拿的、嘴里说的都是关于圣诞节。在谈论着西方的老爷爷的时候,中国的一位老爷爷却寂寞了——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30周年。到此,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当我们吃着糖果和朋友谈笑时,当我们互相说着“圣诞快乐”时,当我们幻想着收到精美礼物时,我们的脑海里估计只有一个有着浓浓白须、红帽红衣的圣诞老人吧;而那个建立新中国,为我们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老人却在往事越百年的沉寂之后,渐渐淡出时光的记忆。我不知道在你得知韩国与日本联合申请端午节为他的文化遗产时,你心里有何种滋味;我只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一点一点被丢弃,被嫌弃。如今,我们在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丢弃着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因此,拾起沉入海中的瑰宝显得愈加重要。但愿我们能清醒过来,拾起传统文化,别让它被历史的灰尘掩盖。800字 高二
-
被遗忘的角落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过路风景,在不经意间就与我们擦身而过,这不能怪我们不仔细观察,因为芸芸人海,旮旯角落,能够引起我们驻足思忖的时候又有多少呢?在我的家乡,一座老商业大夏的旁侧有一条窄长的小巷,对面是熙攘纷乱的闹市区。自小时候起,我就看见在小巷路旁,有一家卖凉粉的小摊,不算大,旁边的冰柜上面都贴满了冰棍包装纸,从远处观睇,很是显眼。摊主是一位随和意善,四十出头的妇女,她总是坐在凉粉摊旁,从不大声叫卖。没生意时,只是耐心地看报,日复一日,天热的时候,她脖子上挂着湿毛巾,手里扇子不停的摇曳。下雨的时候,她会将摊子迁往避雨处。女人似乎很开朗,常常和巷内来往的行人打招呼,不认识的就以微笑替代,她的笑宛如一朵初开的鲜花,清新,很容易存留在记忆中。可能这种微笑太富感染力,这条巷内竟然有很多人都认识她。自从到了夏天,我时常会去她的摊子上买凉粉,时间久了,倒也与她熟悉起来,平日里嘘寒问暖令我倍感亲切,有很多人都喜欢到她那儿买凉粉,她的凉粉不仅新鲜,美丽,而且从不缺斤少两。她还特别会配作料。酸辣香甜,经过她的精心调制,碗内的食物一搅和,立即散发出迷惑人心的美味。如宝石般晶莹、嫩滑的凉粉,让人吃了欲罢不能。有一次去她那儿,竟忘记了带钱,她还主动给我称凉粉,热情的服务,爽朗的一笑,令我至今犹为感动。时光如小桥流水般潺潺流过。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去吃她的凉粉,一天我忽然发现女人常坐的小摊位置空了。后来,听住在那条巷内的朋友讲,女人因为儿子的昂贵学费,已外出打工多时。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真希望,那女人早点回来,我们能再次吃上美味的凉粉。每天,这条街上行人依旧川流不息,没人因为一个曾经卖给他们凉粉的女人不见了而停步,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唉!人世太忙,整日忙忙碌碌。为了谋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神贯注中度过。路上纵有万种风情,也无动于衷,却不知道错失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人生如此短暂,归根到底,我们不过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或许不知哪天我们也会从他人的记忆中被湮灭。这段曾经伫足在我心底的过路风景,使我懂得,美好生活的本身意义便是保持一颗美丽的心,去发现路边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风景!800字 高二 散文
-
拾起碎片长长的航程我坚持走完脚下的路虽然歧路遥远但终有彼岸前行时的花絮在脑中闪现——让我明白我走了很远泡一杯茶品味一下游戏人生喜欢留汗的那种该觉累了就知道是奋斗过不会那样空虚拾起旅途中的幸福碎片让我不断向前让那碎片交织成最美的画面100字 高二
-
读《目送》有感“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目送》里的一句话。这学期,我读了《目送》这本书,作者是龙应台。书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别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迈、儿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了对亲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这篇文章。该文是在父亲逝世不久后写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述说了父亲的坚强、好学、仁爱处人、忠诚处事的品质。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彻底被你删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敬爱,而父亲人已逝去,就像删掉的文字一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蕴含哲理,令人不禁流连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细细品味。作者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记得他如何退回人们藏在礼盒底的红包,又如何将自己口袋里最后一叠微薄的钱给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件小事。还记得在六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一名A同学忘记带画纸,只好找班上的同学借。很多同学都只带了一张画纸,其中有位B同学刚好带了很多画纸,于是A同学就去找B同学借,但B同学却把嘴一撅,摇了摇头,冷漠地拒绝了。A同学非常着急,怎么办?借不到画纸就不能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沙沙地画着,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无措地焦急中。这时,另一名同学从身后传给他一张画纸,轻声说:“我今天刚好多带了一张画纸,你先用吧。”A同学万分感激,连连道谢。在同学的帮助下,A同学顺利地完成了美术课的作业。这件事让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连借一张画纸这样的举手这劳都不愿意帮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紧要关头帮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呢?文章中父亲仁爱处人的品质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影响了我。我们要怀有仁爱之心,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体现在紧要关头,而更多地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700字 初一 应用文
-
读《目送》有感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900字 初二 应用文
-
缘·父母——写在龙应台《目送》后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一书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缘分这个词,被千万个人说过千万遍,却总能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在刹那间勾起心底飘渺如烟的情愫。因为缘分,因为命中注定,所以诸多啼笑因缘、离合聚散都有了解释,所以才能在兵荒马乱的红尘中为苍凉的内心寻得一丝安慰与开脱。缘分,来时如露,去时如电,美丽如烟花,却并不凉薄;清甜如花露,却并不易逝;古朴如浓茶,却并不苦涩。冥冥之中,缘分将一对对恋人牵在一起,将一个个孩子送至父母身边,让鱼儿亲吻大海,让飞鸟拥抱天空……可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时光划地成河,将孩子与父母生生隔于两岸,河中波涛汹涌,遮天蔽日。孩子顾不了许多,背上行囊,毅然动身,如蝶一般开始蜕变,只是再痛再苦,也将独自承担;父母无奈,只能在河的这岸以目相送,直至漫天波涛阻隔了视线。于是,我想到随缘,是的,随缘。万物皆有定法。人自出世那一刻起,便成为人生棋局上的一颗棋子。有时,看似一步无意的棋,却能扭转乾坤,使整盘棋局绝处逢生;有时,貌似轻松的一步棋,实则笑里藏刀、暗含杀机。但这一切都早有定数,叫做缘。随缘,所以内心舒畅,不纠结,不犹豫,不迷茫,花开花落,月圆月缺,顺随自然,心境安定,自有一番细水长流的景致。于此,自然地,我开始思考并细细打量这位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作家——龙应台。我想,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且通透的文字的龙应台,胸怀定是开阔的,因此能够洞察全局,能够在人生的戏剧中心无旁骛地向前走,从而挥笔泼墨,用文字在灵魂深处铭刻这湛湛日光留下的箴言。可是,想来她也应是一个内心细腻的人,性格上的粗粝与激昂使她如野火般燃烧,但这与她温情似水的内心并不矛盾。柔和的她好像一位在溪边浣衣的姑娘,有瓦蓝的天、清泠的水、明丽的心;清雅的她又好像一位撑着紫竹为柄的八十四骨油纸伞的女子,脚步悄然,行走在江南雨巷,恍若梦境。她,如烟花一样寂寞,似月光一般骄傲,像花瓣一样柔美。读她的文字,常有“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感觉。她用笔杆轻轻揭开人生的层层帘幕,从而呈现给人们如此温情却也现实、丰富却也冷峻的情感世界。我终于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或许那一天并不遥远),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任风雨来袭,我只坐拥王城。前进途中,我仿佛感受到身后有两双眼睛,热切,充满希冀。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
送别—读《目送》有感团聚的时候,知道没有永恒。只要一想到送人离开,离别就变得忧伤。朋友亲人离开得越远,越长,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记得自己有许多送别,回忆起来,发现像轮盘一样……一别再一复……每次过节,回去看望自己的外婆,长长短短的一个月都呆在外婆身边。临行前,会有一个缓步的身影,会有一个祝福的身影在身后,笑望着招手,停步,努力地再多看几眼,好久才说出:“走吧,路上小心……”“知道了,回去吧。”很简单的话啊,从小时候看到现在,每次都会看到那么郑重,那么认真,那么在意的表情。最近距离的送别是送人离开世界吧---许多亲人围着中间的火炉,一句话不说,就那么看着,照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她笑靥如花的样子。经历了一点,其实对“团聚简单,送别难”早已有所体会,但也渐渐明白,送别包含的快乐远大于团聚:送别后才会看清过去他(她)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只有送别后才会有团聚。龙应台对送别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生今世一定还能相逢。因此,虽然心头罩着不舍的忧伤,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咖啡因”,如傅雷说的,精神的消沉是人经历中的必然,学会面对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别之痛,只是体现其的依赖罢了。其实,送别也是一种快乐呵:因为对方对自己的祝福和自己对对方的期盼都是出于希望啊。脑海中还是能想起自己怀着紧张的情绪步入考场时,姐姐叫住自己说的那些鼓励话,能如夏天银杏由绿渐转浅黄的轻巧,神奇地减轻紧张。即使当天姐姐也要离开,我也不曾悄悄流泪:因泪是奢侈品,怎能让它在送别时泛滥?别后的生活虽多一份牵挂,也是清水,洗清楚聚时忽略的点滴感情。我(被)送别过很多次,从一开始感到的落寞到后来悟出的好处;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来的镇定面对;从一开始的忧虑到后来的期待……送别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末节,也是开端。现在的我能说,送别是快乐的初始,亦是破茧时阳光下透明双翅震颤的几缕轻柔,是绸帕上包裹的落花,美丽的忧伤。700字 初三 应用文
-
被“遗忘”的……遗忘。是狂风吹过,卷起的乱发;是骤雨急驰,淋湿的衣衫;是雪花飘洒,冻结的思想;是骄阳挥动,曝晒的心灵……风住尘香花已尽推开那扇沉重的大门,一层灰落在我的身上。院子里的杂草因无人修剪而肆意生长,精心栽培的花却在这盎然的春天里抽泣。刺鼻的发霉的气味从房里袭来,压过千芳百香。物是人非事事休这里变得寂寞了。曾几何时,这里有人在思念着我,可现在呢?她总喜欢一个人生活,无论儿孙怎样盼望能和她一起住,她都舍不得离开这儿。爸爸怕她孤单,每年春天都给她运来两株新花,让她伺弄。她把这些当成宝贝,人谁也不能触碰,除了我——她的曾孙女。她是那样地疼我,无论什么时候到这儿。她都喜欢陪我讲话,听我讲我的生活。她习惯拉着我的手说:我可怜的孩子……而现在,空荡的家里,只有我抱着照片傻傻地说着我的苦乐。欲语泪先流老奶奶去逝地突然。那年,她离开我家到这时,还好好的。只因雨天滑了一跤,迟缓了几天便去逝了。我是寿星的那天去为她送行。去见她最后一面。她躺在那儿安详而恬静,我只是这样站着看着她,并不感到难过。当外面有汽车鸣笛时,爷爷从她身上摘下了她一直带着的耳环,我的心痛了。当爷爷把那对耳环放在我手上,并大声喊:“娘啊!看着,照你说的,东西当你的面儿给了她了,你上路吧!”那时,我的心碎了。我明白!他们想把她带走,去一个不可能再回来的地方,我一撒手,耳环碰到石砖发出叮当地响声。我抱着她的遗体喊:“不!”那一刻,我什么也不要,只要她活着,活到像她说得:“五世同堂”。可是,一切已成定局……载不动许多愁望着那一片有序而错乱的植物,发呆的只有我。这儿的我是世界上最“苦命”的,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没人述说。还记得,小时候,老奶奶听我哭着说爸妈打我后,拿着手杖打我爸。长大后,护着我训我妈。而现在呢?我连想找个诉苦的人都没有了,也没人为她可怜的孩子牵肠挂肚了。一切都成了回忆。此情无计可消除此后,我每年都会回来打扫。只不过没她在时,回来的次数了。在这里有太多的美好,让人遗忘忧愁。才下心头又上眉头忽然感到了害怕,坐在这大大的院子里,去想一个人真的好寞以前她也是这样吗?如同现在的我?…··800字 高一 演讲稿
-
龙应台目送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1000字 初三
-
《目送》读后感_龙应台目送读后感说老实话,没怎么看懂。所以,光写读后感的开头就用了良久。刚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龙应台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她总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书一开头说的“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和后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目送》——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名又是什么意思?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探索这个奇特的书的世界……那些路,那些岁月的路如果我想得没错,那么第一章是写对妈妈,对儿子,对生活的情感。有些特定的东西,特定的事情,会在特定的时间,让特定的人来完成,而那些人,有时,是一群,有时,仅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独一无二的人,事,才会有独一无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上小学时,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读初中的那段时光,路途中的风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儿也有了细微的变化,甚至,辞去了旧面容,迎来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心中五味杂尘……有些路,有些岁月的路,永远不变的主角,是,我自己……印,音,影第二章,不得不说,有些杂。从香港到老挝,从词语到诗歌,从保姆到朋友,无所不谈,应有尽有。像是面对面的,龙应台就坐在我身边,一杯咖啡,一盘糕点,就坐在那儿,看世界,我们聊怎么煮粥,我们聊那些医学常识,聊聊旅行时的见闻,再聊聊二战时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第二章,就这么读完了。沙中的印,风中的音,光中的影,几人能够一一捕捉?有许多人忙,但是,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茶花、昙花、菊花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设想一下,如果小沈阳的“眼睛一闭不睁”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你是否会觉得,很有道理?每一个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时像茶花,香气扑鼻,含苞待放,渐渐,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昙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别人看到最美丽之处,短暂,无闻;好似浓烈,好似平淡,时间从咖啡的热气中流逝,从斑驳的树叶间像阳光般流逝,不知不觉,皱纹像小鱼游到了脸上。不知不觉,变成了灵魂,变成了人们手中白色的菊花……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运,让父亲,在天边,永远目送,自己的儿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话不说,却满含感情……1000字 六年级
-
作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500字(1)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2)目送 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 论语 ,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1000字 高一
-
被遗忘还有诗佛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诸如此外,还有很多。小时候的我就很喜欢过节,每到过节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这么多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中秋节,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聊天,桌上摆着月饼和水果,听奶奶讲那嫦娥的故事,看着皎洁无瑕的月亮挂在深蓝夜幕中,我总以为上面真的有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玉兔。是不是月夜的太过美好给予了我这样天真的感觉?我觉得是,因为现在,我找不到这种感觉了。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华文化好像被人们一点一点地淡忘了,人们似乎更喜欢那些圣诞节和万圣节,过年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淡;浪漫的传统七夕情人节比不上外国情人节;问起来竟还有人不知道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悲哉悲哉!中华传统节日反而不被中华民族的人所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就这样被中国人所遗弃了。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不能遗失我们的灵魂。中国传统非常优秀,这是其他国家羡慕不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丽无双的珍宝,我们应该感恩珍惜并传承下去。我们可以骄傲的对外国人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为中国感到自豪!我们的节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一个辉煌的中国。秦兵马俑仍在蓄势待发;万里长城依旧蜿蜒曲折;北京故宫仍然屹立不倒。这些物质文化流传下来不少,可精神文化更多,并且更能打动人心。像那唐诗宋词,汉赋元曲,在历史上或浓或淡地传唱了数百年,还有那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和指南针,都是中华文化上璀璨的奇葩。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节日!中国的节日有很多,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古代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节日的记载,有第一才子苏东坡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有半山先生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有小杜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令人痛心!今年的中秋之夜,似乎格外凉淡,家里人外出打工的都没空回来,家里冷冷清清的,再加上城市里高楼林立,灯光亮如白昼,颇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喇叭的鸣笛声硬生生破坏了气氛,一轮冷月孤寂地躲在云层背后,黯淡无光。我默默无言,仰头注视着这冷月,你也在痛心吧,也在哀泣吧。被遗忘的,难道仅仅是那轮明月吗?不,不仅是明月,还有那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底,也是我们中国组成部分和特色,是我们的灵魂,没了它,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多可笑的事情,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竟不被中国人所接受。当其他国家绞尽脑汁想从中国挖掘一点精髓过去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当美国军部在学习《孙子兵法》时;当外国人朗诵弟子规时;甚至于韩国想把端午节占为己有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竟然漠视着,无动于衷。1000字 高中
-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1000字 高一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