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诗意苏州城1200字以上

抚摸诗意苏州城

0
0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读过一位并不著名的台湾女诗人冯青的作品,题目叫《最好回苏州去》:“午夜,什么才能解渴呢?最好回苏州去,骑匹小毛驴,不要带书童,七拐八拐地走进青石弄堂……”

冯青祖籍江苏武进,难怪她总想回苏州呢,只是这漫长的一步至少要横跨台湾海峡。想象苏州无异于望梅止渴,在寻根的岛民心目中,苏州简直是个代名词,它象征着古典的中国。石拱桥,乌篷船,月亮门,对联与戏曲,折扇与瓷器,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离我们最近的也要算戴望舒的雨巷了,只是在屋檐下行走,你再也找不见半个世纪前的那把油纸伞了。

北方没有雨巷,没有丁香一样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甚至,连油纸伞都没有。而这些恰恰是南方的专利。南方多雨,多以梅作为姓氏的雨,踮着脚尖,熟稔地涉及早春坦白的城池,令人唇齿之间有酸涩的回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翻译成雨声就是――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读戴望舒的《雨巷》,便认定该是在苏州那样缠绵悱恻的街道上写下的。正如重温陆游“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画面,觉得没有什么比苏州更有权利保留了,它和苏州太般配了。所以说,苏州是中国的一个古典的回忆。

这种回忆同样属于我个人。我是在邻近苏州的南京长大的,成年后便像候鸟一样迁徙到风沙漠漠的北方。在两边密集着四合院落的窄窄胡同里思念苏州的雨巷,思念某种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的生活,换句话说就等于怀旧。

苏州是一座怀旧的城市。今年春节还乡休假恰巧有北京某写诗的女孩出差路过,想顺道去苏州玩一趟。既入本省,我理应尽地主之谊,况且南京到苏州只需3小时车程,再加上女孩相貌不俗,不比戴望舒笔下的丁香逊色,我很乐意奉陪。第一次去苏州已是10多年前,参加中学夏令营,背着水壶、戴着太阳帽。此次重游又作为陪客,兴奋中便充满回乡的感觉,或者说想回溯到少年的记忆中去,印证一番时空的演变。

因街道狭窄复杂,公共汽车并不畅通,我们便模仿大多数游客,搭乘在青石板巷道穿梭的人力三轮车。写诗的女孩说,乘坐这旧时代气息的交通工具,感到应该穿一袭蓝道林布的旗袍,手攥洒花露水的真丝手帕或檀香木的折扇,怎么看都像张爱玲的小说,牛仔服与派克旅游鞋大大破坏了粉墙墨瓦、小桥流水的风景。我笑着应答自己也该换上黑绸马褂,手捧青铜水烟袋,高高地跷着二郎腿,满口子曰诗云。不知为什么,在霓虹灯的喧嚣中待得太久,一到苏州,你就会变得文雅起来。苏州是一座令人为粗鲁与世俗而惭愧的城市。

虎丘还是虎丘,塔有点斜,运河还是有点脏。临水的雕花木窗封闭住一个个老故事,社戏台下的青石板埠头依旧有妇女捶洗衣物,枫桥夜泊还做着唐朝的梦,私家园林还是那么精巧且干净,这构成我们视觉中的苏州。说来说去,苏州还是老样子,仿佛100年不变。根据中国人的说法,苏州是天堂的一半,而“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尘世中的我辈有什么理由苛求苏州的变化呢――仅仅因为人类在这座城市面前加倍显得匆促且易老吗?

记得一进拙政园,发现亭台楼阁虽重新油漆过,却并未改换古朴的氛围,假山石依旧瘦骨嶙峋,曲桥与回廊还是游人如织,甚至水池里饲养的红鱼还是那般小巧且熟悉,不超过人的巴掌,仿佛经历这么多朝代并未长大,仿佛还是十多年前我亲眼目睹的那一群。只是此时此刻我投映在水面的身影,风尘仆仆且憔悴,再也找不回往昔那少年郎的清纯了。心境会老,苏州却是一面不老的镜子。或许我们永远站在岸上,站在岁月的岸上观察苏州,观察流水的苏州,鱼戏莲叶间……

徐志摩去某女中演讲,大大赞美过苏州,他说苏州是最美丽、最富于音乐感的地名,苏州的“苏”字,仅仅这发音,就令人魂销骨蚀。更别提它是西施的洞房、丝绸的故乡了。

走在大街上,爱偷听周围本地人纤柔的对话,它甚至比目睹的老式建筑物更容易把我的灵魂带回苏州。吴语侬腔的苏州在我听觉中是一座女性化的城市,介于宫娥与村姑之间。

若以此类推,北京产生过垂帘听政的皇后,西安产生过出浴的贵妃。苏州啊,初进深宫的民女在断桥的那端浣纱,以泪洗面,倒影都是忧伤的。忧伤的苏州才是古典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歌声使客船上伫立的唐诗栩栩如生。成都是芙蓉的天府,洛阳是牡丹的盛会,轻描淡写的苏州则与富贵无缘,是闻其香而不见其人的茉莉的隐居。

苏州是三笑的秋香(唐伯虎的情人)、楚楚可怜的黛玉(贾宝玉的红楼梦),是团扇、瓷器、红泥小火炉、小家碧玉、荆钗布裙,是词牌、水墨画、琵琶、美食家、刺绣、茶道与糯软的酒令,说到底呀,苏州就是苏州。

苏州作为南方的标本,仅仅在说明:南方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它的城市不过是被现实放大了的村庄,是硕果仅存、香烟袅袅的桃花源或乌托邦。和其他省份的名山大川相比,苏州本身就是一座假山石、金鱼池、亭台楼阁衔接的园林——哪怕它并不缺乏塔、吊桥、寺庙、炊烟、女墙与箭垛,乃至晚祷的钟声。苏州仿佛只有一张邮票大小,我的手代替流水,抚过它锯齿的边缘。

接近姑苏,像呼吸梳过美女的云鬓,让人心软,让人忍不住提笔临摹一段《爱眉小札》……

陪同写诗的女孩逛数不清的丝绸店,那里面旗帜般悬挂的真丝围巾与衣饰最能使女孩子乐不思蜀,她每相中一条便下意识地用手去抚摸,以鉴别质料的优劣。那细腻的动作,简直令我怀疑:她是在用触觉感受苏州,感受苏州沧桑的纹路与脉络,她在和苏州肌肤相亲。这里毕竟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全世界都曾经爱抚苏州。

此刻苏州就在我的掌心。纸上的苏州风吹不倒。苏州是刻在竹简上的古老情书,与我青梅竹马的永远的新娘,马灯、橹、水草、鱼和米、民间歌谣、美女、蚕头燕尾的隶书、梁祝蝴蝶、手抄本、芭蕉扇的美丽的化身。我像盲人一样焦灼地抚摸一指之遥的苏州,千里之外的苏州。苏州是我一生摸不透也摸不够的象形文字。

抚摸苏州的历史就等于抚摸古典的中国,抚摸人面桃花,就等于抚摸一种文化,我终于寻找到最痴迷、最恰切的亲近苏州的方式……

抚琴共饮,一梦千年

650字 初一 散文

再饮一壶陈年佳酿,再续一段残年断章。月夜凉灯影摇曳,流年又无端染指红颜;酒断肠路醒他乡,又是一季暖躁难安。花前月下,篱院深处,抚琴共饮,一梦千年。 ——题记

清幽岁月,剪一段盛世流光,沓一曲尘寰乐章。是谁在疾风骤雨中,湿了衣衫,冷了繁华,惹了离愁。又是谁在滚滚红尘里,安素如初,不扰落寞,浅浅而行。柳枝摇曳,红尘多波澜;手抚清弦,奈何情深缘浅,一曲成喑。

人生如戏,出将的那一刹那,决定了一世的戏剧人生。婉转起落的音韵间,是人生的跌宕起伏;戏子婀娜的身线里,是命运的不尽流转。流光易逝,浮华易冷。多少动情的演绎,几分入骨的情深,禁得起流年的风化,岁月的侵蚀。

繁华如梦,不问归期。秦时明月汉时书影,记载了几多悲欢。若隐若现的时光甬道,浮现的是何处的灯影瞳瞳,舞乐生平中,又是谁人在暗语离愁?岁月湮没了几分繁华,弥漫了几分凄凉,在人影攒动里,红尘惊扰了多少人?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剪一抹闲云于心头,闲看秋风,淡赏弦月。掬一泓清泉,看朝霞云影,落叶粉蝶,尽在手中。碧波微漾,漾走了几许年华;微风轻抚,又带来多少红尘梦影。淡看风雨,静度年华,人生路上尽是风景。

寂静山林拣尽寒枝,孤舟独岸江雪独钓。明月当空照亮了谁的归程,苍白了谁的回忆;繁星闪烁,点缀了谁的夜空,又冷笑了谁的浮华?人生路上,有人坐落枯井,也当天高云阔;有人行走的宽敞无阻,也是狭窄逼仄。蜻蜓点水,随遇而安;伶人入戏,不分台上和台下,人生亦当如此。

清素年华,静坐小憩,翻一页书章,梦一段盛唐。任凭花开叶落,行云匆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俯瞰人间烟火,品静好人生。

摘一朵小花,静听禅语;洒一捧黄沙,淡看年华。以高山流水的意境再谱一曲云水禅心,心无挂障,澄净纯一。浮生未歇,只愿岁月不闹,红尘不扰,江山如画,此生安好。

花前月下,篱院深处,抚琴共饮,一梦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